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价值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23:56: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闻价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闻价值传播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闻价值新闻传播控制文化特质
[论文摘要]新闻的社会价值基础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的范畴。新闻价值的发现以社会文化环境为其本源。从历史的观点来讲,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状况不一样,人们的价值观亦不一样,新闻的社会价值基础就不一样。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人们新闻价值观不同。新闻社会价值观受到受众和传播者文化特质的影响。要使新闻传播真正造福于社会,就应实施合理的传播控制。
新闻价值的最终标准,应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社会,这是新闻社会价值的核心。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新闻要有助于社会成员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并公平的对待社会。
一、新闻价值发现与传播者的传统文化特质
从本质上讲,新闻是一种文化商品。但和一般商品不同的是,新闻负载着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是一种关于人的关系的文化。这种以人伦为本的文化传统必然影响新闻的价值取向。新闻无时无处不在关注人伦关系的因素,人伦因素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新闻的质量,制约着新闻运行的方向。新闻中的伦理等级元素和人际因素总是起着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了解这种性质,把握其中的规律,对于提高新闻价值,提升新闻层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新闻的低俗化、人情化在中国的市井受到欢迎。市民文化价值观既有现代有着商品经济带来的新的成分,也有着传统儒教、宗法的和现代社会各阶层文化冲突的混合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文明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加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政策之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市民素质迅速提高,市民文化价值观也在迅速蜕变,但市井间的文化形态并没有彻底改变。这是新闻“市民化”的社会温床。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是一种具独特形态的文化,中国的新闻传播在世界上也是一种独特形态的传播,只有把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新闻传播结合在一起进行审视和研究,才能研究出中国新闻传播的生态本相,才能探寻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基本脉象,才能总结出中国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中国传播文化的这个特点,使我们能认清奋斗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但“以人为本”并不是“以人伦为本”,这是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传播的理念。“以人伦为本”强调等级,强调亲缘,强调关系,强调依附,而压制个人自由权利,贬抑个性,忽略人的尊严和价值,因而它是背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
新闻传播审美价值综述
新闻传播就是把社会生活中最真实的情况全面的、自然而然的反应出来。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将民族的文明、精神和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中国文化根基的作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传播给观众。从这方面来说,记者在采访时的记录和采访,这其实就是为了将媒体的理想和情感通过这种方法表达出来。它需要遵循审美的客观规律,要做到观众的需求就是新闻信息选择的导向。
一、新闻传播中的审美方向
1、启发美
新闻讲究的就是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要寻找这样的新闻就对记者要有严格的要求,他们要尽可能的把信息中的要点能够详细地记录下来。在新闻的传输中还应该讲究的就是角度的选择问题,新闻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感知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信息,比如审美、文化等角度,然后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相关的人物事件简洁清晰的描述出来,但消息一定要及时有效。在电视中的新闻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能够将消息的主题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清楚,并能够让重点显现出来,这种工作最主要的就是精髓的有效提炼。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应对能力,在当今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只有抓住问题的要点,才能够获得群众的好评,要把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的信息传播、展示给广大观众。其实在新闻中最忌讳的就是垃圾信息,比如:对一些明星的绯闻故意炒作事件那是层出不穷,像这样的消息是不能被当作是新闻的,最多只能算是八卦。角度不同审美的观点也就差别甚大,所以要确定一个正确的审美角度,然后对新闻进行挖掘其内在的价值,最终达到观众对新闻节目要求。
2、表现美
