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趋向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16:45: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趋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师德现代转型及其评价的新趋向
摘要: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引起了师德观念的现代变迁和师德状况的时代变化。师德的现代转型和变化具有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多重意蕴,其基本特点是:从师德观念的转变看,师德表现为“现代化”;从教育改革的实践看,师德趋向于“专业化”;从教师德性状况看,师德呈现出“多样性”。鉴此,师德评价必须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一元导向”与“多元取向”、“外部他律”与“内部自律”的有机统一,以适应师德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师德;现代转型;现代化;专业化;多样性;评价趋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精神均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一变化在教育领域还表现为师德观念的现代转变和教师个体道德的时代特点。社会及其道德的现代转型引起了师德的转型和发展。当今,教育民主、教育平等、教育公正、教育人道主义等正成为社会主导的教育道德观念。这对师德建设和师德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从行为主体角度看,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教师的独立意识、权利意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现象在教师群体中同样存在,与师德先进性并存的是教师德性状况的多样性、社会化、个体性,它给新时期的师德评价带来了新的课题。因此,从师德转型的视角全面认识师德的变化和发展,进而寻求师德评价的改进和完善,以积极应对现实,把握师德评价的新趋向,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师德现代转型发展的多重意蕴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教师行业道德的有机融合、有机渗透。作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的类型及其观念形态既反映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也反映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和更新。换言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生活实践作为外在现实条件,成为师德观念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客观基础。师德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伴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并植根于生活世界。首先,经济转型对师德转型的影响。任何社会的道德都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都要反映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而是历史范畴。道德是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师德是社会主导道德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其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其必然反映社会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特质和要求,在师德目标上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导向性。同时,市场经济本身也有自己的道德要求,它是市场活动理性化、有序化的内在条件。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导致了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转变,它既反映了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同时也促进了师德观念和道德价值观的现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平、公正、民主、平等、诚信、友善、敬业、法治等不仅是社会普遍的价值理性,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准则,因而在现代性意义上带来了师德观念的转型发展。其次,师德转型发展的政治蕴意。恩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2]在阶级社会,没有永恒的、超阶级的道德,道德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毫无政治目的和政治内容的所谓“超政治”“超阶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师德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师德不仅具有职业性特点,而且还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受政治的支配和制约。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德归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范畴,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也从属于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当代师德区别于传统师德的政治意蕴。在全球化背景下,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复杂多变,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价值观的渗透和颠覆。它在侵袭学生思想的同时,也在考验着教师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教育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价值观的传递者和引导者。师德不仅是指教师的道德素质,而且包含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师德的认识大多集中于道德修养,而不大注意它的政治维度和政治取向,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当代师德评价必须把握其政治属性,良好的政治意识是教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再次,文化转型中师德转型的要义。师德作为教师行为文化受社会文化转型的影响。师德的转型发展在深层次上反映文化的转型发展。文化的精义是道德价值观,它表征着人类精神追求所达到的高度。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个包含了人类思想和活动各个领域变革的多方面进程”。[3]相对于以宗法关系和绝对服从为特征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于主体意识的觉醒。