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18:32: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时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时代信息营销观分析
1引文
市场营销观念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它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随着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日益成为一种能创造价值、增加财富的重要资源,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全球范围的信息革命,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企业而言,拥有信息量、信息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将成为其成败的关键。因此,企业的营销观念必须随之发生重大变革,这样与新型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信息营销应运而生。
2信息营销的基本概念
信息营销,乍看之下,很难理解。究竟是将信息作为手段和工具进行营销,还是将信息作为最终产品来营销呢?事实上,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可以看作是信息营销。因此,根据信息(本文“信息”的涵义是基于广义层次的,即从大信息观来看,包括信息内容本身、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等)在营销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将信息营销分为两类:
2.1辅助性信息营销
它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信息为重要资源,综合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组织、利用各类有效信息来制订营销战略,并协调和管理营销工作,从而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准确地识别、预测并满足顾客需求的一种营销方式,是企业为了把物质产品销售出去而采用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这种方式中,信息在营销过程中起纽带作用。企业所开展的市场调查、进行的广告宣传、提供的售后服务、企业信息化及建立的相关支持系统等都属于这一类。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摘要]党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伟大的目标引领独特的路径,独特的路径催生先进的思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社会矛盾和时代定位转变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绿色辩证法的哲学观,其立论原则受到党传统的人民观和全新的政绩观的影响。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衔接下,“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扎根于中国大地,有科学合理的立论基础。
[关键词]“美丽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立论基础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分析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于对快速提升国民物质水平的迫切需要,片面重视“发展”而忽略了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耗大,空气、水、山体、土壤的接连失守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大背景是由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时代的定位所决定的。党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发展,中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物质文化财富,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多的向社会公平、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等高层次的指标倾斜。所以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时代定位也就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这个历史定位区别于以前的定位就是在这个新时代里要把制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问题解决。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不进入新时代,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就会大打折扣。而回答时代之问,拿出解决问题之方案需要理论先行,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九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党的报告第四部分第九条中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都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雏形。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浸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古代道家、儒家等学派都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过探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②即说天地生人,人是构成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互依互存,不可分割。“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阐释了自然界的规律不可改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传统文化中坚信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存,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破坏生态平衡势必要遭到惩罚,所以“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在传统天人观上进行批判地继承,力求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在人类对自然进行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众所周知,传统中医理论以“望、闻、问、切”为诊疗的基本流程,“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中对现有生态文明整治的基本流程借鉴了这四个字。所谓“望”是指具体看一下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环境出了什么问题;所谓“闻”就是倾听人民呼声,广泛征求民意;所谓“问”是指咨询相关专家学者,召开有针对性的专家学者听证会,使治理、修复、保护方案有智力支持;最后一步“切”就是对症下药,制定相关政策,督促落实,使之开花结果,保证药到病除。一套流程走下来保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真正做到了“药效”显著。同时改变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治疗观,要打通经脉,形成各级、各方、各部门联动的治理思维,摒弃传统各自为政,互相推诿的问题倾向。“我们要尝试推进协同治理的举措。几个省市联合行动,污染排放最终减少了三成以上。”③中国传统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及传统中医理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具体细节,它是在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之后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性格、中国气派的实用理论。(二)“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从宏观层面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蕴藏着许多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其理论具有超时代意义。“他们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性。”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界定基本与马恩相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一个构成“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从中外生态学家对于生态问题的研究中发现,“马克思主义事实上已经包含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念,必将推动生态危机的解决。”⑤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宏观指导,形成科学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将马恩的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对实践进行指导,同时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又一创新之举。(三)“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突出“两山论”,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观点——“绿色辩证法”。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文明有一个著名论断“两山论”,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⑥,这一论断通俗具体地阐释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绿色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处理好发展与保护、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问题。“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摒弃了以高耗能高污染才能换取经济增长的旧思维,提出要依据实际情况把生态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效益的较大化,绝不能断子孙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回答了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对发展与保护辩证统一关系的实践路径。“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⑦唯物辩证法与绿色发展理念两者的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色辩证法”,蕴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真谛。
