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16:20: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青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青年

青年节诗歌朗诵:新青年诗歌宣言

青年节诗歌朗诵

新青年诗歌,是新青年写出的新诗歌。创作新青年诗歌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不能不以“新”字为中心点、立足点、出发点。我们要用新的目光关注青年,新的思维观察社会,新的视野驰骋生命,新的探索构筑梦想,新的爱情完美人生,新的希望瞩望未来。这便是我们新青年诗歌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诗歌是青年的诗歌,青年是诗歌里的青年。这些出自青春之手的每一篇诗歌,都跳动着一颗颗年轻而热烈的心。青年,就是这样的一群:活泼中难免浮躁;坦诚中难免轻信;执着中难免偏激;崇拜中难免自薄。然而,青年更是这样的一群:羡慕传统的荣光却不为传统所囿;呼唤忠贞的爱情却不为偶像所惑;放眼莫测的人生却不为泪眼所蔽。这便是我们新青年诗歌的本质意义之所在。

新青年诗歌会走多远?肩上所荷负的是怎样的一份责任?怎样的一种道义?会秉持什么样的诗歌理念?会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又会取得怎样的进步?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共同努力的。我们坚信,新青年诗歌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前行、不断地超越。

的确,我们还很幼稚。但正因为幼稚,我们便没有太多的成见与束缚;正因为幼稚,我们可以用最原始的眼光看待世界;正因为幼稚,我们可以从最任意的方向走近诗歌。时间将会为我们脱去心灵上的那一层层幼稚,美好的明天也会像太阳一样朝着我们滚滚而来。新青年诗歌终有一天成为翱翔远去的大鹏,张开她那梦幻般的翅膀,搏击沧溟之水,嘶呖当空皓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面对诗歌,我们不只是幸运,更多的时候是精彩变幻的人生过程正一步步开启着我们创作诗歌的智慧。我们只须将那些或深刻、或沉重、或精致、或粗拙的灵魂感悟,一一敲进键盘里的诗行就成了。

查看全文

新青年与现代文化形态转型论文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1月编辑部迁北京。爆发后休刊半年。1919年10月前后编辑部迁返上海,陈独秀复任主撰。自1920年9月1日第8卷起,《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刊物,1922年7月出至第9卷第2号后休刊。1923年6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性机关刊物,改为季刊,迁广州出版,由瞿秋白主编,出刊4期后休刊。1925年4月复刊,出5期,此年7月停刊。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与《新青年》有关。《新青年》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一、《新青年》与现代文化载体转型

在《新青年》的倡导之下,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冲击着中国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长期以来,在正统封建文人眼里,只有诗、古文、辞赋,才能登文学的大雅之堂;至于白话文学,如小学、戏曲、俚歌等等,都是鄙弃的对象,则被贬斥于文学殿堂之外。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最早萌动于海外。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谈到1916年春中国留美学生中关于白话文的酝酿。这年二三月间,胡适对“中国文学的问题发生了智慧上的变迁”:原来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工具变迁史——一个文学或语言上的工具替代另一个工具。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个文学或语言工具变迁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一种文学的活力如何,要看这一文学能否充分利用活的工具去代替已死或垂死的工具。当一个工具逐渐消失或逐渐僵化时,就要换一个工具了。在这种嬗变的过程中去接受一个活的工具,这就叫做“文学革命”。

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对文学改良的八条建议。接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于《新青年》第2卷第6号。陈独秀的文章言辞激烈、笔锋犀利,为胡适文章推波助澜。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古文字教授钱玄同索性提出在中国推广世界语。

