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04:37: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疆大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论文
1.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校纪校规等。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以新疆大学为例,新疆大学民族成份多元,近些年来宗教极端势力的不断渗透,为了贯彻落实无神论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抵制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一律禁止从事宗教活动、穿戴带有宗教色彩的服饰,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和要求。学校通过不断地举办讨论会、座谈会、民汉结对子宿舍、维汉双语角等活动教育规范学生,积极带头抵制和防范宗教势力向校园渗透,提高学生政治鉴别力,正确认识宗教本质,不在校园内开展与宗教有关的活动,不散播宗教言论。新疆大学利用制度对人的约束规范作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现代文化,抵制歪风邪气,用实际行动积极抵御和防范宗教势力向校园渗透,维护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助力思想政治教育
2.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必须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引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滑坡等现象日益严重。这就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引导。新疆是“三股势力”活动猖獗的地区,近年来,“三股势力”的宗教极端、民族分裂等反动思想不断地向各级各类学校渗透,有目的地进行分裂宣传活动,企图拉拢学生扩充阵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新疆大学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筑牢反分裂反渗透的防线。”此种现象凸显了高校坚持正确理论引导的重要性。坚持理论引导,首先必须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引导;其次,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避免传统的毫无生机的刻板手段,不能单纯的进行理论灌输,要重方法和时效。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引导,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的主线,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2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下表是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2014学年大一至大三政治学习情况统计。由以上统计数据可知,各年级进行政治学习情况各不相同。从时间梯度呈现的趋势看,各年级政治学习的热情随着时间递减;从年级层级上可以看出,政治学习的参与度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递减;同时政治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主题有一定的关联性。
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教育人,严谨的校园制度文化约束人,得体的校园精神文化提高人,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其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校园文化环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手段。随着校园文化环境的不断完善,大学一定能不断地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报告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09学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查报告
根据校党发[**]26号文件以及院党发〔**〕19号关于印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办法》的相关文件精神,尽一步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指导工作,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开展了各项工作。现就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查情况如下: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创新教育改革
摘要:面对新疆大学“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新局面,为了应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新使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已迫在眉睫。为了把学生直接培养成学校与社会无缝衔接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通过整合(精简)课程门数、增加核心课程学时、增加实验课学时、增设一系列技能综合训练课程、配置合理周学时数等方面来优化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强调“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实践应用”间的系统性,大幅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把该专业建成极具新疆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专业。
关键词:资源勘查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课程体系优化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一个融地质理论、勘查技术、矿业经济与环境及矿业政策法规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倡议的逐步深入,新疆作为中国重要的资源基地和资源通道,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新疆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把“注重实践能力,提倡创新思维,鼓励自主创业”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可见国家对此的高度重视。在实施教学改革方面,以新经济和政治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分析为导向,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完善“以需求推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直接培养成学校与社会无缝衔接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1.区域行业环境的必然性。2017年初,我国新疆及其周边区域地质矿产行业开始回暖,处于上升阶段,由于区域上的资源优势,新疆以及邻区各国在资源领域充满着各种机遇,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按照目前新疆探矿权(4709个)、采矿权(3392个)、矿床(1498个)、矿点(2746个)分布情况,在现有基础上,以平均每10个矿权配备高层次人才2名,需要配备1600名;每10个采矿权配备矿山高层次人才2名,需要680名;相邻国家按50人/国配备上述两类人才,共8个国家,又需要400名;共需2680名高层次人才。以上测算仅为保障“一带一路”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倡议最基本的要求,也反映出我国新疆和邻区各国在矿产开发领域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就业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影响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根据市场变化,提出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强调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社会市场需求,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水平,完善服务体系,为新疆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疆高校;就业;人才培养机制
