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进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06:13: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进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思想新进展研究
一、学习讨论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同志和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与当代中国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次研讨会的第一项议程,就是在12月26日,全体与会代表前往人民大会堂,参加党中央召开的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听取发表重要讲话。当天下午,会议分四个小组学习讨论了的讲话。从总体上讲,大家认为,的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评价了同志的历史功绩和思想的历史地位,系统论述了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内涵和时代要求,科学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和党的领袖人物、正确对待党的历史的重大问题,突出强调了思想的当代价值,鲜明回答了当前国际国内的重大关切。这是继我们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后,又一篇关于评价同志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具体说来,大家在发言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第一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是:讲话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在继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同志的重要评价基础上,对同志的历史功绩和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新的概括和论断。这主要指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这个宏大视野中,来看待、评价同志的历史功绩和思想的历史地位,起点高,定位准,评价到位。关于新的概括,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讲话赋予了同志新的历史定位,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
这个定位高度概括了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还有,讲话用了五个“创造性”和一个“探索”,来提炼同志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五个“创造性”和一个“探索”,不仅精辟概括了同志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而且也集中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由此呼应了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这个新的论断。第二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是:讲话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系统论述了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内涵和时代要求,回答了今天我们怎样坚持和运用好思想的问题。在讲话中强调指出:“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我们将永远高举思想的旗帜前进”[1]。据此,讲话用很大篇幅,紧密结合我们今天正在做的事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思想活的灵魂,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当代价值,作出了新的概括和论述,这就抓住了今天我们怎样坚持和运用思想的根本,给人以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感。之所以能够开辟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之所以能够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靠这三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也是靠这三条。不真正弄懂思想活的灵魂,也很难真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关于讲话对思想活的灵魂作出的新论述,大家谈得较多的有:在实事求是方面,提出,“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到了实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和另外的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变化了的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够适用”。
在群众路线方面,提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在独立自主方面,指出,“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1]第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是:讲话深刻阐述了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科学历史观,强调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整体性和历史延续性,回答了为什么要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的问题。大家认为,讲话联系对同志的评价,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深刻阐释了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同志的晚年错误、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如何科学对待党的历史的历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讲话强调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去分析,提出了六个“不能”:“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2]这些论述,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历史应有的科学方法和成熟态度,为我们科学评价和维护同志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正确看待我们党的历史,提供了理论指南。
二、自觉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研究和宣传,探讨同志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对他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体会得更具体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又明确提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持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3]这个论断,清楚地揭示了同志那一代人的奋斗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间的深刻联系。正如刘云山同志在讲话中说的那样,“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道路上,自从有了同志的英明领导,有了思想的正确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才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使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4]我们这次会议,有不少论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进行研讨的。有同志通过研究同志与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这四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的关系,来梳理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贡献。作者认为,展开同志与民族复兴道路上四座里程碑的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是怎样从历史的谷底崛起、接续奋斗、走向辉煌,看到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写下的光辉篇章。有同志提出,同志虽然不是最早有民族复兴思想的革命家,但却是最早提出实现民族复兴战略构想的领导人。
医院临床药学新进展综述
医院药学服务是在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药物治疗有很大的区别。其含义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理想目标。我院于1995年被青海省卫生厅评审为二级甲等医院,现有医护人员335人,其中药剂人员为37人,占全部医护人员的11.04%。我院于2005年开始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并成立了临床药学组,临床药师由三名中专以上学历、主管药师以上职称、专业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担任,三名临床药师先后被派往北京、杭州等地专职进修、学习临床药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发展新动态。在临床药师近三年的努力下,我院的临床药学工作至今己卓有成效。
1我院药学服务的具体工作
1.1参与临床查房和药物治疗工作我院于2005年建立了临床药师查房制度,临床药师每月与各临床科室主任一起下临床进行四次大查房,听取病案讨论,了解患者的病情,查看患者的病历,发现不合理用药现象以临床药师查房意见书的形式及时向各临床科室医生进行反馈。对我院近三年的临床查房工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不合理用药现象大致分为以下十类:(1)重复用药;(2)用药时间过长;(3)用药剂量偏大、用药次数过多;(4)用药次序相反;(5)未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6)用药疗程不足;(7)临床诊断与所用药物不相符;(8)一味地使用价格昂贵的药物;(9)未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10)未能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情况用药。