查看全文

新青年影片走向与文化价值

在形形色色电影构成的文化版图中,青年电影(YouthCinema)是特别值得重视和期待的组成。各类电影节电影展、文化基金会以及电影产业部门的新人培育计划层出不穷,效果显著。1及至电影文化链条上的批评、研究环节,关于青年电影的兴趣也丰富而持久。反思青年电影的概念,会发现其中存在的流动性与矛盾性。青年电影在外部条件的创作方面对导演的年龄要求有自然设限,在内部条件的作品性质方面则有内容和价值取向的要求。因此,出自青年导演之手的电影未必属于青年电影,有些导演越过青年电影环节,直接进入商业化电影的成熟运行,比如昆汀的《落水狗》,诺兰的《追随》。当然,就重要程度而言,青年电影的文化意义大于它的商业价值。相较于青年电影在导演群体上的流动性特征,它的文化价值取向具有恒定的一面。青年电影未必完全否定或反对电影的共性,如商业属性、民族文化属性,但它天然排斥低端商业电影的媚俗、世故,也不等同于主流电影的集体话语。正因为此,具有类似青年电影精神诉求的电影也可能有另外的性质归属。唯有那些出自青年导演初期创作,又集中体现了独特的青年文化精神的电影作品,才可以在类型划分之外另行获得青年电影的加冕,比如特吕弗的《四百击》、贾樟柯的《小山回家》、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理解青年电影的入思点在于把握青年电影的文化价值取向,这也体现了青年电影概念的流动性特征。有些导演在青年时期曾经完成非常优秀的青年电影,但是时移世易,万物生长,成长与成熟伴随着改变一起发生,走向各种类型片制作也和时序变化一样自然合理。比如中国的第六代导演群体曾以集束化的青年电影亮相国际,效果惊人地改写了中国文化形象在世界面前的展现方式。如今,他们纷纷进入商业类型片的制作或者选择制作主流影片,《让子弹飞》、《上海传奇》、《白鹿原》。一批已完、未完的转型之作昭示了中国电影版图里出现新青年电影的必然,那些80年代出生的导演们新近完成的青年电影作品被概括为“新青年电影”,占据了新的关注度。与中国第六代导演群体不同,这些80年代出生的导演群体在中国社会上分享着一个共同的称谓“80’后”。尽管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80’后”这个词语再一次嬗变为针对作者研究的集体命名,2但在电影研究领域,“80’后、90’后”更多指的是电影观众群体的年龄分布,“80’后与90’后占中国城市电影市场观众的90%……80’后们支撑着中国电影的市场,他们的观影趣味和审美倾向决定着中国电影的票房”。3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电影研究在广为流传的“第六代”代际命名之后,并没有次第出现简单的加法顺延。由此留下探讨空间,能以“新青年电影”为题,讨论出生在80年代的导演群创作现象,比如内地导演刘伽茵、郝杰、卢正雨、郭菲菲、袁菲、杨紫婷,还有香港导演麦曦茵,台湾导演陈正道、刘梓洁,以及新加坡导演巫俊峰,等等。虽然他们的出生年代接近,但在第一波创作中却呈现出不同于第六代同质化价值取向的多元特征。新世纪十年来的中国新青年电影从非虚构的个人自叙传记纪实风格逐步扩大为结合了个人经验与普遍记忆的青春类型片尝试。其中既有非虚构路线的自传式影片,始终保持导演的自我在场,比如《牛皮》,《父后七日》;也有虚构/半虚构式的,将个人的成长记忆加以萃取提升,对共同经历的历史进行迂曲的表达,比如《光棍儿》、《烈日当空》;还有主观上按照类型化制作标准完成,实质上却不流失青年电影精神旨归的虚构类影片,如《一只狗的大学时光》、《鲸鱼座》。

非虚构:坚持自我在场的作者个人电影

出自台湾导演刘梓洁的《父后七日》和内地导演刘伽茵的《牛皮》、《牛皮2》在新青年电影中代表着坚持作者风格的一极,是始终保持电影创作者自我情感在场的个人电影。二者在题材上都选择了导演亲身亲历的家庭故事。《父后七日》叙述了女导演在父亲别世后所经历的台湾现时丧葬礼仪,表现真实世俗中的荒诞与深情。《牛皮》讲述了女导演和父母在北京南郊两间狭小昏暗小屋里的日常生活。两部取材家庭生活的电影不期然共有了一段东方伦理风情。就个人风格的强化程度而言,刘伽茵的《牛皮》代表性尤为突出。

