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节目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3 00:03: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闻节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闻节目策划综述
90年代初期,“策划”的概念被引入我国的电视媒体。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专业化分工更加细致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工作者意识到策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少电视台甚至已经把“策划”作为一个专门性工作固定下来。本文将从电视新闻节目中策划的概念、本质以及原则这三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策划的概念
“策划”原本是一个动词,是“设计规划,密谋计划”的意思。当今的企业管理学中对“策划”这个概念则是这样表述的:“策划是一种程序。策划的步骤是以假定的目标为起点,然后订出策略、政策以及内部作业详细计划,以求目标之达成,最后还包括成效的评估及回顾,而返回到起点,开始了策划的第二次循环……”在实际工作中,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程序:制作出受到观众喜爱的节目就是这个程序的起点,然后根据栏目的定位、节目受众人群、新闻素材的前期调研等进行创意,制定出节目的整体风格以及具体呈现形式,并且拟定出详细的操作文案,最后再根据收视率、专家测评等反馈手段,进行分析评估,对节目进行调整提高。电视节目的策划是价值观、知识、环境资源和技术(主要是指策划技巧)四者的结合体。这四者又是互相制约与依存的:价值观选择技术;资源环境限制技术;知识寻找技术;技术支持价值观。
二、策划的本质
首先,“创意”是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核心。在当今这样一个媒体竞争异常激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时代,像以往那样获得一条独家的新闻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网络媒体的出现又使电视媒体的报道速度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因此不少媒体纷纷转向追求独家的深度和角度,然而面对众多的媒体精英,要想真正做到“独家”又谈何容易?最终,独家的表达就成为更好的选择———同样事件、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深度,我们却能用最独特、最新鲜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创意”。其次,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是一种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策划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准备的过程。从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以及选准播出时机和抓住时效是非常重要的。然后,通过对筛选出的有效信息的调研、论证确立节目主题和立意。接下来就是要根据既定的主题、立意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策划方案。做一份策划案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未来的事做出当前的决策,这个决策包括做什么、何时做、谁来做和怎么做。再次,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是一种谋划。应该说,新闻事件本身是客观的,是不可策划的。但采编节目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节目该怎么呈现,能否挖掘和凸显出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这就受到策划水平的制约了。在选定了一个节目的主题和立意之后,一个出色的节目策划者应该像故事《田忌赛马》中的田忌一样,趋利避害,进一步找到最有利于表现主题和立意的节目形态和操作方式,使之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最后,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是一种统筹。这个统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要对选题素材、新闻主体、评议观点等做出资源整合;后期要对采访、摄制、编辑等流程加以控制和协调。实际上前期的统筹就是策划者与新闻人物、主持人、相关专家以及制片人的沟通过程;后期的统筹就是与编导、摄制人员、技术人员乃至节目监审领导的沟通过程。
三、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应遵循的原则
谈论新闻节目包装
