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20:15: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体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体制

创新体制机制监督思考

党员权利包括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一组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权利集合,它贯穿于执政党的决策、执行、监督等诸项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特别是正确行使党员的监督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也是衡量党内民主程度的重要尺度。紧扣党内权力运行,全面贯彻落实党员监督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党员其它诸项权利的有效实现。

针对当前党员监督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监督盲点多、空当多,监督缺乏必要知情前提,缺乏必要的监督意识、监督责任和有效的机制保障,监督动力不足,因而使监督经常处于“弱监”、“虚监”、“空监”状态等弊端,中国社科院重大国情调研组在对津粤江浙沿海四地发达地区的党员同志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激发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内在主体动力、营造公开透明的监督环境、建立党员监督的长效机制、瞄准重点对象构筑保障监督者权益的制度防线、搭建党员监督的实现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营造条件,创新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员监督权利,让党员更好地行使自身的权利,并有效地开展监督。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监督权利,党员监督权利实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然存在影响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诸多矛盾、问题和障碍,制约着党员监督权利发挥作用。

1.党员监督是党员权利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党内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党员监督权利是党员权利体系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监督权利是党员应当享有的一项重要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最终都离不开监督权的实现。党员监督权是党内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党员直接作为监督主体,在党内权力运行过程及执政管理活动中发挥的监督制约作用。

2.党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党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党所拥有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权力运用重点环节,重点监督那些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和领导干部。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质就是要加强对党内权力运行中枢系统和权力资源密集岗位的监督。监督权利只有紧扣党的权力运行过程才能有效实现,党员监督权也由此可以具体分解为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不论是党代表会议的监督、党代表的监督、党的监督机构的监督,还是党员个人的监督,都要依法依纪,按照党的规章制度进行,而且监督的结果也要受到监督。

3.实现党员监督权利的主要障碍。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实践更加深入,党员行使监督权的形式呈多样化,出现交流式、评议式、提案式、研究式、举报式等多种方式,但是,党员监督权利的实现状况还不够理想,实现程度还远远不够,还存在不愿监督、不能监督、无法监督等障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党员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真正贯彻落实时遇到的阻力较大;二是权利和权力关系上的结构性失衡,致使党员监督处于弱势状态;三是党务工作神秘化,监督缺乏必要知情前提;四是监督缺乏安全机制保障,制约了党员监督权利的实现。五是党员缺乏监督意识和监督责任,党员监督动力不足。妨碍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根源可归结为两大类:一是由于不分权、不让权、不放权,造成党员得不到监督权;二是由于施行程序、机制不当,造成党员监督权失效。

查看全文

创新体制机制开展监督思考

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重点、难点

党员权利包括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一组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权利集合,它贯穿于执政党的决策、执行、监督等诸项权力的运行过程中。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特别是正确行使党员的监督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也是衡量党内民主程度的重要尺度。紧扣党内权力运行,全面贯彻落实党员监督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党员其它诸项权利的有效实现。

针对当前党员监督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监督盲点多、空当多,监督缺乏必要知情前提,缺乏必要的监督意识、监督责任和有效的机制保障,监督动力不足,因而使监督经常处于“弱监”、“虚监”、“空监”状态等弊端,中国社科院重大国情调研组在对津粤江浙沿海四地发达地区的党员同志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激发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内在主体动力、营造公开透明的监督环境、建立党员监督的长效机制、瞄准重点对象构筑保障监督者权益的制度防线、搭建党员监督的实现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营造条件,创新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员监督权利,让党员更好地行使自身的权利,并有效地开展监督。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监督权利,党员监督权利实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然存在影响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诸多矛盾、问题和障碍,制约着党员监督权利发挥作用。

1.党员监督是党员权利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党内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党员监督权利是党员权利体系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监督权利是党员应当享有的一项重要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最终都离不开监督权的实现。党员监督权是党内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党员直接作为监督主体,在党内权力运行过程及执政管理活动中发挥的监督制约作用。

2.党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党员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党所拥有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权力运用重点环节,重点监督那些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和领导干部。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质就是要加强对党内权力运行中枢系统和权力资源密集岗位的监督。监督权利只有紧扣党的权力运行过程才能有效实现,党员监督权也由此可以具体分解为监督决策权、监督执行权、监督监督权。不论是党代表会议的监督、党代表的监督、党的监督机构的监督,还是党员个人的监督,都要依法依纪,按照党的规章制度进行,而且监督的结果也要受到监督。