《牛皮》在形式美学上与中国新生代导演的青年作品极为类似。110分钟片长的纪实风格剧情片仅由23个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就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片段,其中最长的一个镜头达到15分钟。“沉闷而冗长”是电影给予观众的最初观感——“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固定机位中景镜头,摆出了拒绝交流的姿态和自我沉溺的意念,因为蔑视观众而缺乏与观众的对话意识,最终使它成为一个自说自话的文本”。4的确,《牛皮》固定机位的中景长镜头叙事,刻意保留的自然光线,片内人物行为和对话的随意表征无不印证着导演风格的极简主义,也说明它决非一部顾及接受视野的电影。正如刘伽茵本人的阐述,“我拍电影是为了自己”,“电影是我对生活的体验、思考和反省”。5刘伽茵的导演阐述具有十足的艺术电影特质,这种特质正是长期以来中国电影教学赋予的最高价值观。然而对于新青年电影,有电影学者认为问题不在于以什么方式获得投资并拍出一部电影,而在于“能否使影片最终跟作者见面”。6可是《牛皮》的导演阐述却在反复强调,“我也根本不考虑观众……这样的片子有没有观众和我有什么关系……别把拍的人和看的人扯到一起。”十几年以前,贾樟柯、王小帅、刘杰、王全安等第六代导演都表述过相仿的观念,成就了新生代电影的自我表达价值。及至当下的新青年电影,仍然有《牛皮》这样的个人电影坚持从自我经验的基本立场出发,以细节贯穿全片而避免艺术化的戏剧矛盾,以电影为表达自我经验的纯粹艺术载体,而非商业化的文化产品。对于熟悉第六代导演作品的中国观众而言,《牛皮》的镜头风格无疑就是独立制片灰暗现实主义的延续。这一现象说明在考量中国新青年电影的问题上,一个重要的文化参照就是刚刚卸下青年电影桂冠的第六代电影作品。那么,观念上的重复究竟源自对作者电影艺术性的忠贞信仰还是电影节电影模式的无意识延伸?在坚持自我在场的非虚构作者电影维度上,新青年电影与第六代导演青年时期的电影作品相比,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差异?

仍以《牛皮》为例,2004年《牛皮》参展柏林国际电影节,后获得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数字电影制作基金”,2009年《牛皮2》入选戛纳国际电影节双周影展并获首尔数字电影节的一些奖项。在55届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牛皮》备受肯定,被视为“中国影片中最不显眼、却是最自信的电影”。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究竟是国际电影节的期待视野造就了某些新青年电影的独特形态,还是中国自第六代电影以来的青年电影风格铸造了国际电影节对中国新青年电影的判断标准。对照荷兰鹿特丹电影节选片和策划人葛文对中国独立剧情片的简短定义,“一部非常慢,用固定镜头拍摄(的影片),呈现了即将死去的人的悲惨生活,配上很差的声音和难以理解的字幕。”7只要去掉“即将死去的人”几个字,《牛皮》与葛文的定义完全吻合。如果说在日益开放的新时代里,国际电影节对中国电影美学塑造能力日渐衰落,8那么如《牛皮》一类新青年电影在重要国际电影节上以作者风格再次获奖又隐喻着什么?《牛皮》和《牛皮2》墙外开花,在国内并未进入院线。导演本人坚持认为“在国内上不了院线根本不是什么值得遗憾的事情。”这样的文化态度对于关注青年电影的人来说从来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说言犹在耳,同样的作者立场正是中国第六代导演在完成青年电影时期的共同宣言。时至今日,第六代的作者宣言或解体或松动,或被践踏,或被放弃后又重新找回并宣布再次坚持。刘伽茵的国际电影节成就与她的作者电影立场未来走向是否具有互为动力的关系?新青年电影中的非虚构类作者电影是否可能在“电影节电影”的形式之外另辟蹊径?

查看全文

新青年新思想新时代新跨越

新青年新思想新时代新跨越

--在团县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亲爱的团员干部们:

春暖花开,春意盎然。在这充满生机、播种希望的美好时节,共青团株洲县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胜利召开。刚才,谢娜同志作了工作报告,从她的报告中,我深切的感受到株洲县的共青团事业在发展、在进步,前景很光明、很灿烂,团干们很努力、很辛苦。今天,参加年轻人的会议,我感到自己意气风发、激情澎湃,有几句心里话要向朋友们倾诉。

一、要有鸿鹄之志

孙中山先生说过:"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青年朋友要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

查看全文

新青年文化形态转型管理论文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1月编辑部迁北京。爆发后休刊半年。1919年10月前后编辑部迁返上海,陈独秀复任主撰。自1920年9月1日第8卷起,《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刊物,1922年7月出至第9卷第2号后休刊。1923年6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性机关刊物,改为季刊,迁广州出版,由瞿秋白主编,出刊4期后休刊。1925年4月复刊,出5期,此年7月停刊。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与《新青年》有关。《新青年》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一、《新青年》与现代文化载体转型

在《新青年》的倡导之下,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冲击着中国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长期以来,在正统封建文人眼里,只有诗、古文、辞赋,才能登文学的大雅之堂;至于白话文学,如小学、戏曲、俚歌等等,都是鄙弃的对象,则被贬斥于文学殿堂之外。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最早萌动于海外。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谈到1916年春中国留美学生中关于白话文的酝酿。这年二三月间,胡适对“中国文学的问题发生了智慧上的变迁”:原来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工具变迁史——一个文学或语言上的工具替代另一个工具。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个文学或语言工具变迁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一种文学的活力如何,要看这一文学能否充分利用活的工具去代替已死或垂死的工具。当一个工具逐渐消失或逐渐僵化时,就要换一个工具了。在这种嬗变的过程中去接受一个活的工具,这就叫做“文学革命”。

