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19:32: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态铸就未来
原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有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我非常认同这句话。那什么决定态度?我认为是心态。心态是人们内心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和想法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状态,而态度是心态反映的表现化,如工作态度、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等等。心态决定着态度,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存在相应的态度。人们透过你的态度能看到你的心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长期以来,很多人已经习惯性地认为是环境制约了自己。其实,真正制约你的并不是环境,而是你的心态。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能否保持良好的心态,直接影响着你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所以说,心态对一个人未来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呢?爱迪生发明电灯历经6000多次的失败,但他没有气馁,相反把失败看成是找到6000多种不适合的方法。在我看来,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爱迪生的自信、乐观和坚持不懈。我们可以家境贫寒,可以学识浅薄,可以遭遇挫折,但绝对不能缺少自信。自信是我们人生之“骨”,支撑着生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只有自信,我们才可能乐观,才会懂得坚持,才可能进一步发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更自信,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工作生活学习中,不要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悲观沮丧。相反,我们应该以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二战期间,维克托·弗兰克尔只因是犹太人,被关进纳粹德国集中营。他每天都在积极思考,用什么样的办法能够逃出去,积极思考终于给他带来了机会,一次利用野外劳动,幸运的逃脱了。这位幸存者后来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最后一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但有一点至少是可以改变的,那就是我们的心态。世上没有绝对不好的事情,只有绝对不好心态的人。试想,连自己心态都调整不好的人,又如何处理好比心态更复杂的事情呢?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调整自己,拥有良好心态才能成就未来。怎样才能拥有良好心态?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学习。学习是培养良好心态的基础。当今世界,知识周期更新越来越短,万事万物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只有不断学习,补充能量,才能适应发展要求。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事业观,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我们才能多角度分析问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而不至于在困难挫折面前束手无策。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可能保持自信。
其次是加强沟通。沟通是培养良好心态的桥梁。一方面可以通过沟通增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合作,另一方面,通过沟通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使自己得到提高。就拿办公室工作来说,所有科室、所有人尽管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市委中心工作服务的,为领导服务的,只有在沟通中才能迸发出合作火化,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才能达到服务最优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沟通,懂得借助别人的力量,不做团队的短板。
第三是学会宽容。一个人心胸狭窄,只关注自己,就容易生气,闷闷不乐,斤斤计较。而当你胸怀宽广时,你就会容纳别人,欣赏别人,宽容别人,自己的心境也就能保持乐观,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仁者无敌”。
心态成就事业心态成就未来感悟
一种境界,拥有良好心态。事业胜利的保证。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态度;播下一种态度,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并不意味着你就成功了但你一定是通向胜利、迈向幸福的道路上。
而态度是心态反映的表示化,原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有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非常认同这句话。那什么决定态度?认为是心态。心态是人们内心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和想法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状态。如工作态度、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等等。心态决定着态度,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存在相应的态度。人们透过你态度能看到心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临时以来,很多人已经习惯性地认为是环境制约了自己。其实,真正制约你并不是环境,而是心态。通往胜利的道路上,能否坚持良好的心态,直接影响着你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所以说,心态对一个人未来至关重要。