电视包装就是对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甚至是电视台的整体观念形象进行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强化。当今传媒市场的纷繁复杂,是从业人员无法回避的事实,传统的电视“内容为王”时代,采编部门对节目内容的重视程度往往大于其他环节。在如今网络飞速发展,传媒渠道大增的情况下,电视“内容为王”的时代必将向“产品时代”转变。只有产品成王,媒体才能成为王。电视包装作为电视产品的组成部分之一,必不可少,好的包装可以为节目增色,而粗糙简单,缺乏美感的包装也会使节目质量大打折扣。无论电视节目形态如何多元,电视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首始终是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包装,也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往往面临人员少而不专,设备不够高端,台里不太重视的尴尬境地,如何在现有的工作背景下创作出规范的、夺目的电视新闻节目包装,综合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强调包装的整体意识
电视新闻节目是附属于电视频道而存在的,它的包装首先应遵循统一、规范的原则,符合频道整体风格和定位。频道包装包括频道LOGO、频道宣传片、各栏目片头及宣传片、主持人形象及导视宣传系统等,从色彩到声音,从字幕到画面,都应该有相对统一的形象元素。各项包装元素的结合运用,体现出频道的整体风格和特点。同样,电视新闻节目包装也要有整体性,不能各自为战,在频道大包装的前提下,需要贯彻关于色彩、声音、字幕、画面的主要形象元素,再结合自己的节目特点进行设计,但万“变”不应离其“宗”,一定要有强烈的元素感或形式感让观众看出是谁的“家里人”。新闻节目包装一般会包括:栏目片头及栏目内各版块片头;栏目内板块串联版;标题版式;主持人画面及背景;栏目宣传片;活动宣传片;主持人及出镜记者形象设计等。
二、做好前期策划和文案工作
新闻节目包装设计制作执行的第一步骤就是需要进行完整的前期策划并落实到具体的文案。很多时候,包装设计人员有了主题和想法会片面地追求成片速度,不考虑详尽的策划文案,只是简单的概括就会请制作人员着手实施。这种做法的弊端之一就是包装作品很容易与频道整体风格定位脱离,可能单独看作品是个还不错的作品,但是却没有归属感,只是太独立的个体,不容易为观众传达频道品牌形象。弊端之二是粗糙的前期工作往往后患无穷,有时未经精细论证的作品创意制作人员在制作过程中容易偏离轨道,等发现效果不够满意时已经浪费了人力、物力,修改起来会非常麻烦,不修改又不尽如人意,给自己造成被动的不利局面。所以,前期详细的创意论证、策划研讨,包括详尽的文字和图片文案,都需要反复推敲,既要符合频道之大局,又要有个性鲜明的形象,前期文案做得越细,后期会越简单,使得工作合理有效的完成。
三、包装形式要大胆创新
新闻节目拍摄技巧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构成
电视记者通过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将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画面形象的展现给观众,使人不但得到耳闻目睹,亲临现场的感觉而且得到“美”的享受。由于受时间限制和人的眼睛接受图像信息的限制,一个电视新闻画面不可能长时间在屏幕上显示或停留,观众不可能像看报纸。美术作品或照片那样反反复复地、全面地观看画面,这就要求记者或拍摄人员在选取面面的时候。选择最能反映主要内容的画面。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电视机屏幕上最能解释新闻消息的画面。因此,对电视新闻画面的精确透析是电视新闻拍摄的重中之重。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技术构成
从拍摄技术的角度看,电视新闻画面是将新闻事件现场所发生的事件的各种原因和通过镜头搜集、整理后呈现给观众的一种镜头组合。从这个角度看,电视新闻画面就是由一组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和不同长度的镜头构成的。也就是说镜头是构成电视新闻画面的基本单位。构成电视新闻画面的镜头可分为中心镜头(重要镜头)和介绍性镜头(次要镜头)。
中心镜头。是反映新闻主要内容的镜头即引起新闻事件主体的一切镜头:介绍性镜头是引导观众进入新闻主题的镜头,主要是交待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规模等新闻要素。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归根结底就是对构成画面的重要镜头和次要镜头的合理布局和拍摄处理,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就基本上确立了新闻画面的基本构架。
电视新闻节目管理革新
近年来,各地电视节目呈现出“大体量”的发展趋势,新闻节目也不例外。2010年,沈阳电视台新闻节目《直播生活》扩版为近3个小时,再创国内新闻节目时长新纪录。节目时长增加、板块增加、人手增加,意味着“管理宽度”或“管理跨度”增加,管理的效率可能会随之下降。对于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来说,管理效率的下降意味着节目质量的下降和各种风险的增加。电视新闻节目不妨借鉴频道管理的某些方法,使整个节目的管理重心下移,推动节目的管理变革与改扩版同步进行,在基本保持原有组织层级的基础上,实现节目的平稳有序运行。
一、内容模块化
