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09:19: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健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理健康论文: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简析
本文作者:刘杨郭成工作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一般情况共发放问卷1293份,回收有效问卷1143份,有效回收率为88.40%。其中男性524人(45.84%),女性619人(54.16%);小学教师494人(43.22%),初中教师423人(37.01%),高中教师226人(19.77%);教龄10年以下445人(38.93%),11~20年461人(40.33%),21~30年217人(18.99%),30年以上20人(1.75%);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223人(19.51%),1500~2500元636人(55.64%),2600~3500元246人(21.52%),3600~4500元32人(2.80%),4500元以上6人(0.53%);本调查设置了教师对自身教学水平的自我评估这一变量,自我评估教学水平非常好的教师86人(7.52%),比较好的教师670人(58.62%),水平中等的339人(29.66%),水平比较差的47人(4.11%),水平非常差的教师1人(0.09%)。调查对象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本次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相比,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除人际敏感因子外,其余8个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SCL-90总分160分以上的调查对象占调查总人数的28.70%,至少有一个因子的得分≥2分的调查对象占调查总人数的51.13%。不同特征调查对象SCL-90得分情况调查显示,男性教师得分高于女性教师;不同学段中初中教师得分最高;对于自身教学水平中评价为“比较差”的教师得分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调查对象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SCL-90总分间的相关分析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自我和谐与SCL-90总分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领悟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与SCL-90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自我和谐及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同时,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自我和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表3)。逐步回归分析以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作为自变量,以SCL-90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分析时,以偏相关系数为指标,只有当偏相关系数达到0.05的统计学水平时才将该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结果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4个因子先后进入方程(表4)。其总体决定系数R2值为0.229。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F值均达到统计学水平,说明可以解释教师心理健康的变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这一结果与多数关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一致[5]。分析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对教师角色的高期望竞争的加剧;教师工作的延后性[6];教师的自我概念、人格特征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7]。除以上影响因素之外,由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教师的薪资待遇较低、教学环境较差、教学设施不齐全使得教师的各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影响着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本次调查男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女性教师,该结果与多数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8-9]。而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男性教师更容易对教师的职业待遇、社会地位产生不满。与许多职业相比教师工作成效与业绩的获得没有办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在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里人们偏向于用工作成就及收入来衡量男性的成功和价值。这是导致男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女性教师的重要原因。面对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对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高中及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初中教师。从教育的目标来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初中教师的任务同时包含着小学及高中阶段的任务,这是导致初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教师对于自身教学水平的评估可以部分的反映教师的职业自我概念,它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中形成的稳定的态度和信念综合体。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该变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研究显示,可以通过提高教师职业自我概念以有效地缓解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10]。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满足这一前提的情况下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及应对方式均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这3个因素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和调节作用,但这3个变量仅能解释SCL-90总分变异的15%左右,说明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如人格、生活事件等。综上所述,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作为一类具有隐性压力的职业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者应当进一步了解教师压力的来源,并继续致力于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尤其是幼儿的心理健康,绝不像身体健康那样受人们重视,行者绝非心理工作者,而是提倡一种关注未来的崭新观念,写此文以求抛砖引玉。
在我国,心理健康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这个陌生的知识领域里,很多知识点在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身心健康。由于我们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起步较之于西方要滞后,所以还存在着一个被了解被认识被接受被重视的过程。而幼儿心理健康在整个心理健康中更处于濒临遗忘的角落。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1前言
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有关创新心理素质的构成目前尚存在分歧[1-2]。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新需求、思维的独立性等方面,它是创新心理素质形成的必要前提。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中所达到的能力水平,表现为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心理素质的核心,是衡量个体创新心理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竞争心是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是创新个性的重要表现方面之一,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是创新人才在社会竞争中不断前进的重要因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虽然在创新心理素质的构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创新意识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可支配和强化创新能力;竞争心可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新能力更好的发挥和运用;创新能力反过来又能增强创新意识和竞争心。我们认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竞争心是创新心理素质的三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们水平的高低可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创新心理素质的高低。
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影响个体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心理因素,必然会对创新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国内有关创新素质的理论探讨比较多[3-4],具体的实证性研究比较少,而有关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虽有报道,但缺乏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5-6]。鉴于此,本研究拟对我国中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学校创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北京市、河北省两普通中学学生558人,其中男生278人,女生280人,初一生108人,初二生179人,高一生161人,高二生110人。
2.2测评工具
心理健康服务团探索
摘要:为了帮助在校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某商学院为例,从其自身的人文、设施基础和网络出发,充分发挥“校—系—班—宿”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朋辈互助”体系的作用,特提出创建心理健康服务团之实践探索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服务团;心理困惑;志愿服务
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心理育人也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被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在校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朋辈互助”体系的作用,笔者提出创建“向日葵”心理健康服务团。
1“向日葵”心理健康服务团设立之初衷
“向日葵”心理健康服务团是一支以“助人自助、育人育心”为理念,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为目标,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以发挥朋辈互助作用为抓手,在辅导员组织辅导下,由大学生组成的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团队。该团队以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树立一个工作思路,开展两项基础工作,打造三个精品系列的工作模式,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其工作模式如图1所示。
2心理健康服务团实施方法与过程
心理健康与心理病变研究论文
一心理健康
何调心理健康?这是心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卫生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其说甚多,现选有代表性的理论供借鉴。