但他没有气馁,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呢?爱迪生发明电灯历经6000多次的失败。相反把失败看成是找到6000多种不适合的方法。看来,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爱迪生的自信、乐观和坚持不懈。可以家境贫寒,可以学识浅薄,可以遭遇挫折,但绝对不能缺少自信。自信是人生之“骨”支撑着生命,战胜困难,发明奇迹。只有自信,才可能乐观,才会懂得坚持,才可能进一步发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更自信,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给了很大的启发。工作生活学习中,不要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悲观沮丧。相反,应该以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维克托·弗兰克尔只因是犹太人,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集中营。每天都在积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逃出去,积极思考终于给他带来了机会,一次利用野外劳动,幸运的逃脱了这位幸存者后来说过: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最后一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我无法改变的但有一点至少是可以改变的那就是心态。世上没有绝对不好的事情,只有绝对不好心态的人。试想,连自己心态都调整不好的人,又如何处置好比心态更复杂的事情呢?所以我每个人都要学会调整自己,拥有良好心态才干成果未来。怎样才干拥有良好心态?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知识周期更新越来越短,首先要加强学习。学习是培养良好心态的基础。当今世界。万事万物处于不时变化发展中,只有不时学习,补充能量,才干适应发展要求。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事业观,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才干多角度分析问题,透过现象认识实质,而不至于在困难挫折面前束手无策。只有不时学习,才可能坚持自信。
另一方面,其次是加强沟通。沟通是培养良好心态的桥梁。一方面可以通过沟通增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合作。通过沟通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使自己得到提高。就拿办公室工作来说,所有科室、所有人尽管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市委中心工作服务的为领导服务的只有在沟通中才干迸发出合作火化,只有合作才干共赢,才干达到服务最优化。因此,要善于沟通,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不做团队的短板。
消极心态矫治与新经济心态再造
一新常态特征与内涵
罗杰•麦克纳米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随后默罕默德•埃尔•埃里安用“新常态”来描述2008年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从此“新常态”在经济领域广泛应用,中国经济界在近两年也频繁使用该概念。“新常态”尽管在不同领域的理解不同,但在宏观经济领域被普遍描述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在狭义的范畴上,新常态主要是指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济新常态有其独特的本质特性和表征。王一鸣认为“经济新常态”有“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等四个基本特征,其中“中高速”是指经济增速放缓、从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降为7%—8%的中高速增长。“优结构”是指全面、深刻地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上,将第三产业转变为产业主体;在城乡区域结构方面,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在收入分配方面,提升居民收入占比,把改革发展成果让更多百姓分享。在需求结构上,让消费需求成为需求主体。“新动力”是指新常态下将寻求新的内驱力,力求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多挑战”是指新常态下出现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风险。综合来看,“经济新常态”其本质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李锋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五个基本内涵,即在经济发展动力上是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是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在经济结构上是从增量扩能转向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在经济管理上是从刺激增长转向科学调控;在经济发展目标上是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共享发展成果。系统地解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其主要表征体现为,在经济增长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经济结构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动力要素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很显然,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新的发展阶段无疑会影响每个社会民众的社会心态和社会适应。
二消极心态维度与矫治向度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在这个由传统增长稳态向新的增长稳态的转换过程,在这个经济结构重构和发展动力重塑的过程中,社会民众无不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并导致民众产生一些消极心态。
