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保健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08:29: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心理保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幼儿心理保健措施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危机和生活压力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隐患也就如影像随。而在教育工作中,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普遍注重智力开发,强调卫生保健,而很少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儿童心理保健是指根据儿童生长发育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进行健康教育和训练,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我们要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努力将这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随着新《纲要》的贯彻实施,一些幼儿园开始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经对幼儿群体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幼儿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约占5%~10%。其中约5%左右的幼儿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疗,6岁以前是发现心里问题与矫正的最佳时机。3~6岁的儿童一旦出现行为偏异,如:与大多数同年龄的小朋友相比活动过多、恐惧、过分害羞、抽动症、口吃、注意力不集中、爱咬指甲、吸吮手指、梦游、抱怨、行为冲动等,应找出原因,尽早矫正。下面介绍几种3~6岁幼儿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矫正方法。
一、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因素
1.1抗拒入园:刚上幼儿园的幼儿因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园的一切感到陌生,加上有些家长平时的溺爱或娇纵,对外交往过少,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群体生活等。都会使幼儿对入园感到陌生和不适应,甚至有些幼儿会对新环境感到恐惧。
1.2孤独: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幼儿有可能因为自小缺少玩伴而养成喜欢独处的习惯,不合群或拒绝接受其他孩子的亲近。
高校音乐教师教学心理调适与心理保健
[摘要]高校音乐教师及音乐工作者是有着自己行业特殊心理状态的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音乐教学的心理特殊性以及高校音乐教师心理现状的调适,以提高教学质量是亟待重视的问题,通过对音乐教师的心理分析,提出了有效的心理调整与保健的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调适;心理保健
一、前言
音乐是一个浪漫的字眼。在很多人看来,高校音乐教学过程更是欢歌笑语,唱唱跳跳,远离忧愁烦恼,使人心理更健康的课程。然而,恰恰相反,根据近几年的科研统计数据发现,高校音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同时,音乐教师及音乐工作者又是有着鲜明的行业特征和特殊心理状态的群体。怎样认识音乐教学环节中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怎样破解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心理健康瓶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拟作以下探讨。
二、音乐教学工作者专业要求与心理特征
(一)音乐教学工作者专业特征与要求。从事音乐工作,需要一定的音乐天赋,代表钢琴教育最高峰的德国钢琴教育大师卡尔-海因茨•凯沫林(KarlHeinzK覿mmerling)曾经说音乐天赋“绝大部分是先天就有的。但每个人的音乐天赋会表现在不同方面。”虽然很多天赋平常的孩子,也能够通过训练获得一定音乐技能,但是很难达到较好职业音乐工作者的水准。通常要掌握一门音乐专业技艺需要每天至少4小时的练习,坚持6~7年;此后仍需常年不间断的练习与用心琢磨,以保持技艺的熟练,业内有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行家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除此之外相关音乐理论,整体文化知识也需要学习。而音乐教师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心理学背景,应对烦琐材料工作的能力。(二)音乐教学工作者的心理现象与心理特征。音乐工作者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首先,音乐作为艺术类专业,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与整体敏感性要求都比较高,并且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磨炼;同时技艺的训练,需要独自忍受寂寞,长期每天几个小时的独自训练和琢磨,所以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和学习的群体,都比较挑剔,追求精致、爱幻想、思维变化快、跳跃;由于与人接触少,会比较单纯,容易受伤,而且性格显得比较清高、孤傲、自我。此外音乐群体由于音乐听觉的敏锐性,音乐要求的外显性与表现力,音乐的直接交流特征,尤其技能专业,如器乐、舞蹈,声乐、指挥都会需要舞台表现力,情绪感染力,自然会导致整个性格、心理过程与其他艺术群体的差异,这些差异通常表现为容易兴奋激动,情绪化、起伏大,整体比较外向夸张与张扬。在这些天赋和专业特征的融合中,教师学生课堂上的情绪起伏大,容易对教学突破过于激动乐观,又容易对挫折失败过于沮丧;课堂精彩时大家热烈冲动,甚至手舞足蹈,音乐歌声喧闹无比;课堂没感觉时,老师学生都有可能自由散漫,缺乏常规教学的基本过程与纪律。教学手段上,由于形象化、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教师更喜欢使用比喻、启发、感觉等感性化方式;而且每个老师都会有个人比较鲜明的教学形象思维和语言体系,还容易寻求多变、新的表现形式,学生学习更多时候要依靠悟性,一旦不能适应,就会举步维艰。
高职学生心理保健借鉴意义
摘要:高职学生既接受高等教育,又接受职业教育,其心理健康水平对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同样具有突出影响。关于高职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当前更多地停留在心理健康外在的技术层面的指导,而对于心理健康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道德健康的研究比较薄弱,甚或被忽视。儒家关于道德的思想恰好符合道德健康的要求,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保健具有深刻的借鉴和启发价值。
