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09:15: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护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理护理

乙肝患者心理状况以及心理护理的临床探究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的严重肝脏疾病。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迄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1]。这是导致乙肝病人心理负担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多数乙肝病人缺乏相关的乙肝医学知识,对乙肝的发病和预后不了解,同时又由于该疾病的传染性,导致社会交际活动减少和劳动工作能力的下降,以及长期的医药费用也加重了乙肝病人的心理负担。社会心理负荷过重是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发病及复发的诱因之一,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及心理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我院2009年1月年至2010年12月收治的乙肝患者(含乙肝后肝硬化)约280例,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76岁,其中25-55岁的男性病人占85%以上。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有80%以上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护理实践中,我们针对乙肝病人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使用了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护理过程中我们的体会如下。

一、乙肝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恐惧、焦虑:乙肝病人的恐惧焦虑情绪普遍存在。由于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需要对病人采取相应的隔离,如单独用餐,限制活动范围及探视人员和时间。但是有些病人不理解被隔离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医护人员害怕他们、嫌弃他们,亲朋好友也疏远他们,此时会给病人造成与世隔绝的心理,使病人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病人为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整天忧心忡忡,甚至感到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境地,进而加重了他们的恐惧心理。有些病人还会担心把疾病传染给家人和亲朋好友,担心此病不能治愈,担心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对疾病的治疗、预后与转归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客观上该病的治疗效果欠佳和反复发作等特点也使他们感到焦虑。因此,病人常常出现心事重重、忐忑不安的焦虑情绪,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失眠等症状。

2.抑郁: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3]。患者担心自己在学习、工作和婚姻等方面受到歧视和冷落,从而产生情绪沉闷和抑郁,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病人一旦被确诊为乙肝,不仅自身要蒙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是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因此心理负担比较重,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与周围人划一条鸿沟,开始产生一种自卑孤独的心理。

3.人际关系敏感:乙肝病人很多出现肝功能受损的临床症状,如恶心、呕吐、黄疸、腹水等,往往给病人带来生理和心理的痛苦,使病人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自卑感,人际关系非常敏感。我们在护理中有些病人表现出不能真实地说自己的病种,原因是怀疑别人会厌恶自己。

4.强迫症:有的乙肝病人即便是肝功能正常了,还是觉得肝区不适,也有的病人反复的洗手,拒绝进入公共场所,表现出明显的躯体化症和强迫症。

查看全文

临床心理的护理实践思考

护理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医学整体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深入到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医学卫生知识的不断普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日渐增强,患者看病、住院、手术都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何认识并及时处理解决,在护理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1临床常见心理问题

1.1抑郁

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是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因为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多少都伴随着丧失,所以多数病人都会产生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不过,病人抑郁情绪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的故作姿态、极力掩饰;有的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或哭叫连天;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1.2焦虑

任何人在一生当中都难免因故焦虑。病人患病,当然更避免不了焦虑情绪。焦虑乃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这种威胁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躯体的完整性受到威胁,一是个性受到威胁。对病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胁往往是统一的,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病人在生理与心理再度达到安全稳定为止。

查看全文

耳聋心理护理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辅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1998~2005年住院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健康饮食指导病例,对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7例突发性耳聋经过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缩短了治疗疗程,提高了治愈效果。结论突发性耳聋是临床常见病,发病后对患者心理上创伤较大,心理护理极为重要,应引起专科护理人员关注。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心理护理;康复

突发性耳聋亦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1~2天内听力减退,甚至发展到严重的耳聋。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听神经炎、自身免疫、代谢紊乱及内耳压力突变有关。突发性耳聋发病率为5/10万~20/10万,多为单耳患病,双耳患病占7%~10%,双耳同时发病占0.2%~2%,目前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突聋给患者造成了生活上及心理上的不便和痛苦。1998~2005年在对117例突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缩短了治愈时间。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7例,为我院1998~2005年的住院突聋患者,其中男66例,单耳聋62例,双耳聋4例,年龄30~58岁,平均44岁;女51例,单耳聋48例,双耳聋3例,年龄29~49岁,平均38岁。在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1.2方法首先了解患者发病的诱因及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情况,向患者讲解耳的解剖特点、功能、疾病的转归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者了解此病的预后情况,从而初步解除心理上的负担。

