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11:13: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危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理危机

积极心理学下的警察心理危机干预思考

摘要:警察是新时期心理危机易发人群。我国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可汲取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理念,坚持“预防胜于干预”,加强专业力量与支持系统建设,突出警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应用,帮助当事人利用自身力量完成积极改变,顺利度过危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干预策略

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警察是力量的象征,是“忠真智勇、奉献为民”的英雄形象,人们耳闻目睹的总是他们如何帮助群众战胜罪恶、勇保平安的英雄事迹,很难想到警察其实也是血肉之躯,更是心理危机易发人群之一。直到2003年全国才逐步启动警察心理健康工作,2005年,才将心理危机干预作为一项警心工程逐步推进[1]。2009年公安部向全国公安机关发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强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但由于一线警力紧张,各级公安机关很难从有限的警力中抽出专门人员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于从事该工作的民警来说,心理服务工作只是他们的兼职工作,既谈不上专心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不用说专业的学习、提升与服务。此外,只有当警察遭遇重大心理危机、出现异常反应后才会安排警察内部专业人员或聘请外部专业人员进行临时心理干预工作,事前预防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使得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效大打折扣。积极心理学主张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2]。这些理念给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带来诸多启示。积极心理学的主要优势在于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解释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人固有的积极天性入手来解决问题,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可以尝试以下完善策略。

(一)坚持“预防胜于干预”的工作理念

警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警察每天面临的危险与挑战无法避免,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我痊愈的本能,关键是要警察能够挖掘出这些潜能、培养出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平时我们要通过一系列项目的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民警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施加影响,使其形成警察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3],即平时就要加强和突出对警察积极品质的训练和培育,从而增强心理资本、心理弹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的应对能力,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凸显预防的力量[4]。1.加强警察积极思维的训练。消极的思维通常会导致压抑、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接纳降低以及自尊感消除,并具有成瘾性,使这种情况得以维持并延续下去,积极心理学将其称之为“毒性思维”。有研究表明它扎根于否定论的个性特征,可能始于童年早期羞愧感和内疚感的反复出现,是一种延续到成年期的条件化(习得的)反应[5]。它不仅通过反复消极思考使人们对生活和自己的看法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将会使精神和身体的压力反应延续,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对身体产生损害。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加强积极思维的训练来提升人们心理品质与生活质量。塞利格曼在其广受好评的书《习得乐观》中指出,我们可以通过“改释”(解释风格的改变)、“认知重构”等途径培养积极思考的一面,并转向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2.增强警察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消极情绪常限制我们可能选择的范围,匆忙应对危险;积极情绪能扩大注意范围,增强我们思维与行为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6]。“乐观主义者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积极的态度会吸引积极事件以及那些幸运的人”,如果你能愉快地入睡,那么你就有可能愉快地醒来;并且“乐观是可以习得的”。甚至有研究发现,年轻人乐观的思维可以预测他35年后的幸福生活[7]。因此,我们可以积极创设条件,加强警察“享乐能力”的培养,突出警察“习得性希望”等乐观特质的培养,远离习得性无助,积极引导警察愉快体验。3.加强信仰、美德、性格优势等其他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信仰使人具有对于宇宙目的和意义的更高信念,指导个人在全景中的位置,能够塑造一个人的行为,为其提供强大的心理慰藉。对于许多处于危机中的个体来说,当所有其他东西都失效的时候,信仰是使他们保持正常的重要支持力量。积极的人类力量与美德是对抗心理疾病发生的缓冲器,是积极心理干预的最有效途径。

(二)建设一支具备积极心理品质的干预专业队伍

查看全文

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管理论文

[摘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多是由于个体所经历的心理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缓解,长期积累造成的。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探索心理危机发生规律,实施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心理普查、主动约谈、跟踪关注、咨询与团体辅导、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设立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措施,构建宿舍-班级-系-校四级工作预警机制,旨在防止和避免因心理问题恶化引发的恶性事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早期发现;预防措施

Abstract:Thepsychologicalcrisesofcollegestudentsmainlycomesfrompersonalpsychologicalproblemswhichwereaccumulatedforquitesometimeandcouldnotbesolvedintime.Thisarticle,withworkingpractice,triestoexploretheregulationofpsychologicalcrisis,combineclassroomeducationandstudents''''activitiestogether,makeageneralsurveyofpsychologicalproblemsandinitiativeappointmentswiththestudents,takecareofthembyhavingconsultationindividuallyoringroupsandbydoingsomepsychologicalqualitytraining,adoptingsomemeasuressuchaschoosingapsychologicalofficertocollectinformationindormitory,constructingfour-gradepre-warningsystem.Inoneword,thepurposeofthemeasurestakenistoavoidmalignanteventarosebypsychologicalproblems.

