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12:42: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律

心律失常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心律失常痰瘀阻络温阳化痰祛瘀通络瓜蒌桂枝汤温胆汤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惊悸”“怔忡”等范畴,临床表现为自觉心搏异常,忐忑不安,神情紧张,心跳快速或缓慢,或忽跳忽止,症状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常伴胸闷咽堵,头晕乏力,心烦等症,老年患者可伴胸部阵痛、气短,甚则汗出、肢冷,严重者出现晕厥或猝死,可有疾、数、缓、迟、促、结、代等异常脉象。心电图可见频发、偶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或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房颤等。

1痰瘀阻络是心律失常发病的重要因素

气血亏虚是心律失常发病的根本原因。《内经》中形象地记述了本病的基本特征“心中澹澹大动”“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心如悬若饥状”。究其病因,不外六淫外袭,内侵于心;或七情损伤心脉;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痰湿内生,阻碍气机而发病;或病后虚损,气血阴阳不足等。属本虚标实之证,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所养而生心悸;标实为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心血瘀阻,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心悸。病本在心,关乎五脏,其证候常因人而异,一般以虚实夹杂为多见,辨证以虚实为纲。痰浊、瘀血是心律失常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且是顽固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病理产物。痰浊、瘀血既可相互转化,又可相互为病。痰浊既成,留而不去,阻滞气机,气之升降出入不畅则血流滞缓,留而成瘀;又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运血无力则留而成瘀。《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医宗金鉴》云:“(脉)沉弦细滑大小不匀,皆痰气为病。”《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生痰,痰居心位,以惊悸之所以肇端也。”《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可见瘀血可以转化为痰浊,瘀有坚结之性,痰禀胶着之质,无论何者为先,终成痰瘀互结之势。因虚致瘀生痰是心悸发病的根本,痰瘀互结是心律失常发病的重要原因[13]。

2温阳祛痰、化瘀通络是其主要治法

此型患者除心悸外,还兼见胸闷胸痛、心慌气憋、脘痞纳呆、舌青苔腻等,痰湿化热者则有苔黄腻,脉濡数等证候。治疗的基本方法是通阳化痰,祛瘀通络。笔者临床常用瓜蒌桂枝汤合温胆汤加减。方药组成:瓜蒌12g,桂枝10g,丹参15g,枳实10g,竹茹10g,半夏10g,远志10g,茯苓15g,陈皮10g,红花10g,炙甘草6g。方中桂枝、瓜蒌温通心阳,化痰宣痹;半夏、茯苓、远志、竹茹祛痰除湿,茯苓又有助桂枝温阳利湿的功效;丹参、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枳实、陈皮行气舒脾;炙甘草既可补益心脾,又能调和诸药[45]。

查看全文

病儿心律失常诊治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探讨临床选择用药的适应证及时机。方法回顾分析142例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用药特点。结果142例心律失常患儿经治疗后,113例心律转为正常,其中46例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29例因伴有基础病因,心律失常复杂程度高及病程原因治疗后未转为正常心律。结论临床选择用药的适应证及时机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关键词】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非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是小儿常见疾病,期前收缩、快速心律失常较为常见。近年来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发现率、就诊率日渐增多,已成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提高对小儿心律失常的认识,并给予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极为重要。现对142例患儿临床选择用药的适应证及时机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本科就诊心律失常的患儿142例,其中男79例,女63例;初诊年龄6个月~12.3岁;病程9d~3年。初诊时均给予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治疗,以及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各种心律失常。

查看全文

心律失常药物合理使用论文

【关键词】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控制心律失常的主要措拖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出乎意料的结论,使人们对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如何运用循征医学的结论,指导临床正确、安全、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有不少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使用

心律失常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治疗学角度上讲,并非一有心律失常就要用药,而是需要正确评估病情,严格掌握适应证,做到安全、合理用药。

合理使用的必要性:①药物负性效应的警示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负性肌力作用、脏器毒性作用及其他不良反应等提示,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②卫生经济学关于价效比的要求。③不合理用药导致医源性心理疾患。

