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案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2 00:17: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政许可案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许可案件判决方式论文
行政诉讼制度为司法权监督行政权奠定了基础。行政诉讼法所确立的四种判决形式体现了司法权的监督范围和监督方式。就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等案件而言,维持、变更和撤销判决完全可以达到监督的目的,被告行政机关似乎也无规避法院监督的空子可钻。但行政许可案件则不然,对于许可机关颁发、变更、拒绝、收回、吊销、中止许可的行为,法院通常采用撤销、维持和判令履行的判决形式。然而,法院撤销了行政机关违法的变更、拒绝、吊销许可证的行为,并不导致行政机关自然恢复、返还、颁发许可行为,行政机关也完全可以法院未明确判令其作为而拒绝恢复、颁发、返还原告的许可证。即使运用判令被告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形式,对违法变更许可等行为也难以达到有效的监督目的。很显然,对法定判决方式的传统理解和认识已经严重影响了行政许可案件的处理,在日益增多的许可案件中,这一现状应当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一、行政许可案件的种类和特点
行政许可案件分为六类:一是对颁发许可决定不服提起的诉讼;二是对拒绝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三是对拖延不予答复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四是对变更许可的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五是对废止、收回、中止许可的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六是对吊销、注销许可的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对上述六类许可案件,法院目前能够适用的法定判决方式只有三种,即维持、撤销和履行判决。
上述案件中,除第三类案件法院可判令被告在法定期限履行职责外,其他许可案件都存在一个对撤销许可行为判决的理解问题。行政许可案件不同于行政处罚等其他案件。违法的处罚决定被法院撤销后不再产生法律效力,除非法院判令其重新作出某项具体行政行为,否则行政机关不得就此再作出新的处罚决定。原告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并不取决于处罚决定被撤销后行政机关的后续行为。然而行政许可案件往往以原告申请某项许可被拒绝或行政机关限制、剥夺原告已享有的许可为内容,故法院判决撤销行政许可机关的行为,并不自然导致原告获得许可或继续保留其许可,法院不可能代替行政机关向原告发放许可。原告能否取得或继续保有其权益,仍要受被告行政机关后续行为的左右。特别是对于行政机关违法拒绝、变更、废止、收回、中止、吊销、注销许可的行为,法院除判决撤销违法行为外,还能否直接判令被告重新作出许可行为,恢复、发还许可呢?这正是本文需着重探讨的问题。
二、现行许可案件的法定判决方式及问题
为了更清楚地分析问题,我们不妨从具体案例说起。大观园游览中心系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大观园),合资三方为宣建公司、长城公园、华长公司。1993年10月,长城、华长公司与金箭公司签订了注册资本转让合同,市外经委批准了该合同。市工商局也变更了大观园的企业登记并颁发了营业执照。金箭公司接管了大观园经营管理权。此后长城公司于1996年1月5日向市外经贸委递交了材料,提出要求恢复其与华长公司在大观园的股东地位。市外经贸委经审查,作出批复,批准长城公司收回其在合营公司中的权益,恢复其与华长公司在大观园公司的股东地位。长城公司便接管了大观园经营管理权。市工商局办理了大观园法定代表人的变更登记并颁发了新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金箭公司不服市外经贸委违法批准长城公司收回股权及市工商局违法变更大观园登记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一、二审法院以超越职权、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判决撤销被告外经贸委的批复,以由该批复批准成立的大观园董事会不是申请变更登记的合法主体,其提交的变更大观园法定代表人的申请不具有合法性为由,判决撤销市工商局的变更登记行政行为。同时法院对于金箭公司要求判令第三人长城公司、华长公司立即交还大观园经营管理权的诉讼请求,以该请求不属于本案审理范围为由表示不予支持。判决生效后,金箭公司要求被告工商局执行判决,工商局以法院判决仅有撤销原变更登记行为,而无判令被告颁发营业执照内容为由,拒不执行法院判决。因此,原告在胜诉后很长时间仍然无法进驻大观园,而第三人长城公司也以工商局未变更其登记为由仍然占据大观园。
行政许可案件审理探究论文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行政许可作为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正确的实施行政许可,对行政机关管理社会、经济事务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反之其“副”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行政许可作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密切相关,应当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行政许可诉讼案件也曾日渐上升趋势。但是,在对行政许可案件的审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诸问题:
一、对被诉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的审查
目前,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还不包括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但是,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对法律、法规、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的适用审查问题。对于行政许可案件的审理同样也不例外。
行政许可法第四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该法还规定,除国务院可以采用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外,行政许可只能由法律、法规设定。行政许可本属严肃的立法行为,但现实中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政府的职能部门却非常乐意行使不属于自己的行政许可设定权。一讲行政管理,就要审批,把行政许可作为权力“寻租”的一个手段,出个红头文件就可设定行政许可。审判实践中如遇此类情况,人民法院不但要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作出认定,同时也要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其它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认定。
