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信息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23:55: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政信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信息

行政主体信息义务行政法分析论文

“获知政府文件的普遍权利最初是作为1766年瑞典宪法的内容之一而得到确立的。”这可以说是公众信息权的一个萌芽,后来随着行政法治的发展,以信息为中心的权利义务关系便以行政法关系的形式出现在各国行政法的运作之中。所谓行政主体的信息义务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权行使中所承担的提供信息的义务。首先,行政主体信息义务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即由法律规定或授权行使行政权的机关、组织。其次,行政主体信息义务的内容是行政信息,是有关行政的基本素材和知识累积。再次,行政主体信息义务的行为表现为信息提供,即行政主体向相关的人和组织提交或供奉有关的行政资料、情报。最后,行政主体信息义务的承受对象是行政相对人。其可以是一个抽象的组合体,一个群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单一的承受者,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具体对象。

一、行政主体信息义务的法律性质

行政主体作为一个特殊的法律关系主体决定了其承担的义务具有多样性,如道德的义务、政策的义务等。由于信息义务与行政主体对行政管理职能的履行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对其法律性质的探讨也是在行政法范围内的探讨,对信息义务的法律定性也是行政法范围内的定性,这些行政法上的属性可作出如下初步概括:

其一,行政主体的信息义务是普通义务与特定义务的统一。前者指行政主体所履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义务,它不针对某一特定的人或事,而是由行政主体的职权而抽象出来的广泛义务。后者指行政主体对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的义务。之所以说此二类义务具有法律性质,主要因为其是从宪法和相关的行政法规则中演绎出来的,并得到相关规则的限制。行政主体的信息义务就是上两类义务的统一,即行政主体既在法律上有普遍的提供信息的责任,又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提供足以促成相对人实现权利的具体信息。

其二,行政主体信息义务是对下义务与对上义务的统一。行政主体在行政法的范围内“对于人民及其公共团体所负的义务,有执行司法与执行行政的义务。详而言之,即:对于自由权,有不作为及不得违法侵害的义务;对于请求权,有受理及作为的义务;对于参政权,有承认其权利及使之实现的义务。”这便是传统义务概念中行政主体对下的义务,它是指行政主体对行政管理相对人承担的广泛义务,其中信息义务就是这一对下义务的一种。对下的信息义务一般是以纯粹的义务形式出现的,行政相对人对于此种义务在行政主体不履行的情况下常常可以通过司法性程序予以解决。对上的义务在一般行政法教科书中被称为一种责任,就是行政主体对上级或相关制约机关所负的法律上的责任。但是,我们认为,责任和义务尽管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二者不是同一范畴的东西。责任可以说是因义务履行不当而引出的一个法律后果,义务常常在责任之前就被明明白白地写进了法律规范之中。尽管从行政法理论上讲,行政主体的信息义务的承受对象是行政相对人,也就是说,我们也许只应把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信息义务的法律性质确定下来,而没有必要在信息义务理论中把对上的义务亦划归进来。其实,从信息义务与行政相对人直接与间接的关系形式分析,两个范畴的义务都不可或缺,因为对上的义务亦必然以间接的形式与行政相对人发生关系。也只有将行政主体的信息义务在法律上定位于对上和对下两个方面才可能最终使行政主体的信息义务完全法治化。

其三,行政主体的信息义务是柔性义务与刚性义务的统一。行政主体柔性的义务是指行政主体所履行的义务具有较大的伸缩性,甚至无法在法律中进行量化的义务范畴。与之相对应,刚性的行政主体信息义务是就义务所表现出的具体化、定量化、可操作化而论的。我们知道,法律上的义务必须符合法律的一般属性,即法定的、可操作的、不可作出两种以上解释的,那么,行政主体的信息义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当符合此一特征。

查看全文

浅谈行政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化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的应用,使信息技术渗入到各个领域,行政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也不例外。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的信息化应用,对财务会计工作甚至是行政单位的管理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在信息技术上的应用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行政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化