(一)降速不适感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正当国民翘首以盼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时,我们断然调整经济增速步伐,以放慢近半增长率的增速调整经济,中国经济面对新常态。对于似乎突如其来的增速波动现象让继续沉浸于“速度情结”的民众感到中国的经济是否进入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甚至走向经济衰退。2014年我国人均GDP为7485美元,按世界银行衡量标准,已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阶段。世界银行于2006年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不仅经济徘徊在人均GDP1万美元左右,而且还可能会出现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金融体系脆弱、就业困难、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信仰缺失等。我国内地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些情况。面对中国经济这种新常态,难免民众会产生降速不适应感和心悸,甚至产生悲观性失望心态。比如:对经济增速下滑一时难以上扬的失望,对经济结构、动力要素和市场控制力的悲观,对人口老龄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红利锐减的担忧与悲观等等。尽管在经济新常态下产生这些悲观情绪和降速不适应感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将这些情绪转化为绝望或自暴自弃。将降速不适应感滑向悲观性失望的根源是人们对经济新常态本质要义的误解,将经济发展降速等同于经济危机。事实上,经济发展降速并非是经济危机,而是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阶段跃升的过程,其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主要依靠高强度投入资源和要素驱动为主逐步转向提高效率和创新驱动为主,是增强科技进步和发挥结构优化的优势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进而提升经济发展内涵和经济存量。因此,矫治降速不适应感的核心向度是社会民众的理性认知观念与态度。
心态决定成败
心态决定命运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多少人重复问着同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着天下苍生的命运?我觉得答案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这也是我学习《没有任何借口》、《自动自发》和《服从》三本书最大的心得体会---心态决定命运。
所谓心态即心理态度的简称,是人的心理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的趋向。这种心理反应趋向都将对人的思维、选择、言谈和行为具有导向和支配的作用。韩信有了不因小失大的心态,甘愿受胯下之辱,最终成为一代名将;刘邦有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心态,而与项羽处处示弱,最终夺得了万里江山;越王勾践因为有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思想心态才有了卧薪尝胆、壮志得酬的千古美谈。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扮演一个或多个社会角色,每个人的角色不同,那么就会有自己的特殊的心态,也就必然会怀着这种心态对待生活、事业和人生。
有了正确的学习心态,才有可能静下心来静思苦读,有所心收获,奠定前进的基础。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而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效益,知识就是生产力。但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有时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能够以学为乐,不断体验到取得进步的愉悦心情,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各种分心的事情时就能够主动克服,坚持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或目标。而一个具有消极被动的学习心态的人却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则会采取逃避或抱怨的态度,而不去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学习会给他带来什么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无从说起,而学习的效果更是可想而知了。
有了正确的工作思想心态,才有可能自动自发,真心服从,激发潜能,干出几倍于从前的工作成果。试想一下,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员工,怎么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一个整天唉声叹气的员工,怎能指望在人生的旅途中勇往直前?一个工作好坏都无所谓的员工,又怎能赢得大家的尊重?只有以真挚、乐观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热情去工作,才能通过全力工作来免除工作中的辛劳,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领导、同事密切协作,忠诚企业,认真工作,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团队也是如此。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许多人都对如何打败日本鬼子丧失了信心,但他老人家却以高度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最终打败了小日本和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近的来说,前几年煤炭企业困难期间,如果我们以埋怨政策、埋怨市场、埋怨机遇的心态去工作,而不去积极地降成本、抓销售、拓市场,又怎么能走出困境,取得今天的辉煌成绩?而现在,主辅分离改革即将进行,没有正确的心态又怎么能更好地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享受改革的成果呢?