1.2门诊处方评价我院临床药师对每月门诊医生处方进行一次详细的评价,评价具体包括抗菌药物、贵重药物使用合理性;有无中外文混用、剂量单位是否正确;需皮试处方是否注明;药物间是否有配伍禁忌;修改处是否有签名;单方是否超过五种药物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评价方法为任意抽取某医生的十张处方,对上述项目进行评分,100分为合格处方、85分以上为及格处方、6085分为不及格处方。我院还对门诊处方注射剂的使用进行评价,每月任意抽取三十张处方,评价包括药物品种数、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和注射剂、基本药物品种数、药品通用名品种数和处方金额等方面的内容,最后计算出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注射剂使用百分率和通用名使用百分率。统计结果显示:合格处方的医生占55%,及格处方的医生占45%,不及格处方的医生为0。
1.3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我院自2005年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来,在医护人员和临床药师的共同努力下已有近三十例不良反应上报,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有注射用氨苄青霉素钠、盐酸氯胺酮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和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等,大多为已知不良反应。我院临床药师对上报的不良反应进行因果关泵的分析和评价,因果关系评价的结果包括: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所用药物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疑等。我院上报的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结果多数为很可能有关。
1.4用药咨询服务用药咨询是应用药师所掌握的药学知识和药品信息,包括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商品学、药品不良反应、安全信息等,承接公众对药物治疗和合理用药的咨询服务。根据用药咨询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患者、医生、护士和公众用药咨询。其中门诊患者的用药咨询较为多见。根据我院近几年门诊用药咨询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咨询人数占前五位的咨询内容是:
国际贸易概念新进展
一、国际贸易理论介绍
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它主要阐释国际贸易成因、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利得等问题。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先后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四个发展阶段。
古典贸易理论主要包括Adam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David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2×2×1模型)。在他们的理论中,假定在完全竞争及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劳动作为唯一的投人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则国际贸易是发生在劳动生产率绝对或相对差异的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该理论首次阐明了自由贸易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0世纪30年代,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Heckscher和Olin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H-O定理)。与古典贸易理论不同的是,他们认为比较优势的形成除了劳动这一投入要素之外,还包括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的差异。后经Haberler、Mied、Learner、Leontief等学者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H-O定理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2×2×2模型)——新古典贸易理论。这一以要素禀赋理论为核心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在20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地位。
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贸易领域,大量存在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同一产业内产品的情况,这一有悖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现象引起了Verdoon(1960)、Balassa(1966)等人的关注,Grubel、Lloyd(1975)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TradeTheory)。20世纪70年代后期,Krugman(1979,1980,1981)、Dixit和Norman(1980)、Lancaster(1980)、Helpman(1981)、Ethier(1982)、Brander和Spencer(1985)、Eaton和Gmssman(1986)等经济学家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嵌入新古典贸易模型中,形成了所谓的新国际贸易理论,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消费偏好多样性和产品差异化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对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和产品同质性等基本假设进行了彻底颠覆,较好地诠释了发达国家之间同一产业内贸易占绝大比重这一历史现实。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公司内交易特别是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国际贸易理论对此问题的说服力也显得苍白无力,迫使经济学家对公司内贸易的成因进行反思。21世纪初,MarcMelitz(2003)提出了异质性企业模型,PolAntras(2003)提出了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共同开创了新新贸易理论(New-NewTradeTheory)。该理论打破了以往贸易理论关于企业同质性假定,把国际贸易建立在异质性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基础之上,对当今国际贸易成因、结构和模式进行了具有相当说服力的全新解读。
努力在三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认真学习《文选》努力在三个方面取得新进展斯鑫良
同志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文选》主要收入了同志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具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重要著作,为我们深入地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最好的教材。我们要充分认识学习《文选》的重大意义,切实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认真抓好学习。学习《文选》的重要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文选》记录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进程。在同志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职务的十三年里,来自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困难和风险接连不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海湾战争,“台独”分裂势力猖狂挑衅,亚洲金融危机,一九九八年严重洪涝灾害,美国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美撞机事件,问题,等等。这些关系我国主权、安全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事件,使党和国家面临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在这些重大历史关头和一系列重大事件面前,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紧紧依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并不断快速地向前推进。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通过学习《文选》,我们可以重温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文选》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集中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容、深刻内涵、理论品格,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大成者。可以说,最能深刻而全面地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最能生动而突出地反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的文献,都在《文选》中了。通过认真学习《文选》,可以使我们更系统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更加完整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从而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三是有利于不断提高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文选》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更反映了我们党以这一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过程。《文选》里生动记录的这十三年,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成功实践,都充分证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性,充分证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学习《文选》,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实践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学习《文选》,就是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努力在中央《决定》提出的“九个深刻领会”上下功夫,把《文选》一至三卷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花大力气研读原著,做到真学、常学、深学,勤于思考、善于运用,真正学通弄懂。