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博士生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22:24: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闻传播学博士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模式

新时期传播学理论的发展对高校舆情处理有至关重要的作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客观上要求新闻教育必须满足新闻传媒的实践需求,同时又必须符合新兴学科对学科建构和理论研究的需要。因此,自我国开始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以来,就面临着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是顺应媒介发展需求,着眼于培养应用性人才,还是坚持学术导向,培养新闻理论人才,推动新闻学学科发展的争论。近年来最有影响的一次大讨论是2005年。2005年12月7日新华网刊发《新闻教育的失败: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次日《新华每日电讯》又刊发《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算合格吗?》,两文集中关注新闻学博士教育出现的博士生新闻业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个质疑在舆论界引起重大反响,也引发了学界的回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全球新闻传播业发生了颠覆性巨变,新闻传播教育亦受到剧烈冲击,走到了理论与实践、学科自足与交叉融合等多元复杂关系重构的十字路口。技术革命和媒介融合充满不确定性、传播生态急剧变化的当下,“向何处去”成为新闻学博士培养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开启与发展

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98年间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初步发展、重点建设时期。1984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开启了中国自主培养最高级别的新闻专业人才的新时期,中国新闻教育体系也趋于完备。这一时期,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新闻学人对新闻学学科的内省和反思。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与范畴成为新闻学的入门知识点,博士研究生培养也以新闻学和传播学为两大培养方向。这一时期不仅仅是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填补空白,初步发展,也是中国新闻学学科自证、学术路径自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博士生培养,一方面是新闻教育体系的完备,另外一方面开始了依靠学科自身发展来解决学科基本问题的探索之路,所以培养的焦点都是围绕着新闻史、新闻理论开展的。第一个在我国本土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的童兵先生,其博士论文便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研究》为题,“对拓宽和深化马克思理论研究,填补新闻学研究的空白,具有开拓和创新的意义”[1]。第二阶段是1999-2010年间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呈现跃进式发展,布局由点及面时期。2000年我国新闻传播学还只有博士授权点8个,到2010年底则已发展成15个。在布局上,尽管还只是集中在少数高校,但是已开始从北京、上海等学术高地向中部地区扩展,也从以人文学科为主导的院校向综合类高校推进。在开放办学方面,同与国外新闻学院广泛交流的硕士培养相比,博士研究生的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仅有少数高校开展。也是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学博士生不会写消息的争论开始出现,而争论的根源在于博士生规模虽然扩大了但并未形成明确的培养模式和方向。此时的博士生教育还未与新闻学的学术探索直接挂钩,仍然非常看重新闻实务。第三阶段是2010年以来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培养逐步细化和扩展,呈现多点覆盖的时期。在培养模式上,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开始倾向多学科的知识积淀和学术训练方法,不仅借助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人文学科,还借助自然科学的学术范式和思维方式,尤其新媒体发展迫切需要的大数据处理和分析上的研究方法;在培养规模上,呈现层次性的稳定推进。2010年全国新闻传播学(不含南京政治学院和交叉学科、挂靠学科)博士研究生共招录215人,2015年增长为280人,至2017年则发展为303人(数据来源于2016-2018年《中国新闻教育年鉴》)。在学科设置和研究方向上开始细化,更加丰富和多元。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2010年尚未有明确的专业研究方向,到2019年已经有新闻与传播历史及理论研究、全球传播研究、广播影视传播研究、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新媒体研究、中国特色新闻学、媒介批评等八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多元化,一方面是新闻学科对快速发展的媒介现实做出的调整和适应,另一方面,也用实际发展情况回应了2005年的那次争论:那就是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在不断配合媒介实践、适应媒介发展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坚定了博士生培养的学术导向。

