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10:59: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素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理素质培养论文
基础教育要实现“两全”,最紧迫的任务是要转向素质教育,其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1.培养心理素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要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主动发展,就要提高其在行动上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信念和激励基因及认识能力正是这种主动发展的内在条件。例如,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钻研精神,使学生在追求中求进步、在探索中求发展。这种心理上的自主意识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条件。
2.培养心理素质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学要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变三脱离教学为三结合教学。教师也要转变观念,视学生为学习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这种转变,首先就必须以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为保证。
钢琴弹奏心理素质锻炼
1、钢琴演奏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心理作用的调节和支配下开始和完成的,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类完成自身活动的必要条件。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技术与艺术修养,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能够调节和控制人的情感,能够对外来的突发因素进行调节和适应。钢琴演奏的全过程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统一作用的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动作和心理统一作用的过程。
1.1视觉。视觉是演奏必要因素,钢琴谱的视觉的阅读量会很大,关注的范围也会比较复杂。演奏者在钢琴独奏中,多以背谱方式弹奏,对识谱能力的要求多在练习过程中,但是,如果是室内乐协奏或者伴奏,就对识谱能力要求非常高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视觉的速度、阅谱能力的强弱主要受演奏者瞬间记忆能力的影响。眼要始终走在手的前面,这样才能保证演奏的连贯性。
1.2听觉。听觉是判断乐曲演奏质量高低的关键,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听觉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是对乐曲的辨别能力,主要针对音乐的错音和不协和音或节奏等的识别和认知,这点要配合触键来加以修正;第二是深藏于内心的听觉,也就是对音乐音响的预听,应该在演奏前预知接下来得演奏效果,从而运用这种内心听觉来指导触键及手指运动使钢琴演奏更加趋于完美。这种听觉是居于最高层次,是人对于音乐感情的升华,是音乐与内心的共鸣,有内心的畅想,感受更深层次的内在音乐美。
1.3触觉。一般意义上讲,触觉是钢琴演奏者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触觉主要是指演奏者手指的运动也就是触键,同时还包括演奏过程中手腕和手臂的运动,以及踏板的运动,是一种手、腕、臂、足相互协调的运动过程。钢琴演奏者通过对前面所提到的视觉听觉上收集的信息,来指导身体的恰当的运动演奏出符合演奏者的音乐审美需求的声音。
2、影响钢琴演奏的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1前言
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有关创新心理素质的构成目前尚存在分歧[1-2]。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新需求、思维的独立性等方面,它是创新心理素质形成的必要前提。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中所达到的能力水平,表现为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心理素质的核心,是衡量个体创新心理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竞争心是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是创新个性的重要表现方面之一,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是创新人才在社会竞争中不断前进的重要因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虽然在创新心理素质的构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创新意识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可支配和强化创新能力;竞争心可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新能力更好的发挥和运用;创新能力反过来又能增强创新意识和竞争心。我们认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竞争心是创新心理素质的三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们水平的高低可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创新心理素质的高低。
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影响个体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心理因素,必然会对创新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国内有关创新素质的理论探讨比较多[3-4],具体的实证性研究比较少,而有关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虽有报道,但缺乏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5-6]。鉴于此,本研究拟对我国中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学校创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北京市、河北省两普通中学学生558人,其中男生278人,女生280人,初一生108人,初二生179人,高一生161人,高二生110人。
2.2测评工具
幼教必备心理素质思考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古人对教师的诠释。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紧迫感、危机感无时无处不在。抢占先机、争夺制高点,是所有集团的战略目标。教师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自身修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关键词:师德建设;自律;量化指标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这场战争的主角,成败的关键人物。如何提高自身修养,搞好自身建设,赋予创新精神,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师德建设是当务之急我国教师队伍是好的,是可信赖的。他们耕耘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表率的作用,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全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攀比风、享乐风吞噬着一个个纯活的灵魂。教师队伍也不例外,也出现一些与之不相称的现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在向“钱”奔的同时,还有心思上好课、带好学生吗?姑且不说学生成绩上不去,这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少年强,则祖国强,少年兴,则祖国兴。因此,纯洁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乃是当务之急。
二、师德建设应从关怀开始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所负担的责任是任何职业都不能比拟的。教师的责任大于天,重于山。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是关怀、爱护、正确引导,还是采取一些别的措施,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这一点,上下的认识是一致的。我国自从有了教师节,教师的地位逐步提高,待遇日趋向好。但也必须指出,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与其付出和所承担的特殊责任还不相匹配,有些地方还存在轻师轻教现象,特别是农村教师,待遇还很低,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阻碍师德建设的一个障碍。提高教师待遇,清除后顾之忧,实施全方位关怀,形成尊师爱教良好的社会风气,让教师这个职业真正成为社会最羡慕,最向往的职业。这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一环,必须首先做到。