一是要抓住根本,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方面取得新进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在这些根本问题上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都反映在《文选》的字里行间,体现在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这些重要文献,有的中央已下发过文件,有的在报纸上公开刊登过,还有82篇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现在,这些重要文献已经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学习《文选》,就是要抓住学习领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根本,通过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研读这些重要著作,进一步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全面完整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进一步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丰富内容,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行理论思考取得的重大成果,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从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入脑、入心,切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倍加珍惜,作为科学真理认真学习运用,作为根本指针长期加以坚持。二是要把握实质,在深刻理解一系列重大问题方面取得新进展。比如,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深刻领会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建设这个关键,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进一步增强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认真学习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和解决当前组织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把学习同志的著作,同学习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要突出重点,在学习同志党建思想方面取得新进展。同志的党建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文选收录的关于党的建设的40多篇重要著作和重要论述中。组织部门是党委主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是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施工队”,应该更好地学习好、理解好、掌握好、运用好同志党建思想。我们要重点学习同志全面论述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党的十四大报告、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著作。要精读同志关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干部监督、人才队伍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涉及组织工作的重要论述。要深入领会关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等思想,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打牢新形势下组织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增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省委组织部理论中心组学习《文选》时的讲话摘要)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思想新进展
[摘要]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以习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方略、新举措。党中央将生态文明提高到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领域并列的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措施着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十八大;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以习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生态文明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方略、新举措,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同时还为全球生态危机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究竟有哪些新进展?本文试图就以上这一问题作出试探性分析。
一、生态文明建设新战略高度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进一步将其提高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既关系着“美丽”目标的完成,也关系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能否实现。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进程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党中央强调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的方方面面。(一)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高增长的问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是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生态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绝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的。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保护好生态环境,如果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二)将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家文明的演进、民族文化的传承的前提。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世界古老文明的断裂和消亡都是因为当时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上人类的过度开采破坏生态环境而带来的灭顶之灾,楼兰古国也曾在历史上创造辉煌,但终因对生态环境的贪婪和过度破坏而走向亡国灭种文化消亡的悲剧。在古代思想家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影响下,中华民族厉害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未曾断裂的国家和民族。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总结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必由之路。(三)将生态文明融入社会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这句话既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即通过推进建设生态文明满足百姓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来推进社会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不断深化社会发展内涵进而提升社会发展品质最终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的利益,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满足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四)将生态文明融入政治建设。“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在这里,之所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很大的政治,是因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满足人民的需求是赢得民心的前提。而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之一,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改善人民的生产及生活环境,提供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营养无污染的食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题中之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之最新进展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档案和其他各种史料的大量公布和挖掘,党史人物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党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这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深入贯彻的体现。这将有助于纠正人们以往对一些党史人物的片面的和模式化的认识,使人们真正了解这些党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近年来,学界关于党史人物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择其有重要研究新进展的若干人作以介绍。
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
以往学界对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军事思想。近年来,学界对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研究有新的突破。研究者认为,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非常重视军事建设和经济建设。他善于根据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灵活具体地处理好军事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军事经济建设思想。研究者指出,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从“苏联模式”中摆脱出来,探索中国共产党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将其概括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理论上有了明确的定位。提出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基本观点:搞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向外国学习,但又不能一切都照抄照搬;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夜郎自大”和“闭关自守”,要搞好“内外交流”;正确评估农民的觉悟程度,逐步引导他们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工业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建立起“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军事工业体系。
