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支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01:07: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政支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支出财务管理探讨
关键字:行政管理支出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效率优化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政府职能的形式不断转变,行政队伍的人数不断增加,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呈快速增长趋势。行政支出的直线上升加重了财政的负担,造成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提高财政风险的几率。此外,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官员腐败、滥用权利等的产生。本文从财政支出学角度出发,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行政支出的现状、原因、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和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费用逐年增长。突出表现在:预算外支出不断增加;“三乱”现象日趋严重;公务员的工资福利步步攀升。有关专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部分认为:由于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政府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大势必导致行政费用的增加。同时,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建设蒸蒸日上,由此相关的行政费用飞速增长也就不足为奇。而另一部分则对此持质疑态度,他们认为,行政费用增加的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增长过快以及不均衡增长就属于不正常现象。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各种文明建设是重头戏,因此,必须给过度增长的行政费用泼泼冷水,降降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效率的提高以及把腐败扼杀在萌芽状态。
学界的争论不一,使得研究此课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以上两方面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我们应该从一个更全面、更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即应把是否增加行政费用同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同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联系起来,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联系起来。把判断行政费用高低与否的标准变成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而不是官员的政绩需要或是一些浮于表面的数据指标。
一、行政管理支出现状
我国行政改革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多年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精简机构等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却仍然存在行政支出扩张、预算软约束化,行政支出存在“越位”和“缺位”等问题,由此带来了财政预算赤字的增加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艰难。
行政支出过高分析论文
一、目前河北省行政管理支出结构状况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GDP的比重呈“U”型分布,先下降后又上升的态势,比重最低的年份为1997年,仅为0.64%,比重最高的年份为1992年为1.06%,除了1996—1999年在0.60%~0.80%之间以外,其余的年份均在0.80%~1.10%之间波动。这说明这一时期的行政管理支出始终与经济保持着同步增长。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调整与拓展,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提出了需要,与这种可能和需要相适应,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在我国的大环境下,河北省的行政管理支出持续增长。行政管理支出按其用途来分类,可以分为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而公用性支出是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过快的主要推动力。2002—2005年行政管理支出年平均增长15.08%,但是其中的公用支出增长24.20%,人员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年平均增长都在12%以下。公用支出占行政管理费的比重由2002年的41.62%上升到52.33%,四年来上升了10.71个百分点。1994年以来,河北省虽然经历了机构改革,通过改革,全省机构数量有所下降,结构有所调整,但财政实际供养人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全省政府部门财政供养人员,1994年为167.76万人,2005年为226.08万人,年均增幅为3.03%,是同期河北省总人口平均增幅的4.84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加上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经济效益不高等原因,我国的分配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渐向企业和个人倾斜,使得河北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造成河北省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将近20%的水平。同时,河北省政府行政服务缺乏收入弹性,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财政收支规模的扩大,行政管理费占总支出比重的增长应呈下降趋势,但是河北省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波动。从1991—2005年,行政管理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为16.78%,高于河北省财政收入增长3.57个百分点,只比同期GDP的增长和财政支出的增长低0.58%和1.70%。与兄弟省市相比较来看,从支出结构看,河北省交通工具购置费的比重比平均水平高出37.39%,维修费的比重高出平均水平25.04%,交通费的比重高出平均水平48.51%,会议费的比重高出平均水平4.28%。