新时代爱国主义文化弘扬策略
一、弘扬爱国主义文化的时代意义
爱国主义文化是优秀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自觉地、发自内心地去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自觉地为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自觉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弘扬爱国主义这种优秀的文化也有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1、弘扬爱国主义文化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不仅体现在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也体现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积极反作用上。爱国主义文化作为意识的一种表现,自然也具有它自身的意识能动作用。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忽略爱国主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能动作用,广大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应当得到合理的抒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我们的祖国遭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时,正是爱国主义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发挥自己能动性作用的时候,然而当时的政府不仅不鼓励人民群众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还处处打压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试想一下这样的政府怎么会得到人民的认同。而我们共产党人从一开始便坚持我们的信仰,坚定不移的团结人民、抵抗外来侵略、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当前,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一些西方敌对势力眼红中国所取得伟大成绩,异想天开地想通过不断给中国制造各种麻烦从而阻碍中国的和平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无比坚定自己的爱国信仰,时刻拥护自己的祖国,团结一致、上下一心地为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而努力。这便是爱国主义文化作为意识的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2、弘扬爱国主义文化是增强国家安全的要求
当我们提到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时不可避免的就要意识到文化安全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也愈发显得明显。一方面是文化扩张主义。虽然二战后西方殖民体系伴随着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而逐渐被瓦解,但西方各国仍然贼心不死,他们不断地向各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扩张。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境界,西方各国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便趁机而入。另一方面是文化霸权主义。自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世界不断多极化发展,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国家,在对外合作交流中无不推行自己的文化霸权。在此影响下,我们有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仰。这是值得我们全体中华儿女所警醒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要怀着对本民族、本民族文化的高度骄傲与自豪的情怀去不断的弘扬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担当,通过弘扬我们的爱国主义文化,来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弘扬爱国主义文化,我们才能把握住我们的新时代、才会不忘初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奋斗。
新时代廉政建设举措探析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继承和发展了廉政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论述,形成了新时代廉政思想,为新时代廉政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新时代加强廉政建设,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我们应采取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零容忍惩治腐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党内监督等具体举措。
关键词:新时代;廉政思想;全面从严治
党新时代,伟大梦想的实现和伟大事业的发展都迫切要求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加强新时代廉政建设,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在廉政思想建设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创新党的廉政建设理论,形成了新时代的廉政建设思想,为新时代开展廉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以此为指南,我党开展了一系列加强廉政建设的行动。总体而言,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惩治腐败零容忍,着眼干部队伍建设,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及加强党内监督是新时代廉政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坚定理想信念,注重党的思想尤其是廉政思想建设
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最为首要的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因为惟有炼就“金刚不坏之躯”,党员干部才能在关键时刻站得稳、靠得住。为此,党中央坚决“引导全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廓清思想迷雾,澄清模糊认识,排除各种干扰”[1]93。当下,党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思想理论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所肩负的初心使命。“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2]党员干部如果在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3]326。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优秀共产党人坚持“理想信念高于天”,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畏牺牲。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应对严酷的革命形势,共产党吸纳了部分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员入党,给党内带来了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针对这种情况,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通过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达到坚定理想信念和抑制腐化变质的目的。在同志的廉政思想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整风运动。1941年的运动,旨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党性修养;1950年的整风运动,意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克服党内领导干部居功自傲的情绪,密切党和人民的关系;1957年的整风运动,旨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全面展开之时,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廉政思想建设的这些实践,为当今廉政思想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前,党内政治生态虽有了根本改观,但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信仰动摇、圈子文化、好人主义、以权谋私等问题,这些都是滋生贪污腐败的土壤,严重侵蚀党的肌体。为此,我党以新时代廉政建设思想为指导,采取了有的放矢的系列举措:一是完善制度规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此举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要求,因为只有认真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洗涤政治灵魂、增强政治免疫力,才能达到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目的。