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老年人心律失常分析论文

1病例介绍

例1,男,65岁,干部,5个月来每当进食及饮水时感心悸。既往无吞咽困难及心脏病史。体格检查:平静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及食道钡餐未见异常。动态心电图检查正是在进食时可见房性早搏、阵发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诊断:吞咽性阵发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服用普鲁苯辛15mg,3次/d,心得安20mg,3次/d及谷维素20mg,3次/d,服药3天后症状消失。

例2,男,68岁,工人,平素体健,10天来吞咽硬性食物时出现心悸、偶伴头晕眼前发黑,停止吞咽时发作亦随之消失。体格检查:胸部X线及食道钡餐检查均正常。纤维胃镜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进食面包时可见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吞咽唾液及饮温开水时心电图正常。临床诊断:吞咽性心律失常。服用普鲁苯辛30mg,3次/d,谷维素20mg,3次/d,安定2.5mg,3次/d,1周后症状消失。

例3,男,69岁,干部,近5个月来自感吞咽碳酸饮料时出现发作性心悸、心慌、胸部不适。心电图监测显示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为168次/min,给予缓慢静脉推注心律平70mg后,转为窦性心律。患者心脏超声、胸片、食道钡餐未见异常。纤维胃镜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吞咽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口服倍他乐克25mg,2次/d,避免饮用碳酸饮料,未复发。

例4,男,74岁,农民,近2个月来进餐时感觉阵发性心悸、心慌,每次持续数秒不等,至食道内无食物通过时即可停止,当再次吞咽时再发,无消化不良症状。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窦性心律,仅在吞咽时发生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短暂心房扑动呈间歇性发作,停止吞咽运动后,可直接转为窦性心律,或先转为房颤,再转为窦性心律。食道钡餐时未见异常。纤维胃镜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吞咽性心律失常。服用普罗帕酮150mg,3次/d,症状得以控制。

例5,女,62岁,教师,近5天来发现快速吞咽冷藏液体饮料时出现发作性心悸、胸闷。动态心电监测证实饮用大量冷藏饮料时立即出现频发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持续2~3min后缓解,可直接转为窦性心律,临床诊断:吞咽性心律失常。向患者讲述引起此现象的机制和注意事项,嘱其避免冷饮。食道钡餐时未见异常。纤维胃镜检查未见异常。目前未服用任何药物,避免快速进食冷饮后无症状复发。

查看全文

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及类别论文

摘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关键词:心律失常药物应用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有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当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其的影响,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通过实践,逐步形成医生自己的用药经验,不同病例以不同的方案处理,即贯彻用药的个体化原则。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是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与触发、纠正传导障碍及消除折返激动的发生。依据药物电生理效应归纳为4大类。

查看全文

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论文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

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

物为最佳选择论文。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

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有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

查看全文

透析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发生率更高。根据其发生的部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淀粉样变性或脂肪浸润、窦房结胶原支架异常、窦房结动脉病变等不明原因的退行性病变,导致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的器质性病变。房室阻滞的病理改变主要为传导系统或心肌退行性变,如原因不明的心脏支架退行性变、原因不明的传导系统纤维化,其他病变引起的心肌纤维变性、退行性变导致传导阻滞。

缓陧性心律失常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有时被偶然发现。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如心率不低于50次/min,可以不引起症状。如心率低于50次/min或者出现大于3s的长间歇,可以出现相关的症状即症状性心动过缓。所谓“症状性心动过缓”是指直接由于心率过于缓慢,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如一过性晕厥、近似晕厥、头昏、黑蒙等;长期的心动过缓也可引起全身性症状,如疲乏、运动耐量下降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可持久或间歇发作。出现症状性心动过缓是植入永久起搏器的适应证,药物治疗只是短期内用于缓解症状。

一、临床资料

自2007~2009年本院共收治52例患者,52例均为门诊治疗患者,男20例,女32例;年龄36~72岁,平均57岁;病程1个月~23年。根据病史、体征及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

