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12:21: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资本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理资本分析论文
1心理资本的界定
POB的选择标准包括[1]:积极性;基于理论和经验研究;可以被有效地测量;状态性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这些选择标准的提出使POB研究有别于那些具有积极导向的大众化文献或读物(例如Coney的《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和Johnson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对积极心态的倡导;另外,POB是基于状态的,那些相对固定的特质性自我评价并不属于心理资本的范畴,例如,大五人格、良心、自尊、积极情绪、情绪智商等,尽管都有其理论研究背景,而且也可以有效测量,但是不易开发、改善与管理,因此不应该属于POB的内容。
“心理资本”的概念正是在POB及其选择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其特点是[2]:①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②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③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④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
虽然定义中心理资本只包含了四个维度,但事实上,心理资本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核心构念,它整合了不同符合POB标准的心理能力,并考虑了能力之间的协同作用。因此,投资、发展并管理整个心理资本对于工作绩效所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单个积极心理能力的影响[3]。
2心理资本的构成
心理资本下人力资源管理透析
摘要:心理资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分析了心理资本的概念及其要素,探讨了心理资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并重点研究了心理资本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关键词:心理资本;人力资源;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开始逐步认识到员工心理资源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4。众多研究也表明,员工优秀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工作态度等心理资源是组织产生高绩效的重要4泉。因此,如何获取、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投资收益,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心理资本理论是近几年来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心理资本的概念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1心理资本及其要素
心理资本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通过投资并开发”你是谁”来获取竞争优势,其基础由”你是谁”组成而不是”你知道什么”或”你知道谁”。心理资本基于积极的心理学范式,关注人的积极方面和优点,体现个人对未来的信心、希望、乐观和毅力,关注个人或组织在面对未来逆境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个人层面上,心理资本指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的心理资源。在组织层面上,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类似,心理资本通过改善的员工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投资回报和竞争优势。心理资本具有独特性,能有效地测量和管理,通过投资与开发心理资本,能改善绩效,并形成组织竞争优势。
由于心理资本的内容比较广泛,因此确定其要素选择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蕴怎贼澡葬灶泽等人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心理资本的要素选择标准至少有以下几点:淤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中积极、独特和具有动力作用的要素;于具有理论与研究依据;盂可以有效测量和评价;榆属于能够被开发和管理的心理状态品质。这些选择标准的提出使心理资本研究有别于那些具有积极导向的大众化文献或读物对积极心态的倡导,也有别于那些宏观积极组织研究。另外,研究者还指出,心理资本是基于状态的,那些相对固定的特质性自我评价不能包含在心理资本的范畴中。例如,良心、自尊、积极情绪、情绪智商等,尽管都有其理论研究背景,而且也可以有效测量,但是不易开发、改善与管理,因此不应该属于心理资本的内容。也有研究者认为,某些基于特定任务的心理状态变量也不能作为心理资本的内容,如自我效能感等。
心理资本高职教师论文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350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6份,有效问卷率为87.43%。
2.方法
第一,中国版工作倦怠问卷(CMBI)。该问卷在参考Maslach研究编制的工作倦怠问卷(MBI)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改良,包括情绪耗竭、失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为5个条目。采用Likert-7计分,“1”为“完全不符合”,“7”为“完全符合”,代表符合程度由低到高。其中,成就感降低维度全部反向计分。相关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第二,心理资本问卷(PCQ-24)。由Luthans编制,李超平翻译,有自我效能感、希望、坚韧性、乐观四个维度,共24个条目,采用Likert-6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含3个反向计分条目。相关研究证明了PCQ-24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区分效度、聚合效度和校标效度。
3.统计学分析
成教生偶像崇拜和心理资本关系探究
摘要:基于心理资本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心理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堂效果的可测量性的观点,运用问卷法对某成人全日制教育133名在校生进行调查,探讨偶像崇拜和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偶像的个体对偶像崇拜有非理性的认识;有偶像的个体,偶像崇拜处于娱乐社交维度时心理资本水平较高。建议院校可以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理性崇拜内容,以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促进思政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成教生;偶像崇拜;心理资本
随着思政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提升思政课堂的有效性受到多学科、多方位的关注。研究者曾指出心理资本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心理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堂效果的可测量性[1]。以往对心理资本前因变量的研究发现,可以归纳为个体特征变量和组织环境变量,其中个体特征变量包括人口学变量、人格特征、自我强化等,组织环境变量包括组织支持、任务挑战性、压力生活事件等[2]。根据心理资本干预模型,设置合理目标、体验成功、榜样示范、激励动机等都可以有效提升心理资本水平[3];其中榜样示范是指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典型事迹影响学生的方法。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榜样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榜样的吸引力、行为的复杂性、与观察者的关系等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4]。“致敬英雄”“肖战粉丝事件”,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榜样作用曲高和寡,偶像崇拜层出不穷[5],偶像崇拜利弊的辩论在这个时代仍是一个重要话题。