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00:50: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闻人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闻人才队伍建设论文
一、建设完善报社的资料信息库
民族地区报社要加大投入,丰富、完善报社的资料信息库,改善内部学习环境,并采取补助,鼓励个人购买业务器材及有关的书籍,定期开展新闻理论的研究和探讨。自1989年,《阿坝日报》每年有一、二篇论文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新闻研究会年会,使新闻从业人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所深化,推进了采编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策水平
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而要提高政治素质就必须以加强理论上的学习为依托。新闻工作有着极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新闻工作者如果对党的大政方针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或一知半解,就不能顺利完成新闻宣传的使命。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当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执行。这就要求他们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其中思想理论水平尤其重要。
三、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树立良好形象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带有职业特点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通过责任心、职业良心、职业荣誉感、职业作风等体现出来,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针对性。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通过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树立新闻从业者良好的职业道德,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通过学习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要大力提倡新闻工作者苦练业务基本功,增强竞争意识,争当名编辑、名记者,为新闻事业造就更多的人才。要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完成新时期赋予我们的宣传任务,就必须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可以通过岗位练兵、安排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到基层锻炼、组织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等途径解决。四、改革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环境。
高校新闻教改措施
一、新闻教学须专业定位准确
面对目前社会的急剧变化,市场需求凸显多层面多元化趋势,当前新闻教育的取向,须根据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就必然要求大学新闻教学应有准确的专业定位。笔者曾在国内几所新闻院系执教,从学生毕业趋向来看,到媒体工作的毕业生越来越少,有些即使进入媒体也不是去做记者、编辑。此外更多的学生是到一些与新闻相关的部门就职,这其中包括去做各类市场的调研人员、节目栏目的策划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广告公关人员、政府机关的宣传人员以及新媒体的操作及营销人员等等。市场的变化要求新闻教学也必然随之改变。根据市场需求,大学新闻教育应调整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如广西一所大学的新闻学院给自己定下的培养目标是:重点面向地市级大众传播媒体单位,以及一些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为其培养所需的新闻人才及策划管理人才;学院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专业服务能力,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这所大学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其实我国许多新闻院校已经逐渐从“记者的摇篮”的角色中淡出,逐步与市场接轨,为市场服务。市场的多元化要求,必然导致我们在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过程中的多元化教学,现代社会新的人才需求与传统的人才需求相比,总量更大。因此,作为我们专门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院校,需要尽快调整、细化我们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我们的教育,实施多元化、多方位与市场接轨。多元化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多元化复合新闻人才,这就需要更新我们的教材,调整我们的教学课程设置结构,加大我们教学的科技含量,甚至要重构我们的教学队伍。诚然,培养新闻复合人才绝非易事,有时也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倾向,四年本科教育转瞬即逝,稍不注意,就会使我们学生的学业杂而不专,学无所长。因此,我们要培养新闻宽口径复合人才必须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根据学生的专长和爱好,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从而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宽口径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二、新闻教育应技能与学养并举
笔者认为培养宽口径复合型新闻人才,其支点有二:技能和学养,两者缺一不可。培养学生的各种现代科技技能是造就宽口径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基础。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没有一定的科技技能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没有现代科技技能,就不可能成为新闻复合型人才。第一,培养多种技能于一身的背包记者。早在2002年,国外著名记者简•埃伦•斯蒂文斯在网络新闻学评论网首次提出了“背包记者”这个概念。她宣称自己是报社记者,同时能为电视台和网站提供照片和视频新闻。她会使用各类设备,包括相机,笔记本电脑,录音器,麦克风,摄像机,各类编辑软、硬件等,这些设备都放在她随身携带的大背包里,“背包记者”由此而生。“背包记者”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已成为社会越来越需要的新闻人才。作为一名记者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之下,不再单纯地只为某一种媒介提供报道,而需要同时为纸媒、网媒、广播电视、手机等多种平台提供作品,这就要求记者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只做单纯的文字记者,或是摄影、摄像记者,而应该是“背包记者”,其具备文字、摄影、摄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的操作技能,完成以多媒体融合为背景的新闻策划、信息采集制作、影像传播等工作。对于国内媒体来说,对这种多技能的“背包记者”的大量需求也正日益浮出水面。我们现以《宁波日报》为例,2006年8月随着《宁波日报》播报的正式开通上线,《宁波日报》作为单一纸媒的历史宣告终结,之后他们努力打造多个产品:互动多媒体报、手机报、电子纸报、户外电子屏、网站等,该报一个全新媒体时代诞生了。他们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其基本运作模式是一个编辑部,多种介质终端。这对于报社全媒体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记者,要能够创造出不同介质的媒体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他们都配备了较为齐全的采访“武器”: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一台照相机、一台摄像机、一部智能手机,可以同时满足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网站、户外视屏等多种信息需求。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锤炼之后,这些记者不仅熟练掌握各种数字设备、电脑软件的使用,还具备播音主持、编导等多种技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背包记者”。第二,注重跨学科的“知识学养”。注重学养,丰厚学生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是培养宽口径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必要条件。“背包记者”的身后除了一个装有各种先进技术设备的背囊之外,必须还应有另一个背囊,那就是知识的背囊。