作为是众多新闻工作者中的一名,审美的价值就在于记者新闻采点时将生活中的美与现实中的美相结合后融入到新闻中,在将工作者自己真实感受到的美用最真实的文字语言详细的描述出来。与此同时,新闻报道不仅应该主动地去追求美还应该传播美,把情感融入到其中,最终把这种美传播给广大观众朋友,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新闻带给他们的美感。相反的,假如新闻记者只是单纯的、机械的把采点收集来的消息原封不动的报道给观众,那么就会让观众觉得索然无味,不愿意再去关注新闻,所产生的后果将受连带效应的影响。但是采用一种添油加醋的方法,把收集来的消息作为原稿,然后采用美的角度去记录、观察和指导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此将会更好地把人们博大多彩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来,这对观众来说就是致命的吸引,才能真正的发挥新闻的强大功效。
新闻传播主体与价值客体分析论文
一、传播主体的价值客体及其分类
所谓价值客体,就是人类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所涉及的客观对象。广义上讲,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价值活动,活动所涉及的一切客体都是价值客体。在特定的价值活动中,主体所涉及的价值客体往往是多元的,对于主体来说,不同的价值客体具有不同的性质,处于不同的地位。有些属于手段性质的价值客体,有些属于目的性质的价值客体,有些则是手段性质与目的性质兼具的价值客体。手段性的价值客体服从、服务于目的性的价值客体,受目的性的价值客体的支配和制约。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作为主体所涉及到的价值客体相当多,我们根据价值客体的不同性质、地位和特征,大体上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传播者作为价值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它包括摄影、摄像、录音、印刷、播放等设备,包括交通、通讯等工具,还应该包括新闻事实这一基本的物质条件。摄影摄像等设备以及交通通讯等工具,作为传播主体实现价值目标、价值追求的工具性、手段性的价值客体,应该毫无争议。但对新闻事实这一价值客体的认识,笔者与一些专家不同。笔者认为,新闻事实属于传播主体手段性、工具性的价值客体,而不是新闻价值客体,其基本理由是:
众所周知,早在1943年陆定一就对新闻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极为明确的阐述。他指出,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源于事实,是对事实的反映。这一论断得到了新闻界的普遍认可。与此同时,“新闻是信息”,②也已是业界的普遍共识。由此可见,新闻信息尽管是对新闻事实的反映,但“事实本身与对事实的认识是有实质区别的”。③事实与信息所指的客体不同,二者的区分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逻辑起点,新闻价值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把二者混为一谈,必然导致价值理论的混乱。
首先,新闻事实是社会主体价值活动的产物,对传播主体来说,是先在的、既定的、自然的、不可控制的、不可改变的。这就决定了传播主体只能把它作为价值创造活动的物质条件、前提、基础和起点。其次,新闻事实本身不能储存、不能压缩、不能复制、不能共享、不能传播,传播主体既没有权力改变事实本身,也没有权力处置事实本身。但新闻信息不同,新闻信息可以加工、可以储存、可以压缩、可以复制、可以共享、可以传播。④传播主体的采访权、报道权等权利,是采集、加工、处置、传播新闻信息的权利,而不是处置新闻事实的权力。所以,以报道、版面、节目等各种新闻文本形式出现的新闻信息,才是传播主体价值创造活动的产物,才是传播主体创造的价值客体,即新闻价值客体。如果新闻事实是新闻价值客体,而不是新闻信息是新闻价值客体,传播主体就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最后一点理由是,新闻事实本身既不能直接满足传播者的需要,也不能直接满足受众的需要。以矿难为例,作为事实本身,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都没有遭遇这种事实的需要。但是,有关矿难的信息,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都会产生强烈的需要,传播者需要有关信息(注意不是需要事实本身)进行传播,受众需要有关信息作为调整自己的行为、决策和认识的依据。因为矿难信息不仅有助于人们及时进行有效救援,而且能给人们提供前车之鉴,因而具有极高的价值。而矿难事实本身不仅没有价值,而且毁坏价值。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报道灾难性事件的重要意义,不在于事实本身有价值,而在于其信息有价值。由此可见,新闻事实的价值不等于新闻信息的价值(即新闻价值),传播者和受众需要新闻信息,可以获得新闻信息,但不一定需要新闻事实本身,传播者和受众不是当事人,即使需要事实本身,也不可能实现。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闻事实只能是传播主体进行价值创造活动的物质前提、物质基础、物质资料,作为传播主体手段性、工具性的价值客体,而不是新闻价值客体。
新闻价值传播控制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闻价值新闻传播控制文化特质
[论文摘要]新闻的社会价值基础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的范畴。新闻价值的发现以社会文化环境为其本源。从历史的观点来讲,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状况不一样,人们的价值观亦不一样,新闻的社会价值基础就不一样。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人们新闻价值观不同。新闻社会价值观受到受众和传播者文化特质的影响。要使新闻传播真正造福于社会,就应实施合理的传播控制。
新闻价值的最终标准,应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社会,这是新闻社会价值的核心。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新闻要有助于社会成员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并公平的对待社会。
一、新闻价值发现与传播者的传统文化特质
