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适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08:57: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调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心理调适

导游的心理压力与调适综述

[摘要]导游是旅游业的灵魂,它的重要性可以从各个方面得到体现。由于导游工作的特殊性,导游必须独自承受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对导游的心理健康予以全面的、足够的关注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导游的心理压力表现及其原因,提出导游调适心理压力的方法,增强导游的抗压能力,使其能更好地投身到我国旅游事业的建设中去。

[关键词]导游;心理压力;心理调适

一、导游心理压力的内涵

1.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是指具有威胁性环境刺激作用下所引起的伴有生理、心理和行为变化的一种身心紧张的状态。[1]人之所以产生心理压力是由于个人的需要、动机、欲望、愿望和理想遇到了阻碍或受到了干扰而产生的一种不良情绪反应。

2.导游心理压力

查看全文

刍议拳击运动员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心理调适策略

[摘要]心理因素在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挥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心理调适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心理调适策略

心理恐惧是当人意识到危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反应,对于拳击运动员来说,这种反应会导致其技术失去协调,从而使专项技术无法真正发挥。许多青少年运动员在实战中很少会告诉老师说他害怕,因为拳击运动被称为勇敢者的运动,害怕不应当是男子汉之所为,导致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心理紧张情绪。实际上,在拳击对抗过程中的举动,表明他们的心理是紧张不安的。因此,作为教练员,要注重运用心理调适策略,以消除运动员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运动员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从而掌握好运动技能,切实增强自信心,克服消极情绪状态,形成最佳的竞技心理状态。

一、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高强度的教学与训练

拳击运动的最大特点对抗性较强,仅仅靠短时间的训练是行不通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进行长期系统的高负荷训练,通过量的不断积累,才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尽管近年来拳击课程在青少年中得到普遍开展,但是由于青少年处于学习阶段,课业负担十分沉重,因而缺乏高强度的教学与训练。往往每周只能接受一至二次拳击训练,这就难以保证较高的训练效果,从而在实战中导致学生底气不足,心理压力增大。

查看全文

高校音乐教师教学心理调适与心理保健

[摘要]高校音乐教师及音乐工作者是有着自己行业特殊心理状态的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音乐教学的心理特殊性以及高校音乐教师心理现状的调适,以提高教学质量是亟待重视的问题,通过对音乐教师的心理分析,提出了有效的心理调整与保健的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调适;心理保健

一、前言

音乐是一个浪漫的字眼。在很多人看来,高校音乐教学过程更是欢歌笑语,唱唱跳跳,远离忧愁烦恼,使人心理更健康的课程。然而,恰恰相反,根据近几年的科研统计数据发现,高校音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同时,音乐教师及音乐工作者又是有着鲜明的行业特征和特殊心理状态的群体。怎样认识音乐教学环节中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怎样破解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心理健康瓶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拟作以下探讨。