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通常依据出席领导排序、事件的重要性、内容的相关性等标准,以条为单位来编排播发,而现代大型电视新闻节目通常分为几个固定板块,组合播出。相对于频道,节目就是一个个模块,而相对于节目,板块也是一个个模块。正如频道中每个节目都有不同的节目形态和节目定位,节目中的每个板块也都应该有自己的形态和定位,并进一步细化、固化为适用的生产流程和产品标准。以沈阳电视台《直播生活》为例,17:00-17:55的《直播生活•晚高峰》是电台FM91.2和电视综合频道同步直播,采用广播的主持风格,两位主持人聊天,中间插播相关图片。从受众定位来看,也更偏向于下班路上的私家车主收听收看。而17:55-19:58的《直播生活》,则主要是本地的民生新闻及评论,受众定位要宽泛得多。这两个板块的工作流程,如素材选取、文稿撰写、图像编辑、直播机位、导播合成等各环节,自然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直播生活•晚高峰》不需要精细的文稿,全靠主持人“脱口秀”,但《直播生活》就需要出稿、配音。这些都需要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作为工作人员的操作指南,严格遵守。而在产品标准方面,模块化设计、生产、装配,大型电视新闻节目通过模块化标准的高级形式,能够将每天发生的各种复杂多变的新闻事件系统整合,呈现为条理清晰、特色鲜明的节目内容。谈谈电电视视新新闻闻节节目目的的管管理理变变革革大型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也可以通过更换或增减模块的方式实现,从而降低改版成本和风险。一些优秀模块还可以整体拿出来,扩充为独立的节目。这时,大型电视新闻节目就担当起了“孵化器”的功能,一档节目可以逐渐孵化出一个“节目群”。
二、编排对象化
节目时段固定的前提下,节目内部板块采取何种编排策略,主要考虑两个对象:一是观众,二是竞争对手。目的也很简单,争取观众“入流”并“顺流”,减少观众“溢流”。以下结合青岛电视台财经资讯频道每晚19:00-20:05首播的《青岛全接触》,浅析节目内部板块的编排策略。
1.反向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论文
摘要:一个完整的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不仅仅包括前期策划和中期录制,还有后期编辑,且后期编辑的质量对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能够产生极大影响。基于此,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后期编辑在当代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应用展开分析,简要介绍后期编辑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进一步探究具体应用对策,包括将文稿作为基础、精心选择新闻画面、声音与字幕处理、整体包装等。
关键词:媒介融合;后期编辑;电视新闻节目
在新媒体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电视新闻节目的严谨性、真实性、多样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个高水平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十分考验后期编辑的专业性,尤其在媒介融合背景中,后期编辑的方式与效果将会对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产生极大影响。因此,探究后期编辑在当代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应用,对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后期编辑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类型、内容以及传播形式等,均呈现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不同类型的电视新闻节目,其所需要的后期编辑方式、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例如消息类新闻节目和调查类新闻节目,两者的操作手法存在明显的区别,其中,调查类的新闻节目需要新闻记者对相关事件及当事人进行跟踪调查,不断挖掘事实真相,相关后期编辑应重点保持新闻呈现过程中的调查感和长镜头的完整性;而消息类的新闻节目,主要是围绕一个事件,展开多角度的分析、对比、讨论,后期编辑过程中,应将编辑的重点放在丰富新闻的视觉信息上。由于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后期编辑工作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相关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后期编辑过程中,操作者应以电视新闻节目的实际内容、形式等为依据,适当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手段,在明确主题、风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包装,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成片,从而提升节目的传播效果,这就需要操作者达到“一专多能”的技术水平。例如,大部分省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中心中,后期编辑环节的工作内容包括对单条新闻的精细编辑、调解音频、字幕、包装等,然后再参照当天的节目串联单合成一个完整的新闻栏目。相关工作内容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但由于各个电视台并不会配备过多的后期编辑人员,所以需要每一个后期编辑人员都能具备“一专多能”的专业素养,能够充分利用最新的理念、方式以及技术手段,高效完成多种工作内容。另外,由于后期编辑是节目制作的最后阶段,所以要求编辑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综合审美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确保整个新闻节目具有较高的质量。后期编辑人员精准、独到的眼光,往往能够快速完成对节目内容的“去粗取精”,突出新闻的重点内容与理念,从而保障新闻节目能够向观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后期编辑在当代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应用
