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11:20: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理问题

员工心理问题思索

绩效管理系统用于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鉴定、衡量与激励。科学的绩效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和管理水平,并有利于员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善得以成长。然而,许多企业在推行绩效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发现员工对此举措并不十分领情,在心理上存在颇多问题,致使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不佳,有时甚至导致绩效管理项目的失败。如何在实践中合理地排解员工心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难题。

一、员工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员工心理问题是绩效管理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它是指员工由于害怕绩效管理系统的推行会对其熟悉的工作环境带来变化或者会引起自身利益的损失,在心理上对其产生抗拒而采取不合作甚至敌视的态度和行为。具体来说,员工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有如下形式:

1.在绩效管理推行的过程中,员工不愿积极配合项目实施人员

在绩效管理的推行过程中,许多小组成员在与员工接触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员工的态度并不是十分让人满意。如在访谈或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有的员工态度冷淡,寡言少语,被动回答,问一句答一句;有的瞻前顾后,回答问题不说实情;有的故意夸大其辞,掩盖相关不利信息;有的抵触情绪严重,言语嘲弄讥讽,让访谈气氛紧张等等。这些现象都表明员工对绩效管理存在着严重的抵触心理。

2.在指标制定过程中,员工不愿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料

查看全文

剖析城市人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不断增加。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收入差距拉大以及突发事件等,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同的社会问题反映在个体身上,呈现出来的就是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普遍降低:更经常地体验到焦虑情绪,身心疾病发病率提高、社会适应性差、工作效率下降、婚姻家庭关系与人际关系矛盾增加等等。要提高城市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一是通过制定与调整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使政策更具公平性与合理性;二是在微观层面调节人的心态。前者,即社会经济政策的完善无疑可以惠及多数人群,但其缺点是出台速度较慢,且政策有硬性标准,难以契合不同个体的具体需要;后者,即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改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针对个体的,对那些难以适应社会变迁的个体进行直接指导与帮助,化解其内心焦虑与矛盾,改变对事物的看法,进而产生积极有效的行动。因此,心理咨询是通过在微观层面上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康人格,通过构建个体心理和谐以达到维护群体的社会和谐。

一、现代城市人心理问题不断加剧。心理与精神类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从世界范围看,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心理问题反而越多、越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后人们开始关注内心的需要,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超过了物质生活;二是经济发展中竞争日趋激烈,加大了人的心理压力;三是社会不平等加剧,带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失衡,所谓“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不是因为我没有,而是因为你比我多”;四是对金钱地位的追求并不能满足人的内心需要,心理痛苦的人中不乏百万富翁或是高官显贵。

从中国的国情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长,但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凸显。从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与考试压力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年轻人购房、结婚问题、人到中年的晋职升迁到退休综合症、丧偶者孤独寂寞等等,人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可能面临心理危机;加上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如住房搬迁、亲属患病、职业变更以及意外的灾祸(如车祸等)都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冲击,加剧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社会改革与制度变迁改变了人们外部的生活环境,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则需要个体自我的心理调试。一项新政策对每个体产生的影响性质(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及影响大小取决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遇到心理问题的人需要得到心理慰藉与支持,除了从家人、亲属那里获得社会性支持外,有的还需要心理咨询人员的危机干预与专业性支持。当个体应对问题的能力下降,得不到社会性支持,又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专业治疗,很可能发展成为严重性心理问题、甚至精神性疾病。

引发精神困扰与心理疾病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如阶层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动)、政治事件、信仰危机、战争爆发、经济波动及失业率、离婚率的变化等;个人因素包括个人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如结婚、离婚、丧偶、晋职、退休等)、各种社会角色变化(如从“为人子”到“为人父”、从下属晋升为上司)以及年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个体原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人格结构造成冲击,使人产生社会适应不良,如果长期无法得到调整,就会引发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查看全文

城市人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综述

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城市。理咨询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远未达到满足人们需要的水平。加强。理咨询行业建设与管理、普及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咨询师人格素质与业务素质、建立完整的心理卫生预防治疗体系,以推进城市心理咨询业发展,提高城市人心理健康水平,使城市人生活更加幸福。