由于主体意识的觉醒提升了教师的道德主体性,使得他们对自身角色有了自我的期望和认同,师德被看成是对社会价值期待的实现和生命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方面,在主体文化主导下,教师成为具有强烈自我意识、价值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教育行为主体、传授知识主体和道德实践主体。践行师德不再是被动的、外在的、强加的要求,而是行为主体自身主动的选择、内在的需要。由此,教师成为师德实践的真实主体、责任主体。这种主体文化通过主体间性的自觉为师生建构一种平等、理性、宽容的道德关系提供了文化条件。另一方面,主体文化为现代师德注入了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成为当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它要求教师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人的意识、人的观念、人的维度体现于师德实践中。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道德事业,其人文品格体现在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权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因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内涵是人自身的发展,而人的现代化取向体现了深刻的文化转型。因此,弘扬人本精神、注重人文关怀是文化转型对师德转型发展的影响。
二、师德现代转型和发展的基本特点
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革新趋向
1林业新品种植物保护制度发展变革趋势
1.1新林业植物品种保护制度变革国际领域新植物品种的实践保护制度公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主体由发达国家组织倡导创建了保护联盟UPOV,较大层面反映相关国家的综合诉求及利益标准,我国在90年代初期加入该组织。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UPOV组织模式为适应国际化需求,逐步对公约实施了3次修订,令其文本内容实现了优化更新升级,同时对新植物品种的综合保护水平实现了稳步提升,令保护范围持续扩大。伴随相关贸易知识产权TRIPS协议的签署,令保护新品种植物相关制度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普及,较多工业国家均对UPOV相关模式给予了充分支持,并令其成为发达国家全面推举的一类非专利性立法模式,进一步加速了其更新变革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TRIPS协议具有一定的制裁性,较多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家只有被迫履行UPOV模式,在推进其普及应用的同时,也体现出与发达国家间的争议与矛盾性,令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权利、保护遗产资源、分享利益等被不良忽视。因此为探索更为有利的模式标准,新植物品种的实践保护制度将继续实现变革发展。伴随生物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同样会对国际层面新植物品种保护制度形成较大冲击,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令育种手段与程序实现了科学改变,令基因在更大范畴种属内实现转移成为可能,伴随基因品种植物的持续增多,令育种人员更加需要对新品种的相关知识产权进行全面保护。
1.2国际保护新植物品种的未来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冲突以及相关解决结果将对未来保护新品种植物制度的发展变革趋势方向产生直接影响,令保护制度逐步由专项性向专利法方向转变,专门法的单一局限性保护将日益凸显,在商业层面体现品种全价值的基础上,将逐步重视林业农民权利的相关问题、并令国内保护植物品种的相关法律制度增大了逐步向着国际保护法律体制发展延伸的可能性。另外,对传统知识的科学保护以及遗产资源问题将逐步得到国际政府、组织以及各国的较大关注。
2我国保护林业新植物品种实践状况与相关运行机制
2.1我国保护林业新植物品种立法状况目前,我国保护林业新植物品种的法律、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令育种者相关权利得到了一定保障。同时我国保护林业植物属种的相关名录进一步扩大,自实施保护条例以来,先后了4批94个保护属种名录,包含木本花卉与林木品种等,且范畴上升到170余个,体现我国在保护扩充新植物品种层面的努力与贡献。在品种权的报批申请层面,其总体数量与日俱增,对调动育种者的选育新品种、保护积极性层面创造一定贡献。另外,我国基本建立相关行政管理体系,由林业局与农业部依据各自职权范畴进行保护品种名录的申请审查与受理。其中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对蔬菜、棉、粮食、果树、油与除观赏植物外的新品种相关申请受理工作,而林业局则主要负责果树、林木与木本花卉等新品种植物的申请工作。
2.2我国保护林业新植物品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对林业新植物品种的实践保护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呈现出整体行业保护知识产权综合意识不全面、运用转化机制有失灵活性、总体质量数量水平有限,保障支撑能力欠缺等问题。在执法管理层面,体现出对林业新植物品种维权管理途径的不畅通与困难性,对于品种的保护及审定缺乏科学的协作统一性,测试应用栽培价值有所欠缺。基于林木资源具有一定的田间公示性显著特征,因而令逐步呈现的搭便车现状问题增加了掌控新品种的实际难度。而在研究林业新植物品种的成效、成果方面也具有一定难度,对于新品种权的有效激励则呈现出一定的不足性,欠缺科学合理的对新植物品种的估价系统,令其资源流动体现一定的不畅通性。
探讨农村社会养老保制发展新趋向
摘要: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能顺利开展的直接原因在于农保制度供给不力,如相关制度未能及时修订等。当前,由于农民分化为纯农户、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在制度供给上也应针对不同农民实行分类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农民老有所养。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供给;分类保障
2007年8月,劳动保障部联合民政部、审计署《关于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工作进行清理,理顺管理体制;对农保基金进行全面审计,摸清底数,并研究提出推进农保工作的意见。这标志着自1998年以来停摆十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复苏”的迹象,探索低参保率的制约机制必将有利于农保的“复苏”。
一、农保低参保率的直接原因:制度供给不力
以什么样的制度规范农民参保会有不同的效果。以“新农合”和“农保”相比,前者得到了农民的普遍拥护,参合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而后者却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制约农民低参保率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制度供给的匮乏无疑首当其冲。