从本质上讲,新闻是一种文化商品。但和一般商品不同的是,新闻负载着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是一种关于人的关系的文化。这种以人伦为本的文化传统必然影响新闻的价值取向。新闻无时无处不在关注人伦关系的因素,人伦因素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新闻的质量,制约着新闻运行的方向。新闻中的伦理等级元素和人际因素总是起着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了解这种性质,把握其中的规律,对于提高新闻价值,提升新闻层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新闻的低俗化、人情化在中国的市井受到欢迎。市民文化价值观既有现代有着商品经济带来的新的成分,也有着传统儒教、宗法的和现代社会各阶层文化冲突的混合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文明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加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政策之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市民素质迅速提高,市民文化价值观也在迅速蜕变,但市井间的文化形态并没有彻底改变。这是新闻“市民化”的社会温床。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是一种具独特形态的文化,中国的新闻传播在世界上也是一种独特形态的传播,只有把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新闻传播结合在一起进行审视和研究,才能研究出中国新闻传播的生态本相,才能探寻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基本脉象,才能总结出中国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中国传播文化的这个特点,使我们能认清奋斗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但“以人为本”并不是“以人伦为本”,这是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传播的理念。“以人伦为本”强调等级,强调亲缘,强调关系,强调依附,而压制个人自由权利,贬抑个性,忽略人的尊严和价值,因而它是背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
新闻价值观研究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网络新闻实践中认知的不断积淀,对现有的新闻价值观作理论修正的必要性日益明显。首先,作为传统新闻思想核心的、关于“客观性”的价值,在网络新闻环境下,正在向“客观——主观性”的综合型价值观方向发展。其次,传统的新闻价值系统中诸种较为公认的元素或指向,在泛传播的条件下,也都正由单调的偏倚而走向辩证的统合。
具体来说,由于把关人的缺失、匿名性、受众的交互性、网络平权以及新闻信息本身的泛化等诸多传播特征的出现,使得那种在文本生产及新闻理念上强调一元化旨趣限定的价值观,在网络新闻环境下已经出现了富有自组织性的新发展,这包括:有关“异常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异常——寻常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有关“影响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影响——交响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有关“及时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及时——全时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有关“冲突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冲突——冲击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有关“显要性”的价值观正在向“显要——需要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有关“人情味”的价值观正在向“人情——人群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等。
【关键词】新闻价值系统;网络新闻;综合型价值观
新闻价值(newsvalue)是一种度量,用来判断新闻原事(newsstory)和新闻文本(newstext)的意义。由于新闻价值的度量通常拥有多种取向,因此,不同的度量会自然构成一个指标体系,而这个体系被我们称之为新闻价值系统(newsvalues)。任何既有的价值系统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某种同一化的理念(mind),我们通常以“价值观”一词来指代这一抽象的思想倾向。
满足那些指标的新闻或文本被视为是“新闻的”,即是指它具有新闻的属性;而不满足这些属性或满足不充分的,则会被视为不具备新闻属性或新闻属性不明确。鉴于对新闻属性的判断是在富于主观化倾向的形容与描述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度量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主观认同的标准的预设;之所以在理论上承认这种主观预设仍具有论证意义,是因为建立这个新闻价值体系的有关度量的不同指向,早已被一一证明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曼切尔(Mencher)认为,所谓的新闻价值标准,就是决定事件或观念具备新闻价值的因素;麦道格尔(MacDougall)指出,撇开政策考虑作为新闻评判的因素不谈,报纸和其他传播媒介,不论有何差异,他们每天在对千百万事件作出选择时都有确定其潜在新闻价值的大体一致的标准。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即使这些标准可能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它们已经受到年复一年的经验的考验,并且在一批数目不容忽视的新闻编辑部内盛行。①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曼切尔不仅仅把新闻价值看成是一种对有形对象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后者还是一种观念上的差别信号;而麦道格尔的观点则能从语言和逻辑上提醒我们,尽管我们承认一切现有新闻价值标准体系,但是鉴于它在理论上是一种流行——尽管这一流行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积淀,被公认为具有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因此它仍然是可以改进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闻实践的反复积淀,这种改进的必要性日益明显。而在当代,在Internet以超过以往任何媒介的孕育成长速度发展的十数年间,是否已经沉淀下某种智慧与旨趣,让我们能够把握到新闻受众中出现的有关读什么、听什么或看什么的要求?这里,我们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抱着这样的理论兴趣,结合网络新闻发展的机制,来探索网络时代对传统新闻价值体系构成挑战,并演进出新的统合观念的问题。
新闻价值构成管理论文
[摘要]