查看全文

新体制下电费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电力企业“三集五大”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发展对于电力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方便快捷的服务是各个供电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对电费管理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对策进行了论述,以便于更进一步完善新体制下电费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新体制;电费管理模式;电力企业;电力服务要求;电力供应

在电费管理工作中电费的收缴问题是困扰着电力企业电力管理水平的一大难题,也备受广大用户的关注,电费收缴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供电企业发展,而客户缴费难的问题会造成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下降,影响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严重时还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1营销模式下的电费管理

1.1营销模式下的电费管理模式

受到营销模式的影响对电力的营销模式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需要利用互联网优势,以用户为中心打造全方位的电力营销模式,营销的发展模式决定着电费管理的发展方向,电费管理需要以多维度、打破时间限制、打破空间的限制为发展的方向。三集五大改革下将原来的电费管理中心原有电费核算、账务业务与营业厅运营、用电检查、大客户和城区客户的抄表收费业务合并,成立了营业及电费室,使得电费业务更加顺畅地流转。

查看全文

公共产品供给新体制论文

一、农村公共产品概述

本文所涉及的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域范畴内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相对于农民私人产品而言,这些社会产品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会使农村受益,但其中的受益范围又不局限于农村地区,具有层次性。它既包括中央政府提供的覆盖到农村的全国性公共产品,又包括地方政府和农村组织提供的受益范围局限于本地区或部分外溢到周边地域的地方性公共产品。

同样,根据农村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典型的农村纯公共产品有:农业基层政府行政服务、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农村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综合规划以及信息系统、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治理等。农村纯公共产品同其他纯公共产品一样应由政府免费提供。然而,现实中的农村纯公共产品是屈指可数的,绝大多数农村公共产品是以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存在的。依据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及其在排他性、竞争性的表现不同,农村准公共产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性质上接近于纯公共产品的农村准公共产品: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小流域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农田防护林、病虫害的防治等。(2)一般的农村准公共产品,如农村高中、职业化教育、农村水利灌溉系统、中低产田改造、农村医疗、农村道路建设、乡村电网建设、农村文化馆等。(3)在性质上接近于私人产品的农村准公共产品,如农村电信、电视、成人教育、自来水、农业机械设备投入、农业多种经营等。

二、现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适应性的分析

从运行特征上看,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仍然没有突破时期指令性强制供给的弊端,相对于农民需求的变化,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必须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体制的研究。因此,虽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农民生活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但可以说我国政府却长期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导致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规范、整体不足以及机制失衡,因而,影响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步,增加了农民负担。

(一)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查看全文

完善监管新体制论文

一、完善银行体制,健全监管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具有比较明显的国有化特征,导致我国银行业高管人员的任命基本实行行政任命制,行政级别观念强,使得银行管理人员片面追求行政级别,经营人员对政治前途过分重视,形成了与机关运行相一致的企业文化,缺乏市场竞争氛围。银行业既是竞争性行业,国家就没有必要在这个行业保持全额资本或者维持绝对控股地位,应当逐步降低国有股权在商业银行的比重,将银行产权主体落实到能真正行使财产所有权的主体上,使银行的投资者即银行财产所有者可以凭借其对银行投资额的比例真正行使管理银行的权力并承担责任和义务,最终达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目的。这就需要银行业的股权改革,按照现代公司治理模式的要求,促进银行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放宽对社会资本参股商业银行的限制,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更多地引入民营企业或个人股东,以促进银行业的充分竞争。因此,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承诺和金融业加快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金融商品和金融工具日趋多样化、复杂化,金融新业务层出不穷,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法律尚为空白。必须尽快做好对金融业务创新、存款保险制度和向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等方面的监管立法和制度建设,保证监管机构监督履行职权的有效性。