当今时代的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厚的学养,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天文、地理、科技、文学、外语、宗教及生活知识等都要涉猎,一个现代新闻人应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既是杂家通才,又是专家专才。可以断言,没有相当的跨文化、跨学科知识储备的新闻人绝对写不出好的作品。打好知识根底,丰富学生跨文化、跨学科知识的背囊是培养宽口径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必须,为他们以后能宽口径选择工作及接受在职教育、构建终身教育打好知识根底。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先驱、美国报业巨子普利策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而要做到这一点,自然需要敏感的神经、广博的学识、真挚的情感等,同时更重要的还要拥有一种实践性能力,亦即将多学科的知识和多背景的问题融会贯通,进而以普通人的视角与水平将其呈现出来的独到本领。[1]普利策强调广博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是新闻院系学生必须具有的。注重跨文化跨学科的学养,使一部分学生向学者型、智慧型新闻复合人才转化。目前我们新闻院系培养出的学生多上手快,而后劲不足,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储备薄弱,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知识背包囊中羞涩。香港大学的陈韬文教授认为:学生的知识面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信息科技冲击媒体的传统边界,工种变化多端,知识更新速度快,所以需要培养适应力强,了解跨文化和具备跨境传播素养的人。[2]具备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是对新时代新闻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重思、重学、重科技的理念是新闻教育必须着重强调的,我们不少新闻院系只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视学养的教学方法是没有出路的。第三,在具备了一定技能与学养之后,还有一点也是应该强调的,这就是新闻精神。新闻精神是贯穿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的一条红线,是一种指导和支配新闻实践活动的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新闻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具体的精神: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与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正是它们构成了新闻精神的核心内容和精神诉求———真实、公正、自由、和谐。新闻精神还包含着新闻人的新闻追求和传播方向,是新闻活动主体重要的精神动力,是新闻传播得以进行和展开的内在精神机制。它可以唤起主体从事新闻活动的热情,坚定从事新闻活动的意志,激励新闻人为实现传播目标做出努力。[3]确立正确的新闻精神,对履行新闻职责至关重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性中特有的理性精神。当一个新闻人有了纯正的心灵,有了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信念,他的新闻行为就会追求美好的境界,就不会过多地为己私利去煞费苦心。有位学者讲得很精到:“观念是关键,精神是灵魂,最严重的污染是心灵的污染。”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必须强调这种新闻精神,坚守自律和他律,有自己良好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底线,看重“职业操守”。只有强调这种新闻精神,才能使我们培养的未来新闻人在今后的各种新闻活动中不迷失方向和自我,在汹涌的市场大潮中站稳脚跟,所向披靡。
三、新闻教学改革强调从实际出发
民族地区新闻人才情况分析论文
一、建设完善报社的资料信息库
民族地区报社要加大投入,丰富、完善报社的资料信息库,改善内部学习环境,并采取补助,鼓励个人购买业务器材及有关的书籍,定期开展新闻理论的研究和探讨。自1989年,《阿坝日报》每年有一、二篇论文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新闻研究会年会,使新闻从业人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所深化,推进了采编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策水平
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而要提高政治素质就必须以加强理论上的学习为依托。新闻工作有着极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新闻工作者如果对党的大政方针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或一知半解,就不能顺利完成新闻宣传的使命。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当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执行。这就要求他们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其中思想理论水平尤其重要。
三、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树立良好形象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带有职业特点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通过责任心、职业良心、职业荣誉感、职业作风等体现出来,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针对性。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通过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树立新闻从业者良好的职业道德,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通过学习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要大力提倡新闻工作者苦练业务基本功,增强竞争意识,争当名编辑、名记者,为新闻事业造就更多的人才。要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完成新时期赋予我们的宣传任务,就必须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可以通过岗位练兵、安排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到基层锻炼、组织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等途径解决。
小议媒介结合背景下新闻教育革新
关于媒介融合的界定,并没有在学理上形成共识。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媒介融合.从宏观来看,由于当前技术更为多样、复杂,它促进新闻生产更加细化、专业分工更为明显,同时可能导致在新闻通道与平台上形成新的力量对比,从而带动多样化的合作模式的形成。国新闻教育机构发展迅速,已经有36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新闻传播学院或者新闻传播系,新闻传播的教学点(即专业点)已经达到650个,②这些教育机构每年培养了大量的新闻传播类人才。而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业界对于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为人才的“多能”,甚至“全能”,他们需将媒介融合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理念.只有样样精通、业务技术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成为当前新闻传播产业的宠儿,中国的高校作为媒介融合理念的教育基地,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改革亟待开展。
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国的新闻院系已经构成一套课程体系框架。高等教育的学科架构决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其具体内容则落实在学科专业框架下的课程体系安排上。
处理好同一学科框架下不同专业课程体系间的关系。新闻传播学科作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在本科阶段具体的专业主要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以及出版等,这些专业的课程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首先要处理好不同专业课程体系问的关系,其实质则是涉及对通才与特色关系的理解问题。笔者认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重基础、宽口径”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而其中的“口径”.则要体现在不同专业课程体系间的交叉和融合上。
处理好专业课程体系内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对于专业课程体系内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问题,美国的新闻教育界也一直有争论,产生了两种培养模式:
一是以语言文字等人文学科为基础。强调采写编评方面的技能课程:二是职业训练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背景和部分新闻方面的技能训练。‘哳闻人才的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并不矛盾,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沿袭美国学院式新闻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寻求与职业训练模式之间的平衡。笔者对长三角地区几所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作了考察,各校的课程体系大同小异:公共基础课程约占40%: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实践等课程约占6O%。笔者认为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公共基础知识还是比较扎实的,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扩大专业课程比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专业知识的涉及面。
民族地区新闻队伍的建设措施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新闻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闻人才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深入到农牧区,有效、准确地做好民族宣传工作。民族地区宣传工作做好了,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有利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和落实,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此,民族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新闻人才。
新闻工作者要打好政策、理论根底。新闻工作是政治性极强的工作,新闻工作者要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同时,新闻工作者要学好新闻的十八般武艺,打好知识根底,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在深入采访的同时,努力掌握多方面知识,博览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等书籍,特别是当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要尽可能多读一些科技书籍,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建设完善报社的资料信息库
