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层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05:23: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阶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增强新阶层思政工作
在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归纳起来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这六种人员构成。他们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其规模和经济实力,以及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都不容忽视。研究新阶层的统战工作就势必要分析其基本共同的特点,针对其特点有的放矢,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凝聚其力量,促进其在改革开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社会新阶层的总体特点
1、在经济上,社会新阶层隶属于非公有制经济阶层,是生产要素的掌握者和所有者。同时,个体户是拥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受聘于外资企业的技术人员是技术的所有者,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是知识的所有者,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是管理要素的所有者,私营企业主又是资本的所有者。他们凭借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社会分配。
2、在政治上,社会新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关于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合营企业上的社会政治属性,长期以来争论激烈、莫衷一是,有的因其参与了管理称之为劳动者,有的因其占有生产资料并拥有劳动者称之为剥削者。
3、在意识上,有较强的政治参与诉求。社会新阶层大多有一定或雄厚的经济基础,其中的大多数人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表达政治诉求,日益显示出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迫切性。
二、社会新阶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新阶层统战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统战部调研课题计划安排,3月6日至14日,由孙东兴副部长率专题调研组,就如何进一步开展新阶层统战工作进行调研,先后通过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和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专题座谈会及广泛征求对调研报告意见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其中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方面人员,他们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新阶层总人数约为19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6.3%。其中个体工商户4.6万户,从业人员10.37万人,私营企业5445户,从业人员6.13万人,民营科技型企业107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外资企业102家,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约2万人,中介组织447个,从业人员1000多人,自由职业者4500人,全市共有社团组织253个,仅科协下属的协会53个,从业人员约1200人。
1、新的社会阶层成员逐步进入政治舞台
在省、市、县(区)三级机构中,仅工商联系统,共有260人分别担任省、市、县(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其中74人为省、市、县(区)人大代表,186人为省、市、县(区)政协委员。在新一届市工商联领导成员中,有14人担任副会长、30人担任常委、69人担任执委职务。
2、新的社会阶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
我国新社会阶层
一、不失时机地推进城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积极进展。一些地方的城镇建设,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按照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据有关方面统计,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已达到70%-90%,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平均为40%以上,而我国到2001年底城镇化水平只有37.7%。虽然近几年城镇化率有所提高,但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一些城镇的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功能不强,带动能力薄弱,还很不适应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已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推进城镇化是促进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举措。尽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协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困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只有积极推进城镇化,才能逐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应看到,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要统筹城乡发展,密切城乡联系,从资金、技术、市场和信息等方面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这就是说,处在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需要通过推进城镇化,为其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动力。总之,实施城镇化战略,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小康建设,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当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多数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这不仅为推进城镇化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且为加快城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措施
国内外发展的历史表明,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改善城乡经济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有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代表人民利益与“新的社会阶层”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正确的认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现象,关注阶层分化而涉及的全体社会成员利益格局的调整,关注由此而带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和人生观的变动。在这深刻的社会变化中,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角度来研究“代表人民利益”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关系,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新课题。
一、“新的社会阶层”属于人民的范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是农村、继而是城市,社会阶层发生激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1]。如何认识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上述六种类型者,下文同),是把他们划在人民的范畴,吸引和凝聚在党的周围,还是把他们当作异己力量推到党的对立面?这对于党的发展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重大。全党通过“七·一”重要讲话的学习,逐步认识到:(1)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变动,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产物,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私营经济大力发展的产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由此决定了在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和从业的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顺应了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属于政治概念“人民”的范畴。(2)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的不同行业,以不同方式,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我国劳动就业的分流者、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者,一句话,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新的社会阶层,无论从经济实力分析,还是从人数分析,其份量都不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要条件,是扩大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之必需。以上三点共识,从理论和现实上统一了对“新的社会阶层”的定性、定位问题。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包括要代表“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要在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劳动与经营环境,鼓励他们率先致富,并带动其他人民群众共同致富。
