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考研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22:09: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闻传播考研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闻传播考研论文

浅谈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摘要:近年,新闻传播学成为考研的热门学科。本文通过对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的内涵与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析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高等教育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内涵

新闻传播学硕士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新闻传播学要求本专业硕士具有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基础、独立的思考能力。世界上最早开办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课程的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其专业涉及新闻的各个领域,毕业生在美国乃至世界各主流媒体十分活跃。而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本身起步较晚,无论是学科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是在借鉴西方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学制一般为学分制,学时为三年,前两年是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时间,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通常可以修完绝大部分学分;第三年用来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以及求职。毕业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开始于1978年,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招收一批新闻学硕士研究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自己培养的高层次的新闻教育人才。经过几代新闻人数十年的努力后,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自己的模式,逐渐规范化。

二、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特点

(一)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查看全文

创新创业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论文改革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为切实落实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急需对地方本科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创业

当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过剩与传媒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前沿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栏目策划、节目编导、文稿撰写、采访、摄录、剪辑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作为本专业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与媒体机构的合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性和专业化,是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研究选题多于实践应用选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是具有一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既有精神产品属性,又有文化商品属性。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的应用型编导人才既要有一定的创意性,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过硬的职业素养。以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只撰写毕业论文,且论文选题多为理论研究,实践应用选题往往也缺乏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缺乏创新。理论研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学术修养和理论积淀,这对于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艺术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真实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范围,最终撰写的毕业论文与快速发展的传媒行业实际相距甚远,对传媒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基本没有借鉴意义,更不要说前瞻性和指导性,而且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升帮助不大,因此,毕业论文没能很好地实现其教学目标。

查看全文

广播电视学毕业设计研究

一、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多样化改革基点

衡水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广播电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能够在媒体、企业、社区、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新闻策划、采写、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一)媒介善变下人才培养新思路。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打破了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反馈过程。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将呈现“一云多屏”的态势。“云”是指内容,即建立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媒资库,“多屏”是指构建数字电视网络、网站、户外大屏、车载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多终端、全覆盖的内容分发体系[2]。基于此,结合衡水学院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我专业依据当今传媒行业发展现状和实践特色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基础知识+理论与初步实践+综合训练+毕业成果”的阶梯递进式的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增加实践学时,拓展学生实践实习平台,贯彻实践实习的延续性和贯通性。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进行“多样化+高应用”的毕业设计作品改革。(二)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作品新要求。通过跟踪调查归纳2012和2014届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作品发现,一些学校存在教师积极性不高、社会转化率低、评价模式单一等问题。经过综合考量,学生完成毕业实习、毕业作品和毕业论文这些毕业成果都集中在大四阶段。不过大四上半学期学生同时进行毕业实习、毕业作品和毕业论文开题等任务,加之还涉及不少学生报考研究生、寻找工作,学生对毕业作品的积极性不够。在外实习也导致学生和教师沟通不顺畅、毕业作品形式比较单一,不少学生选择比较单一的文字稿、简单视频剪辑等容易操作的内容形式。这造成了毕业作品往往流于形式。媒介环境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是社会与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鉴于此,我专业“毕业成果”中最重要的一环毕业作品采用了“多样化+高应用”的原则。此原则下,毕业作品需要满足实用需求,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多样化改革实例

