新闻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01:47: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闻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闻舆论

新闻舆论监督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媒体

[论文内容提要]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监督在揭示事件真相、呼唤社会公正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闻媒体正确处理舆论监督的原则是:不缺位,也不越位;恪守媒体角色,公正介入监督事件,在一些特殊领域遵从特殊的监督规律,讲究新闻舆论监督的时机和形式。

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和社会民主素质的全面提高,大众媒介已经成为联系政府和民众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我国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度,人民不直接行使权力,而是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人民代表及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这样,人民作为国家主人,一方面通过人民代表表达自己的参政议政意愿,另一方面通过大众媒介监督国家事务和选举的人民代表,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所以,自由地、充分地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不仅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还是公民关心国家建设、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义务。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媒介,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批评,对国家事物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缺点、错误乃至渎职、贪污受贿、官僚主义作风等进行抨击和谴责,达到监视和矫正社会秩序的目的。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广大受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代表民意的新闻舆论监督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促使问题在法律框架下得到解决。从20世纪80年代的“渤海二号”事件,到最近几年的“南丹矿难”、“孙志刚事件”和“刘涌案”,新闻舆论监督在揭示事件真相、呼唤社会公正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正常的新闻舆论监督是民主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构成因素,其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但是,新闻舆论监督在民主社会里又不能越位,特别是不能包打天下,去代替行政监督、党内监督和法制监督,那样的话,非但不能充分发扬民主,反而会破坏社会监督体系,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闻媒体正确处理舆论监督的原则是:不缺位,也不越位。

一、放弃监督,放弃批评,就是放弃新闻媒体的职责,放弃了广大受众的重托。媒体工作者似乎可以决定报道什么事件,不报道什么事件,可以批评某些不良社会现象,也可以对这些现象置若罔闻,但是,媒体的监督最终决定于受众的意志、观点、态度。媒体如果不关心民众疾苦,不直面社会矛盾和问题,它必将被受众抛弃。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是受众授权新闻工作者监督社会问题,提出批评,提出建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登载《一大学毕业生因无暂住证被收容并遭毒打致死》的报道,首次披露孙志刚事件真相,随后,《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以及新浪网、新华网等著名网站先后介入孙志刚事件,并最终导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这个新闻舆论监督事件,从表面上看是媒体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最终促使有关部门查清事件真相,把不法之徒绳之以法,其实,推动媒体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真正动因是广大民众不满意沿用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以及要求社会平等对待城市困难群体的诉求。所以,当孙志刚事件出现后,媒体如果依然保持沉默,不能及时倾诉广大老百姓的心声,那么,就意味着媒体对广大受众意愿的漠视,也违背了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自然不会得到受众的认可。

查看全文

新闻舆论引导学习讲话

6月20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总书记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指明了新闻宣传工作的着力方位,提出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对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理论的科学总结和重大创新,是指导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我认为,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关键要在提高舆论引导的影响力、权威性和公信度上下功夫、求实效。

扩大影响力。主流媒体始终承载着社会主流舆论,传递着时代的强音,反映着民声民意,彰显着时代主流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媒体最高文化品质的公信力,必须时时体现其影响力。一是正确导向。总书记强调:“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坚持正确引导必须体现在最大多数受众的认同、信任和市场占有率上。要适应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的深刻变化,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壮大主流媒体实力,扩大影响力。二是尊重规律。要从新闻价值、表现形式、受众心理、传播规律、传播技巧等规律层面,考量宣传效果,调整宣传艺术,丰富传播手段,提高引导能力。在数字化时代,主流媒体必须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抢占这一高地,挤占这一空间,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占据主动,展示主流、体现主导。三是搭建平台。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带来的利益冲突,使社会舆论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化、复杂化。分散的聚合不起来,就很难形成主流舆论,也就谈不上引导。因而,主流媒体必须建立拓展沟通渠道,把分散的舆论聚合起来,利用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增强互动式引导,形成正确导向。

