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15:01: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农保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农保推进难点问题

一、引言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探索已达二十余年.早在1986年民政部就曾选取五省市的部分地区进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其中除山东、江苏、上海、广东为相对发达地区之外.河北省亦在试点省份之列。然而,旧有的1991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实践中历经波折Ⅲ.因受多重客观因素影响几度在部分省市中断或者停办.其制度生命力几近枯竭。另一方面.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5亿.而农村老年人口占到老年总人口的70%t2J并且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流入城镇.农村老龄人口抚养比正在以超常规的速度逐年递增。鉴于发展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示从2009年开始在各省、自治区10%的县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通过试点。逐步推广,在2020年之前,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河北省政府依照中央精神.于当年11月下达了开展本地新农保试点的相关文件.并确定了l8个县(市)为首批试点,2010年10月确定了第二批19个试点县通过37个试点县(市)的政策实施.2010年2月全省登记参保总人数为175.1万.实际参保率达到51.2%。在首批试点地区中。开始领取养老金待遇的农村老年人口达58.8万.实现发放率75.9%。9月底.农村居民参保率上升至92.27%,基金累计结余突破12亿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中有83.59万领取到了新农保养老金.基本实现了制度在试点区域的全覆盖[31。至今.新农保已涉及农业人口1251.73万人.占河北省农业总人El的25.24%.其中60周岁以上农业人口156.95万人.占河北省6o周岁以上农业人口的23.98%.整体覆盖面超过了24%的全国平均水平基于试图进一步检视和破解新农保试点运行中的现实问题及主要难点.笔者于2011年3月先后对河北省枣强县、怀安县、武安县、唐海县、邯郸县、大厂县等第一批试点县与广阳县、冀县、万全县和献县4个第二批试点县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这些试点县(市)如果按照财政收人进行分级,迁安市、遵化市、武安县、涉县、邯郸县和唐海县在总体37个试点县(市)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属于上等,肃宁县、怀安县、献县、大厂县和冀州居中等,万全县、广阳县和枣强县居下等水平,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试点调研.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有效回收率为94.28%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民生措施之后。新农保成为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对于逐步改变农民养老方式、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差距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在对河北省新农保试点县(市)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制度内容的普及度、制度吸引力、制度执行力和制度公信力等多视角综合分析试点推进过程中存在哪些难点问题.提出旨在优化制度设计和提升可持续性的若干对策建议.从而为促进新农保制度的良性发展提供理性决策。

二、新农保试点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分析

1.制度内容普及度较低河北省新农保政策实施以来.民众对新农保的理解认识程度依然不足。调查发现.对新农保非常了解的人群只占2.02%(4人).了解较少却占到了43.94%,而了解较少和一点不了解者超过54%。对于养老方式选择而言.希望社会筹资由子女照顾自己的人占63.13%.这一结果反映出农村居民的思想依然比较传统,偏重家庭养老的保守观念.对于完全的社会养老尚存顾虑。但是,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的急剧变化.昔日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日渐衰减.制度化养老已是大势所趋。

2.制度吸引力相对不足接受访谈的群众中.有78.28%的人参加了新农保。而45岁以下调查对象共56人.其中未参保24人,参保率为57.2%.低于整体参保率水平21个百分点以上。同时,前者与45岁以上的群体相比(共计142人,未参保l9人),其未参保率远高于后者相应水平,二者相差超过29个百分点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新农保“自愿参保”的原则缺乏制度刚性的强制约束力:二是由于多数农民收入渠道狭窄且水平较低.其纳费负担能力受到相应制约:三是青年农民广泛认为领取养老待遇的等待期超过l5年有些过长.政策改革的不确定性与非稳定性增加了他们的顾虑.同时也弱化了参保动机。