二、音乐教学工作者专业要求与心理特征

(一)音乐教学工作者专业特征与要求。从事音乐工作,需要一定的音乐天赋,代表钢琴教育最高峰的德国钢琴教育大师卡尔-海因茨•凯沫林(KarlHeinzK覿mmerling)曾经说音乐天赋“绝大部分是先天就有的。但每个人的音乐天赋会表现在不同方面。”虽然很多天赋平常的孩子,也能够通过训练获得一定音乐技能,但是很难达到较好职业音乐工作者的水准。通常要掌握一门音乐专业技艺需要每天至少4小时的练习,坚持6~7年;此后仍需常年不间断的练习与用心琢磨,以保持技艺的熟练,业内有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行家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除此之外相关音乐理论,整体文化知识也需要学习。而音乐教师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心理学背景,应对烦琐材料工作的能力。(二)音乐教学工作者的心理现象与心理特征。音乐工作者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首先,音乐作为艺术类专业,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与整体敏感性要求都比较高,并且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磨炼;同时技艺的训练,需要独自忍受寂寞,长期每天几个小时的独自训练和琢磨,所以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和学习的群体,都比较挑剔,追求精致、爱幻想、思维变化快、跳跃;由于与人接触少,会比较单纯,容易受伤,而且性格显得比较清高、孤傲、自我。此外音乐群体由于音乐听觉的敏锐性,音乐要求的外显性与表现力,音乐的直接交流特征,尤其技能专业,如器乐、舞蹈,声乐、指挥都会需要舞台表现力,情绪感染力,自然会导致整个性格、心理过程与其他艺术群体的差异,这些差异通常表现为容易兴奋激动,情绪化、起伏大,整体比较外向夸张与张扬。在这些天赋和专业特征的融合中,教师学生课堂上的情绪起伏大,容易对教学突破过于激动乐观,又容易对挫折失败过于沮丧;课堂精彩时大家热烈冲动,甚至手舞足蹈,音乐歌声喧闹无比;课堂没感觉时,老师学生都有可能自由散漫,缺乏常规教学的基本过程与纪律。教学手段上,由于形象化、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教师更喜欢使用比喻、启发、感觉等感性化方式;而且每个老师都会有个人比较鲜明的教学形象思维和语言体系,还容易寻求多变、新的表现形式,学生学习更多时候要依靠悟性,一旦不能适应,就会举步维艰。

查看全文

大学生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分析

摘要:基于“健康中国行动”战略,针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心理压力进行研究,通过剖析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并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从绿色健康环境营造、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等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做好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真正做到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健康中国行动;压力管理;心理调适;健康促进

1健康中国行动概述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我国为积极应对当前突出的健康问题,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特制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主要包含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等内容。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理解、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有利于提高和维护自身健康决策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的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抑郁症患病率达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希望能通过社会多方共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扩大服务覆盖面,到2030年,实现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30%,抑郁症患病率、焦虑障碍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等目标,促进全民健康,为人民谋幸福、谋健康。

2健康中国行动核心模块

2.1疾病预防。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预防为主的理念落到实处,健康中国行动旨在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的救治救助干预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的干预,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提高防治能力,减少疾病发生,实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2.2健康促进。凝聚各方力量,通过健康促进手段,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和规范化管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建设绿色安全健康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形成健康促进强大合力。同时,增强大众主动健康意识,提升个人心理健康素养,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提升公众幸福感。

查看全文

酒店管理专业生产实习期心理调适分析

摘要:大部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要到酒店生产实习,这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无缝衔接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容易产生负面心理:根据实习生外在形象分配部门造成心理不平衡;理论与实际产生偏差带来失落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加重孤独感;无法独立处理事务产生挫败感;毕业后是否从事本专业的矛盾心理。这些成为他们完成自身学习目标并获得实践经验的严重障碍,需要学生自身和学校及相关部门积极应对:学生积极自我调整,增强适应能力;学校为学生做好实习前的心理辅导工作;精心挑选实习基地;带队老师在实习期间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酒店合理兼顾经营目标与学生的实习目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生产实习;心理问题;心理调适

生产实习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专业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它要求实习生能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职责,能够独当一面。这对于初次以准职业角色步入社会进行生产实习的大学生来说,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心理压力也更大。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全新的工作环境,他们会感到种种不适应,从而产生失落、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将会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如何及时疏导和化解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的心理问题,强化其职业心理素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是教育部门、企业乃至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的重大课题。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生产实习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实习初期根据学生外在形象分配部门造成其心理失衡

酒店是主要为旅游者提供食宿、娱乐、休闲、购物等服务的场所,它是旅游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它所提供的服务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人力在酒店中十分重要。同时,酒店服务是一种面对面的对客服务活动,所以对员工的身高、形象、气质等要求比较严格。学生刚进入酒店实习时,由于酒店对实习生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也没有对其进行过专业培训,所以对实习生的专业能力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在实习初期往往会根据实习生的身高、形象与气质来分配部门,这就让那些受外在条件限制而不能够在理想的部门实习的学生产生心理失衡。于是初到实习岗位之时,心理便产生了抵触情绪,工作懈怠,丧失工作热情,思想不集中。