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对文学改良的八条建议。接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于《新青年》第2卷第6号。陈独秀的文章言辞激烈、笔锋犀利,为胡适文章推波助澜。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古文字教授钱玄同索性提出在中国推广世界语。

查看全文

新青年建国60周年征文

历史不会忘记,在这个美丽的秋天,中国人民收获着满地金黄;历史更无法磨灭,86年来中国共产党使神州大地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迎着飒飒秋风,在万众期待下,党的十七大于10月15日至21号顺利召开。在为期一周的会议中,首都北京又一次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伟大祖国又一次成了世界瞩目的热点,中华民族又一次向伟大复兴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十七大已经闭幕了,但是十七大的精神似一个无形的航标指引着我们前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有责任也很有必要紧随党的步伐,用十七大精神武装自己,做时代青年的楷模。

把握时代脉搏——学习十七大

在十七大开幕式上,总书记首先对过去的五年进行总结,然后从改革开放、台海政策、国民经济、民主政治、社会民生、国防外交、党的建设进行深入分析,更提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大会还选举产生了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利了实现了新老交替,一批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进入了中央领导机构。这也昭示着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定会继往开来、开拓奋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使中国成为一个经济更发展、民主更健全、科技更进步、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人民生活更殷实的社会主义国家。

作为新时代青年该如何来响应党的十七大呢?首先我们应该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围绕在党的周围,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时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出一份力量,进一步树立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我们更应该努力学好所学专业知识,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同时我们还应该勇于实践,联系现实,努力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中来,为祖国的发展、为人们的需要做出应有的贡献,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回馈于社会。

高举党的旗帜——永远跟党走

自小的时候,《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爱国主义歌曲就深深印在脑海里,长大以后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我更深刻地明白的党存在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最新青年入团申请书

尊进的团委:

我是一名普通的青年人,同每一名青年人一样,有着理想和抱负,向往着美好的未来,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指路的标灯,团组织就是青年人前进道路上的航标,所以我迫切要求加入共青团组织。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以马克思烈宁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全国各族青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奋斗。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壮大的,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有着光荣的历史。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请团组织接受我的申请,早日吸收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实现我多年的夙愿。入团后,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起带头作用,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青团员,如果团组织没有批准我入团,说明我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将克服不足,继续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加入共青团组织。公务员之家:

此致

查看全文

借地育才 创新青年干部教育培养路子

起因和概况:

一个地区的“三个文明”建设如何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的观念、互素质如何,尤其是各级干部观念、素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否相适应。溧水县正是基于这点,从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青年干部的培养作为经济发展和干部培养的突破口。于是,一场在全南京市、在全江苏省具有创新意义的“放飞凤凰”、“借地育才”的“四派”便应运而生:“四派”活动,即“外派”,选派年轻干部到沿生活费发达地区开展驻地招商锻炼;“委派”组织专门干部小组,对县内重点企业、成长型企业实行跟踪服务,落实联系责任人,具体负责协调各项服务事宜;“上派”,择优选派一批年轻县管副职领导干部和优秀县管后备干部到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比较紧密的省市机关综合部门跟班学习,了解熟悉上级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程序;“下派”,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单位(乡镇、县重点企业、村委会、居委会)挂职锻炼,从基层干起,熟悉基层情况,了解群众,学会做群众工作。以“四派”的方式,创造条件,加强年轻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提供环境,发挥年轻干部的政治理论、实行业务工作能力;实战锻炼,磨练意志,提高年轻干部在艰苦环境和突发事件中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工作能力。通过“四派”,让年青干部开阔视野,亲身感受,亲历实践,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观念、新方法,思想观念经受洗礼,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得到锻炼,努力达到“培养干部、加强联第、提高能力”的目的。大家都认为在外能感受到许多新观念、新思路的冲击,在内能发现许多基层工作难点,找准工作切入点,深刻理解“小政府”与“大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开展“四派”是经过县委共同酝酿、认真讨论、反复论证后做出的决策。这项对青年干部的“放飞”计划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政策、有条件的,而不是放任自流。根据挂职的实际情况,对挂职干部提出了严把“五关”:一是严把人员素质关;二是严把培养关;三是严把管理关;四是严把纪委关;五是严把考核关。由于领导重视,组织严密,确保了挂职锻炼工作抓得紧,做得好,有成效。同时为了使这些青年干部在外面能成为一个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有一个温暖的“家”,对他们实行集中住宿,统一管理,并组建临时党支部,严格党内生活,严格党性锻炼,建立了一套学习、会议制度,定期向县委组织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遇有重大事项都要及时汇报。