3.制度执行力急需改善调研结果显示.未参保人员中有年轻农民24人、45岁以上人群19人.共计43人。未参保原因可细分为八类:有18.60%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新农保政策”,占2.33%的人群“错过了缴费时间”.选择“由子女负责养老”的有9.30%.还有6人反映“不在参保范围”.12人认为“自己还年轻”.4人表示“养老金太少无法养老”.7人选择“参加了其他养老保险.不用参加新农保”,其余反映“交不起费”。其中.前三项原因都与政府宣传和经办工作有关。占未参保原因的30.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农保制度的长远发展与服务经办能力紧密关联.前者有赖于后者的潜在推动力.后者是前者的强劲加速器。总而言之.进一步强化新农保经办服务能力已时不我待。理应成为制度后续改革中给予积极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查看全文

县新农保与医保工作报告

一、基本情况

到目前为止,我县参加新农保113400人,征缴新农保基金1226.3万元,参保率达90.1%,发放养老金人数18200人,发放金额600.6万元,发放率达94.7%。2010年,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医保13110人,征缴基金2062.6万元,住院统筹支付1012.71万元,统筹基金使用率87.3%;参加城镇居民医保23000人,征缴基金409.4万元,住院统筹支付291.98万元。统筹基金使用率85.2%;参加新农合212420人,征缴基金3186.3万元,住院统筹支出2598.69万元,资金使用率90.62%;大病医疗救助对象1862人次,支付医药费806.7万元,次人均救助4332元。

二、主要做法

(一)新农保工作

1、加强领导,高位推动。我县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县以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一是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人社局。整合机构职能,将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公室更名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局,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建制,定编7人,充分利用县社保局对社会养老保险事业业务熟、信息基础好的优势,将其职能从民政局划转到社保局管理,与社保局合署办公,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信息共建。二是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定了《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方案》,确定了2012年要完成参保率90%以上的目标。将新农保试点工作纳入各乡镇“民生工程”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充实了工作队伍,从县民政局划转了两名农保工作人员,并从县有关单位选调4名文化程度高、业务能力强、年龄在35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充实到县农保局。各乡镇也配备了2名以上农保工作人员,全县157个行政村都配备了一名农保协管员,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农保工作经办网络。四是加强了基础设施配置,县政府要求县财政拨付开办工作经费10万元,用于县农保局新农保试点工作购置办公设备、印制表格等。至此,实现了“机构、人员、责任、经费”四个到位,为推动新农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精心组织,措施到位。一是深入调查,摸清底数。组织新农保工作组进村入户,通过印发调查摸底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农民群众对参加新农保的意愿,充分掌握参保人员的基本情况,采集好参保对象基本信息,为建立个人账户奠定基础。二是广泛宣传动员,把宣传工作当作推进新农保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召开了由县、乡(镇)、村三级干部参加的全县新农保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对新农保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各乡镇也及时召开了动员会议。加强新闻媒体宣传,在县电视台开辟了“新农保政策解答”专题,利用农民回乡过春节的有利时机,在县电视台连续播出。印发资料宣传,先后印发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新农保养老金预测表》等宣传资料10万余份发到全县各家各户,并在县城街道悬挂新农保宣传标语,印发新农保工作简报。以养老金发放仪式为契机进行宣传,先后在、、、、、等乡镇举行了养老金集中发放仪式。三是加强业务培训,为提高新农保经办水平,县农保局对乡镇农保所工作人员以及村协管员组织两次业务知识专题培训,奠定业务基础。四是加强工作调度,县政府组织三个工作督导组,分片督导各乡镇新农保进度,并进行通报,对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工作进度缓慢的乡镇予以通报批评,促进了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查看全文

县新农保试点工作会发言

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一要整合各乡镇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各乡镇、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新农保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乡镇社会事务所配置必要的办公设施,配备23名专职人员,专门负责新农保业务。二要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和优势,明确其工作职责,承担起宣传发动、组织参保、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信息变化统计以及缴费情况公示等任务。每个行政村要指定一名经办员具体协助料理各项事务。三要加快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金融系统网络,为新农保工作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