心态造就未来感言
一种境界,拥有良好心态。事业胜利的保证。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态度;播下一种态度,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并不意味着你就成功了但你一定是通向胜利、迈向幸福的道路上。
而态度是心态反映的表示化,原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有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非常认同这句话。那什么决定态度?认为是心态。心态是人们内心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和想法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状态。如工作态度、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等等。心态决定着态度,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存在相应的态度。人们透过你态度能看到心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临时以来,很多人已经习惯性地认为是环境制约了自己。其实,真正制约你并不是环境,而是心态。通往胜利的道路上,能否坚持良好的心态,直接影响着你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所以说,心态对一个人未来至关重要。
但他没有气馁,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呢?爱迪生发明电灯历经6000多次的失败。相反把失败看成是找到6000多种不适合的方法。看来,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爱迪生的自信、乐观和坚持不懈。可以家境贫寒,可以学识浅薄,可以遭遇挫折,但绝对不能缺少自信。自信是人生之“骨”支撑着生命,战胜困难,发明奇迹。只有自信,才可能乐观,才会懂得坚持,才可能进一步发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更自信,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给了很大的启发。工作生活学习中,不要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悲观沮丧。相反,应该以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维克托·弗兰克尔只因是犹太人,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集中营。每天都在积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逃出去,积极思考终于给他带来了机会,一次利用野外劳动,幸运的逃脱了这位幸存者后来说过: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最后一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我无法改变的但有一点至少是可以改变的那就是心态。世上没有绝对不好的事情,只有绝对不好心态的人。试想,连自己心态都调整不好的人,又如何处置好比心态更复杂的事情呢?所以我每个人都要学会调整自己,拥有良好心态才干成果未来。怎样才干拥有良好心态?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知识周期更新越来越短,首先要加强学习。学习是培养良好心态的基础。当今世界。万事万物处于不时变化发展中,只有不时学习,补充能量,才干适应发展要求。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事业观,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才干多角度分析问题,透过现象认识实质,而不至于在困难挫折面前束手无策。只有不时学习,才可能坚持自信。
另一方面,其次是加强沟通。沟通是培养良好心态的桥梁。一方面可以通过沟通增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合作。通过沟通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使自己得到提高。就拿办公室工作来说,所有科室、所有人尽管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市委中心工作服务的为领导服务的只有在沟通中才干迸发出合作火化,只有合作才干共赢,才干达到服务最优化。因此,要善于沟通,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不做团队的短板。
社会心态心得
准确把握社会心态,进而有效地保护、利用、引导、调节社会心态,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于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心态是某一时期社会群体普遍存在的共同心理状态,通俗地说,就是人心民气。社会心态又因不同社会群众所处的地域和社会阶层不同产生差异。虽然说,社会心态只是一种初级形态的社会意识,但与其他形态的社会意识一样,它的产生和变化反映社会存在,并决定于社会存在,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现实,对社会进程产生能动作用。
积极的社会心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消极的社会心态,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阻碍甚至是破坏作用。与产值、创汇、税收等相比,社会心态如何,似乎不是什么硬指标,但作为生产力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人,其心态如何无疑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挥,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尤其是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新旧矛盾交织、利益调整剧烈、社会转型加快的今天,人心齐才能泰山移,否则,难成大业。因此,准确把握社会心态,聚合人心民气,营造良好的社会心态,有效地推动改革和发展,就成为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硬任务。
