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台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15:55: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平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模拟屏实验创新平台设计研究
摘要:针对电气主接线模拟屏实验/实训设备接线形式的固定性、单一性,提出一种多样式可拼装的电气主接线模拟屏实验平台的新设计方法。运用带有磁性的基板和拼插模块组装不同电气主接线的接线形式,满足电气主接线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和培训,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电气主接线;多样式;可拼装;实验平台;创新性
电力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是人们生活重要的基础资源。电气主接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灵活和经济的运行。电气主接线主要是指在发电厂、变电所、电力系统中,为了满足预定的功率传送和运行等要求而设计的,表明高压电气设备之间相互连接关系的传送电能的电路。电气主接线以电源进线和引出线为基本环节,以母线为中间环节构成的电能输配电路。主接线中,各设备元件按规定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表示的电路图称主接线图。电气主接线图是电气运行人员进行各种操作和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所以根据电气主接线图制作的模拟屏,是中高职院校、高等教育院校的电专业学生,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变电所运行操作培训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的重要依靠。
1实验平台的设计研究
1.1现状。目前,国内电气主接线模拟屏的实验教学设备主要有普通马赛克模拟屏、发光带模拟屏及防误操作模拟屏等,而且这些模拟屏大部分都由马赛克拼接板面、双色发光二极管灯光、防误报警设备组成,造成了电气主接线模拟屏体积庞大,造价高昂。同时,教学实验设备屏面结构是一体式的,仅能针对固定、单一的某一种电气主接线形式进行实操教学,导致一些院校不愿意对其投资。但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至少要掌握单母线主接线、双母线主接线、桥式主接线、环网主接线4种接线形式,单一主接线模拟屏的实验实训设备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电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不同变电所或相关企事业单位供配电部门的电气主接线设计和运行维护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无法达到岗位衔接的目的,也无法更好的满足教学要求。因此,为满足电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设计多样式可变电气主接线形式的,拼装电气主接线模拟屏实验创新平台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1.2设计方案。多样式拼装电气主接线模拟屏实验创新平台的设计基于模块式搭建结构,每一模块代表电气主接线上相应电气元件,如断路器、隔离开关、母线、负载等。如图1-图4分别为单母线不分段、单母线分段、内桥式、外桥式主接线各元件模块的拼装成果图。本设计采用独立的模块,相互拼接组成不同类型的电气主接线,以单母线式主接线为例说明,如图5所示。图5为拼装式单母线不分段和单母线分段式各电气元件模块的名称。其中,1为基板,具有磁性功能;2~8为拼插模块,模块本身带有磁性,可以吸附在基板1上,且各个模块上的线条为导线,具有通、断电颜色显示功能。具体名称和功能是:2、4是隔离开关,实际设备具有隔离作用,模块上可显示隔离开关的闭合、断开两种状态;3是断路器,实际设备具有短路、过载保护等作用,模块上可显示隔离开关的闭合、断开两种状态;5为母线模块;6为具有四个方向连接功能的母线;7为电缆端子模块,表示电力用户;8为具有三个方向连接功能的母线。桥式主接线和环网主接线的拼装方法与图5相类似,均利用代表不同电气元件的模块,像搭积木一般拼装符合要求的电气主接线形式。学生在拼装不同形式的电气主接线过程中,既识别了不同类型的电气设备元件,又掌握了对应电气设备元件的功能、特点等。1.3使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基板1是空白板,表面不带有任何拼装模块,仅在实践训练中,学生根据训练要求,在基板上进行相应电气主接线上的自由拼装,如单母线式主接线、双母线式主接线、桥式主接线、环网主接线的拼装等。教师首先要讲授电气主接线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如电气主接线的概念、形式、特点等,同时在该知识点的讲授前期,要将一次电气设备进行讲解作为铺垫,因为电气主接线的搭建、设计需要电气设备的选择进行辅助支撑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学生可以拼装任一种电气主接线,拼装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理论知识。拼装对应的电气主接线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倒闸操作训练。训练过程中,各个电气元件模块和基板都具有磁性,所有可以很好的相互吸附,避免了模块掉落的现象。图5中2~4部分为电气开关,模块的正面分别是隔离开关、断路器、隔离开关,对应模块的背面有端点,可与其他模块的端点进行连接而具有导电能力。图5中的5~8模块正面为导线,背面导线的端点可与其他模块的端点接通,形成电气通路。当学生在拼装完所要求的电气主接线后,按照操作步骤闭合相应的隔离开关和断路器后,对应线路模块的端点带电,形成闭合回路,线路模块上的线条发光,代表有电流流过线路模块,显示拼装的电气主接线正确。多样式拼装电气主接线模拟屏实验创新平台不但可以辅助完成对应理论课程的教学,还可以辅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通过此实验平台可以很好的将理论与操作结合起来,达到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目标。
2结论
科技创新平台构建要素研究
摘要:在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作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天津市,在政策方面有很多优势,特别在发展科技创新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进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天津市实现国家战略定位的必然途径。本文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要素。
关键词:天津市;科技创新平台;构建要素
1科技创新平台的相关理论
1.1创新平台的概念
“平台”(Platform)作为一个舶来词,最早在国外的工程领域内运用,目前在国内被广泛使用,是指在生产与实施过程中,基于方便操作的目的而设置的工作台。后来这一词语的概念得到拓展,逐步从实物平台延伸到了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条件或者环境。20世纪初,美国作者亨利•福特在其《ModernMan》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平台”这一词语,并对该词进行了如下定义:创新基础设施中与创新过程中的必须要素;促进创意转化成产品或服务的法律、会计与资本条件等;技术领先成果与人才的可获得性;确保创新者收回成本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1.2科技创新平台的概念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与对策
摘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将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有效结合,深化产学研融合,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山东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近些年发展迅速,产出成果丰硕,为山东省产业升级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高校创新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也存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管理考核标准不够具体、科研转化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本文通过调研,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共享;科研转发