一、务求为民造福办好事、办实事,统一思想认识。

完全解决困扰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为了切实缩小城乡居民社会保证差异。今年7月,县委、县政府克服财力缺乏的困难,决定每年由县财政出资3000万元,积极申请国家级新农保试点县,这是维护全县48万农民根本利益的重大决策。经过多方努力,近期,这项广大农村群众期盼已久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得到上级的批准,县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县,这是继我县率先在全市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实施的又一项重大惠民政策。各乡镇、各部门必需要深刻认识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严格依照中央、省市县的政策要求,扎实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确保全面优质完成工作任务。

(一)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建立新农保制度,使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基础上,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这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群众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惠农政策中,扶持力度最大、补助数额最多、农民得到实惠最直接的一项举措。

(二)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可以减轻农民子女的赡养压力”防止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家庭矛盾。同时,养儿防老”观念将逐渐淡化,有利于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有利于促进计划生育国策的落实,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既可以使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增加收入,直接增强消费能力,又可以解除广大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愿意消费、敢于消费,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异,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效果。

查看全文

新农保工作会议领导发言稿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县新农保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局长宣读了《新农保实施细则》,志刚县长对推进新农保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都同意,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

改善民生、实现民和、确保民安是新一届县委、政府的根本宗旨。继去年底我县成为“新农保国家试点县”之后,今年月,又申报成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标志着我县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有理由为此而自豪。就做好新农保工作,我再强调五个确保到位:

第一,确保思想认识到位。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养老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县上下务必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谋发展、促和谐的政治高度,积极行动起来,确保全面实现既定目标。

第二,确保政策执行到位。推进新农保工作,要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按照“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制度覆盖一步到位,参保率循序渐进、逐年提高”的方式,逐步达到农民老有所养的目标。要加强对乡镇和部门的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严格按照《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准确核定参保范围,准确执行缴费标准,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要加强宣传力度,讲明政策、讲透道理、讲清好处,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加新型农保。

第三,确保保费征缴到位。要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等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全部计入农民个人账户,全部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要按照“以点带面,点面连动,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思路,认真组织实施,脚踏实地地开展好新农保工作。要注意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干部家庭、经济较好的家庭积极参保,以身边人带动周边人,以身边事引导周边人。要注重解决特殊困难家庭和人员无力参保的问题,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补贴上给予扶持,坚决避免出现保富不保贫的现象,努力做到人人参保不留死角。

查看全文

探究新农保面临的难题改进研究论文

摘要:新农保是我国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它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能有效地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本文基于对新农保省级试点县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125个农户的调查,指出新农保在试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农保;试行;问题与对策

一、抽样调查样本情况介绍职称论文

1.基本情况。秦都区是陕西省新农保省级试点县区,全区总人口48.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91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0.86%①。按照《咸阳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行办法》的规定应参保人数9.54万人,60周岁以上人口2.08万人。秦都区已积极部署新农保启动工作,2010年全力筹措安排新农保配套资金1600万元,用于全面开展全区新农保工作。

2.抽样样本。本次调查主要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展开,在该区随机抽取6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随机调查20个农户以及该行政村的新农保代办员1人,调查总计125个农户。本次调查采取面对面的访谈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125份问卷,收回125份,有效问卷121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6.8%。

二、新农保试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新农保发展前景探究论文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主线就是要“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要实现这一点,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进一步“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这是2008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第3次提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发展问题。2008年,在部分地方已经开始试点的基础上,政府工作报告的定位是“鼓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还没有明确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就是新农保。2009年,在试点工作取得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政府工作报告对新农保也有了更为明确的定位,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这表明政府对新农保制度的肯定,也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目标。2010年,“在32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基础上,在已经初步构建了农民工养老保险运作模式的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进一步推进新农保的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前,我国新农保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表现在“一对矛盾”、“一个背景”、“一段历史”和“一个参照”上。

