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12:24: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咨询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与德育

一、两个误区: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BR><BR>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BR><BR>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3)随著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出对物质利益的追来,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4)对人的素质要来上只重视思里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BR><BR>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BR><BR>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BR><BR><BR>二、两个范畴:人格与品德(道德品质),心理咨询与德育<BR><BR>1.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现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切、需要、幻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转

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BR><BR>(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同,但反映的包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研究人格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多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杜会倾向因素.如《卡待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的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事谨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BR><BR>(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等等.我们讲品德(道德品质)的标准时,一般指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包括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思想素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待点.所以有人从两者的统一性出发,把它们归结为人的心理素质的1O个要素:强烈的爱国心、进取心、献身精神;正直、诚实、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行为准则.法制观念;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确评价自己,善于理解别人;适应社会环境.懂得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积极心态对待变革和变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不断吸收新知的自觉要求,善于自学并灵活运用知识.树立攻克难题的心理优势;自信心、意志力、勤奋刻苦槽神,敢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挫折,锻炼受挫的恢复力;具有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投入生活;脚踏实地,乐于从基础实践做起,从“基层”起步;树立效率观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会以最少投入获最大效益等等.从上述要项可以看出.它们是个体的人格与品德因素的高度综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BR><BR>(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井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BR><BR>2.心理咨询与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转贴于

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3)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4)两者采用价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世、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5)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BR><BR>3。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联系与区别,但心理咨询究竟对德育有何作用或者说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BR><BR>一是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

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杜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BR><BR>二是指导功能.(1)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针对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BR><BR>三是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BR><BR>三、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与统一<BR><BR>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BR><BR>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BR><BR>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控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

lt;BR><BR>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证,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秘,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因此,工作中把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BR><BR>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BR><BR>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找们从哲学的角区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的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究.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查看全文

小品--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

场景:心理健康咨询室

人物:甲:心理医生

乙:战士

丙:战士

丁:战士

查看全文

诠释心理咨询提问技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在一些学校蓬勃兴起,许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为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咨询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健康教育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其形式主要是会谈。心理咨询会谈不同于一般交谈,它是在咨询双方共同建立的特定情感关系和情境中,围绕求询者的问题,有目的、有控制的人际交往过程,并且对求询者有安慰、疏导、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因此,技巧性很强。4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实践让我深切感受到提问技巧是学校心理咨询技巧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

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是说出来,而是问出来的。提问可以收集到我们想要的信息,可以使谈话更深入,也可以左右谈话的方向与内容。同时,你提问,求询者思考与回答的过程,就是求询者自我反思,改进的过程。提问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必不可少。我认为在提问时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把握的。

一、合理使用提问方式

心理咨询中主要有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只要运用合理,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交谈之初的提问最好采取开放式的。开放式提问常以“什么”,“为什么”,“能不能”等词开头。如“你能不能给我讲讲你的家庭成员呢?”,“你为什么觉得学习没有用呢?”这样的提问能让求询者对有关事件给予较详细的反应,可以引出更多话题。这在交谈之初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求询者的内心世界,得到更多信息,以便后面能准确判断求询者的症结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开放式提问应该建立在良好干预关系的基础上。没有良好的干预关系,这种提问就容易使对方产生疑虑,有被窥探的感觉,即使当事人对问题能一一做出回答,其真实思想也许仍有很大程度的保留。另外,咨询者的神态、询问的语气等也是应该注意的。即使是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咨询者不同的语气和神态,当事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影响到咨询效果。

封闭式提问是限定了范围的一种提问方式。比如,“我们回到刚才讨论的考试紧张的问题,好吗?”,“你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这件事吗?”这类提问应答者只能用“是”或“否”,“对”或“错”,“好”,“恩”等词,或是用事实和数据作答。所以,当我们希望控制面谈进程时,当求询者跑题了,我们要左右谈话的方向和内容时,当我们想验证自己的判断准确与否时,当我们需要澄清事实明确主题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封闭式提问。

有人认为开放式提问比封闭式提问更好,主张尽量避免封闭式提问。但是,我觉得它们是无所谓好坏的,它们各有自己的妙处。在咨询中,只要你善于运用,二者会相得益彰,增强咨询效果。不过,无论你使用哪种方式,都不能是连珠炮似的发问,让求询者没有思考的时间。也不能让人感觉你是在咄咄逼人的质问。

查看全文

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

一、两个误区: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BR><BR>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BR><BR>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3)随著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出对物质利益的追来,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4)对人的素质要来上只重视思里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BR><BR>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BR><BR>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BR><BR><BR>二、两个范畴:人格与品德(道德品质),心理咨询与德育<BR><BR>1.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现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切、需要、幻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转

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BR><BR>(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同,但反映的包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研究人格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多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杜会倾向因素.如《卡待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的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事谨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BR><BR>(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等等.我们讲品德(道德品质)的标准时,一般指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包括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思想素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待点.所以有人从两者的统一性出发,把它们归结为人的心理素质的1O个要素:强烈的爱国心、进取心、献身精神;正直、诚实、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行为准则.法制观念;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确评价自己,善于理解别人;适应社会环境.懂得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积极心态对待变革和变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不断吸收新知的自觉要求,善于自学并灵活运用知识.树立攻克难题的心理优势;自信心、意志力、勤奋刻苦槽神,敢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挫折,锻炼受挫的恢复力;具有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投入生活;脚踏实地,乐于从基础实践做起,从“基层”起步;树立效率观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会以最少投入获最大效益等等.从上述要项可以看出.它们是个体的人格与品德因素的高度综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BR><BR>(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井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BR><BR>2.心理咨询与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

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3)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4)两者采用价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世、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5)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BR><BR>3。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联系与区别,但心理咨询究竟对德育有何作用或者说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BR><BR>一是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