关键词:儒家道德思想;心理保健;高职学生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是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关心的重要考核指标。因此,心理健康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入学开始,高职院校就要特别关注并努力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当前更多地停留在个体心理健康外在的技术层面的研究,而对于个体心理健康内在的深层的基础研究相当薄弱,甚或被忽视。不少研究认为,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加强道德健康教育。儒家关于道德的思想恰好符合道德健康的要求,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保健具有深刻的借鉴和启发价值。
一、理念层面的借鉴价值
高职学生关于心理保健的观念,容易出现三个典型的问题,分别是不重视心理保健,忽视道德健康的作用,以及仅停留于认识层面。儒家重视永远修身、注重道德修养以及强调道德实践的思想可以给予高职学生以启发。(一)以永远修身的观念对待心理保健。当前,高职院校都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生普遍缺少正确的观念,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应该在学校进行。高职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许多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高职学生自身没有将心理健康当做头等大事,没有充分意识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儒家把修身作为人一生的头等大事,并且强调修身是一个不断“自新”的过程。《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且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如果一个人他家里的鸡或者是狗丢了,那么就会很着急,想尽快地把它们给找回来。可是人们却没有意识到生活中已经丢失了很多极其珍贵的东西,也没有想要找回这些东西的想法。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核心,学问之道的实质,就是在于找回丢失了仁心。高职学生应该借鉴儒家重视修身的思想,重视心理保健,将心理保健当做是人生的修身养性的课程,并且终身注重心理保健。“人心”从一开始就不是完美无缺的,总是需要治理的,绝对不能顺其自然,凭着感觉走。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人们不去关注,那么就会受到惩罚。高职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每一个时刻,都需要针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人心”,精心地呵护它、爱惜它,并且引导它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二)以道德健康为核心加强心理保健。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重视心理保健外在技术层面的指导,而忽视了心理健康保健内在深层的工作,尤其是忽视道德健康的教育。不少研究表明,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重要基础,缺乏道德健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柏拉图曾提出“心灵秩序的观点是德性”,一旦德性不能发挥引领心灵的作用,那么人就会失去方向,出现毫无秩序的状态,更不能实现心理健康。所以,心理问题在根本上具有道德性的,每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是道德生活障碍导致的。注重人的“德性”是儒家思想重要的特点,而且儒家思想认为衡量事物的核心价值尺度就是“德性”。《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克明德”、“克明峻德”,要求人们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德性。《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人们要关心并积极投入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中,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如果还有空闲的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古代文化典籍,增长知识。儒家教育思想注重的是道德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至于知识的学习,是位于其次的。道德健康的标准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一个道德健康的人不会做出损害他人利益而满足自己需要的事,而且这个人对于真伪、善恶、是非有明确的判断能力,能够根据社会要求的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进行约束与支配,能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儒家关于道德的认识和意义,正好与道德健康的标准和要求相一致。儒家重视道德在人生修养中的重要性的理念,启发高职学生,应该按照道德健康的要求对照自己,提高道德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三)以重视实践的意识践履心理保健。当前高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主要停留于理论的传授、意义的宣传等静态层面,因此高职学生更多仅从认识层面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效果不突出。无论是从外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高职学生自身保健的角度,我们都要学习儒家重视实践的思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儒家文化始终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训练,人的修养才能真正的提高。“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强调的就是实践训练的重要意义。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自我修养的过程就像骨器加工过程一样,需要细细雕琢。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但是美德只有通过实践的训练才能形成。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提高。高职学生在心理保健中要注重用实际的行动来调整自身的心态,而且要随着时间的进行不断地实践。心理咨询理论告诉人们,情绪很容易被行为所改变,所以哪怕是很微小的行动都可以治疗心理创伤,这是人类奇妙的心理现象之一。因此,高职学生只有通过心理健康的保健行动,才能切实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二、内容层面的借鉴价值
透析药学保健心理学运用
自加入WT0组织以来,我国进行了相应的医疗体制改革,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不断提高。2002年初,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以患者为核心的医疗管理模式,以规范、合理用药为管理核心,达到逐渐提升医疗保健质量。该规定有利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经济、有效,有利于加强医疗机构的用药管理,为我国当下和未来的药学服务发展工作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1药学心理学的概念