一对矛盾。这里的矛盾表现为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迫切需求与其参与能力较低的矛盾。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8年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9.54%。计划生育政策、社会发展以及人口流动等因素导致的结果是,我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在未来二三十年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与城镇居民不同,农民没有退休制度,也就没有退休金,他们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对养老保险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上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从1979年的160元上升到2009年的5153元,上升幅度高达31.17倍,但同一时期,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从405元上升到17175元,上涨41.41倍,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从1979年的2.53上升到2009年的3.33。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很低。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绝对贫困的现状使得他们很难通过参与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保障的后顾之忧。需求的迫切性与收入的低水平这对矛盾成为新农保的现实考验。

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前提下出现的人口流动大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几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1982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仅为65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660/0。1990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9%,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几乎翻了两番,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数量每年以600—800万人的速度递增(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06)。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14533万人,其中95.8%是年龄在16岁至50岁之间的青壮年劳动力,约为13923万人。诸多研究证明,劳动力外出就业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增加的主要途径。但人口流动伴随而来的是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同时也对传统的带有属地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冲击。此外,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感情越来越低,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甚至从未在土地上耕作,不愿意也不太可能返回乡村并依托传统农村土地养老模式。新农保制度正是在这种基于工业化城市化转型过程中的人口流动时代大背景下产生起来的,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能脱离这一背景。

一段历史。这个历史是指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历史。新农保制度并非是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第一次试点,而是在既有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被称为旧农保)基础上开始的。我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于1992年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尽管试点工作在一些地方取得了不少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总体来看,覆盖广大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来。旧农保制度主要强调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方针政策,实质上成为一种强制个人储蓄行为,失去了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作用。按照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计算,农民每月交费2元、4元,交费10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4.7元、9.4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20元,其保障水平可见一斑。如果再考虑银行利率下调、物价上涨、行政管理费支出等因素,农民所能领取的养老保障金就会更少,农村养老保险将毫无意义。实际上,由于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加上管理混乱、体制不顺、基金运营和监管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旧农保制度并没有受到农民的欢迎,旧农保的发展面临危机。2003年之后,新农保制度在各地开始试点,“以政府倡导和扶持为特征的准商业保险”的烟台模式、“以家庭保障为基础,社区保障为核心,商业性保险为补充”的苏南模式、“以政府扶持和有限补助为特征的行政支持”的青岛模式、“以政府高补贴为特征的福利社保”的苏州模式等多种新农保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这一格局也暴露出新农保制度的碎片化问题。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132号,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新农保制度开始全面推进。由此可见,新农保的发展中一个不可磨灭的历史是旧农保,未来新农保的进一步推广,必须考虑到如何与旧农保的衔接,让中央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有连贯性,让参保人放心。另一方面,要让新农保得到广大农民群体的欢迎,也必须考虑旧农保被社会各界所广泛质疑的原因。只有这样,农民才不会对新农保的未来发展怀有戒心,新制度的推广也才能真正被认可。

一个参照。这个参照就是是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动因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与人口形势的变迁(赵耀辉,徐建国.2000)。经过三十年的改革,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度模式转变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虽然社会各界对这种制度模式存在较大的争议,但这种统账结合的模式在客观上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未来发展选择的制度取向。新构建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必然是统账结合的模式。新农保正是在这个参考模式下选取了统账结合的资金箸集模式,这种选择同时也是考虑未来制度衔接的需要。但是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给刚刚诞生的新农保带来的不仅仅是制度模式的参考,制度发展中的问题也给新农保敲响了警钟。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中,转轨成本的存在,使得当前的制度仍然是空账运行,做实个人账户仍然是当前政策的核心问题(孙祁祥,2001)。2000年开始,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工作首先在辽宁展开,之后在辽宁经验基础上,黑龙江、吉林的试点工作也逐步推行。此后,做实个人账户的工作一直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在2005—2009年连续五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及要“扩大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所以,从整个国家来看,既有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已经出现了空账问题,如果正在试点并逐步推广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产生新的资金缺口问题,这将是制度设计者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制度设计中必须尽力避免的。新农保制度的模式选择要以城镇养老保险为参考。

