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17:56: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身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身护理对妇产科住院患者的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心身护理对妇产科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3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护理,而实验组则采用心身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身护理对妇产科住院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心身护理;妇产科;心身状态改善
妇产科住院患者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而日常生活也会因为身体的状况而受到影响,在临床上需要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1]。因此本文研究探讨了心身护理对妇产科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的改善作用,现得出的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3例。常规组年龄23~32岁,平均年龄为(27.5±2.7)岁,其中进行剖腹产的患者有13例,患有妊娠期并发症的患者有16例,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有13例;实验组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为(26.5±2.5)岁,其中进行剖腹产的患者有12例,患有妊娠期并发症的患者有15例,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有16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心身健康之生理机能的调节诠释
摘要:根据心身医学、心理神经免疫学等学科和意象对话技术的启发,探讨心理意象调节生理机能的有效性和机制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并总结心身联结的桥梁和媒介:神经系统、波和能量,心身联结的有效形式:意象,以及一系列研究成果和案例,得出运用心理意象能够调节生理机能,促进健康的结论。同时结合实践,提出意象调节生理机能的原则性方案。望广大同仁批评指证。
关键词:意象健康生理机能心理神经免疫学
早期将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分开看待的二元论医学模式,随着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逐渐被摒弃。心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由此发展起来的心身医学、心理神经免疫学等学科更说明了这一问题。然而,当前的研究更多集中于探讨生理障碍产生的心理根源,以疏解心理困扰来维系健康。这一维系健康的方式是比较被动的,对于更主动的运用心理能力激发生理潜能的探讨还不够多。在此,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和案例的分析,提出运用意象主动调节生理机能的观点。
1心理与身体沟通的桥梁和媒介——神经系统、波和能量
心理与身体能通过哪些途径联系在一起,这是心理主动调节生理机能的基础。
1.1神经系统——心理与身体联结的桥梁
浅思乐而为之的五大心身保健功能
摘要:从对128位长期乐而为之的高,中龄老年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乐而为之,它具有心态观功能、心身舒展功能、精神焕发功能,成果慰籍功能和乐为循环功能。
关键词:乐而为之;五大心身保健功能:自我保障机制
本文所称的乐而为之,其意蕴是特指广大老年人。他们从工作或劳动岗位上一离退休下来,就“马不停蹄”且十分愉悦而长期不舍地去做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好事、善事。作者特用问卷、三谈(即座谈、访谈、侃谈的统称,下同)作品拜读,以及间接性的访问其老伴、子女和好友等多种方法,对已经乐为了20多年或10多年,且还在继续乐为着的128位高、中龄老年朋友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乐而为之,对于广大老年人来说,既是健康益寿的自我保障机制,而同时也是创造后寿价值的自我保障机制,这是因为,它具有如下五大心身保健功能,其具体说法就是:
一、乐而为之,具有心态乐观功能
调查中,97、66%的老年朋友都这样认为:人步入到老年,已经基本完成对家庭和国家应尽的义务了,感到一身轻松,于是就做点离退休之前想做但没有时间和精力做的好事和善事,为的是使自己增加寿命数量,提高生命质量,适应生命的客观规律;不日等三餐,晚等一宿;不坐享“清福”,不愧对自我,使后寿之年健康充实,使自己不沦为身边人的包袱,使有生之年增益于家庭,增益于社会,增益于国家,实现自己的“金秋”之梦。广大老年朋友自信怀远的乐观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大大有利于他们的自身健康建设——现代医学心理学一再证明:乐观开朗的心理状态,能使人体自身的调节,长期保持着有序运行良性循环的良好态势: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很好地促使肾上腺的分泌,促进新陈代谢,激活细胞因子,使人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延缓衰老的进程。而相反,如果急躁不安,情绪多变。消极郁闷,心态失衡,则会扰乱人体的内环境。引起内分泌失调,带来诸多疾病,尤其会带来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罹患癌症,“人为”地缩短寿命。