所谓药学心理学,即是以药理学和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把心理学和药学有机结合起来的,通过借助药品自身以外的信息刺激,以达到与所使用药物类似或加强的疗效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外称之为phal~naceuticalpsychology。1979年,为有效解决现实药学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一些具有心理学研究背景的药学家试图把心理学和药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药学心理学正是基于此种背景下诞生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药学心理学逐渐转变为一门独立学科。药学心理学在药学保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到目前为止,已逐渐发展至心理药效学和心理药学两个分支学科。
2心理药效学的概念及其在药学保健中的应用
最近几年,临床药学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心理药效学。所谓心理药效学,即指当使用同种药物时,不同心理诱导的存在导致了相异的药理效应出现的关于心理学、医学和药理学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其目的旨在通过借助药学服务人员的优秀心理诱导能力,以充分唤起病人抵御疾病的内在源动力从而达到最佳药物疗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心理药效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当关注心理因素,因为病人是心理药效学起作用的内因基础,通过主导动力因素(包括药师、医师和护理人员等)的心理诱导作用,从而发挥最佳的药物临床效果。实践证明,“安慰剂效应”是心理药效的最直接表现,而性格不同的病人对相同药物将出现不同的药效反应。一般来说,热情、积极和乐观的患者使用安慰剂之后大多会产生较明显的心理效应;与之相比,急躁、消极和悲观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却并不明显。总的说来:充分调整、调动患者的心理,用热情、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同时药学保健服务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帮助,使其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重建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促进其早日心身康复,最终获得最优的治疗效果。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性格千差万别,为发挥最佳的心理药效作用,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治疗工作:①将治疗方案明确告知患者,借助心理药效,可达到较好疗效。该方式适用于被动求医类型患者的家属或主动求医类型的患者,对其说明所患疾病的类型、病因及所需治疗方法,并指导其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和将来如何预防疾病等相关知识。②暗示疗法。该方法适用于那些患有癔症性缺失或感觉缺乏的患者。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大多利用该方法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而利用安慰剂效应来进行辅助疾病的治疗工作,能获得更佳的疗效。③不定期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并赢得他们的信任。利用机会与患者及其家属搞好思想交流工作,这有利于深人了解患者病因。医务人员应努力加深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治疗的认识,争取更佳的治疗效果。
3心理药学的概念及其在药学保健中的应用
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论文
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是一项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工作,为了使得这项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地进行,特提出以下一些工作操作要点供大家工作时参考:
1、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要和每个幼儿建立最初的情感。许多新生初入园时,总是长时间地哭闹,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幼儿园里没有其可依恋的对象。如果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和每个幼儿建立了最初的情感,那么幼儿初进入相对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时,心里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和不知所措。而教师在新生入园前,适当地带上一两件幼儿喜欢的玩具去家访,并在家访时和幼儿投入地玩上一段,这将会大大地增强家访的情感效应,取得意想不到效果。
2、教师要记住每个幼儿的姓名。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应努力通过相片记住每个幼儿的相貌和名字;当幼儿来园时,对小班幼儿可用他在家用的小名称呼他,同时今后幼儿每天来园时,教师都要大声而亲切地称呼他,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处于心理困境的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与揣摩幼儿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
当幼儿受挫折时,教师不妨说几句话解围;
当幼儿沮丧时,教师要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
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论文
一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幸运者和佼佼者,她们集知识女性和青春少女于一体。作为大学生,她们既有与男大学生相似的共同点,又有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角色冲突等在女大学生心理上的积淀和反映,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冲突
当代女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大学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氛围不仅使女大学生有机会领略科技革命的大潮、接受丰厚的精神文化熏陶,同时也使她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现代观念和思潮。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年轻和敏锐则往往使她们成为某些观念和行为的先行者。一项对于女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代女大学生普遍推崇个性解放、追求独立人格,希望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对于“人生幸福”的理解,有51%的女大学生认为在于“自己不断奋斗”,有14%的女大学生选择“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女大学生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有47.8%的女大学生表示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54.3%的女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成才愿望“很迫切”。当“自己的成绩与其他同学相当,而奖学金名额只有一个”时,71%的女大学生表示将“竭力争取”,只有17%的人表示“主动退出”,有7%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机会让给同学”。显然,这与传统道德中’’见荣誉就让“的谦谦君子形象已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在对于中国人十分敏感的“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女大学生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和理解,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可指责“占48%,表示”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的占36%,两项相加高达84%。尽管这个比例低于男大学生,但与传统的贞操观已背离得十分遥远。