二、学术化视阈下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问题

(一)招生上以“申请—审核”制为主,传统考试和硕博连读为辅。当前,新闻传播学博士招生模式上普遍采用硕博连读和直接招收两种方式。其中硕博连读方式中,不论是于在读硕士中选拔较优秀者攻读博士学位,还是招考时即明确以硕博连读方式攻读博士学位,都侧重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察。在直接招收攻读博士方面,注重学术能力和学术积累的“申请—审核”制渐成重心。“申请—审核”模式是国际上博士生招生的通用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笔试+复试”录取模式,该模式由招生单位对递交入学申请博士学位的学生进行筛选,合格者接受能力测试,拟通过这种方法,选拔出科研能力强而不是应试能力强的考生。至2019年,已有多家高校开始施行“申请—审核”制。清华大学早于2016年全面推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于2019年全部以“申请—审核”制方式选拔新闻学博士研究生。不仅有上述老牌博士点,也有刚加入新闻学博士教育的安徽大学等高校。不同的是有些院校是全面实行,有的是部分实行。从目前的发展态势预测,“申请—审核”制会逐步成为各大院校博士招生的主要方式。但如何协调“申请—审核”模式与传统的笔试+复试模式之间的关系,如何规范“申请—审核”制中的人为主观因素,保证选拔标准的客观公正等,还需进一步研讨。(二)培养上探索以硕士生培养“双轨制”为基础的博士生教育模式。新闻传播学硕士教育的双轨制,是指将硕士生培养分为学术导向和应用导向两类,既坚持传统的学术性主导,也满足媒介实践对有一定特殊技能的新闻人才的需求,体现了新闻学学科的注重实践又注重理论的发展导向。专硕和学硕并行标志着中国新闻教育的两个方向———媒介实践和学术研究开始明确分化开来。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双轨制”,直接影响了新闻传播学的博士生教育,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博士招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源。二是学术性硕士的产生,尤其是硕博连读模式,延长了博士研究的学术周期,使得新闻博士培养更加学术化和专门化。三是助推学生在硕士期间就有明确的学术方向的概念,为整个新闻教育体制的分野,和整个学科的学术化,奠定了人才基础。这种学术导向延伸到博士培养期间,学术要求更加严格,学术规范更严谨。不仅表现在发表一定质量的论文、开题等,还表现在对整个学习过程学术能力的考察和审核。但是这种分野只是理想化的,实际上目前而言两者的培养模式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区别,导致培养结果的区别也不明显。大部分学术型硕士毕业之后并没有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开展学术研究,而是立即从事新闻实践,而专业型硕士中也有少部分从事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活动。(三)学科设置上坚持对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学术化关注。学术化导向并非忽视媒介实践,而是关注媒介实践的学术化,从学术角度审视、考察、分析媒介实践。这体现在:一是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不断借助外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展学术研究的空间和内涵。因此在培养中尤其重视交叉学科的学术背景的新闻学博士的培养。“新闻学和传播学本来就是综合性非常强的科学,因此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培养博士生,是拓展阶段的必然趋势”[2]。基于这个判断,很多高校设置交叉学科的博士点,以培养多学科背景、多元分析方法的跨学科博士生。不仅有文史哲,也有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甚至计算机、城市设计与规划等以前看来相关性较弱的学科。强化交叉学科的学科背景有助于借力其他学科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丰富新闻学的研究,也有助于在借鉴中推动新闻学科的发展,而最直观的呈现就是在交叉学科基础上诞生了很多全新的专业和培养方向。二是新闻学博士生培养不断丰富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理论、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展开对新闻实践新兴领域的研究。首先在专业分类上,大部分新闻学博士点都有与媒介新兴领域相关的专业设置。如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跨文化传播学数字媒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全球传播、文化产业与媒介经济、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全球化与传播、品牌传播、影视文化与产业、节庆文化与新闻传播研究、媒体与社会变迁等等。其次在实际的培养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内容和关注焦点与新兴领域的高密合度。以近几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为例,内容从传统较多关注新闻理论、新闻史,发展为几乎囊括与新闻学、传播学相关的新型的传媒业态、传播景象和社会事件的大部分议题。如在跨文化传播、虚拟社区、社会治理、汉传佛教、数据新闻、景观社会、网络段子、口语表达等相关议题。然而,过于宽广的交叉界面,以及所交叉学科自身发展的细分,学科体系学术性不足等,也导致培养中产生了研究方向不明、研究深度不够,对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掌握能力不足等问题,或者尽管同为新闻传播学科范畴,却出现了各自为阵、互不相通的研究方向。这些问题的产生,也很容易使新闻传播学的博士生教育重新产生应用性与学术性之争。(四)培养目标上坚持以教学科研类学术化就业为主。目前,我国高校对新闻传播类博士生毕业要求仍然以学位论文和为衡量指标,未有以媒介实践作为毕业必备条件的培养单位。从培养对象的目标就业来看,博士学位及博士就读期间的学术成果和学术经历是个分界线,它决定了目前新闻教育中,不同阶段毕业生能否从事教学科研类学术性就业。总体而言,新闻学博士生毕业多是以教学科研类为主。以2016年为例(见图1),该年度273名新闻学方向博士毕业生中高校去向的占59%,科研单位去向的占2%,这两项明确以科研和教学为指向的已超过六成。此外,4%的境外去向中也多是学校或科研机构。剩余35%中,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公司共占据的16%中,绝大多数都是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工作,如各级政府政策研究室、企业的研发中心等等。真正选择媒体工作的只有20人,这其中尚有一些是媒体的研究室[3]。总体来看,学术导向在就业中影响显著。博士毕业之后继续新闻学方面的相关研究绝对比值非常高,大多数毕业生去向都以新闻教育和学术科研为主。图1 2016年新闻学博士毕业去向统计图这种学术偏向的就业诉求,导致博士生在培养期间为了达到应聘单位的论文和项目的条件,大多从事的是非常纯粹的传统的新闻学知识的科研活动,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不强,且缺乏对现实的关注度。尤其是以教学为主要就业目标的博士生,对新闻学基础理论、新闻基本知识的框架非常看重,导致对新兴理论、新兴研究方法关注度不够。