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杜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BR><BR>二是指导功能.(1)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针对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BR><BR>三是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BR><BR>三、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与统一<BR><BR>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BR><BR>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BR><BR>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控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

lt;BR><BR>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证,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秘,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因此,工作中把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BR><BR>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BR><BR>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找们从哲学的角区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的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究.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FONT>

查看全文

心理咨询室全年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完美人格为目标,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尊重“一个教师能有多健康,就能把他(她)的学生带得多健康。”的理念,对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给予支持与保障,从而更好服务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继续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

继续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每天开放心理咨询室,做好学生的来访接待和咨询工作。对于问题较明显的学生,坚持个案的跟踪,及时与家庭联系。

(二)、开设心理辅导讲座。

查看全文

德育心理咨询论文

心理咨询与德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咨询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咨询与德育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存在差别。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者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而使两者不能有机地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心理咨询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一、两个误区: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不安。(4)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致使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查看全文

心理咨询工作计划

目前普遍存在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标准的情况,导致不少学生自我形象偏低,自信心不足,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素质成长。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学生能够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我校特开展心理咨询以帮助大家走出困境。以下是具体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我校的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了解自我

查看全文

城市人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综述

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城市。理咨询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远未达到满足人们需要的水平。加强。理咨询行业建设与管理、普及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咨询师人格素质与业务素质、建立完整的心理卫生预防治疗体系,以推进城市心理咨询业发展,提高城市人心理健康水平,使城市人生活更加幸福。

关键词:城市人;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业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不断增加。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收入差距拉大以及突发事件等,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同的社会问题反映在个体身上,呈现出来的就是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普遍降低:更经常地体验到焦虑情绪,身心疾病发病率提高、社会适应性差、工作效率下降、婚姻家庭关系与人际关系矛盾增加等等。要提高城市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一是通过制定与调整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使政策更具公平性与合理性;二是在微观层面调节人的心态。前者,即社会经济政策的完善无疑可以惠及多数人群,但其缺点是出台速度较慢,且政策有硬性标准,难以契合不同个体的具体需要;后者,即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改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针对个体的,对那些难以适应社会变迁的个体进行直接指导与帮助,化解其内心焦虑与矛盾,改变对事物的看法,进而产生积极有效的行动。因此,心理咨询是通过在微观层面上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康人格,通过构建个体心理和谐以达到维护群体的社会和谐。

一、现代城市人心理问题不断加剧。心理与精神类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从世界范围看,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心理问题反而越多、越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后人们开始关注内心的需要,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超过了物质生活;二是经济发展中竞争日趋激烈,加大了人的心理压力;三是社会不平等加剧,带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失衡,所谓“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不是因为我没有,而是因为你比我多”;四是对金钱地位的追求并不能满足人的内心需要,心理痛苦的人中不乏百万富翁或是高官显贵。

从中国的国情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长,但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凸显。从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与考试压力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年轻人购房、结婚问题、人到中年的晋职升迁到退休综合症、丧偶者孤独寂寞等等,人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可能面临心理危机;加上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如住房搬迁、亲属患病、职业变更以及意外的灾祸(如车祸等)都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冲击,加剧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查看全文

心理咨询发展论文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查看全文

剖析城市人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不断增加。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收入差距拉大以及突发事件等,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同的社会问题反映在个体身上,呈现出来的就是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普遍降低:更经常地体验到焦虑情绪,身心疾病发病率提高、社会适应性差、工作效率下降、婚姻家庭关系与人际关系矛盾增加等等。要提高城市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一是通过制定与调整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使政策更具公平性与合理性;二是在微观层面调节人的心态。前者,即社会经济政策的完善无疑可以惠及多数人群,但其缺点是出台速度较慢,且政策有硬性标准,难以契合不同个体的具体需要;后者,即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改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针对个体的,对那些难以适应社会变迁的个体进行直接指导与帮助,化解其内心焦虑与矛盾,改变对事物的看法,进而产生积极有效的行动。因此,心理咨询是通过在微观层面上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康人格,通过构建个体心理和谐以达到维护群体的社会和谐。

一、现代城市人心理问题不断加剧。心理与精神类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从世界范围看,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心理问题反而越多、越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后人们开始关注内心的需要,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超过了物质生活;二是经济发展中竞争日趋激烈,加大了人的心理压力;三是社会不平等加剧,带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失衡,所谓“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不是因为我没有,而是因为你比我多”;四是对金钱地位的追求并不能满足人的内心需要,心理痛苦的人中不乏百万富翁或是高官显贵。

从中国的国情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长,但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凸显。从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与考试压力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年轻人购房、结婚问题、人到中年的晋职升迁到退休综合症、丧偶者孤独寂寞等等,人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可能面临心理危机;加上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如住房搬迁、亲属患病、职业变更以及意外的灾祸(如车祸等)都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冲击,加剧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社会改革与制度变迁改变了人们外部的生活环境,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则需要个体自我的心理调试。一项新政策对每个体产生的影响性质(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及影响大小取决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遇到心理问题的人需要得到心理慰藉与支持,除了从家人、亲属那里获得社会性支持外,有的还需要心理咨询人员的危机干预与专业性支持。当个体应对问题的能力下降,得不到社会性支持,又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专业治疗,很可能发展成为严重性心理问题、甚至精神性疾病。

引发精神困扰与心理疾病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如阶层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动)、政治事件、信仰危机、战争爆发、经济波动及失业率、离婚率的变化等;个人因素包括个人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如结婚、离婚、丧偶、晋职、退休等)、各种社会角色变化(如从“为人子”到“为人父”、从下属晋升为上司)以及年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个体原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人格结构造成冲击,使人产生社会适应不良,如果长期无法得到调整,就会引发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