彰显权威性。权威、公正、理性、负责是主流媒体的特质。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正确的引导力、强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有效影响受众、引领社会舆论,通过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和引导艺术来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赢得受众,赢得市场,体现权威。一是主题宣传要用创新的表达方式感染受众。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时代感。要注重大题材与普通人之间的关联,实行大主题,小切口,新视角,深挖掘,做到立意高、形式活、有创意,努力提高宣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在进行典型人物报道时,为避免人为的拔高,可以通过还原典型人物的生活本质,去捕捉和发现生活细节,使典型宣传具有感召力和人情味,也更真实,让人信服。要坚持以合为势,形成关注度,在重大题材和重要报道中,要整合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资源,立体式、全方位、大范围的集中宣传,形成舆论强势,展示规模传播效应。二是突发事件要有时效正确导向受众。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重大事件的判断能力和引导能力。特别是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没有预期性,具有明显的冲突性和敏感性,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而人们受到事件的刺激会产生惊异感,引起恐慌和思虑,激起众说纷纭,使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到事件中,不断引起形式各异的社会骚动。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应该是从受众利益的角度考虑,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和判断能力,用正确的、健康的观念去强化受众头脑中原有的那些积极认识,同时驱除和驳斥那些错误的、模糊的、落后的认识。三是舆论监督要用效果来引导受众。按照“着眼建设性,务求真实性,保持平衡性,确保合法性”的原则,着眼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维护稳定的要求正确地开展舆论监督,使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相互呼应、互为补充。第一,坚持服务中心。要坚持“党政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原则,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的呼声统一起来,不猎奇,不炒作,抓主流,抓大题材。第二,坚持建设性的立场。新闻工作必须紧紧服务和服从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决不能凭借新闻从业人员个人的情绪爱好或服从部门的利益进行开展新闻报道,进行舆论监督。要坚持“用事实说话、用过程说话、用当事人说话”,通过舆论监督,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第三,坚持给公众信心。新闻媒体要重视舆论监督的效果和刊播后的反馈,对一些重大题材,要进行实地回访,制作节目播出。对认真整改的,要报道整改成效;对曝光后仍然坚持错误的,要跟踪报道,直到问题解决。

提高公信度。公信力是新闻宣传的可信度、权威性在受众中产生的引导力、感召力、亲和力和表现力。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关键是要坚持“三深入”,实践“三贴近”,占领舆论制高点。一是做强时政新闻。第一,大事大处理。主流媒体姓党,首要任务是为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好务,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确定的报道计划选题,紧紧围绕广大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选题,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选题。选题一经确定,就要分层次、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推进。要把重视时政新闻、主打新闻作为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必由之路,切实抓好头版、头条、头组新闻,增加信息量,形成舆论亮点。大力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调整优化版面结构,要闻版讲重,新闻版求新,专版周刊做深,做到出新出彩不出错,有品有格更有神,努力将时政新闻做得更充分、更好看,真正成为权威的主渠道和社会舆论的思想库,让党的方针政策被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理解,并转化为思想和行动。二是做深时政评论。言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也是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有力武器。要改变过去评论四平八稳、语言生硬、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代之以清新活泼、言之有物、讲究时效的新闻评论,做好引导而不训导,庄重而不呆板,深刻而不深奥,易懂而不浅陋,犀利而不尖刻,平和而不平淡,体现权威性,展示公信度。三是做活民生报道。第一,确保贴近性。民生报道体现的是主流媒体的人文关怀和受众的视角,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正是其中的精髓。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进社区、下农村、走工厂、到学校、入机关,写百姓身边的人,讲百姓关心的事,说百姓自己的话,用新闻吸引人,用真情打动人,用思想引导人。第二,坚持服务性。每一个编辑、记者都要时刻装着读者、观众、听众,每篇稿件、每张图片、每个标题、每段音像、每个版面,都要弄清楚能告诉受众什么、受众是否需要等问题。力争剔除无效信息,提供贴心服务。第三,保持多样性。要力求在有限的栏目、版面尽可能多发新闻,在有限的新闻条数中尽可能多发深度报道和独家新闻,在有限的信息中尽可能多透露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

查看全文

新闻舆论监督分析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秩序对法制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媒体报道是舆论的主导,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的监督来实现,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已成为我国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

现时的中国社会需要解决社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医疗改革、教育乱收费、食品安全、养老保险、环境保护、房价上涨过快等。这些都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在民众中产生怨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为此,新闻媒体有义务承担起揭露社会时弊,反映民众呼声的社会职责,在督促问题解决的同时,充当社会的解压阀,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影响新闻舆论监督的生存环境因素