本世纪以来,大学生就业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热门的话题,成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新疆是多民族居住地区,新疆各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牵动千万个家庭的心,关系到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关系到新疆高等教育前进和改善的方向,关系着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如何突出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已成为当前新疆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向社会提供人才的重要来源,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然而我们经常在求职招聘现场看到的景象却是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看到许多企业感叹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合适人才。综合分析,影响新疆高校大学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结构性失调与社会需求相矛盾一方面,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基础薄弱,自身办学水平和质量与社会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高校教学质量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高新技术学科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起步晚、基础差、招生规模小,缺乏高水平、领军型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1]。另一方面,教育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学校之间教育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农村教育仍然薄弱。高等教育院校布局、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某些新兴专业缺口较大,如材料化工、勘探矿产等专业,传统专业知识陈旧、适应能力较弱而使得就业质量也不容乐观。
和谐社会背景下新疆法制教育探索
一、新疆高校法制教育的特殊性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主要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三种途径实现。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高校法制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即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用法能力是法律素质的三项基本要素。同时,新疆高校法制教育也具有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殊之处。
(一)法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高校也都是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民汉合校的模式。而且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一般有50%左右,部分南疆高校多达70%~90%。新疆高校法制教育对象的多民族性必然带来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不同文化类型的学生无论在语言、风俗习惯,还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明显区别于内地高校法制教育对象的相对单一性。同时,文化背景差异性也使得各民族学生间在遇到这样或那样矛盾时会特别敏感。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得当,就会引发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从而影响学校的稳定,甚至可能被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利用。法制教育对象的多民族性,还表现在教育过程中适用语言的多样性。新疆高校目前大力推行汉语教学,课程学习以汉语为主,但在日常生活中,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由于在校学生语言交流的多样化,在法制的宣传教育中对教育内容往往还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加以阐释,以使其内化和加深理解。
(二)法制教育目标及任务的特定性
国家对高校法制教育性质和目标历来有政策倾向:法制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五五”普法规划指出:“法制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然而,在新疆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并承载着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培植尚法理念、普及法律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塑造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如此以来,就赋予了新疆高校法制教育特定目标与任务。通过法制教育要使大学生懂得在新疆搞“”、民族分裂是危害国家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宪法和法律明文禁止的,要使大学生明确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更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法制建设背景下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摘要: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文化精神导向,在人才价值引导与行为规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受独特地理环境、多元宗教文化氛围等因素影响意识形态教育难度大。此外我国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如何以法制建设为背景做好对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成为社会探讨的热点,也是本文关注的方向。
关键词:法制建设;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法制则是良性社会环境建构的前提。随着法制化建设口号的提出,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客观上带动了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创新与完善,新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与内地高校存在共性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复杂的外部环境与多样的内部制约因素使得当地意识形态教育阻力重重,因此探寻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特殊性并在掌握特殊性的基础上寻找意识形态教育的侧重点成为法制建设背景下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的重点。[1]
一、法制建设背景下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一)法制建设背景下多元文化涌入,学生意识形态认知存在困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管理趋于理性,在此背景下对外来文化呈现出包容吸纳的开放式心态,多种文化形式与价值理念涌入中国,文化的管理与价值引导相对困难,尤其是新疆等边远地区,管理难度同步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新疆学生具有内地学生意识形态认知共性,积极向上,大胆创新,但当地贫穷落后的社会现实又限制了其对知识的获取,影响其对新文化新事物的分析判断,加上自身薄弱的抵御力,很难正确区分文化精髓与文化糟粕。另一方面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分布差异性明显,不同民族学生坚持的主流价值观不同,在多元文化及多元主流价值观碰撞的过程中造成民族差异认同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困惑,而这种差异性的困惑成为动摇社会主义信念的首要干扰因素。[2]因此做好新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为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
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论文