(一)明确毕业作品目标,规范管理。在教学过程和毕业设计作品完成过程中明确毕业作品考核学生的要求及其指标分解。明确毕业作品应结合本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实践要求体现跨媒体采编能力、策划/开发传播能力、获取/挖掘信息能力、使用现代工具采写编排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能力等。在我专业教学过程中以相关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为完成“多样化+高应用”的毕业作品打下基础。我专业制订了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毕业设计作品规范。在大三下学期结束前提前根据学生自主兴趣和教师专业特长进行分组,延长毕业论文创作周期。明确学生在主动性的前提下,与指导教师沟通确定体现培养目标的毕业作品。经过商讨和修订,对毕业作品的内容形式、指导职责、过程监测、评分、总结展示等相关环节做出了具体要求,保障了毕业作品质量。(二)多样化选题。在毕业作品选题阶段,注重选题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原则是一生一题。选题采取学生自选、社会命题的方式,保障学生的主体性。作品内容形式没有严格要求,体现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可以涉及影视作品、广播作品、文字作品、摄影作品、融媒体作品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比赛。2016届和2013届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作品选题相比较,可以看出2016届单一的视频、音频、文字和图片形式的毕业作品所占比重在缩小。其中影视作品包含的内容形式也在增加,包含了纪实类、文艺类、故事类等多种形式。同时适应融媒体发展的专业特色,微信、微博平台运营与维护,微电影、广告等社会命题的选择在选题比重中增加,2013届、2016届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作品选题统计,如图1所示。(三)动态化指导监测毕业作品。毕业作品与学生实习时间安排部分重合使得师生需要改变沟通方式,多样化辅导学生作品。大三下学期确定分组后,学生需确定并以书面形式向指导教师提交毕业作品选题“毕业作品拟创作说明”。如影视作品创作说明需明确其构思、拍摄方案、拍摄计划、脚本安排等。指导教师需从政治性、作品形式内容、结构安排、进度把握等角度提出可行性的修改指导。对过于简单、实践性不高、没有特色的毕业作品说明予以否决。学生根据指导教师修改意见进行毕业作品创作说明修改。为了保障“多样化+高应用”的毕业作品按时完成,在实习期间学生需按星期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向指导教师提交“毕业作品设计日志”和完成的阶段性作品。指导教师针对不同阶段对于学生毕业作品进行相关指导。如影视作品拍摄阶段学生为主,教师从后期剪辑更有效出发对景别、拍摄方法、素材构图等方面进行指导。(四)多元化评价毕业作品。设计作品的内容形式多样性决定了作品创作要求、指导的不同,也决定了毕业作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如同为影视作品的纪录片评价时需考量作品的纪实性和对现实的关照性,而电视广告则更需要关照其创意性和市场传播效果,纪录片和电视广告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三、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多样化改革反思

毕业作品是考验学生对于本科学习的重要成绩单之一,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成果、教学环节的检验场。毕业设计作品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离不开平时教学环节的改进,同时教学环节提升也促进毕业设计作品取得更好发展。经过两年的毕业作品改革探索,我专业在作品质量和作品实战转化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学生打开思路,创作出专题片、纪录片、微型影视剧等不同的广播影视作品。除了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不同节目等传统媒体的创作以外,还有部分学生依托现在的融媒体时代,开展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等内容的开发维护。部分学生依托毕业作品环节以“邮梦”“传播爱”“会娱乐才会更快乐”“总有精彩去体现”等作品积极参加中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学院奖。综合考量近两年的改革成果,学生的毕业作品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毕业作品和社会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距离,毕业作品的题材较单一。部分毕业作品内容局限于校园、爱情、友情等。原创性体现不够,创意度较低。还有在采写编排等基础知识的运用上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细心。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和课程设置中有进一步的改革探索。转变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把握社会媒介发展动向,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的能力。在新闻写作、广播节目编辑、纪录片创作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增加实践学时比例,重视实习实践。不同课程相关实践项目联动,更高效地完成实践内容。同时,可以提高实践项目考核分数,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趋势。如广播节目策划要求不同小组在喜马拉雅App上传各自广播作品,关注广播作品的内容与传播力,综合考查学生媒介运用能力、节目策划能力和工具使用能力等。鼓励学生“学+赛”结合,走出班级,进入大校园,结合大社会。一方面,以专业为依托面向学校设置各种竞赛,并把相关比赛做成品牌,如摄影大赛、微视频、微电影大赛等。如2017“衡水印象”微视频大赛中“手艺人、守艺人”“衡院印象”等取得不错反响。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走出去,参加社会各种大赛,以增强实战锻炼。

查看全文

微博互动平台辅助传播学教学的实践

摘要:微博教学平台突破传统课堂时空局限,以开放、平等、分享的理念代替原有的集中化、权威化、单向化教学方式。在师生交往互动中,共同建立起符合教学大纲、适合学生接受水平,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素材的互动平台,并有效纳入学生评价考核体系。

