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务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21:05: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托业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托业务

寿险信托业务

1寿险信托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寿险信托,是被保险人作为委托人,将人寿保险金债权作为信托财产,在信托公司设立信托,在保险事故发生或保险金给付时,由信托公司根据保单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金,交付给受益人或领取保险金后继续留存在信托帐户中加以管理运用,以达到保险金保值增值的目的[1].

寿险信托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7年武汉第一家本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汉口设立分行,主要业务除存款、放款、汇兑外,还有信托等附属业务。其中就包括人寿保险信托。1921年以后保险信托开始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尽管史料中记载到1936年中国广州的部分金融机构还有保险信托业务,但那时的中国信托业已经走上了畸形的发展道路,使得保险信托最终夭折。解放后,新中国的保险事业在建国初期曾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到1958年出现,使得几乎所有的保险产品被迫取消,保险信托就此在大陆消失。2001年以来中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及《信托投资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相继出台,标志着中国信托业历经五次整顿后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一些信托投资公司不负厚望,在传统信托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创新型的信托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与之相关联的寿险信托却未受到重视。据调查,现阶段资本市场上,除已经进入大陆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拥有保险信托产品外,国内信托机构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在发展战略上考虑到了保险信托。所以时至今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寿险信托业务仍未推出。

2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必要性

(1)开展寿险信托是保险业同信托业互动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寿险信托业务的推出将丰富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保险资金可以通过对保险金设立信托的方式进行保值和增值。这种安排可以使得寿险信托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受益人对保险金进行有效管理,还可能衍生出更多的保险产品增值服务,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益。

从信托投资公司的角度来看,寿险业的迅猛发展为寿险信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业务来源。尤其是在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中国,市场对老年阶层的保障和遗产的法律属性等的重视程度将逐渐增加,随着相关税制的建立和完善,人寿保险信托作为一种良好的投资理财方式肯定会获得很大的发展。

查看全文

寿险信托业务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必要性,借鉴国外寿险信托的发展经验,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现阶段开展寿险信托的可行性,认为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和法律政策环境日趋完善,内部条件包括委托人、信托财产和受托人已初步具备,并指出实践运作寿险信托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对中国寿险信托的发展前景作理性的前瞻。

关键词:寿险信托;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寿险信托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寿险信托,是被保险人作为委托人,将人寿保险金债权作为信托财产,在信托公司设立信托,在保险事故发生或保险金给付时,由信托公司根据保单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金,交付给受益人或领取保险金后继续留存在信托帐户中加以管理运用,以达到保险金保值增值的目的[1].

寿险信托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7年武汉第一家本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汉口设立分行,主要业务除存款、放款、汇兑外,还有信托等附属业务。其中就包括人寿保险信托。1921年以后保险信托开始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尽管史料中记载到1936年中国广州的部分金融机构还有保险信托业务,但那时的中国信托业已经走上了畸形的发展道路,使得保险信托最终夭折。解放后,新中国的保险事业在建国初期曾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到1958年出现,使得几乎所有的保险产品被迫取消,保险信托就此在大陆消失。2001年以来中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及《信托投资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相继出台,标志着中国信托业历经五次整顿后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一些信托投资公司不负厚望,在传统信托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创新型的信托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与之相关联的寿险信托却未受到重视。据调查,现阶段资本市场上,除已经进入大陆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拥有保险信托产品外,国内信托机构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在发展战略上考虑到了保险信托。所以时至今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寿险信托业务仍未推出。

2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信托业务税收研究论文

简介:信托是一种为他人管理财产的制度。信托制度安排和现代信托行为特征要求赋予信托项目独立的纳税主体地位,并明确信托业务的基本税收原则。在设置信托业务的纳税环节、纳税主体、税种税率等税收要素时,应综合考虑信托行为过程和属性、信托目的、信托财产运作管理方式等因素。同时需制定专门的信托税收法规,以此来规范信托业务的税收行为。