(二)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并存
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对于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和向往。由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路风平浪静地走过来的,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因而思想比较单纯,她们追求浪漫、完美,对未来(无论是感情生活还是职业生活)怀着理想主义、有时甚至是不切实际幻想。她们对于知识女性将要面临是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十分关注,几乎都不愿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做单一的选择而希望两全其美。当问及“如果事业与家庭发生矛盾,你将如何选择”时,6.5%的女大学生表示“先家庭后事业”,84.%的女大学生表示将“尽量兼顾”。同样,在生活目标的选择上,90.2%的女大学生选择“既有自己的事业又有美满的家庭”这一生活目标,而选择“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做贤妻良母”和“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则分别只占5.4%和4.3%。这些都表达了当代女大学生渴望家庭和事业兼得、集女性角色(母亲、妻子)和社会角色(职业成功者)于一心的愿望和决心,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厚。
学校心理保健素质教育论文
我想: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学生本身主观的原因,是他们不健康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恶劣表露!
在谈论有关教育的问题时,人们总习惯于从学校硬软件的设置、中高考的升学率、以及青少年的成材率等方面加以考虑,却很少有人提问:"该校的学生心理状况如何?心理健康与否?"
众所周知,在中、小学的课程表上,从来就不知道"心理保健"这几个字怎么写!无数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心理保健必须成为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由于在这方面经验不足,那,情有可原。但现在,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许多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如果还不赶快行动,采取相应措施,那就是我们工作的严重失职,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进行学生心理保健的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保健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
逐步建立一套由"学生--学生干部--课任老师--班主任--学校领导"组成的分布广泛、功能齐全、整体联动、效果明显的心理保健体系。
大学生心理保健分析论文
一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幸运者和佼佼者,她们集知识女性和青春少女于一体。作为大学生,她们既有与男大学生相似的共同点,又有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角色冲突等在女大学生心理上的积淀和反映,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冲突
当代女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大学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氛围不仅使女大学生有机会领略科技革命的大潮、接受丰厚的精神文化熏陶,同时也使她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现代观念和思潮。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年轻和敏锐则往往使她们成为某些观念和行为的先行者。一项对于女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代女大学生普遍推崇个性解放、追求独立人格,希望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对于“人生幸福”的理解,有51%的女大学生认为在于“自己不断奋斗”,有14%的女大学生选择“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女大学生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有47.8%的女大学生表示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54.3%的女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成才愿望“很迫切”。当“自己的成绩与其他同学相当,而奖学金名额只有一个”时,71%的女大学生表示将“竭力争取”,只有17%的人表示“主动退出”,有7%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机会让给同学”。显然,这与传统道德中’’见荣誉就让“的谦谦君子形象已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在对于中国人十分敏感的“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女大学生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和理解,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可指责“占48%,表示”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的占36%,两项相加高达84%。尽管这个比例低于男大学生,但与传统的贞操观已背离得十分遥远。
(二)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并存
