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18:42: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视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视角

党建设的新视角思考

党员主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对党员主体地位的鲜明提出与郑重确立,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为推进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新视角,开辟了新空间。

确立党员主体地位的重大意义

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首次明确地提出党员主体地位问题。他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抓住党员队伍这个主体,充分依靠全党同志共同努力”。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这具有重大的意义。

确立党员主体地位,坚持和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提出,这个组织不是少数政客或政治家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政治团体,而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先进政治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所规定的政党组织原则与组织制度,表达了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比如,《章程》规定同盟的各级组织和领导人都由定期选举产生,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领导人员;所有盟员一律平等,盟内一切事务都由盟员或通过代表来处理;代表大会是全盟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中央委员会是全盟的权力执行机关,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同盟各支部要经常开会讨论工作,有关重大问题要提交全体盟员讨论等。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党员是党内权力的终极所有者,各级领导机关及其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于党员,他们与党员之间形成的是地位上的平等关系、权力上的授受关系。这一关系决定了党员是党的主人,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对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能动性作用和决定性力量。由此判定,党员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重要原则,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价值取向的坚持与遵循。

确立党员主体地位,是对党内民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提升。从理论上讲,党内民主的实质,就是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制度。如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样,党员是党的主人,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当家作主,党内一切权力属于党员。体现党内民主的诸多原则,如平等原则、公开原则、讨论原则、选举原则、多数决定原则以及监督原则等,也都是围绕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而确立的。因此,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从主体地位出发,党员民主权利的运用、保障和实现是党内民主得以发展、体现的首要和根本。发展党内民主,最根本的就是要充分体现并确保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和主体地位,使党员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和保障。从实践上看,如果没有对党员主体地位的贯彻落实,党内民主建设势必受到制约,难以向纵深发展。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重点在于确立党员主体地位,并由此出发,健全和完善充分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机制,进而突破“瓶颈”。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使推动党内民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重要的转换,即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不仅取决于党的领导干部的主观自觉与实践推动,更取决于广大党员对党内民主的认知水平与切实参与程度。同时,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也为解决党内民主实践中长期存在、反复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确立党员主体地位,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内在动力支撑。党的先进性同党员的先进性紧密相联。党员的先进性受党的先进性决定和影响,党的先进性也依赖于党员的先进性构成和维系,通过党员的思想意识、工作态度、政治心理、实践行为等表现出来。在这种关系下,党员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不仅取决于政党先进属性的坚持与发展,更取决于自身对先进属性的积极认同与能动追求。而这种积极性能动性源于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及主体作用的发挥。对于党员而言,只有真正意识并感受到自己是党的主人、党的事业及党的建设的主体,才能真心关心党的事业,把党的命运同自身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自觉自愿地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事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从中焕发出不尽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对于党组织而言,只有充分尊重和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才能激发广大党员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实际发挥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保证党的生机与活力。如果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不能确立,党员对党的事业很难产生积极的热情和努力,对党组织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很容易丧失,党的生机和活力势必缺乏坚实的基础和长久的动力。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无疑为党保持先进性提供了内在自觉的力量,有助于党员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能动地推进和保障党的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党群关系的新视角

党群关系指的是党与群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党与群众之间联系和连接的方式。在执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和过去相比确有很大不同。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党群关系问题。

从执政党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即“两个根本性转变”,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执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标志,也使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表现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以及如何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和历史课题。更重要的,党在执政过程中还有一个如何防止权力延伸到市场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去,也就是如何反腐败的问题,这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从人民群众的视角看,人民群众自身和利益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群众,既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的群众,也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群众。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了。更为需要注意的是,群众的阶层分化明显。除工人、农民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如何代表好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今天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

从干群关系的视角看,执政条件下的干群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在这方面,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如果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讲,党的作风和腐败是两个范畴的问题。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的外部表现,而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但在实践中,作风和腐败又是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滥用权力本身就是作风不正的表现。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以往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特别是在如何继承传统发扬优良作风上想了很多办法,这无疑也是必要的。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表面上看,党群关系指的是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谓密切党群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除了强调作风建设外,更要围绕着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构筑一个能够互动起来的党群关系模式。