三、学术化诉求下新时代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的图景与路向

查看全文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难题以及决策

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关涉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储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与民族形象。

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共设置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在这15年间,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新闻传播学术界的出色人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新闻传播顶尖人才的培养经验。进入新世纪后,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且重点建设研究型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的要求在许多高校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的两次评审,又先后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和解放军政治学院等十所高校获得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设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应该说,经过这两次评审,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体规模的推进,打造了一个更宽广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平台,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整体态势;对于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来说,这可谓是一次大的“跃进”。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更应该冷静地对其最高阶段博士生教育进行审慎规划、科学布局和系统建构,将其作为一个关系新闻传播学长远发展的大计,进行具有战略性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探讨。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20来年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时间并不长,因此,一直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加之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及体系的不断调整,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规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这一层次的教育是将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科方法进行综合性地传授和深入地积淀,并培养学生站在学科前沿和尖端,通过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以产生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成果的过程。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应用于不同学科,就需要针对本学科发展的要求和现状,对自身的目标定位作出准确而清晰的界定。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类对新闻传播业的需要和理解之中;它既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又与实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为这一“独特性”,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开创时,还曾一度被认为没有必要,也被质疑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正说明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面临的定位问题。传统上认为,博士学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学位,是为从事学术工作或一些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做准备的。然而多年来,有为数不少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实际上主要从事一般的教学工作和新闻传播实务工作,而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众多业界人士纷纷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传统目的(为研究进行训练)和实际用途日渐分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专业化究竟如何体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社会美誉度怎样?如何将博士生教育与新闻传播界的整体发展相联系?对这些问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理应作出系统的、建制化的回答。

查看全文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认为,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冲击,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等,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第一,科学界定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第二,控制规模,严进严出,打造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应;第三,重视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能力考核,确保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实行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确保博士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开拓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

[关键词]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目标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关涉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储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与民族形象。

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共设置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在这15年间,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新闻传播学术界的出色人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新闻传播顶尖人才的培养经验。进入新世纪后,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且重点建设研究型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的要求在许多高校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的两次评审,又先后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和解放军政治学院等十所高校获得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设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应该说,经过这两次评审,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体规模的推进,打造了一个更宽广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平台,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整体态势;对于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来说,这可谓是一次大的“跃进”。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更应该冷静地对其最高阶段博士生教育进行审慎规划、科学布局和系统建构,将其作为一个关系新闻传播学长远发展的大计,进行具有战略性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探讨。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探究论文

[摘要]文章认为,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冲击,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等,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第一,科学界定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第二,控制规模,严进严出,打造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应;第三,重视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能力考核,确保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实行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确保博士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开拓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

[关键词]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目标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关涉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储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与民族形象。

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共设置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在这15年间,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新闻传播学术界的出色人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新闻传播顶尖人才的培养经验。进入新世纪后,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且重点建设研究型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的要求在许多高校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的两次评审,又先后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和解放军政治学院等十所高校获得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设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应该说,经过这两次评审,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体规模的推进,打造了一个更宽广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平台,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整体态势;对于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来说,这可谓是一次大的“跃进”。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更应该冷静地对其最高阶段博士生教育进行审慎规划、科学布局和系统建构,将其作为一个关系新闻传播学长远发展的大计,进行具有战略性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探讨。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认为,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冲击,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等,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第一,科学界定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第二,控制规模,严进严出,打造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应;第三,重视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能力考核,确保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实行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确保博士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开拓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