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对于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和向往。由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路风平浪静地走过来的,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因而思想比较单纯,她们追求浪漫、完美,对未来(无论是感情生活还是职业生活)怀着理想主义、有时甚至是不切实际幻想。她们对于知识女性将要面临是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十分关注,几乎都不愿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做单一的选择而希望两全其美。当问及“如果事业与家庭发生矛盾,你将如何选择”时,6.5%的女大学生表示“先家庭后事业”,84.%的女大学生表示将“尽量兼顾”。同样,在生活目标的选择上,90.2%的女大学生选择“既有自己的事业又有美满的家庭”这一生活目标,而选择“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做贤妻良母”和“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则分别只占5.4%和4.3%。这些都表达了当代女大学生渴望家庭和事业兼得、集女性角色(母亲、妻子)和社会角色(职业成功者)于一心的愿望和决心,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厚。
世界红十字日工作计划
世界红十字日
世界红十字日
微风吹走了春天的细雨,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新的工作一一的表现在我们的眼前。为了增强同学们在新学期里能够身心健康。培养同学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基本的卫生保健常识。因此红十字会本学期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
目的:
1.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进步事业保障红十字会依法履行职责制定本法
2.红十字会必须遵守和法律遵循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运动确立的基本原则,依照中国参加的日内瓦公约其附加的议定书和中国红十字会的章程独立地展开各项工作
儒家道德思想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摘要: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而且关系到就业和工作。但现有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外在教育和自我保健,属于心理健康状况改进的技术层面,内在关键影响因素道德健康教育被忽视,因而效果不明显。儒家道德思想认为,真诚是自我和谐的根本,为善是与人和谐的关键,责任是与社会和谐的核心;儒家道德思想的锤炼方式有:慎独、中庸、自省。这些内容和方式均高度契合高职学生道德健康教育,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儒家道德思想,能够有效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儒家道德思想;道德健康;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忽视道德健康教育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缺陷
(一)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外在技术层面疏导,忽视道德健康教育。面向21世纪,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提出健康的新理念。健康不是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道德健康的提出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要关注个体的社会适应水平,更要关注个体社会适应过程的伦理性。一旦没有道德的引领,个体的内心世界就容易处在混乱状态中,心理的健康状态根本无从实现。因此,道德健康就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基础条件。这些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现,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大学生,当产生思想问题和心理压力时,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好,心理困惑等问题就较少出现。相反,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当产生思想问题和心理压力时,心理困惑等问题就比较容易爆发。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在道德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出版的教材来看,这几年出版的教育部重点规划的十二五、十三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没有一本教材安排道德健康这个模块,甚至没有一个章节论述道德健康。其次,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来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以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保健方法的学习和具体问题的辅导为主要内容,道德健康没有被列为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师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从道德健康角度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第三,从心理咨询活动来看,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很少从道德健康角度去启发和引导来访学生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二)当前高职学生心理自我保健偏重具体问题的解决,忽视自身道德健康建设。儒家道德思想认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定是内心光明磊落、言行一致、内外兼修、身心和谐的人。《论语》说:“仁者无忧”,表明了良好道德修养对身心健康的价值。通过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人们普遍发现并不断意识到,不少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都与个体价值观的偏差有很大关系,不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容易使人精神空虚,而且还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马斯洛告诫人们:“价值观的丧失是我们时代的最终痼疾”。对儒家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儒家传统价值观总体上持比较认可的态度;倾向于遵循儒家谦逊礼让、和谐合作等传统价值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当前高职学生心理自我保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高职学生未能经常性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保健。也就是说高职学生平时较少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一般只在产生心理烦恼时才注意心理健康,这种被动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念影响着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性提高。