一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虽然不能把选举看成规范党群关系的唯一途径,但这项权利的有效运用,将强化人民群众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从而有效地维系执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群关系。

查看全文

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新视角探讨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借鉴传统货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容纳通常态、危机态与过渡态三个不同经济状态的全新货币经济逻辑认识框架——经济状态三角与货币政策三角,以期对当前货币经济理论体系有所改进与完善,为人们对货币经济理论的再认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经济状态三角;货币政策三角;经济新常态

1新框架的提出

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成型于2007年次贷危机之前,危机的爆发在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损害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理论和政策本身的反思。基于传统基础理论体系,借鉴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经济新常态两个典型案例引发的诸多思考,本文将提出一个包容性的货币经济理论新框架,文中将其命名为“经济状态三角”与“货币政策三角”。“经济状态三角”与“货币政策三角”的提出并不是对传统货币经济理论的否定或批判,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层面对危机前传统理论与其危机后新发展的一个新的认识框架和视角。该框架的提出在方法论上主要源于全分类的思想。如同滤波技术将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全分类为不同幅度的周期与趋势因素组合。本文借鉴复杂系统的有关概念将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全分类为包含通常态、危机态与过渡态的经济状态三角,其中危机态相当于复杂系统中的极端状态,过渡态相当于复杂系统的临界状态(或称奇点状态),通常态则相当于复杂系统除极端状态与临界状态之外的其他状态。为了进一步突出危机态与过渡态在新框架中的特殊性,本文将二者统称为“非常态”。“非常态”的概念较早由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提出,他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中蕴含周期性等非常态属性,只有更好地理解当前经济增速显著降低的逻辑,才有助于真正把“稳增长”与“调失衡”政策结合起来。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明的观点类似,认为中国的新常态也是一种过渡态。此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唐文进等人对次贷危机期间的非常态货币政策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对中国政策运用的启示。本文对上述概念与研究进行了融合与发展,将危机态与过渡态两种非常态与通常态共同纳入一个全新的货币经济基础框架和视角。当然本文对非常态仅给出了一个称谓性的定义,其正式定义尚需更多的研究者共同探讨。下面将对经济状态三角与货币政策三角的含义进行分析。

2非常态与经济状态三角

传统上,一国的经济状态或经济周期可以分为扩张与收缩两种不同类型,此种划分虽然对经济系统运行的认识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但其对实际经济状态的刻画过于简单,对货币政策的操作也不具备进一步的指示性。在此基础上,伯南克等人对此二维划分框架进行了调整,将大萧条代表的危机态置于整个经济研究框架的突出位置。实际上,伯南克的经济研究框架也是二维模式的,二维的一端是大萧条式的危机状态,另一端是传统的幅度较浅的衰退与扩张状态。伯南克式的经济状态划分方式与研究视角对于货币政策具有实际与突出的指导作用,在通常的扩张与收缩经济状态下,可以传统的反周期货币政策进行应对,而在较为严重的危机状态,则需采用非常规的货币救助措施进行应对。可以说,伯南克的研究是对传统经济与货币理论的重大突破,且其研究成果经受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实践检验。本文将在伯南克的基础上,对经济与货币的认识模式或框架进行更为深入的扩展与完善,形成一个内涵更为丰富的三维经济货币理论划分框架或体系。在危机态从传统经济状态(周期)划分独立出来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过渡态从通常态——危机态二维框架中独立出来,形成一个三维的经济状态划分空间。经济状态三角中的通常态指一般的经济周期或波动状态,其波幅较小,对经济与政策的冲击也较小,该状态最为常见,在经济状态空间中历时最久。危机态指类似1930年代大萧条和21世纪初次贷危机的较为严重的危机经济状态,其波幅较深,对经济与政策的冲击也较大,该状态出现的频次较低。过渡态指与通常态、危机态相关(存在风险隐患但危机尚未实际发生)但又不同的一种较为不稳定的过渡状态或进程(中国经济新常态也属于一种过渡态)。其波幅介于通常态与危机态之间,对经济与政策的考验较强,若处理得当过渡态会演化为通常态,但若应对不当,过渡态则可能演变为危机态。该状态出现的频次也介于通常态与危机态之间。应当注意的是,经济状态三角的三个顶点具有相互转换的动态性。在不同的发展路径以及外部冲击下,通常态可以转换为危机态或过渡态,危机态依据不同的市场修复能力与政策应对水平经历一定的时间可以转化为过渡态并最终形成通常态,而过渡态由于政策的得失向其他状态的转化则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既可能转化为通常态,也无法完全避免转化为危机态。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党建新视角