一、山东省科高校创新平台建设成效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其学科优势,将人才、资源等将有机融合在一起,是激活创新资源的有效载体,可以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创新平台依据国家、行业等提出来的重大科学问题,利用人才、知识、资源展开理论核和实践研究。其形式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等。山东省高校创新平台在技术研发和创新创业等方面为山东省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效支撑。高校创新平台的发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务工作结合起来,促进创新创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从山东省教育厅“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立项名单中有重点实验室16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76个。
二、山东省科高校创新平台建设问题
第一,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山东省科高校创新平台相关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部分创新平台存在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的现象,而一部分创新平台确存在资源闲置不用的情况。高校创新平台的资源存在分部不均衡,相关平台之间没有建立起沟通共享机制。另外大部分的资源创新的平台为未建立的企开放机制,导致相关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在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方式不能满足山东科技创新的需求。同时,由于各创新平台获得的科技资源,没有进行统筹管理,呈分散式、存片化管理,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情况。第二,管理考核标准不够具体。目前,山东省已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究中心等平台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标准和认定办法。但是,相关的管理考核标准还有待细化,例如平台的科技转化效果等细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的管理和考核没有充分体现出各自的特殊。第三,科研转化能力有待加强。目前山东省高校创新平台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但是部分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较为重视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为论文和报告,相关的研究成果被企业应用较少,研究成果没有市场化,市场效益较低,科研转化能力较弱,社服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机制研究
摘要:目前,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技和管理领域,为了提高信息的共享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也进行了一些完善,本文就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流程的构建、运营机制的建设及其完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能够提高山东省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和转化。
关键词:大数据;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机制
一、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流程构建
(一)科技创新平台类型分析。按照主导主体的不同进行划分,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有四类,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混合型。所谓主导,就是在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运营、管理、控制等方面占据决策者位置,对其具体工作具有话语权和支配权,运营主体的确定,主要依照投融资比例、运营流程及定位、科技创新平台的管控等几个方面。这四种类型的平台各有所长,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型,在创新成果的研发方面占有显著优势,他们有最前沿的理论基础,有最先进的实验室,为科技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企业主导型,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企业有生产线,有资金,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产品;政府主导型,则能够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可以根据市场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并督促各部门执行;混合型的科技创新平台则能够聚合和发挥各种主体的优势。(二)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流程设计。所谓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流程,其实就是平台的操作程序,无论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还是政府,分别从各自端口进入平台,都会接触到科技创新平台的各个子系统,也叫子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平台科技成果的信息,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对科研成果的需求信息,政府可以通过平台对企业和高校进行有效管理并且了解他们各自的需求,争取出台政策信息。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机制,就是对平台上的各个主体进行需求的汇总和分类,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情况,进行资源的调配,需求得到满足后,对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交流平台。
二、大数据视角下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协同整合机制建设
(一)大数据视角下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够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动力,才能够造福社会。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到科技创新平台的机制中来,能够更高效地汇总科技成果项目。目前,绝大部分成果的研发需要高级院校和科研机构,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则需要由企业来完成,研发和生产的独立性,也造成了成果转化效率的低下,如果加强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相互密切的合作关系,是科技创新平台需要解决地最关键的问题。政府的协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分析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流程,我们发现,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有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地理距离、重要参与者沟通问题、地方政策问题等都可能造成产学研合作的失败。引入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将各个主体引入同一平台中,相互之间加深了解,密切联系,增强沟通,政府再根据具体需求提供一些扶持措施,合作成功的概率便提高了很多。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要得到解决,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入手: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撑;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政府提供担保和服务;大数据技术提供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相互之间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的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二)大数据视角下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评估机制。