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07:35: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课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课改农村师资力量培训
摘要:新课程改革受到了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新课程师资培训得以顺利地开展。但农村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面临具体问题,应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以期新课改农村师资培训取得预期成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农村师资培训;问题;途径,办法
我国目前正全力推进的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我国课程改革方面最伟大的系统工作。对这次改革,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思想上认识到位,行动中高度重视,促使新课程师资培训等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即使是在最边远的山村小学,新课改的名头也是叫得最响的。但是农村新课改师资培训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影响新课改师资培训质量的一些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予以剖析,以期引起重视,使新课改农村师资培训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的学习心态。
新课改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教师教学靠什么》一书指出,“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既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他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自主学习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它是自立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对应于他主学习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习者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因此,他主学习和自主学习所取得的效果自然不一样。但是面对新课改培训学习,作为学习主体的相当一部分老师却没能摆正学习心态,没有危机意识,没能充分地、清醒地认识到这场改革给自己带来的严峻挑战,给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不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潜意识里反而觉得这是上边下达的任务,能混则混,应付了事。遗憾地放过了许多极其宝贵的培训学习时间。
新课改后教育中缺陷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日益丰富和艺术化,师生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和谐,这些都是新改的可喜成绩。但是,我们在欣慰之余不能不关注一些随之而来的负面问题,单是教师自身发展来看,就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一些教师步入了发展误区,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教师在应对新课程的挑战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走出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一、重效仿“优秀教螬”,轻自我创新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培训和学习,但是参与培训和学习不能一味地跟在别人的后面照抄照搬,全盘吸收。某些教师参与培训或听优秀教师示范课及学习时,只注重别人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把学生调动起来进行互动、在内容讲解时追求课堂热闹、花样越多越好、如何板书等。如果单纯是这样,这样的教师永远不会有独特的思想和建树,更不可能成长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其实,教师发展关键靠自己,即如何懂得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何况一个人。就象树林里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世间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张面孔。新课改实施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和梳理,每一个学科都已经形成各自潜在的教学模式和规则,因而教师的教法也各有千秋;为此教师在效仿“优秀教师”的同时,千万别丢了自己的个性,要彰显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身为一线教师有着他人无可比拟的教育资源,最有资本也最有能力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育家。总之,教师只有善于发掘自身潜力,正视自身的价值,在实践和反思中超越自我,把自己推向新课改的前沿,敢于创新、勇于向前威人士挑战,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最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二、重教学技巧应用,轻专业知识的钻研和拓展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及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贯彻,某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关注追求教学技巧及方法的应用上,就象一篇文章华丽的词句用得越多,文章似乎就越精彩一样,结果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可是教学效果却甚微,特别是差生一节课下来什么都没有学到,他们只知道课堂上一些所谓的“笑料”。甚至有时课堂上活跃得就象“孙猴子大闹花果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分析新策略推进新课改研究
在课程改革大潮到来之时,等待、观望是无法进步的,守旧、封闭是难以发展的,模仿、复制是不能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尓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教育教学要前进、要发展、要出成绩,我们教师就得对此做出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就得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而任何一项教学改革缺少我们教师的参与是不能成功的。那么,我们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怎样去推进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呢?我们认为,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
1、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①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②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时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这样一来,教学就成为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个理念的支撑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教师通过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情境,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中第一章的《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教学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酷爱数学的兴趣,就采用一个“大花猫捉老鼠”的实际生活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充当大花猫,学生充当老鼠,如大花猫捉了10只老鼠,将老鼠排成一排,并将逢单数的老鼠吃掉(吃掉的学生坐回原位),然后将剩下的老鼠再排成一排,再将逢单数的老鼠吃掉(吃掉的学生坐回原位)……最后让剩下的老鼠(学生)任做一个数学游戏或者学一个动物叫等等,再把老鼠放掉。后来大花猫捉了20只老鼠,且上次那只幸免于难的老鼠再次被捉到,这只老鼠凭自己的智慧选了一个适当的位置得以再次逃生?(或者一些多才多艺的学生为了想展示自己的才华,选择一个怎样的位置才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呢?)让学生去理解这只老鼠两次分别在什么位置?那么40只,80只,100只呢?从这样实际的生活例子,让学生体味到学习数学不能一味蛮干,而要善于总结、善于找规律,这样分析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扮演大花猫与学生扮演老鼠进行角色表演时,适当的设计一些台词和动作,动作尽量滑稽,并富有表情地进行表演。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采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能取得好成绩。由此可见,寓教于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让他们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助于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