查看全文

组工干部要加强心理调适调研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组工干部心理调适的重要性;组工干部心理调适的重点;组工干部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有利于组工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利于组工干部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有利于组工干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压力太大引起的“焦虑症”、攀比不当引起的“失落症”、本领缺失引起的“恐慌症”、“好人”思想引起的“糊涂症”、“职业光环”引起的“自大症”、心理调适是预防心理异常的最好方法,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心理调适的方法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心理调适是对心理偏差及障碍进行纠正和排除。据专家测算,我国三成以上的公务员在生活工作中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需要进行心理保健和调适。组工干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需要加强心理调适。

一、组工干部心理调适的重要性

组工干部心理调适不仅仅是培养组工干部完美的个性,重要的是能帮助组工干部加强党性锻炼,提升品德修养,树立良好的组工干部形象。

1、有利于组工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意识,是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而外部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理想信念也会发生动摇,甚至颠覆。战争时代,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会变节,和平时期也有不少共产党员腐化变质。人的心理都有脆弱的一面,即使是心理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当某种负面的影响或刺激占上风时,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校正和调适,就会出现本性错乱,自我迷失。组织工作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面对的矛盾越来越多,不断的行之有效的心理调适能使组工干部遇事自警,遇难自强,时刻住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心中的信念。

2、有利于组工干部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美国人才学家丹尼尔博士的研究表明,智力很高的人未必能够成功,而情绪调节能力很强的人却大多获得成功。组工干部也和常人一样,有时有过激的情绪,有过高的欲望,过强的自尊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心理和情绪的波动,所以组工干部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古人云:水满则溢。消极的情绪得不到消除和控制,就会损蚀自己,祸及别人:恼怒烦躁、惶惑猜疑、求全责备……热情、智慧和力量都会消耗阻滞于病态的心理。反之,在情绪和心理波动的危险时期及时调适,则能保持达观进取、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

查看全文

护士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透析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实施整体护理对护士素质提出挑战,同时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给护士造成日益沉重的心理负担。为了使护士尽快适应现代护理模式,提高自身生命价值,充分发挥潜能,维护身心健康,护士心理的自我调适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自我调适

1心理压力的来源

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压力的来源面较广。

1.1社会压力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护理工作只不过是一些打针、发药之类的简单机械劳动,而把疾病的康复归功于医生,对护士和医生的态度判若两人,这种现象在病房内常能看到。此时,护士对患者的精心护理、严密观察、亲切问候等都化为乌有,使护士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造成心理失衡[1]。

1.2工作压力由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使护士24小时轮流值班,遇到急诊、抢救病人更不能按时下班,甚至会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医、护、患比例不合理。护士缺编,工作时间以及超负荷的工作量,既导致人体生物钟的紊乱,又加重了护士的身心负担。另外,护理工作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工作,其辛苦不言而喻。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面对一些简单劳动换取高额经济收入以及社会现实中种种畸形现象,护士容易对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而致不公平感,心态易失去平衡[2]。

查看全文

学生消极心理调适教育思考

摘要: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冲击了德育效果,一直是一中学生德育中的难题。本文分析了中学生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的特点,以及诱发中学生在德育中产生消极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中学生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的几种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德育调适

1.中学生德育中消极逆反心理的特点

中学生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在接受德育过程中由于受某种原因(如教育者或教育内容、形式等等)的影响和刺激而产生的对某事物持对立、抵触、反对态度的消极否定心理状态。在学校德育实践当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越是过分宣扬某个典型,越是有人不买帐,反而有意疏远;过分批评某人所犯的错误,反而会激起一些人的同情和亲近;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有人偏要去做……中学生这些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来处理问题的行为,在心理学中都归属为消极逆反心理。