我国自2001年颁布实施《信托法》以来,以投融资为主要目的的资金信托、财产信托等信托业务迅速发展,信托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一种重要的金融产品和投融资工具。然而,专门针对信托业务的税收法规至今尚未出台,这给信托业务的有效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何适应信托制度功能和信托业务发展要求,尽快建立一套与国家现行税制相协调的信托税收法律制度已是当务之急。因此,本文试图以信托制度安排和信托行为特征为基础,结合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和国际上的信托税收形式,对信托项目的纳税主体地位、信托税收的基本原则、信托税收制度安排,以及信托税收法律规范的形式和内容等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我国信托税收制度的建立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赋予信托项目独立的纳税主体地位

信托作为一种为他人管理财产的制度,其基本的法律关系为: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合法所有的某项或多项财产设立为信托财产并移转给受托人,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和处分,所实现的信托利益由委托人指定的受益人享有。信托的这种法律结构设计,使信托具有两个显著的法律特征:一是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与利益相分离,二是信托财产独立于信托当事人的固有资产。具体而言,在信托关系中,委托人设立的信托财产,其所有权已经移转到受托人名下,委托人不再是信托财产的所有人;受托人虽然拥有信托财产的法律所有权,但只是作为信托财产的名义所有人,必须按委托人授予的信托财产管理处分权利,履行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因此要为各委托人的信托财产设立独立的信托账户,并将信托财产与自有财产分开管理、分别记账,以保证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受益人的利益;受益人是信托利益即初始信托财产或信托本金及其收益的享有者,拥有对受托人管理处分信托财产状况的知情权、对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方式的调整权、对受托人违背信托职责造成信托财产损失的救济权和解任受托人等项权利。①然而,在信托期间受益人并不能直接对信托财产及其收益行使支配权,其信托利益的实现有赖于受托人的给付行为。信托的上述法律结构和特征,使委托人设立的由受托人管理处分的信托财产取得了实质的法律主体性地位。[1]

信托最早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经过长期的发展,现代信托行为的性质和经济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信托发展初期,信托财产一般为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人们设立的信托多数是他益信托,目的是规避封建制度对土地等财产的转移限制或封建税赋,信托的经济功能主要是实现个人不动产的转移,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管理处分行为是消极的。而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活动的货币化、金融化和市场化,货币资金、股权债权等金融性资产已成为信托财产的重要形式。委托人设立的信托则大多是自益信托,目的是通过受托人的专业管理服务获取信托财产的价值增值,信托的经济功能主要是为他人管理资产和开展投融资活动,受托人对信托财产往往负有积极管理的义务。现代信托行为的性质和经济功能发生变化的结果是,在信托关系内部的信托当事人之间,以及在受托人与信托关系外部第三者之间,以信托财产或其受益权为交易标的的市场交易行为明显增多,并因此而产生交易收入和交易成本,会出现信托财产的投资收益和管理风险,信托财产的独立主体的经济性质日益凸现,这使得将受托人管理的信托财产视为与公司法人一样的经济主体,不仅必要,而且具有了客观的经济基础。

我们认为,信托制度安排和现代信托行为,为信托项目成为独立的纳税主体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经济基础。②无论是法律意义上,还是经济意义上,都有必要将信托项目视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主体。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信托业务的发展,还将有助于提高信托行为效率,以及维护社会税收的公平。

查看全文

寿险信托业务开展可行性试析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必要性,借鉴国外寿险信托的发展经验,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现阶段开展寿险信托的可行性,认为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和法律政策环境日趋完善,内部条件包括委托人、信托财产和受托人已初步具备,并指出实践运作寿险信托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对中国寿险信托的发展前景作理性的前瞻。

关键词:寿险信托;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寿险信托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寿险信托,是被保险人作为委托人,将人寿保险金债权作为信托财产,在信托公司设立信托,在保险事故发生或保险金给付时,由信托公司根据保单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金,交付给受益人或领取保险金后继续留存在信托帐户中加以管理运用,以达到保险金保值增值的目的[1].