二、制订激励机制,刺激银行业自身完善风险管理

首先,银监会要严把银行类机构的市场准入关,在审核企业申办银行类机构的报告资料时,应特别注重审查是否有完善的管理金融风险的制度,否则不予审批;其次,银监会要向银行类金融机构实行监管员派驻制,实行专人专管,落实责任制。同时,监管员在被监管机构设有固定办公室和享有调阅该机构金融信息网络数据资料等权力,同时可以抽调各被监管对象内审部门检查人员,组织其进行交叉检查,并有权要求被监管机构监控、限制或减少被他们判定的风险;第三,制订风险评估办法,实施银行业分类管理,为银行业机构风险评估,定出级别,按照不同的级别进行分类。分级是一种激励机制,激励银行业不断改善自己管理风险的能力,而且银行业要向银监会交纳管理费,其比例按银行的风险级别而定,级别高的风险小,上交的管理费就少,级别低的风险大,管理费就高。银监会与好银行保持紧密、经常性的联系,对差银行则实行抽查,抽查某些具体类别或项目的贷款投资;第四,促进银行业改进风险管理能力,银行的级别每年都评,如果管理风险的能力提高了,银行就可以提高在监管类别里的地位;第五、核查银行自我监管风险机制。

三、加强内控机制监管,完善银行风险管理

1、健全股东大会制度,切实保护各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情况比较复杂,有的银行没有成立董事会,有的银行虽设立了董事会,但其董事会成员大部分是其经营班子成员。有的银行没有成立监事会,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缺乏监督。有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职责不清,银行董事会权力过大,既掌握了决策权又控制了经营权。有的银行董事会形同虚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人治”现象比较突出,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股东大会作为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查看全文

农业推广创新体制研讨

一、我国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机构设置、人员的配备、推广的方式方法等均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形成了“条块共管,以块为主,按专业行政区划层层设置”的农业推广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条块分割,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脱节,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分离等体制上的弊端日益突出。这种体制上的弊端导致在农技推广体系组织结构上,机构林立而力量分散,队伍庞大而人浮于事,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使财政难以负担,从而直接威胁到推广体系的生存与发展。

(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从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看,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对上级负责,自上而下运行。考核推广机构工作的主要指标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况。在人事管理上形成了论资排辈、终身制;在分配方式上形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在评价体制上形成了服务效果与服务对象的脱离(作为服务对象的农民不能参与对推广机构的评价),不能从制度上保障推广机构和人员充分履行职责,不利于调动其内在积极性、创造性。因此,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不适应。

查看全文

优化创新体制完善创新政策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家创新系统综合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国家创新系统综合绩效评价模型;国内外国家创新系统绩效实证分析;发展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科技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越来越成为决定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完善国家创新系统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含义、国家创新系统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创新支持能力类指标、创新效果类指标、指标数据标准化、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的评价值较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企业对技术创新不重视,造成创新投入不足、产学研缺乏协同,科技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壮大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国家创新系统作为提升一国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敏感时期,发展国家创新系统也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在构建国家创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对象分层构权法,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给予评价,并与各国创新系统绩效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绩效评价熵值法

进入21世纪,人类已悄然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越来越成为决定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国家创新系统作为提升一国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近年来,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引导下,我国在完善国家创新系统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但要客观了解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目前的发展状况,则需要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进行评价。本文在对各国国家创新系统绩效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合理化建议。

1国家创新系统综合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1.1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含义

查看全文

外资银行信贷产品革新体制

2007年以来,外资银行信贷业务发展迅猛,赢利水平迅速提升。以外资银行集中的上海为例,2007年6月末,全市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1494.60亿元,同比增长74.5%,增幅同比提高21.6个百分点,同时也高出同期中资金融机构65.0个百分点。上半年,上海外资银行实现人民币税前利润14.84亿元,同比增长270.0%,高出同期中资金融机构191.7个百分点。外资银行信贷业务的快速扩张,与其大力推动信贷产品创新密不可分。外资银行已成为国内高端信贷产品创新的重要引领者,在无抵押贷款、双保理、结构性授信等领域,拥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法人化后,外资银行正在加大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创新力度,努力争取本地客户。因此,深入研究外资银行信贷产品创新情况,对于把握信贷市场竞争态势、继续推动产品创新都有重要价值。

一、案例分析:外资银行信贷创新产品

(一)公司类典型产品

外资银行的公司类信贷创新产品往往与其自身拥有的风险控制、跨国经营等优势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品牌美誉度,难以被竞争对手简单模仿。