查看全文

护士对剖宫产妇心理护理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剖宫产术已是不能经阴道分娩、高危妊娠产妇首选的一种生产方式[1]。而面对剖宫产术毕竟是一种相对阴道分娩创伤较大的手术,产妇都会产生恐惧、焦虑、紧张心理。作为手术室护士,与产妇围术期密不可分,及时了解每位剖宫产术产妇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有效地进行心理护理,让每个产妇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手术,为手术顺利进行以及术后早日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1剖宫产产妇的心理分析

1.1恐惧心理由于产妇对剖宫产术知识的欠缺,对手术医生的不了解、不信任,对麻醉医生和麻醉技术的不了解,因此,会担心手术时出现意外,危及自己和胎儿的生命,担心麻醉时对身体造成损伤或者麻醉后麻药的作用长久不退影响哺乳。

1.2焦虑紧张心理临产后宫缩导致身体的疼痛不适,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对分娩中出现胎儿窘迫、滞产等产科特殊情况而需急症手术,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担心切口会留瘢痕影响美观等问题思虑过度,因此,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2]。

1.3这两种心理都会对围术期产妇产生不利的生理干扰,不利于手术和麻醉的进行。

1.3.1术前紧张的情绪可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重者会致产前子痫,加重心血管的负担,增加了产妇和胎儿的危险,甚至会危及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心理因素导致的血压升高有时用药物很难控制稳定,此时心理护理可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满意效果。

查看全文

浅谈门诊患者心理护理

门诊是医院面对病人的主要窗口,也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由于患者就诊数量大、病情复杂、患者个人素质、经济状况、环境等因素影响,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对象日趋扩大,要做到让每位病人都满意很难,但是病人一旦对服务过程中的某一方面不满,就可能导致他们对整个医疗过程全盘否定,这就要求门诊不仅仅对患者进行病理护理,还要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和抚慰,把握门诊患者不同心理特征,并根据其不同的心理需要,提供个性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提高医护工作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门诊护士素质及护理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1]。本文针对门诊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在管理方面上做进一步探讨。

1门诊患者的常见心理特征

1.1陌生、恐惧的心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院的就医条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门诊患者特别是首次来医院就诊,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就诊程序不了解,加上对自己的疾病能否治好的担心会产生惧怕心理。

1.2焦虑、烦躁的心态病人到医院就医,一般都经过挂号、候诊、诊断、检查、交费、取药、治疗等过程,在这个诊疗过程中,由于医院面积的扩大,科室和专业进一步细化,患者在就诊时,常常要来回多次,“造访”多个部门和诊室,加上求治心切,希望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希望医护人员尽早明确诊断,或者害怕病情加重,往往对疾病的治疗表现出焦急、烦躁情绪,甚至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1.3祈求“神医”心理在大多数病人的心里,都希望找到医术好的“神医”,尽快详细的检查,及时、准确的诊疗,药到病除;对护士穿刺总希望“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总希望一次就有了明确诊断。

1.4心存疑虑的心态近些年,由于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导致“白衣战士”和“白衣天使”形象在人们心中有所暗淡,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有些患者就诊时,一方面希望得到医生的治疗,另一方面又对医生的能力表示怀疑,心理表现较为矛盾。

查看全文

门诊急症病人心理护理

1急症病人的心理概况

1.1心境欠佳当一个人生了病,或多或少会引起不愉悦的情绪如急性腹痛病人在未明确诊断前遇事易激动,甚至与病友、医务人员发生冲突。此时如得不到护士的理解,很容易产生矛盾,这种情绪不但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对医院造成不良影响。