寿险信托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7年武汉第一家本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汉口设立分行,主要业务除存款、放款、汇兑外,还有信托等附属业务。其中就包括人寿保险信托。1921年以后保险信托开始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尽管史料中记载到1936年中国广州的部分金融机构还有保险信托业务,但那时的中国信托业已经走上了畸形的发展道路,使得保险信托最终夭折。解放后,新中国的保险事业在建国初期曾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到1958年出现,使得几乎所有的保险产品被迫取消,保险信托就此在大陆消失。2001年以来中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及《信托投资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相继出台,标志着中国信托业历经五次整顿后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一些信托投资公司不负厚望,在传统信托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创新型的信托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与之相关联的寿险信托却未受到重视。据调查,现阶段资本市场上,除已经进入大陆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拥有保险信托产品外,国内信托机构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在发展战略上考虑到了保险信托。所以时至今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寿险信托业务仍未推出。

2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寿险信托业务可行性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必要性,借鉴国外寿险信托的发展经验,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现阶段开展寿险信托的可行性,认为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和法律政策环境日趋完善,内部条件包括委托人、信托财产和受托人已初步具备,并指出实践运作寿险信托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对中国寿险信托的发展前景作理性的前瞻。

关键词:寿险信托;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寿险信托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寿险信托,是被保险人作为委托人,将人寿保险金债权作为信托财产,在信托公司设立信托,在保险事故发生或保险金给付时,由信托公司根据保单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金,交付给受益人或领取保险金后继续留存在信托帐户中加以管理运用,以达到保险金保值增值的目的[1].

寿险信托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7年武汉第一家本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汉口设立分行,主要业务除存款、放款、汇兑外,还有信托等附属业务。其中就包括人寿保险信托。1921年以后保险信托开始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尽管史料中记载到1936年中国广州的部分金融机构还有保险信托业务,但那时的中国信托业已经走上了畸形的发展道路,使得保险信托最终夭折。解放后,新中国的保险事业在建国初期曾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到1958年出现,使得几乎所有的保险产品被迫取消,保险信托就此在大陆消失。2001年以来中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及《信托投资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相继出台,标志着中国信托业历经五次整顿后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一些信托投资公司不负厚望,在传统信托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创新型的信托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与之相关联的寿险信托却未受到重视。据调查,现阶段资本市场上,除已经进入大陆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拥有保险信托产品外,国内信托机构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在发展战略上考虑到了保险信托。所以时至今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寿险信托业务仍未推出。

2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剖析我国信托业务效率测度实证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检验银监会实施信托“新政”和金融危机对中国信托业效率的影响,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重点分析了我国37家信托公司2008年经营的相对效率,结果显示我国信托公司技术效率普遍较低,均值仅为0.507,主要受累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低下。同时,构建了投入产出导向型的Malmuiq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信托业2004-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信托业全要素生产率有了较为可观的改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变化(1.477),技术效率变化的贡献较小(1.02)。

【关键词】:信托公司;效率;数据包络分析;Malmuiqst生产率指数

从1979年10月我国第一家信托机构的诞生,到1989年大约有1000家信托投资公司存在于全国各地;从1982年开始的国务院对信托业的五次整顿,到2007年以“一法两规”为基础的信托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我国信托业在不断摸索中前行。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金融支柱中,尽管从市场影响力来说,信托业目前仍然是最薄弱的一块,但是,信托机构既可以涉足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受托进行证券投资,又可以涉足实体经济,进行股权投资,在中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金融中介和桥梁作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深深影响了我国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中国信托业虽受到影响,但是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根据披露年报的50家信托公司数据统计,2008年我国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越过万亿元大关,达到12284亿元,50家信托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06.5亿元,信托项目利润总额达442亿元。信托曾被视为金融业的“坏孩子”,但面对金融危机却能够取得如此业绩,这说明我国信托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在不断增强,运营效率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对我国信托公司效率进行客观评价,以及对我国信托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学者已经对金融业中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的效率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张健华(2003)、柯孔林和冯宗宪(2008)利用DEA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描述了我国银行业生产有效性状况[1,2]。李克成(2005)、吕秀萍(2007)分别运用DEA方法分析了我国保险公司效率状况,并运用Malmuiqst生产效率指数刻画了保险业生产效率的动态变化[3,4]。樊宏(2002)、王晓芳和程可胜(2009)分别利用DEA和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证券公司效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我国证券业的整体效率水平还比较低[5,6]。对金融业四大支柱之一的信托行业生产效率的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还很少见。本文将利用DEA和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运用我国37家信托公司的相关数据,对我国信托业2008年经营效率进行测度,并对我国信托业2004~200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

