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09:55: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广告传播与心理理论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广告信息传播的接收过程存在四个心理层次,它深刻地反映了广告传播与心理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广告传播心理的研究中,用现代心理与有关的心理学理论探讨、观照广告传播中的心理现象,能使广告传播心理理论更加融合,并得到纵深发展。
[论文关键词]广告传播现代心理架构
广告传播在当今时代已是不可或缺的传播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引人注目。广告是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有计划地利用媒体传送各类信息进而影响公众行为的信息传播活动。广告学是在传播学所揭示的信息传播整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广告领域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的科学。广告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传播,广告主和广告策划者是广告的传播者,广告信息是广告传播的重要内容,刊播广告的各种媒介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均是广告传播的媒介。接触广告媒介的受众即是广告传播的受众。在广告信息传播过程中,包括广告展示、表现、传递、接收等环节,这些环节本身就是广告传者说服受众通过对广告信息的认知、理解,转化为态度和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一方面广告本身具有对受众心理产生影响的功能,即传递沟通功能、诱发或满足需要的功能、影响态度与促进购买行为的功能;另一方面,广告传播过程与心理学之间也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即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理论架构。
一、广告传播与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思潮、范式和研究取向。就狭义而言,认知心理学则指信息加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派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人的认知过程,他们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收、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心象(或意象、表象)、思维和语言等。广告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则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和电脑都被看做是加工符号的物理系统,而人脑的活动和电脑的信息加工功能都是符号操作过程。换言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试图把“认知”概括为人的所有的心理活动,并把人的心理活动模拟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特征在于能够用符号的形式表示外部环境中的事物,也能用符号的形式表示自身的系列操作过程,即对外部环境事件进行信息加工,也能对自身的操作过程进行信息加工,因而人的思维活动就可成为能够进行客观描述的具体信息过程,这一理论开创了从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类思维的新取向。美国心理专家罗伯特·L·索尔索在《认知与心理学》中这样阐释道:“认知心理学研究我们如何获得世界的信息;这种信息又怎样表征并转化为知识;它怎样贮存;知识又是怎样用来指导我们的注意和行为。它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从感觉到知觉、模式识别、注意、学习、记忆、概念的形成、思维、表象、回忆、语言、情绪和发展过程,而且应贯穿于行为的各个领域。广告信息传播过程与认知心理学研究方向是紧密相联系的。
心理理论构建自我调控探索
【摘要】“自我调控”机制是学生按内部标准,系统地监测、评估、调节自己的思维、感知、情绪、动作与行为,自我调控策略得以应用不仅影响当前的学习业绩,也决定着学生长远的学业态度和学习兴趣,甚至将影响学生今后整个职业生涯。本文深入解剖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小学院国际合作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过程,试图探索构建自我调控机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育心理自我调控机制
自我调控(self-regulation)策略是教育心理学元认知策略的重要内容,是指学生按内部标准调整其自身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系统地监测、评估,调节自己的思维、感知、情绪、动作与行为,从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调控、自我管理不仅影响当前的学习业绩,也决定着学生长远的学业态度和学习兴趣,甚至将影响学生今后整个职业生涯。
英语教学是高职院国际合作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较高的水平和较强的能力是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必备条件,更是国际合作专业应有的办学特色。但是由于高职院国际合作办学专业的生源质量相对较低等现实原因,国际合作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与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我们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加拿大戴尔特商学院的合作办学专业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依据教育心理学中自我调控策略的理论,对英语教学实施一定改革,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实践自我调控策略的环境和机制,帮助学生提高应用自我调控策略的效果,改善学生英语学习状况,收到了初步的成效。今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运用教育心理理论,构建自我调控机制是搞好国际合作办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为了帮助学生应用自我调控策略,可以从建立目标、安排环境、记录与监督三个纬度采取以下措施。
小议少儿心理理论与道德发展研究
摘要:从儿童心理理论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个体道德发展。如:道德发展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律道德、观点采择、移情和道德情绪归因判断等;二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展。
关键词:个体道德发展道德心理研究儿童心理理论