行政干预力量过强。新闻媒体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时,往往会遇到重重阻力和频频干扰。当今一些权力部门常用红头文件限制记者采访,逃避新闻舆论监督,如2002年,兰州市公安局以“违背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损害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和“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为由,对16名记者予以“封杀”。

近来行政力量干预媒体监督的情况稍有好转,但又出现了变相干预,如2007年安徽枞阳县实行的“全程陪同采访”。表面上看,似乎是当地政府重视和善待舆论监督的具体表现。但大多数人更愿意将这一重视方式解读为“全程监视”。

法律保障相对薄弱。我国缺乏比较完善的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体系,没有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舆论监督的地位、性质和权利。已有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办法,也都比较抽象,操作性差,难以作为评判标准。

查看全文

新闻舆论监督的生存之道分析论文

改革开放30年来,新闻舆论监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社会发展进程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相比,仍有相当的距离。如何改善新闻舆论监督的生存环境,进一步使舆论监督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是摆在新闻媒体和政府相关机构议事日程上的重要课题。

一、新闻舆论监督及其现实意义

“监督”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监察督促”,通常是指一种“上级”对“下级”的行为,多伴随着制裁措施,是一种权力的表现。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媒介机构通过发现、筛选,并概括表述为“广大受众”的意见。相对于西方媒介多元、分散的公众意见,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更具有“监督”的权力实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秩序对法制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媒体报道是舆论的主导,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的监督来实现,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已成为我国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

现时的中国社会需要解决社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医疗改革、教育乱收费、食品安全、养老保险、环境保护、房价上涨过快等。这些都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在民众中产生怨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为此,新闻媒体有义务承担起揭露社会时弊,反映民众呼声的社会职责,在督促问题解决的同时,充当社会的解压阀,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二、影响新闻舆论监督的生存环境因素

查看全文

新闻舆论引导艺术研究论文

一、舆论引导是一门时代的综合性艺术

舆论引导既是一门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生动的实践性相统一的科学,也是一门时代的综合艺术。所谓艺术,是指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舆论引导艺术是指实施舆论导向活动的方法的技巧,主要包括引导活动的组织艺术,引导主体的疏导传播艺术,引导工具的运用艺术、引导形式的创造艺术等。舆论引导之所以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不仅与文学、电影、戏剧等许多门类的艺术息息相通,而且还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一定的艺术规律。列宁说过,“每个宣传员和鼓动员的艺术就在于,用最有效的方式影响自己的听众,尽可能使某个趔对他们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容易领会,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列宁全集》第17卷,第321页)舆论引导艺术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新闻宣传的效果。而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舆论引导工作方面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没有把舆论引导工作作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来研究。忽视对舆论引导工作自身规律的探讨,因而有时在舆论引导工作中陷入某种盲目性、导向内容不对路,引导方式不适应,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西方国家的政要也很重视舆论引导的艺术。尼克松曾说:“既然以电视为主要宣传工具和消息来源的时候已经到来,因此现代总统就必须比他们的前任具备更为复杂但也更表面化的专业才能,他们必须学好驾驭舆论的艺术,不仅为获得竞选的胜利,而且也为了进一步宣传他们所信仰的计划与事业。与此同时,他们还得费尽心机避免被人指责为操纵舆论”(《尼克松回忆录》上册)。

把舆论引导作为一门艺术来研究,不仅是新时期提高新闻宣传水平所必需,也是新闻宣传战线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诚然,我们党在长期新闻宣传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创造了很多方法,有着好的传统作风,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但是,建国以来,特别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较长时期的“左”的思想的影响,我们在舆论引导工作中,也采取了一些不好的方法、脱离实际的过火的搞法,以至成为积习。比如,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往往不是采取说服教育、启发引导的方法,而是采取行政命令、压服的方法,甚至批判斗争的方法。再就是舆论引导工作习惯于开大会、作大报告,搞“倾盆大雨”、满堂灌,习惯于“闻风而动”,热衷于表态、追求声势,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搞“假大空”,不讲实效;习惯于照抄照传照转照套,不从实际出发,不讲创造性,搞得很沉闷、很呆板、很枯燥,常常自欺欺人,走过场;习惯于耳提面命式的生硬灌输,不平等待人,不能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