日本学者对“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说的质疑站不住脚
是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过去对他的研究多从政治的视角。近年来,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研究视角的转换;二是对一些成说的争鸣。关于研究视角的转换,现在研究者更倾向于把他作为现代文化名人。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从文化的视角,对他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著作进行了重新解读。比如对他的《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研究者提出,仅将此两文定位在欢呼十月革命的角度是狭隘的,要把它们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才能正确理解其价值。对他的《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和《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两文,有研究者主张这两文所表达的并不是简单的学习俄罗斯文明,而是从学理层面,对1918年2月签订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发表的一种政治见解,意在告诫当局:不要因一时的短见而上日本的当,派兵干涉俄国。
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进展
(一)着眼于指导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党内民主理论上取得重要新成果。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建设,根据党内民主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实现民主执政的根本途径是通过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制定和实施落实党内民主的具体措施,推动党内民主制度化、规范化;要充分尊重党员在党内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推行党务公开,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充分集思广益,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要通过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反映了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要求,体现了广大党员干部对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期盼,对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着眼于激发广大党员的创造活力,丰富党员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的内容与形式,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年10月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充实了党员享有的各项权利,完善了保障党员权利的具体措施,明确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应尽的职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制度规范。各级党组织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这一条例,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党员来信来访接待处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党员控告申诉受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一些侵犯党员权利的案件和诬告陷害的案件得到查处。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的要求,各地党务公开工作逐步推开,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组织的活动更加透明。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权利中的作用得到加强。一些基层党组织探索建立党员议事会、民主恳谈会、党员旁听县乡常委会(党委会)等制度,培养党员的民主意识,提高党员的民主素养,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讨论党内事务的积极性。
(三)着眼于提高重大决策的科学性,推进民主讨论、集体决策、责任约束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决策机制更加健全。中央政治局带头执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中央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要广泛听取各地、各部门和派等各方面的意见。从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中央决定将全会文件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到十七大代表,以进一步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共识。各级地方党委结合实际进一步健全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逐步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重大决策,广泛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集体讨论决定。凡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广泛实行听证、公示等制度,集思广益,集中民智,使决策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对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使决策更加科学化。一些地方党委还探索建立重大决策记名表决制、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书记末位表态制等制度,把民主讨论、集体决策与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结合起来,强化了决策的责任约束、减少了决策失误。
(四)着眼于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把“群众公认”原则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进一步扩大。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和基础环节,考察预告、任前公示、试用期和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无记名投票表决重要干部等制度全面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比以前更加透明,干部考察更加全面深入。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已经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为进一步打破论资排辈、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促进干部能上能下找到了重要突破口,有的地方探索实行厅处级联考、分类选拔的办法,即省(区、市)、市(地)联合公选厅、处级领导干部,统一信息、统一组织报名、统一考试阅卷、统一公布结果,规范了操作,整合了资源,降低了成本。十七大以来一系列扩大民主的措施进一步拓宽了选人视野和选人渠道,丰富了干部选拔方式,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五)着眼于真实反映选举人意志,改进提名方式、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健全党内选举制度取得新进展。在刚刚结束的地方四级党委领导班子换届中,普遍采取了差额推荐、差额考察的办法,一些地方还在差额推荐、差额考察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差额表决,使换届的过程成为扩大党内民主、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十七大代表选举,差额比例一般都超过了15%,比十七大时增加了5个百分点,扩大了选举人的选择范围,在推荐提名阶段也普遍做到了差额推荐。一些地方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在村一级实行“两推一选”,根据党员、群众的公开推荐,由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党支部(总支部)书记、副书记;在乡镇一级实行“公推直选”,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乡镇党委书记、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有的地方还对县(市、区)级政府主要领导人实行“公推公选”。这些新的实践和举措,对于进一步落实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与监督权,拓展党内选举的视野,提高党内选举的质量,增强被选举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大意义。
(六)着眼于加强集体领导,合理划分党委常委会与全委会的职责权限,党的全体委员会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中央率先垂范,实行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向政治局通报民主生活会情况,各级地方党委领导班子也按照中央要求,向同级党委全委会述职和报告工作、接受全委会监督,全委会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对重要干部任免实行全委会票决制的办法作出详细规定并得到普遍执行。一些地方还把全委会票决制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同级党政职能部门的正职,运用到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进一步提高了全委会的地位。经过这次地方党委换届,副书记职数明显减少,常委会同全委会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全委会的作用得到明显增强。
浅美国反倾销问题的新进展透析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反倾销机制市场策略