一、普及新疆民族舞蹈课程将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新疆民族舞蹈文化是连接新疆各民族人民内在情感的重要纽带,是新疆各族人民维护稳定和社会、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由于民族舞蹈在新疆民族文化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它是新疆各民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因此,对新疆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加强新疆民族文化建设,特别是新疆民族舞蹈文化建设,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有利于新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新疆综合发展实力与各民族的凝聚力。高等教育具有促进文化和谐的职能。文化和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把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化中具有本质性意义的价值观置于同一个平台——大学,可以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借鉴、吸收和融合,进而消除歧视、敌视与冲突,最终达成共识与和谐。该职能因国家、企业等职能所限,难以完全承担,唯有高等教育才可促其实现。新疆高等教育应该成为民族融合和先进民族文化传播发展的摇篮,我们要建设和开发一批涵盖新疆各民族舞蹈艺术的表演课程,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欣赏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和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征。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形成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摒弃文化偏见,接纳文化差异的社会能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要培养学生跨文化、跨民族的交往能力,这种交往能力通过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说教式的教育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热爱大美新疆的精神,使学生相互尊重各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民族间的矛盾或民族文化的冲突时,能够顾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妥善处理有关问题。由于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各民族居住区相对集中,不同民族居住区之间来往有限,与外界的交流也很少,形成了一个个民族色彩强烈的文化、生活的区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小就接受了区域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其地方民族意识特别强烈,对其它民族的文化处于不太了解的境地,这就存在着误解、歧视和冲突的风险。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求我们校园文化建设中适当增加一些各民族文化的元素,让各民族学生更好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融入到多民族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通过民族舞蹈所展示的新疆不同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让学生领悟不同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和对各民族舞蹈文化的感情,进而感悟民族舞蹈的真谛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不同民族大学生组成一个个学习的团队,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实践教学,实现互动交流、互相理解和互相欣赏,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相互交往、协作中逐渐淡化地方民族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增加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融和与团结。21世纪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将引领着舞蹈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但在新疆,由于中亚泛伊斯兰化影响对新疆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妇女不再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取而代之的是一袭大黑罩袍,南疆某些地区甚至禁止音乐、传统歌舞、绘画、雕塑等社会文化活动。如果我们不能倡导和繁荣优秀的民族文化,发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生活方式、现代艺术方式的民族文件,那么新疆文化的倒退就是难已避免。因此,我们要结合新疆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实际,增加新疆各民族世俗化的文化因素,大力发展新疆民俗文化和民族舞蹈文化,使其和现代文化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融合,抵御中亚泛伊斯兰化思潮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在最具有发展潜力和最具有引领时代文化特质的当代大学生中,开展此项工作,使他们成为传承、推广、创新和引领新疆民族舞蹈艺术文化的使者,成为维护新疆维定和民族团结的合格社会公民。
二、新疆民族舞蹈课程动作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新疆民族舞蹈是以欢快的肢体语言表达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实践,新疆各民族学生可以广泛了解各民族舞蹈文化内涵、理论知识、肢体艺术、舞蹈语言、人体生理、运动结构和训练机理等知识与技能。同时,在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系列的肢体训练,可以改变学生中不良的肢体行为习惯,使学生个人形体和运动行为变得更加有韵味和美感,增强学生的乐观自信。各民族学生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各族学生对优美民族舞蹈的感受,使学生充分体会新疆民族舞蹈艺术所孕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培养各族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通过肢体语言的培养和培训,内化其气质、涵养和风度,更好地展现出新疆各民族青年人应有的活力。优美的体态、良好的行为、丰富的情感及丰厚民族文化的熏陶,使新疆高校学生具有区别于内地大学生特有的气质,这是新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追求的最高目标。随着新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如何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团结素养和就业创新能力,是当前新疆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新疆高等教育开设新疆民族舞蹈课程,就是要通过新疆丰厚的民族文化这个载体,提升新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交融及理解能力和社会工作的能力。因为舞蹈是一项团体的行为表演艺术,对队形动作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配合,培养各民族学生的耐心、互助和团队合67作精神,最终达到整齐和谐的表演效果。这种长期的团队训练既可以培养各民族学生的集体意识,也可以增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民族舞蹈的训练与演出,可以使学生感悟民族舞蹈丰厚的语言和文化,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并学会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丰富新疆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
新疆民间文学研讨
新疆民间文学研究成果已略成系统,在一些领域(如英雄史诗)已较为深入,认真回顾和反思新疆民间文学研究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首先提出“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的概念,所谓“新疆世居民族”是指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汉族,共13个民族。“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也就是以世代居住在新疆的13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文学问题及其与当地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发轫以后,学者开始借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关注边疆问题和民族问题;对新疆民间文学的关注也就是在这时开始的。建国前,维吾尔民间文学工作者鲁•穆塔里甫搜集整理了《伊犁维吾尔民歌》,先后从书中精选了一部分翻译发表在《反帝战线》(1940年4月号)上;中国边疆学会编辑的《中国边疆》也曾刊载过《维吾尔民间歌谣辑译》(南京,1948年)。这些工作可以看作新疆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开始,同时也是当时学界试图通过边疆问题的研究来实现“经世致用”、实现“创化出现时代适应于中国的新风气”的目的的重要体现。建国后,新中国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促进了我们对新疆民间文学的了解。这些调查虽然不是专业的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但却为以后的深入调查提供了很多线索和第一手资料。