财经院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高素质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路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趋势、教学的目的性不强、教师的实践机会少、高水平教师引进难、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新闻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但目前我国财经院校开办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还存在着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师实践机会少、高水平教师引进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财经新闻人才,我们在制定培养模式中必须加大财经类课程的设置,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财经新闻对监测国家的经济环境,对提供有效有用的经济信息,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无论在新闻界还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财经院校就开始开办财经新闻学专业,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适合我国需求的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人才。
一、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闻教育事业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上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持续影响,构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公布的统计信息,全国的新闻专业点基本分布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新闻学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引进了传播学,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闻传播学类教育的发展;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世纪交替之际,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积聚时间短,但“爆发力”强,格外引人瞩目。到2005年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就有661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在校生规模有15万之多。目前中国大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财经类院校也有在新闻学专业中设立经济新闻方向,但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新闻专业转型研究
1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以及面临的问题2010-2015年,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及相关领域,掌握新闻基本理论和不同媒体的知识、技能、方法,具有报刊新闻的采写与编辑、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采编、节目和广告的策划与制作、网络多媒体动画及网页制作等能力,能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相关文化产业中的技能性岗位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岗位,从事新闻采写、采集与编辑、节目策划与制作、网站维护与管理等工作。专业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依托报刊(纸质媒体)、广电(电子媒体)、网络(网络媒体)三种媒体,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建了“三技三能三媒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333模式。“三技”是指本专业就业所面向的三种媒体的技能,包括报刊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采写、新闻摄影、版面设计编辑等技能,广电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摄录、节目策划与制作等技能,网络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采集、编辑、网页美化、维护等技能。“三能”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种能力构成了本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该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紧紧依托于三种类型新闻媒体,紧跟媒体报道内容和媒体技术发展,及时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预期依据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的职业能力,除了适应新闻媒体的专业技术工作外,还能适应文化产业公司及其他企业单位相关岗位工作。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很多弊端和问题。“333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从理论上讲,的确顺应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学生预设了就业宽出口,使学生在校所学几乎到各种文化公司都能找到用武之地。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遵循的是“2+1”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专业学习技能的时间相当有限,当专业追求涵盖面“广”的同时,无法保证学生掌握新闻业务技能的“精”和“尖”,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后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2展开社会调研
2.1新闻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只有正视新闻人才需求的现状,才能够有的放矢,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此,笔者在郑州、开封等地展开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共有100余位媒体从业人员参与了问卷调查,他们来自报纸、广播、电视、企事业宣传部门、广告公司、策划公司及影视公司等媒体机构。调查问卷从课程设置、个人素质、职业道德、新闻单位的用人标准、人员引进情况、对高职毕业生的看法、校企合作等方面来设置,以期从调查中分析出媒体对从业人员的素质需求,为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新闻教研室共收回110份问卷调查,经数据分析,发现以下情况。
2.1.1用人单位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存在差异
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人才培养路径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新闻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但目前我国财经院校开办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还存在着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师实践机会少、高水平教师引进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财经新闻人才,我们在制定培养模式中必须加大财经类课程的设置,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财经新闻对监测国家的经济环境,对提供有效有用的经济信息,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无论在新闻界还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财经院校就开始开办财经新闻学专业,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适合我国需求的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人才。
一、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闻教育事业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上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持续影响,构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公布的统计信息,全国的新闻专业点基本分布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新闻学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引进了传播学,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闻传播学类教育的发展;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世纪交替之际,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积聚时间短,但“爆发力”强,格外引人瞩目。到2005年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就有661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在校生规模有15万之多。目前中国大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财经类院校也有在新闻学专业中设立经济新闻方向,但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2.