其次,高职学生缺乏道德健康意识,未能从道德健康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自己面对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表明,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往往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层原因。从调查了解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来看,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自我意识不协调、环境不适、情感挫折、人际关系困惑、学习压力、就业困扰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高职学生自身的道德健康是紧密相关的,从内因上说主要根源在于自身的道德健康。第三,高职学生未能从道德健康角度去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明,面对心理困惑与心理挫折时,大部分学生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并且主要使用对外宣泄或倾诉的方法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只有少部分学生会压抑自我。尽管如此,但是却很少甚至没有学生提及通过加强道德修养来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二、儒家道德思想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其保健的契合性分析
(一)内容上,儒家道德思想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密切相关。1.真诚是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根本。为人真诚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将真诚当作最核心的评价指标。真诚的人因为不忧虑、不担心,所以内心没有压力,心情真正轻松,能够自我和谐。因此,高职学生在心理保健中,要学习和借鉴儒家先哲关于“真诚”的思想,使自己真诚。《中庸》说“致诚无息”、《大学》说“诚于中,形于外”、《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内心如果真诚了,人表现出来的就是真实自然的;内心如果不真诚,人表现出来的既欺骗他人更是欺骗自己。因此,必须时时刻刻地自我反省,为人是否真实和诚恳,只有这样,人生的开心快乐才能得以保障。2.为善是心理健康与人和谐的关键。人际关系和谐状况是判断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通过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大学生越认同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负性心理越低,生活满意度越高。在人际交往中,善良的人总是受人欢迎的。心地善良的人容易拥有从容淡定的心理,从而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大学》认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论语》提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孟子》则说要“以善养人”。儒家道德思想认为,“以善养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前提。高职学生要懂得从自己身边事情做起,激发自身善良的本性,友善与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3.责任是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的核心。社会适应积极与否是评价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指标。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学会适应社会。个体能否顺利适应社会与个体自身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紧密相关。社会责任意识突出的人,就会将社会公共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从而促进自己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儒家道德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就是社会责任意识,从内在德性“仁爱”出发,表达了一份尽义务的责任意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倡导的人生不断发展的具体进程。高职学生要有意识强化自身的社会集体观念,努力参加到社会进步和集体发展中,积极作为,不断提高与社会和谐的水平,促进自身心理健康。(二)方法上,儒家道德思想锤炼方式与高职学生心理保健方法密切相关。1.慎独是心理自我保健的重要方法。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不仅要关注他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更要关注他在没有人注意时的表现以及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学习借鉴儒家的慎独之法是一个道德健康的人的必修课。《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每个人的一切言行都是离不开他人的监督的,所以时刻不能放松对自己道德修养的要求。高职学生在心理保健中,要学习和理解慎独的精髓,积极使用慎独的方法,能够主动地律己,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自己,从而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2.中庸是心理自我保健的重要方式。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心理各方面表现是否“适度”。也就是说当人处于不同情境时,自身心理状态表现能不能把控在一个“合理区间”。儒家道德思想十分强调中庸,这种中庸意识既有利于提升道德修养,又有利于保护心理健康。《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的情绪情感还没有通过外在表现显示出来时,这种心理状态叫做“中”,显示出来但是又保持一个度的,这种状态叫做“和”。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要能够符合于自身的本性;另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要能够把握在一定程度内。这样的喜怒哀乐才能符合中庸的要求。高职学生要切实领会中庸的基本理念并学会运用,不管什么时间无论什么地点,面对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懂得合理、灵活地处理,让自身一直保持“中正平和”的心理表现,使自己心理健康得到保障。3.自省是心理自我保健的重要途径。自省就是指每个人要学会对自己的所有表现进行反思,同时进行自我调整,懂得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人自省时,不但要十分清楚自己做了什么事情,而且最重要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论语》说“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高职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学会通过深入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加强自律自控。要学会以人为镜,深入剖析自己,开展思想斗争,勇于承认错误,及时纠正不足,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