因为,尽管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法院不予受理,但并未规定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没有审查权。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和不能对其进行审查不是同一个概念。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关于“参照规章”的规定,事实上就已经赋予法院对规章的审查权。“参照”不是“依照”,是否作为法院的裁判依据,法院有选择权,作出选择之前肯定要对其合法性作出审查判断。既然法院对规章的合法性可以进行审查,那么对于效力等级低于规章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当然具有审查权。在很多情况下,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不是根据法律、法规、规章作出的,而是根据其他规范性文件作出的,如果不对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则无法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当然,法院不能在裁判文书中宣告其他规范性文件违法或无效,或者撤销某规范性文件,但可以与更高层级的规定相比较,适用高层级的规定或者法律、法规、规章而不适用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其他规范文件。
二、对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在作出被诉的行政许可行为时是否遵守了法定原则的审查
对行政许可案件审理的几点思考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行政许可作为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正确的实施行政许可,对行政机关管理社会、经济事务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反之其“副”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行政许可作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密切相关,应当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行政许可诉讼案件也曾日渐上升趋势。但是,在对行政许可案件的审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诸问题:
一、对被诉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的审查
目前,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还不包括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但是,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对法律、法规、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的适用审查问题。对于行政许可案件的审理同样也不例外。
行政许可法第四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该法还规定,除国务院可以采用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外,行政许可只能由法律、法规设定。行政许可本属严肃的立法行为,但现实中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政府的职能部门却非常乐意行使不属于自己的行政许可设定权。一讲行政管理,就要审批,把行政许可作为权力“寻租”的一个手段,出个红头文件就可设定行政许可。审判实践中如遇此类情况,人民法院不但要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作出认定,同时也要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其它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认定。
因为,尽管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法院不予受理,但并未规定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没有审查权。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和不能对其进行审查不是同一个概念。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关于“参照规章”的规定,事实上就已经赋予法院对规章的审查权。“参照”不是“依照”,是否作为法院的裁判依据,法院有选择权,作出选择之前肯定要对其合法性作出审查判断。既然法院对规章的合法性可以进行审查,那么对于效力等级低于规章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当然具有审查权。在很多情况下,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不是根据法律、法规、规章作出的,而是根据其他规范性文件作出的,如果不对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则无法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当然,法院不能在裁判文书中宣告其他规范性文件违法或无效,或者撤销某规范性文件,但可以与更高层级的规定相比较,适用高层级的规定或者法律、法规、规章而不适用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其他规范文件。
二、对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在作出被诉的行政许可行为时是否遵守了法定原则的审查
行政许可案件审理问题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施行,开辟了行政诉讼的新领域,增加了行政补偿等新类型案件。人民法院因缺乏审理这些案件的经验,在审理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对此,人民法院的做法应当是:对于涉及行政许可的行政争议,只要符合受理条件,就应当积极受理,依法审判;对于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调查研究,确保审判质量,实现好《行政许可法》的立法宗旨。
笔者认为,要正确审理好行政许可案件至少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行政许可法》的调整范围
《行政许可法》第二条从对行政许可予以定义的角度,第三条则从正、反面的角度对《行政许可法》的调整范围作了规定。笔者认为,准确把握《行政许可法》的调整范围,关键在于对是否属于行政许可作出准确判断。《行政许可法》第二条规定,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根据该规定,行政许可有五个特征:
一是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前提条件。尽管行政许可是单方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也不能依职权主动实施行政许可。
二是行政许可是经依法审查的行为。行政许可并非一经申请即可取得,而要经过行政机关的依法审查,由被申请机关决定是否受理申请、是否准予申请。
行政许可案件审理探究论文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行政许可作为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正确的实施行政许可,对行政机关管理社会、经济事务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反之其“副”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行政许可作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密切相关,应当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行政许可诉讼案件也曾日渐上升趋势。但是,在对行政许可案件的审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诸问题:
一、对被诉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的审查
目前,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还不包括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但是,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对法律、法规、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的适用审查问题。对于行政许可案件的审理同样也不例外。
行政许可法第四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该法还规定,除国务院可以采用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外,行政许可只能由法律、法规设定。行政许可本属严肃的立法行为,但现实中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政府的职能部门却非常乐意行使不属于自己的行政许可设定权。一讲行政管理,就要审批,把行政许可作为权力“寻租”的一个手段,出个红头文件就可设定行政许可。审判实践中如遇此类情况,人民法院不但要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作出认定,同时也要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其它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认定。
因为,尽管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法院不予受理,但并未规定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没有审查权。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和不能对其进行审查不是同一个概念。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关于“参照规章”的规定,事实上就已经赋予法院对规章的审查权。“参照”不是“依照”,是否作为法院的裁判依据,法院有选择权,作出选择之前肯定要对其合法性作出审查判断。既然法院对规章的合法性可以进行审查,那么对于效力等级低于规章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当然具有审查权。在很多情况下,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不是根据法律、法规、规章作出的,而是根据其他规范性文件作出的,如果不对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则无法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当然,法院不能在裁判文书中宣告其他规范性文件违法或无效,或者撤销某规范性文件,但可以与更高层级的规定相比较,适用高层级的规定或者法律、法规、规章而不适用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其他规范文件。
二、对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在作出被诉的行政许可行为时是否遵守了法定原则的审查
行政许可案件审理研究论文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行政许可作为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正确的实施行政许可,对行政机关管理社会、经济事务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反之其“副”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行政许可作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密切相关,应当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行政许可诉讼案件也曾日渐上升趋势。但是,在对行政许可案件的审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诸问题:
一、对被诉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的审查
目前,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还不包括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但是,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对法律、法规、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的适用审查问题。对于行政许可案件的审理同样也不例外。
行政许可法第四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该法还规定,除国务院可以采用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外,行政许可只能由法律、法规设定。行政许可本属严肃的立法行为,但现实中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政府的职能部门却非常乐意行使不属于自己的行政许可设定权。一讲行政管理,就要审批,把行政许可作为权力“寻租”的一个手段,出个红头文件就可设定行政许可。审判实践中如遇此类情况,人民法院不但要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作出认定,同时也要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其它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认定。
因为,尽管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法院不予受理,但并未规定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没有审查权。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和不能对其进行审查不是同一个概念。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关于“参照规章”的规定,事实上就已经赋予法院对规章的审查权。“参照”不是“依照”,是否作为法院的裁判依据,法院有选择权,作出选择之前肯定要对其合法性作出审查判断。既然法院对规章的合法性可以进行审查,那么对于效力等级低于规章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当然具有审查权。在很多情况下,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不是根据法律、法规、规章作出的,而是根据其他规范性文件作出的,如果不对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则无法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当然,法院不能在裁判文书中宣告其他规范性文件违法或无效,或者撤销某规范性文件,但可以与更高层级的规定相比较,适用高层级的规定或者法律、法规、规章而不适用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其他规范文件。
二、对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在作出被诉的行政许可行为时是否遵守了法定原则的审查
也谈行政许可不作为案件的起诉证据
*年2月1日本报第6版刊登陈承洲《行政不作为案件审理中的两个问题——以起诉期限和起诉证据为研究视角》一文,对于行政不作为案件的起诉证据,原文认为:在行政不作为案件中,原告起诉时的举证责任更大些。对于相对人提出要求行政主体履行法定职责的申请或者请求,而行政主体“拒不履行”职责或者“不予答复”的行政不作为案件,原告除了提供证明被诉的不作为行为存在的证据外,还应提供其他根据。对于拒绝颁发证照或者不予答复的案件,原告还要提供其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证据。