2、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支架”
教师的任务是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新课改的教学过程实质就是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达到的目标——不是培养学生“学新知识”,而是“生长新知识”;也是培养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维方法和应用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发展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作了有益的尝试。在“用字母表示数(要经过探索规律的过程)”这课时,我们教师先让学生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四个学生为一组,看谁搭得又快又多,搭了多少个,并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搭一个正方形需4根火柴棒,搭两个正方形需7根,搭三个正方形需10根……的结论。让学生在感受图形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符号表示数,体会用符号表示数的优越性,给学生以简洁美的感受。
该“支架”的教学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呈现为出发点,把探究落在具体的事物上,给学生以亲切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整堂课也力图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这种课堂氛围下,许多教师反映他们“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政治新课改探究论文
误区一:强调感性分析,忽视理论深化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教材中的理论性强、抽象、难以理解的文字被删减,代之以图文并茂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或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是根据学生以往的直接经验能感知的。新教材内容的变化是为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这里要提出的是,新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即只对知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是让学生通过感性材料的认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进而对抽象理论的深刻理解。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歪曲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感性分析的层次,而忽视理论的深化。
笔者曾听过一节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的内容,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通过一些数据来论证这个结论。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多,如果让学生从这些感性数据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非公有制经济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否非公有制就冲淡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教师没有解开这个疑团。很显然,教师只停留在感性分析层面,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因此本节课结束以后,学生对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越来越少,却仍然起着主体作用,没有办法理解。如果教师再作深入分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控制力上,那么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
误区二: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成自由放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针对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在探索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执行科学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自主性学习不是无师自通,因为学生很难把握自己该如何学习以及学到何种程度才符合要求。所以,自主性学习没有教师的指导是无法完成的。
政治新课改分析论文
新课程无论从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讲,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或对新课改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走进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强调感性分析,忽视理论深化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教材中的理论性强、抽象、难以理解的文字被删减,代之以图文并茂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或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是根据学生以往的直接经验能感知的。新教材内容的变化是为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这里要提出的是,新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即只对知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是让学生通过感性材料的认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进而对抽象理论的深刻理解。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歪曲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感性分析的层次,而忽视理论的深化。
笔者曾听过一节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的内容,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通过一些数据来论证这个结论。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多,如果让学生从这些感性数据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非公有制经济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否非公有制就冲淡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教师没有解开这个疑团。很显然,教师只停留在感性分析层面,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因此本节课结束以后,学生对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越来越少,却仍然起着主体作用,没有办法理解。如果教师再作深入分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控制力上,那么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
误区二: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成自由放任
历史新课改教学
第一,改变了以往的课程目标,反对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新教材强调知识和技能,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加入了一些佐证这些结论的史料,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再是干巴巴的只记住历史结论。过去的课本只是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在则不强调对史实的记忆,而是让学生结合史实,自己得出结论,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方案以获取历史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第二,从具体课程内容上看,强调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既有基础知识的检验,也有基本能力的考查,还有社会实践的测评。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领导。面对新课改的情况,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教材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也必须有跟上改革的潮流。