财务会计信息化,就是把财务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是信息技术时代下,对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行政单位要顺应信息化时展需求,了解信息技术对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意义,并分析现阶段信息化应用在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研究其解决方法,提高行政单位财务信息质量。

一、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应用信息化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行政单位财务会计上的应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单位的财务信息质量,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所以行政单位在财务会计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提高财务工作效率。行政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化,既可以使财务会计工作效率增加,又使财务会计工作更加规范。这是因为财务数据需要在各个部门之间传递,传统数据传递需要人工来完成,然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使财务数据以信息系统的方式传递,既减少了人工相互跑腿的现象,又保障财务会计数据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确保各项行政工作的顺利完成;另外,行政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在编制预算报告上,利用信息技术,只需要各部门填报相关数据,其余部分都有系统完成,避免了传统方式下各部门人员的加班加点填报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二)使财务会计工作更加方便快捷。行政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化,可以使财务会计工作更加便捷。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细分为多个工作岗位,各岗位工作内容相互关联,在进行财务会计工作时,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行政单位财务工作中各岗位人员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另外,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代替了传统手工记账模式,只需录入原始凭证,就可生成所对应的账簿和财务报告,节省了记账时间,又降低了在重复记账过程中出错的概率。(三)规范财务会计工作规范。行政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化,使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形成一个链条,将各部门工作统一到一个系统当中,使行政单位各部门对财务会计工作监督更加方便,也对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四)使行政单位资产实现精细化管理。行政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化,可以使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和资产管理更加精细化。例如单位内部人员退休、调离、辞退后资产遗留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有在资金全部结清的情况下系统才允许相关部门开出单据,财务部门才能够结算资金,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二、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查看全文

信息社会与公共行政新模式

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会带来人类社会的重大变迁,而每一次社会的重大变迁又都会带来公共行政模式的转变。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加速推进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极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具体来说,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以往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形态,逐步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信息技术以其传播迅速、成本低廉的特点,深刻改变了原有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形态,实现了信息传播途径从“点对点”或“一对一”向“面对面”或“多对多”的转变。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的运用,明显改变了原有的组织形态,使得组织能够有效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从而使不同组织层次之间和公共行政管理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充分、便利、有效。这些深刻变化带来了对作为协调社会关系主要方式之一的公共行政模式的重大挑战。要回应这些挑战,公共行政模式就应该深刻探究社会变迁给各行政要素带来的变化,自觉改革和创新行政方式、方法、手段以至于体制,从公民参与走向开放民主、从社区建设走向和谐家园建设、从信息公开走向信息共享、从层级治理走向网络治理,逐步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全新的公共行政模式。

一、社会变迁与公共行政模式转变

公共行政是一种协调公共领域里人类行为的专门活动。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公共行政活动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观察,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每一次重大变迁都会促使公共行政模式发生重要转变。

(一)马克斯•韦伯的统治类型分析与公共行政模式转变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探讨统治的类型时就涉及到社会变迁与公共行政模式之间的相关性。他将统治类型分为3种纯粹的类型,即魅力型统治、传统型统治和合法型统治。魅力型统治依靠领袖人物个人的“超凡魅力”实现对组织的统治。在领袖人物死后,魅力型统治随之瓦解,将出现传统型统治。传统型统治根据权力继承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世袭制和封建制2种类型。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官僚制为特征的合法型统治逐渐成为主流形态。虽然,马克斯•韦伯在论述其统治类型和官僚制思想的过程中,没有在社会变迁与统治类型之间的作用关系上详细阐述,但是,我们在字里行间仍然能体会到社会变迁给统治类型(公共行政模式)转变带来的明显影响[1]。

(二)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分析与公共行政模式转变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影响论文