偶像崇拜是指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赖,包括对崇拜对象的心理认可(identification),行为模仿(imitation)和情感依恋(attachment)[6]。研究者指出随着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程度提升、媒介可得性增强,青少年暴露在偶像化的时代,偶像崇拜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有偶像的个体自我概念水平高于没有偶像的个体[7]。根据岳晓东所进行的大规模偶像崇拜调查发现,国内媒介体制正处于转型过程中,“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机制迫使媒体不断突破来获取收视率,因此娱乐化、偶像化、明星化更加泛滥。同时,中国作为国际市场所展现的经济实力,日韩、欧美、港台、大陆偶像形象五花八门,个体偶像崇拜和心理健康变量的关系较为复杂,研究发现非理性的偶像崇拜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8],偶像认同程度、情感依赖程度和个体的合群程度存在正向关系,对偶像认同程度、情感依赖程度和行为投入程度越高,个体支配性、主动性越高等[9]。本研究旨在考察成人全日制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及其与心理资本的关系,为心理资本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同时为思政课堂内容的完善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数据135份,其中有效数据13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8.5%。被试基本信息如下:男性68人(51.1%),女性65(48.9%);大一学生46名(34.6%),大二学生78名(58.6%),大三学生9名(6.8%),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广告设计、计算机、学前教育,年龄在17—24岁,平均年龄19.54+1.111。2.研究工具。CAS中文版量表:彭文波、邱晓婷、刘电芝、王平(2010)通过翻译、访谈在原CAS(CelebrityAttitudeScale)量表34个条目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条目:“为了帮助这位名人得到更多的支持,我愿意付出哪怕超过我能力的努力”“我常常因为别人不理解我所喜欢的名人而苦恼”。经过验证得出五个维度:“娱乐社交维度”“情感投射维度”“完全认同维度”“关系幻想维度”“病例边缘维度”。CAS中文版的CronbachAlpha为0.94,各分量表的CronbachAlpha系数分别为0.88、0.86、0.82、0.67、0.76。心理资本量表,采取Luthans等(2007)提出的心理资本问卷(PCQ-24),本量表分为自我效能、希望、韧性和乐观四个测量维度,采用Likert5级量尺计分。其中四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自我效能感:0.91,希望:0.87,韧性:0.83,乐观:0.90。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3.数据分析整理审核后的有效问卷通过数据录入软件EpiData3.0,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ence)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根据数据类型选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分组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取α=0.05(双侧检验)。
二、研究结果
心理资本的发展对企业的启迪
摘要:心理资本是在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是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之上的一项重要资本。心理资本理论为如何促进员工的心理资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转变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正逐渐成为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新取向。在大量文献研究基础之上,围绕着心理资本的背景、内涵以及如何开发心理资本展开描述,分析了以往研究中对心理资本的元素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的开发角度。并将心理资本理论与企业发展连接起来,分析了心理资本对发挥员工潜能、塑造良好企业文化、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理资本积极心理企业发展
一、心理资本背景
二十世纪末期,美国前心理学学会主席MartinSeligman和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号召人们,心理学的研究理应肩负起二战前的两项已经被遗忘的使命: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加充实而愉悦、培养挖掘人的潜能,由此,提出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在积极心理学的推动下,美国前管理学会主席Luthans把积极心理学的成果运用到组织行为学领域,提出了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OrganitionalBehavior),简称POB。Luthans等人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研究基础,在分析了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l)、人力资本(humancapital)和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的特点和区别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
二、心理资本内涵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等文献中。经济学家Goldsmith,Vemu等人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影响个体的生产率的一些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观点或自尊感,支配着一个人的动机和对工作的一般态度。FredLuthans,Carolyn和BruceJAolio在2007年对心理资本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
心理资本对企业的启发诠释
一、心理资本背景
二十世纪末期,美国前心理学学会主席MartinSeligman和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号召人们,心理学的研究理应肩负起二战前的两项已经被遗忘的使命: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加充实而愉悦、培养挖掘人的潜能,由此,提出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在积极心理学的推动下,美国前管理学会主席Luthans把积极心理学的成果运用到组织行为学领域,提出了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OrganitionalBehavior),简称POB。Luthans等人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研究基础,在分析了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l)、人力资本(humancapital)和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的特点和区别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1]。
二、心理资本内涵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等文献中。经济学家Goldsmith,Vemu等人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影响个体的生产率的一些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观点或自尊感,支配着一个人的动机和对工作的一般态度。[2.3]FredLuthans,Carolyn和BruceJAolio在2007年对心理资本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3)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4)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4]Luthans和Youssef明确表示,积极心理资本由自我效能(自信E)、希望(H)、乐观(O)和坚韧性(R)四个维度构成,这些都是个体的基本心理力量和状态,都符合积极、独特、可以测量、可以开发和绩效相关等积极组织行为的标准。