关键词:微博;互动;新媒体教学

在日益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专业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善用新媒体平台的实践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教学任务。然而传统课堂中理论知识传授和课堂教学案例互动,属于线性传播范畴,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及教学课时中,很难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参与度与动手实践能力。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教育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平台,比如视频网络、博客、搜索引擎等,特别是新兴社交媒体代表——微博,更是得到迅猛发展。它凭借着较高的信息到达率、分享率,更是容易被青年学子喜爱与接受,成为重要的学习和生活信息源,因此依托于微博平台,以传递知识为主旨的公共账号大量涌现。但是这些公共账号目前尚存在三种主要问题。一是大多较为分散,缺乏有机、系统的整合,不便于学生搜索与关注。首先表现为主体分散,各种名称的研究所、高校学院、考研机构等账号主体纷繁复杂;其次表现为信息侧重点分散:理论知识与实务素材相互混杂;再次表现为信息阶段与层次分散:基础知识与高阶提升内容共处,知识难易程度跨度大。二是账号权威程度与信息制作水平参差不齐,难免出现信息误导,干扰实际教学实践。三是关注公共账号的学生层次尚未完全普及。由于这些内容与休闲、娱乐信息共处同一媒介空间,关注者大多局限于求知欲较强的学生,而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其信息的竞争优势无法与娱乐信息相比,如果未纳入课程计划,则在某种意义上造成资源浪费。本文旨在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日常教学思索与实践,在师生交往互动中,共同建立起适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水平、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素材的微博教学平台,并纳入学生评价考核体系。从而有效延展传统课堂边际,加强学生专业学习参与度与实践能力。

一、微博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样态

(一)作为信息平台

微博作为信息平台,可应用于日常教学管理与专业信息拓展中。第一,用于课业进度及教学安排:诸如告知需要预习章节、复习要点、课堂提问题目及课后作业等;第二,用于专业比赛信息:诸如大学生广告大赛、“星火杯”学术科技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类摄影大赛等;第三,用于新闻传媒行业的最新动态、大事件等。

查看全文

文化视野研究管理论文

天骄网我是天骄招聘兼职家教培训招生考研论文淘客

首页|招聘企业|精英人才|企业服务|职场指南|人才战略|论文/应用文范文参考|企业库|淘宝导购优惠充值

网站首页>>范文参考>>文学范文>>新闻传播论文>>正文

文化研究的视野:大众传播与接受

当代世界最不引人注目却又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是什么?电视.电视观众恐怕是当代世界最广泛的文化研究对象.研究电视,是理解与大众传播中心问题有关的整个社会和文化进程的潜在的关键.因为,电视观众是今天人类日常生活中社会和文化的最主要的实体。

在当代世界,与电视有关的生产者的力量日益强大,而与之相应的消费者的力量也日益强大.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德国接受美学兴起时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是其创始人敏锐地感受到了当时大众流行文化的兴起.后来,接受美学又突破了其早期读者中心论的藩篱,向COMMUNICATION转化.COMMUNICATION这个词既是交流,也是传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播及其传播媒体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一刻或缺的生存手段.

查看全文

传播政治经济学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与传播学的传统学派相对的,是传播学的批判研究。活跃在批判舞台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有两大学派:一个是文化批判学派;另一个是政治经济学派。他们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联系,而与行政学派的研究思路大相径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研究的一种思路,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学科的母体或者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以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上主要有三大分支:自由主义(现在的新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制度学派。制度学的分析不仅预示了霸权产生的方式,而且指出了传播在其中的重要性——传播创造了社会环境。

【关键词】行政学派;批判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一、引子

由于世界范围媒介产业和市场的巨大变化,最近,美国一些重要的高等院校传播学院正在大力搜罗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教授,并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传播媒介也在积极探索这一产业的经济规律。传播政治经济研究逐渐成为热门学科。

我对传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广播电视)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感兴趣,大约是在1993年前后。那时候,由于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号召,中国开始大步迈向市场经济,学者开始讨论市场经济与传播的关系。当时我所在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研究领域主管部门——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研究室都曾召开这方面的会议。我开始考虑广播电视的商业性问题,也做过几次发言。但是,这些发言大多遭受了客气的冷遇——当时,媒介的商业性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还申报过研究广播电视商业性的课题,也没有获得批准。如今社会各界对广播电视商业价值(被称为“产业性”——一个独特的中国词语)的重视与开发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研究商业广播电视,应该说我有一点基础。我完成于1982年的硕士论文研究的对象就是1949年以前上海的商业广播电台。但是当时,我只注意了这些电台在历史变动中的政治倾向,并对它们播出节目的娱乐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对其经济机制基本是忽略的。不过,采访电台旧主人时,他们不断强调的“我们是做生意的啊”,“就是卖广告(时间)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上海旧时代商业广播的知识促使我认识80年代后期新兴的“经济广播电台”的实质。1993年5月,中国记协在武汉召开“市场经济与新闻改革”研讨会,我提交了一篇论文——《商业广播电视辩证》。①在谈到广播电台这种商业性实质时我指出:“电台‘出售’了受众存在的事实,获得了广告费;厂商兜售了广告,获了消费者;视听者出让了时间(主要指忍耐广告的时间),换得了娱乐,三方各有所求,也各得所需,走了一个三角形,实现了某种交换——具体的商品交换和抽象的价值交换,这种经营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商业行为,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所特有的商业行为。”②