认识“新的社会阶层”是人民的范畴,必须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消灭了剥削阶级和阶级对立后,在生产力水平低且多层次的情况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的格局变化中,我国社会各个体、各群体在财富、权力和声望等各种资源的占有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存在社会分层,这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适度的社会分层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我们不能消灭所有的社会分层现象,只能选择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的、更符合现代人价值取向的分层模式,以适应阶层的区分定位。
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时,还有一个如何看待“财富”的问题。我们党执政50多年了,但在一些人的思想观念里,仍然存在“为富不仁”、“财富就是罪恶”的思想及“仇富”心态、革命到底为什么?是消灭富人、让大家贫困,还是消灭贫困、让大家富裕?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就是说,搞社会主义理所当然要让人民富裕,让工人阶级由“无产”到“有产”;但富裕又不能同时达到,只能通过一部分人依靠科技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应该属于社会主义因素。分析一个人的政治表现,不是看财产多少,而是考察财产的起点和终点,肯定和鼓励在国家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依靠自己的知识、智力和勤劳而获得财产,并合理地使用财产。“七一讲话”关于“财产”的论述,给了我们新的启发、新的观点。
认识“新的社会阶层”是人民的范畴,还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剥削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这里所讲的“消灭私有制”,是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最高纲领。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清楚表明,从固定的公式出发,把经典作家在考察150年前的资本主义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机械地套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列宁吃过亏,我们党更有深刻的教训。允许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因为它们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纲领之必需,是发挥社会主义优势、战胜资本主义之必需,这与最终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并不矛盾。另外,我们还应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引导、扶持下发展起来的非公有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私营企业。如果简单地把我国的民营企业家看成马克思著作中的“资本家”,认为只要手中掌握生产资料就是人民的异己力量,不允许发展,不给他们政治地位,必然会带来消极后果,对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都是不利的。
新兴社会阶层具有哪些属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中央统战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透露,目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本文统称为“新兴社会阶层”)人数约有5000万,加上相关从业人员,总人数约1.5亿人。近年来,学界对什么是新兴社会阶层、新兴阶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新兴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一般认为,所谓新兴阶层即伴随体制变革、经济社会发展所兴起的不同于传统社会旧有阶层的各个社会阶层。当前,我国的新兴阶层在广义上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群体:一是个体户阶层,主要靠自身经营劳动获取报酬;二是私营企业主阶层,他们通过投资管理、使用雇佣劳动获取较高收入;三是专业技术及管理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国有垄断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及自由职业人员,他们均是以知识、技术方面的专长获取较高收入。当然,对于新兴社会阶层还有许多称谓,如有学者称之为“新中间阶层”,也有学者称之为“中产阶层”,等等。对于当前关于新兴阶层不同称谓的出现,多是伴随着不同人以不同标准对社会阶层重新划分出现的。关于新兴社会阶层,有争议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一些:
1、中间阶层和中产阶层是不是一回事?
当前,关于中间阶层与中产阶层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关于新兴阶层讨论的焦点之一。由于二者概念模糊,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中间阶层与中产阶层的关系尚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二者可以等同,因为社会阶层结构中所谓上、中、下分层是相对的、模糊的,中间阶层就是中产阶层;有人认为,二者不同,理由是二者的划分衡量标准不同。中产阶层是一个社会中有中等收入的人群,但“中间”并不见得就是“中产”,二者的关系应当是中间阶层包括中产阶层。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确出现了一个“新富阶层”。就一般意义上讲,中间阶层就是中产阶层或称中产阶级,这是针对发达国家成熟、稳定的社会结构来讲的。但就我国现实来讲,由于社会阶层尚在分化、组合之中,社会结构很不稳定,人们对自身定位尚不完全清晰,因此,中间阶层不能完全等同于中产阶层,至多二者大致相同。
积极引导新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
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特点
一、政治参与意识逐渐增强。由于反映和维护自身利益,要求公平对待、公平竞争、维护合法权益的愿望日益强烈,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已不再单纯局限于经济领域的自身利益,而逐渐希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实现
自身政治价值。尤其是新的社会阶层中一些素质较高、实力较强的代表性人士,这方面的要求更突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第七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表明,作为新的社会阶层重要组成部分的私营企业主,在力求经济上有所作为的同时,对政治参与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有28.8%的私营企业主认为,“争取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最为迫切。有关部门在常州调查发现,新的社会阶层中,有意愿加入共产党的占34.86%,有意加入派的占8.77%。从新的社会阶层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情况看,绝大多数能够从整体利益出发,发挥较好的作用。他们的提案内容并不仅局限于自身的要求,关注比较多的是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
二、政治参与能力逐渐提高。新的社会阶层参与政治活动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他们很大一部分精力要放到经济活动中去。从主观上讲,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水平低,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政治不感兴趣。有学者调查发现,深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于“是否关注政治现象”问题,有50%表示“非常关注”,表示“一般”的占35.5%,表示“不关注”的只有11.9%;对于“是否对自己的政治地位满意”问题,表示“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是48.7%、14.7%和10%;对于“是否愿意参与政治”问题,表示“不愿意”的只有14.8%,表示“非常愿意”、“一般”、和“让我参与就参与”的分别为22.2%、33.1%和28.1%;三者相加,有政治参与意愿的高达83.4%。政治参与能力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不断提高的。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能力就处于这样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现在,他们可以获得或争取到的政治参与机会越来越多,所以,政治参与能力逐渐提高,将是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