2研究方法和数据选择

2.1研究方法

查看全文

新时期信托业发展的现状与举措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我国信托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国的信托业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信托业自出生之日起就先天不足,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历了五次大的清理整顿。首先,在开始之时,我国信托业本身的制度引入是为了满足国内融资的需要,因此在很长的时间内,信托业着重发展的是信托贷款业务,其他业务相对薄弱,导致了核心业务发展的长期停滞,盈利模式狭窄。其次,虽然信托业务广泛,但它在金融领域中竞争能力不强,基本在每一个业务范围内都有个专业的公司跟它竞争。最后,许多法律法规都对信托业做出了限制,人们对其的认识都不全面,而又不能进行宣传,让人了解信托业务。我国信托业的资产总额在1988年到1995年短短的7年间由700亿上升到4572亿。而在2005年是我国信托业也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这年,我国的信托产品和规模都得到长足的提高,而且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在2005年信托市场的一共有信托资金402.88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82.5%。其资金投向在金融证劵、房地产及工业、医疗企业贷款最多,分别占34%、27%和24%。

[1]我国信托业一直持续着高速发展,虽然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多好处,但由于我国本身信托存在着缺陷,也带来了许多在信托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我国信托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都会造成了阻碍,并且这些问题也受到国家和信托行业的广泛关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我国信托业在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对解决我国信托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阻碍具有重大的促进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探讨我国信托业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都是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先将信托业的问题分为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再对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进行归纳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人才缺乏、信托法律落后、治理结构不完善等等,再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简要研究推动信托业发展的方法及完善信托的相关法律法规。

1.3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查看全文

信托业发展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从1979年中国第一家信托公司成立到现在,中国信托业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整顿与改革。信托业,作为一项特殊的金融行业,在中国并不完善。面对来自于国内外的激烈竞争和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信托业的发展道路颇为艰难。如何定位信托业并解决其实际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信托从业人员和监管部门的最大问题。本文从信托业的起源和基本概念开始,研究信托业的发展现状,从内、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指出中国信托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针对目前我国信托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信托业;发展;创新;市场定位

1信托业的起源及现代信托业的定义和特点

世界上最早的信托业起源于十二世纪的英国,它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成熟壮大的。作为一种投资事业,信托来源于英国的尤斯制度。19世纪60年代,英国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信托投资方式,其特点是采取契约型的投资信托管理方式,委托财产涉及土地、物品和货币等。从这以后,信托便以一种营利性事业在欧美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兴起,并不断壮大成熟。现代信托是指资产所有者出于对信托投资公司的信任而委托其进行资产经营与管理,以达到获利目的的经济行为。资产所有者称为受托人,进行资产管理的信托公司称为委托人,获得资产收益的一方称为受益人。如今,信托业与银行、保险、证券共同构成了国家金融体系的四大支柱。现代信托业基本具备两大特点:灵活性和复杂性。