科技创新平台的有序运行,评估机制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案制定得再完美,实施过程不切实执行,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对于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估,主要是对创新平台的操作流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提高各个主体部门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各主体的发展现状和综合实力进行评估,保障其具备研发能力;对企业进行资源统计、技术能力的评估,确定企业具备生产的条件和能力;对政府的管理提供最新的数据,最科学的建议,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保证政府职能的实现。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探析
[摘要]农业是立国之本,更是其他经济产业和部门能够独立存在和继续发展的基础。创新经济背景下,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已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建设现状看,科技创新平台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进。本文从组织形式、研究环境、利益分配等方面探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现状,系统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后期发展的优化策略,以期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管理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问题;对策
农业信息技术不仅是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产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重要平台。伴随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IT技术在农业科技与生产中的应用开始普及,农业生产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高。农业现代化进程己经进入依赖高水平农业信息服务的阶段,突出体现在更加集成化、便捷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如何将互联网+、大数据与三农发展深度融合,已成为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业现代化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早在2015年5月,农业部办公厅已印发关于《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要求各省积极整合农业科教信息资源,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农业科教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作为沟通农业技术供需、促进农业技术转化交易的媒介与载体,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借助于云技术的精准定位与信息挖掘,促进农业技术资源的空间集聚和共享、拓展科技平台海量数据存储空间,实时追踪技术交易,提供个性化信息推送、专利技术需求智能关联等服务,提升了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支撑力。但从目前建成投产与运营后反馈的效果看,与国家平台有一定差距,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尤其是平台的建设模块、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与方式、信息的更新频率与丰富性、服务的质量等都有待完改善。接下来,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
1.1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但科研投入较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直在缩小。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等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与国际水平整体同步,部分地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农业科研投入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不足。农业投资强度跟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配置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实际情况中很难整合。1.2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转化率低、推广不到位。我国现阶段许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效率已有大幅提高,农业资源节约利用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发展,标准化、规范化、无害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生物灾害防治能力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不断完善,农业推广和加工技术创新大大提高。然而,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依然漫长,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转化率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差距显著。1.3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效率显著提升,但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紧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效率不断提升,但是,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资源配置不平衡。在许多情况下,创新要素很难聚集在主导农产品的生产领域,导致了农业生产前、中、后期的科技创新技术资源配置极不平衡。此外,许多农业技术创新平台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资源匮乏,科技投入不足,技术落后。还有一点就是,农业科教、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相关科研具有学术定位,但是农业发展需要产品定位,这一矛盾依然存在。1.4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深化,但科研、生产脱节,企业尚未发挥主体作用。在农业科技投入方式上,许多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深化,相关促进机制日趋完善,平台成果转化效率大大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然而,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此外,企业还没有积极投入农业科研资金,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尚未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2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中面临的问题
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论文