[关键词]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目标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关涉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储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与民族形象。

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共设置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在这15年间,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新闻传播学术界的出色人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新闻传播顶尖人才的培养经验。进入新世纪后,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且重点建设研究型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的要求在许多高校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的两次评审,又先后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和解放军政治学院等十所高校获得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设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应该说,经过这两次评审,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体规模的推进,打造了一个更宽广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平台,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整体态势;对于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来说,这可谓是一次大的“跃进”。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更应该冷静地对其最高阶段博士生教育进行审慎规划、科学布局和系统建构,将其作为一个关系新闻传播学长远发展的大计,进行具有战略性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探讨。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认为,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冲击,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等,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第一,科学界定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第二,控制规模,严进严出,打造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应;第三,重视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能力考核,确保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实行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确保博士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开拓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

[关键词]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目标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关涉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储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与民族形象。

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共设置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在这15年间,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新闻传播学术界的出色人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新闻传播顶尖人才的培养经验。进入新世纪后,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且重点建设研究型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的要求在许多高校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的两次评审,又先后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和解放军政治学院等十所高校获得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设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应该说,经过这两次评审,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体规模的推进,打造了一个更宽广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平台,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整体态势;对于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来说,这可谓是一次大的“跃进”。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更应该冷静地对其最高阶段博士生教育进行审慎规划、科学布局和系统建构,将其作为一个关系新闻传播学长远发展的大计,进行具有战略性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探讨。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认为,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冲击,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等,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第一,科学界定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第二,控制规模,严进严出,打造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应;第三,重视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能力考核,确保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实行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确保博士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开拓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

[关键词]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目标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关涉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储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与民族形象。

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共设置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在这15年间,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新闻传播学术界的出色人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新闻传播顶尖人才的培养经验。进入新世纪后,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且重点建设研究型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的要求在许多高校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的两次评审,又先后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和解放军政治学院等十所高校获得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设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应该说,经过这两次评审,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体规模的推进,打造了一个更宽广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平台,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整体态势;对于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来说,这可谓是一次大的“跃进”。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更应该冷静地对其最高阶段博士生教育进行审慎规划、科学布局和系统建构,将其作为一个关系新闻传播学长远发展的大计,进行具有战略性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探讨。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对策论文

第一阶段,1949年以前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宣告成立,学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把新闻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当时的新闻教育一般是以学校作为主体,新闻教育机构和新闻媒介的联系比较紧密。很多新闻老师都从事新闻实务。比如徐宝磺、戈公振等人都教过新闻,他们在教学上注重业务实习,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二阶段:解放后直到七十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以前遗留下来的新闻教育单位进行了调整和改造,合并了一些,也撤消了一些,同时也创建了一些新的新闻教育单位。1952年起新闻教育开始学习苏联,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重新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巩固基础与发展前途的新闻文字工作者”。21954年,更加具体为“培养新闻工作干部,即从事报纸、通讯社与广播电台的文字工作人才一”。3这种培养目标显示了当时我国新闻工作的单一性,即以文字宣传报道为主,在经营管理、图像新闻等方面不必强调培养专门人才。“”期间,新闻教育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原来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被否定”,“虽然也设置了一些课程,但不成体系,而且说变就变,谁也无法预计教学效果”4没啥进步。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新闻媒介的蓬勃发展,我国新闻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开办新闻专业的院校层出不穷。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办新闻教育的院校呈现多元化倾向,既有隶属国家教委的学校,也有非国家教委系统的省、部学校;既有传统的综合型、文科型大学,也有理工科院校和师范类大学。一时间新闻传播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其次,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原来的新闻传播学由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学科的升级,标志着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学术地位的提高,学科的理论框架得到专家的进一步认可和肯定。专业设置也由单一向全面发展,教学领域拓宽,课程设置逐渐由过去的以报刊新闻学为主体转向融报纸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国际新闻学、广告学等于一体的新闻学。据教育部高教司2005年统计,我国新闻类专业在校生有12万余人,新闻类专业点达661个,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犯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专业点为24个。5从总体上看,高校新闻教育己经形成了多种层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新闻学专业教育体系,整体发展态势是良好的。当然,高校新闻教育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因为新闻教育的过快发展带来的新闻教育师资水平较差、教学投资不足、课程设置不科学、毕业生质量下降。以上的一些问题在新闻教育实践中己得到重视和逐步的纠正。