2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2.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我国最早的信托业产生于20世纪初,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十分缓慢。1982年,国务院了改造国内信托业务和加强更新改造资金管理的通知对信托业进行了第一次整顿。1985年,国务院又了商业银行停止办理一切信托业的通知,全面清查信托业务。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对信托业进行第三次整顿清查。1995年,国务院又了通知,商业银行与所属信托投资公司完全脱钩。1999年,财政部开始对信托公司进行资产评估,只保留管理严格,规模较大的信托公司,其余的进行改组撤并。直到2001年末,《信托法》以及随后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才使信托业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2.2信托业发展现状。如今,中国金融市场已全面对外开放,信托公司在应对宏观调控的同时,开始全力推进银信、信保、信证、信信的合作,寻求强强联合,探索相互合作共赢的资本运作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总体来看,2017—2018年信托行业依然延续较高增长态势,取得了可喜的业绩。其中,信托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6.2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9.7%;固有总资产规模6578亿元,较上年增长17.8%;固有净资产突破5000亿元,达到了5240亿元,较上年增长16.9%;行业(合并报表)净利润突破700亿元,增长6.5%,且全行业盈利,没有一家公司出现亏损。但机遇背后的挑战是巨大的。近些年来,银行在经过改制与上市之后已经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财务状况并化解了积聚多年的风险。证券业也通过资产证券化、企业年金管理等为本行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保险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也为行业的开放做好了准备。而基金管理公司也早已通过合资与外资金融机构充分融合。相对而言,信托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因为,几乎所有的内外资机构都把争夺理财市场作为抢滩市场的主要策略,这对于把理财业务作为重点发展业务的信托业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挤压态势。原本就疲于应付国内其他金融行业竞争的信托业,现在又多了强有力的外资竞争者。

查看全文

信托业监管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

摘要:为了保护委托人及受益人的利益,有必要建立健全信托业监管体系。日本及我国台湾信托业较为发达,与其完善的监管体系有很大关系,在监管机构、信托业监管、信托机构监管、信托业务监管等方面有很多有益经验值得借鉴。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推动信托公司加快回归本源,促进信托业的稳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托业;监管制度;启示

信托业良好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建设,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地区),更需要通过建设完善的监管制度体系促进信托业良好发展。日本和我国台湾信托业发展相对成熟,不仅实现了信托业的稳健发展,而且进行了大量创新,这与其完善的监管制度密不可分。我国信托业正值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借鉴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监管制度经验,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信托业健康发展。