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论纲内容提要:社会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大趋向,它正推动着公共行政现代化的进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诸如行政人员、行政决策、行政组织、行政方法、行政公文、政府管理模式等公共行政要素和过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关键词:信息技术公共行政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是最基本和最为普遍的技术手段,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方面都必然会普遍应用着信息技术,公共行政的领域也不例外。当前,我们正处在公共行政信息技术化的起点,猜测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中带来变革的合理形态,对于我们在公共行政领域中自觉接纳和应用信息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信息技术对行政人员的影响行政人员由于身处现代信息社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体能的延伸和增强。借助于信息技术,如电信、机器办文办事、远程会议,打破了时空限制,行政人员可以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可以完成以前体能无法完成的工作。·开阔视野,提高判定、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开发可使行政人员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他们逻辑地、辩证地和系统地思索新问题。互联网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极大便利,使得行政人员“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为可能。·时间和精力的节约。信息技术节约了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跨越时空,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观念的更新。行政人员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更新传统观念,树立效率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民主观念、法治观念等现代化观念。·激励行政人员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既对行政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节约了行政人员的精力和时间。前者成为行政人员不断学习和培训的直接动力,后者则提供了可能和机会。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方式的更新(如网络学校)更为行政人员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把握和运用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技术和工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二、信息技术对行政决策的影响行政决策是行政决策者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对若干备选方案进行选择,以确定行动方案的过程。信息技术发展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是围绕着提高行政决策的有效性和行政决策的效率展开的。·对行政决策目标的影响。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环境,为此对公共行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而言,一切应以公共产品的消费者的满足为决策的根本目标,决策过程的行政参和民主公开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随着各地政务公开活动的开展,群众对政府的满足度也相应提高。·削弱以至取消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严格分界。在马克斯·韦伯所设计的科层制中,组织内部层层授权,下级对上级严格负责,“只有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能把握足够的信息而作出熟悉情况的决定。”[i]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在工作现场就可以作出必要的决策,无须事事先向上司汇报,再执行上司的决策,真正做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如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向》一书中所描述的:“由于新科技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中心政府的集中决策愈来愈缺乏效率,谁是总统再也无关紧要,因为实际的政治力量,即把事情处理好的能力,已从国会和总统的手中转移到州、市、镇和邻里手里。”[ii]·改善行政决策者的有限理性。管理决策的基石是由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学说,而信息的不完备是影响人们进行理性判定和决策的直接原因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逐步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管理者,这样就改善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网络化电子政府的实现,使得公共行政决策者可以在广泛了解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决策,避免了靠经验决策和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决策的盲目性现象,从而提高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支持和强化行政决策过程。行政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类。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完成程序化工作的效率和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在计算机尚处于实验室阶段时,美国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只能用制表机来处理普查数据,以至于在人口普查结束4年后,数据尚未处理完毕。