查看全文

新农保工作自查报告

按照县局安排,现将我镇今年以来新农保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最东部,距县城98公里,与“国酒之乡”省市镇隔河相望,有“美酒河”之称的赤水河绕流境域,是第一镇,素有“东大门”之称。全镇辖15个村,1个社区,129个村民小组,人口4.5万。截止2013年,镇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总人数共计15617人,目前全镇已享受新农保养老金人数达5124人。

二、新农保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细化任务。自今年新农保工作启动以来,按照县下达2014年新农保目标任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反应。一是成立2014年新农保工作领导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为小组成员,形成由镇主要领导亲自抓的良好局面。二是组织召开新农保专题工作会,全面详尽的安排部署今年新农保工作,同时对村级经办人员进行政策业务再培训。三是层层签订责任书,进一步将目标任务细化到人头,逗硬目标奖惩,调动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宣传,注重实效。按照镇党委、政府年初部署要求,我镇采取一系列宣传措施。一是利用逢场天在场镇上集中发放新农保政策宣传资料,为群众解读政策条款,设立专门的业务咨询台供群众咨询提问。二是利用本地电视台、广播网络、短信等平台宣传参保流程、政策等,受到广大群众好评。三是督促联村干部、村组干部进村入户传政策、收保费,将政策带入深入田间地头,让群众更透彻理解新农保政策。

查看全文

完善新农保体现国民待遇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当前新农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新农保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新农保险财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实行个人账户储蓄积累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保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收缴与支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要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老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与增值达不到预期目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放管理不规范、借支基金弊端大、加强基金管理,探索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实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完善农保发放流程,实现新农保与旧农保的顺利衔接、杜绝借支基金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作为一种正在推行中的保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是其重要方面。本文从建立该项制度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着重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作相应的探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农民享有国民待遇的体现。

【论文关键词】新农保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新农保是以自愿为前提,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的原则,实行个人账户储蓄积累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国于1991年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正式列入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范围,1992年开始启动,农保是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农保运行近二十年来,集体补助所占得比例非常少,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也基本是一句空话,至使农保发展比起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是非常落后的,它已不能满足中国农村养老的需要。

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农保试点,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农保制度的基本原则为“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新农保规定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农保。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目前新农保管理工作的试点工作已经开始,本文作者有幸在试点区参与了新农保启动工作,发现其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变化,仍实行原来的财务制度,只是将新农保所收基金单独存放,以此与旧农保区别。

一、当前新农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查看全文

新农保与制度并轨指导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我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农保试点的指导意见》、省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关于市级新农保与国家新农保制度并轨的通知》和县政府《关于县级新农保与国家新农保制度并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

(二)基本原则。并轨工作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总体原则组织实施。一是从我县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与我县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

二、目标任务

自2012年4月1日起,我县新农保与国家新农保制度并轨,5月份全面完成并轨工作。

查看全文

新农保问题及改进调查汇报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养老问题的“惠民工程”。“新农保”的实施,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万年县自2012年启动新农保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新农保试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宣传效果不如预期理想,业务部门对基层指导力度不够,对一线工作中的困难了解不够,各个乡镇工作开展进度不一。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是一项新事物,年轻适龄参保人员对政策的了解不足,高龄参保人员又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经济能力参保,导致参保缴费工作推进缓慢。

2、外出务工和困难群体缴费难。据元江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局统计,我县外出务工人员总计74277人,为16-59周岁的适龄参保人员,由于多为省外输出,联系十分困难,部分人员的参保由父母代为缴纳,但部分人员无法查找、联系,影响了新农保工作的推进。

3、工作人员缺编、设备紧张。由于工作量大,业务办公场所狭小设备紧张,原有工作人员已无法适应现有工作业务的岗位设置和要求,特别是信息系统和宣传人员十分紧缺,但由于单位性质不明确,所以新农保各项工作受到影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业务繁重、推进缓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