进入二十一世纪,蓬勃发展的新闻事业给高校新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看到,最近新闻界年年都有的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有偿新闻层出不穷;虽然每年新闻专业有3万多毕业生,而媒体依然叫苦“人才短缺”。而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出现了“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新闻”的现象“。在学科设置渐趋完善,硬件设施纷纷到位的情况下,这些现象的出现无疑在警示着我们:高校新闻教育改革不仅包括外在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改革,不仅要在数量与规模上扩大自己,更要思考新闻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人才的问题。因此,高校新闻教育必须仔细分析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进一步改革新闻教育,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新闻事业的需要。

查看全文

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论文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20来年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时间并不长,因此,一直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加之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及体系的不断调整,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规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这一层次的教育是将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科方法进行综合性地传授和深入地积淀,并培养学生站在学科前沿和尖端,通过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以产生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成果的过程。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应用于不同学科,就需要针对本学科发展的要求和现状,对自身的目标定位作出准确而清晰的界定。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类对新闻传播业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又与实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为这一“独特性”,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开创时,还曾一度被认为没有必要,也被质疑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正说明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面临的定位问题。传统上认为,博士学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学位,是为从事学术工作或一些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做准备的。然而多年来,有为数不少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实际上主要从事一般的教学工作和新闻传播实务工作,而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众多业界人士纷纷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传统目的(为研究进行训练)和实际用途日渐分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专业化究竟如何体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社会美誉度怎样?如何将博士生教育与新闻传播界的整体发展相联系?对这些问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理应作出系统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与博士生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确定相应的是,新闻传播学的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还缺乏科学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闻传播院校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基本上沿袭其他学科的模式,缺少对新闻传播学科特点,以及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及方法的全面探讨,因此难以制定出针对自己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学门槛应该如何设定,是重在考察其学识和科研能力,还是重在考察其一般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准?博士生学习期间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应该开设哪些必需的课程?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怎样衔接?博士生教育应该采取欧洲式的教授与学生一对一式的传授方式,还是采取像美国博士生培养中的集体培养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学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实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时,对这些问题必须作出科学的回应。但遗憾的是,由于经验的不足,认识上的错位,加之我国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养和潜质的考生,仅仅因为“英语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选人门外。再如,有的院校对博士生教育规定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课程如何设置、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都无“一定之规”,结果课程学习往往未能达到帮助学生获得从事研究工作、准备学位论文所必需的宽广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的效果。还有,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之前的资格考试或综合性考试应该如何“把好关”,有的院校也无明确的要求和规则,结果造成在培养过程中对博士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缺乏“刚性”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博士生只要进了“门”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学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这一方面表现在近些年随着招生规模急剧扩张,师生比例失调,师少生多,导师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术互动和交流受到影响,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呈现出下滑之趋。另一方面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不是注重鼓励博士生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熟练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数量等硬指标为指针,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将凑足文章的发表数当作主要学习内容。再一方面还表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把关上不严,由于每年毕业生数量增加,在开题、答辩等环节,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学风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虚作假,剽窃等现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时有发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博士生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检验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准,应该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上。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教育计划的核心要素,必须是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以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独特的贡献。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有些高校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其具体表现是:一些博士论文的选题或过于陈旧,或过于空泛,或流于琐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当前学术前沿,参与学术对话;一些博士论文的前期资料积累不够扎实,因此不能针对最具价值的切入点进行广泛而深入地探讨,论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对所需了解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涉猎不广,基础不牢,因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常常捉襟见肘,理论和方法运用不能做到娴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不够,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对相关问题的挖掘和解决不力。这些都造成了一些论文成为资料的简单梳理,即使有的选题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无法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查看全文

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论文

【摘要】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自1984年1月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两家高校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至今,总体可分为萌芽、成熟、拓展三个发展阶段。现阶段中国具有18个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15家,具有新闻学或传播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3家,主要集中在国内较早开展新闻教育的、师资水平一流的综合性高校;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教授或副教授已从3位发展到268位,博导的年龄、性别、专业方向结构趋于合理。近年来,大陆博士生教育开始走向国际化、注重内涵发展、学科特色,以及应用实践。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新闻传播科学建设;博士学位;新闻传播学发展史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发展历史概述