第一台专门设计用于商业目的的计算机UNIVAC[iii],就因总共服役7万多个小时并成功处理了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人口普查数据而被载入电脑史册。这是计算机处理程序化决策的成功范例。而对于非程序化决策,信息技术也可以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1952年下半年,美国朝野都忙于为次年大选作预备。候选人分别是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62岁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和演说家阿德莱·史蒂文森,由于前者早已解甲归田,新闻界舆论对后者获胜的把握几乎一边倒。出于好奇,新闻界请出UNIVAC来做个猜测。数据分析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电脑认为获胜者是艾森豪威尔将军,而且票数和史蒂文森相差悬殊。人们对此不以为然,因为UNIVAC依据的不过是5%的选票,根本不足为据。然而,大选结果却是艾森豪威尔将军大获全胜,且选票超过对手五、六倍。[iv]UNIVAC又一次证实了信息技术在非程序化决策中的强大功能。三、信息技术对行政方法的影响信息技术和行政方法密不可分。所有行政方法都要有相应的信息支持,而有些行政方法就是专门为保证信息流通而创立的。信息技术发展引起行政方法的创新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改善现有行政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讯手段。例如目前行之有效的网络规划技术,就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予以支持,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网络规划技术源于十九世纪末美国学者甘特发明的甘特图,后发展为横条图形计算法,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布置工序和时间的图表。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成为网络规划技术。闻名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就因为使用了网络规划技术而使原定14年的计划提前5年实现。网络规划技术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其工作程序的模型化建立就得益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创立全新的行政方法和行政办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决策支持系统(DSS)、电子会议系统(EMS)、远距离控制、分布式工作的统一协调、动态网络计划成为可能。目前,我国政府上网工程就采用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方法,如人民银行网上支付、海关总署报关单和外汇联网的外汇核销系统、工商局红盾信息网提供企业数据库、国税总局增值税发票稽核系统和电子报税等。这些管理方法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四、信息技术对行政组织的影响传统的行政组织形式是科层组织结构。它的创立和发展不仅和素质较低的人员和平稳的管理环境相对应,而且也是受信息技术不发达制约的无奈选择。科层组织结构的最大优点是效率很高,其弊端在于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而且压抑组织成员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科层组织的革新不可避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中间管理层的缩减以至取消。中间管理层是信息通讯技术落后的产物,它的存在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易造成信息的严重失真。这种失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间层次为了争功诿过而导演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这也是信息传递不畅的结果。现代信息技术将通过加强操作执行层和高层决策的直接沟通,逐步缩减以致最终取消中间管理层。·管理幅度增宽。信息技术使管理者和其下属可以随时了解对方的状态和意图,而且仅占用很少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一个管理者能够指导更多的下属人员,增宽管理幅度。这一趋向对于行政机构改革有一定的启发。·行政组织绩效的改进。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一个行政组织要完成和过去同样的工作量所需行政人员大为减少,从而行政组织更加精干高效。行政组织中信息技术的采用有利于提高行政组织产出绩效和促进行政组织成员的自身发展。信息技术可保证行政组织成员间的全方位沟通和组织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五、信息技术对行政公文的影响行政公文,是指机关、部门、团体在处理公务活动过程中,按特定体式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定效用的文件。[v]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办公或其他业务环境,如行政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电子商务等,便产生了电子文件,这是一种非凡性质和非凡形式的行政公文。它具有许多和传统行政公文不同的特征:(1)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2)系统依靠性:电子文件的使用依靠于一定的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3)载体的无信息性:从远古的甲骨、缣帛、竹简到纸张,载体的意义远大于“承载物”这一项,它和载于其上的外部特征,如字迹、书写材料、签字、印章等共同构成文件原始身份的“证实人”,但对于电子文件,载体本身及其上的外部信息消失得无影无踪;(4)信息的灵活处理性:制作电子文件时,我们可以任意地增、删、改。单纯从电子文件本身来看,修改的痕迹荡然无存。电子文件的上述特征对行政公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件记录的原始性、凭证性受到冲击。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证据必须是原始文件,其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如审理经济纠纷所依据的主要是合同原件。传统的文件,内容一旦依附于某一载体之后,一份“原件”就产生了。即使被更改,也会在原件上留下痕迹。电子文件由于其复制的简便和文字编辑软件功能中引以自豪的整洁而美观的标准字体和字号,谁又能确认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呢?传统文件利用封泥、骑缝、按指纹、画押、签字、盖章等方式来确认身份,而在电子文件那里,这些方式则无能为力。出于维护某种既定的社会秩序或维护某种经济利益的目的,人们对电子文件提出了身份认证的要求。