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疆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近百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达斡尔族等十几个民族的民间文学资料集(含维文、哈文、汉文)。特别是“新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搜集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全面认识和研究新疆民间文学提供了比较翔实、客观的资料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从事民间文学搜集和研究的专家。同时,学者深入新疆田野作业,进行了新疆各民族民间文学领域的深入学术研究,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和成果有郎樱对新疆民间文学(尤其是在史诗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深入研究,如《〈玛纳斯〉论析》、《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西北突厥民族的萨满教遗俗》等,毕桪的《哈萨克族民间文学概论》,李竟成、雷茂奎的《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乌斯曼•斯马依编著的《民间文学概论》(维吾尔文,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和《维吾尔幻想故事研究》(维吾尔文,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年),哈萨克族别克苏力坦主编的《哈萨克民间文学》(汉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郎樱、毕桪等学者把新疆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置于东西文化交流史的语境下研究,资料翔实,条分缕析;对深入研究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在新疆民间文学领域,英雄史诗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郎樱、阿地里、那木吉拉等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疆柯尔克孜族学者、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的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对英雄史诗《玛纳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那木吉拉的《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比较研究》(学习出版社,2010年)是全面展示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我们研究新疆各民族神话史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新疆民间文学研究者来说,我们如何拓宽“史诗田野作业的纬度”、如何“对以往英雄史诗搜集整理工作”进行“反思和研究理论的反省与总结”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同时,如何运用新的理论方法,在多样化文化语境下对各民族史诗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新疆维吾尔族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水平。海热提江•乌斯曼在维吾尔古典文学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对维吾尔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极有热情,他参与搜集整理了《阿弗拉提可汗与九个女儿》、《传说(4篇)》、《四十条辫子》、《卜古可汗的传说(4篇)》等。他还对维吾尔族神话《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给予了长期的关注和研究,发表了数篇研究“乌古斯”的论文;他还较早关注到了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中神话与传说的区分问题、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吉数问题等。乌斯曼•斯马依在民间文学知识与理论普及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编著的维吾尔文《民间文学概论》侧重于民间文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并结合维吾尔民间文学文本进行分析研究,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他还在“维吾尔幻想故事研究”、“维吾尔民间叙事诗(达斯坦)研究”、“维吾尔民间故事母题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穆赫麦提•祖农和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合著的《维吾尔民间文学基础》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著作。买买提江•沙迪克主编的《论维吾尔民间文学》也是研究维吾尔民间文学的重要参考。新世纪以来,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热依拉•达吾提、周亚成是新疆民间文学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特别是热依拉•达吾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发展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以民间麦西来甫为例》和教育部留学基金项目《维吾尔族民间叙事诗保护传承研究》成为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典型代表。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民间文学研究也有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毕桪的《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就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毕桪把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与哈萨克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相联系,将哈萨克神话、传说、故事、民歌、谜语以及叙事诗系统地进行了阐释,全书资料均翻译自哈萨克原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黄中祥在哈萨克、维吾尔等突厥语族的民间文学、语言、文化等方面著述颇丰,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颇具开拓性的研究。此外,哈萨克族学者别克苏力坦主编的《哈萨克民间文学》也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基础研究的代表。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英雄史诗《玛纳斯》,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但对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其他内容丰富的文本(叙事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谚语等)关注太少,没有深入的研究成果。同样,在新疆蒙古族民间文学研究中,除了以英雄史诗《江格尔》、蒙古族长调等为代表的一批研究成果外,在神话研究、民间传说研究、民间歌谣研究等方面虽也有一些开拓性的研究,但在对新疆蒙古族民间文学的整体性研究和有代表性的深入个案研究等方面仍有待新疆本地学者努力。除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外,包括汉族、回族、塔吉克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在内的其他世居民族的民间文学研究工作相对薄弱,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就国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而言,国外学者直接介入新疆民间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英雄史诗和民间故事领域,特别是《玛纳斯》研究和《江格尔》研究早已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其他研究对新疆问题的关注多侧重于历史学或人类学纬度上的中央与边疆治理问题,如美国学者拉铁摩尔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和托马斯•巴菲尔德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这些研究对于突破固有成熟的“历史/政治”研究叙述模式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研究者从跨学科角度考量多样化文化视野下的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提供了方法论思考。总体而言,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提供了原始资料和理论参考。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尤其是新疆本地学者仍应展开更加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新疆世居各族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作品凝固了各个时代新疆多样化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记忆,体现着新疆“多样化复合”的边疆文化特征,是中华文化和新疆世居民族交流融合的最好见证;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可能从这“多样化复合”的边疆文化特征中,发现和谐一体的“中国性”认同。在此语境下,“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应在未来的研究中关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尤其在田野作业问题上更值得研究者反思,特别是对新疆本地学者而言,更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研究视角方面,研究者应从多样化文化交流、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对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进行深入研究。
