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11:31: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行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理行为

员工心理行为特点分析论文

本文应用安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结合供热公司基层车间安全生产实际和员工现状,研究了供热企业员工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其对与安全供热的关系,提出了应对措施,为进一步加强供热车间的安全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概述

在传统的规范之上、技术之上的安全管理模式下,供热企业近年来花费了很大的资金和精力,改造和维修了大量非安全设备和工艺,制定修改了各种岗位操作规范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员工的安全技术教育培训,采纳了较为先进的HSE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加强了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企业的安全形势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有些供热车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安全隐患,不时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供热企业发生的事故多种多样,但几乎都和员工(包括普通职工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关,在事故分析和总结时简单的“三违行为”“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等字眼掩盖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最终根源——员工心理行为特点。为什么员工会发生三违行为、为什么责任心不强、为什么有些事故会重复发生、为什么管理者监管不力等等,这些问题几乎很少有人深究。

这就需要我们安全管理人和基层车间队领导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认真观察分析和研究,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扩展安全管理的视野和深度,以提高供热企业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

二、研究员工心理行为特点的作用

查看全文

研究幼儿多动行为心理健康教学

幼儿进入幼儿园,从最初无拘无束的家庭活动进入到一个具有相对约束力和存在一定任务要求的新环境。他们通过游戏、与父母、教师同伴互动等方式开始学习生活和发展自我,这些活动直接刺激他们在肉体和精神领域的发展与变化。在个体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环境、文化、教养方式、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在个体发展中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疾患,多动就是其中之一,多动行为既不利于个体健康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班级的正常秩序,增加了一日生活的管理环节,因此我认为儿童多动行为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行为。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当然,不同孩子处于不同的环境,接受不同的教育,再加之遗传、家庭氛围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多动行为的因素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正确分析幼儿多动行为的成因,以便于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性格和行为是后天塑造而成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塑造、训练而改变的。相信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纠治与教育指导,幼儿的多动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尤其在个体发展最为迅速的三--六岁阶段,对幼儿进行心理疾患纠治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可以起到更为明显的成效。

我们班有两个孩子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不由自主地表现一些与一般幼儿不同的或与情景不相符合的反映。具体表现为:活动过多,上课时手脚不停,注意力无法集中,坐立不安,无法聚精会神地完成一些作业;游戏时不能按游戏规则活动,会有无目的地运动;午餐、午睡时心神不宁;好冲动,易激怒,缺乏自制力,受挫能力差,易发生攻击性行为等等。其多动行为已严重影响了孩子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在集体中他们所表现出的扰乱行为使其他孩子在屡次遭受侵犯后渐渐地远离他们,从思想上对他们产生了排斥心理,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有时甚至会集体性地伺机运用动作或语言捉弄或报复他们,从而使这两个孩子的问题行为更加变本加厉地呈现出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及时地对儿童的多动行为进行积极引导与有效干预。那么,这样对其进行教育呢?我们尝试以下原则:

1、尊重接纳的原则

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家长与教师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方式表示接纳。及站在孩子的角度,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来尊重幼儿,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身体接触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一份被关注、被重视的尊重感,从而在心理上消除紧张情绪,获得自由愉快的情感体验。

2、潜移默化的原则

查看全文

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研究论文

几十年来,多种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一门统一学科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其对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出了要把个的和社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的探讨整合起来的呼呈,建立整合的科学大一统的整合社会心理学。人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在多种学科之间形成的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社会行为心理学的提出和构建妆衰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势在必行,总的设想是将社会行为的个体作用、群体互动、社会影响整合起来,从丰富多彩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切入,着力研究聚群行为心理的优化整合。