现在诸如数字签名、存取控制、信息追踪加密和防火墙技术为这一要求的实现提供了部分可能。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国国防部数次被黑客侵入,印尼总统电子邮箱被炸,某些网上主页被篡改等等都说明了电子文件的脆弱性。·重要原始文件的流失。由于没有采取相应的办法,许多电子文件都将会随着电子脉冲流进历史的黑洞之中。或者是电脑遭遇病毒或者是受到黑客袭击,甚至在你不经意的一敲一点中,某一重要文件就荡然无存了。许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在适当时候自动删除或更新某些数据的功能。形成文件的业务人员往往考虑用这份文件处理现实事务,对于其中哪些东西今后有用,需要保存而考虑不周,甚至全然忘记。对传统文件的管理,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收、发、签、办、归档等工作流程的规章制度,因此传统文件的管理步步为营,井然有序。而电子文件的管理中还远未形成类似的严谨而有效的办法。这就要求文件及档案管理人员在信息系统设计的初期积极参和,提出有关功能要求,在系统运行的适当环节,加入签发、签收、鉴定、制作原数据信封、归档保存等管理步骤,最后将电子文件保存在系统硬盘、软盘或光盘上留存备查。·数字文献的长期可读性“朝不保夕”。电子文件的载体有硬磁盘、软磁盘、光盘等。杂散磁场、氧化功能,材料的老化变质、污染、划伤和皱褶,会很轻易地抹掉这些载体上记录的信息。另外,因为不断有新的、不兼容的媒体形式和存贮格式出现,数字式文献经常会在存贮它的媒体还没有破损之前就不再被使用了,现在还有多少人使用5英寸的软盘呢?涉及电子文献长期可读性的另一个因素是计算机病毒。大多数电脑系统都很轻易受到旨在破坏它们的病毒的侵害。1998年流行的能破坏硬盘上的数据的“CIH”的病毒给人们造成的恐慌绝不亚于一场战争。·电子文件的法律意义。从法律角度来看,一般较重大的行政行为都应采取书面表现形式,而未采取书面形式的,在许多情况下应被视为无效行为。从实践上看书面形式各种各样,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但结合电子文件的实际,可将网上的行政通告视为一种新的书面形式的行政行为。六、公共行政管理模式的变革:政府信息化和电子化政府的实现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大潮正以不可反抗之势扑面而来。它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政府的管理模式带来一场革命。政府信息化,就是工业时代的政府(即传统政府)向信息时代的政府(即现代政府)演变的过程。[vi]而电子政府是一个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有效地实现行政、服务及内部管理等功能,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有机服务系统的集合。总体来说,电子政府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府机构各部门实行电脑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帮助提高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效率。电子政府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推动精减组织和简化办公等工作。·利用政府内建立的网络、信息和应用,为公众社会提供优质的多元化服务。政府的信息网络覆盖政府的各级部门。电子政府利用统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语音、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为公众提供简便的多元化服务。·以政府的信息化发展推动和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只有向公众展示高新技术的应用,让社会享受信息网络的便利,才能切实地推动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上网工程具有跨世纪的历史重任,是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和国家综合实力及国家竞争力的最有力的保证。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信息技术必然导致传统的国家主权弱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国际活动的透明度。遥感器和卫星技术把大多数国家具有战略意义和部分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置于全时辰、全天候的监控之下;视频和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卫星通信技术使图文信息即时传递成为现实。在国际社会的注视、舆论的监控和可能的外部干涉的影响下,国家在国内外事务,非凡是在核军备竞赛、军备采购、能源政策、污染标准等具有全球影响的事务上作出决定的自主性日益受到削弱。由于因特网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各种不良现象的污染,如: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上走私、网上贩毒、网上黑客,等等。这就提出了一个严厉的课题:如何规范网络行为?积极寻求策略是公共行政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承蒙张康之教授提出宝贵意见,谨此致谢)参考文献:[1]于丽娟:《保存人类的历史》,北京,《探究生时代》1997年第4期。[2]罗伊:《无网不胜》,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3]赵旭东:《新技术革命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北京,《新技术革命及高技术产业》,1998年第1期。--------------------------------------------------------------------------------注释:[i]戴维·奥斯本等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ii]转引自赵旭东:《新技术革命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北京,《新技术革命及高技术产业》,1998年第1期,第5页。[iii]实际上,第一台生产出来的商业计算机是BINAC,但由于BINAC是利用了UNIVAC的专门设计技术而抢先“克隆”出来的,所以第一台设计用于商业目的的计算机的桂冠应非UNIVAC莫属。参见叶平著《第一家电脑公司的命运》,《中国电脑教育报》1999年第14期。[iv]叶平:《第一家电脑公司的命运》,北京,《中国电脑教育报》1999年第14期。[v]赵国俊等著:《文件工作的科学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vi]乌家培:《我国政府信息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管理科学》2000年第2期,第41页。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影响论纲论文