二、治疗步骤

查看全文

探究新生儿心律失常的治疗及研究

摘要:病理性胎儿心律失常发病率约1%~2%,严重时可导致胎儿循环失代偿、水肿、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胎儿超声心动图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为围生期缺氧、低血糖症、宫内病毒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亢进。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宫内缺氧,防止低血糖及电解质紊乱,避免孕期感染,可降低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率。

关键词:心律失常;新生儿;治疗

新生儿可发生任何心律失常。宫内窘迫、娩出窒息、早产与心律失常发生有关。胎儿心律失常往往伴先天性心脏病或胎儿心肌炎,出生后的心律失常以缺氧心肌损害为主,其次为电解质紊乱。因此,胎儿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胎儿心脏异常之一,根据频率和节律分3类: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和心律不齐。具体指在常规产前检查无宫缩时,胎心节律不规则或胎心频率(持续15min)>180次/min或<100次/min(部分学者定义为<120次/min)。胎儿心率>180次/min称胎儿心动过速,<100次/min称胎儿心动过缓,胎儿心率在正常范围内且最快心率与最慢心率之差超过25~30次/min称胎儿心律不齐。二次宫缩间胎儿心率<100次/min或180次/min>或心律不齐,提示胎儿严重窒息。

43%的孕妇可出现一过性胎儿心律失常,其中仅2.4%具有临床意义。胎儿心律失常90%左右为孤立性的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预后良好。持续或反复出现的心律失常多为病理性,发生率为1%~2%,可造成胎儿神经系统损害、心力衰竭、水肿甚至死亡。持续性胎儿心律失常约10%可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早期诊断并根据临床类型和严重程度予以及时处理,可降低围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

1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是争取治疗时机、根据疾病性质和类型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可靠的检查手段还为观察疗效和发现不良反应提供了途径。胎儿心律失常多于常规产前检查听诊胎心时发现。排除胎儿窘迫及绒毛膜羊膜炎等诱因后,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划分临床类型。胎儿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诊断胎儿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方法,最佳检查时间是妊娠18~22周。

查看全文

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疗分析论文

摘要: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脑血管的常见病,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相对较多,正确选择药物治疗此病是关键。现将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进行阐述。

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发生率更高。根据其发生的部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①特发性的传导系统纤维化、退行性变等;②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后;③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症,如风湿性、病毒性心肌炎和其他感染药物:④迷走神经兴奋.常为夜间发生、非持续性;⑤药物影响,如洋地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⑥高血钾、尿毒症等;⑦心脏外科手术损伤、导管射频术并发症。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淀粉样变性或脂肪浸润、窦房结胶原支架异常、窦房结动脉病变等不明原因的退行性病变,导致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的器质性病变。房室阻滞的病理改变主要为传导系统或心肌退行性变,如原因不明的心脏支架退行性变、原因不明的传导系统纤维化,其他病变引起的心肌纤维变性、退行性变导致传导阻滞。

缓陧性心律失常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有时被偶然发现。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如心率不低于50次/min,可以不引起症状。如心率低于50次/min或者出现大于3s的长间歇,可以出现相关的症状即症状性心动过缓。所谓“症状性心动过缓”是指直接由于心率过于缓慢,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如一过性晕厥、近似晕厥、头昏、黑蒙等;长期的心动过缓也可引起全身性症状,如疲乏、运动耐量下降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可持久或间歇发作。出现症状性心动过缓是植入永久起搏器的适应证,药物治疗只是短期内用于缓解症状。

查看全文

探究心律失常病人综合护理

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护理评估]

1.心悸病人是否诉“心脏跳得很快”、“心慌”或伴“心脏有停跳感”,产生心悸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期前收缩。

2.头晕、乏力、抽搐、晕厥由于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引起组织缺血、缺氧所致。见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第二度II型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窦房阻滞。询问病人症状发作的诱因及持续时间。

3.胸闷、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所致。见于心室率太快或太慢,使心脏射血减少,冠状动脉血液灌注不足而发生心肌的缺血、缺氧。

4.既往史注意询问病人以前是否患过心脏方面的疾病,是否做过心电图,有无心律失常发作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