笔者认为,对于颁发证照等行政许可行为,起诉行政机关不作为,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不属于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范围。
首先,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要求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原告只对特定事项承担举证责任。审判实践中,对于要求原告履行举证责任的范围,应依法从严掌握,不宜随意要求原告履行举证责任。目前,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即原告对下列事项承担举证责任:(一)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除外;(二)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三)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四)其他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根据该规定,拒绝颁发证照或者不予答复的不作为案件,原告起诉时应当提供证据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及提出申请的事实,而对于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是否需要原告证明,并无明确规定。
其次,申请“符合法定条件”不属于“其他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审判实务中,对于行政许可案件,原告起诉行政机关的不作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起诉行政机关的不予受理决定;2.起诉行政机关既不受理又不予答复的行为;3.起诉行政机关受理申请后逾期不作出决定的行为;4.起诉行政机关的不予许可决定(理论上,对于行政机关的不予受理、不予许可决定是否属不作为存在争议,笔者倾向于将行政机关应受理而不受理、应许可而不许可的行为纳入拒绝履行许可职责的不作为行为范畴)。对于第2、3类案件,法院重点审查的是行政许可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对于当事人申请的应答职责和处理期限,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与行政机关不作为行为的成立以及是否合法并无必然的联系。一言蔽之,不管当事人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只要行政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履行应答职责就将构成不作为违法。对上述两类案件,没有必要确定原告对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或者被告对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承担举证责任。对于第1、4类案件,行政机关的不予受理决定和不予许可决定是建立在认定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基础之上的,前者侧重于申请不符合形式要件,如无申请人身份证明、申请书不符合书面形式等,后者侧重于申请不符合许可的实质要件,如申请人资格不适格,申请事项不属于许可范围,违反数量限制规定等。这里,行政机关对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的审查及认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因此,根据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的原则,提供证据证明当事人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属于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的应然范围。如果要求原告举证证明申请“符合法定条件”,实际上是让原告承担了本应由被告承担的举证责任。
当然,对于行政许可不作为案件,行政机关对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承担举证责任并不妨碍原告提供证据证明申请“符合法定条件”。当事人对主张的事实提供证据予以证明与举证责任的承担不是同一个概念。举证责任的分配具有法定性,不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而证据的提供是当事人可自由选择的权利。具体案件中,对于需要证明的事实,不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往往积极举证,其目的在于削弱对方证据的证明力,影响法官的内心确信,让对方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这客观上有利于法官正确分析和采信证据,以及准确认定案件事实。
因此,起诉行政机关拒绝颁发证照或者不予答复的案件,原告在提供证明被诉不作为行为存在的证据时,可以一并提出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证据。但原告没有提供这方面的证据,不能构成原告诉权行使的限制,即便是在案件的实体审理过程中,原告也不承担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举证责任。
工商局执法检查工作汇报
市局:
根据*阳市工商局《关于在全市工商系统开展2005年度执法检查工作的通知》[*工商(2005)206号]精神,我局于2005年11月5日至10日对全局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情况、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情况、清理执法案件中发现问题的纠正情况以及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等依法行政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行政许可法》的贯彻落实情况
自《行政许可法》颁布以来,我局从2003年9月开始至2004年6月利用近10个月的时间,组织开展了《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培训、宣传等工作,对有关行政许可项目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工作制度、公开了各项行政许可项目、条件、程序、期限和费用、做好了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具体实施上,我局成立了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领导小组,制定了《**工商局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实施方案》和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工作流程表。在学习培训上,一是开展了自学,二是组织了培训。主要集中培训4次,参加人员300人(次),由市、县两级法制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授课讲解。在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上,我们组织相关业务股室的人员共同清理,共清理许可项目82项,取消42项,报县政府行政审批中心审定保留40项。在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上,我们共清理从2001年度----2003年度的各种文件268件,涉及行政许可项目、收费依据类的文件6件,拟保留2件,取消4件。另外,我局还采取培训后考试和“一月一法”考试,对《行政许可法》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考试,同时,还建立了配套的工作制度12项,并对所有的行政许可项目进行公示