二、制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是导致支出过高的重要原因
首先,财政制度上存在诸多的弊端。在财政预算支出方面,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弹性空间较大,在制度上也未形成鼓励节约惩治浪费的机制。现实情况是,如果在当年度结束时发生盈余又未及时结账时,不仅账目上的钱要充公,下一年度还会因此减少预算拨给;如果发生财政赤字,则全然不同,反而会带来第二年度的赠款等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在怂恿每个财政拨款单位多花钱或者浪费钱财,而不是节省钱。尽管项目管理人员知道应该如何省钱,但“精明的政府管理人员会把每一个明细分类中的每一分钱都花掉,不管他们是否需要。”原因就是我们的预算制度实际上在怂恿每一个政府管理人员浪费钱财。
行政单位公务支出审计问题及对策
【摘要】行政单位公务支出是国家审计的一部分,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行政单位公务支出逐渐规范,但是基层行政单位由于受人员素质、法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审计中发现有些基层行政单位公务支出仍存在一些问题。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促使基层行政单位整改和提升,以使其降低机关运行成本、规范公务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防控廉政风险。
【关键词】行政单位;公务支出;审计;常见问题;对策
一、概述
行政单位公用支出是指为维持机关日常运营和履行职能而发生的各种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费、电费、邮电费、取暖费、差旅费、维修费、培训费、三公经费(公务车运营维护费、公务接待费、出国(境)费)、其他费用等支出。相对于人员支出,公务支出的支出标准范围模糊,弹性较大,因此公务支出是行政单位审计的重点。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2015年1月1日新的《预算法》实施后,行政单位的公务支出有所降低,特别是三公经费逐年递减,规范公务支出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审计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仍需有关部门关注和防范。(一)未按预算支出经费。审计发现有些行政单位在新的预算法颁布后,仍然不按预算支出经费,年初预算没有约束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实际支出与预算不一致,从账本上看,经费支出真实反映了行政单位支出情况,“明目张胆”违反预算法。二是有些行政单位从账面看,实际支出与预算基本一致,但经费支出明细科目中核算的内容与科目不符,如把办公费放到维修费里面,把印刷费放到培训费里,这样核算的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反映单位财务收支情况,为了使预算与支出一致而有意调剂科目核算内容。不管以何种形式这两种行为都违反了预算法的规定。(二)套取财政资金。在《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后,要求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建设节约型机关,从账面上看三公经费比以往年度呈下降趋势,很多基层行政单位的招待费支出为零。但是从公务费总额上来看下降并不明显,三公经费支出“隐藏”在其他公务费中。即有些行政单位挺而走险,利用办公费、印刷费、培训费、维修费等支出套取资金形成账外资金用于招待、乱发补贴等不合理支出。(三)转移支出。为逃避财政监管,有些行政单位利用职权或其部门影响力向下属单位或管辖单位转嫁和摊派支出。如本单位预算中没有招待费,就让下属单位代其支付费用,特别是下属单位不是财政预算单位的,这种情况更明显。有的行政单位本单位没有交通车辆,长期占用下属单位或管辖单位的车辆,并让其支付相关的车辆运营费。这种行为使得该行政单位账面数字合理规范,但是向下属单位或管辖单位转嫁或摊派支出行为性质更恶劣。(四)举债支出。审计发现有些行政单位实际公务支出远高于预算公务支出,其增加的公务支出多数是因为举债引起的,增加的支出有的在账面上反映,有的账外反映。举债的形式大多数是供应商垫付,少数是向个人借款。2015年新的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但这种现象仍有发生。这种举债增加公务支出的行为也违反了预算法对举债的用途不能用于经常性支出的规定,同时也隐型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五)截留坐支非税收入用于公务。支出审计中发现有少数行政单位截留非税收入,直接坐支用于本单位经费支出。表现形式有的在账面往来科目中反映,如一行政单位“其他应付款”科目余额很大,但其相应的银行存款余额却很小,经查看原始凭证,发现“其他应付款”中核算是预收企业的管理费,不用偿还,收取的资金用于招待、奖金等不合理支出。有的单位利用职权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或罚没收入不上交非税局,私自将非税收入设置成“小金库”在账外核算,用于单位非正常支出。
二、如何正确使用行政单位公务经费,降低公务支出,防止违法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审计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如何降低行政成本,规范公务支出,十八大以来先后颁布和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文件来降低公务经费。其中《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了行政单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具体要求,行政单位应严格执行条例中对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和因公临时出国、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等方面的规定,这样必然能有效控制和规范公务支出,降低公务成本。2015年执行的《预算法》进一步对行政单位预算收支进行了全面规范,要求预算编制科学细化,公开透明,“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各部门、各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的规定从源头上控制了机关运行经费。年终部门还应对预算支出情况做出绩效评价。《预算法》同时对部门举债行为明确了规定,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按程序可发行政府性债券举债,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列入预算,部门不能以任何方式举债,这样就杜绝了举债扩大公务支出的行为。(二)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行政单位为了维护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管理或者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而制定和实施的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一直以来,基层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停留在形式表面,起不到内部控制作用。