查看全文

高校学生读者心理探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本文在读者心理学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报告了最新研究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读者心理;大学生

21世纪的中国繁荣昌盛、和谐安定,国家法律政策更趋于人性化,新闻传媒自由尺度放宽,文化思潮中西合璧,大学生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生活方式、学习行为、思想理念都悄然融入了新概念、新元素。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视野越来越开阔,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大学生对在校生活质量、学习环境等自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只有系统分析读者心理特征发展变化新因素,预测读者心理活动发展新趋势,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活动,才能发挥当今高校图书馆的新职能。

读者心理学研究包括读者心理现象的共性和个性两方面。共性就是在相同层次、相同类型的读者中,从千差万别的阅读心理活动中,发现和认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共同规律,使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未雨绸缪。个性是反映在阅读活动的心理过程当中,通过读者的心理特质和行为个体的差异,可以充分了解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内因,积极引导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在此,笔者不赘述读者心理的方方面面,重在阐述目前高校学生读者心理共性和个性中存在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

1读者心理现象共性分析

1.1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共性

查看全文

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与传播学的传统学派相对的,是传播学的批判研究。活跃在批判舞台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有两大学派:一个是文化批判学派;另一个是政治经济学派。他们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联系,而与行政学派的研究思路大相径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研究的一种思路,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学科的母体或者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以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上主要有三大分支:自由主义(现在的新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制度学派。制度学的分析不仅预示了霸权产生的方式,而且指出了传播在其中的重要性——传播创造了社会环境。

【关键词】行政学派;批判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一、引子

由于世界范围媒介产业和市场的巨大变化,最近,美国一些重要的高等院校传播学院正在大力搜罗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教授,并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传播媒介也在积极探索这一产业的经济规律。传播政治经济研究逐渐成为热门学科。

我对传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广播电视)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感兴趣,大约是在1993年前后。那时候,由于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号召,中国开始大步迈向市场经济,学者开始讨论市场经济与传播的关系。当时我所在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研究领域主管部门——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研究室都曾召开这方面的会议。我开始考虑广播电视的商业性问题,也做过几次发言。但是,这些发言大多遭受了客气的冷遇——当时,媒介的商业性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还申报过研究广播电视商业性的课题,也没有获得批准。如今社会各界对广播电视商业价值(被称为“产业性”——一个独特的中国词语)的重视与开发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研究商业广播电视,应该说我有一点基础。我完成于1982年的硕士论文研究的对象就是1949年以前上海的商业广播电台。但是当时,我只注意了这些电台在历史变动中的政治倾向,并对它们播出节目的娱乐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对其经济机制基本是忽略的。不过,采访电台旧主人时,他们不断强调的“我们是做生意的啊”,“就是卖广告(时间)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上海旧时代商业广播的知识促使我认识80年代后期新兴的“经济广播电台”的实质。1993年5月,中国记协在武汉召开“市场经济与新闻改革”研讨会,我提交了一篇论文——《商业广播电视辩证》。①在谈到广播电台这种商业性实质时我指出:“电台‘出售’了受众存在的事实,获得了广告费;厂商兜售了广告,获了消费者;视听者出让了时间(主要指忍耐广告的时间),换得了娱乐,三方各有所求,也各得所需,走了一个三角形,实现了某种交换——具体的商品交换和抽象的价值交换,这种经营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商业行为,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所特有的商业行为。”②

查看全文

报刊语言的特点及演变趋势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报刊是什么?它是人们了解新闻事件的新闻纸,也是人们学习语言掌握语言的工具之一,更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报刊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报刊语言对人们的影响可想而知。

报刊语言是有别于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他有自己固有的特点,且这些特点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他会随着社会环境等各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细微变化。因而新闻工作者们得在其特点的前提下使用言语来报到事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报刊语言的日趋时代化带来了许多弊病,造成了语言的混乱,我们得加以重视,社会各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治疗这个病症,使得我们语言步入正轨。

论文关键词:报刊语言特点历史演变弊病

一、什么是报刊

顾名思义,报刊就是报纸和期刊。就今天看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崛起,为了和上网的报纸相区别,我们一般认为的报纸应该是以纸质为媒介,受众为大众,报告社会和行业最新消息、刊载评论的公开发行物。