一、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整合趋向

从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以罗斯为代表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以麦独孤为代表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后来又出现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嬉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解释,强调社会呀群体变量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但是,俱、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间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要充分准确地描绘人的社会行为,单一的研究取向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一种综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从本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开始,欲图将社会心理学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体实施,尽管许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学科间的联姻却未能获得预想的成功。最近20多年,不同研究取向的论争再度兴起,当理智战胜了感情之后,开始迈上了整合之路。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从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的整合发展和现状启示中,我们认为,社会行为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塑的造的综合应用社会科学,是从心理层面上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流行性反应的总体把握。从学科性质上讲,它既不是心理学的分支,也不是社会学的分支,而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的事合社会心理学。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正如南京大学周晓虹博士所言:“我们只有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以至生物学的多维视野出发,才能获得对人类社会行煌完整解释”。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母体学科在解释人类行为及春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来看,它虽然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多种学科的简单的拼凑和混合,而是多种学科的整合,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因此,社会心理学应独立地着力于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第一次提出了整合社会心理学,其研究对象分为三层次或三个单元:第一层次为宏观层次,又叫社会主体单元,其基本概念是社会、文化和人格,认为社会行为是这三个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S)=f(S.C.P);第二层次为中观层闪,又叫个人主体单元,其核心概念是地位、角色、自我,认为个人行为是这三个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I)=f(S.R.S);第三个层次为微观层次,其操作概念是目的、工具和态度,又叫行为主体单元,认为任何作为社会行动的行为都是这三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A)=f(O.M.A)。夏学銮教授“三层次九因素”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在水平层次上的任何一个主体单元的行为都必须考虑行动的三个参照系数的综合作用。总之,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

从“三层次九因素整合说”中可以盾出,社会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心理律的整合及个体作用、群体互动、社会影响的整合是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关节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性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心理是社会行为的内在过程,而社会行为则是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社会心理整合研究是指社会行为流行性反应的内在心理一般本性和一般规律的研究;社会行为整合研究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们直接关注的流行性心理反应的外在行为特征研究。社会心理的维度是我们所熟知的,而社会行为的维度则往往有所忽视。目前,社会心理研究所有社会学化和社会行为研究有心理学化的整合趋势。社会行为心理学既要探计内在的社会心理学过程,又要研究外在的社会行为规律,以避免行为主义忽视行为内在心理过程,而认知论学派忽视心理过程外显行为的偏向。

查看全文

员工心理行为特点与安全研究论文

本文应用安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结合供热公司基层车间安全生产实际和员工现状,研究了供热企业员工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其对与安全供热的关系,提出了应对措施,为进一步加强供热车间的安全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概述

在传统的规范之上、技术之上的安全管理模式下,供热企业近年来花费了很大的资金和精力,改造和维修了大量非安全设备和工艺,制定修改了各种岗位操作规范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员工的安全技术教育培训,采纳了较为先进的HSE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加强了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企业的安全形势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有些供热车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安全隐患,不时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供热企业发生的事故多种多样,但几乎都和员工(包括普通职工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关,在事故分析和总结时简单的“三违行为”“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等字眼掩盖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最终根源——员工心理行为特点。为什么员工会发生三违行为、为什么责任心不强、为什么有些事故会重复发生、为什么管理者监管不力等等,这些问题几乎很少有人深究。

这就需要我们安全管理人和基层车间队领导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认真观察分析和研究,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扩展安全管理的视野和深度,以提高供热企业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

二、研究员工心理行为特点的作用

查看全文

个人投资心理行为金融学论文

【摘要】近几年,证券市场交易中过度投机性等非理性投资行为受到了不同群体的关注,如何应用行为金融学实现理性投资,是个人投资者、券商及政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只有建构理性化的市场环境,才能实现投资能力及市场运作效率的提升目标,推动我国证券交易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行为金融学特征分析出发,对我国投资者投资心理行为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着重讨论了过度自信心心理行为、羊群效应、风险规避心理等,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优化进步。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个人投资;心理行为;现状;建议