三、师德建设贵在自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多元化文化。其中孔孟的儒家学说,对启迪智慧,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美德。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是自律的灯塔。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名师出高徒,正己,就要高度自律,自律是什么?自律就是一种高尚的、纯粹的、积极向上的自我约束能力。自律就是克己为人、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创造性进行工作。在历史长河中,先哲圣贤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在现今的生活中,我们许多幼儿教师也具备这种自律的可贵精神,作出了很多可圈可点的动人事迹。像在汶川大地震中牺牲自己保护学生的伟大教师们,他们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做出了突出成绩。这些感人至深的骄子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有这样师德建设才能完美,民族振兴才有希望。
四、师德建设应有量化指标“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师德建设也是这样,这就好比黄河水,不加规范、不筑高堤,它就泛滥成灾,反之就能造福人民。“高筑堤、严律己、重关怀,多管齐下,是师德建设的量化指标。譬如,出工不出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连钟也不撞响,等等。这些现象是典型的师德建设缺乏症,靠法律制度是难以奏效的。心病还需新药医治。实施全方位的关怀、帮助提高觉悟,制定师德的量化指标是治疗心病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前途才能一片光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争夺21世纪的战略制高点。微微语丝、短视汝见意在起真言引共鸣,这就是本文的出发点。
干部心理素质问题研究报告
一、领导干部心理素质问题的重要性
心理学认为,心理素质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现代教育学和管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它综合体现在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水平或质量上,其包含的各个方面分别构成了其它素质发展的基础。领导干部肩负改革、发展、稳定等执政重任,其心理素质如何,不仅直接体现出领导干部自身的领导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还直接影响到其领导职能所涉及并“辐射”到的诸多社会人群。因此,领导干部心理素质问题越来越受各级党组织重视,很多地方的组织人事部门把心理素质作为衡量、考察、评价干部的重要条件。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同志就干部考察问题专门提出了考察干部“心理素质的情况,是否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的要求,要求把对干部心理素质的考察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心理素质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是外界刺激影响人的行为的中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表现。所以全面的心理素质既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的保证,又是履行各项工作职责的前提,更是造就其它素质的基础。干部素质建设除了加强思想政治、专业知识技能、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之外,更应该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上述五项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和综合发展,才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对领导者的现实要求。
第二,心理素质培养是保证干部心理健康的客观要求。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直接决定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能否顺利进行。一个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干部既不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也不会有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不能认真负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当前社会变革的现实、新旧体制的转轨、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复杂社会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干部特别是基层诸多心理矛盾的形成。而且矛盾长期自身无法的排除,还造成相当一部分干部心理出现障碍。(如:智力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障碍)同时矛盾的恶性刺激,还导致了他们心理疾病的出现。这些病态的临床症状是:一是神经官能症(如:神经衰弱、焦虑病、癔症、多疑症等),二是反社会型人格(如:偏执型人格、自妄型人格、依赖型人格)。如果心理障碍不排除,心理疾病不根治,那将直接影响干部心理健康。客观现实要求我们通过加强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干部出现的心理问题,健全他们的心理结构,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保证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干部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职工和群众的思想情绪、工作干劲、工作作风和一个单位的整体心理气氛,更制约着群众和集体心件理素质水平的发展。一个心理素质优秀的领导干部,能通过平时的培养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各级党组织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当前干部综合素质建设的大事来抓。随着依法行政的推进,干部在权力运行上受到更多规则和舆论的监督、制约。处理复杂利益关系时,对领导艺术的要求更高,也要求干部具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和调节能力。
写作心理素质管理论文
注重对作文文本作分析指导,而忽视对写作主体写作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写作训练中依然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下面,结合笔者指导学生写记叙文的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深入生活,敏锐体察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与体察的审美反映。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初学写作者,往往注重后两个阶段的训练: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却往往忽视第一阶段——生活认识、情感体验的准备和孕育。因而下笔时,常感到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总之是无话可说,“写什么”的问题,一片茫然。
怎样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敏锐体察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记叙的内容就是要反映社会生活(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社会生活——真的、善的、美的,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所以记叙文总是要记事写人,要反映生活主体人的精神世界。
作文教学锻炼学生心理素质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体现。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写作知识的传授、写作技能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只抓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德育中的心理素质最为重要。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关系到学生能否主动、正确、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四有”新人。