一、日本信托业监管体系分析

20世纪初,日本开始学习美国,引进信托制度。虽然历经整顿,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信托时代到来,信托制度应用广度和深度达到较高水平,日本成为大陆法系国家发展信托业最为成功的国家。根据日本信托业协会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3月末,日本信托资产规模为1201.9万亿日元,资产运用型信托规模为123.5万亿日元,占比为10%;资产管理型信托规模为953.7万亿日元,占比为79%;资产流动化型信托规模为80.5万亿日元,占比为7%。(一)监管机构分析。日本实施高度集中的金融监管,主要由金融厅负责对信托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日本监管部门将信托定位于长期融资机构,以使其与其他银行金融机构区别。日本高度重视信托业的稳定发展,二十世纪初,信托业法,规范行业发展;到二十世纪中期,伴随外部形势的恶化,监管部门学习美国经验,将信托公司转变为信托银行,由其专营信托业务。此后,监管部门通过完善信托业监管制度以及将信托制度创新地应用于财富传承、养老、权益保护等方面,对日本信托时代的到来发挥了积极意义。二十世纪末,日本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允许其他金融机构兼营信托业务,创设不同类型的信托经营机构,丰富了信托业的参与机构和生态系统,增强行业发展活力。日本信托业协会作为信托业的自律组织,1926年1月成立,现有会员及准会员单位71家,其中会员机构4家,主要是最早信托公司转型为信托银行的4家机构;准会员机构67家,主要是后续获准兼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信托公司。日本信托业协会主要职能包括信托数据、信托调查研究及资料收集、信托业务及信托事务改善的调查企划、振兴信托研究的组织、信托文化宣传、信托投资者保护、投诉及纠纷处理。(二)信托行业监管分析。日本信托行业最为关键的两部法律制度是《信托法》和《信托业法》,在1922年先后实施,有效规范了信托业的运行发展。2004年,日本政府根据现实需求进一步修改了两部法律。《信托法》主要用于规范信托关系,2004年修改后,该法增加了新的信托业务,增加了信托合并、分割等制度规范,提升了信托关系弹性。《信托业法》也跟随《信托法》修订,主要是扩大了信托经营机构的范围。日本《信托业法》定义信托业为经营信托受托服务的行业,主要内容包括信托机构的设立、变更、业务范围、业务开展、信托契约店申请登记、信托受益权销售店申请登记、监管现场检查、破产、纠纷解决等事项。为了有效落实《信托业法》,日本相继颁布了《信托业法施行规则》《信托业法施行令》,进一步明确了《信托业法》相关的具体要求。除了《信托业法》及其配套法律,日本还制定了金融机构兼营信托业务等相关法律、金融机构兼营信托业务等相关法律施行令、金融机构兼营信托业务等相关法律施行规则,主要是解决金融机构兼营信托业务的监管规范。该法最早颁布主要是促进二战时期银行兼并弱小信托公司,不过实施时间较短。二战后,为了促进日本信托业的发展,借鉴美国经验,将信托公司转变为信托银行,根据兼营法开始兼营信托业务,达到了促进信托公司转型的目的。二十世纪末,为了满足信托业的发展以及促进金融业竞争力提升,日本政府开始允许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直接兼营信托业务,或者以设立子公司的形式经营信托业务。根据日本《信托业法》及《金融机构兼营法》等法律制度,日本经营信托业务的机构包括14家信托银行、37家兼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9家一般信托公司、16家管理型公司、327家信托契约店、近千家信托受益权销售店等形式,而且外国信托机构也可以申请设立不同功能的信托机构,实现了信托业的对外开放。(三)信托经营机构监管分析。日本金融厅制定了各类信托经营机构的监管方针以及信托业务检查手册,明确了监管理念是基于保护委托人及受益人利益为出发点,确保信托经营机构稳健运行,及早发现问题,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业务暂停、撤销牌照等举措,达到业务改善的目的。日本金融厅制定了信托经营机构监督综合方针,该方针主要考虑了一般信托公司、管理型信托公司、金融机构兼营信托业务、信托契约店的不同经营特点,从申请准入、业务经营、问题整改、纠纷处置、行政处罚等方面确定了监管要点和要求。以一般信托公司为例,该方针特别提出在其准入时需要重点审查的方面;在其正式运营后,金融厅要确保其信托业务运营符合《信托法》《信托业法》,受托后的信托财产管理、运用的适当性,同时根据不同规模信托公司,其上述检点会有所差异;确保信托公司履行了忠实义务、注意义务,主要关注是否审查了信托目的的合法性、信托财产的合规性以及信托财产价值评估的正当性;在信托业务运营过程中,检点在于投资者信息恰当的管理、负面信息的处置机制和流程适当性、与信托契约店合作时进行了事前审查,进行了恰当的反洗钱工作,有效解决了投诉纠纷。日本金融厅在对信托公司做出行政处分时,主要考虑违规行为对公共利益侵害程度、有无故意性、受害者受害程度等因素。日本金融厅制定了信托业务检查手册,涉及信托业务的各个环节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作为监管和检查信托经营机构的重要依据,也成为信托经营机构规范经营的重要参考。信托经营机构可以进一步定制更为详细的管理制度,但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基于自我责任原则,有效把控各类风险,实现信托业务的恰当、稳健运行。信托业务检查手册将信托业务划分为信托营销、受托审查、信托财产管理、信托财产运用等环节,针对不同环节制定了详细的检查要点。在信托营销环节,金融厅侧重于检查信托营销的整体政策、内部管理、部门职责等方面;在受托审查环节,信托经营机构要从保护委托人和受益人角度出发,确保能够执行受托责任,新产品推销前应经过充分的内部审查;在信托财产管理环节,重点要求信托经营机构进行分别管理,已按照委托人或者委托人委任的第三方指示正确地处理了信托业务;在信托财产运用环节,要求信托经营机构实现了有效的分散投资、流动性管理,以高度专业性实现了信托财产的最佳运用管理,有效应对利益冲突问题。(四)信托业务监管分析日本信托业务较为发达,种类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贷款信托、年金信托、投资信托、土地信托、家族信托等。日本针对重要信托业务都制定了较为健全的法律规范,这有利于促进信托业务的规范发展。贷款信托方面,1952年日本制定了《贷款信托法》,信托资金主要运用方式为贷款或者票据贴现,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等日本重点建设领域,信托期限不低于2年,与一般银行短期贷款业务相区别;可设置保本条款约定,贷款信托的广告和合同需要经过监管部门审批。由于贷款信托与银行存款类似,因此其适用于银行存款的相关监管要求。证券投资信托方面,1951年日本《证券投资信托法》生效后,公募发行的证券投资信托正式落地;后续,日本又对证券投资信托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举措包括允许私募发行证券投资信托产品、引入证券投资公司、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销售投资信托、强化信息披露、进行外部审计等。21世纪初,日本出台《金融商品交易法》,进一步加强了投资信托的规范和管理。资产证券化方面,1998年日本制定了《资产证券化法》,允许通过特定目的信托或者特定目的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其中,通过特定目的信托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由信托公司等信托经营机构参与发行,而且需要先向内阁总理提出申请,申请材料包括资产证券化计划、合同文本等。除了具体信托业务法律法规外,日本政府对于信托的会计、税收等信托业务配套制度也都有较为明确的安排。为了避免重复征税,日本规定委托人向受托人的财产转移过程不需要缴所得税;在信托财产登记方面,日本不动产登记法律中明确了信托登记的内容,委托人在向受托人转移不动产时,需要进行转移登记和信托登记,解决信托财产转移公示的问题,可以有效对抗第三方。