一、引言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各种理论和流派百花齐放,相互影响和渗透。道德心理研究作为发展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如此,它受到不同时期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皮亚杰对道德发展做了开创性的研究。柯尔伯格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发展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以此构造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这一术语逐渐被人们所熟悉。柯尔伯格所开创的公正主题和后来其他道德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关爱和宽恕主题,成为道德心理研究的三大主题。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及其追随者们,都明显受到认知学派的影响。而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对道德心理研究也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其中加裔美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为突出。他认为德性的形成是通过直接强化和榜样示范的间接强化而实现的,所以他对道德发展这样的术语持有不同观点,这直接影响了道德教育实践领域出现的重奖励和惩罚的德育方式。
儿童心理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它对道德心理研究也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希望加深和扩展对儿童心理理论和道德心理的研究。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对社会性发展启示论文
论文关键词:儿童心理理论社会性发展
论文摘要: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能否理解他人的观点、思想、态度和情绪,并应用这种认识去推断他人的行为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对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研究的视角,探讨“心理理论”在儿童社会性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和怎样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与儿童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并列的社会性发展,是儿童个体发展研究的三大主题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就已经进入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社会认知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的认知,是认知研究和社会化研究的交叉领域。
儿童是怎样知道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同,怎样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怎样获得别人关于自己的想法和这些想法是如何发展的?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有关儿童的心理知识是怎样的。有关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了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皮亚杰通过临床法对于儿童“观点采择”的研究;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儿童“元认知”的研究;第三个阶段[1]是20世纪80年代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
1三大心理理论以及儿童心理知识的发展变化
1.1三大心理理论的主要概述
剖析儿童心理理论和道德发展的关联性
摘要:从儿童心理理论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个体道德发展。如:道德发展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律道德、观点采择、移情和道德情绪归因判断等;二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展。
关键词:个体道德发展道德心理研究儿童心理理论
一、引言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各种理论和流派百花齐放,相互影响和渗透。道德心理研究作为发展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如此,它受到不同时期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皮亚杰对道德发展做了开创性的研究。柯尔伯格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发展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以此构造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这一术语逐渐被人们所熟悉。柯尔伯格所开创的公正主题和后来其他道德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关爱和宽恕主题,成为道德心理研究的三大主题。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及其追随者们,都明显受到认知学派的影响。而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对道德心理研究也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其中加裔美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为突出。他认为德性的形成是通过直接强化和榜样示范的间接强化而实现的,所以他对道德发展这样的术语持有不同观点,这直接影响了道德教育实践领域出现的重奖励和惩罚的德育方式。
儿童心理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它对道德心理研究也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希望加深和扩展对儿童心理理论和道德心理的研究。
儿童心理视觉下的个体道德分析论文
摘要:从儿童心理理论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个体道德发展。如:道德发展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律道德、观点采择、移情和道德情绪归因判断等;二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展。
关键词:个体道德发展道德心理研究儿童心理理论