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期望培养具有厚实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熟悉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在某一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有深入研究,具备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高层次人才。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的学科有社会学、心理学、文学、法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我国新闻传播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84-1999年为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萌芽阶段。在新闻学正式设立博士点之前,国内已有6所高校开设新闻系,8个高校开设新闻专业,1个广播学院,以及1个研究生新闻系。全国新闻专业应届毕业大学生达519名,研究生78名,专职教员274人(含副教授、教授25人),在校学生已达1561名。1984年1月3日,国务院批准《第二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中国人民大学与复旦大学首次获得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次年开始招生,这标志着中国大陆终于能培养最高级别的新闻人才。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新闻学”由过去的二级学科调升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次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第七批名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传媒大学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人民大学与复旦大学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武汉大学成立了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获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20世纪末最后一个获得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在萌芽阶段,共有5所高校拥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拥有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以及武汉大学拥有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此时中国新闻传播博士教育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生源不足。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攻读博士学位要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这导致了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源不足,缺少挑选余地,使博士生的质量受到影响(方汉奇,2000)。2000年-2009年为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成熟阶段。2000年12月28日,《第八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获准通过。中国传媒大学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第3所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同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的高校可以自主设立二级学科专业点,这为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开辟新的空间,如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传媒经济学、复旦大学开设广播电视学等。2003年,在“第九批名单”中华中科技大学获得二级学科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获得二级学科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武汉大学升为第4所拥有一级学科.3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前沿论衡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2006年,“第十批名单”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和南京政治学院获得二级学科新闻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和厦门大学获得二级学科传播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而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取得了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跃进阶段的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的发展满足了许多高等院校和相关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急迫需求,是新闻传播教育时代的一次转折(陈培爱,2006)。共有10所高校在21世纪加入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培养的队伍之中。成熟阶段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发展是表现为层次性的逐步推进。比起萌芽阶段十余年的沉寂,在成熟阶段大陆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发展,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全国各高校博士、硕士点的宏观布局调整,每3年进行一次扩张,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其次,快速发展的同时保证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求,拟立项建设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高校,一般应已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或该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均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拟立项建设为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的,一般应为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因此各个高校都是从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点的建设开始,稳步推进,在保证教学质量与师资条件完善的前提下,再根据社会对新闻传播博士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张学科。最后,发展注重整体性,布局由点到面。萌芽时期拥有新闻传播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在成熟阶段,在发展北京、上海和武汉等大城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南京、广州、成都、杭州和厦门等城市,新闻传播博士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010年至今则为大陆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拓展阶段。2010年,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河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共9所高校获得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陆续开始招生。其中河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山东大学是首次直接获得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算上授予新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南京政治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目前大陆共有18个新闻学或传播学博士学位的授予点。在2010年的井喷式扩张之后,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发展趋于缓和,拓展阶段有如下特点:首先,全国新闻传播教育博士点的分布趋于完善,原先具有优势的省份或地区得到巩固与加强,河北、山东、重庆和安徽等省份也逐渐加入到新闻传播博士人才培养的行列中。新闻传播博士人才培养的版图已基本奠定,即以北京、上海为核心的东部地区向西部输送人才的格局。其次,有些高校通过将新闻学或传播学挂靠在其他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下的方式,设置交叉学科的博士点,对原有的人才教育模式进行革新,培养跨学科、综合性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学和传播学本来就是综合性非常强的科学,因此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培养博士级别的人才,是拓展阶段的必然趋势。最后,快速扩张式的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发展模式受到学界的反思与讨论。尽管现阶段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的精英取向暂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是存在着规模扩张的压力和师生比例失调的隐患(罗以澄,2008;吴锋、张先龙,2011);以一级学科点和博士点的数量,来衡量学科建设水平,并作为学科乃至大学实力象征的粗放经营模式受到了质疑(吴廷俊,2009;胡春阳,2010;黄旦,2014)。