社会心态有主流,也有支流。抓住了主流,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应当说,跨入新世纪新阶段,居主导地位的社会心态,无疑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主要表现为人心思进、人心思富、人心思稳。发展得不那么快的地区,步子想迈得大一点,发展得快的地区,步子想迈得更大一些;生活困难的群众想解决温饱,衣食无忧的群众想奔小康,实现了小康的群众想更富足。稳定更是人们的广泛共识,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早已成为社会心态的主流。因此,一切顺民意、得民心的方针、政策、措施、工作都要坚持,而且要不断地完善、充实、创新、提高,以强化这种社会心态,促进这种社会心态最大限度地转化成为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精神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下真功夫、苦功夫、大功夫,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是营造积极社会心态的最积极的办法。与之相反的做法,都是对积极社会心态的伤害。
值得提醒各级干部的问题是,把握了求发展、求稳定的主流社会心态,还不能说就是完整、准确地把握了社会心态的全部。在主流之外,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种种值得高度重视的其它社会心态,这可以从社会公众对一些与自身有利害关系的热点问题的关注上反映出来。比如,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使一些人产生了焦虑情绪;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些人的心理失衡;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使一些人有世风日下之感;由于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够,一些人对防治消极腐败现象信心不足;就业与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一些人对未来生活感到忧虑,等等。这些社会心态,是整个社会心态的组成部分,是客观存在的,其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切不可充耳不闻,不知痛痒,也不能反感厌恨,怨这些人“觉悟不高”。必须静下心来,透过这些心态,实事求是地分析我们在政策上、措施上、工作上、作风上等等方面,有没有导致这些社会心态形成的因素?事实是,哪个地方、哪个阶层的人群社会心态不那么积极,往往说明在那个地方、那个阶层,我们的正确方针政策不落实,措施不得力,工作不到位,作风不务实。只有从根子上找到原因,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才能从整体上理顺情绪,平衡心态。当然,政策也好,措施也好,工作也好,不可能让人人都立即满意,但是只要我们始终把握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始终坚持努力使全社会各个阶层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就能够把握住调节社会心态的主动权。同时,还要十分注意并善于把正确的理论、方针、政策、措施,转化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的自觉的行动。要看到,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在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场中顺利地推进。还要看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因此,引导全社会转变观念,更新思想,调整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工作,比建一个工厂、盖一座大楼、搞一个项目等等来说,要难得多,重要得多,作用也大得多。可惜的是,我们的一些干部、一些部门、一些地方,在了解和把握社会心态上不积极,不主动,群众想什么,全然不知,甚至不会知、不想知、不愿知,久而久之,就会沉淀成隔阂,就会酿成消极的甚至是逆反的社会心态,致使正确的东西也很难迅速贯彻。如果这样下去,就十分危险。
社会心态是由千千万万人的想法汇成的。调节社会心态的工作同样要由人来做。谁来做?当然是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干部。俗话说,理通就能通天下。我们有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这些都是我们执政党的通天下之理。但是,人民群众不光是看你怎么说,更看你怎么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执政党的6600多万党员、尤其是数以百万计的党的各级干部的行动,直接影响着社会心态。
改变旧心态 适应新环境
老年人,特别是离退休人员,人人都要遇到新环境这个普遍问题。环境是包罗万象的,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等等。但对老年人来说,自己有能力改变的是人际环境;而这个人际环境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身心健康十分重要。所以说,改变旧心态,适应新的人际环境,应该引起老人的特别关注。
改变“官者”心态,充分认识到自身老百姓地位。昔日自己的下级,今日自己的上级。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老年人往往感到心理不平衡,相遇或处理事务时有些别扭,甚至堵气。县委办公室的王玉任退休后,原来跟着他干的赵秘书升为县委机关事务局长,成了管他“家务事”的上级。有一天在街上相遇,老王主动向他打招呼,可他连自行车都不下,点点头“飞”过去了。老王心想:真是架子大了,不认识老领导了。有一次,老王家的下水道坏了,他打电话找赵局长,赵说水道工近几天没空,让他等三天。可是,第四天水道工还没来。他为此在家里大发雷霆,气的病了好几天。他逢人就说:“这些新官真难办事!在这个环境里居住,太让人憋气了。”从此他不与这位局长搭腔了。类似这类事例,退下来的许多“官者”可能都遇到过。但是,如果改变一下心态,全面分析一下,憋气就会变成顺气。他见了你不下车,也可能有特急的事,可能是县领导打电话安排紧急工作;他没按时派人给你修下水道,也可能是水道工真的因“大工程”脱不开身,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即使你的老部下冷落了你这个老领导,这也是平常之事呀!应该看到,有“官”无“官”,这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是工作的需要,现在自己无“官”了,在政治上、法律上、人格上并没有降低,不值得自卑。从实事求是的原则讲,自己不当官了,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再让人家以上级领导的地位看待你、对待你,甚至特殊照顾你,那是很不现实的。既然自己现在是普通老百姓,就应该站在老百姓的位置上,以老百姓的心态,愉快地看待和处理好与新领导的人际关系。还应该认识到,新上级的地位不同了,他的责任大了,工作范围广了,急办的事情很多很多,他遵照轻重缓急安排工作,这是他应遵循的原则,是应具备的素质。他的进步,与你过去培养他、帮助他分不开,作为他的老领导,应该多与他接触,支持他的工作,继续培养他才对。如果树立了这种心态,就能在新的人际环境下愉快的生活了