文章摘要: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基层建设工作,今天,在中华民族伟业的新世纪征程中,我党同样面临如何应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条件,加强、夯实基层党建工作的艰巨任务,这就是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引领、创新新时期的党建工作,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对目前基层党建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方法作一些新时代、新视角的全新探讨,以为创新基层党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层党建创新新视角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新时期党建工作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实践特色,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指导党的建设改革创新,构筑党建工作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新平台,使广大党员与人民群众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基层建设工作,在1927年的秋收起义时,其三湾整编,最早确立了我党在最基层建立党的组织的创举,这一创举为我们党和红军在随后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断胜利并最终创立新中国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新中国60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这一创举同样带来了无穷的力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极好的指导作用,因为一代伟人深深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建设工作的伟大意义已清楚诠释在中国共产党88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上。

当今,在中华民族伟业的新世纪征程中,我党同样面临如何应对新的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环境,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艰巨任务,同样面临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党建的迫切要求,同样面临迎接挑战、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探索解决新时期党建问题之道,综观创新基层党建的要求,宜从理论指导和方法创新上从以下方面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

当前基层党建现状

查看全文

看党群关系的新视角

党群关系指的是党与群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党与群众之间联系和连接的方式。在执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和过去相比确有很大不同。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党群关系问题。

从执政党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即“两个根本性转变”,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执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标志,也使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表现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以及如何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和历史课题。更重要的,党在执政过程中还有一个如何防止权力延伸到市场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去,也就是如何反腐败的问题,这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从人民群众的视角看,人民群众自身和利益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群众,既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的群众,也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群众。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了。更为需要注意的是,群众的阶层分化明显。除工人、农民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如何代表好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今天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

从干群关系的视角看,执政条件下的干群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在这方面,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如果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讲,党的作风和腐败是两个范畴的问题。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的外部表现,而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但在实践中,作风和腐败又是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滥用权力本身就是作风不正的表现。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以往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特别是在如何继承传统发扬优良作风上想了很多办法,这无疑也是必要的。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表面上看,党群关系指的是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谓密切党群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除了强调作风建设外,更要围绕着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构筑一个能够互动起来的党群关系模式。

一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虽然不能把选举看成规范党群关系的唯一途径,但这项权利的有效运用,将强化人民群众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从而有效地维系执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群关系。

查看全文

浅谈美术教学新视角

儿童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将故事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堂,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觉得轻松和愉悦,从而密切师生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将故事元素融入美术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审美思维,使学生在听、讲故事后,在大脑中进行构思、想象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进而进行艺术创造,培养创新能力。

一、连环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内容具有连贯性的连环画故事,富有感染力和趣味性。因此,教师可将连环画中的故事元素融入美术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夸张的形式和童真的审美情趣进行艺术创作。连环画以多幅绘画的形式表现一个完整的主题。如在三年级的连环画教学中,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讲完故事之后,教师提问:“这么有趣的故事,你能画下来吗?”由此引出连环画的课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连环画、连环画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进行连环画创作等。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给学生呈现了连环画故事脚本的分割、主要人物形象和环境的设定、故事节奏的推进等创作手法。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较为简单的故事独立地进行创作,也可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当创作完成后,完整的故事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学生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二、插画,提炼精彩的故事片段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缺乏创造性,课堂就会慢慢失去应有的色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消失。因此,美术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多动脑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插画与连环画的不同之处,在于插画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插画表现的是故事中的一两个比较重要的片段,能体现故事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可先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的情节,然后向学生提问:“你觉得这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部分?”学生通过回忆复述故事的精彩内容并作画,教师进行绘画方面的指导,如构图、线条、色彩等。学生在绘画时能够很好地提炼故事的精华与核心,画出心中所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听故事开始就牢牢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不断深入,既提高了记忆力,又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绘画日记,记录生活中的平凡故事