三、对政治参与渠道满意度较低。由于大多数新的社会阶层没有系统和对口管理部门,即使有主管部门也只是在工作上、业务上给予指导,政治参与和沟通联系渠道不健全、不畅通。调查发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普遍抱怨不能够经常参加由党政部门和有关单位举办的座谈会,以反映他们的呼声,也缺少有效途径将其愿望和要求纳入党委和政府决策过程。在常州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认为参政“非常必要,现阶段还很不足,必须大力推进和改善”者,占84.06%,只有15.94%的被调查者认为“新的社会阶层参政在目前不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将来是必要的”。在深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只有19%的人认为自己参政渠道“畅通”,而有37.7%和35.5%的人认为自己参政议政的渠道“一般”和“不畅通”,其中接受调查的民营企业科技人员和技术人员认为自己参政渠道“不畅通”的高达55.6%;参与政治的途径一般是“参加社团和行业组织”,比例为51.9%;普遍认为,个体协会、私营企业主协会、律师协会等中介组织作为反映他们要求和愿望的“娘家”,“权力太小”,说话不被重视。
四、政治参与具有功利性,并呈现个体性、分散性。绝大多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尚不稳定。一方面,他们不可能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政治领域,而不得不首先专心于自己企业本身的发展,在客观上对政治参与力不从心,而且与之相适应,其政治需求都是具体的、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户口政策、政府工作人员不正之风、政府工作效率不高等。这也决定了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主要是功利性参与,而不是理念性参与。另外,虽然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有的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而且几乎所有的人参加了个协等社团组织,但在政治参与形式上,总体上具有个体性而非组织性,即便是通过律师协会等社团组织来影响政府决策,一般也都是个人行为,基本上没有联合起来的共同行动。值得注意的是,新的社会阶层在群体协同性政治参与方面已经有了萌芽。
新社会阶层发展问题思考
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优秀分子入党的论断,不仅是对党建理论本身的突破,而且也是党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重大举措。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论断,解决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问题,对于充实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继承了我党根据时展要求,不断充实党的队伍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和群众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其构成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执政党要拥有自己强大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就必须始终反映和体现变化着的本阶级和广大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列宁说过:“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领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从我们党发展的历史来看,从来就是高度重视社会阶层的变化,适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充实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
民主革命时期,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包围和扼杀下,根据国情,我党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党长期处于农村环境之中,为了保持和壮大力量,我党大胆做出了在农村发展贫雇农入党的决定。1935年瓦窑堡会议决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应该大量吸收先进的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并且严厉地批评了党内当时存在的追求党员队伍纯而又纯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历史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决定的正确性,到七届二中全会我党实现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时,党员已发展到了400多万人,八大时更达到了1070万人。这一时期,由于我党采取了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的方针,党员队伍的质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成为党的历史上最有威望的时期,先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重任务,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并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而非常有远见地解决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使党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到党的十五大时,党员总数已达到了5800万。这一时期,虽出现了苏东剧变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但我党仍顶住了考验,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战斗力,且取得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使人民生活从整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
现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富裕阶层,虽然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靠勤劳致富和守法经营得来的,这与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靠占有他人劳动而获取的剩余价值完全不同。而且在财富的投向上,新的社会阶层掌握的财富和生产资料主要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不是进入消费。据统计,2000年底全国单是私营企业的注册资金就达到了13307.7亿元人民币,1999年投入再生产的资金,占到年度纯利润的64.5%,这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一致的。因此,在看待新的社会阶层拥有的财富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群众观点、经济社会变化和社会主义特征的深刻理解,同志才“七一”讲话中提出:“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的论断,从而进一步解决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难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党的优良传统与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紧密结合。实践证明,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虽然都有不同成分的人入党,但却没有改变党的性质,反而是党这个大熔炉改变了各种成分的人,消除了他们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因此,担心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会影响党的性质和纯洁性,给党带来消极因素的疑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新阶层人员入党问题调查思考
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私营企业主、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新阶层人员的入党工作,我们最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是社会新阶层人员、基层党务工作者和各条战线人士。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结合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共发放问卷2000份,其中社会新阶层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各1000份;走访了109位党务工作者和部分社会新阶层人员;在社会新阶层人员相对集中的外经贸系统、工商系统、科技系统、大矸镇、新矸镇等单位召开了20多个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了社会各界和社会新阶层的看法和建议,基本掌握了辖区内社会新阶层的有关情况,了解了他们的入党意愿和对于有关入党问题的思考,为做好发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对社会新阶层的主要特征与入党倾向的基本分析