三、心里资本开发研究概况
(一)自信开发。
高职青年教师心理资本提升策略
一、心理资本概述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力量,其主要功效主要表现如下:(1)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点。比如2005年,Luthans等的研究表明个体希望、乐观和韧性水平越高,其工作绩效也就会越突出。(2)心理资本对工作态度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中都与工作态度有关;希望和韧性对工作态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乐观对工作态度有着间接的影响。(3)心理资本开发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工作幸福感。工作幸福感就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工作的满意度,它强调的是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和高频次的愉悦。(4)心理资本提升能够增强组织公民行为发生的倾向性。所谓组织公民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得到正式报酬系统确认的情况下而自愿做出的行为。(5)心理资本提升能够削减工作倦怠发生的可能性。所谓工作倦怠是指由于工作负担过重或压力过大而导致工作人员的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
二、心理资本开发对高职青年教师管理的意义
当前,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人力资源。《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从学生成长成才、学校改革发展、政府项目引导、合作共赢发展、建议与期待五个部分解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喜忧参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离不开广大职教人的努力和奉献,尤其是高职青年教师的努力。尽管当前高职青年教师的学历普遍在研究生层次及以上,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但也存在着诸如教学经验不足、科研功利思想严重等问题,还存在着专职与兼职、教学与进修、工作与生活、能力与期待、理想与现实等角色冲突,这些都可能导致高职青年教师工作绩效的降低,进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青年教师一般指在高职院校任职、低于35周岁的教师,他们属于知识型员工。相较于一般员工而言,高职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工作内容相对复杂,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工作成果难以量化等,他们的心理资本开发和提升有着更显著的效用。
(一)开创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的新方向
自资本理论学诞生以来,先后出现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理论,心理资本理论改变了以往关注宏观层面,从整体出发提升组织整体绩效的局面,它从个体心理出发,强调个体的心理状态水平对提升个体竞争优势和个人绩效的作用,弥补了以往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微观心理层面关注不够的缺憾。心理资本理论研究成果表明,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创设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情境或组织氛围,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韧性水平,就可以提高教师管理的整体效能,开创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的新方向。
心理资本下高校创业教育探析
1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据报道,2015年有近750万毕业生就业,就业人数空前增加、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于2014年11月28日下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鼓励大学生投身创业。由此看出,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政府、高校和毕业生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我国大学生创业情况并不乐观,数据显示,与发达国家近20%的创业率相比相去甚远,除浙江地区能达到4%的创业率,大部分地区则仅维持在1%左右。”[1]“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各高校应以创业教育为平台,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扩充知识储备,增强心理素质,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2]面临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高校重要工作内容,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学理论已受到广泛的关注。2004年,美国Luthans等人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资本这一概念,其核心要素是: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2]。心理资本理念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将为高校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2心理资本引入高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高校依托专业、系统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帮助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业技能、塑造良好心理品质。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专业”课程;2002年4月,教育部选定九所高校作为试点,创业教育也逐渐纳入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现阶段我国的创业教育侧重对大学生创业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对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的培育重视程度不足,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3]2.1大学生创业面临心理考验。2.1.1自我认知力面临考验合理的认知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条件,包括自我的认知以及对创业活动的认知。大学生面临人生道路选择时往往充满恐惧,具体表现为对自我能力的否定,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限放大而引发的悲观、抑郁情绪;或基于不合理的自我定位,高估自身能力而出现的自负心理,一旦遭遇挫折就一蹶不振,走向另一个极端。2.1.2情绪调控力面临考验不良情绪是指个体在遭受客观刺激后所产生的如焦虑、抑郁等情绪体验。根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大学生心理发展处于成年早期,尚不成熟且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体验。“创业不仅要求创业者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4]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难免遭遇挫折,创业的艰辛和困苦容易引发其焦虑、抑郁情绪,此时自我情绪调控力的缺失,将会导致大学生创业者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一旦不良情绪占主导,则会阻碍创业进程,甚至导致创业失败。2.1.3创业意志力面临考验坚定的意志是创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拥有创业动机并取得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凤毛麟角,原因在于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可能面临:工作时间长、工作人员少、创业资金不足、人脉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面对长期的创业压力,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定的创业意志,是大学生创业者克服困难并取得创业成功的关键。