1行为金融学理论概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其实就是把心理学及经济学中的一些核心内容进行结合,然后对决策进行全面分析,其中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它通过合理运用实验的方法,能够对投资结构开展非常有效的处理。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既不可以呈现为风险偏好型,同时也不可以呈现为风险规避型,必须对关注对象进行合理的整合。

2我国投资者投资心理行为现状分析

就目前情况来看,通过对国内交易市场进行大量调查和分析发现,投资者投资心理一般包括以下几种。(1)过于自信。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并没有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认识,而且在实际投资的时候,经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能够对决策进行正确的分析,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最终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对投资者开展相关的分析可以发现,有很多投资者持仓的份额都比较大,而且有一些会高于80%。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获利预期过高造成的。(2)过度投机心理。在实际投资的时候,有一些投资者当遇到突发情况或者获取相关信息时,会出现反应过度的问题,而还有一部分投资者则是反应不足。只有根据所获取信息做出更为合理的反应,才能确保投资行为的合理性。(3)处置效应心理。当在对处置效应开展实际调查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获得短时利益,他们可以通过卖出行为获得盈利。当股票处于亏损状态的时候,及时将其卖出,这种处置方式被称作“售赢守亏”效应。(4)羊群效应。羊群效应主要是指在实际交易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非理性群体行为,而且这种心理在金融市场中非常普遍。

查看全文

心理教育行为问题综述

摘要: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高素质的人,最佳的体现是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对培养人的当代教育提出的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要注意在教育体系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关键词:心理教育行为分析

一、实施心理教育行为的意义

21世纪是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科技发展迅速的世纪。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竞争将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结构的变化。现代社会使人们有了时间紧迫感、差别加大造成的心态不平衡、流动和变化加快带来的不安全感、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化以及现代生产方式与工作条件产生的单调、枯燥、孤独乏味之类的感受,于是就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心理冲突,产生浮躁、焦虑、失落、不满之类的不健康心态。另外,在心理素质上,当代人又存在意志薄弱、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缺乏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依赖性强、情感不稳定、危机意识不强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教育在未来的教育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高素质的人,最佳的体现是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对培养人的当代教育提出的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要注意在教育体系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受单一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学生身心整体素质发育不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解决的出路是建立新型的人才素质模式,而在人的整体素质模式中心理素质是基础,对人的其他素质及人才整体素质有重要影响。

青年期是个体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暴风骤雨”期,在目前的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问题,走向成熟和成功。同时,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查看全文

学习阻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一、儿童学习障碍介绍

儿童学习障碍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心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学习障碍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也有了有益的应用。先前人们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方面,然而他们的问题远非如此。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障碍儿童在情绪、注意、行为和社会交往方面都存在更多的问题。研究表明,如果没有解决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对其学业的帮助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习障碍儿童由于经常遭受学业上的失败,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的心理,继而又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做好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建立在对他们心理的整体把握上。应当首先清楚他们的心理及行为特点,确定是否有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寻找各种问题的原因以及矫正措施,这样才能在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能力、改善学业状况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已有研究者指出,健康、积极的情绪会促使学习障碍学生学习更多新的词汇,在新的学习任务上表现得更好。

二、学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障碍儿童的焦虑、抑郁问题

学习障碍儿童由于学业上的失败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惩罚,甚至是同学的歧视,他们往往比一般儿童体验到更多的压力感,因此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研究表明,学习障碍者的特质焦虑或状态焦虑水平高于非学习障碍者,有更多的身体主诉以及睡眠障碍,并且焦虑水平与睡眠问题呈正相关。学习障碍儿童的焦虑症状主要是缺乏安全感,心里不踏实,担心自己做不好事情,不愿尝试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担心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面对外界事物和环境的变化常常感到紧张不安、适应困难。也有研究指出,小学生、初中生与高中生的焦虑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学习障碍学生在各年龄阶段一直都处于高焦虑状态中。一方面可以认为,这种持续的高焦虑状态势必会影响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业进步;另一方面,学习障碍儿童由于学习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导致其产生焦虑的情绪状态。但是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揭示出儿童学习障碍与其焦虑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大多数研究只是认为学习障碍儿童具有焦虑的情绪状态,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学者们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查看全文