过去的“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在作文教学中只传授“套题”功夫,考试前让学生背熟一些优秀例文,考试时便按作文题“移花接木”,把内容搬进试卷,抄袭现象严重。片面追求分数,忽视了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只是高分低能,缺乏必要的过硬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先天禀赋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才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摆在首位。
在作文教学中要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领导干部心理素质考察思考
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干部心理素质考察,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科学考察干部、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从总体上看,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少数干部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其危害十分严重。通过考察,及时发现、并通过相应的手段加以疏导、治疗,就会促进我们干部身心朝着健康的方面发展。干部的心理素质涉及面十分广泛,在实际工作中可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察干部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的变化和自我的调适能力是判断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有健全情绪生活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干部也是人,也应当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但作为干部,其情绪的控制能力和自我的调适能力要比其他人要求更高。因此,在考察干部的情绪状态时要重点看其平时的喜怒哀乐是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情绪反应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是否与客观环境相适应。
二是考察干部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人际关系和谐协调,通常表现为对他人真诚、信任、友好、公正、谦虚、宽容,并能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干部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人际关系一般而言比较复杂,但在考察时,考察对象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能否以一种真诚友好、公道正派、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形成一种友善、和谐的氛围,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三是考察干部的行为态度。干部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与人打交道,即交往能力,从交往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考察时,主要是看其行为是否与心理活动和谐统一,并与其所担负的角色相吻合,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能否正常地反映客观现实,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其在遭受挫折、困难时期的行为表现和个人修养。
四是考察干部的人格意志。考察干部的人格意志,重点考察其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意志,能否正确认识自我与现实,具有与自身角色定位相吻合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角色行为有恰当的了解和充分的认识,其行为是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能否充分发挥其潜能和价值。
心理素质内外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它们共同组成广义的心理素质的内在结构。各因素间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
心理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系统地培育学生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心理教育正迅速进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领域。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构成,各因素间有什么联系,与其他素质是什么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这些既是教育理论研究必需解决的课题,也是心理教育实践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理论上,它事关心理教育学这一亟待建立的新兴学科的逻辑起点、研究内容及其归宿。在实践上,它决定着心理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如何评估。
对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内涵的系统的专门论述,目前尚不多见,但从相关研究的表述及人们的一般认识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
其一是扩大化、泛化趋势,即将人的整体素质仅分为身心两种,将除生理素质以外的一切因素统统归之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之中。诚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质都得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体现着心理素质的功能,但其间毕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一界定实际上混淆了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界限,在实践中易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所独有的目标。内容。功能的模糊乃至丧失,使人们误以为德育和智育实际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质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实践。
其二是,将心理素质狭义化,即将某一具体内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诸如,视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训练,或心理卫生教育等。这些内容无疑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但不宜将其中某一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厚此薄彼或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难以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的功能。
心理素质培养分析论文
基础教育要实现“两全”,最紧迫的任务是要转向素质教育,其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1.培养心理素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要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主动发展,就要提高其在行动上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信念和激励基因及认识能力正是这种主动发展的内在条件。例如,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钻研精神,使学生在追求中求进步、在探索中求发展。这种心理上的自主意识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条件。
2.培养心理素质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学要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变三脱离教学为三结合教学。教师也要转变观念,视学生为学习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这种转变,首先就必须以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