“心理健康(xmentalheallh)就个体的心理状态而言,心理健康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热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关于心理健康的正常状态,一般有四种意义:正常即健康状态,以有无心理疾病为判断标准;正常即平均状态,从统计学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正常即理想状态,正常是用来评价行为而非描述行为;正常即适应过程.将正常看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能不断学习有效的技巧以应付紧张状态。这个心理健康概念仅仅描述了心理健康的有关现象,尚未把握到心理健康最一般的规定性。
下面再看(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心理学)卷对心理健康的论述。该书没有专设心理健康的条目.只在“心理卫生”的条目中顺便论及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虽为一极常用的形容词,但确极不易为之作一明确的界说。以”无病”为健康似应毫无疑义,但若干人常不自觉疾病之存在,若干疾病或尚无法诊察;所以并不易确定谁为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的标准则更不易确定,因心理疾病症状之诊察更较为困难的缘故,因之一般学者多主张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过分重视各别症状之有无。约言之。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各点:
(1)乐于工作.且能将本身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并能于工作中获得满足之感。
关爱幼儿心理健康
人类的文明,是靠一代又一代人创造、延续而发展下来的,健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可见,随着人类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对健康概念认识的不断加深,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我们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理解和关注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还缺乏统一的标准,但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智力正常、性格开朗、乐于交往、行为协调、意志坚强、反应适度等几个方面。
其中,智力正常是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积极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活泼开朗的性格和乐于交往是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制约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许多身心疾患都与心理刺激引起的情绪、行为有关,如长时间处于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人会发生疾病甚至诱发精神疾病。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目前的成长,而且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持续的影响,并影响到他们的素质。然而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虽然对幼儿身体健康已有了相当的重视,但对幼儿心理健康较为忽视。家长和教师往往把保育工作狭义地理解为对幼儿身体的保护、关心、照顾等,缺乏广义上的理解,不知保育还应是心理过程的发展和培养。
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师在带领幼儿半日活动中,班中幼儿哭了五次,老师只是简单地去平息,而不去了解是什么原因。还有一个例子,有一名幼儿在一节课中举了十六次手,老师视而不见,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对幼儿的心理状态、情绪,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或根本没有意识到还应该关注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在我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生活节奏紧张,独门独户的小家庭增多,社会行为不良,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当等问题都威胁着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据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调查发现:近年来儿童中出现心理发展偏异,发生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明显增加。因此,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更应重视幼儿心理卫生保健,以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除遗传因素外,生活环境、教育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有决定作用,其中有家庭作用,有幼儿园因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家庭是幼儿生命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本身的素养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长之间,以及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是否要求统一,等等,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而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溺爱,已经成为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环境一旦有变化,便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阻碍心理健康发展。“权威型”家长也会使幼儿心理不能正常发展。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会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不前等不良心理品质。
护士心理健康保护
心理障碍是越来越沉重的话题,新时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一组沉甸甸的数字表明:全世界范围内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占人口的12%更有上升的趋势,那麽,处在新时期的护士群体,尤其是精神科的护士长期处在焦虑、抑郁、偏执、疑虑、愤怒的环境氛围中,如何做到不被不良环境同化,保持自身的健康心理,更好地服务于精神疾病患者,也是精神科护士必须学习的内容。
1、正确认识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一般是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至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宜的。一般人认为心理障碍是对刺激反应的一种异常表现。
2、掌握维护健康心理的要素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有了新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自信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是指不但没有躯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即是,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有如下要求:
2.1智力正常
心理健康与心理病变论文
主要概念;心理健康心理状态心理平衡心理病变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说心理病变的昏乱失衡说心理失衡心理昏乱
一心理健康
何调心理健康?这是心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卫生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其说甚多,现选有代表性的理论供借鉴。
“心理健康(xmentalheallh)就个体的心理状态而言,心理健康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热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关于心理健康的正常状态,一般有四种意义:正常即健康状态,以有无心理疾病为判断标准;正常即平均状态,从统计学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正常即理想状态,正常是用来评价行为而非描述行为;正常即适应过程.将正常看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能不断学习有效的技巧以应付紧张状态。这个心理健康概念仅仅描述了心理健康的有关现象,尚未把握到心理健康最一般的规定性。
下面再看(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心理学)卷对心理健康的论述。该书没有专设心理健康的条目.只在“心理卫生”的条目中顺便论及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虽为一极常用的形容词,但确极不易为之作一明确的界说。以”无病”为健康似应毫无疑义,但若干人常不自觉疾病之存在,若干疾病或尚无法诊察;所以并不易确定谁为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的标准则更不易确定,因心理疾病症状之诊察更较为困难的缘故,因之一般学者多主张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过分重视各别症状之有无。约言之。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各点:
干部心理健康自身保护
摘要:心理健康是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由于现代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领导干部对情绪的调节能力比较低,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要改善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最根本的是要提高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不适压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维护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活动方式、思维方式正发生巨大变革,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压力日益加大,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从事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活动,工作相对复杂,比一般人担负的责任更多,由此所产生的心理负担更重。所以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维护的重要意义
(一)领导干部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的战略举措,而和谐社会里面就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和谐,以及每个人自身心理的和谐。季羡林老先生曾经对总理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的和谐。和谐的基础是家庭和谐、邻里和谐,但如果个体不和谐,怎么可能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所以人只有个体内心的和谐,才是和谐的最高境界,才是终极的和谐。
学生心理氛围与心理健康阐述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量表和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调查问卷对3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班级协作氛围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班主任氛围、班干部氛围和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班级心理氛围其他因素也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班级心理氛围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
1问题提出
心理氛围也叫心理气氛,是指集体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态度和感受支配着全体成员的情绪。当某种心理气氛形成之后,它对一些新进入群体的成员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班级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单位,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石。其心理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中每个人的生活和成长。班级心理氛围作为班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班级中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