新闻价值构成要素属性的多样性、结构的多层性,决定了新闻价值是多层次的价值,是由多项价值组成的统一价值系统。本文对此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为人们深入理解新闻价值的构成提供了有意义的思路。
[关键词]
价值构成;多项性;层次性
研究新闻价值的结构与构成,目的在于探讨新闻价值系统中各种具体新闻价值的地位和作用,在于探讨各种具体新闻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新闻价值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既指狭义的新闻价值,即指客体具有能够消除人们认知不确定性的信息价值,同时,又指新闻客体的其他价值,即建立在新闻客体属性、功能基础之上的对主体的其他价值,诸如新闻的宣传价值、政治价值、舆论价值、知识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等。它们共同构成新闻价值完整的、多项的、多层次的系统,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新闻价值进行研究,也为新闻传播活动从不同方面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分享价值、实现价值增值提供一些思路。
一、新闻价值是多项价值构成的统一价值系统
英语新闻传播文化价值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促进了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英语新闻传播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为了使我国受众更全面地了解世界,
让国际受众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我国英语媒体不断传播国内外重要时事。信息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是信息价值的体现。英语新闻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不只是单纯地对信息进行语言转换,而是通过英语新闻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因此,英语新闻传播有着深层次的文化价值。那么,如何挖掘英语新闻传播的文化价值?如何看待我国信息文化的传播?我们不仅要关注信息的“事实维度”,更要重视其背后的“文化维度”。
影响英语新闻传播的文化因素
1.环境文化。环境文化是在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特定区域内出现的,包括地理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环境因素是文化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文化传播的空间载体。由于各民族发展的环境特点不同,其文化内涵也有显著差异。以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来看,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其语言表达以及思维方式都有属于本民族的特点。以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不同国家间的地理条件极大地影响了其文化的发展。因此,由于环境文化的差异,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导致英语新闻传播的发展出现瓶颈。英语新闻传播的方式必须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还原英语国家的语言情境。因此,在英语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打破环境文化障碍,重视信息的文化背景,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交流。2.风俗文化。风俗是指个人或者群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生产、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的稳定发展推动了风俗文化的出现,使其贯穿于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活动。因此,风俗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环境文化的不同导致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观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英语新闻传播中,必须明确风俗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比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英语新闻传播的文化价值
1.异化策略。异化策略是指,将源语言文化尽可能地表现出来,贴近源文化体系,使源语言文化的价值观、民族感以及文化符号直接转入目标文化的语言表达中,巩固文化的相对主义情结。在英语新闻传播中,采用异化策略能够在还原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使受众感受到西方国家语言文化,从而保留文化的原始性。文化相对主义情结根植于源语言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希望本土文化能够在不丧失原本面貌的情况下进行传播,从而提高本民族文化的地位,这种文化强势心理在英语读物翻译作品中有着明显体现。保留源语言文化的基本形态以及表达方式,能够还原文化价值,加深受众对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英语新闻传播中的文化自觉性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是源语言文化对目标语言文化的一种渗透,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在英语新闻传播中,应该尊重文化相对主义情结,认识到其存在的必要性,深入分析这种情结存在的动机以及心理过程,优化异化策略。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以及表述形式上,要尊重西方国家语言文化,保留其文化精髓,满足受众的民族文化心理。异化策略在英语新闻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了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2.归化策略。所谓归化策略,就是将源语言文化在目标语言文化中进行本土化转换,适应目标文化体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合理对接。英语新闻传播中的归化策略以受众为出发点,根据受众的语言文化特点进行合理化转换,将源语言文化体系中的谚语转化为目标语言文化体系中的相关言语,实现文化对接。