导向内容的多样化和受众需求的多元样是新时期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市场经济社会的五彩缤纷,也决定其参与者---广大新闻受众的需求的多种多样化。就说农村吧,过去的农村,只是种植与养殖,农村受众需要的,也只不过是如何种呀,如何养呀。可如今,农业究竟是什么?农村工作又是什么?用传统的观点已难以计请了。在不少地方,农业工作已是粮牧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农科教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农民已从传统的农业分离出来,务工经商跑流通。倘若我们的新闻导向还是种呀,养呀,能满足他们对新闻导向的需求吗?

就机关企事业的工作人员来说,实行了周五工作制,有了许多的闲暇的时间,人们吃饱穿暖以后,自然要想到求学、娱乐,如何消费,如何生活得好一些,等等。政治导向、经济导向、生活导向、服务导向、娱乐导向,等等,都成了广大受众迫切的需要。

查看全文

新闻舆论监督管理论文

开展舆论监督,针砭社会时弊,维护民主法制,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又是党和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近年来,随着“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及其他一些媒体的报道,舆论监督更加普及和深入人心。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行使这项神圣的权利时,有的竟吃上了新闻官司,有的还以败诉告终。如今,新闻官司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因舆论监督而导致的新闻官司增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坏事,它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但是却给新闻界带来了很大压力。过多的新闻官司,肯定会牵涉记者的大量精力,使其产生畏难情绪和心理压力,客观上也会冲淡舆论监督的效果,这样下去也不利于舆论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所以,在舆论监督中,记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新闻纠纷发生,就显得十分必要。

纵观目前我国的新闻纠纷,大多是个人或单位(原告)诉记者及新闻媒体(被告)侵犯了其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根据我国《民法通则》、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条文的规定,新闻侵权主要是指侵害人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向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实,或运用侮辱、诽谤性语言,从而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人格尊严,造成精神上的损害。明晰了这几点,我们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就要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这样就会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即使不得已走上法庭,也会胜券在握。

堵源头确凿“消息来源”

目前,因舆论监督而引起的侵权案件,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消息来源”有误。一般说来,“消息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记者通过深入实际而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二是依靠其他渠道取得的材料。在舆论监督中,记者应对“消息来源”慎重选择,合理使用,将侵权报道杜绝于无形。

如为记者直接调查核实掌握的材料,只要报道时尊重事实,且不漫无边际地“发挥”,一般不会构成侵权。而记者从其他途径获取的“消息来源”,则要视具体情况不同对待。《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也就是说,记者根据权威部门的结论或者材料进行报道而有损他人名誉时,即使事后引发诉讼,也可不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对于这些权威的消息来源,记者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但在实践中,应注意区分哪些是权威的消息来源,国家机构、政府部门及有影响的社会团体都是具有权威性的,但是,对于不属于本职范围内的事项而言,它们又都不具有权威性。比如,对某人犯罪的错误报道,如果是根据公安、纪检等部门的消息而报道的,就构成侵权,因为这些部门无权认定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是根据法院的消息而写的,则不构成侵权。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息来源比较常见的情况还有群众的“举报”、“投诉”或“提供新闻线索”,对这类消息,记者不可偏听偏信、草率报道,一定要慎重处理,做认真细致的核查,相互印证无误后再下笔形成文字,否则极易导致侵权事件发生。如陆俊状告《羊城体育》一案,陆俊受贿这一消息来源于足球俱乐部一位负责人,记者为了抢新闻、制造轰动效应,没有经过必要的核实就写出报道,只能吞噬败诉的苦果。

查看全文

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研究

摘要:近年来,新闻舆论对热点案件的报道和评论逐渐增多,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也备受关注。新闻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逐渐凸显,运用得当能够有效防范与纠正冤假错案、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运用不当则有可能干扰司法独立、损害司法权威。为了实现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平衡协调、和谐共存,应当规范新闻媒体监督行为,提升监督司法的工作水平;健全司法制度,注重司法公开并妥善处理投诉;完善新闻立法,明确规定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和方式。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司法公正;冤假错案;平衡