一、引言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各种理论和流派百花齐放,相互影响和渗透。道德心理研究作为发展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如此,它受到不同时期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皮亚杰对道德发展做了开创性的研究。柯尔伯格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发展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以此构造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这一术语逐渐被人们所熟悉。柯尔伯格所开创的公正主题和后来其他道德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关爱和宽恕主题,成为道德心理研究的三大主题。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及其追随者们,都明显受到认知学派的影响。而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对道德心理研究也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其中加裔美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为突出。他认为德性的形成是通过直接强化和榜样示范的间接强化而实现的,所以他对道德发展这样的术语持有不同观点,这直接影响了道德教育实践领域出现的重奖励和惩罚的德育方式。
儿童心理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它对道德心理研究也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希望加深和扩展对儿童心理理论和道德心理的研究。
儿童心理研究与道德引导论文
论文摘要:从儿童心理理论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个体道德发展。如:道德发展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律道德、观点采择、移情和道德情绪归因判断等;二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展。
论文关键词:个体道德发展;道德心理研究;儿童心理理论
一、引言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各种理论和流派百花齐放,相互影响和渗透。道德心理研究作为发展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如此,它受到不同时期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皮亚杰对道德发展做了开创性的研究。柯尔伯格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发展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以此构造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这一术语逐渐被人们所熟悉。柯尔伯格所开创的公正主题和后来其他道德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关爱和宽恕主题,成为道德心理研究的三大主题。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及其追随者们,都明显受到认知学派的影响。而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对道德心理研究也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其中加裔美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为突出。他认为德性的形成是通过直接强化和榜样示范的间接强化而实现的,所以他对道德发展这样的术语持有不同观点,这直接影响了道德教育实践领域出现的重奖励和惩罚的德育方式。
儿童心理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它对道德心理研究也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希望加深和扩展对儿童心理理论和道德心理的研究。
大学生柔性管理理论实践
一、柔性管理的本质及主要特征
(一)柔性管理的本质
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对,它是以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基础,以非强制方式为核心工作思路,力图通过对管理对象进行心理上的说服而不是强有力的外在约束来实现组织意志转化为被管理对象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始终立足于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唤起人们的内在潜力和主动意识,彰显人的尊严与价值,关注人的社会需要、心理需要和价值诉求,并以人的自觉行动为终极管理目标。柔性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以人和人的需要为中心的管理。
(二)柔性管理的主要特征
1.管理对象要以人为中心。柔性管理的对象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始终要面对人的情感、需要、欲望、心灵和思想等。柔性管理的对象是身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孤立的人,始终要面对处于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以及社会与学校关系中的人。同时,实施柔性管理的管理者本身也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也始终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这就说明柔性管理在管理对象和实际操作中都离不开人,都以人为中心。正是在人由“自我主体”走向“交互主体”、在“我与它”和“我与你”Ⅵ构建的世界图景中,柔性管理才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并寻找到真正的意义。2.管理方法的多样性。柔性管理源于企业管理的需要,是随着人们的管理实践需要和管理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在现代社会里,互联网作为“另类的沟通渠道”,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同时也为大学生在虚拟空间里进行无缝隙交流并认识社会与自然、建立自我与他者的新联系提供了便利。在这种缺乏强有力约束机制与评价体系的虚拟世界里,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被浪潮般的信息影响和改变。每位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心理架构、价值取向和情感世界。因此,为了适应大学生精神、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客观变化,大学生的柔性管理应在管理方法上表现出多样化。3.管理过程的稳定性与动态性。柔性管理是一个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管理对象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管理者也根据不断变化的状况做出新的调整,充分把握管理对象的内在变化和内心需求,在具体的管理策略和方法上做到与时俱进,从而使柔性管理表现出动态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为了推进管理工作,必须保持管理者队伍、机构和管理模式的相对稳定,这就使得柔性管理表现出稳定性的特征。4.管理效果的塑造性。柔性管理以人为中心,包括人的心理、情感、价值取向、行为和外在形象等多方面内容。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应用柔性管理,就是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生态,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各种组织意志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使大学生的自我形象、自我与他人的交互合作以及人—我架构、人—组织架构等均发生良性转化。因此,在管理效果上,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塑造性。