2014年1月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是规范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纲领性文件,2015年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但至今基层行政单位没有落到实处。财政部一再提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说明建立健全行政单位内部控制非常必要,是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的有效措施。以办公费A4打印纸为例,对A4打印纸的内部控制包括购入时的审批、入库、保管、领取等都有明细记录,这样一方面能防止单位内部浪费打印纸,为预算编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杜绝了虚开打印纸发票套取财政资金行为。审计机关在对行政单位进行审计时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能节约审计时间和成本。(三)脱钩能推向市场的行政单位下属单位。目前,一些行政单位下属单位仍然很多,如各类协会、服务站、技术站等都挂靠在行政单位名下,还有一些培训机构,与行政单位没有关系,属于独立的企业,但行政单位对其暗箱管理。这种政企不分的混沌状态使行政单位有机可乘,为行政单位转嫁公务支出提供了方便,而其背后的利益链条和连锁反应危害更深。因此推进行政单位下属企业改革,脱钩改制,将没有政府职能的下属单位彻底推向市场,斩断转嫁公务支出的链条,督促行政单位正确行使权力和职能,进而规范公务支出。(四)加大对行政单位公务支出监督力度。规范公务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监督部门也有不可推谢的责任。财政部门应督促各行政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对预算执行、会计核算、预决算公开、绩效评价等方面监督检查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监督时,不仅要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遵纪守法等情况做出评价,并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规范公务支出,提高行政单位管理水平的审计建议。对那些转嫁公务支出、私设账外资金、蓄意套取财政资金的违法违纪问题,一查到底,并将问题线索依法移交纪检和司法部门,严厉惩处违法违纪行为,在规范行政单位公务支出上起到震慑作用。(五)加强宣传学习,增强责任和节约意识。当前行政单位管理当局对公务支出管理不重视是造成公务支出问题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增强行政单位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让其主动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主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用制度约束成本,减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长效机制,规范公务支出,使公务支出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行政管理支出弹性研究
一、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与弹性
(一)行政管理存在的必然性。市场机制不能完全调节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不能提供公共产品、解决外部效应、公平分配问题。客观上要求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节。行政管理监督经济运行,为市场经济良好运行创造环境。社会管理支出满足公共权力有效运作与实施需要的分配;用于补偿国家机器与政府各项政策实施所付出的成本;它也是满足公众选择成本需要的分配。
(二)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一是消耗性。行政管理支出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其支出必须从社会上获得,即通过税收来提供。二是膨胀性。随着经济发展,公共需求日益增加,拉动政府规模的扩大,这些容易导致行政经费膨胀。三是交替性。行政管理支出与其他支出存在此消彼长关系,2007年财政部对财政支出科目进行调整后的数据显示,一般公共支出成了行政管理支出主要的替代词,受到严格的控制。五年以来交通运输、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增加最多。四是自利性。一般公众只能从行政服务中收益,但政府机构和政府雇员除此以外,还能从行政经费支出本身获益。政府机构和政府雇员从行政管理支出获得的边际收益高于一般公众。五是制度外与隐藏性。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寻租,追求制度外收入。在政企难分的制度环境下,许多地方级政府凭借自身的权力,使用大量的非正式编制的勤杂和管理人员,产生了大量的隐性的行政支出。以上的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具有私人物品的特点,即竞争性与排他性的特点。
(三)行政管理支出弹性。行政管理支出弹性反映了财政支出的边际变动百分比DFE(%)中用于行政经费的变动百分比DG(%)。经济增长、财政收支对行政经费的弹性系数应在0~1之间。但图1所示:行政管理支出的弹性系数,绝大部分都超过了1,而且行政支出对GDP的弹性大于其对财政收支弹性,这说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也大于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我国政府的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我们正面临一个越来越昂贵的政府。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财政支出分类作了重大的调整,统计的口径发生变化,使得行政支出弹性在2007年以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2008年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一定程度上占用了行政管理支出,2009年出现了罕见的负弹性。
二、行政管理经费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增长水平(GDP)。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及其增长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一定财政分配体制下的GDP总量增长,使得财政的可分配对象增大,从而为行政经费支出等财政支出的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显然,经济增长水平是影响我国行政经费支出增长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小支出满足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政府行政支出过高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所面对的一个很大的难题,如何才能在最小行政支出的条件下满足最大范围的行政管理行为已经成为现今和将来政府部门亟须解决的课题。从我国制度方面来分析河北省行政支出过高问题,同结合我国和河北的现实情况从统一预算、合理确定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以及建立政府问责制三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支出;制度;博弈