1问题的提出

2016年4月14日,山东省聊城冠县发生“于欢刺死辱母者”刑事案件,聊城市中级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新闻媒体对于欢案件进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跟踪报道,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从法理、人情等多角度发表了意见。2017年5月27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并采取微博直播的方式通报庭审相关信息,最终法院认定于欢属防卫过当,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有期徒刑5年。司法机关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这一热点案件,并通过公开庭审、依法改判对新闻舆论予以回应,充分体现了新闻舆论与司法公正的良性互动。新闻舆论是指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的社会公众倾向性意见,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迅速传达并极具表达深度。司法公正则是指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舆论对司法活动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与司法活动相关的新闻舆论主要表现为报道司法案件、报道庭审及生效判决的执行、评判生效判决以及披露、评论司法人员的行为。本文分析了目前新闻舆论对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并结合国外的合理法治经验与我国国情,提出新闻舆论的法治化、司法实践的规范化等建议,以实现新闻舆论和司法公正之间的平衡协调、和谐共存。

2新闻舆论对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

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新闻手段,运用得当能够有力地促进司法过程的公正,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新闻舆论监督有利于促使司法人员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严格按法律程序办案,防止冤假错案。新闻媒体关注报道司法案件的过程细节,为广大人民群众“围观”案情进展提供了平台。一方面,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司法人员将会加强自我约束,认真调查、谨慎取证,作出公正的裁判。另一方面,专业人士通过新闻报道了解案情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也可以帮助司法人员依法查明案件事实,作出公正判决。2017年山东于欢“刺死辱母者”案件发生后,山东省聊城市中级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新闻媒体的报道使公众一边倒地同情于欢,期望司法给人伦留下合理的空间。经过二审开庭审理,法院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整个案件的事实情节,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考虑天理、国法、人情等因素,最终依法作出公正裁判,改判于欢有期徒刑5年。这一判决体现了在社会转型时期法律与伦理的协调,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次,新闻舆论对社会热点案件的关注,为司法审判工作纠偏提供了有力保证,有利于纠正冤假错案。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借助媒体的放大效应,引起多方关注,借此拓展其平反冤屈的渠道。在聂树斌案中,全国新闻媒体从2005年开始追踪报道案件情况、复查进展,这场“马拉松”式的新闻舆论监督推动案件最终改判昭雪,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在钱仁凤投毒案中,新闻舆论和公益法律援助团队为该案的再审给予了极大关注和不懈努力,最终冤案平反,2015年12月21日云南省高院宣判钱仁凤无罪释放。最后,新闻舆论作为普法教育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循序渐进地增强法律意识,知法、守法,同时也更好地监督司法活动。新闻媒体通过对社会热点案件的报道,一方面可以使公众了解何为法律禁止的行为,引导公众依法开展各项活动;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司法执法活动的权威性和法律效果,发挥预防违法犯罪的警示、威慑作用。在范冰冰“阴阳合同”逃税案件中,新闻媒体2018年10月3日公开了税务机关的查处结果,要求范冰冰补齐的税款和罚金约为8.84亿元,并对税务机关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依法依规严肃问责或追究法律责任。新闻媒体通过这一案件的持续报道,给社会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教育课,提高了全民的依法纳税意识。

查看全文

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要点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区司法行政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要按照中央、省、市、区具体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联系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着眼改革、着眼基层,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一、围绕工作重点,注重宣传实效

1.着力做好防控肺炎疫情方面的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坚决执行中央、省、市、区决策部署,依法服务大局,依法推进防控工作的有力举措及全系统扎实做好阻击疫情工作的经验做法、先进典型、先进事迹等。

2.着力做好司法行政体制改革及党建方面的宣传工作。一是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制度改革、戒毒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制度机制、律师制度改革、法律援助制度改革等司法行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正向宣传。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宣传报道。三是大力宣传“解放思想再深入、全面振兴新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3.着力做好法治建设方面的宣传工作。一是聚焦全面依法治区与全面振兴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紧密结合等方面,积极做好法治政府建设方面的典型宣传和新闻报道工作。二是围绕法治政府建设达标创建和示范创建活动开展宣传,提升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发展。三是积极做好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相关工作的宣传报道。