二是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这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为此,十八大以来,我党先后开展了“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夯实党内廉政思想建设的基础。三是培育党内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坚持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弘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对加强全党的理想信念教育,让党所提倡的理想信念、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念深入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对“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3]181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丰富发展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廉政建设思想和廉政建设举措,先后通过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实施巡视巡察等,把党的政治文化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零容忍贪腐,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探讨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和谐劳动关系创建
习在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概括,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随着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高度融合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发展理念和社会利益结构都在调整和重构,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发展变化有新特点新趋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经济发展,职工队伍的整体规模在扩大和劳动者比重在提升;随着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职工队伍的产业分布和行业结构更加均衡合理,企业职工的劳动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在公共政策导向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双轮驱动下,广大职工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心态更加积极健康,逐步形成民生向好的社会心理预期和就业心态;随着我国城乡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各类职工群体的利益诉求多元化和社会身份分层化,包括在城镇企业的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人员,传统产业工人和合同制职工在企业劳动编制内管理,新生代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却游离于劳动编制外,企业还存在临时工、季节工和事实劳动关系,分类维护各类职工群体和劳动者合法权益,成为各级工会的使命和责任。劳动关系成为转型期最重要、最敏感的社会关系。复杂劳动关系矛盾和多元社会利益诉求形成同频共振效应,依法协调劳动关系成为推动社会法治的必然要求。当前影响职工队伍素质结构的变量因素逐步增多,尤其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标志,世界范围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形成强烈冲击波,加快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共享经济模式和互联网新经济模式的蓬勃兴起,对社会管理理念、企业组织形式和劳动者就业方式,乃至新技术、新业态都对劳动关系认定产生深远影响,传统工业经济劳动关系和现代网络行业的新型劳动关系,还有构成要件和表现形式灵活多样的事实劳动关系,共同成为我国新时代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依法协调劳动关系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要以宽广的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审视劳动关系,加强我国宏观和微观有机结合的劳动关系战略管理。要高度关注劳动法治环境和社会语境的新变化,把保障和实现体面劳动与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作为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包容式增长的战略支点,作为我国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基石。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和征询民意的基础上,推动形成以和谐劳动关系为核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完善政府、企业和工会参与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完善各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调解机制建设,组建由政府、学界和工会的劳动关系智库系统,加快我国劳动关系立法和完善劳动保障政策体系,深化社会分配收入和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和行业劳动标准体系。二是要客观反映我国社会民意基础已经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升依法协调劳动关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新时展和谐劳动关系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完善社会治理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始终坚持民生导向、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通过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或者提案,地方(产业)工会与同级政府(行业协会)联席会议,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实体化运作和常态化管理,工会与政府部门的政策磋商和会签文件等形式,充分发挥工会源头参与和宏观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推动完善我国城乡劳动保障政策和公共政策体系,用加快劳动立法和完善制度设计释放改革红利,形成中国特色的依法协调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提升企业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共商共建共享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我国劳动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三是要逐步扩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者和话语权,凸显职工基层民主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要认真贯彻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要求,健全完善企业市场法人主体地位和法人治理结构,以深化职工作为企业民主管理的主体地位,用企业民主管带动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动企业将职工作为重要利益相关者和合作伙伴,成为共商共建共享和谐劳动关系的推动者实践者,真正把工会组织建设成为职工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着力提高职工对劳动关系的满意程度,改善各类职工的社会心理预期和劳动就业心态,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工会工作新模式,主动接受职工群众对工会工作的效能监督,努力将维护大局、服务职工和接受群众监督相结合,努力使依法协调劳动关系成为社会责任和制度常态,营造为政清廉、为企诚信、为民淳朴的劳动法治环境。
提升新时代工会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工会工作要有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论勇气,始终保持工会组织与广大职工的血肉联系,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致富为公共政策导向,勇于担当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推动实施积极的劳动保障政策和充分就业政策;在征询社会基础民意和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普惠合理均衡的产业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措施,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尤其是职工群众;加快劳动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立法进程,加大基层劳动行政管理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着力增强各类企业的现代管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职工对劳动创造财富和社会共同致富的信心,这是逐步改善劳动关系和缓解社会矛盾的基本路径,也是帮助职工改善向好预期和心态的基本前提。认真学习领会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和谐劳动关系,使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富有建设性、具有积极性、保持稳定性,既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又是改善保障基本人权和实现体面劳动的社会工程。