电视新闻节目研究论文
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在电视新闻这个领域,CCTV-1堪称一枝独秀,它的新闻节目在这一时期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精心打造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三个品牌,在上世纪末的十年间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节目模式,并不断在重大新闻的专题报道中进行大练兵,为CCTV电视新闻节目的跨越发展做好了软件和硬件的充分准备。
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除了在国内树立起至高的权威以外,还要向世界进军,这个成为中央电视台在新世纪要实现的主要目标。电视新闻节目向来是最能体现一个电视台水准的节目,必然要有所突破。
1破“旧”:三档原有的品牌栏目大改版
千禧年,《东方时空》率先进行了一次从栏目时间到栏目内容的大改版,将四个版块重新整合,并新增了一个环节——《时空连线》。后又经过四年时间的锻造,《东方时空》成为了拥有六个子栏目的成熟的大型杂志性新闻节目。同样的节目体裁,在对人物的采访上,《东方时空》并不同于美国著名的新闻杂志性栏目《60分钟》,《60分钟》里主要是对世界各国名人的专访。而《东方时空》对于人物访问,专门开辟了三个专栏:《东方之子》、《人物专访》和每周日的《高端访问》,在分类上更加细化。《东方之子》和《人物专访》更是主要选取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进行访谈。它以东方人的姿态站在了世界新闻杂志节目当中。
进入21世纪,《焦点访谈》的改变更多的是在选材上。从最初对企事业单位的关注到现在对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它越来越多地走进其他节目难以涉及的领域。
电视新闻节目分析论文
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在电视新闻这个领域,CCTV-1堪称一枝独秀,它的新闻节目在这一时期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精心打造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三个品牌,在上世纪末的十年间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节目模式,并不断在重大新闻的专题报道中进行大练兵,为CCTV电视新闻节目的跨越发展做好了软件和硬件的充分准备。
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除了在国内树立起至高的权威以外,还要向世界进军,这个成为中央电视台在新世纪要实现的主要目标。电视新闻节目向来是最能体现一个电视台水准的节目,必然要有所突破。
1破“旧”:三档原有的品牌栏目大改版
千禧年,《东方时空》率先进行了一次从栏目时间到栏目内容的大改版,将四个版块重新整合,并新增了一个环节——《时空连线》。后又经过四年时间的锻造,《东方时空》成为了拥有六个子栏目的成熟的大型杂志性新闻节目。同样的节目体裁,在对人物的采访上,《东方时空》并不同于美国著名的新闻杂志性栏目《60分钟》,《60分钟》里主要是对世界各国名人的专访。而《东方时空》对于人物访问,专门开辟了三个专栏:《东方之子》、《人物专访》和每周日的《高端访问》,在分类上更加细化。《东方之子》和《人物专访》更是主要选取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进行访谈。它以东方人的姿态站在了世界新闻杂志节目当中。
进入21世纪,《焦点访谈》的改变更多的是在选材上。从最初对企事业单位的关注到现在对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它越来越多地走进其他节目难以涉及的领域。
探究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社会各方面信息的关注程度也随之加深。电视新闻节目是目前普遍运用的传媒平台,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向人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资源,让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足够的空间去接触电视媒体,将媒介场景融入在现实生活中。最近几年,娱乐性节目的种类不断变化调整,新的节目形式正逐渐走向观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的影响。面对这种趋势,电视新闻节目必须要朝着娱乐化方向改革调整,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人们的传媒生活需要。针对这一点,本文主要分析了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相关问题,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闻节目;娱乐化;问题;研究