4.着力做好“七五”普法总结暨“八五”普法启动方面的宣传工作。一是围绕“七五”普法总结表彰暨“八五”普法动员部署大会,做好系列活动宣传报道。二是大力宣传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活动。三是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普法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企业守法诚信典型案例,切实将“法律进企业”活动引向深入。四是大力宣传法治文化建设典型做法和成效。

查看全文

浅议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建议

摘要: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新闻舆论对司法活动公平公正得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当的新闻舆论监督也给司法公正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冲击了司法独立、司法权威,也践踏了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本文结合一些热门案例,通过分析新闻舆论对司法公正造成的冲击及原因,进而提出一些促进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协调发展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司法公正;冲突;协调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对各领域的监督作用越来越重要,司法与媒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可以说,新闻舆论对法治社会建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和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的普及,新闻媒体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形式,自媒体时代悄然来临,新闻舆论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存在形式等各种因素,新闻媒体在行使其监督职能的同时,很多时候也出现干扰司法独立、左右案件审判的现象,这对我国的法治进程是有害而无益的。

一、相关概念简述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概念。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依托其职业特点,有效的发挥监督力量,对社会公共事件进行舆论监督。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监督主体方面,其执行者必须是新闻媒体;第二,在监督对象方面,其监督的范围包括了一切公共领域的事件、人物和机构;第三,在监督立场方面,新闻媒体必须保持中立并发表客观评价,这也是新闻行业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二)司法公正的概念。所谓司法公正,指的是司法机关从公立角度出发,坚持依照公平公正原则履行其执法、审判等一切司法职能,对司法事实做出合理处置。这就要求,其一,相关司法工作人员要始终秉承公平公正的理念,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其二,社会要保障司法行为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和外力的干扰,从而保证其独立性、客观性,这也是实现司法公正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三)司法公正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都包涵着宪法理念,因此,并不能说二者谁更重要,或者谁对谁错。只要行使国家公权力就要受到监督,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国家公权力的一部分,司法权也必然要受到各领域、各层次得监督,这其中,新闻舆论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虽然媒体报道影响司法裁判的事情也有发生,二者之间的冲入矛盾也确实存在。但是,新闻舆论监督对司法机关来说无疑是一个“紧箍咒”,在满足广大群众知情权的同时,在无形中增加了司法工作的透明度,时时提醒司法机关和从业人员依法履职、公正执法,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司法腐败现象。可以说,其二者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统一的。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得看待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在矛盾与和谐中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二、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

查看全文

浅析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摘要:伴随新兴媒体的应运而生和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广播电视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庞杂的信息也给电视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作为大众接收信息的重要媒介,电视新闻在向大众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承担着丰富群众精神文化,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责任。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围绕如何提升电视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的探讨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对电视新闻舆论导向内涵的深层理解,分析探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其提升舆论引导力的重要举措,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电视新闻;舆论导向;提升策略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新媒体时代悄然来临,人们接收、传递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迅速普及,并逐步代替传统媒体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相比于其他媒介形式,电视新闻在视听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即使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依旧获得了大批受众的认同,成为受众接收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新媒体时代,信息鱼龙混杂,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着种种难题。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广播电视应更注重提升自身舆论引导能力,在帮助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倾听党的声音的同时,正确引导群众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文明健康,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一、电视新闻舆论导向的具体内涵

要掌握电视新闻舆论的具体内涵,应先厘清舆论引导的基本概念。舆论引导,是指传播者通过对有关信息的组织、解释、加工和制作来影响公众舆论的耗散状态,进而促使其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一种社会过程[1]。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广电系统,具体来说,舆论导向体现在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中,尤其是电视新闻节目。电视新闻是对时下社会各类事件及现象的报道,是舆论客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通过不同形式和角度将新闻事件的内容呈现出来,以此来体现出一定的立场,且所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在传达各种不同的信息时,也隐含着不同的观念和态度。简单地说,电视媒体通过对新闻内容和结构进行不同的编排,激发受众产生不同的感受,进而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当受众收看电视新闻时,会自然而然地接受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进一步理解新闻内容。可以说,对于受众而言,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更直接、鲜明和及时。可见,唯有从更深层次理解与把握电视新闻舆论导向的具体内涵及重要价值,认清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传播手段、形式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展及人民群众所需,才能使其舆论导向作用得到显著强化[2]。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