Keywords:collegestudent;psychologicalcrisis;discoveryinearlytime;preventivemeasure

近年来,时有发生的校园自杀、伤害及精神疾病等心理危机事件引起了学校、社会的高度关注。建立更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以便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种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得力,自杀或更严重的伤害行为还会发生。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校园枪击案说明了这一点,老师和同学很早就发现了凶手(赵承熙)存在心理问题,并进行了一些心理干预,但由于措施不到位,过程存在诸多疏忽,最终酿成了惨案。建立“四早体系”:早教育、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探索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发现、有效预防的措施对避免心理问题的恶化,减少校园恶性事件、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类型

查看全文

贫困生心理危机管理研究

【摘要】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为高校贫困生工作发展带了新的机遇,用精准扶贫的思想对贫困生心理危机进行管理已成为贫困生工作的一种创新发展。本文立足高校安全稳定的背景,通过对广西高校贫困生进行调查、访谈,研究了贫困生心理危机现状、成因,初步探索了贫困生心理危机管理的路径,以期为高校在贫困生心理危机管理方面提供有效的经验。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生心理危机

贫困生心理危机管理是对国家倡导“扶贫先扶智”理念的延伸,是新时代高校贫困生心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因此,为防范贫困生由心理贫困可能引发的不良事件,而进行的防范危机、规避危机、化解危机、摆脱减轻危机损害或有意识利用危机,[1]对维护社会和校园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的现状

广西作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是贫困人口的聚集区,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桥头堡。广西高职院校中贫困生基数大,贫困原因种类繁多,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本文为更好地了解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笔者以广西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北海职业学院、广西理工职业学院等区内10多所高校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现状展开调查,共计发放5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70份,有效率94%。结果显示:通过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症、偏执等因子进行评价,贫困生在SCL-90总症状指数和各因子分上均明显高于非贫困生。通过研究,广西高校学生中存在强迫症状、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症状的人次分布上,贫困生明显高于非贫困生,越贫困心理问题存在的几率越大。从多到少依次体现在强迫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偏执因子等。调查还显示,有高达71.5%的贫困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47.8%的承受着学费的压力;38.6%的学生感到很自卑。高校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普通学生高出20%以上,表明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逊于非贫困生,而贫困差异与心理健康有正向关系。

二、广西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查看全文

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管理论文

摘要:从近几年来大学生因应急心理危机而导致自杀事件入手,分析了产生应急心理危机的成因,指出产生应急心理危机的五个因素,给出了识别和救助应急心理危机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应急心理危机;识别;救助;对策

正处于生理发展青春期中的大学生,由于身心急速发展,心理困扰因素多,缺乏适当的挫折心理,加上学习任务繁重,面临就业、走向社会和缺乏自我设计等问题,对于性格偏弱及强弱不均型的大学生常常诱发应急心理危机。通过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表明,该阶段的大学生思维已达成熟,情感世界日益丰富,热情奔放易激动;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关注自我及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尊意识增强;表现出具有交往复杂、淡化权威、较强的心理逆反等特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映在压力集中的阶段,这些压力一方面来自学业、情感、人际关系、就业,另一方面来自不正常人格发展和早期经历不良影响等。因此,预防和识别应急心理危机的产生以及对己经产生应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实施应急心理救助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构建和谐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大学生产生应急心理危机的成因、应急心理危机的识别、预防诱发应急心理危机的对策以及实施应急心理救助的策略方法等四部分给予阐述。

一大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的成因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际交往、就业求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受挫几率不断增高。当问题表现和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不能克服和有效解决时,往往产生应急心理危机,极易引发自伤、自杀和伤人、杀人事件。造成大学生应急心理障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成因有五个方面:

1精神疾病是导致大学心理生危机和自杀的重要因素

查看全文

深究公共危机的社会心理调控

近年来,我国各类公共危机事件呈现高发频发的态势,如2003年的SARS危机、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危机使政府公共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共危机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和精神伤害。公共危机中人们产生的心理反应,具有“群体性”的突出特点,因而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反应更值得关注。而有效的社会心理调控有利于人们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因此,构建公共危机下的社会心理调控机制,是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公共危机及其对社会心理的主要影响

所谓公共危机,是指突然发生并危及公众生命财产,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公共安全,对社会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成严重威胁,在短时间内政府和社会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公共事件。一般认为,公共危机是指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过程与非均衡状态。公共危机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一般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突发性和紧急性。即公共危机往往是在意想不到、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2)不确定性和易变性。这是公共危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指公共危机的起因不明,难以预知,并且危机发展的方向是多变的、难以控制的。(3)社会性和扩散性。即指公共危机影响公众生活和社会秩序,而且由于它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动态的特点,因此其影响和危害具有扩散的可能。(4)危害性和破坏性。这是公共危机的本质特点,一个事件之所以被称作公共危机,就在于它破坏公众正常的生活与工作秩序,威胁社会基本的结构和价值观,造成社会混乱。

公共危机发生时,其恶劣影响及灾难性后果严重地破坏了民众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整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也超出了民众的应对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民众表现出挫折、紧张、恐慌、焦虑等消极心理状态。社会心理就其一般意义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而且这种心理状态是在人们相互影响的背景下形成的。公共危机对社会心理上的冲击和影响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诸多理论得到解释,包括期望理论、相对剥夺理论和地位不协调理论等。依据期望理论,经济或政治条件有所改善,引起人们有所期望——期望情况变得更好,但是期望值的增长往往超过客观条件的改善,因此人们的期望和现实之间存在日益拉大的差距,当这一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将产生冲突。依据相对剥夺理论,人们的需要分为实际的需要和期望的需要,实际需要的满足和期望需要的满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或者自己与他人的需要满足相比,产生差距的感觉,这一感觉称为相对剥夺。地位不协调理论认为在迅速变迁的年代,大多数人都会有地位不协调感,许多人原来既没有财富,也没有政治权力,当他们获得经济资源后发现自己的政治地位没有任何改变,从而造成挫折感,导致社会冲突。

公共危机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影响,例如使人们的生命和物质财富受到损害;另一方面是无形的、精神层面上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精神承受巨大的压力并可能受到伤害。如果我们比较这两方面的影响,会发现危机对人们的心理的影响不仅是结果性的,而且也是继发性的。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危机事件的刺激时,个体的应激反应由于受到社会公众其他人的影响而出现趋同性。形成群体性或社会性的应激反应从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危机的扩散和破坏程度''''使事态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控制。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急事件时,多数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消极情绪和心理反应,很难保持沉着冷静、积极应对的心态。因此,公共危机事态下所出现的社会心理问题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色彩。具体表现为:

第一,疏忽大意。面对危机,总有一些民众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危机离自己很远,不会那么轻易就波及到自己,不重视对危机防护措施的学习。如在“非典”期间,仍有相当比例的中国农村居民家庭对个人和家庭防治“非典”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查看全文

高职生心理危机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



论文摘要:大力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文件精神,院校要大力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查看全文

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生面临诸多论文的应激与冲突,其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对建立预警系统组织架构及预警系统运转机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运转机制

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场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会给人们造成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与之呈正相关的是,随着高校人数的激增,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在增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承载着诸多的压力和冲击,其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建立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预警机制,对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培养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把握心智成长的契机,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

危机是人们在遭遇了超出他们的资源和应付能力的事件或境遇时,个人无法应对而导致的一种心理状态。布拉默(Brammer)把危机划分为三种形式: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crisis)、境遇性危机(situationalcrisis)和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crisis)。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危机被理解为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而言,心理危机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灾难,而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是其成长、复原及进一步分化所必须的资源。对处于危机中的大学生来说,危机在于它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创伤与失衡,而机遇则在于危机解决过程中所导致的积极和建设性的成果。

所谓危机预警是指对心理危机进行早期的预测。通过对预警信息的评估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以减少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具有预测危机、防范危机的职能,是一种超前的危机管理。