特点和效果

一、就其规模来说:一是人员素质较高,有朝气。“四派”干部,主要是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选调的。其中:研究生1名,占0.03%;大学337名,占60.8%;大专164名,占29.6%;中专(高中)51名,占9.2%;35岁以下有493人,占89%,平均年龄33岁。二是选派规模大,范围广。至今“四派”干部有554名(人次),涉及了全县77家单位、8个镇,共到10城市、5省级机关、12市级机关、14企业以及全县94个村委会、11个社区挂职锻炼,涉及到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对我县来说尚属首次。这些干部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有较细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挂职后,能较快适应环境,充分发挥自身政策热、信息灵、思路宽、联系广、头脑活、办法多和上下协调等优势,比较容易吸收知识和管理经验,也将现代科技和文化等“高位嫁接”到农村,成为党委、政府的“代言人”,成为各项政策的引路人的执行者,确保及时向群众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协调解决资金问题,有的放矢地组织起来找项目、闯市场、谋发展,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实践和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就其组织形式来说:双向挂职、上下走动。溧水县先后组织34人到省市跟班学习,280人下基层挂职锻炼,64人派企业服务的同时,选派15名乡镇干部到县综合部门跟班锻炼,并配合省市组织部门安排了14人到县有关部门挂职。对挂职干部的管理、培养,实行省、市、县、镇、村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共同开展好挂职工作。以上级部门鉴定和县委组织部的全面考核为主的管理模式,单位以“驻村帮扶”等为载体,加强对挂职干部指导、帮教工作,着力为基层解决困难;各镇对挂职干部实行帮带制度,定期进行学习,为断提高挂职干部的素质;村级组织直接负责对挂职干部的管理,在给他们解决生活、工作困难的同时,多压担子,多交任务,每个挂职干部都联系有一个组或几项具体工作,形成了“选派一个人,带动一条线,走出一条路,发展好一方”发展格局。

查看全文

新农村新青年征文-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我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市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文针对资阳现状,就资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建成什么样的模式、重点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建议意见。特别是在措施中提出:要培育新型农民;选择好建设模式;做到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有所为有所不为、主次分明轻重有序等四个必须;处理好中心任务和农村发展、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试点、示范与整体推进及发挥政府支持作用与突出农民主体作用等五个关系;抓好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等“五化”,促进“三农”的快速发展。最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既要预备走艰苦的路,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敢于迎难而上;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坚信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我市“十一五”期间的攻坚战役,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市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文就如何加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建议意见,仅供参考。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把我市农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文化形态转型管理论文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1月编辑部迁北京。爆发后休刊半年。1919年10月前后编辑部迁返上海,陈独秀复任主撰。自1920年9月1日第8卷起,《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刊物,1922年7月出至第9卷第2号后休刊。1923年6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性机关刊物,改为季刊,迁广州出版,由瞿秋白主编,出刊4期后休刊。1925年4月复刊,出5期,此年7月停刊。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与《新青年》有关。《新青年》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一、《新青年》与现代文化载体转型

在《新青年》的倡导之下,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冲击着中国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长期以来,在正统封建文人眼里,只有诗、古文、辞赋,才能登文学的大雅之堂;至于白话文学,如小学、戏曲、俚歌等等,都是鄙弃的对象,则被贬斥于文学殿堂之外。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最早萌动于海外。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谈到1916年春中国留美学生中关于白话文的酝酿。这年二三月间,胡适对“中国文学的问题发生了智慧上的变迁”:原来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工具变迁史——一个文学或语言上的工具替代另一个工具。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个文学或语言工具变迁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一种文学的活力如何,要看这一文学能否充分利用活的工具去代替已死或垂死的工具。当一个工具逐渐消失或逐渐僵化时,就要换一个工具了。在这种嬗变的过程中去接受一个活的工具,这就叫做“文学革命”。

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对文学改良的八条建议。接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于《新青年》第2卷第6号。陈独秀的文章言辞激烈、笔锋犀利,为胡适文章推波助澜。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古文字教授钱玄同索性提出在中国推广世界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