随着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契约化多元化复杂化,劳动和资本在企业管理区间中利益博弈常态化,各级工会要积极顺应发展形势和政策环境的深刻变化,用党的精神指导新时代工会各项工作开展,参与党政主导的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完善劳动保障政策和加快完善劳动关系立法,加大工会参与基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力度,推动各类企业增强现代管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工会要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职工组织引导工作,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和谐劳动关系和参与社会建设,协助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保护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体面劳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推进工会理论、实践、制度的创新发展,提升工会组织的整体素质、服务职能和社会形象,形成我国新时代工会理论和实践创新驱动体系;要以创新实践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以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科学制定工会发展规划和完善工会干部培训体系,不断增强做好新时代工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优化工会干部素质结构、管理绩效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吸引力,进一步扩大工会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和时代影响力,为推动我国工运事业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增添内生动力。
作者:刘君
新时代企业虚拟运作
企业的虚拟运作企业看起来好象拥有某些设备和资源使用时也象自己拥有某些设备和资源一样但实际上并不真正拥有它们这主要归因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与外部的厂商、经销商、科研机构、顾客、董事甚至同行的竞争对手结成一个动态的联盟这种动态联盟不具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和内部命令系统而一种暂时的开放的联邦制的组织结构企业在获取了大量充分的信息的条件下可以从众多的网上备选组织中通过竞争招标或自由选择方式精选出合作伙伴从而对企业外部资源的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
这一种超越常规的管理方法它追求的目标突破企业有形的界限弱化具体的组织结构形式达到全方位借用外力的效果在一个极端的情况下企业可能只一个没有任何实体资源的空壳只要它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比如它预测到某一种产品将会在世界范围内热销它就可以迅速地整合利用各类外部资源运用国际互联网组成一个完备的虚拟企业去完成该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策划、销售、订单履约和会计核算等工作如果该企业试图逐步建立自己的设计、生产和营销能力它将会错过这班船而痛失发展机会
一个虚拟的组织经过精心设计能够以闪电般的速成度成长要知道在知识年代速度比规模更重要而且虚拟组织中的每个成员所从事的都它最擅长的工作这样每个成员的效率都达到了最高克服了我国传统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致命弊端
虚拟运作的特点
组织动态性企业在进行虚拟运作时需按照项目或产品的要求构建一个虚拟的联盟组织虚拟组织存在的时间完全取决于项目或产品它动态的、暂时的一旦项目或产品完成虚拟组织即宣告结束
网络依托性Internet企业的虚拟运作必须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信息工程联网为硬基础能过-DI等信息网络建立动态联盟这样才能跨越时空界限企业因此能够在更广的范围遴选合作伙伴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新时代群文干部时代思考
[论文题要]群众文化干部担负着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也给群文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群文干部如何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需要出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时代群文干部需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越来越明显。文化作为民族之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没有文化的力量,就不能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等要素整合起来。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支具有较好素质并且不断巩固提高的群众文化干部队伍是其重要保证。群众文化干部担负着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群众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是群众文化事业的关键,许多事例说明,专业干部队伍得力,群众文化工作就蒸蒸日上,才能把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实践“三个代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落到实处。群众文化干部队伍的强弱,决定着文化服务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益。
一、解放思想,做讲政治的群文干部
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群文干部自身必须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热爱社会主义。能够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敢于和善于同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作斗争,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事业心。
其次,群文干部要自学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较高的政策水平、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败思想的侵蚀。
新时代中企战略探究
摘要:中国的改革开发的思路基本是按照以林毅夫为代表的学家的“后发优势”说来实现的,在这个思路下,中国大多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吸收利用。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中,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实现了“引进——吸收——创新”的飞跃,在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自己的技术,然后以自己开发的技术作为竞争优势,实现产品在市场上的盈利和扩张。然而大部分企业却深陷“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这样的企业在中国企业占大多数。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企业战略选择
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到2008年的国际危机是对全世界企业的一场严峻考验,中国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深深感到经济冬天的寒冷: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仅纺织行业就有超过2000万人被解聘;仅10月上旬,珠三角就有近50家香港企业申请破产清算。据香港工业总会会长陈镇仁近期表示,珠三角7万家港资企业中,年底时可能会有四分之一即1.75万家倒闭,以一家企业倒闭导致500人失业计算,1.75万家倒闭就将导致87.5万人失业。这些工厂所聘用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民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的严峻考验,广东全省中小企业增速总体上有所回落。数据显示,2008年前10个月广东停产、歇业、关闭和转移的中小企业有15661家,其中,仅10月份停破产的就有8513家,超过了前三季度的总和。
总之,中国企业正处于一个利润率越来越低、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处理的问题越来月越复杂、承担的企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的时代背景中。
一、新时期中国困境
新时代坚决反对自由主义思考
【摘要】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同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哲学上对自由主义追根溯源,其本质就是唯心主义,这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与党的初心和使命是相背离的。自由主义者乔装打扮成马克思主义者,潜移默化地助长党内的歪风邪气,因此自建党开始,我党就高度重视和警惕自由主义。反对自由主义,既是增强我党性修养、提高执政水平所面临的一个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新问题。新时代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国内国外的严峻挑战,要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自由主义。
【关键词】自由主义;哲学基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多次在会议中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要坚守自己的初心使命,不能丢掉自我革命精神。自由主义的存在严重危害了党内政治生活,背离了党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坚决反对自由主义。
一、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