二、报刊语言以及它的用词特点

查看全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困境解析

广播电视编导是一门注重应用性、实践性的学科,而毕业设计作为校园教育与社会应用的过渡,其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时长、培养目的等诸多方面都与课堂教学有着较大差别。相比之下,它更注重操作的过程性,需要学生、教师等在一个不短的创作周期中分阶段完成相应工作,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状态。对毕业设计的研究,可从多个维度对国内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教育进行反观。一般来说,国内有两种常见的毕业考核方式:一是完成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一篇,另一种就是以具体实践成果为主要形式的毕业设计。随着近年来传媒生态的巨大变革,原有高校编导专业毕业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也迭现杂出,具体体现在制作、指导、评价、管理等方面,应受到高校教育界的重视。本文从毕业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学生、教师和学院三个角度来进行解析。

学生创作中的困境

1.题材重复、创新不足。作为校园教育的一部分,编导专业的毕业设计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实际创作中,很多学生态度较为随意,缺少艺术性的尝试。以常见的微电影为例,其题材大量集中于校园爱情、同学情感等方面,简单的讲述并未能将感情升华,从而进入理性思维的层面。故事情节往往相似度很高,难以跳出思维惯性。部分同学意欲寻找新的突破,追求叙事的戏剧性、新奇感,但由于专业知识薄弱与生活体验欠缺,加之文学素养不足,便往往以刺激性的画面、标新立异的情节来吸引眼球,从而导致作品失真,缺少直入人心的力量。2.整体规划意识欠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阶段性的工作安排上。毕业设计与论文写作不同,它的进程阶段性明显,强调时序,且前、中、后期的任务有着细致的区别。在学生的实操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出在进程安排上:因为前期规划或执行操作时的诸多困难,很多作品往往在答辩前的短期内仓促完成。其次,在艺术风格的营造上,不少同学为了寻求视听感受上的新鲜感,注意到对场景进行有机调度,加入有意识的处理,并在后期制作时适当进行润色。但这样的处理往往局限在单个画面,对艺术作品的通盘设计被忽略。这导致作品的风格不统一,缺少连贯性和整体感。3.修改总结易被遗漏。影视作品制作中都有着反复修改增删的过程,总结与修改是影视行业的常态,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需熟谙的过程。对于毕业设计,高校同样准备了相应的程序:论文答辩。答辩评委会给出专业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意见往往被学生忽略,对作品的再创作与总结也付之阙如。究其原因,不少学生在毕业后很快投入工作岗位,无心对之前的作品再进行细致修改。因此,他们在收到反馈信息后也基本不再进行完善,也缺乏对题材的后续关注。这给一段原本完整的教育过程留下了遗憾,也未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专业创作的全部流程。

教师指导上的偏差

1.教学模式相对理论化。毕业设计与论文的指导模式完全不同,需要更具体、更富操作性,沿用论文式的教育方式不能起到足够的帮助作用。在现有情况下,高校中研究型师资较多,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相对不足,师资主要来源于“传统人文学科教师型、媒体专业人员转行以及院校毕业的研究型青年学者。其中,有着传媒从业经验的教师比例不足20%”。①这种师资构成导致了教育模式相对理论化。对许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教师不总能给出相应引导。另外,传媒生态高速变革,不论是技术还是思维模式都在更新迭代,所以即使是有从业经验的教师,如不持续关注业界的发展,在教学方式、内容上做出相应调整,也同样会出现固步自封、计无所出的状态。2.知识壁垒限制整体指导。现有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一般为导师制,单个教师指导创作团队完成作品。这种做法的最大问题是单个教师的知识壁垒限制了对作品的整体指导。常见的影视类作品通常至少需要前、中、后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各自的任务。就虚构类作品而言,前期需要完成选题策划、编剧创意、演员选角等工作;中期是具体摄录阶段,牵涉全剧组的整体协调;后期则需完成影片剪辑、特效制作、配音配乐等工作。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技巧与理论。因为术业有专攻,教师的知识范围也有限:或更了解编剧、或更了解摄制,在环节指导上难免出现知识储备不足的现象。而现有的传媒生态下,媒介融合已成不可阻挡之势,这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熟悉传统媒体的传播流程,也需要了解新兴媒体的形态特征;不仅要有传统影像的创作能力,也需要融合多种新鲜形式、适应不同平台传播要求的能力。而体现在毕业设计上,这无疑又进一步对教师指导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院管理的缺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