二、乐而为之,具有心身舒展功能
音乐疗法治疗心身性疾病论文
【关键词】音乐治疗;疗养学;应用
音乐治疗,又称音乐疗法,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1]。音乐治疗的目的不在于被治疗者在音乐能力方面的增长,而在于音乐心理体验使被治疗者情绪、行为及思想观念发生改变,通过这些改变,能使病人对环境有更强的适应性。
1音乐治疗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3000年以前,我国的医师和精通乐理的文人已经知道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有明确的记载。古代的音乐理论是我国音乐治疗工作者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在《乐记》、《汉书·艺文志》和《琴赋》、《养生论》等著述中看到很多音乐与健康的内容,正是它们为历代音乐治疗奠定了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生理学的基础。西方现代音乐治疗的历史是从50年前开始的,当时美国的医生研究音乐对人的健康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就诞生了音乐治疗学这门新兴的学科。现在美国有80多所大学设有音乐治疗专业,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成立了音乐治疗协会,并且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音乐治疗大会。在中国,目前也已有很多的精神病院、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开展了音乐治疗[2]。
2音乐治疗的原理
主导音乐活动主要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许多情绪和行为都由大脑右半球控制。音乐的特点在于对大脑右半球有着直接而明显的影响。音乐的传递作用,能使情绪或行为得到调节,这是音乐治疗原理的重要依据[3]。音乐是由音调、节奏、和声、速率等要素组成。音调指音的高低,乐音力度的平稳增强会造成情绪反应的加强,乐音力度的减弱可产生愉快的、趋于平静的情绪反应。节奏是以有规律的强弱变化的律动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节奏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柔和、缓慢的节奏,如华尔兹给人以平静的感觉,强烈的节奏如摇滚乐给人以烦躁的感觉。和声是音高之间纵向组织基础上形成更高等级的横向组织,是丰富旋律的一种手段,包括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可改变音乐的稳定程度和紧张度,使旋律具有色彩。速率是音乐进行的快慢,与人的生理感觉有密切联系。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内容提要:本研究采用CMI量表对不同生活环境中男女青年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有关的主要原因。<BR><BR>男女两性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本文采用CMI量表对45O名国内外不同环境中的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心理健康方面男女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女性的心身症状高于男性,而男性在心理损害程度上却重于女性。其原因是由于男女双方紧张认知的程度不同、所承受压力的质与量不同、心理防卫方式不同,以及两性的生物基础不同所致。<BR><BR>一、对象及方法<BR><BR>调查对象:①日本爱媛地区居住的中国人240名(其中男性170人,女性70人;留学生110人、工人94人、就职者36人),平均年龄29.4岁;②西安南郊某大学学生115人(男性85人、女性30人),平均年龄21.1岁;③陕西钢厂及第四制药厂工人95人(其中男性75人、女性20人),平均年龄26.9岁。共计男性330人,女性120人,总人数450人。<BR><BR>方法:研究工具为CMI是表(康奈尔医学指数),由调查对象自填。心理障碍筛查方法采用国内得分评判标准,即:男性全项目〉35分、心理项目>15分;女性全项目〉40分,心理项目20分被认为有心理障碍存在。<BR><BR>二、结果<BR><BR>(一)男女被试CMI项目总体得分比较:男性全项目均分16.6分,心理项目均分6.9分;女性全项目均分24.4分,心理项目均分9.2分。T检验全项目及心理项目均P<0.01,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女性心身症状的发生频度高于男性。<BR><BR>(二)男女被试心理障碍筛查比较:在国外环境中的男性全项目>35分者9.41%,女性全项目>40分者17.14%;男性心理项目>15分者2.35%,女性中没有心理项目高于20分者。国内环境中的男性全项目>35分者7.5%,女性全项目>40分者12%;男性心理项目>15分者1.88%,女性中也没有心理项目高于20分者。