中学生在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消极否定性

查看全文

中学生心理调适研究论文

当前,全国出现了许多起中小学生心理偏差的事故,引起了国家教委的重视。总书记发表了对教育的讲话。国家教委一再强调了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减负这个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在的中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就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家长对于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大部分家长的心愿。子女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为了分水岭。这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导致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导致了身心发展扭曲变形、所以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尤其显得十分重要。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受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在一定时期存在着心理问题。据北京调查的数据中表明,目前中学生32%心理健康水平较差。轻度心理问题占28%,中度3.9%,重度的0.1%,中学生—定要学会心理卫生,学会心理调查,学会适应社会,适应竞争,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重视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健康,无疾病;一个是心理健康,心情舒畅。两者健康,才称得上健康,缺一不可。二者相互促进。身体健康会使人精力充沛,充满朝气、充满信心。反过来,心理健康会促进人身体壮实,活动能力增强,人的心理因素活动和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面貌,可以使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生理上的某些功能,从而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诱发疾病发生。特别是情绪因素,不良的情绪会引起身体键康的躯体障碍,如血压上升、心率过快、冠心病、胃肠功能失调、糖尿病、皮肤病、湿疹、神经系统障碍等。古人所说的“养身必先养心”,在心理的养生中,精神食粮重于食物营养.情绪锻炼优于体格锻炼,心态平衡大于生态平衡。所以说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达到良好的身体健康。

现在中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有以下9个方面:

1.学习压力感: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学生生怕考试成绩不好,无颜见江东父老,心理压力过大。

2.适应性差: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如同温室的花朵,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学校生活和老师的指导方法及团队活动。

查看全文

新课程教师消极心理调适论文

摘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前论文正逐步进入关键的阶段——课程实施阶段。新课程实施得怎么样,直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而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参与者,是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面对课程改革,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能出现的心理定式、犹疑观望、惰性及焦虑等消极心理阻碍了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影响了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新课程;课程实施;教师;消极心理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于1999年开始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已全部进入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于2001年5月全面启动,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9月起,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等省(自治区)相继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前正逐步进入最关键的阶段——课程实施阶段。

课程领域普遍认为,课程的改革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启动和动员阶段,即课程采用阶段,是指制订使用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第二阶段是实施、开始使用阶段,即课程实施阶段,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第三阶段是持续化、常规化阶段,即课程制度化阶段,就是把课程计划及实施过程作为一种系统模式确定下来。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首先,课程实施是课程采用的现实化。课程计划的确定、课程方案的采用只是明确了课程的应然状态,是课程的理想存在,即告诉人们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应该确定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建立什么样的课程结构以及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但在教育实践中人们有没有真正按照既定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去执行,即课程的实然状态如何,却是由课程实施决定的。课程计划再完美,课程设计得再好,如果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实施,或者在实施中走了样,那都会使课程的目标无法实现,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其次,课程实施也是课程制度化的基础。课程制度是课程改革步入正常轨道、进入良性运作的表现,它必须在做课程计划时就被考虑到,但它并不是被规划出来的,而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说,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看课程实施的情况。“改革很多时候被视为失败,其实不然,因为它们从来就未得到实施”[2](J.I.Goodlad)。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起了大规模的课改运动,设计的课程方案和编制的教材有很多都不错,在当时也被普遍看好,但由于在实施中出了问题,有的方案根本就未被真正实施或被扭曲地实施了,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很多,但教师是决定性因素,他们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影响课程的诸多因素往往要通过教师反映到教学实践中去。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以满腔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新课程的教学中去: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本质,在课程实施中真正贯彻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效且高效地将新课程的内容传达给学生;新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权和创造性,根据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不同地区、学校、学生和教师个人的实际,对新课程方案进行必要的调适、补充和完善。如果没有教师积极努力的参与,任何好的课程计划都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面对课程变革,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反映却并不尽如人意,教师往往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这些不良心理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在我国逐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师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心理及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心理定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