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03:12: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政组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组织改革论文
一、改革背景
政府机构改革并非是改革开放后才进行的,而是从建国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机构进行了三次改革,分别在1955年、1959年和1968年。这几次行政机构和人员的精简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分不开的。但其改革过程中缺乏长远的思考,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没有得到转变,更没有制度的保障,只是为了发展经济而进行权力的上下左右移动,使得政府机构改革摆脱不了这三个“循环圈”:人员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权力的“上收—下放—再上收—再下放”,机构的“合并—分开—再合并—再分开”,这种状况使政府机构改革收效甚微。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政府机构的改革已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至1981年底,国务院机构共有100个,达到历史最高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982年提出了精简机构,这次改革各级政府机构普遍地调整了领导班子,提出了干部“四化”原则,开始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撤并了一些重叠的机构。
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再次提出了机构改革。1998年,一场世纪之交的更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历次改革后的再膨胀未改变,但这次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裁减机构之多,分流人员之众,力度之大,决心之狠,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改革后,国务院机构减少了11个。
2005年再度被定为政府改革年,旨在深化政府机构和政府服务的改革,建设一个更具服务性、更有效率、更能体现民主政治发展要求的政府。中央政府综合了各界专家学者的意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服务政府等理论。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在吸取历次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取得的。
中国行政组织改革思索
一、改革背景
政府机构改革并非是改革开放后才进行的,而是从建国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机构进行了三次改革,分别在1955年、1959年和1968年。这几次行政机构和人员的精简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分不开的。但其改革过程中缺乏长远的思考,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没有得到转变,更没有制度的保障,只是为了发展经济而进行权力的上下左右移动,使得政府机构改革摆脱不了这三个“循环圈”:人员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权力的“上收—下放—再上收—再下放”,机构的“合并—分开—再合并—再分开”,这种状况使政府机构改革收效甚微。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政府机构的改革已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至1981年底,国务院机构共有100个,达到历史最高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982年提出了精简机构,这次改革各级政府机构普遍地调整了领导班子,提出了干部“四化”原则,开始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撤并了一些重叠的机构。
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再次提出了机构改革。1998年,一场世纪之交的更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历次改革后的再膨胀未改变,但这次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裁减机构之多,分流人员之众,力度之大,决心之狠,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改革后,国务院机构减少了11个。
2005年再度被定为政府改革年,旨在深化政府机构和政府服务的改革,建设一个更具服务性、更有效率、更能体现民主政治发展要求的政府。中央政府综合了各界专家学者的意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服务政府等理论。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在吸取历次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取得的。
行政组织财务监管革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有效的杜绝违法违纪的行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和中国财政部《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出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定。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一直处在一个中等的发展水平阶段,虽然没有严重的滞后,但是发展也不是很迅速。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壮大,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与创新已经是势在必行的。分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落后,对于预算外的经费管理处于一种“捆不住、收不拢”的局面;第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方面的缺陷,相当一部分的事业性费用支出没有计划,在资金使用的时候没有进行提前的预算,只有在使用之后才发现是否已经超出了预算;第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难以体现,在出现利益分歧的过程中,单位成本会计往往都是先考虑自身的利益,或者是只维护自身部门的利益,对全局利益的考虑不够全面。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一)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测功能
许多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测的功能,往往会造成在经费的开支上面超出了基本预算。在通常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的时候没有进行提前的预算,只有在使用之后才发现是否已经超出了预算,明显没有将财务管理预算功能放进日常管理之中,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够对资金有效控制的想象出现。因此,财政部门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特点,对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预测,将资金的优化设计提高到一个更深的层次。在一般情况下,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完成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任务,对于任务的有效完成,就需要扩大事业性支出的比重。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实践,能够看出用于事业性支出的额度不能够低于整体额度的80%,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要不断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根据我国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定》中的标准,有效的制定资金使用的额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事业性支出额度与整体额度的比例,并定额行政事业单位中各个部门的最高资金支出额度,对出现超额的部门要进行处罚,对有大量结余的部门要进行奖励。
行政非正式组织问题论文