改变未富先老太吃亏的心态,牢固树立“知足常乐”的新理念。昔今他向我取借,今日我向他求援。这也是老年人遇到的另一种人际关系新环境。县工商银行刘行长,退休前曾多次借钱给办公室副主任小秦,帮他结婚、帮他母亲治病等。可他退休后,需要搬迁购买新楼时,却两次登门向现任行长的小秦借了8万元钱。原来的债主如今成了借债人,他心里极不平衡。他叹息自己退休太早,没有赶上好时代;他埋怨退休人员增资幅度比同级在职人员差得多,心里想我都干了40多年工作了,还不如干了20多年的工资高,太不公平了等等。应该明确,这种攀比的心态也是不可取的,不公正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同级在职人员付出劳动(心血)比退休人员多得多,他的工资增幅大一些,这不是合情合理、符合社会主义分配的原则的吗!再说,这种攀比的方法也是不对的。与革命烈士、与革命前辈比,我们获得的物质享受已经比他们丰厚的没法比了;与自已纵向比,物质利益的增幅也是很大的啦。据有关资料介绍,1976年总理逝世时,个人公有1万多元存款。前面说的那位刘行长,近10年他的收入翻了一番还多。这样一比,心态就平衡了,就没有什么可叹息的了。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只有知足的人,才能时时快乐,心情平淡,忘记忧愁。“淡薄以明志”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内心的和谐。心灵淡然若水,人生便如行云流水,轻盈飘逸,就会处理好新的人际关系。
改变长者始终正确的心态,尊重晚辈的时代精神。昔日子女听指挥,今日子女敢“反抗”。这是老年人在家庭中遇到的一种新的人际环境。当了近20年县级领导的郝县长,在家庭中一直有很高的权威,两个子女十分听话,办大事时绝对遵从他的意见。可是,他退休后5年来,子女经常“造反”。儿子在县水利局上班,离他自已的家最多3里路,他骑摩托车上下班够方便的了,可他非要买一辆车不可。汉郝县长不给儿子添钱,并批评他追求享受,儿子不加理采,竟然贷款买了轿车,把他气的好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从此不准儿子回家。女儿虽已结婚,但女婿在国外经商,不能与他住在一起。女儿本来有一部小灵通手机,可她未请示老爸,就花3600元又买了一部高级摩托罗拉手机。对此,郝县长大发脾气,斥责女儿太腐化,要将他赶出家门,幸亏老伴说情,才将女儿留了下来。这种处理家庭新人际关系的做法更是错误的。一方面,子女处在工作第一线,他们的工作环境和需要,与处在家中老人的需要大不相同。他们从实际出发而决定购物方式和购物种类,即是他们的权力,又是合情合理的,决不能完全由父母裁定。另一方面,应该承认,子女的时代精神比老年人更强一些,进步一些,超前一些;而老年人的思想相对保守一些,滞后一些。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只有看到自身的劣势,看到自己的弱点,改变自己一贯正确的心态,只当“参谋”,不下命令,才能使父子(女)关系融洽,自身也能心情舒畅。
总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心理活动的体现。不同的心态决定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进而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老年人一定要改变旧的心态,保持良好心态。这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问题。事实证明,在人际环境方面,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是“自己打倒了自己”,即由于自己的不良心态,无法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而垮掉了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要加强自我修养锻炼;就要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不管自己身处何种位置都要充分认识人生的意义。你不能左右天气,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心态决定感受,幸福就在心中,痛苦也在心中。把握好了可以以苦为乐,把握不好乐极生悲。接受自己,善待他人。对别人要理解、尊重、包容、宽恕,多看长处,少看不足。“吃亏是福”,不要斤斤计较。社会是变化的、前进的,人的心态(即情绪)也应随之调节、变化。这样才能保持良好心态,心理平衡,身心健康,晚年幸福。
干部考核心态思考
为了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增强选人用人的准确性,防止用人失察失误,提高干部的履职能力,中央颁布实行了《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但在执行这一规定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考核主客体重视不够,或出于某一方面的利益考虑,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态,不能真正达到考核干部的目的,我们试对试用期干部考核时的主客体心态进行一番梳理,以找出问题的症结。
心态之一:试用期满干部——不再有激动的心、颤抖的手
提拔重用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机遇和自己努力的结果,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一年前的提拔,经历了会议投票推荐、个别谈话推荐、单位党组织推荐,经历了考察、酝酿、部务会、常委会,真可谓过五关斩六将,那时头皮时时绷紧,心中常揣小兔,见人满脸堆笑,不时打问情况,生怕节外生枝。一年来,和单位同志相处小心翼翼,对待工作认认真真,说话小小心心,处理问题躲躲闪闪,不出头、不露脸、不讲话的“三不政策”坚持的很好,应该说没什么问题。现在试用期满考核无非是履行一下程序,走走过场而已,不需要挂红色预警信号,因此心儿不激动,手儿不颤抖。