摘要:国内传统产业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放缓,企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要走出重组、破产困境,转型发展是唯一的出路,企业技术创新势在必行,创新平台建设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前提之一。文章讲述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从创新平台基础设施设备情况、创新平台人才状况、创新平台激励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创新平台建设对策。
关键词:创新平台;建设;研究
当前,国内传统产业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放缓,当前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形势严峻。企业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部分传统行业的企业减产、重组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降反升呢?企业要想走出重组、破产等经济困境,转型发展是企业新一轮效益增长的唯一出路。转型发展需要依靠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突破技术改造升级的难点,而技术创新始终离不开完善的创新平台环境。科技平台是集聚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科技设备、高技术研发水平聚集的地方,具有开放共享特征、支撑和服务于企业技术开发活动的科技机构组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包括科技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基地、专业技术研究院等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创新环境,也是集聚企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有效的组织形态和空间形态,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创新示范作用和新技术带动功能。平台建设能推动企业专业技术升级,实现企业高品质技术新的突破,为企业把握新机遇、寻求新模式创造有利条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1企业平台建设现状
1.1平台基础条件不完善
目前,很多企业管理层不重视创新平台建设,不愿意在平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认为平台建设无法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资金投入可有可无,企业是以效益为中心,减少投入意味着增加了效益,企业选择放弃资金投入。创新平台试验仪器设施设备不完善,平台已有的设施难以满足研发创新需要,研发试验无法顺利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开展受阻,有的时候因为研发设备设施缺失,技术开发人员的研发工作只能停留在理论上,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试验验证,企业的研发成果在未经过充分试验验证后直接应用在市场上,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市场风险,失败的研发成果投入到市场可能影响企业的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说的严重一点可能会失去所有客户对企业的信任,企业失去了市场,导致破产。
探究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分析
摘要:政府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开放的、高效的科技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平台逐渐彰显出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与重要性。因而对平台投资效益的探讨变得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课题以福建省科技创新发展平台为例,研究了平台发展进程中的投资效益,进而引申出平台发展与经济发展、投资替代的关系以及平台发展可持续性的探讨,着重论证了科技创新平台之于经济发展等的动力效用和经济效应。
关键词: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平台深化
1背景及相关文献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都纷纷采取措施强化科技公共服务的供给。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为科技人员、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了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发展。政府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为社会科技创新和创业服务的、公共的、开放的共享平台。平台的建设与运作无疑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平台的高效发展及其投资效益成为牵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之一。
区域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科技强有力的支撑,尤其要依靠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因此,针对政府科技创新平台之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选取福建省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简称6·18)发展以来的相关数据,对其发展进程中的平台投资效益及其之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效应等展开分析。
从2003年创办至今,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在紧紧围绕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和两岸合作平台,立足比较优势,促使一大批技术先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项目转化落地。6·18机制越来越完善,成效越来越显著,已成为福建省以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成为海峡两岸重要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探讨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与支撑部分,是汇聚创新资本、集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和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动、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物质技术保障和有效支撑。
一、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具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坚实基础,截止2014年底,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9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1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6家、大学科技园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49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32家。同时,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从观念上尚未建立“大平台”的概念;二是缺乏站在全省层面上的设计规划、系统布局和人才政策导向,资源短缺与资源闲置并存,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仍较严重;三是科技平台建设基础投入不足,科研软件与硬件难以满足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的需要,科技基础条件支撑尚很薄弱;四是管理体制与方式不适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单位各自为政,人才设备利用率低,缺乏共享的意识与机制;五是人才队伍不稳,专业素质下降。