摘要:非正式组织作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在一项重要内容,对行政组织的管理实践产生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行政学对组织问题的研究一般把重点放在正式组织即行政组织上,对行政组织中实际存在的非正式组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对待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必须采用科学的辩证法,行政领导者在目标设置、组织文化、人事管理方面,应采取科学的管理对策。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对非正式组织的特点进行阐述。进而探讨非正式组织对行政组织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行政组织;非正式组织;组织行为;影响;管理
“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是人际关系学派的奠基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通过霍桑实验于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来。社会系统学派创始者巴纳德在总结吸收梅奥非正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组织理论”,并把非正式理论引申到行政组织之中,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巴纳德所理解的非正式组织是无形的,不具备正式的组织结构及其清晰的共同愿景和目标,只是因为工作关系而偶然接触和联系,从而形成共同的习惯、规矩或引起思想共鸣、行为默契而最后结成松散的联合体,他认为非正式组织对行政组织目标的达成起促进、限制和阻碍三种作用。巴纳德的非正式理论在现代行政管理学中。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一、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所谓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它是行政组织中的成员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出于共同的情感或利益需要,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松散的非正式群体,因而它的组织特征带有鲜明的人身依附和利益关联。非正式组织在行政组织中作为一种群体集合体,它所呈现的特点与正式组织有显著的不同。
(一)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是一种网络结构
行政组织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非正式组织作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在一项重要内容,对行政组织的管理实践产生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行政学对组织问题的研究一般把重点放在正式组织即行政组织上,对行政组织中实际存在的非正式组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对待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必须采用科学的辩证法,行政领导者在目标设置、组织文化、人事管理方面,应采取科学的管理对策。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对非正式组织的特点进行阐述。进而探讨非正式组织对行政组织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行政组织;非正式组织;组织行为;影响;管理
“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是人际关系学派的奠基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通过霍桑实验于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来。社会系统学派创始者巴纳德在总结吸收梅奥非正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组织理论”,并把非正式理论引申到行政组织之中,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巴纳德所理解的非正式组织是无形的,不具备正式的组织结构及其清晰的共同愿景和目标,只是因为工作关系而偶然接触和联系,从而形成共同的习惯、规矩或引起思想共鸣、行为默契而最后结成松散的联合体,他认为非正式组织对行政组织目标的达成起促进、限制和阻碍三种作用。巴纳德的非正式理论在现代行政管理学中。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一、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所谓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它是行政组织中的成员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出于共同的情感或利益需要,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松散的非正式群体,因而它的组织特征带有鲜明的人身依附和利益关联。非正式组织在行政组织中作为一种群体集合体,它所呈现的特点与正式组织有显著的不同。
(一)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是一种网络结构
法治原则与公共行政组织论文
在国家-社会关系正处于转型中的当代中国,公共行政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热衷通过各种政策性手段对市场进行直接干预;对于需要公共行政予以解决的某些社会问题,一些行政机关却互相扯皮、互相推诿;利益驱动下的本位主义致使某些行政机关间争权夺利;各级政府普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机关滥收费、乱罚款的现象屡禁不止;行政官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如何尽可能有效地解决这些涉及公民权益、涉及公民对政府信任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由于此类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与公共行政组织的合法性、合理性相关联,与我国当前行政组织法不健全、不完善相关联,因而,本文试图就法治与公共行政组织的关系,以及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行政组织法展开讨论,以期为行政领域出现的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可供有关方面选择和考虑的解决方案。
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在顺应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应包括哪些职能,这些职能在各级各类行政机关中应当怎样进行分配,国家应如何设置、变更或撤销行政机关,各级、各类行政机关的性质、地位、任务是什么,它们分别拥有哪些职权、承担哪些职责、其活动遵循哪些基本规则,它们如何组成,编制怎样确定,其属下公务人员的任用、培训、考核、奖惩、晋升、流动等如何进行,凡此种种,都可容纳于“公共行政组织”这一研究课题。(注:现代国家担当行政职能的还有少量非行政机关的社会团体,由于它们并非行政的主要力量,且它们的组织问题较为特殊,故本文暂略不论。)概而言之,公共行政组织包括行政机关的组织、编制和公务员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是广义的指称。在狭义层面上,公共行政组织通常仅指向行政机关的组成、性质、地位、职能和建立、变更、撤销的程序,而不包括同编制和公务员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出于研究旨趣和集中探讨的需要,本文取其狭义内涵。
一、公共行政组织受制于法治原则的意义
公共行政组织与国家的存在是并行的,而且,在古代绝对君主制的国家形态下,它就已经受到法律的规范。例如,我国唐朝的法典《唐六典》曾经对行政中枢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以及六部等的组织均设有专门的规定。(注:参见蒲坚:《中国古代行政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然而,立基于专制主义的规范国家组织结构或活动(包括行政机关的设置、变更和撤销,组织与职权等)的法律,其实质是君主的旨意,其目的主要在于维护君主的有效统治,尽管君主在一定程度上也把人民的福祉纳入对其统治的长久意义的考虑之中。这即为法律与公共行政组织之间的旧的关系架构:国家行政系统的最高首长有权决定本体系的建制,法律只是一种推行君主旨令制度化的工具,而无法在终极意义上对抗或束缚行政的自行组织。这个曾在世界范围内较为普遍存在的旧的关系架构,受到近代置根于民主主义的法治理念的冲击而终被颠覆。但是,在某些君主制基础深厚的国家,一个时期内它仍然得以延续和维系。如在日本明治时期的“天皇制法治主义”之下,“‘依法行政’的原理本来被认为是有关行政作用的理念,因此有关行政组织的规范被认为在日本也是属于天皇=行政府固有的权限与大权”。(注:(日)室井力主编,《日本现代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
公共行政的组织必须受制于法治原则的理念及相关制度,生成于旨在破除专制主义的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并且,因同人类进步的要求相契合,而为现代多数国家所沿循。虽然这一理念或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的体现存在差异,甚至在同一国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转换,但是,坚持人民主权(民主主义)、促进和保障人权、政府对公众负责等一直是其内蕴的精神。