1.2焦虑和恐惧[2]多数急危重病人入院时常因病情危重而十分焦虑与恐惧,而护士在执行治疗过程中难免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导致病人自我意识障碍而过度紧张和恐惧又会进一步加速疾病恶化,甚至造成死亡。

1.3自尊心理患者到医院诊治,希望能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和照顾,更希望护士能用高水平的护理技术、手法、无痛苦,并且有些检查希望没有他人在场。

1.4抵触不信任心理患者平时或多或少听说过一些对医院不良的说法,担心由不成熟较年轻的医护人员执行治疗时会难以一此成功,初诊时期待正确诊疗故有挑选医护人员的心理。

2心理护理

查看全文

内科病患心理护理认识

在内科病房开展以现代护理观为中心,以护理程序责任制为核心,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其中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护理过程中,对护理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内科患者心理特征赔偿心理:患者的赔偿心理多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慎造成的,患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心理防御机制上失去平衡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反应,感到即将丧失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故导致其主诉很多,自觉症状很严重,但无明显体征。此时尽管医护人员十分谨慎地对待患者,但患者仍感心有余悸或不满,常出现点名用药或令医护人员听从他(她),以补偿临床中的失误,这种赔偿心理是一种心身疾病。防范心理:这类患者往往对医护人员产生疑医心理,不愿与医护人员配合治疗,疑虑重重,甚至拒绝必须的治疗。因为患者曾经错服或误服(注射)药物,造成痛苦,而在以后用药过程中,即产生怀疑是否能给自己正确用药。焦虑心理:焦虑反应的心理状态比较复杂多变,一般说是矛盾冲突导致心理活动的增强。其具体表现为:对医护工作过程百般挑剔,要求特殊对待,对某医护人员产生敌意和反感,常无缘无故的发火、骂人,而出现烦躁、心悸、呼吸急促、震颤等一系列反应。

恐惧和惊慌心理:当患者得知自身出现心理受损伤时,控制能力降低,在脑海中常浮现一些疾病的悲观面容,以年龄较大者突出,部分患者怕遗留后遗症而常为此流泪、痛哭,此时往往易联想一生中的某些坎坷而增加悲哀等。抑郁心理: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不偷快的事,多数患者都会产生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表现的情绪是多样性。例如,有的患者沉默寡言,对外界任何事物不感兴趣,拒绝交谈,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严重的抑郁又往往导致失助感和绝望情绪。孤独心理:当患者离开家庭和工作单位,住进医院病区,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住在小病室和性格外向的患者及老年人更易产生孤独感。护理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激发正常情绪,调整心态,与医疗护理密切合作,促进治疗效果,使整体护理服务效果达到满意。因此,整体护理必须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心理疏导:对于一些负性情绪,如焦虑赔偿恐惧等心理,需要医护人员的同情和理解,不能认为患者的一些语言是对医护人员的不尊重,应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疏导负性情绪,调整患者的心态。

心理关怀:①密切联系、深入谈心是做好心理护理的保证:护理人员不光局限于治疗疾病所必须的知识及操作技能,还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良好的语言能力与患者进行沟通,护士在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关心体贴患者,促膝谈心,深入其内心世界,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护士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患者树立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和勇气,配合各种治疗护理,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②细心倾听、耐心诱导,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动基本上是一致的,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的如何可以在人的面部表情及眼神中体现出来,所以在倾听患者诉说时,护士不应只听语句,还应注意其说话的声调,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为患者创造一个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以得到患者的信赖和尊重。③态度热情、语言和蔼,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护理职业道德的突出特点是利他精神,是把患者的生命和痛苦看的高于一切,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当患者入院后,由于疾病的折磨、环境的陌生,加之目睹一些危重患者的痛苦症状,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态度热情、语言和蔼,要善于运用体贴安慰的语言,介绍自我、以及医院的环境设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温和的语气与患者沟通,同时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沟通过程中避免用粗俗和过于专业化的词语,尽量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讨论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需要,充当患者的咨询人:有研究表明[1],护患关系是一个关爱的过程,涉及价值观、目的、知识义务和行动。心理护理没有统一的模式,护士应当根据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个体,了解影响护患沟通的主要原因,让患者接受和信任自己,顺利进入咨询人的角色。还应该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并在患者最需要关心帮助的问题上给予正确有效的护理。