论文摘要:通过研究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采取反倾销措施针对的国家由过去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经济体转移这一过程,发现美国反倾销申请提起的数量所呈现的变化,其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环境的结构性改变和美国经济周期循环;从美国最近贸易法的立法和反倾销案的实践看,其反倾销机制的发展日益完善与成熟,将成为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工具和美国产业国际竞争时频繁使用的策略。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经济体,在长期的国际贸易中发展出一套成熟复杂的反倾销机制,为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服务,成为美国产业在面临国际竞争时寻求救济的有效平台。
1美国反倾销措施的新发展与原因
美国在国际贸易中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实践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6年,但其频繁和大规模地使用反倾销措施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主要是针对经济发展后来居上的欧洲与日本等工业化发达国家,涉及的产品和部门广泛。一般认为采取反倾销调查背后是与美国存在密切的经贸关系,而贸易收支不平衡是直接的导火索,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摩擦的根源,各国经济结构与贸易发展的特殊性、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差异性也是重要原因。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采取反倾销措施的目标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日本虽仍是美国主要的反倾销调查目标国之一,但在1995-2007年间,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提起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见图1)。这与中美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相关的。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如印度、巴西等国也逐渐成为美国提起反倾销调查主要的目标国,这不仅反映了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加人到国际竞争中来,也动态反映了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
依附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新进展
在我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西方当前的民族主义理论和自由主义理论已经逐渐被介绍,并且被一些学者引用,不论从观点上还是从研究方法上都是如此。然而,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对它缺乏透彻的了解,以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得不够全面有关。本文希望通过通过葛兰西学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介绍和分析,加深中国学者对该派理论的认识。
葛兰西思想与葛兰西学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葛兰西学派主要是指,西欧(美洲和日本也有少数)的一些把欧洲马克思主义先驱——葛兰西的理论——用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他们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起源、发展和动力,尤其是未来可能替代现存全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该学派的研究论著涉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国际化,国际层面的社会领导(霸权)和统治,跨国阶级和集团的构成与经济力量,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其他有助于确定20世纪全球政治性质的问题(注:StephenGill,"HistoricalMaterialism,Gramsci,andIPE",seeCraigN.MurphyandRogerTooze,TheNewIntl,PoliticalEconomy,Boulder:Colo.1991,P54.)。
由于美国的霸权理论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占支配地位,因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往往被忽视。葛兰西学派学者认为,这种状况是由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机械地和非历史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想和理论造成的,特别是那些总是不断地预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马克思主义的原教旨主义”理论。这些理论分析与在东欧苏联集团和西方世界所发生的一些现象不相符合,使得西方新一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兴趣。因此,他们认为必须用一种非教条的、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来分析研究全球政治经济关系。
基于上述考虑,西欧一些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学者重新创造性地思考了历史唯物主义,开始尝试建立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这些学者看来,葛兰西的思想已经提供了建立一种普遍、全面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方法论。在葛兰西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理论既符合批判流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要求,又是对教条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突破。它超越了目前争论中的国际关系两大理论(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框架,同时保留了这两大理论(不论研究方法是历史的还是结构的)传统中的洞察力。葛兰西在对现代意大利历史的评述中,既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国家体系,又用同一框架和相同的概念论述了20世纪初国家中的政治,并且用一种开放的、与教条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方法论(主要是强调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社会形态,以及其中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领导权等问题。
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的葛兰西,从资本主义并未像预期的那样走向灭亡的事实和西方工人运动发展遭受的挫折,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观点做出了修正和发展。葛兰西的思想对当前西欧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美国国民经济新进展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美国国民经济核算非市场核算
[论文摘要]虽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即初步构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该体系主要是对市场进行的核算,忽视了非市场核算。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超越市场:美国非市场核算的设计》一书,对非市场核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它既是美国诸多经济学家在该领域几十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也代表了美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将参照这一报告的内容对美国非市场核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非市场核算的产生背景,非市场核算的范围和重点,非市场核算的概念问题,非市场核算的数据问题。
虽然早在上个世纪3O年代美国即初步构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该体系主要是对市场进行的核算,忽视了非市场核算。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Kendrick、Eisner、Juster等经济学家才开始关注这一方面的核算。在此后长达几十年里,非市场核算研究总体来看是零散的,进展缓慢。这种状况直到进入21世纪后才有所改观,特别是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超越市场:美国非市场核算的设计》一书,对非市场核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一著作是美国国家科学院(TheNationlaAcademyofSciences)下设国家统计委员会“非市场核算研究专家小组”的研究报告。它既是美国诸多经济学家在该领域几十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也代表了美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将参照这一报告的内容对美国非市场核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非市场核算的产生背景
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NationalIncmeandProductAccounts,缩写为Ns)是对一国整体经济活动最有影响的测定,来自这一核算体系的最著名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缩写为GDP)指标与其他经济数据如价格和就业统计一起,构成对一国国民经济运行描述的数据基础。不过,由于这一核算体系构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其核算对象主要是市场交易,。而国民经济中除市场交易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市场活动,所以该体系有许多方面是不完整的。尽管NIPAs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其仍然遗漏了一国中大量的非市场产出。由于该体系的重点放在市场交易上而很少关注家庭和其他非市场活动的生产,因此非市场核算对NIPAs提出了挑战。
非市场核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成长的来源。要更好地对经济成长的来源做出测定,研究者必须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若干数据做出补充,如对研究与发展、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投资等的估计。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之所以存在这些局限性,是由于经济生产和社会福利并非仅仅发生在市场领域而是拓展到了许多非市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