2.1.4抗压能力面临考验一项针对“90后”大学生抗压能力的报告显示,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里会留下阴影。个体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抗压能力弱,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目标未能实现便会产生挫败感。创业活动中,创业者可能面临各方的压力甚至失败的风险,这将对90后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产生巨大考验。2.2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创业中的调节作用。2.2.1自我效能坚定创业选择“创业自我效能感,指创业者对其创业能力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行动在创业活动中取得成功。”[5]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是否选择创业,研究表明,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更能激发个体的创业动机;其次,自我效能感还影响着创业者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具有更开阔的思维,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创业环境中寻找创业机会。2.2.2希望品质激发成就动机希望是基于对成功的感知和体验之上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具体指个体通过制定可行且具备挑战性的目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目标,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表现为创业的成就动机。创业过程充满了艰辛,高的成就动机能够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在艰苦的环境中激发创业潜能,保持创业激情。因此,希望品质是大学生创业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2.2.3乐观心态引导积极归因乐观是指“精神愉快,对事物发展充满信心”,通常表现为对事物结果的积极归因和预测[2]132。乐观者通常具有较强的受挫能力,能够对负性事件进行客观归因和积极预测;乐观者在取得成绩时,能够归因为自身努力的结果,提升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创业者应时刻保持乐观心态,正面应对创业过程中遭遇的负性事件,能够在创业取得成果时充分肯定自己的能力,为创业成功奠定基础。同时乐观能够给创业者带来积极的心理预期和暗示,缓解创业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提高创业成功率。2.2.4坚韧性塑造意志品格“坚韧性指个体在遭受挫折、陷入困境之后,能够快速恢复状态,抵抗压力。”[6]研究表明,成功的创业者比遭遇挫折而中途放弃的创业者具有更强的心理坚韧性。韧性强的创业者能够灵活地处理问题与矛盾,采用积极策略应对创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创业者面临巨大压力或陷入困境时,坚韧性是其进行心理调节和压力应对的有力武器,能够帮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完善人格、收获成长,最终取得创业的成功。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性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有力支撑。四要素相互渗透、协同作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信心,坚定意志,减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和不安情绪,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取得创业成功。
3心理资本引入高校创业教育的策略
3.1优化创业指导课程,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创业教育课程是传递创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创业品质的主渠道”[7]。高校应建立跨年级的、有区别的、针对性强的创业指导培训体系。首先,在学生入学时通过专业测评软件对学生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和规划;其次,开设GYB、SYB等创业意识培训班,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编成新的班级。班级按级别、分层次开设不同的培训课程,包括从创业意识的萌芽到具体的创业项目的拟定,帮助学生对创业过程作整体认知,针对有较成熟创业想法的学生作细化指导。同时,班级同学可彼此交流、互相鼓励;最后,模拟创业过程,将创业意向具体化,引导学生从创业构想、市场调查、创业策划、投入运营等步骤进行创业过程模拟。通过有规划、有步骤的创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创业者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增加对创业的整体认知,增强自我效能感,为开启创业之路做好充足的准备。3.2丰富创业活动形式,增加大学生的成功体验。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高校在创业教育体系中应融入特色创业活动内容,营造创业氛围,帮助大学生获取自我认同感,积累成功体验,提高创业的成就动机。高校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色,丰富创业活动形式,如举办创业模拟大赛、金点子大赛等;邀请知名成功创业者做客校园大讲堂;开辟校园创业孵化中心,组织开展创业孵化项目;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良好氛围。开展特色活动,一方面能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活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另一方面在创业实践中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借鉴前辈的经验和教训,增强创业的成就动机,不断积累创业心理资本。3.3心理辅导与创业指导有效结合,缓解大学生创业压力。创业活动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充实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能力是关键,除此以外,高校还应注重对大学生创业者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课程与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相结合,双管齐下,有效缓解大学生创业压力。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课程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环节应紧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不良情绪及不恰当的压力应对方式带来的危害,教授大学生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等心理学方法,采取自我领悟和放松的方式应对外界压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实践教学环节中,以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将心理教学融入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加创业心理资本。心理的个性化辅导则是依托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提供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和服务,有效减轻大学生的心理负担,缓解创业压力,帮助他们正确面对问题,坚定意志,增强坚韧性。3.4高校学生职能部门有序对接,完善大学生心理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就业指导中心作为高校重要的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着力培养心理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创业简称“双创”型人才的背景下,心理健康中心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有序对接是高校完善服务育人功能的趋势和必然要求。首先,利用高校创业教育平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创业指导工作室,协同发挥作用,完善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其次,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创业指导师的培训和学习,着力培养综合性、全能型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大学生创业中的教育、引导作用;再次,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创业指导工作室为抓手,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创新指导形式,加强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沟通,帮助大学生积累创业心理资本,为创业成功奠定基础。