浅谈建筑设计的行为心理空间

一、空间领域中的行为心理特征

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一个空间范围,其不可见、不可分割,是心理层面上个人所需的最小空间范围,即“个人空间气泡”,其随人的身体而移动,又被称作身体缓冲区。打个比方来讲,人总会在外界与自身间划出一片自己的领域,当这一领域被外界因素闯入时,便会感到不安。同样的,建筑空间的设计亦是如此,室内与室外间如没有围墙,争执便会出现。此外,在人们的领域群当中,人的感情也十分强烈,他们喜欢表现个性,彰显地位,因此,建筑设计中,多种多样建筑风格的产生便是对行为心理特征的一种体现。可以说,个体对于空间领域面积、形状、边界等变化的需求,最终使得建筑空间的形式发生改变。

二、建筑空间与行为心理间的关系

建筑设计的目的并非仅限于为人提供一个生活与活动的空间,其同人之间彼此相互影响,既可通过设计建筑空间环境来改变或诱导人的某些行为,也可以人的某些行为特征和行为心理为依据,来为建筑空间的设计提供指导,从而使建筑设计下的空间环境更能够同人的行为特征和行为心理相符合。建筑设计中,建筑空间同行为心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在设计建筑空间时,需要同使用者进行经常性的会谈、沟通,最大程度上了解使用者的生活习惯、爱好、工作性质等行为心理相关的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建筑空间设计的相应调整,从而使使用者的行为特性和行为心理需要得到更好地满足。可以说,只有当建筑设计师对使用者在建筑空间环境上的需求清楚掌握后,再经亲身感受与实地考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设计效果。此外,着眼于人体工程学层面,当人的生理结构同空间尺度相协调时,一种亲切之感便会产生,从而放松身心,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而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层面,人与人之间恰当人际距离的保持益于人的心理。

三、建筑设计中行为心理空间的有效运用分析

1.空间设计应顺应人类行为心理特征

查看全文

农业技术农户行为心理学分析

1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心理分析架构

心理学家Ajzen[8]于1991年提出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经典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其主要研究个人主观心理因素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指出,如果个人对某项行为表现出的态度越积极,或所感受到外部规范的压力越大,对该行为所感觉到的控制越多,那么个人采取该行为的倾向就越强。作为农户,其在技术采用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是指农户对实施某项行为达成概率的主观判断,反映了农户实施该行为的意愿强度。计划行为理论得到了较广泛的实证研究支持,为解释农户技术采用行为过程中的心理特征,为研究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意愿和影响因素与该技术采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框架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Feshbein和Ajzen于1975年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演化过来的[9]。作为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而言,理性行为理论可用于分析农户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到行为的,关注的是基于信息认知的心理形成过程。同时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可以通过农户的心理过程、行为倾向以及心理效应等进行合理推断,其中农户的行为倾向主要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觉到的行为控制和行为目标共同决定(图示)。

2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心理学分析

2.1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心理过程

考察农户采用特定农业技术的心理影响作用,需要充分认识到农户这种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对不同的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与影响。一般来说,农户的心理过程要经过以下3个阶段。

2.1.1农户的认知过程即在市场出现新的农业技术时,农户首先需要认知这种农业技术的特性及可能存在的优势,要大量获取该农业技术的相关知识,这个过程是农户作出相应选择行为的前提,也是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政府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全面准确宣传新农业技术的优点及未来的收益性情况,及时解释农户对该农业技术存在的不解之处,消除农户对该农业技术的认识误区。