建立治疗性关系,充当患者的教师和顾问: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适当地给患者以启迪,改变其认知水平,使他们对疾病和治疗的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而心理护理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为基础。因此,护士要学会倾听,明确患者对专业协助的期待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护士应从领导者的角度向患者提供有帮助的信息。

查看全文

分娩心理护理运用综述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以行动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1]。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状态与分娩疼痛有着密切关系,疼痛程度往往随着心理状态的改变而变化。妊娠期妇女复杂的心理变化中,紧张、焦虑最常见,尤以孕晚期发生率较高。在产程中,孕妇过度紧张、焦虑,与某些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护理人员对入院孕妇只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而对有过度紧张、焦虑倾向的孕妇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导致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胎儿窘迫、难产、产后出血、剖宫产等发生率增高[2]。为此,通过心理护理的鼓励方法,帮助分娩,调查心理护理对产妇分娩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2011年4~10月收治通过检查,以头位能够分娩的初产妇40例,实施心理护理鼓励方法,帮助分娩。方法:在分娩过程中为产妇营造温馨而轻松的分娩环境,运用语言安慰、精神鼓励等方法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为其消除思想顾虑和紧张、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操作,顺利完成分娩过程。①创造温馨而轻松的待产环境,实施人性化护理,不限制产妇自由活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用药和检查,指导产妇适当活动。②在产妇分娩的全过程中都由一位富有爱心、态度和蔼、善解人意、精通妇产科知识的医护人员陪伴在产妇身边,充当导乐。这位医护人员在整个产程中给产妇以持续的生理、心理及感情上的支持,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向产妇介绍分娩知识,回答产妇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讲解分娩的生理过程,为产妇进行心理疏导,让产妇树立信心,消除顾虑及恐惧,降低疼痛的感觉,帮助产妇度过生产难关。③可让丈夫陪伴,指导其丈夫给予帮助,如进行肌肤接触,抚摸额头,轻握双手,按摩腰骶部,说鼓励性语言,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减少心理负担。④劝导产妇少量多次进高热量、易消化饮食,给予充足的能量供应,保证分娩时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⑤产程中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随着宫缩的加强,如排便样向会阴部屏气,宫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充分休息,下一次宫缩时再采取同样的方法。

2.结果

40例产妇中,顺产34例,剖宫产6例。通过对40例产妇实施产前心理护理,其焦虑、抑郁及选择剖宫产率均低于常态值,对自然分娩自信心提高。证明通过对初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及分娩教育,可以减轻孕妇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其对自然分娩的自信心,促进孕产妇身心健康,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顺产分娩率,提高产科质量。

3.讨论

查看全文

ICU心理护理认识思索

ICU患者通常是由急诊科、手术室或其他科室转入,我院ICU是综合基层重症医学科,部分患者是麻醉复苏患者。由于ICU在设置、仪器配备及管理上与普通病房存在一定差异,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的同时,面对的是陌生而复杂的环境,因此而产生复杂的心理,我科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

1临床资料

2011年1—6月入住ICU患者,排除意识不清的患者情况,共对636例清醒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年龄在1~94岁,其中男性患者356例,女性患者280例;手术患者530例,内科患者106例;死亡0例。

2方法

2.1心理护理评估

入住ICU的清醒患者,在护理服务中由管床护士对其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判断其心理状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措施落实后进行效果评价,护士长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患者转科后由护理部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

查看全文

心理护理论文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