查看全文

班主任工作新视角读后有感

初读《新视角》折服于作者对教育的睿智执着,思维的新奇独特,处理问题的自信理性。再读新视角,深深的被其感动,感动于他对学生的民主平等关爱,并不是浮于表面,而是付诸于实践,融入血液骨髓。

因为郑老师在用自己的经历把对学生的爱赋予了民主和平等。郑老师本人有理由被自己感动,这本书里蕴藏了他太多的私人情感,他的成长,他的青春,他的叛逆,他的初恋,他的“不光彩”的过去,甚至他的失败。正因为此,他推已及人,遇事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才能容忍甚至“品味”“欣赏”学生的错误,才能视学生的错误为成长中之必然,才能赋予“爱”更多的民主平等,才能把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视为自己快乐的幸事,才会有教育学生的自信理性和大智慧。

一、爱的前提是平主和平等(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他)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的郑老师。他并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他倔强,他叛逆,他早恋,他故意和老师顶嘴、斗牛,甚至只要他在语文老师便不上课。所以他更了解表面上满不在乎放荡不羁的孩子是多么渴望老师的帮助和理解,多么期盼老师的引导交流。所以他说要给那些处于自我折磨中的孩子寻找一个生命的出口,老师要主动做学生的朋友,理解他们的青春期烦恼,建立一条制度化的谈心渠道,帮助孩子们走过这一段特殊的心理断乳期。

他与学生总能产生共情,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感觉原来自己有这样的烦恼是很正常的,老师以往也这样呢。就给以后的谈话赋予了民主和平等,从他嘴里说出的道理学生就很愿意听,尽管这样的道理别人也一样说过。所以他常能几十分钟或者是一次谈话就能解决了孩子内心的烦恼,并不是他有多么神奇,只是他把这些赋予了民主和平等而已。

二、质问:谁在撕破孩子个人的隐私

查看全文

刍议用新视角评价中学生

【摘要]素质教育评价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面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传统的应试教育质量评价。我国原有的课程评价体系受“泰勒评价模式”影响严重,充分发挥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量化评价的作用,重视评价结果。长期以来,在家长眼中、社会观念中甚至我们教师心目中,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的最重要依据。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人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教育质量的评价不能仅仅根据考试成绩这一单项指标来决定。作为教师,过去的评价方式和技术在新时代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单从考试成绩一方来验证,对人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用新视角评价中学生。

现在,很多教师将现在的中学生同六七十年代的中学生作纵向比较,结论是现在的中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和自己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高中毕业生选择专业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希望将来有好职业,好收人,报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最轻易挣钱的专业,而那些冷门专业,虽然国家需要,却很少有人问津。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奋斗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普通中学,大约有半数学习对学习缺乏信心,以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会读书的料,读书是别人的事。当他们碰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碰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学习上碰到难题,生活中碰到不顺利的情况时,经常失去自信,破罐子破摔。任性、娇气、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许多同学,对别人勤奋苦读视而不见,当别人考上重点学校却死活想不通。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经济急剧转型时期,这种社会大变革对教育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在这种变化的大环境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学生?他们的道德面貌,人格发展有什么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许多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主流意识越来越淡漠,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站在成年人的立场来评价当代青少年,他们确实是充满矛盾的一代。从整体上看,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假如继续用原有的现念去看待他们,我们很容易陷人困境。时代在前进,难道中学生就没有随着前进?