政府的行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政府的行政成本,但是对于什么是“行政成本”可谓众说不一:有人认为行政成本是“政府及其行政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和开支,以及由其所引发出的现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间接性负担。”有人则认为行政成本是“政府组织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生产公共产品的活动过程中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从行为主体上看,二者的主体都是政府;但从服务的对象上看,前一种说法缺乏明确的对象,后一种说法包括具体的对象——社会,而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从内容上分析,前一种说法略显宽泛,不便于对行政成本的研究,而后一种说法则更具体、详尽,优于前一种。如何才能较好地控制好行政成本,减少政府的行政支出,提高政府的工作和服务的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难题。
一、目前河北省行政管理支出结构状况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GDP的比重呈“U”型分布,先下降后又上升的态势,比重最低的年份为1997年,仅为0.64%,比重最高的年份为1992年为1.06%,除了1996—1999年在0.60%~0.80%之间以外,其余的年份均在0.80%~1.10%之间波动。这说明这一时期的行政管理支出始终与经济保持着同步增长。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调整与拓展,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提出了需要,与这种可能和需要相适应,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在我国的大环境下,河北省的行政管理支出持续增长。行政管理支出按其用途来分类,可以分为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而公用性支出是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过快的主要推动力。2002—2005年行政管理支出年平均增长15.08%,但是其中的公用支出增长24.20%,人员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年平均增长都在12%以下。公用支出占行政管理费的比重由2002年的41.62%上升到52.33%,四年来上升了10.71个百分点。1994年以来,河北省虽然经历了机构改革,通过改革,全省机构数量有所下降,结构有所调整,但财政实际供养人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全省政府部门财政供养人员,1994年为167.76万人,2005年为226.08万人,年均增幅为3.03%,是同期河北省总人口平均增幅的4.84倍。
行政支出过高原因论文
摘要:政府行政支出过高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所面对的一个很大的难题,如何才能在最小行政支出的条件下满足最大范围的行政管理行为已经成为现今和将来政府部门亟须解决的课题。从我国制度方面来分析河北省行政支出过高问题,同结合我国和河北的现实情况从统一预算、合理确定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以及建立政府问责制三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支出;制度;博弈
政府的行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政府的行政成本,但是对于什么是“行政成本”可谓众说不一:有人认为行政成本是“政府及其行政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和开支,以及由其所引发出的现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间接性负担。”有人则认为行政成本是“政府组织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生产公共产品的活动过程中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从行为主体上看,二者的主体都是政府;但从服务的对象上看,前一种说法缺乏明确的对象,后一种说法包括具体的对象——社会,而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从内容上分析,前一种说法略显宽泛,不便于对行政成本的研究,而后一种说法则更具体、详尽,优于前一种。如何才能较好地控制好行政成本,减少政府的行政支出,提高政府的工作和服务的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难题。
一、目前河北省行政管理支出结构状况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GDP的比重呈“U”型分布,先下降后又上升的态势,比重最低的年份为1997年,仅为0.64%,比重最高的年份为1992年为1.06%,除了1996—1999年在0.60%~0.80%之间以外,其余的年份均在0.80%~1.10%之间波动。这说明这一时期的行政管理支出始终与经济保持着同步增长。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调整与拓展,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提出了需要,与这种可能和需要相适应,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在我国的大环境下,河北省的行政管理支出持续增长。行政管理支出按其用途来分类,可以分为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而公用性支出是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过快的主要推动力。2002—2005年行政管理支出年平均增长15.08%,但是其中的公用支出增长24.20%,人员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年平均增长都在12%以下。公用支出占行政管理费的比重由2002年的41.62%上升到52.33%,四年来上升了10.71个百分点。1994年以来,河北省虽然经历了机构改革,通过改革,全省机构数量有所下降,结构有所调整,但财政实际供养人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全省政府部门财政供养人员,1994年为167.76万人,2005年为226.08万人,年均增幅为3.03%,是同期河北省总人口平均增幅的4.84倍。
简述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探讨