查看全文

行为金融学心理分析

一、行为金融学关于投资问题的基本观点

传统金融学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的,其核心内容是“有效市场假说。”理性人假设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二是能够对一切信息能够进行正确的加工和处理。但是,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中存在着许多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异象,这表明基于理性投资者假设的有效市场假说存在着内在缺陷。赞同这种观点的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金融学研究应采用不同于理性行为模型的其他人类行为模型,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行为研究方法引进到金融学的研究中来。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以研究金融市场参与者非理性行为的行为金融学得以日益兴盛起来。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为传统金融学在解释现实的经济世界中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行为金融学产生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投资者理性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于投资者而言,其指导意义在于: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目标。行为金融学主要讨论心理行为因素引起的投资者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与反常,它试图通过投资心理因素来解释金融领域中观察到的反常情况,着重解释投资者在判断决策时为何会产生系统性错误。传统的金融理论大多隐含完全信息的假设,但事实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羊群行为”。行为金融学在研究资产定价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因素的重视,无疑与为我们开拓了一片新视野。行为金融学理论着重分析金融市场中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投资者的失误偏差和市场的反常。它基于心理学的原则,把金融投资过程视为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过程可能会导致系统性或非系统性的情绪偏差;意志过程可能既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又可能受到情绪偏差的影响,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可能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或投资组合中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而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与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一种反馈机制。如果这种反馈机制受到市场其他因素的激励或强化,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放大的效应。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因素有可能造成主观错误,如过度自信等,这些主观错误会造成投资者在市场中的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是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两种失当反应。投资者所犯的这些心理错误会导致其对未来收益的期望值的改变。行为金融学的目的就是要发现投资者对新信息的过度反应或者不足反应的情况,从而找出适当的投资策略。因此,它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革命,也是传统投资决策范式的修正。

二、金融市场中的心理分析

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上,最受推崇、应用最广泛的金融分析方法是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基本面分析是以基本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财务数据作为投资分析的基础,是一种比较客观的分析法,其核心是市场参与者对资料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估并一贯坚持利用它们。技术分析是指以市场价格、成交量、价和量的变化以及完成这些变化所经历的时间等市场行为作为分析的基础,是一种通过人们的主观经验来判断市场未来走向的分析法。相对而言,心理分析法则是沿用了“从市场心理到价格”的分析思路,它认为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经常受到心理因素的支配。由此出发,心理分析法以市场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变化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作为分析基础,通过推测市场主导势力控制者的心理价格定位,分析主导资金的流向来判断未来市场的走向。一言以蔽之,心理分析法基于市场心理分析价格,强调市场心理是影响价格的最主要因素。较之已经完全体系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基本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心理分析法相对比较薄弱,但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心理分析法在对某些市场重大转折点的心理把握和弥补其他分析方法的不足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按照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在参与市场的行为中,投资者总会依据他们的主观判断和客观因素做出买卖决定,亦即投资者同时在用感性和理性两种方式对待市场。如果把基本分析视为对客观因素的分析,技术分析视为对主观因素的分析,那么,心理分析法的优势在于,它以同时具有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态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为基础,既包含主观因素也包含客观因素,介于客观和主观之间、感性和理性之间;它填补了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的空白,以一个更中立、更平和的态度预测市场方向,使偏理性和偏感性的预期分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对市场走向做出一个更准确的判断。可以这样说,行为金融学的崛起使得金融学家不能再忽视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但心理分析法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心理分析要准确把握市场投资者群体的心态,这隐含了一个假定,就是所收集的市场调查信息和投资者意见代表了整个市场的态度,并且对分析预测市场的转折点能起到帮助作用,但要全面收集市场调查信息和投资者意见来测量市场的态度是有难度的。其次,心理分析法的缺陷是难以对投资者进入或者退出投资场所的时机进行精确把握。

三、改善心理范式与投资判断

行为金融学的崛起,提供给人们另一个思考方向,引发了人们对于投资过程中深层次心态的重视。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一些可以预见的投资心理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能够帮助投资者改善心理范式,提升投资效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