国外国内环境男女二者之间全项目及心理项目卡方检验均未见显著差异。在心理障碍方面男女两性之间也未发现差异存在<BR><BR>(三)男女被试CMI量表中紧张项目比较<BR><BR>CMl量表紧张项目的内容(R项)<BR><BR>1.你是否经常发科和颤抖?<BR><BR>2.你是否经常紧张焦虑?<BR><BR>3.你是否会被突然的声音吓一大跳?<BR><BR>4.你是否不管何时,当别人大声叫你时,你都被吓得发抖和发软?<BR><BR>5.你对夜间突然的动静是否感到恐惧?<BR><BR>6.你是否经常因恶梦而惊醒?<BR><BR>7.你是否头脑中经常反复出现某种恐怖的想法?<BR><BR>8.你是否常常毫无理由地突然感到畏惧?<BR><BR>9.你是否经常有突然出冷汗的情况?<BR><BR>国外环境中的被试对紧张项目的肯定回答,男性占13.46%,女性占21.90%;国内环境中被试对紧张项目的肯定回答男性8.06%,女性15.78%.国内外合起来统计,国内外环境男性对紧张项目的肯定回答10.76%,女性18.84%。卡方检验P<0.005,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反映出女性的紧张度明显高于男性。<BR><BR>三、讨论与分析<BR><BR>1.CMI量表分男女性别两种类型。女性的心理障碍评价,全项目及心理项目均比男性标准高出5分,这种分类量表及标准的构成其本身就具有性差。总体得分比较能反映出一般趋势。表1显示出女性各项目得分均高于男性,心身症状发生频度明显大于男性,有较强的性别差异存在。但是在心理障碍筛查中未见到性差存在,这是否与女性评分标准高于男性,不在一个标准上评判有关。有趣的是,尽管女性的心身症状发生频度较高,但是心理障碍比较中,心理项目得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环境中,均低于男性。在笔者进行的CMI量表神经症判断以及日本学者福西勇夫等人进行的CMI量表神经症识别中均发现女性准神经症的发生明显高于男性,而神经症的发生又低于男性(另文叙述)。这些情况反映出女性心身症状发生的普遍性大于男性,而其严重程度不如男性,这仍旧反映了男女两住在心理问题转归结果中的性差特征。<BR><BR>2.女性心理症状中的不适应、愤怒、紧张、敏感项目得分较高,作为这种情绪的躯体化反应便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症状出现,尤以消化系统症状得分最高,因其是最能表现情绪的系统。从表2看出女性紧张性肯定回答占18.30%,明显高于男性,可见,女性高额度心身症状的发生与其心理紧张有关。因为只有在心理紧张活动时,才伴有肾上腺系统的应激活动,应激反应的症状亦随之出现,形成各种心身症状。紧张普遍存在,而出现心身症状与否,要看个体对它的认知。男女两性紧张认知的程度不同,产生的心身结果也必然不一样。一般说来,女性的认知思想狭窄,缺乏变更能力和自控能力,在处理某些事情时显得偏激或能力不足.容易通事慌乱、紧张。长期的紧张认知形成了慢性的紧张应付习惯和方式,最终导致心身症状的出现。<BR><BR>3.女性产生的心理问题虽然较多,但多偏重干家庭方面,如爱情、婚姻、婆媳关系、孩子问题等,这些压力比起男性的工作、商业经营、转职、晋升、人际关系等社会压力来说质轻量小,在生存竞争压力上男性远远超过女性。另外,女性的自我防卫能力较强。心理障碍多与当前现实的心理矛盾有关,一旦发生,来势凶猛.但女性易于发泄,易受暗示,容易被劝解,“消化、吸收”外来压力的能力较男性强。故女性心理障碍症状多为一过性的,在心理矛盾缓解后,心身症状也随之消除,一般不留心理症状后遗现象,男性由于“英雄角色”的传统观念束缚,多封杀自己的感情,难以外泄,而转向心理内部冲突,导致深层损害。因而,男性的心理症状重且持续时间长。这可能便是男女两性在心理障碍比较中心理项目得分差异的原因之一,也借以说明尽管女性心身症状频度高,但在心理障碍方面与男性并无差异的原因之所在吧。<BR><BR>当然,男女两性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还有极重要的生理因素,它作为男女两性各方面差异的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男女两性从生物学角度讲就不同,如女性在月经周期受“荷尔蒙的巨大影响”,在心境、症状和行为方面都会有一些被动或变化,引起各种心理浮动。心理学家凯利等人罗列了与月经有关的三十种消极变化,这些变化又影响着身体的各种变化。还有女性生殖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在决定女性心身体验方面,必然也赶到一定作用。这些都可以成为“心身相关”的症状表现。<BR><BR>总之,男女两性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是各种牛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性别发展当中,自始至终相互作用的结果。(公务员之家整理)
青年心理健康性别差异论文
内容提要:本研究采用CMI量表对不同生活环境中男女青年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有关的主要原因。
男女两性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本文采用CMI量表对45O名国内外不同环境中的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心理健康方面男女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女性的心身症状高于男性,而男性在心理损害程度上却重于女性。其原因是由于男女双方紧张认知的程度不同、所承受压力的质与量不同、心理防卫方式不同,以及两性的生物基础不同所致。