英语语言文化体系中存在很多谚语,这种语言表达特点在英语新闻传播中可能造成信息误区现象的出现。不同民族间的环境文化和风俗文化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内涵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受众在接受英语新闻时,会运用本土化的思维模式,对信息进行转换,影响了其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归化策略的目的就是减少此类状况的发生,将英语新闻传播过程中会影响受众理解的信息进行本土化转换,从而加深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在英语新闻传播过程中使用归化策略时,首先要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体系进行系统了解,在还原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尊重源语言文化的价值取向;其次应对西方国家语言文化进行本土化转换,从而实现文化的迅速对接,加深受众对英语新闻的理解。因此,在英语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归化策略是十分必要的。3.除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多元化”成为时展的基本趋势,跨文化交流是当前不可避免的发展走向。因此,挖掘文化价值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价值是文化构建和确立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形态,推动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由于各国的发展历史以及地域特点不同,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态以及文化内涵存在显著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英语新闻传播中出现了误读、误导以及误解的现象,除误成为英语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另类文化价值观,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合理沟通。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导以及误解的现象,源于各国文化间的差异。因此,为了打破文化传播的阻碍,首先要对文化差异有一个系统化地了解,深入地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其次应对导致误读、误导以及误解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追踪性调查,比较其类型,探究误读、误导以及误解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最后应对比分析我国语言文化体系与西方语言文化体系,从差异中找到共通点,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共鸣。根据文化特点进行除误,能够打破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障碍,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
谈论新闻现实与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新闻就是对事实的报道,通常都是对被人们所关注的事实的一种报道。而新闻的价值也就在于其受众关注度的程度,被公众关注度高的新闻报道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就大,反之就小。而新闻的现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况,新闻的社会价值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两者之间关系如何?这些疑问正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
1.新闻的现实分析
如今对于新闻的存在及发展的现实应该辩证的对待,有其良好方面,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有一些负面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新闻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新闻业在社会及国家整体的发展中占有很大的一席之地,并就其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涉及各行各业,如有动态新闻、综合新闻、事件新闻、述评新闻、非事件新闻、人物新闻等,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种途径进行传播,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终归是现实,现实是残酷的,是一个大染缸,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发生的概率。在新闻的发展中,一些新闻的失真,虚假报道、丑闻事件等有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宗旨的情况发生得十分频繁。这些新闻的出现有的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却被广大人民所关注,如一些“艳照门事件”、“八卦新闻”。甚至一些事实在报道中就胎死腹中,并不被人们所知,侵犯了人们的知情权,如一些只报喜不报忧的新闻报道,对于那些“喜”的新闻报道大大赞扬,而对于一些“忧”的新闻报道并没有通过媒介往外传播,而是进行封杀。总之,新闻的现实是一个大杂烩,什么情况都会发生,该报道的不报道,不该报道的反而积极报道,无趣的、有趣的一起报道等,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新闻现实。因而,作为一个关注者只能对其进行辩证看待,否则将会迷失方向。
2.新闻的社会价值