公共行政组织受制于法治原则首先是人民主权的要求和体现。现代国家多采取民主的政体形式,即由自由公民的整体(thewholebodyoffreecitizens)掌握主权,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一种代表制度行使主权。(注:seeblack‘slawdictionary,5thedn.,(westpublishingco.,1979),pp.388-9.)就制度的现实运作而言,由于代表制度对民意的真正体现与维护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没有一个国家有资格宣称民主已经彻底实行。不过,在理念层面上,人民主权(民主主义)至今仍是人类可以选择奉行的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根据这一理念的逻辑,一切国家机关的组织或活动必须建立在人民授权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丧失合法存在的理由。人民授权通常是由人民代表机关(制宪会议、议会、人民代表大会等)以制定宪法或法律的方式进行。籍此,公共行政组织受法律的规范与约束,而不是由行政机关自行决定。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始终坚持人民民主的基本立国原则。当然,人民民主的各种具体制度尚未健全,其中包括公共行政组织尚没有完全受制于法治原则。行政机关组织法体系目前很不完善,行政部门未经法律授权即以规章、命令、决定等形式自行设置机构和配置权力。显然这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小议中美教育行政组织对比探究
在当代,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显然已经大大超过人类对自己这种能力的认识,无止境追求创新的欲望,卷起现代新知识地毯式轰炸的狂飙。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功能的高额要求,迫使人们跨越传统教育的范畴,朝着新观念、新体制的目标阔步变迁。
教育作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成为全世界倍加关注的焦点。教育改革的关键,莫过于教育行政组织的重组和优化。在我国,把握好这一关键的一个视角,就是对中美教育行政组织的比较研究。
探讨中美两国教育行政组织理论发展的历程、模式,两国教育行政组织在组织体制、组织制度、组织职能、组织权责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层面的性质与差异,总结不同性质与类型的国家在教育行政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我国教育行政改革提供借鉴,是本文的要义。
一、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一)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的对象
所谓比较教育行政(Comparative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是以比较研究法研究两种以上教育行政制度的一门科学。它分别了解、分析不同教育行政制度的特征、共性及优劣,进而归纳出教育行政的一般原理原则,为教育行政改革提供指导和参考,以促进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比较教育行政组织是比较教育行政的一个分支,涉及的内涵范围广、层次多。本文主要阐述、分析和比较的对象是中美两国教育行政组织的体制、制度、职能、权责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行政组织改革原则遵循论文
【摘要】一个国家的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的好坏将决定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高低。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就一直在尝试行政组织改革,本文将从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三方面来进行探索。
【关键词】行政组织改革现状改革趋势
一、改革背景
政府机构改革并非是改革开放后才进行的,而是从建国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机构进行了三次改革,分别在1955年、1959年和1968年。这几次行政机构和人员的精简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分不开的。但其改革过程中缺乏长远的思考,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没有得到转变,更没有制度的保障,只是为了发展经济而进行权力的上下左右移动,使得政府机构改革摆脱不了这三个“循环圈”:人员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权力的“上收—下放—再上收—再下放”,机构的“合并—分开—再合并—再分开”,这种状况使政府机构改革收效甚微。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政府机构的改革已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至1981年底,国务院机构共有100个,达到历史最高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982年提出了精简机构,这次改革各级政府机构普遍地调整了领导班子,提出了干部“四化”原则,开始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撤并了一些重叠的机构。
谈论中国行政组织的改革
一、改革背景
政府机构改革并非是改革开放后才进行的,而是从建国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机构进行了三次改革,分别在1955年、1959年和1968年。这几次行政机构和人员的精简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分不开的。但其改革过程中缺乏长远的思考,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没有得到转变,更没有制度的保障,只是为了发展经济而进行权力的上下左右移动,使得政府机构改革摆脱不了这三个“循环圈”:人员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权力的“上收—下放—再上收—再下放”,机构的“合并—分开—再合并—再分开”,这种状况使政府机构改革收效甚微。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政府机构的改革已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至1981年底,国务院机构共有100个,达到历史最高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982年提出了精简机构,这次改革各级政府机构普遍地调整了领导班子,提出了干部“四化”原则,开始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撤并了一些重叠的机构。
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再次提出了机构改革。1998年,一场世纪之交的更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历次改革后的再膨胀未改变,但这次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裁减机构之多,分流人员之众,力度之大,决心之狠,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改革后,国务院机构减少了11个。
2005年再度被定为政府改革年,旨在深化政府机构和政府服务的改革,建设一个更具服务性、更有效率、更能体现民主政治发展要求的政府。中央政府综合了各界专家学者的意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服务政府等理论。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在吸取历次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取得的。
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
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2
一、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2
(一)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的对象...................................................2
(二)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的目的.......................................................3
1.把握两国教育行政组织的历史沿革...............................................4
2.探讨两国教育行政组织设置的利弊、以及经验教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