新疆地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地带,同时又是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与中原文明交流碰撞融合之地;从多样化文化交流融合的角度考察新疆世居民间文学更能揭示其本质特征。以“阿凡提故事”为例,我们应从历史地理学派的角度考辨其源流和流布范围,在此基础上考察某类故事类型、母题的功能是如何在多样化文化交流视野中变化和形成的,并进一步考察这种变异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这一视角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新疆移民民间文学的研究,特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移民民间文学,从那些老军垦人的传说、故事文本中,文化和精神的内在张力更能体现新疆多样化文化交流和文明碰撞的特征。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我们对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更应该从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角度来理解、阐释这些文本。以《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为例,乌古斯是维吾尔族的神话英雄,我们能从这一神话文本中局部复原维吾尔族先民某些政治、社会、文化、习俗的历史,为我们理解当代维吾尔族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但这还远远不够,在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中也有乌古斯神话传说的流传,厘清乌古斯神话传说在几个民族中流传、演变、融合的情况,对我们重新认识多民族历史融合的情状具有重要意义。此类文本在新疆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我们从多样化文化生态背景中、在多民族交流融合视野下考察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应是新疆民间文学工作者的重要学术课题。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思考
[摘要]对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来说,大学四年中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很重要。它是检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抓得很严很紧,但是整体水平还是不如内地一些高校,本文对我校该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选题、开题、查阅文献、学生的认识、态度,指导教师的重要性、时间安排、条件、和毕业论文审核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本科生毕业论文制度;本科生毕业论文监控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考察,也是对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际培养和测试。它是建立在多门专业课程基础上的一项综合性的、内容广泛和工程实用性强(尤其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理论性问题进行研究或对实践性问题进行设计的综合性训练。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扩大专业知识面,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形成学生的科研能力;力求在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方案制订、理论计算、设计绘图、实验探讨、模拟测试、计算机处理、撰文论证、口述表达等方面加强训练,初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通过毕业论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作风。通过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训练,学生应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原理、标准、规范、技巧和经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化工基础和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概念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化学工程师的基本理论素养。
1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主要表现
1.1指导思想。毕业论文(设计)是审核专家提前抽调和进校后重点检查的审查材料,是衡量学校本科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本培养标准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新疆区域与经济特色和新疆大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制定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标准。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化工工程师。毕业生能够适应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承担化工及相关行业领域的研究、设计、生产、管理、咨询和教育等工作职责;能够应用工程技术科学和其他有关科学知识,通过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解决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毕业生达到见习化学工程师的能力水平,可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能在短期内获得注册化学工程师资格,成长为能够面向和引领未来的创新型工程师,也具备发展成为优秀企业家和知名学者的潜力。毕业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化学工程跨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成为新兴产业的积极开拓者和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特别是成为新疆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行业急需的政治可靠、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化工工程师。1.2选题要求按照通用标准执行。应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1.3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1)毕业设计包括:运用各种资料(文献、手册、规范、标准、设计书等)搜集所需的信息;技术路线的选择及操作参数控制方案的确定;工艺过程的选择并确定,物料和热量分析及计算方案的制定;编程或利用现有软件进行装置的工艺计算及典型设备的选型和计算;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等图纸的绘制;生产安全及“三废”治理方案的制定;工程的技术经济评价;撰写设计计算书和设计说明书;结题答辩等。(2)毕业论文包括:运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资料(文献、专利、手册、规范、标准、硕博论文等)搜集所需的信息;比较及总结国内外文献,对国内外同类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实验及研究技术路线、探讨及制定实验方案;实验用仪器设备的选购或设计加工以及安装调试;实验分析方法的确定;实验数据的采集、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撰写论文;结题答辩等。
2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