一、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①日本爱媛地区居住的中国人240名(其中男性170人,女性70人;留学生110人、工人94人、就职者36人),平均年龄29.4岁;②西安南郊某大学学生115人(男性85人、女性30人),平均年龄21.1岁;③陕西钢厂及第四制药厂工人95人(其中男性75人、女性20人),平均年龄26.9岁。共计男性330人,女性120人,总人数450人。
方法:研究工具为CMI是表(康奈尔医学指数),由调查对象自填。心理障碍筛查方法采用国内得分评判标准,即:男性全项目〉35分、心理项目>15分;女性全项目〉40分,心理项目20分被认为有心理障碍存在。
二、结果
青年心理健康性别差异论文
一、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①日本爱媛地区居住的中国人240名(其中男性170人,女性70人;留学生110人、工人94人、就职者36人),平均年龄29.4岁;②西安南郊某大学学生115人(男性85人、女性30人),平均年龄21.1岁;③陕西钢厂及第四制药厂工人95人(其中男性75人、女性20人),平均年龄26.9岁。共计男性330人,女性120人,总人数450人。
方法:研究工具为CMI是表(康奈尔医学指数),由调查对象自填。心理障碍筛查方法采用国内得分评判标准,即:男性全项目〉35分、心理项目>15分;女性全项目〉40分,心理项目20分被认为有心理障碍存在。
二、结果
(一)男女被试CMI项目总体得分比较:男性全项目均分16.6分,心理项目均分6.9分;女性全项目均分24.4分,心理项目均分9.2分。T检验全项目及心理项目均P<0.01,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女性心身症状的发生频度高于男性。
(二)男女被试心理障碍筛查比较:在国外环境中的男性全项目>35分者9.41%,女性全项目>40分者17.14%;男性心理项目>15分者2.35%,女性中没有心理项目高于20分者。国内环境中的男性全项目>35分者7.5%,女性全项目>40分者12%;男性心理项目>15分者1.88%,女性中也没有心理项目高于20分者。国外国内环境男女二者之间全项目及心理项目卡方检验均未见显著差异。在心理障碍方面男女两性之间也未发现差异存在
视疲劳患者治疗论文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07-05在苏州大学在校大学生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按统一指导语,发放问卷。然后按一定标准进行筛选。筛选研究对象要求近视屈光度、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及用眼卫生习惯、学习时间、使用电脑时间等变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无其他眼病,无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结果选取有效样本129份,男37人,女92人。其中视疲劳组101人,男16人,女85人,正常组28人,男8人,女20人。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包括使用电脑时间、学习时间、用眼卫生习惯及近视屈光度、身体状况、经济状况、有无其他眼病、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等。
自编视疲劳评定问卷: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1]的有关内容,共观察9项指标,即视力模糊、畏光、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眼痛、头晕头痛、流泪、眼睑痉挛和充血,采用5级评分,依症状的严重程度从0分到4分递增:0分,无症状。1分,偶尔(1周内3次以下)出现症状,休息后缓解,与用眼多少有关。2分,有时(1周内3次以上)出现症状,轻重在1分和3分之间。3分,症状经常出现,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必须用药缓解,与用眼多少无明显关系。4分,症状持续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用药后不缓解,与用眼情况无关。计算总积分。
视疲劳人群的人格特征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视疲劳患者的人格特征,提出相应中医对策。方法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大学生视疲劳高分组、低分组及正常组进行测定。结果高分组与正常组相比,E分低,N分高,均有显著性差异,低分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视疲劳症状较重者具有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可采取各种中医心理治疗和养生方法治疗。
【关键词】视疲劳人格特征大学生