二、我国台湾信托业监管体系分析

查看全文

国内信托生存和发展

一、我国信托业的现状

2001年《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使中国信托业基本步入了规范运行的轨道。并将信托业定位于具有财产管理功能的中长期金融机构。截止2003年年底,共有59家信托投资公司完成了由“高度银行化的混合经营模式”向“专业化受托理财金融机构”转换为核心的清理整顿和重新注册登记工作,全行业共盈利15.5亿元。盈利企业比例高达92.53%。2004年信托公司的营业总收入45.7亿元。以上这些数据本将预示着信托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但2004年,个别信托公司的违规、陡然而至的德隆事件,使得“由乱而治”的中国信托业再度成为市场置疑的焦点。信托业到底能不能在我国得到持续发展?信托业的定位是否存在偏差?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信托存在的必要性。从国际经验和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信托业作为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之一,在金融市场中已显现出了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信托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入世后,信托业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日趋显露,信托业的展业空间得以巨大拓展。同时,中国连续十几年创造经济增长率7%以上的奇迹,全社会对长期建设资金的需求非常强烈。居民个人的货币拥有量及金融性财产快速增长,社会保障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住房公积金、各类公益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急待外部财产的管理安排,这些均要求迅速建立一个成熟的信托市场体系。

(二)信托业有区别于其它行业的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托来源和信托投放的领域十分广泛。《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可以开展10项业务,其中主要业务有:资金信托、财产信托、投资基金、投资银行、信用证和资信调查;经营方式上有对外投资、贷款、出租、出售、同业拆放、融资租赁等;投资范围上可以是证券也可以是实业。投资领域的多元化使其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金融资产运作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第二,信托设计的灵活性为信托资产管理提供了巨大的运作空间。信托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喜好和特性,度身定做非标准产品,通过专家理财最大限度地满足委托人的要求。这种投资方式和产品的灵活性是券商和基金公司所缺乏的。第三,信托制度可以发挥“破产隔离”的作用。《信托法》中规定信托行为具有“信托收益权对抗所有权”。这一信托制度特有的法律效力,形成信托制度的债务隔离机制和破产风险隔离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信托财产的安全,从而保障了受益人的利益。

二、我国信托业发展的瓶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