二、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发展现状与师资

纵观整个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的发展历程,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充分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体现了在不同阶段下社会各界对新闻传播学高级人才需求与期望,也符合一般学科从兴起、繁荣到转型的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来看,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质量较高,注重建设,各个培养单位特色突出,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的学科建设示范点,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起到突出的引领作用(赵玉明、庞亮,2008),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的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二级学科新闻学皆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主要是在国内较早开展新闻教育的、师资水平一流的综合性高校。除了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外(其新闻学专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外,并于1995年重新恢复),剩余的16家培养单位均于1985年前——新闻学被列为博士学位二级学科前——开展了有建制的新闻教学活动。其中于2010年直接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河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同样也具有从事新闻教育悠久的历史。河北大学于1982年就开设过新闻专业,有教职工10人,在校本.3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前沿论衡科生30人,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大夏大学(1929年)和光华大学(1925年)——更是在创校伊始就开设新闻学和广告学的课程,是当时国内最早的一批开展新闻教育的高校之一。从各个高校的综合实力来看,在16所招收新闻传播学博士的高校中,有11所属于“985”兼“211”高校,5所属于“211”高校,而且有14所高校长期占据国内百强高校排名的前50名,剩余的2所高校的排名也在100名左右。尽管各个院校类型侧重有所不同,如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侧重于理工科,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侧重于师范类,但绝大多数高校都属于综合性院校(中国传媒大学属于艺术类院校),因此可以说承担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的主体单位是老牌综合性一流大学,为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培养提供了天然的人文底蕴和跨学科培养的可能性(吴锋、张先龙,2011)。在17个具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的命名上,有14个单位以“新闻/传播学院”命名(包含新闻学院、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部、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等),这是在传播学在大陆被纳入学术视野和学科建制后,各个新闻传播学教育单位的主流命名方式。其中有2个单位仍然以“新闻学院”命名,分别是大陆最早开展新闻学硕士与博士教育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尽管“新闻学院”的内涵在发生变化,科系专业在不断丰富,但是保留“新闻学院”作为学院的招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老牌新闻院校的历史延承。余下的4个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单位系交叉型院系: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向来以文学见长,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交叉,故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命名;上海大学将艺术学与新闻传播学交叉,成立“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于2015年改名为“电影学院”;浙江大学将文化学与新闻传播学交叉,故以“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命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挂靠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下,设置了大众传播与媒介管理二级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于2002年9月成立,在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设立新媒体传播与管理交叉学科的博士点,以及文化产业与媒体管理二级博士点。另外,其他挂靠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点还有,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有新媒体艺术与理论博士研究方向;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2012年起挂靠在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招收媒介文化方向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招收政治传播学、公共传播管理博士研究生;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于2013年起依托法学院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新闻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文学院共建“文化传播”博士点(与文学院分别设点招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设有传媒管理博士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博导队伍依照新闻教育发展历程大致能分为三个梯队。来自第一梯队的博导为当年同时拥有政治资本、业务资本和教育资本的“老新闻”,如甘惜分、王中。来自第二梯队的博导,一部分是前的教师,碰到好气候,迅速成长为骨干:如方汉奇、蓝鸿文和丁淦林等;另一部分是大陆新闻教育机构自己培养的博士、硕士中的后起之秀,如童兵、李良荣和刘建明等。来自第三梯队的博导具有高学历和新知识,视野更加开阔,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将带动新闻传播学研究走向高层次和规范化,包含自己培养的博士、硕士,以及从海外学成归国的洋博士(向芬,2009;吴廷俊,2009)。笔者对目前大陆17个具有新闻学或传播学博士点的高校或研究机构(不包含南京政治学院,以及挂靠在其他一级学科下的新闻传播博士点)的268位博士生导师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所有资料来自于各新闻传播学博士授予点官方网站的师资简介,截至2016年6月),除个别博士生导师为副教授外,其余博导均为教师。60和70年代的博导是大陆目前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的主力军,占72%。处于退休边缘的50年代的博导占总人数的21%,20、80年代的博导极少,仅为个别现象。从性别比例来看,在40年代的博导中,女性博导占6%;在50年代的博导中,女性博导占16%;在60年代的博导中,女性博导占28%;在70年代的博导中,女性博导占37%,呈上升趋势。总体而言,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导年龄构成较为合理、比例协调,女性博导的比列逐步增高,有利于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的长期发展。从博导从事的主要研究专业来看,新闻学和传播学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增长较快,而从事广播电视学和广告学的人数则增长较为平缓。在总量上来看,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的博导在占绝对优势,传播学次之,但是以1960年代为转折点,主要从事新闻学或传.3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前沿论衡播学研究的博导数量发生转变,出生于1970年代的博导更多从事于传播学的研究,较少从事新闻学研究,其人数急剧减少。(详见图一)从各个高校或研究机构博导的年龄构成来看,每个新闻传播博士授予点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除了个别高校年龄结构偏老以外,总体上年龄结构合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