二、建设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的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减少重复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黑龙江省多年来的老工业基础,设备投入分散,资源的大量重复建设,缺乏共享机制等等状况,这不仅造成了政府投资的巨大浪费,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可以盘活科技资源存量,优化科技资源增量,使科技资源软硬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效的促进区域科技发展。
农业领域新平台建设思考
摘要:文章以贯彻国家大型设备开放共享精神为出发点,阐述了技术方法创新平台建设的背景,明确了该平台的基本工作任务,如提升设施运行效率、推进全面开放共享、完善均衡人员体系、支撑领域科技发展等,并提出了加强研究经费支持、推进运行绩效管理、探索人才引育模式、强化仪器配置管理等加强技术方法创新平台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领域;技术创新方法;科技平台;仪器共享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的讲话指出,“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要求,“对于通用科学仪器设备,通过建设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方式,集中集约管理,促进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农业领域科技平台体系需要结合科技创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数学、信息、物理、化学等的学科辐射融合为方向,搭建聚焦试验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平台[1],进一步提升重大科研设施和仪器开放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大型设施设备管理使用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性能装备对科技创新的支撑效能,集聚要素、协同攻关,助推其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与创新高地[2]。
1技术方法创新平台建设的背景
1.1贯彻国家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精神的基本要求。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其应用管理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50万元及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7.3万台(套),年均有效工作机时为1157小时,利用率为72.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000多小时、187%的利用率[3]。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虽然已经建立了基本的科研平台体系,购置了千余台(套)50万元及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但与院外单位之间、院内不同研究所之间、同一研究所不同平台之间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率有待提升,大型仪器的年均有效工作机时仅为1204小时,利用率75.3%[4]。因此,要加快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开放共享水平。1.2应对农业学科“后发”属性的创新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科学和技术高度融合,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革命性突破、高水平科技论文的发表越来越依赖于大科学装置、重大工程设施等科技基础平台支撑,依赖于先进的实验手段和科技基础数据信息观测、计算等综合分析处理能力。农业科学作为交叉学科和“后发”学科[5],越来越受到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等“先发”学科通过仪器设备等带来的辐射影响。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大多采取“公共平台+预备实验室”的模式[6],高度重视仪器公共平台建设,并对仪器设备进行集中管理。1.3深入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开放要求。农业科研工作既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前沿和农业农村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也要强化科研管理,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集中和网络化管理,提升研究所的主体责任意识和专业化服务能力[7],大幅度提高设施平台的利用率,为农业科研的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批技术方法创新平台,并以此为核心,集聚传统农业科学领域之外的专业人才,构建专业型支撑人员团队[8-9],加强设施设备功能开发与全流程解决方案构建,强化技术、方法、标准等研发。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精神,提升科研机构大型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开放共享水平,有必要启动建设技术方法创新平台[10]。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研机构必须紧跟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前沿,打造一批水平高、装备强的学科公共实验室,缩短与世界先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差距,支撑未来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跃升国际一流水平。
2技术方法创新平台建设的任务要求
科技管理创新平台的构建
摘要: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的科技管理呈现出新的特点,实验数据的来源变得越来越广泛,并且其主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在科技管理阶段需要构建一个新的平台,使其能够有效地保证科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文章针对大数据背景下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平台构建的发展情况,从大数据背景下科技管理的特点入着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科技管理创新平台的构建。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科技管理;创新;平台构建
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爆发之后,物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依据,社会也逐渐发展到一个最新的阶段和最新的模式。因此,社会中存在的所有“物体”在大数据背景下都会成为数据的重要来源。在面对较为庞大的数据时,其整合方式成为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云计算的出现为改善这种情况提供了合理的条件。随着我国新技术和新模式的不断出现和使用,人们能够获取的数据逐渐呈现出爆炸式的增加情况,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大数据的阶段,数据所呈现出的特点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对大数据下科技管理创新平台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数据背景下科技管理的新特点
现阶段,对于大数据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标准的定义,但却有很多不同的表述。其中,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就是“大数据”的概念和“海量数据”与“大规模数据”的概念有着相同之处,但是“大数据”方面其数据的复杂性和出现的速度却远远超出其他两个概念,并且现有的技术处理能力也和其他两个概念不相同。而科学技术管理指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且其中还包括对科学研究整个过程的管理以及对科研人员的管理等。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之下,科学技术的管理也出现了如下新特点。
1.1科技实验的数据量大、复杂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