心态之二:单位领导——“现在对组织负责任,将来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和试用期满干部一个锅里搅稠稀一年了,没有感情也有人情,有些问题本身就是个哲学问题,从现象看,你说谁干的好?说政治理论素养,有的能表现出来,有的表现不出来;说成绩,有隐性和显性问题;说能力,不把他(她)放在重要岗位上,咋能说人家没能力,比如韩信从胯下到王侯,总不能说韩信没能力;说为人,干工作的往往得罪人;说廉洁,一年内能看出什么问题,何况还不到59岁,不是出此类问题的时候。从“度”的角度看,此一时的好是否代表彼一时的好,此一时的坏,当然不能说坏,应该说不够好,是不是代表彼一时的不好,很难鉴定。从“质、量”的角度看,一年的试用期往往是个积累的过程,摸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允许平庸,允许无为,这种积累往往会产生质的飞跃,就象运动员比赛一定要有一个热身过程一样,你能说他不勤奋敬业吗?话说回来,试用期干部将来是要在班子里继续共事的,如果他(她)的表现和现在不一致,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再者,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我这个乌鸦嘴说的话,叫试用期干部知道了,将来我们如何和谐相处,,岂不是现在对组织负责,将来对自己不负责。所以,还是拣好听的说吧。
心态之三:考核组——没有“硬伤”就算胜任
民族心态变迁论文
摘要:19世纪40年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的民族心态也历经了一个起伏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前的“夜郎自大”以自我为中心,到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自信心的重新确立,再到对外开放后民族心态的平和,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鸦片战争现代化民族心态变迁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此前,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它文明国家。鸦片战争的枪炮击碎了清王朝的梦想,促使了中国的觉醒,被迫踏上现代化的征程。中国现代化进程漫长曲折,民族心态的变化更是值得关注。
一、鸦片战争以前,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民族的优越感
清朝中期以前,我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英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现与发明的摇篮》一书中认为:“在现代世界赖以存在的重大发明创造之中,有一半来自中国”,可以说直到16世纪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技术上最先进、经济上最强大、道德与文化修养最高的国家。正如西波拉在1976年所言,与中国文明相比那时“西方基本上都是乡巴佬的世界,既贫穷又不发达。”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辉煌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烈优越感。但是,自清朝中期以后,感油然而生,民族国势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导致夜郎自大,使得统治者以及被愚化的国民,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利马窦曾描述过他的亲身感受:“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使野蛮人,而且看成使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使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不愿改进和学习,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说的“中国文明近代以前所取得的成就是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因为这种成就之大,竟然使得中国的领袖人物对于灾难的降临毫无直觉”,而正当清王朝日益衰落的时候,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在迅速崛起。
二、鸦片战争以后,民族优越感受到沉重打击,转而以欧洲为中心
苏轼被贬心态研究论文
摘要: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是苏轼人生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考察苏轼贬谪经历,可以将其心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幽独孤高又坦然超旷;(二)皈依释道却执着现世;(三)历尽磨难而了悟人生。苏轼的影响是深远的,后代士人从苏轼精神世界中汲取营养,滋润着苦涩的人生。
关键词:苏轼;贬谪:心态
苏轼万里投荒,九死一生,归至金山,作《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卷四十八P2641他将一生贬谪生涯视为功业,其中不乏自嘲意味,却道准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漂泊万里而眼界开阔,历尽忧患却境界升华,对尘世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感悟。黄州、惠州、儋州为其人生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因此,研究苏轼的贬谪心态,无疑是把握住了他生命律动之脉的。
一、幽独孤高又坦然超旷
中国古代有贬谪经历的士人不计其数,但心态各有不同,苏轼是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一位。从“胸中万卷,致君尧舜”(卷一P581,《沁园春·古馆青灯》)的朝廷命官沦为带罪之人,精神之孤独,生计之困窘,身体之衰病,都困扰折磨着东坡。他的心态首先表现为幽独孤高,困顿牢落:但另一方面又善于排解,坦然超脱。两方面合而观之,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苏东坡。
苏轼贬谪时期,“幽”、“孤”字眼频频出现于其诗词中,传达出他幽独孤高的心态。他常常自称“幽人”,如“幽人无事不出门”(卷二十P1032,《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幽人掩关卧”(卷二十三P202,《和陶读(山海经)其一》)、“幽人方独夜”(卷三十九2140,《江月五首》)、“孤山之好在,孤客自悲凉。”(卷一P576,《临江仙·送王缄》)、“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卷一P590,《渔家傲·送吉守江郎中》)、“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二P603,《永遇乐·长忆别时》)、“幽”、“孤”二字最能反映其幽独孤高的心态。最有代表性的是那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