心理资本下人力资源管理诠释
摘要:心理资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分析了心理资本的概念及其要素,探讨了心理资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并重点研究了心理资本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关键词:心理资本;人力资源;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开始逐步认识到员工心理资源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4。众多研究也表明,员工优秀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工作态度等心理资源是组织产生高绩效的重要4泉。因此,如何获取、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投资收益,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心理资本理论是近几年来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心理资本的概念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1心理资本及其要素
心理资本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通过投资并开发”你是谁”来获取竞争优势,其基础由”你是谁”组成而不是”你知道什么”或”你知道谁”。心理资本基于积极的心理学范式,关注人的积极方面和优点,体现个人对未来的信心、希望、乐观和毅力,关注个人或组织在面对未来逆境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个人层面上,心理资本指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的心理资源。在组织层面上,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类似,心理资本通过改善的员工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投资回报和竞争优势。心理资本具有独特性,能有效地测量和管理,通过投资与开发心理资本,能改善绩效,并形成组织竞争优势。
由于心理资本的内容比较广泛,因此确定其要素选择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蕴怎贼澡葬灶泽等人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心理资本的要素选择标准至少有以下几点:淤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中积极、独特和具有动力作用的要素;于具有理论与研究依据;盂可以有效测量和评价;榆属于能够被开发和管理的心理状态品质。这些选择标准的提出使心理资本研究有别于那些具有积极导向的大众化文献或读物对积极心态的倡导,也有别于那些宏观积极组织研究。另外,研究者还指出,心理资本是基于状态的,那些相对固定的特质性自我评价不能包含在心理资本的范畴中。例如,良心、自尊、积极情绪、情绪智商等,尽管都有其理论研究背景,而且也可以有效测量,但是不易开发、改善与管理,因此不应该属于心理资本的内容。也有研究者认为,某些基于特定任务的心理状态变量也不能作为心理资本的内容,如自我效能感等。
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资本属性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资本的“工作属性”“学校属地”和“学校属性”等各项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工作属性不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包容、尊敬、谦虚和奉献即人际型心理资本要素,但是在进取、自信、希望和坚韧即事务型心理资本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特征;不同学校属地带来交通物流、文化科技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同,以致他们只在事务型心理资本各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特征;从学校属性来看,我国重点高校的建设成效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硬件、科研和学科建设等优势上,而且使他们在心理资本各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特征.该结果对发掘教师个人的心理潜能、提高工作效益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资本;工作属性;学校属性;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时代教育思想和高校实现“双一流”目标的不断推进,高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传统人力资源的绩效化管理,因其可复制化、普适化的原因所致,很难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绝佳境界,即个人的潜力和团队发展有机结合,双方效能都发挥到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的,仅靠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很难实现的[1].美国学者Luthans教授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依据,提出了心理资本理论,给人类实现这一目标找到新的有效途径.心理资本是人们积极心理能力的集合,是提升工作绩效与组织竞争优势的一种积极心理资源,一种能使个体的心理潜能得以发掘,并能长久发挥作用的资源[2].因此,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困境情况下,本研究不仅可以正确认识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资本的一些特征,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也丰富了心理资本的理论.
1研究方法和对象
1.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资本量表》,该量表整体模型的拟合指数分别是:X2=1331.6,df=693,X2/df=2.02,RMSEA=0.052,GFI=0.83,CFI=0.96,NFI=0.93,PGFI=0.75.信度检验,各维度α系数值均大于0.70,整体结构的α系数值为0.933.内容效度检验值为8.94,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3].运用SPSS18.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研究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差异检验.1.2研究对象.将中国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分层,然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先将全国划分为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南、西北及东北七大区域,然后在每个区域中抽取1个省(或直辖市),结果为北京市、上海市、云南省、湖南省、甘肃省、广东省、辽宁省和浙江省,共8个省份.每个省发放问卷120份,共发放960份,回收820,其中有效问卷660份,有效率为68.75%.其次,利用手机的QQ群,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电子版问卷.共收回102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的总数是762份[3].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结果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