各类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的第一语言,在长期变化调整中新闻节目也开始转向娱乐性特征发展,之前很多正式的时政新闻等均开始走向非政治化、娱乐化等方向,而许多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均注入了娱乐性元素,这让原本严肃的新闻节目看起来更加娱乐化。从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发展趋势看,未来新闻传媒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播,而是涵盖着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内容,这些主要还是为了提升节目的收视率,为了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而不断交替变化着的。当然,在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相关的问题,正确处理好新闻节目的存在的弊端也是需要积极关注的。
一、娱乐化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含义
不可否认,在社会群体对新闻需求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们开始细化娱乐性的新闻节目。而娱乐功能也开始成为新闻节目的主打功能,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能为人们创造诸多方面的乐趣,满足了现实生活中的精神享受。在新闻节目编制上,编导们常常注重追求新颖独特的娱乐元素,很多时候都会在新闻内容上添加一定的娱乐效果,经过娱乐化处理的新闻节目常常会在观众中收获良好的评论,这些都能给电视节目带来较高的收视率。利用该类模式进行新闻传播,不仅给群众带来了多方面的信息,还能使其心理上出现波动起伏,在心理上觉得娱乐性节目越看越有意思。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改革中,必须要引进多种声画合一的技术效果,通过增强新闻的叙事功能来改善节目主题的表达效果。
二、造成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产生的因素
新闻节目美学价值
从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迅猛发展,以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节目为标志,从“播新闻”到“说新闻”,从电子新闻采集(ENG)到卫星新闻采集(SNG),从综合消息类新闻到杂志型新闻节目,内容和形式上都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荧屏。随着电视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素有“新闻立台”之说,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新闻节目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偏向,作为国家宣传的“喉舌”,新闻节目在各个电视台的意义重大,它反映着电视最主要、最主体的功能。新闻节目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任何艺术性,优秀的新闻节目也十分讲究审美因素。
一、声画之美
众所周知,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义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界定电视新闻区别了其他新闻媒介形式,是用画面加声音来呈现新闻事实。好的新闻画面简洁、生动、有感染力,一条好的新闻总是能从独特的角度抓拍到最具感染力的一幕,电视新闻以看为主,画面的地位很重要,记者在新闻事件中选取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拍摄方式,让画面最大程度地包含更多的信息量。好的新闻稿件口语化、易懂、精炼、能最大程度地配合画面。新闻画面的主体、陪体、前景、后景以及摄影角度、构图、长镜头、运动镜头、后期编辑中镜头的选择和组接、声画组合方式等等都是很讲究的。新闻节目的声画关系不外乎声画合一与声画对位两种,声画合一的方式较为死板,让声音与画面完全吻合。声画对位的方式在新闻节目中较为常用,声音画面各自发展,若即若离,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观众正是在这样一种声画撞击的空间中感受到声画之美。有学者指出:“电视新闻挖掘、还原、展示现象生活之美,调动声、形、色多种表现手段,用构图、光效、音响、节奏等诸项元素来感染观众,从而为观众深度涉入提供了又一审美基础。”[1]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就充分发挥了电视声画的优势,对于比赛的预测、选手情况,通过画面配合新闻稿,运用了记者报道、专家分析、选手访谈等形式交叉展现,这样就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观众对于比赛的关注度。在奥运赛场上,新闻镜头抓拍的最激动人心的瞬间,夺冠那一刻,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这些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声与画的运用配合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新闻节目除了画面和新闻稿以外,还有一重要的表现手段就是同期录音。通过同期声,观众可跟随新闻镜头进入到新闻内容的真实世界,它比起新闻稿更加真实,是新闻节目十分重要的美学特征。2008年湖南冰灾的新闻报道中,在车站安抚群众的同期声呈现在新闻节目当中,是比任何解说都具有感染力的声音。在娱乐新闻节目中,新闻画面通常直击明星活动现场,或者是明星的采访,这样直接的方式能够让观众最大程度、最近距离地满足娱乐兴趣。