新闻的价值实现是在于引起受众对其所报道的事实的关注程度。而其关注度是通过第一时间和第一报道来实现的,新闻的价值体系包括新闻的信息价值、新闻的道德价值、新闻的审美价值等。而新闻的社会价值的体现正是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是集合新闻所有价值为一体的一种体现。新闻的社会价值是融合了各种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透视着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宗旨、理念。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就决定着在发展中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一个社会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文化也就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情况,同时还对该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影响作用,并且主要影响其价值问题。而新闻的社会价值正是应该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新闻的社会价值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这是该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形势的。新闻报道的事实在满足一定公众关注的情况下,还需要更多的重视对其信息的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其他价值的考虑,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其为核心构建一个价值体系,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社会价值体系。在该价值体系的指导下,才能更好的使新闻得到健康发展。
3.新闻的现实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新闻节目美学价值
从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迅猛发展,以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节目为标志,从“播新闻”到“说新闻”,从电子新闻采集(ENG)到卫星新闻采集(SNG),从综合消息类新闻到杂志型新闻节目,内容和形式上都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荧屏。随着电视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素有“新闻立台”之说,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新闻节目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偏向,作为国家宣传的“喉舌”,新闻节目在各个电视台的意义重大,它反映着电视最主要、最主体的功能。新闻节目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任何艺术性,优秀的新闻节目也十分讲究审美因素。
一、声画之美
众所周知,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义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界定电视新闻区别了其他新闻媒介形式,是用画面加声音来呈现新闻事实。好的新闻画面简洁、生动、有感染力,一条好的新闻总是能从独特的角度抓拍到最具感染力的一幕,电视新闻以看为主,画面的地位很重要,记者在新闻事件中选取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拍摄方式,让画面最大程度地包含更多的信息量。好的新闻稿件口语化、易懂、精炼、能最大程度地配合画面。新闻画面的主体、陪体、前景、后景以及摄影角度、构图、长镜头、运动镜头、后期编辑中镜头的选择和组接、声画组合方式等等都是很讲究的。新闻节目的声画关系不外乎声画合一与声画对位两种,声画合一的方式较为死板,让声音与画面完全吻合。声画对位的方式在新闻节目中较为常用,声音画面各自发展,若即若离,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观众正是在这样一种声画撞击的空间中感受到声画之美。有学者指出:“电视新闻挖掘、还原、展示现象生活之美,调动声、形、色多种表现手段,用构图、光效、音响、节奏等诸项元素来感染观众,从而为观众深度涉入提供了又一审美基础。”[1]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就充分发挥了电视声画的优势,对于比赛的预测、选手情况,通过画面配合新闻稿,运用了记者报道、专家分析、选手访谈等形式交叉展现,这样就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观众对于比赛的关注度。在奥运赛场上,新闻镜头抓拍的最激动人心的瞬间,夺冠那一刻,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这些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声与画的运用配合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新闻节目除了画面和新闻稿以外,还有一重要的表现手段就是同期录音。通过同期声,观众可跟随新闻镜头进入到新闻内容的真实世界,它比起新闻稿更加真实,是新闻节目十分重要的美学特征。2008年湖南冰灾的新闻报道中,在车站安抚群众的同期声呈现在新闻节目当中,是比任何解说都具有感染力的声音。在娱乐新闻节目中,新闻画面通常直击明星活动现场,或者是明星的采访,这样直接的方式能够让观众最大程度、最近距离地满足娱乐兴趣。
二、情感共鸣之美
“真实在新闻审美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它不仅是新闻的生命内核,也是新闻在电视播报中见出其审美性的必要前提。真实本来就是一种诱惑、一种魅力。”[2]“在新闻美学中,真即是新闻题材的美学品格。”[3]以消息类新闻节目为例,在观众看来或许可以从新闻事件中找到一种戏剧性,大到国家时政、小到市井百姓,每天都可以从电视中了解到一些吸引人偶然的事件,这本身是一种戏剧意味。和消息类新闻不同的是,深度报道以真相为目的,从另一个方面反戏剧化地展现了一种真实的状态。在解开疑问中讲述事实。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节目,其中有一期节目《双城的创伤》,此事件是讲述了在一个小学里学生集体服毒自杀的事件,此事通过调查最终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结果,谜团最终的缘由可能是很细微的、让人意想不到的,并不具有戏剧性和故事性,看似这一次的深度报道并没有挖掘到事实的真相,但是这样却更贴近真实,符合真实。新闻的本质是新,客观事实发生和受众接受新闻之间的时间差距越短越好,电视新闻能做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为零,形象化传播又实现空间的一致,满足了也必然会产生观众“亲临现场、先睹为快”的心理美感。[4]随着电视传播进入数字时代,影像拍摄已经走下神坛,真正融入大众生活,这意味着电视新闻的素材来源将更加广泛,大众业余采摄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不可估量的重要力量。在国外有伦敦地铁爆炸(2005年7月7日)、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2007年4月17日)、孟买恐怖袭击(2008年11月26日)、美国飞机迫降(2009年1月15日)[5]以及我国汶川地震发生时第一瞬间的视频影像、1993年《北京新闻》播出的发生在“团结湖公园”破冰救人新闻、1996年年底播出的“红领巾公园”游客救人的新闻[6],等等,这些都是出自普通民众之手。