第一,《基本方案》未充分体现政府的经济责任,制约了农民参保。当前我国农保实施的根据依然是1992年由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基本方案》),其规定“资金筹集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个人交纳要占一定比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也就是说农保缴费主体是农民、集体与国家,不过后两者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强大的乡镇企业经济体。但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乡镇企业大多改制为民营企业,这就导致农保中“集体补助为辅”在许多地方成为空话,“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也没了载体,结果农保成为农民的自我养老保障。这严重地阻碍了农保的发展。从现存5000多万参保农民大多具有集体补助也可反证,仅靠农民自身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保的发展。
行政机构财务管理革新趋向
一、晒“三公经费”的意义
尽管晒“三公经费”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向社会亮出“三公”消费账单的正面意义还是不容低估。从大的方面说,这是权力部门接受社会监督的一个新起点,是遏制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有益尝试。这将真正推动中国向现代社会迈进。从小的方面看,“三公”经费公开的大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再关上,这将有利于限制不合理的“三公”消费,降低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规范政府部门正确有效地行使权力。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加快推进预算公开的决心,也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公共权力监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体现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趋势是日趋于透明,便于推行财务公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现状看,绝大多数并不符合单位财务管理的需求,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比较低,缺少一种自我提高、自我升值的意识,这不仅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甚至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现象。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制度出现漏洞、不足,进而难以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难以顺利、有序地开展。
(三)预算编制不太合理目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仍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预算编制的作用以及重要性,没有以法定程序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所开展的预算编制工作缺乏科学性以及严肃性等等,从而直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甚至造成超支浪费现象。
经济现状革新趋向论文
当现在鲜将接纳何种革新步伐开脱眼前目今的经济逆境,这与政权在当前及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决策趋向亲昵相干,因而倍受国际社会关注。连年来,朝鲜政府虽然仍在夸大“坚持朝鲜式社会主义生长偏向”,“警备资本主义因素的渗透渗出”,但自去年7月以来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已差异水平地反应了其调解或革新之意,至此政权有条件的、渐进式的经济革新已渐显眉目。
一、朝鲜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20世纪90年月,朝鲜经济曾陷入了空前未有的逆境。为此,朝鲜政府从1995年起开始了“苦难的行军”,招呼天下人民为克服眼前目今的经济困难而发愤开心,国际社会也纷纷给予怜悯并伸出救济之手。时隔5年之后,朝鲜政府议决2001年新年配合社论(《劳动新闻》、《朝鲜人民军报》、《青年前卫报》)宣布“苦难的行军”胜利竣事,体现朝鲜经济已经走出了低谷。其具体配景是:1999年朝鲜经济比前年增长了6.2%,2000年又增长了1.3%,2001年则增长了3.7%,从而竣事了长达9年之久的经济负增长。(注:朝鲜《劳动新闻》,2002年3月28日。)只管云云,连续9年的经济逆境,使朝鲜财源枯竭,生产紧张萎缩,人民生存极为困难。
当前,朝鲜政府面临管理的突出题目是粮食题目、电力题目和资金题目。
粮食题目是恒久困扰朝鲜住民生存的最浩劫题。现执政鲜生齿约莫2350万人,倘使每人月匀称粮食需求量为15公斤,那么1年就须要180公斤,天下口粮总计须要430万吨,再加上种子、饲料、产业质料等至少须要600万吨。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月以来,朝鲜的粮食年产量不停倘佯在300-400万吨,因而其口粮的绝对不够量达30-40%(参见表1)。
[表1]20世纪90年月以来朝鲜粮食生产量
当今电视审美发展新趋向探究论文
摘要:文章结合具体电视节目形态进行分析,将当前电视审美取向概括为“审美泛化”、“审美消费化”,并分析了二者产生的社会影响,从电视媒体对电视审美的把握切入,着力于电视审美“为提升人的素质服务”这一论点,提出当今电视审美应向审美异化和审美内涵化相结合的新趋势发展。
关键词:审美消费化;审美泛化;电视产品;审美异化;审美内涵化
电视审美是通过荧屏上五光十色的电视艺术节目呈现出来的,因此,电视艺术节目中的审美取向必然代表了电视审美的发展方向。
电视艺术所具有的审美属性、艺术属性和价值规律都体现在电视艺术必须是一种审美活动。当电视审美以艺术形式出现时,就必须遵循艺术规律。“从美育角度来说艺术作用于人,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素质’。”所以,电视审美应“为提升个人素质”服务,这给电视审美发展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电视审美当前的“泛化”与“消费化”现象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成长起来的,它转变了此前精英文化的“小众”时代,是商业时代文化和经济的合谋,可以说大众文化正是以实现利润为目标的文化商品化的必然结果。
探索高中生英语口语教学新趋向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从英语口语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当前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着重探讨口语课上如何使学生开口说英语。笔者认为在现代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设置合理的口语交流情境和材料,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课堂上重视对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口语;效果