二、情感共鸣之美
“真实在新闻审美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它不仅是新闻的生命内核,也是新闻在电视播报中见出其审美性的必要前提。真实本来就是一种诱惑、一种魅力。”[2]“在新闻美学中,真即是新闻题材的美学品格。”[3]以消息类新闻节目为例,在观众看来或许可以从新闻事件中找到一种戏剧性,大到国家时政、小到市井百姓,每天都可以从电视中了解到一些吸引人偶然的事件,这本身是一种戏剧意味。和消息类新闻不同的是,深度报道以真相为目的,从另一个方面反戏剧化地展现了一种真实的状态。在解开疑问中讲述事实。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节目,其中有一期节目《双城的创伤》,此事件是讲述了在一个小学里学生集体服毒自杀的事件,此事通过调查最终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结果,谜团最终的缘由可能是很细微的、让人意想不到的,并不具有戏剧性和故事性,看似这一次的深度报道并没有挖掘到事实的真相,但是这样却更贴近真实,符合真实。新闻的本质是新,客观事实发生和受众接受新闻之间的时间差距越短越好,电视新闻能做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为零,形象化传播又实现空间的一致,满足了也必然会产生观众“亲临现场、先睹为快”的心理美感。[4]随着电视传播进入数字时代,影像拍摄已经走下神坛,真正融入大众生活,这意味着电视新闻的素材来源将更加广泛,大众业余采摄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不可估量的重要力量。在国外有伦敦地铁爆炸(2005年7月7日)、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2007年4月17日)、孟买恐怖袭击(2008年11月26日)、美国飞机迫降(2009年1月15日)[5]以及我国汶川地震发生时第一瞬间的视频影像、1993年《北京新闻》播出的发生在“团结湖公园”破冰救人新闻、1996年年底播出的“红领巾公园”游客救人的新闻[6],等等,这些都是出自普通民众之手。在现今当下,民众提供的新闻素材在民生新闻中最常出现。这种形式不仅补充了电视新闻信息的流失,且用另外一种信息传播渠道重构了声画传播的价值意义,老百姓记录老百姓身边的事,让真实之美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人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感情的行为,对于苦难的怜悯、对于成功的喜悦,而新闻记者在采编整合新闻素材的过程中,必定是有意识地传达新闻主题,在传播新闻客观存在的同时也会掺杂一些情感因素,这些感情因素极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一种普遍审美情趣。新闻节目通过观众对节目内容的关注聚合观众,让新闻内容中的人或事件成为亿万瞩目的焦点,使得真实的事件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电视新闻的内容形式让分散在各家各户的观众通过电视新闻节目的真实事件产生“时间和空间”的认同感和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形成一个“想象共同体”。从威廉王子大婚到奥运会再到跨年演唱会,无不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融入感和归属感。同时,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也早已从TNT(todaynewstoday)变成NNN(nownewsnow),即今天的新闻今天播送,变为现在的新闻现在播送。电视新闻早已经具备传播新闻正在发生全过程的能力。而新闻事实里包含的是非、人性、关爱、欣喜、苦痛也同样因为真实而激起观众关于真、善、美的情感体验。
三、人文关怀之美
谈论新闻节目娱乐化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各种娱乐性的节目大行其道,为了在同质节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更高的收视率和更多的市场份额,电视新闻节目也迎合了市场发展的潮流逐渐呈现娱乐化趋势,以其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的娱乐效应,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然而,“新闻娱乐化”也将带来传播功能弱化、媒体公信力下降以及传播低俗化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一、娱乐化对新闻传播功能的弱化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新闻媒体所承担的主要是信息传播功能,通过对社会信息的即时、迅捷而又真实的传播,进而起到观察社会、望社会的作用。电视新闻节目也同样如此。虽然电视媒体总体来说是一种综合性媒体,也承担着传播艺术、满足受众审美娱乐的功能,但是就电视新闻节目来说,其根本任务还应该是对真实新鲜的社会信息的传播。而过度的娱乐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新闻节目的传播功能。