首先,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教学需要一碗水,老师就必须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这么众多知识的教授,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老师要多涉猎历史知识和一些原始史料,并且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不只是在“量”上掌握还必须在“质”上进行把握。从而在教学的时候站在高处,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把历史课教好。
其次,注意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斥着网络文化的社会。历史从广义上讲,凡是过去发生过的一切的事情都是历史,上包天文,下括地理。无所不包。历史教师必须精通本专业知识,并且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光有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把握是不够的,所以,作为教师也必须广泛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不断的丰富自己。尤其是现在信息时代,资源共享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可以达到知识在不同地域的充分交流,从而使各地的同学科教师能有一个很好的知识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使知识共享。
中职思政新课改教学初探
摘要:中职思政课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展开,面对转型发展期的新要求,亟需新举措解决教学中的新难题。文章以“职业道德与法治”为例,着眼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探讨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中职思政课;新课改;职业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
当前职业教育已进入转型发展期,面对新时代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新要求,适应新时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现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亟待改进。2020年2月14日,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教材〔2020〕2号)的通知。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对照新课标,本文以“职业道德与法治”为例,对单元教学实施提出以下策略。
1单元教学内容设定
新课改将“职业道德与法治”设置为中职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思政必修课,共计36学时。该课程分为道德与法治两个部分,由于新教材还未出版,我们选取的教学单元是旧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法律部分,具体内容是:第六课——第十二课,命名为“少年的你——与法同行,与爱相伴”。
2单元教学实
新课改下的德育管理
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德育创造了新的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可操作性,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指导思想
在新课改的情况下,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必须先面对智育和德育孰轻孰重的选择。就学校实践而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为办学宗旨,不仅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会深得家长的拥护,使自身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从社会意义上讲,道德教育能培养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公民,不管这个公民是学者还是商人。而智力教育却只能培养专业人才,这种专业人才一旦道德缺失,将会危及社会,其破坏力不可估量。因而,学校管理要坚持优先发展德育的管理理念,在教学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大德育思想,切实把德育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切不可空喊口号。
二、建立健全学校管理机制和德育工作体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按照总体目标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要把党团组织和学校日常的政治思想工作、政治理论课、思想教育课等全部纳入德育体系之中,统一领导,统一安排,分工合作,建立统一的德育领导小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充分发挥“五支队伍”的作用
新课改培训述职述廉材料
有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培训中。来自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也能向于会的教师请教;这里可以与所需相统一,这能很好地让教师驱走困惑,头脑中注入真正的可以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新理念。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培训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要让它细水长流。更要把这次培训的精髓贯彻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新的突破和提高。特别是陆华山老师执教的大江保卫战》让我感受颇多,听了陆老师的这节课,收获很多。课堂给我带来的最大思考是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这节课中陆老师关注的本篇课文中非常典型的语言现象,比如对文中对仗句和排比句的感受、学习,扎实有效,注重培养的学生的读写能力。陆老师在整个课堂中没有使用华丽的课件,没有播放煽情的音乐,但却是着眼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课。陆老师通过让学生圈画、作批注、朗读感悟、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不仅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更为关注是作者是如何写的怎么学习这种写法。想,这节课,看似随意,但透射出陆老师深厚的底蕴,折射出他对语文独特的理解,对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方向性的引领,今后努力的方向。
收获很多,两天半的培训结束了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感触也很深,对课改的实施有了更新的认识。
意识到知识淘汰的加速,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迫切地希望来充实自己知识的储备,来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贫乏,上进之心催促着我工作之余的学习不能满足需求,而培训无疑给我带来了希望,渴求借此机会得以满足。集中培训的这段时间内,认真地聆听几位专家、教授的讲座以及具体案例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培训中我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使自己对语文教学与教研工作有了新的审视和思考。
掌握了本学科的一些发展动态,通过培训我加强了对本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明确了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该上什么和怎么上,有茅塞顿开之感,有解放的喜悦,有收获的快乐,真是不虚此行!
物理新课改探析论文
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之际,物理教育之路该如何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乐学。
一、挖掘教材内容,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事业教育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教育内容。如:牛顿的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精神。安培的刻苦学习、专心致志。欧姆的坚持不懈精神。法拉第的高尚品质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精神。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火箭的发明,到现代的"两弹一星"和"祌舟号"成功收回。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用知识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物理课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切中他们的脉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
1、学生的亲身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