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WM.Rivers指出:“学生的需要不单是个人的,它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压力和政治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形势发展,中外交往日益频繁,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学生在中学毕业后,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又要能用英语进行初步的交际能力,新教材的出版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贯彻听说领先的教学思想,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有下列一些做法: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一格,综合学生、教材、方法及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兴趣,唤醒学生潜能。教师要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要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在教学中要本着用爱心、热心、耐心、同情心,求新、求活的原则;不要因为学生讲的不好而大发雷霆,要多引导,多鼓励。教育的过程本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即生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信息不仅有知识的内容,更有情感的蕴意。我们经常会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学生由于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努力学习他的课。这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正向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的那样:“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
二、注重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新趋向
一、问题的提出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如今,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住区中,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
二、居住区的含义与规模
(1)居住区的含义。居住区是居民生活在城市中以群集聚居,形成规模不等的居住地段。(2)居住区的规模。建国以来,我国居住形态从初期由于缺乏经验而借鉴西方邻里单位,学习苏联街坊的布置,直到小区规划理论的出现并传入我国被广泛地采用及积极发展的今天,总结这段走过的道路,有必要给小区下个定义。白德懋在《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一书中,将居住区划分为三级: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又称居住组团)。一是居住区。居住区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生活居住地段。在居住区内设有比较完整的日常性和经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这些设施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因此它的规模一般为1万至1.5万户,3~5万人,相当于一个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范围。居住区下可划分若干小区,也可不划分小区,而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二是居住小区。简称小区,有别于工业或其他小区。小区应是居住区道路(也可是城市一般道路)所包围的日常性生活居住单位。小区内设有日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日常生活必须;但经常性的设施,如规模较大的邮局,购物超市、医院等还得去小区外解决。它的规模约2~3千户,1万人左右。小区下可划分若干住宅组团,或视具体情况不分组团。三是住宅组团。是居住区的基本居住单位,由若干栋住宅组成。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或里弄委员会),300~700户,1000至2500人。所以称之为住宅组团,以表示它的单纯居住性质。明确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的性质和规模是为了在规划设计中有共同的语言,便于配备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但我国地域辽阔,城市大小不一,人民生活需求水平不同,而且居住区规划的理论还在继续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多种多样的居住形态,因而不要简单化、模式化,不强求划一。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近年来,房地产发展方兴未艾。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一时的“欧陆风格”逐渐失去的昔日的光环。以我国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中式楼盘越来越得到人们期待。
建筑文化新趋向分析论文
摘要:建筑仿生已成为一种新潮流,也是建筑文化的新课题。为了启发建筑合理创新,以及使城市环境达到生态平衡和持续,建筑仿生学是一种重要手段。建筑仿生学是根据生态与生态,并结合建筑技术特点而进行综合的科学。它的主要包括:城市仿生,功能仿生,结构仿生,形式仿生等方面。建筑仿生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从城市总体到单体建筑,从居住环境到材料都可涵盖。未来的城市将是仿生与生态的城市。
关键词:仿生建筑建筑
建筑仿生是一个老课题,也是一种最新的科研趋向,它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人类文化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就是在模仿自然和适应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直到近时期,特别是飞机和潜水艇的发明也都是仿生的科研成果,人们从飞鸟和鱼类的特性中获得启发,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新成就。建筑同样如此,古代从巢居穴居到各类建筑的出现,无不留下了模仿自然的痕迹。但是,随着化的高速发展,使人类的文明发生了异化,反过来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也使自己的创作囿困于僵化的机器制品,束缚了创造性,这就是为什么在近几十年来人类重新对仿生学开始重视的原因。
仿生原理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于是就促使了仿生学(Bionics)这门新兴交叉科学的出现。1960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召开了第一届仿生学讨论会,在会上共同制定了仿生学的概念,与会人员认为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一门科学。它的目的是应用模拟的来改善现代技术设备并创造新的工艺技术。