查看全文

公共危机的社会心理调控探索

摘要: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不确定性和易变性、社会性和扩散性、危害性和破坏性。公共危机事态下所出现的社会心理问题,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色彩;疏忽大意,轻信流言,心理失控,过度恐慌,群体性应激反应。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进行有效的社会心理调控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加快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调控体系建设;二要进一步加强危机时期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三要规范媒体行为,强化媒体积极作用;四要提高民众危机意识与危机应对能力。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社会心理;调控机制

近年来,我国各类公共危机事件呈现高发频发的态势,如2003年的SARS危机、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危机使政府公共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共危机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和精神伤害。公共危机中人们产生的心理反应,具有“群体性”的突出特点,因而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反应更值得关注。而有效的社会心理调控有利于人们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因此,构建公共危机下的社会心理调控机制,是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公共危机及其对社会心理的主要影响

所谓公共危机,是指突然发生并危及公众生命财产,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公共安全,对社会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成严重威胁,在短时间内政府和社会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公共事件。一般认为,公共危机是指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过程与非均衡状态。公共危机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一般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突发性和紧急性。即公共危机往往是在意想不到、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2)不确定性和易变性。这是公共危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指公共危机的起因不明,难以预知,并且危机发展的方向是多变的、难以控制的。(3)社会性和扩散性。即指公共危机影响公众生活和社会秩序,而且由于它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动态的特点,因此其影响和危害具有扩散的可能。(4)危害性和破坏性。这是公共危机的本质特点,一个事件之所以被称作公共危机,就在于它破坏公众正常的生活与工作秩序,威胁社会基本的结构和价值观,造成社会混乱。

公共危机发生时,其恶劣影响及灾难性后果严重地破坏了民众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整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也超出了民众的应对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民众表现出挫折、紧张、恐慌、焦虑等消极心理状态。社会心理就其一般意义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而且这种心理状态是在人们相互影响的背景下形成的。公共危机对社会心理上的冲击和影响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诸多理论得到解释,包括期望理论、相对剥夺理论和地位不协调理论等。依据期望理论,经济或政治条件有所改善,引起人们有所期望——期望情况变得更好,但是期望值的增长往往超过客观条件的改善,因此人们的期望和现实之间存在日益拉大的差距,当这一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将产生冲突。依据相对剥夺理论,人们的需要分为实际的需要和期望的需要,实际需要的满足和期望需要的满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或者自己与他人的需要满足相比,产生差距的感觉,这一感觉称为相对剥夺。地位不协调理论认为在迅速变迁的年代,大多数人都会有地位不协调感,许多人原来既没有财富,也没有政治权力,当他们获得经济资源后发现自己的政治地位没有任何改变,从而造成挫折感,导致社会冲突。

查看全文

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分析论文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与发展概况

1.心理危机干预内涵

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crisisintervention),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疏导)与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适用于自然灾害、反恐行动、人质救援、暴力犯罪、战争等突发事件对人心理产生的强烈心理损害中,它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2.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概况

心理危机干预实践最早出现在美国,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大批身心倍受摧残的军人需要心理专业人员的辅导,1946年,美国政府派遣200名实习心理医生,在老兵管理机构为退伍老兵提供情感治疗服务,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军方承认:1947年,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医生获得了长期的现役地位,并被作为一种制度在军队中确立下来。1978年,美军朴茨茅斯海军医院精神科组建了一个由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专家、牧师、护士和卫生员组成的特殊精神疾病快速干预小组,对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如训练事故、自杀、自然灾害、爆炸等紧急突发事件进行处置,从此快速危机干预小组就成为军方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军执行各种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全世界的危机处置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由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各种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提供了自上而下的思想指导,为汶川大地震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政策指导,我国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查看全文

对付心理学危机论文

大家都认学计算机功能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发展到目前这样复杂和强大的确了不起!

人的大脑的复杂程度和功能要远远高于计算机。

心理学、大脑思维将是二十一世纪最为有价值、最引人注目的学科。

计算机的确发展很快。然而计算机的发展已几乎到了尽头!在大脑思维的奥秘揭开之前,它已不可能再取得多大突破性发展!速度快、容量大已不是恒量计算机性能的标准。计算机发展的下一个目标是使计算机具有人那样的智能。

在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平均每七年就会有新一代的计算机出现。然而到了八十年代大家开始研究第五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时,却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无数人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结果全都碰了钉子!二十年过去了,人工智能计算机还不见踪影!

计算机能不能取得突破性发展,关键在于心理学、大脑思维能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