摘要:行政管理职能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就是政府机构行使管理职能所需要的支出,它是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但行政管理费用支出过度膨胀会给财政带来过重的负担。本文基于我国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根本原因,试图将行政伦理引入公共支出领域,通过政府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建设来实现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的节约和合理使用。
关键词:行政管理费用支出行政伦理公共利益
1引言
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公共服务,它是最具纯公共产品性质的、纯消耗性的产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将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看成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交易成本,是社会为换取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付出的一种代价。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按照其使用对象可分为个人经费与公用经费两大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呈高速增长态势,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我们应该看到,公用经费支出也在不断增长且使用存在不当之处,比如公用经费大多花费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车、公配移动电话,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议费、业务招待费,不仅滋生腐败,而且形成了人们的"官本位"心理和对权力的追逐,引发严重的行政伦理问题。而一国的行政伦理状况直接影响着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影响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和公共政策的伦理取向,而这些政府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是深刻而长远的。因此,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对于合理使用财政经费,正确的行使行政职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的现状
2.1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的概念
剖析制度方面分析行政支出问题
政府的行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政府的行政成本,但是对于什么是“行政成本”可谓众说不一:有人认为行政成本是“政府及其行政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和开支,以及由其所引发出的现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间接性负担。”有人则认为行政成本是“政府组织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生产公共产品的活动过程中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从行为主体上看,二者的主体都是政府;但从服务的对象上看,前一种说法缺乏明确的对象,后一种说法包括具体的对象——社会,而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从内容上分析,前一种说法略显宽泛,不便于对行政成本的研究,而后一种说法则更具体、详尽,优于前一种。如何才能较好地控制好行政成本,减少政府的行政支出,提高政府的工作和服务的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难题。
一、目前河北省行政管理支出结构状况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GDP的比重呈“U”型分布,先下降后又上升的态势,比重最低的年份为1997年,仅为0.64%,比重最高的年份为1992年为1.06%,除了1996—1999年在0.60%~0.80%之间以外,其余的年份均在0.80%~1.10%之间波动。这说明这一时期的行政管理支出始终与经济保持着同步增长。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调整与拓展,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提出了需要,与这种可能和需要相适应,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在我国的大环境下,河北省的行政管理支出持续增长。行政管理支出按其用途来分类,可以分为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而公用性支出是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过快的主要推动力。2002—2005年行政管理支出年平均增长15.08%,但是其中的公用支出增长24.20%,人员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年平均增长都在12%以下。公用支出占行政管理费的比重由2002年的41.62%上升到52.33%,四年来上升了10.71个百分点。1994年以来,河北省虽然经历了机构改革,通过改革,全省机构数量有所下降,结构有所调整,但财政实际供养人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全省政府部门财政供养人员,1994年为167.76万人,2005年为226.08万人,年均增幅为3.03%,是同期河北省总人口平均增幅的4.84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加上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经济效益不高等原因,我国的分配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渐向企业和个人倾斜,使得河北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造成河北省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将近20%的水平。同时,河北省政府行政服务缺乏收入弹性,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财政收支规模的扩大,行政管理费占总支出比重的增长应呈下降趋势,但是河北省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波动。从1991—2005年,行政管理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为16.78%,高于河北省财政收入增长3.57个百分点,只比同期GDP的增长和财政支出的增长低0.58%和1.70%。与兄弟省市相比较来看,从支出结构看,河北省交通工具购置费的比重比平均水平高出37.39%,维修费的比重高出平均水平25.04%,交通费的比重高出平均水平48.51%,会议费的比重高出平均水平4.28%。
二、制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是导致支出过高的重要原因
论公共财政框架下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现状及控制