在一个多元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而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没有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观念,法制观念,以及对平等权利的追求等,无不以最快的节拍和四周变化着的环境相协调。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们成年人那些固执,僵化的历史沉积。假如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现在青少年的观念,也许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查看全文

生态化技术创新视角演进综述

摘要:传统技术创新理论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造成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以及环境的严重恶化,技术创新的生态化研究成为必然趋势,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回顾学者们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探讨前人研究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视角,并展望未来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视角

1概述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认为应将技术创新纳入企业生产函数。随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向人们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够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促进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但是,一般意义的技术创新观使企业单纯追求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对自然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学者开始把自然生态纳入理论体系,从生态、经济与社会的系统整体上来重新考虑技术创新,由传统的技术创新观转向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由于学科背景不同,学者们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分析维度和方向也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发展的方向,有必要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进行回顾梳理,进而展望未来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可能出现的新视角、新动向。本文回顾学者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的发展过程,探讨其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讨论下一阶段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方向。

2生态化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把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引入传统技术创新体系中,提倡技术创新要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生物个体之间、群落之间、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流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能够长期保持动态平衡,使其处于稳定状态,即使有外来物的侵入也能自我净化、自我调节,最终回归平衡状态。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处于社会生态系统中,为了使社会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学者们提出技术创新生态化。罗伟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就是将生态观念注入技术创新过程,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同时避免环境污染,从而降低生态负效应[1]。刘琪与其观点相似,她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是生态学向传统技术创新渗透的一种新型创新系统,把生态学观点引入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资创新和应用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强化支撑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带动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3)加强综合能源有效利用,增加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4)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这一阶段拉萨市的分数为0.33069。2.4.2第二阶段为构建一个符合生态环境平衡的城市,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1)优化产业结构。(2)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3)建立健全污水处理及收集系统。在这个模型里,我们把DR、ST分别增加到0.8232、0.9355、0.7401,拉萨市的分数增加到0.38900,精明增长的幅度较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进步。2.4.3第三阶段根据上述模型计算得出的各类指标的权重系数,我们可以看出PI、PG所占比重较大,在其他指标已经提高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建议增加政府资金投入或其他发达城市的援助,带动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其人均收入和人均生产总值的水平。当这两个指标达到精明增长的阶段时,我们可以从表4看出,精明增长计划的成功度很高,接近精明城市的要求。表430年后分值

查看全文

剖析用新视角评价中学生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人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教育质量的评价不能仅仅根据考试成绩这一单项指标来决定。作为教师,过去的评价方式和技术在新时代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单从考试成绩一方来验证,对人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用新视角评价中学生。

现在,很多教师将现在的中学生同六七十年代的中学生作纵向比较,结论是现在的中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和自己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高中毕业生选择专业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希望将来有好职业,好收人,报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最轻易挣钱的专业,而那些冷门专业,虽然国家需要,却很少有人问津。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奋斗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普通中学,大约有半数学习对学习缺乏信心,以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会读书的料,读书是别人的事。当他们碰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碰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学习上碰到难题,生活中碰到不顺利的情况时,经常失去自信,破罐子破摔。任性、娇气、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许多同学,对别人勤奋苦读视而不见,当别人考上重点学校却死活想不通。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经济急剧转型时期,这种社会大变革对教育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在这种变化的大环境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学生?他们的道德面貌,人格发展有什么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许多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主流意识越来越淡漠,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站在成年人的立场来评价当代青少年,他们确实是充满矛盾的一代。从整体上看,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假如继续用原有的现念去看待他们,我们很容易陷人困境。时代在前进,难道中学生就没有随着前进?

在一个多元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而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没有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观念,法制观念,以及对平等权利的追求等,无不以最快的节拍和四周变化着的环境相协调。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们成年人那些固执,僵化的历史沉积。假如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现在青少年的观念,也许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成年人很轻易扮演那个落伍的角色。许多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师普通话水平测试无法过关,还要由学生给纠正语言错误。许多教师都面临一种尴尬: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教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学生。面对诸如CEO,SOFO这样的新概念,许多老师如在云里雾里,茫然不知所云。现在的中学生对个性自由发展充满渴望,充满热情。他们非常希望家长和教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社会每个成员潜力的最大调动,就不知不觉地发生在每个人对自由的这种追求上。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以传统方式对待他们。例如搭积木,中国的家长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说明书的图样去进行固定模式的练习,假如孩子有哪些部位搭得不一样,就会提出来,让孩子重来,直到搭得一模一样为止。这就慢慢地消磨了孩子自由创造的探索欲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