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在财经院校如何培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规格和质量问题上,开办新闻专业的财经院校,特别是地方财经院校一直在积极地探索,以找到一条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懂财经的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很多院校仅仅是将“新闻类课程”加上一些“经济类课程”简单复合,而并非有机融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上主要设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目的是让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课程,以此来奠定经济学基础。这种简单的相加,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财经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综合类或专业新闻院校开设的新闻课程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我们经济学类的课程除了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课程浮浅外亦无任何不同。就目前财经类院校师资现状而言,一般是教新闻类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不懂财经知识,而教经济学的教师也基本上不懂新闻,两班人马教给学生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让学生们自己去消化去融合,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新闻传播学类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新闻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但目前我国财经院校开办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还存在着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师实践机会少、高水平教师引进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财经新闻人才,我们在制定培养模式中必须加大财经类课程的设置,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财经新闻对监测国家的经济环境,对提供有效有用的经济信息,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无论在新闻界还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财经院校就开始开办财经新闻学专业,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适合我国需求的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人才。
一、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闻教育事业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上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持续影响,构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公布的统计信息,全国的新闻专业点基本分布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新闻学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引进了传播学,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闻传播学类教育的发展;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世纪交替之际,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积聚时间短,但“爆发力”强,格外引人瞩目。到2005年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就有661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在校生规模有15万之多。目前中国大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财经类院校也有在新闻学专业中设立经济新闻方向,但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2.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在财经院校如何培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规格和质量问题上,开办新闻专业的财经院校,特别是地方财经院校一直在积极地探索,以找到一条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懂财经的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很多院校仅仅是将“新闻类课程”加上一些“经济类课程”简单复合,而并非有机融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上主要设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目的是让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课程,以此来奠定经济学基础。这种简单的相加,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财经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综合类或专业新闻院校开设的新闻课程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我们经济学类的课程除了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课程浮浅外亦无任何不同。就目前财经类院校师资现状而言,一般是教新闻类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不懂财经知识,而教经济学的教师也基本上不懂新闻,两班人马教给学生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让学生们自己去消化去融合,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人才培养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新闻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但目前我国财经院校开办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还存在着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师实践机会少、高水平教师引进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财经新闻人才,我们在制定培养模式中必须加大财经类课程的设置,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财经新闻对监测国家的经济环境,对提供有效有用的经济信息,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无论在新闻界还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财经院校就开始开办财经新闻学专业,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适合我国需求的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人才。
一、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闻教育事业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上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持续影响,构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公布的统计信息,全国的新闻专业点基本分布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新闻学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引进了传播学,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闻传播学类教育的发展;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世纪交替之际,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积聚时间短,但“爆发力”强,格外引人瞩目。到2005年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就有661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在校生规模有15万之多。目前中国大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财经类院校也有在新闻学专业中设立经济新闻方向,但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2.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在财经院校如何培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规格和质量问题上,开办新闻专业的财经院校,特别是地方财经院校一直在积极地探索,以找到一条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懂财经的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很多院校仅仅是将“新闻类课程”加上一些“经济类课程”简单复合,而并非有机融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上主要设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目的是让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课程,以此来奠定经济学基础。这种简单的相加,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财经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综合类或专业新闻院校开设的新闻课程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我们经济学类的课程除了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课程浮浅外亦无任何不同。就目前财经类院校师资现状而言,一般是教新闻类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不懂财经知识,而教经济学的教师也基本上不懂新闻,两班人马教给学生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让学生们自己去消化去融合,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