二、柔性管理理论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状况分析
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分析论文
一、当前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理论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理论研究在国外已研究得比较深入,已有三大比较成熟的理论解释孤独症:心理理论缺陷、执行功能障碍和弱中枢性统合理论,这些理论能够对心理疾病统计手册(DSM-IV)规定的诊断孤独症的几种行为特征作出较好的解释。
(1)心理理论缺陷理论(theoryofmind,TOM),不同学者将其译为心理理论、心灵理论或心的理论等。TOM能力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解释和预测的能力,因此被认为是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的基础,对人类个体的正常生活交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孤独症的核心障碍就是沟通障碍,TOM能力的缺失可以解释孤独症患者在社会交往、人际沟通中的种种表现,如被动交往、不会撒慌、固执、移情能力差等。因此心理理论假说被认为是了解孤独症的一个很好的心理学途径。
(2)执行功能障碍理论(executivefunction)。执行功能是个体进行问题解决时所必备的一组神经心理技能,涉及很多目的的指向性行为适应过程(如计划、抑制控制、注意、工作记忆),因此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建构。执行功能障碍假说可以较好的解释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如反复的开关门、抽屉,重复的做某一个动作,或迷恋一些简单无意义的操作性行为。
(3)中枢性统合不足理论(centralcoherence)。也称中心一致性理论。一些学者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以信息加工不完善为特征的认知障碍,特别是无法依据上下文信息构建含义。由于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经常为常人所忽视的客体表面或个别特征所吸引,对客体语境缺乏注意,结果使信息加工发生在局部而非整体水平上。如较多的孤独症儿童认识大量的汉字,却不能理解由汉字组成的句子或故事。尽管相关证据不多,但是由于该理论涉及孤独症外显学习风格,因此受到很多关注。
(4)相关脑生理机制的研究。从生理心理学、脑成像以及解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分析。几个主要的脑区表明,小脑和内侧颞页结构到前额皮质的广大区域,是与孤独症有关的最有可能的区域。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心理理论的损伤与大脑左内侧额皮质有关(布洛卡第8区和第9区)。关于执行功能障碍的一般观点是与额叶受损有关,具体是额叶的哪个部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揭示。至于中枢性统合理论的脑生理机制未见详细报道,可能与颞叶和顶叶多感觉区域皮质的异常有关。
目标管理理念新视角
一、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目标管理”概念后,目标管理理论得到完善和发展。概括起来目标管理理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下列几点:首先,目标管理强调目标的导向性。德鲁克认为,“每个职务都要向着整个企业的目标,才能有所成就。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必须以整个企业的成功为工作中心。管理人员预期取得的成就必须与企业成就的目标相一致。他们的成果由他们对企业成就所做的贡献来衡量”。他进一步指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惟一能够做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统一的管理原则”。其次,德鲁克强调目标管理的自我控制。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加严格、精确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再次,他着重强调目标的定位。德鲁克对此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即分别确定每个领域内要衡量的指标以及这些指标衡量的标准。他分别从目标的具体性、预测性、均衡性、逻辑性阐述了目标定位原则。然后,目标管理重在“参与式管理”。美国管理学家乔治·S.奥迪奥恩指出,目标管理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组织的上级管理人员和下级管理人员共同确定组织的目标,根据对每一个人所预期的结果来规定他们的主要责任范围,并且利用这些指标来指导他们所管部门的活动和评价每个成员做出的贡献”。最后,目标管理是以绩效为目的。在X-Y理论的基础上,行为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道格拉斯·M.麦克雷戈认为目标管理试图将管理的重点从寻找弱点转移到绩效分析上来,以区分人的能力和潜力。为了实现这目标,个体必须确定短期绩效目标和行动方案,从而可以自我衡量绩效。下属可以和监督人员共同讨论他们的自我评估结果,并确定新的目标和方案。麦克雷戈进一步提出目标管理中管理者的重要角色在于沟通,而不再是监督。但在目标管理普遍存在目标分解困难的问题,他没有进一步指出目标管理的适用范围。
目前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随着人际关系行为学派的发展逐步成熟,近年来,心理契约理论受到管理界的重视,文章试图从心理契约的视角重新理解目标管理理论。
二、目标管理理论的心理契约视角
目标管理理论从人性假设、实践中总结而来,但是它的微观基础并没有很好地解释。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从事脑力劳动的员工越来越多,目标管理中的目标分解与测量越来越困难;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并且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人们的目标趋于多元化,员工的需求越来越难把握,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沟通变得更加困难;而且人性假设也面临更多挑战。
我们有必要从员工的心理对目标管理理论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心理契约理论是理解目标管理理论的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