视疲劳,又称眼疲劳(asthenopia),首先于1843年由WilliamMackengin予以描述,临床诊断常以患者眼部自觉症状为主,表现为双眼或单眼酸胀、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无法持久地阅读,甚至恶心、头痛。随着电脑的普及,视疲劳的发生率逐渐上升,故对其病因的探讨较多。一般认为,视疲劳的病因比较复杂,西医多归于用眼过度,认为是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形成的结果,属于身心疾病[1]。中医归属于肝劳。最早见于《千金要方》,是指持续注视近距离目标后,使眼过劳而出现眼胀、眼痛、头晕、眼眶胀痛等症状的眼病。因目为肝窍,故曰肝劳,也认为因过用眼力引起,并与心理因素有关。如《银海精微》曰:“喜怒失节,嗜欲无度,穷尽眼力,泛涕过多……此皆患生于眼也。”从中可知,现代医学及古代医学均把心理因素视为视疲劳的一个重要病因,但目前的研究多从眼部因素及环境因素着手[2,3],而从心理因素视角研究不多。国外Mocci等[4]曾研究了心理因素与视疲劳的关系,认为人格特征、压力、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是影响视疲劳的因素,而国内尚无类似报道。本文旨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讨,调查视疲劳患者的人格特征,继而从中医心理治疗及养生学角度提出相应的中医对策。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07-05在苏州大学在校大学生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按统一指导语,发放问卷。然后按一定标准进行筛选。筛选研究对象要求近视屈光度、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及用眼卫生习惯、学习时间、使用电脑时间等变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无其他眼病,无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结果选取有效样本129份,男37人,女92人。其中视疲劳组101人,男16人,女85人,正常组28人,男8人,女20人。
1.2研究方法
中医精神医学启示于中国哲学论文
摘要:中医学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本土的心理学思想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的精神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更是息息相关,儒道释思想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医学观念。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中医精神医学对心的认识、对形神观的论述有着截然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视角。儒、道、释哲学提供了对人格的干预技术和调节心理平衡的手段,在一定意义上成为防治精神疾病的良药。
关键词:中医精神医学中国哲学
一、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认识
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医学理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医学。但从现存各类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而且对精神疾病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确立于《内经》时期,“五脏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内经》强调整体观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体观,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内经》还确立了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灵枢·平人绝谷》篇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此后,中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无不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说来辨证论治,判断气血、脏腑的病理变化对形与神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
人的心理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特性,精神疾病不仅是生物学上的异常表现,而且是其所处时代与环境的社会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为、幻觉、妄想与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决定性条件,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同文化影响的社会成员有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特征。儒道释思想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中,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不仅给出了对人内心生活的理论说明,而且给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养方式。在这种哲学思想指引下,中国人对挫折、逆境有着天然的承受力和消化力。但文化本身也可以成为应激源,导致各种心理障碍,譬如儒学中一些压抑、束缚人性及苛求完美的东西又是导致精神疾病的病因。本文仅讨论儒道佛对心理世界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