1、依托现金流分析,发展无抵押小额信贷。2006年5月,外资银行推出“无抵押易贷金”产品,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小企业贷款品种。其具体做法是:(1)营业时间在两年以上、经营稳定的中资私营企业均可申请,无需任何抵押担保;(2)贷款额度可达50万元,贷款期限可达24个月,贷款利率根据企业信用状况确定,年利率约为15%-18%;(3)申请流程简易快捷,一般2周内可以审批放款;(4)根据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实行按月还款。截至2007年3月末,贷款余额已超过4亿元,呈快速增长态势;一半以上的申请企业成功获得贷款。这一产品通过风险控制等技术解决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或担保的难题,满足发展状况良好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外资银行的风控做法包括:(1)通过现金流分析技术识别偿债能力强的优质客户;(2)采用按月还款方式,降低企业一次还本的资金链压力;(3)通过试错法寻找合理利率,有效覆盖客户群的整体风险;(4)设立专门的服务团队,帮助中小企业降低经营管理风险。

2、把握客户动态需求,发展结构性授信产品。近期,外资银行把传统银行服务按照客户的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进行组合,推出结构性授信产品。例如,面对一家处于成长期的出口型企业,外资银行提供的结构性授信包括用于购买原材料的指定收款人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购买设备的进口融资,缓解财务压力的出口融资以及汇率避险产品等一揽子服务。与中资银行的综合授信相比,结构性授信的优势在于:银行可根据客户业务特点,度身搭配信贷组合;产品搭配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客户业务量、供应商以及购买商的变化情况动态调整,确保支持的有效性和信贷资产的安全。

查看全文

新体制改革下医院财务管理论文

一、新体制改革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意义

(一)促进医院的有效运行

在新体制改革下进行医院财务管理,有利于促进医院的有效运行,保证其健康发展。对医院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医院日常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严密的财务管理工作可紧密联系医院各个部门与全体工作人员,有利于医院的正常运转,对医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进行保护,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支持,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率,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医院的整体目标

构建完善的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可有效完成医院对各项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实施的目标,获得更加安全真实的财务数据,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通过对医院财务的监督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不合理行为,并做出改进。不断推进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也有利于完善与发展其他各项管理模式,使得医院的管理模式紧跟社会现代化的管理要求。

(三)规避医院经营风险

查看全文

略谈国企技术创新体制的特点

一、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内涵

创新理论最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创立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依靠模仿创新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而科技发达的美英等国在经历了1974至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普遍出现“滞涨”状况,为寻找发展经济的良方,国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逐渐升温。技术创新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成为国际性的热门问题,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中国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期限从1996年至2010年)、知识创新工程等。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活动继续深入进行,特别是技术创新机制的建设正成为技术创新工作的中心环节。

本文认为,所谓技术创新机制是指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矛盾得以不断展开和解决的一系列动力、规则、程序和制度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由为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方案设计、融资和投资的运行机制,协调多方力量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协作机制,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风险控制、对创新人员进行有效激励以保证项目成功实施的保障机制,以及对技术创新效果进行绩效考核的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基本机制以及上述每个机制的众多子机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的。而且,只有当这些机制之间协调时,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才能达到最高。因此,各机制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可以用一个简化的多元函数模型表示:T=F(d1D,d2I,d3R,d4G)

其中,T表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F表示函数关系,D表示决策机制,I表示投融资机制,R表示运行机制,G表示保障机制。由于以上各种机制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本模型分别赋予它们不同权重系数d1,d2,d3,d4。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是四种力共同作用的合力。这四种力都是一种矢量:既有力的作用大小,又有力的作用方向。只有当上述各力作用的方向一致时,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二、相对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特点

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以后,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背景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已经从政府的附属物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自身法人产权逐步得到落实,正在逐步建立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机制,这使得国有企业第一次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政府的指令(完成国家计划)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第一次真正成了技术创新的主体。第二,随着经济体制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国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已不再直接控制国有企业,而是通过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来管理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就无法寻求政府的保护,它们直接面对的只能是市场,必须加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这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增大,同时,市场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需求,这又形成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巨大拉力。第三,由于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科技进步的速度日益加快,国家为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这使得科学技术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力加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国有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技术创新机制,将随着近期环境的巨大变化而面临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呈现以下特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