在建筑领域方面,仿生的倾向在近几十年来也在不断发展,它的研究意义既是为了建筑应用类比的方法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进行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平衡。自然界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从自然界中获得启发而进行有益的创造。仿生并不是单纯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动物、植物的生长肌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建筑的自身特点而适应新环境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无疑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1983年德国人勒伯多(J.S.Lebedew)出版了一本著作,名为《建筑与仿生学》(ArchitectureandBionic),系统阐明了建筑仿生学的意义,建筑学应用仿生的方法,建筑仿生学与生态学的关系,建筑仿生学与美学的关系等等,正式为建筑仿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加上在此前后,许多有创见的建筑师进行了有关建筑仿生的实践,使建筑仿生学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其实,人类在建筑技术上所遇到的许多难题,自然界中早已有了类似的解答,因为生物在千万年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规律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性能与组织,它需要获得高效低耗、自觉应变、新陈代谢、肌体完整的保障系统,从而生物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保持生物链的平衡与延续。当然,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建筑,而建筑也需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否则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也会毁灭人类自身。
外国金融监管革新趋向及启发
美国、欧洲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集中的地方,每天都有大量的金融交易,金融创新程度十分发达,金融监管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却使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痛定思痛,这些国家对金融监管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虽然我国金融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冲击,但是,欧美国家正在进行的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美国金融改革方案
美国是多头金融监管体制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多元化的双轨体制:联邦一级的监管机构是多元化的、联邦与各州实行两级监管。但是这种多元化的双轨体制现在却饱受非议,普遍认为这种机制监管成本过高,且效率低下,容易形成监管重叠或监管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次贷危机上正是由于这种监管不到位导致的,因此,进行金融监管改革的呼声很高。2009年6月17日,美国政府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白皮书》,拉开了美国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体系改革序幕。《金融监管改革白皮书》涉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投资者和消费者等多个方面。
首先,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这些改革措施主要强调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促进跨部门合作、扩大监管范围、提高监管标准。美国准备创建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FinancialServicesOversightCouncil),以监视系统性风险,同时促进跨部门协调合作,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由财政部长领导,还将包括联邦银行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FuturesTradingCommission)、联邦住房金融局(FederalHousingFinanceAgency)以及国家信贷联盟署(NationalCreditUnionAdministration),这些机构都具有投票权。此外,还包括不具备投票权的国家保险和国家银行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负责监管金融市场,统一监管标准,促进金融稳定,减少系统性风险。美联储监管的范围也有可能扩大,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主的规模较大且关联程度较深的金融控股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也将被纳入美联储的监管范围。美联储将对所有可能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企业进行监管,这意味着美联储将有可能会成为金融改革后的系统风险监管者。但是,美联储的权力也会受到一定的约束,美联储必须通过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获得美国财政部的书面许可,才可以行使其系统风险监管权力。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改革措施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如:对金融企业设立更严格的资本金和其他标准,大型、关联性强的企业将被设置更高标准、成立全国银行监管机构,以监管所有拥有联邦执照的银行、撤销储蓄管理局及其他可能导致监管漏洞的机构,避免部分吸储机构借此规避监管、对冲基金和其他私募资本机构需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等等。
第二,强调全方位的监管。监管的缺位是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这次改革强调全方位的监管。改革方案涉及强化证券化市场的监管,包括增加市场透明度,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管理,创设和发行方需在相关信贷证券化产品中承担一定风险责任。方案也强调场外场内市场监管的全覆盖,全面监管金融衍生品的场外交易,不留监管盲区。此外,还赋予美联储监督金融市场支付、结算和清算系统的权力。
第三,创建更为完善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护机制,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不受不当金融行为的损害。次贷危机的爆发体现出了对投资者与消费者保护的不足,因此,美国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批准创建新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onsumerFinanceProtectionAgency),以保护消费者不受金融系统中不公平、欺诈行为损害。这是一家专门负责消费者金融保护的联邦机构,对消费者和投资者金融产品及服务强化监管,促进这些产品透明、公平、合理,像信用卡、抵押贷款、个人储蓄等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都将受其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