在现今当下,民众提供的新闻素材在民生新闻中最常出现。这种形式不仅补充了电视新闻信息的流失,且用另外一种信息传播渠道重构了声画传播的价值意义,老百姓记录老百姓身边的事,让真实之美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人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感情的行为,对于苦难的怜悯、对于成功的喜悦,而新闻记者在采编整合新闻素材的过程中,必定是有意识地传达新闻主题,在传播新闻客观存在的同时也会掺杂一些情感因素,这些感情因素极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一种普遍审美情趣。新闻节目通过观众对节目内容的关注聚合观众,让新闻内容中的人或事件成为亿万瞩目的焦点,使得真实的事件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电视新闻的内容形式让分散在各家各户的观众通过电视新闻节目的真实事件产生“时间和空间”的认同感和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形成一个“想象共同体”。从威廉王子大婚到奥运会再到跨年演唱会,无不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融入感和归属感。同时,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也早已从TNT(todaynewstoday)变成NNN(nownewsnow),即今天的新闻今天播送,变为现在的新闻现在播送。电视新闻早已经具备传播新闻正在发生全过程的能力。而新闻事实里包含的是非、人性、关爱、欣喜、苦痛也同样因为真实而激起观众关于真、善、美的情感体验。
三、人文关怀之美
新闻价值观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网络新闻实践中认知的不断积淀,对现有的新闻价值观作理论修正的必要性日益明显。首先,作为传统新闻思想核心的、关于“客观性”的价值,在网络新闻环境下,正在向“客观——主观性”的综合型价值观方向发展。其次,传统的新闻价值系统中诸种较为公认的元素或指向,在泛传播的条件下,也都正由单调的偏倚而走向辩证的统合。
具体来说,由于把关人的缺失、匿名性、受众的交互性、网络平权以及新闻信息本身的泛化等诸多传播特征的出现,使得那种在文本生产及新闻理念上强调一元化旨趣限定的价值观,在网络新闻环境下已经出现了富有自组织性的新发展,这包括:有关“异常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异常——寻常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有关“影响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影响——交响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有关“及时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及时——全时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有关“冲突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冲突——冲击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有关“显要性”的价值观正在向“显要——需要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有关“人情味”的价值观正在向“人情——人群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等。
【关键词】新闻价值系统;网络新闻;综合型价值观
新闻价值(newsvalue)是一种度量,用来判断新闻原事(newsstory)和新闻文本(newstext)的意义。由于新闻价值的度量通常拥有多种取向,因此,不同的度量会自然构成一个指标体系,而这个体系被我们称之为新闻价值系统(newsvalues)。任何既有的价值系统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某种同一化的理念(mind),我们通常以“价值观”一词来指代这一抽象的思想倾向。
满足那些指标的新闻或文本被视为是“新闻的”,即是指它具有新闻的属性;而不满足这些属性或满足不充分的,则会被视为不具备新闻属性或新闻属性不明确。鉴于对新闻属性的判断是在富于主观化倾向的形容与描述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度量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主观认同的标准的预设;之所以在理论上承认这种主观预设仍具有论证意义,是因为建立这个新闻价值体系的有关度量的不同指向,早已被一一证明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曼切尔(Mencher)认为,所谓的新闻价值标准,就是决定事件或观念具备新闻价值的因素;麦道格尔(MacDougall)指出,撇开政策考虑作为新闻评判的因素不谈,报纸和其他传播媒介,不论有何差异,他们每天在对千百万事件作出选择时都有确定其潜在新闻价值的大体一致的标准。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即使这些标准可能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它们已经受到年复一年的经验的考验,并且在一批数目不容忽视的新闻编辑部内盛行。①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曼切尔不仅仅把新闻价值看成是一种对有形对象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后者还是一种观念上的差别信号;而麦道格尔的观点则能从语言和逻辑上提醒我们,尽管我们承认一切现有新闻价值标准体系,但是鉴于它在理论上是一种流行——尽管这一流行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积淀,被公认为具有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因此它仍然是可以改进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闻实践的反复积淀,这种改进的必要性日益明显。而在当代,在Internet以超过以往任何媒介的孕育成长速度发展的十数年间,是否已经沉淀下某种智慧与旨趣,让我们能够把握到新闻受众中出现的有关读什么、听什么或看什么的要求?这里,我们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抱着这样的理论兴趣,结合网络新闻发展的机制,来探索网络时代对传统新闻价值体系构成挑战,并演进出新的统合观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