自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我局仍在不断地强化学习和培训,针对贯彻实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完善措施予以整改,确保全县工商系统在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上不走样、不出现任何问题,使我县工商系统的行政许可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为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我们取得的好经验是:领导重视,依法办事,严格落实行政许可的各项制度。抓信访,重反映,及时查处各种违反规定的事态苗头。解决问题的成功办法是:提高依法办事重要性的认识,严管重处,建立层层督查负责制。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情况
工商局执法检查工作汇报材料
市局:
根据阳市工商局《关于在全市工商系统开展××年度执法检查工作的通知》工商()号精神,我局于××年月日至日对全局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情况、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情况、清理执法案件中发现问题的纠正情况以及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等依法行政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行政许可法》的贯彻落实情况
自《行政许可法》颁布以来,我局从××年月开始至××年月利用近个月的时间,组织开展了《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培训、宣传等工作,对有关行政许可项目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工作制度、公开了各项行政许可项目、条件、程序、期限和费用、做好了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具体实施上,我局成立了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领导小组,制定了《工商局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实施方案》和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工作流程表。在学习培训上,一是开展了自学,二是组织了培训。主要集中培训次,参加人员人(次),由市、县两级法制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授课讲解。在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上,我们组织相关业务股室的人员共同清理,共清理许可项目项,取消项,报县政府行政审批中心审定保留项。在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上,我们共清理从年度××年度的各种文件件,涉及行政许可项目、收费依据类的文件件,拟保留件,取消件。另外,我局还采取培训后考试和“一月一法”考试,对《行政许可法》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考试,同时,还建立了配套的工作制度项,并对所有的行政许可项目进行公示
自××年月日《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我局仍在不断地强化学习和培训,针对贯彻实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完善措施予以整改,确保全县工商系统在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上不走样、不出现任何问题,使我县工商系统的行政许可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为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我们取得的好经验是:领导重视,依法办事,严格落实行政许可的各项制度。抓信访,重反映,及时查处各种违反规定的事态苗头。解决问题的成功办法是:提高依法办事重要性的认识,严管重处,建立层层督查负责制。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情况
国土局行政处罚调研报告
按照试验区《关于开展行政处罚等案卷评查工作的通知》(叶政办〔2007〕45号)文件的要求,我局对20*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实施行政处罚并已办结的案卷和20*年1月1日至20*年12月31日期间实施行政许可并已办结的案卷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行政执法案卷自查情况
20*年7月以来,我局继续以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做为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主线,对各种土地违法行为做到调查清楚,程序规范,处理得当,对处理结果跟踪监督落实。对各种违法占地行为予以坚决打击,杜绝查而无果现象发生。加大了土地管理的依法行政力度,不仅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更要查处违法责任人及涉及的相关人员,以点带面来推动严格土地管理的工作落实。行政执法查处中,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的依据办理,并着重强调执法主体是否合法、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程序是否合法、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的办案五要件进行对照检查。20*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我局共立案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3件,已办结1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中2件。已办结案卷从立案、调查取证、审查决定、法律文书制作及送达,都按照行政处罚程序进行,程序合法,案卷归档基本完整规范。
二、行政许可案卷自查情况
我局努力提高整个国土资源系统依法行政和执法水平,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杜绝行政执法人员在工作中出现错误行为。规范了本系统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本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提高执法水平。不断加强行政许可的制度建设及收费管理,将各股室的工作职责、责任部门、办事程序、批准时限、收费标准及工作纪律等予以公开,对各类审批事项和收费标准、依据的法律法规或批准文件公布上墙,真正做到政策、程序、收费“三公开”,从而杜绝了乱收费的现象发生,提高了政务的透明度。不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局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组织工作人员先后参加了由省国土资源厅举办的国土资源依法行政执法培训班学习,并通过考核,全部取得执法证书,使我局执法人员全部实行持证上岗,依法有效地开展依法行政及执法工作。20*年1月1日至20*年12月31日期间,我局共办理行政许可18件。其中矿业权设立许可5件,建设项目供地审批许可13件。已办结案卷基本资料基本齐全,均装订成卷形成独立卷宗,归档及时;行政许可有法律法规依据,无自行设定项目,无超期现象发生。
三、国土资源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