关键字:行政管理支出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效率优化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政府职能的形式不断转变,行政队伍的人数不断增加,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呈快速增长趋势。行政支出的直线上升加重了财政的负担,造成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提高财政风险的几率。此外,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官员腐败、滥用权利等的产生。本文从财政支出学角度出发,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行政支出的现状、原因、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和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费用逐年增长。突出表现在:预算外支出不断增加;“三乱”现象日趋严重;公务员的工资福利步步攀升。有关专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部分认为:由于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政府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大势必导致行政费用的增加。同时,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建设蒸蒸日上,由此相关的行政费用飞速增长也就不足为奇。而另一部分则对此持质疑态度,他们认为,行政费用增加的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增长过快以及不均衡增长就属于不正常现象。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各种文明建设是重头戏,因此,必须给过度增长的行政费用泼泼冷水,降降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效率的提高以及把腐败扼杀在萌芽状态。
学界的争论不一,使得研究此课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以上两方面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我们应该从一个更全面、更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即应把是否增加行政费用同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同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联系起来,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联系起来。把判断行政费用高低与否的标准变成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而不是官员的政绩需要或是一些浮于表面的数据指标。
一、行政管理支出现状
我国行政改革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多年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精简机构等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却仍然存在行政支出扩张、预算软约束化,行政支出存在“越位”和“缺位”等问题,由此带来了财政预算赤字的增加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艰难。
公共财政支出评价论文
摘要:行政成本支出问题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也是影响政府管理绩效与评价财政支出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进一步转换,但与此同时行政成本支出却在不断膨胀,以行政管理成本为标志的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并没有体现出人们期待的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讲,由于行政成本的不断膨胀,体制改革与职能转换的成果被抵消。我们将以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国外行政管理成本占财政支出比重为参照系,剖析1978-2006年中国行政管理成本支出表面膨胀且有效程度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并就如何提高公共财政的有效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行政成本支出;预算外支出
所谓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简言之,就是支出同样多的钱,办更多的对社会起正面效应的事。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是体现政府管理绩效、降低政府成本的重要方面。2006年,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成本接近全部公共财政支出的20%,构成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因此,本文选择以行政管理成本支出为例来研究中国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问题,是能够充分揭示中国公共财政支出有效性规律的。行政管理成本的范围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党派团体补助支出、外交支出、公安安全支出、司法支出、法院支出、检察院支出和公检法办案费用补助等。总的来说,中国行政管理成本支出还是很有效的,因为中国财政的绝对总量并不大,虽然行政管理成本支出占了近20%,但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所耗费的行政管理成本数量并不大。通过这些有限的行政管理成本支出,政府把一个相对贫困的发展中大国,带上了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皆持续发展的轨道,应该说成绩还是比较突出的。但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在总结成就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以行政管理成本支出为标志的中国公共财政支出还能够做得更加有效,提高政府支出绩效的空间还是存在的。
本文的取证资料时段是1978-2006年,通过分析该时间段内中国公共财政收支、行政管理成本支出以及GDP和其他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增长变化情况,试图找出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有效性的基本规律。
一、行政管理成本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持续递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这期间,行政管理成本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并不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