1.娱乐化往往会弱化电视新闻节目新闻信息的沟通功能在追求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为了吸引受众眼摘要: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各种娱乐性的节目大行其道,为了赢得更高的收视率和更多的市场份额,电视新闻节目也迎合了市场发展的潮流逐渐呈现娱乐化趋势,以其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然而,“新闻娱乐化”也将带来电视新闻节目的功能弱化、公信力弱化、导致电视受众思想品位的低俗化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关键词:电视新闻娱乐化传播功能公信力低俗化球,创造较高的节目收视率,往往会对节目进行较为华丽的包装,以达到对观众在视觉听觉上的强大冲击力,采用说书、闲聊配以歌曲、诗歌等演唱形式,将新闻演播室的背景、道具及主持人的服装、化妆等全部经过进行“娱乐化”的包装。众所周知的是,新闻报道必须以传播即时真实的新闻信息为主,读者受众之所以阅读收视新闻也是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而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变动,而绝不是为了观赏华而不实的视觉效果和表演。新闻报道的价值指向固然是多元的,但在整体的新闻媒体的价值功能体系中,传播新闻信息始终是最主要的功能指向,其他的任何功能,包括娱乐功能都只能是辅助性功能。因此,过度的娱乐化包装往往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新闻报道所要传达的最核心信息,自觉不自觉地弱化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传播功能。
2.娱乐化往往会偏移电视新闻的价值取向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追求娱乐化的新闻节目除了在节目包装上吸引受众之外,也延伸到了新闻报道的内容上,将严肃的政治经济性的新闻,甚至是灾难性新闻都往往进行了娱乐化处理。在这种倾向的指导下,新闻报道在改变了传统的呆板报道模式的同时,也往往消解一些重大新闻的严肃性。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每年的两会报道。虽然各大媒体都把每年的两会当作自己的重点报道对象,但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许多媒体便开始想方设法制造新闻噱头,尤其是打着“硬新闻软报道”的旗号,一些娱乐化、平民化的内容挖掘就成为各类新闻媒体吸引受众的新招数。许多电视新闻节目也不例外,早在“两会”召开之前就纷纷找一些明星代表委员,挖掘内部秘闻,制造新闻噱头。显而易见,这类以娱乐为主的新闻节目的卖点并不在“两会”,更不在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而主要是借助这些代表、委员的“明星效应”,提升节目的收视率而已。其实,对关注国计民生的广大受众来说,他们最想了解和知道的是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自己的某些利益是否受到维护,而不是看一些明星参会穿多少钱的衣服,带多少钱的首饰等等新闻噱头。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虽然需要适度的娱乐,但是更要以满足受众真正的信息需要为己任,进而才能保证电视新闻节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的实现。
3.娱乐化往往会遮蔽新闻事件的深层意义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新闻娱乐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强调新闻报道内容的故事性和情节性。然而从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来看,构成新闻事件的价值要素是多元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不同要素的构成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事件新闻价值的高低,但是就新闻报道的对象来看,社会上发生的大多数事件并不具备太强的趣味性,更多的平民化甚至重要性的新闻事件并不一定就具备趣味,因此,许多新闻记者为了从一般性社会事件中挖掘出具有故事性和情节性的内容,就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一些更有新闻价值诸如重要性、接近性的事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新闻事件中更重要的价值内涵。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莱温斯基丑闻事件,中外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往往将报道的重点停留在事件本身的桃色情节,而对更加引人深思的政治体制弊端却极少关注,这实际上就有意无意地弱化了新闻事件的本质意义,不仅使得新闻节目流于肤浅,而且也无益于新闻事件的完整呈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事件性质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