自由主义长期以来挑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因此认清自由主义的本质,并积极地应对来自自由主义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一)自由主义在认识论上坚持不可知论。自由主义者认为“我们纵然尽可能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的身外,把我们的想象推移到天际,或者一直到宇宙的尽头,我们实际上也超不出自我之外”。[1]自由主义者认为所有知识和理论的生成都只是经验的结果,人只能在自己的感觉范围内去把握外界事物,这种经验主义就导致了自由主义者在认识上始终坚持不可知论,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他们否认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性,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为盲目主张人的个性和自由寻找哲学上的立足点。同时借此将整个人类物质发展水平的进步禁锢在个人的认知能力上,这是荒谬的、不科学的。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指出真正的自由必须是以承认客观存在为首要前提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提出客观必然性先于自由,是第一性的,而自由则是第二性的。当人们的认知处于一种矛盾和不自信的状态时,恰恰是因为对客观事物缺乏了解,这种时候人们的状态往往是不自由的。因此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党内党外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念,坚决反对自由主义。(二)自由主义在历史观上坚持非决定论。自由主义者在认识论的问题上表明了自己对自由和必然关系的看法,在历史观上则反应出对自由和规律的看法。由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延展到历史观上,自由主义表现为明显的非决定论。自由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规律可循,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历史总是在主观意志的驱动下进行的”[2],认为社会历史领域所有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和突发性的,这恰恰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相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3],自由的前提是建立在尊重必然和承认规律的基础之上的。自由观念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其产生和发展都必须以尊重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规律为先决条件,既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无故消失。在我们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自由主义总是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扰乱党内秩序,动摇党员信心,阻碍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任何时候都必须在尊重党的建设规律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时期党内建设的内容和要求,通过不同的形式坚决抵制党内自由主义。(三)自由主义在实践观上坚持虚无论。自由主义者总是习惯于从意识、观念这一范畴来界定自由,也是由此出发展开对现实中不自由的批判,自由主义者的这种研究和批判脱离社会实践,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否定客观存在,否定实践,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依托于意识的发展,不可能找到实现自由的最终路径。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概念同自由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基于实践来探讨人类自由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人究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的构建必然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因而无论人们的自由思想的产生或是个人自由的实现必定要借助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解放全人类,那么人类要基于什么前提才能达到这一终极目标。恩格斯指出“唯有借助于这些生产力,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3]在这里,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了人的真正自由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这一基础之上的,而生产力的发展则依托于人类劳动的进步,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历经几多风雨,始终保持其强大的号召力和执政能力,究其原因,就是能够在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
二、自由主义与党的初心和使命格格不入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刍议
摘要:教育评价关乎教育发展方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即“四个评价”,其核心价值表现为有利于破解“五唯”顽瘴痼疾,促进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落实,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为落实“四个评价”,需要:1)拓展评价内容,注重结果评价的客观性;2)构建评价思路,强化过程评价的可行性;3)完善评价方式,提升增值评价的合理性;4)建立评价监督制度,保障综合评价的公平性。
关键词:教育评价改革;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
教育评价是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贯穿于教育活动之中,是对教育活动及其现象作出的价值判断,发挥着导向、鉴定、改进、调控与服务等功能。长期以来,“唯分数”一直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评价健康发展的桎梏,亟待破解。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1]。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2]。《方案》是未来指导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四个评价”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来首次提出,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1“四个评价”的核心价值
“四个评价”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其核心价值表现在有利于破除“五唯”顽瘴痼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最终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1.1“四个评价”有利于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受封建传统文化、应试教育考评制度,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成才观等因素的影响,“五唯”存在已久[3]。长期以来,“五唯”取向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的教育囿于对“升学、分数、论文、文凭、帽子”的盲目追求与异化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逐渐消失,这种评价导向扭曲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观与评价观。“四个评价”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不同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消除“教师本位”与“学生本位”评价的二元对立,建构和谐健康的评价环境与耦合共生的师生评价共同体,准确把握教育评价的广度、深度与效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岗位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化,扭转单一的教育评价倾向,完善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机制,破除“五唯”顽疾。1.2“四个评价”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党的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强调“立”与“树”,这就说明不能依赖于简单的灌输与考试等手段,而是对“德才兼备”这一人才质量与规格的整体把握[4]。传统的评价范式对学生的评价,依然停留在对知识记忆与技能训练的考核上,忽视学生情感、态度等思维品质的变化过程,难以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四个评价”是科学教育评价观的具体表现,突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提升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与个性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全过程。1.3“四个评价”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近年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评价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转向核心素养,评价技术从传统到基于智能技术,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也更加趋于科学化[5]。目前,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已经指向了教育的“育人”本质,建立科学、正确导向的评价体系与机制,是对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深度推进。“四个评价”的提出,不仅是保证教育评价在技术层面的实施,也彰显其功能在不断地多元化,成为融合评价技术、教师教学、学生深度学习,以及相关政策之间的动态系统。“四个评价”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测评,力争实现多元全过程评价,这些都是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有力回应,在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特色化、多元化与本土化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四个评价”的基本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