关键词:城市人;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业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不断增加。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收入差距拉大以及突发事件等,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同的社会问题反映在个体身上,呈现出来的就是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普遍降低:更经常地体验到焦虑情绪,身心疾病发病率提高、社会适应性差、工作效率下降、婚姻家庭关系与人际关系矛盾增加等等。要提高城市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一是通过制定与调整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使政策更具公平性与合理性;二是在微观层面调节人的心态。前者,即社会经济政策的完善无疑可以惠及多数人群,但其缺点是出台速度较慢,且政策有硬性标准,难以契合不同个体的具体需要;后者,即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改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针对个体的,对那些难以适应社会变迁的个体进行直接指导与帮助,化解其内心焦虑与矛盾,改变对事物的看法,进而产生积极有效的行动。因此,心理咨询是通过在微观层面上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康人格,通过构建个体心理和谐以达到维护群体的社会和谐。

一、现代城市人心理问题不断加剧。心理与精神类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从世界范围看,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心理问题反而越多、越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后人们开始关注内心的需要,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超过了物质生活;二是经济发展中竞争日趋激烈,加大了人的心理压力;三是社会不平等加剧,带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失衡,所谓“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不是因为我没有,而是因为你比我多”;四是对金钱地位的追求并不能满足人的内心需要,心理痛苦的人中不乏百万富翁或是高官显贵。

从中国的国情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长,但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凸显。从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与考试压力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年轻人购房、结婚问题、人到中年的晋职升迁到退休综合症、丧偶者孤独寂寞等等,人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可能面临心理危机;加上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如住房搬迁、亲属患病、职业变更以及意外的灾祸(如车祸等)都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冲击,加剧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查看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摘要: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热点现象,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身体心理各方面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关心留守儿童以及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主题。本文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策略

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热点现象,特别是其心理方面的问题。他们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内心孤独寂寞,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内心封闭、自卑懦弱、缺乏交流的主动性等,以上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危害社会稳定。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普遍

所谓自卑,即低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其他人,是一种异常消极的情绪体现。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后经常看到同龄小朋友对爸妈撒娇,而自己却没有依靠,他们就会生出自己不受父母喜爱、处处不如人的念头,自卑心理就会悄然生出并逐渐增强。他们不敢尝试新事物、面对挑战停滞不前,不敢与同学老师交流。这种心理无形之中给自己设定了一系列不该存在的障碍,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自卑的孩子看不到人生的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

查看全文

乡镇学生心理问题引导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进行分析,对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总结出一些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打开心灵这扇窗。

关键词:心理问题引导教育教师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学生心理问题不可忽视。

然而走进今天的教育,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村中学,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工具、教育对策及教育方式却仍旧印刻着过多传统的痕迹。这与这代人的发展变化特点和需求不相称,所以导致我们的孩子出现了太多太复杂的心理问题。家长的不理解、老师的无法沟通、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使一些孩子处于心理的“孤岛”。他们迫切需要父母的理解、老师的关爱。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之后,他们会变得封闭、孤僻、叛逆、抑郁,各种心理上的问题严重困扰着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无法正常与人相处交流,无法将自己融入集体,融入课堂,所以慢慢地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目标模糊了,学习热情没有了,学习动力不足了,慢慢加入了学困生的行列,成为我们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很大的悲哀。

那么,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必须清楚把握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正常是指青少年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有正常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能力。能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技巧,从事与其年龄相当的实践活动。

查看全文

深究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策略

摘要: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了心理的健康。尤其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在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着如自卑、逆反、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心理疾病呢?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重任我们社会、学校、老师以及家长、学生本人兼而有之。

关键词:心理问题中职学生对策

何谓健康,健康有两个方面: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一、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自卑”又称“自我否定意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大部分中职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且也有想学好的愿望,但是他们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缺乏动力和毅力,所以成绩不理想。这些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普遍就被认为“成绩差、没出息”。老师的阳光不会照射到他们那个角落。家长也普遍认为孩子成绩这么差,考不上高中给自己“丢了脸”。学生自己也认为自己“脑子笨”,这使学生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而放大自己的不足,产生自卑心理。

查看全文

农业专业学生心理问题思索

职业学校的学生年纪大多在十八九岁,大的甚至有二十一二岁,这个时候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一个转折时期,许多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他们在学习、择业、生活上都表现出了许多的心理问题。对此,职业学校在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自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观念与认识评价他人的能力,心理与行为和谐统一等方面。联系职高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笔者认为职高学生心理健康至少要包括:一是要有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态;二是良好的自我意识、准确的自我定位;三是完整的人格;四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友善地与人相处。