**区现有私营企业1474家,民营科技企业38家,外资企业30家,个体工商户12263家。社会新阶层从业人员约50661人,其中30-50岁的从业人员有44379人,占87.6%,高中以上学历占52.3%,中共党员529名,占1.04%,提交入党申请书197人,占0.39%。调研表明,新的社会阶层成员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他们之间在政治面貌、经济地位、基本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入党态度和意愿。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社会地位的差异,对入党的要求和态度不同。身份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青团员的和普通群众的入党态度与要求有明显差异。(1)身份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入党要求最强,比例最高。全区社会新阶层中有人大代表44人、政协委员22人,66人中除1人表示入不入党无所谓外,其余65人均有入党的意愿,比例高达98.5%,其中42人有很迫切的入党愿望,占63.6%。(2)共青团员或曾经是共青团员的入党要求比较强烈。965份回收问卷中,是共青团员或曾经是共青团员的共有565人,其中表示有入党意愿的297人,占52.6%。(3)普通群众中表现出入党愿望的人员比例最低,334人中只有90人有明确的入党意愿,占26.9%。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青团员或曾经是共青团员的人员,政治觉悟普遍较高,政治立场较坚定,在同“”斗争等重大事件中能够自觉地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发表后更激发了空前的政治热情和政治信念,被调查的362名有入党意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共青团员的社会新阶层人员,有274人选择了入党是为了追求理想信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作贡献,比例为75.7%,占有入党意愿的被调查社会新阶层人员的60.6%。而普通群众在入党的动机和目的选择上,或选择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或选择为了企业的发展求方便,90人中计55人,比例为61.1%,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二是经济地位的差异,对入党的要求和态度不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新阶层人员,其入党的要求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其入党的要求相对较弱。在企业主中,处于创业阶段的业主有入党要求的占23%,处于发展态势较好或企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业主有入党要求的占42%。业主以外的社会新阶层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社会新阶层人员有入党要求的占11%,年收入在10至30万元的有入党要求的占34%,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有入党要求的占50%,而事业未稳的基本上没有入党的意愿和要求。以企业的规模为例,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业主有入党要求的占78%,资产在500至1000万元的业主有入党要求的占49%,资产在500万元以下的业主有入党要求的占26%。
三是知识素养的差异,对入党的要求和态度不同。知识素养高的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的愿意比较强烈。被调查的531名高中及高中以上人员有入党意愿的321人,占60.5%,434名初中及初中以下人员有入党意愿的131人,占30.2%;而188名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社会新阶层人员,有入党意愿的161人,占85.6%,显示了较大的差异性。受教育的时间越长,知识素养越高,对党的认识和了解越多,感情越深,也就越愿意向党组织靠拢。
三区目标促进党委工作新阶层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9月以来,双桥区机关党工委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开发区、改革试验区、党建先进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建先进区建设“1+6”及配套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强化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积极参与“三区”建设,努力推动机关党建工作上新台阶。
一、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切实加强机关党员干部思想建设
抓好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是机关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坚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切实加强机关党员经常性教育。
一是着力在理论武装上下功夫。以目标考核等方式,督促指导机关党组织认真落实“”制度,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认真抓好《党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市三次党代会和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贯彻;积极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
二是着力在创建学习型机关上下功夫。以抓好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学习为龙头,以完善党员教育学习制度为保障,促进和带动整个机关面上的学习。坚持党员领导干部上党课制度,充分发挥机关宣教团的作用,扩大学习宣传影响力、带动力。在“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中,采取精读原文、观看电教片、听辅导报告、专题讨论、学习交流等方式方法,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掀起了创建学习型机关新高潮。
三是着力在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束后,结合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机关党组织认真把握党建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切入点,围绕建设“三区”目标,开展学习调研,注意研究本部门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问题及面临的突出矛盾,理清工作思路,推动机关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济高质量下新的社会阶层独特优势
[摘要]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与党的伟大转折的重要契机,与党对统一战线战略决策的部署,与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息息相关。从经济发展视角看,在经济动力持续增长、新产业培育壮大下,新的社会阶层成为统一战线的新生力量,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因此,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性和逻辑性。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迈向新的征程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顺应新发展、呈现新趋势、拓展新路径,凝心聚力构建大统战格局,为擘画经济发展“巨轮远航”,绘制奋斗目标发展蓝图发挥更大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大统战格局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经济社会发展下产生的新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决定的,是积极参与治理现代化建言献策的重要群体、是积极维护网络空间生态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力量,是积极突破技术壁垒催生新业态形成新动能的重要主体,探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经济发展领域中如何凝心聚力、发挥优势、创造价值是新时代历史方位发展的新课题。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推动新发展阶段
改革的生力军“新发展阶段”是同志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以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创新性、战略性作出重要战略论断。在新发展阶段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是增强市场动力、激发市场活动、挖掘市场潜力的内在驱动。
(一)新发展阶段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呈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