二、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许多的职高学生进入职校后学习自信心不足,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没有学习目标,缺乏上进心,“破罐子破摔”,学习积极性很低。另外,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很明显,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认为只要将来能够就业就可以了,成绩好坏也无关紧要。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在学习成败上进行合理归因。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2.自我心理问题第一,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就是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或者觉得自己就算做好了也没有人会赞扬自己,干脆放弃。部分职校生由于长期处在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常常感受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情绪。第二,自我中心意识很强。由于在家庭中家人的宠爱,一些职校生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凡事以自己为中心,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正相反,许多独生子女职校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一些职校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故意捣乱、夸张炫耀、标新立异、逆反言行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其他同学或是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自我满足感。第三,缺乏诚信。许多学生认为诚信根本不值一提,讲究诚信就是傻子,所以抄袭别人的作业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是合理的行为。如果抄袭的作业没有被老师发现,还会沾沾自喜。还有少数学生恶意拖欠学费,有钱也不上缴学费,却可以把钱用在买手机,上网玩游戏这些地方。

查看全文

职校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一、职校学生的心理问题

回顾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职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自卑心理。步入职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成绩不理想,没有被普高录取的学生,进入职校是无奈的选择。也有少数同学是被普高录取的,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认为读普高将来考上大学也上不起,从而被迫跨入职校的大门。不论何种原因进入职校,从学生内心来讲都是被迫和不情愿的,所以在同学朋友面前,他们普遍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其主要表现是不愿和普高的同学交往,不愿和亲朋交流学习情况,自我封闭,自我颓丧。有的同学甚至比较孤僻,对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怨天尤人,叹世态炎凉,恨生不逢时。

2.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多半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宠爱,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怕吃苦,平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承受挫折。而职校学生又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当遇到挫折时,脆弱与自卑的心理交织在一起,情绪低落,心灰意冷,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更有甚者,当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与同学发生争执,或受到老师批评时,便自动退学或出走。

3.扭曲的自尊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是极少数的,不具普遍性,但他们所造成的影响却相当严重。职校学生和每个正常人一样都有强烈的自尊心,而且极力维护这种自尊。如果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失意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找到补偿和替代,但他们常常不用积极、健康的方式来寻找,而是采用破坏性和攻击性的消极方式来显示他们的“自尊”。其主要表现是破坏公物、顶撞老师,或以“我看你不顺眼”这种荒唐的理由打骂、欺负弱小的同学。

4.混日子的心理。这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不良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入学时基础较差或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主要表现是不遵守学校纪律,学习、生活懒散,对老师的教育反应冷漠,不愿与他人接触、交往,我行我素,得过且过。

查看全文

高职教师心理问题分析

一、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河南省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SCL-90各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全国高校教师常模,差异非常显著。所测584人中,高职教师心理异常人数比例达到52.3%,特别是焦虑、强迫、敌对、偏执、人际敏感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河南高职教师在各个因子上得分均偏高,这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发生严重心理疾患的可能性较大。高职教师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超半数的教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2.低职称教师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

低职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调查表明,低职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高职称教师,主要表现在焦虑、强迫、敌对、偏执、恐惧等因子上。高级职称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中、低级教师。高、低职称的教师都有压力,但教师个体感受压力大小的差异却比较明显。低职称教师是高职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心理压力更大。特别是学校的津贴标准与职称挂钩,高级职称与中、低职称之间差异很大,职称低就意味着付出同样的劳动得到的报酬会少得多。低职称教师不仅要承受巨大的职业心理压力,同时也承担沉重的经济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低职称教师已成为高职教师中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二、高职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查看全文

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在阐述心理和谐内涵厦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特点有其产生的原因,从加大经济扶持力度,引导认知贫困、营造优良文化环境和提高自身修养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和谐校园建设;心理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提出这一命题,是对我们党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念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将这一命题应用到高等学校的和谐校园建设工作中,要求我们注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和谐,特别要关注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促使他们从心理贫困走向心理和谐,保证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一、心理和谐的内涵及其价值

人的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的状态,并对外界事务持有平静适度、热情友善的态度。这种社会心态,是人们在处理利益关系特别是表达个人利益诉求时,在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在看待整个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时所应有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和谐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表现。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们的精神压力随之加大。当代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大,家长、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高,贫困大学生更是承受着双重的压力。在此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保持心理和谐,是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人潜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他们今后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和谐的心理状态,对于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和谐相处,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具有重要作用。和谐的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亲和力:不和谐的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离心力、破坏力。心理和谐的人越多,校园的和谐程度就越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