内容提要:社会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大趋势,它正推动着公共行政现代化的进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诸如行政人员、行政决策、行政组织、行政方法、行政公文、政府管理模式等公共行政要素和过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公共行政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是最基本和最为普遍的技术手段,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方面都必然会普遍应用着信息技术,公共行政的领域也不例外。当前,我们正处在公共行政信息技术化的起点,预测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中带来变革的合理形态,对于我们在公共行政领域中自觉接纳和应用信息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信息技术对行政人员的影响

行政人员由于身处现代信息社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体能的延伸与增强。借助于信息技术,如电信、机器办文办事、远程会议,打破了时空限制,行政人员可以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可以完成以前体能无法完成的工作。

·开阔视野,提高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开发可使行政人员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他们逻辑地、辩证地和系统地思考问题。互联网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极大便利,使得行政人员“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为可能。·时间和精力的节约。信息技术节约了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跨越时空,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

查看全文

行政信息公开制度论文

论文摘要:行政信息公开制度是基于宪法上的知情权以及行政机关的行政说明责任,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获得行使公权力的组织的除外事项之外的任何信息的制度。该制度在各国实践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申请人资格以及除外事项的确定,结合各国制度发展历程、我国立法及实践情况,提出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其出发点是人民主权,请求主体是任何人,不存在内部人和外部人的区分,在请求时,也没有必要明确表示请求该信息的目的。在统一的行政信息公开立法中借用各国的经验,既采用列举除外事项的立法例,也通过公开原则的确立、严格解释规则以及举证责任规则的确立,限制行政机关在不公开事项的裁量权,

关键词:行政信息公开知情权除外事项

据报道[2],某日,甲因被与其发生经济纠纷的人员追打,生命受到威胁,于是拨打110报警求助,报警20多分钟后,管片派出所的民警才到事发现场。此时,对方早已打人后扬长而去。据查,派出所距事发现场步行时间为3-5分钟。事后,甲以公安分局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向当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3]诉讼过程中,甲无法向法院证明其曾经在某年某月某时向当地的110报警服务台报警,[4]一审法院驳回起诉。也就是说,在一起行政不作为案件中,甲的报警记录存在与否成为案件解决的关键。那么,公民甲是否有必要途径取得报警记录呢?对此笔者已在相关文章中作出回应,提出公民甲基于人民主权原则,享有知情权,从而能够以主权者的身份对基于行政机关身份的报警中心加以监督;即使在宪法没有明确规定知情权的情况下,但能运用宪法解释从多项权利的缝隙中解释出知情权;社会权性质的知情权具备请求国家公开的权能,行政机关负有向公民履行说明责任的义务。在本文中,笔者将继续对该案涉及的其他问题加以探讨,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有:

首先,一审中110指挥中心出具了一项证明:某年某月10时30分至11时30分,110报警服务台未接到某人使用某电话的报警(某人为甲)。但一审判决后,甲向有关领导写信反映问题,在有关领导的干预下,甲看见了自己当时的报警记录。由此可见,110报警中心有甲的报警记录,但是当事人甲在通过正式途径以获得报警记录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获得报警记录的途径以及救济手段。

其次,在找寻报警记录的过程中,甲被告知,因为其不是公检法等内部人员,报警记录不能给他。在后期的律师前往110指挥中心调取证据过程中,律师仍然未能得到证据。得到的答复是:给当事人的答复是受纪检委托查的,现在涉及诉讼,律师来调查,没有义务提供;一位熟知110指挥中心业务的警官说:110的接报警记录如果需要作为证据,只有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办案单位具体承办人,拿着单位介绍信,才能到指挥中心调查,律师不行。她还透露,因为有的地方,110出具证明后出过事儿,所以内部作出这么一个规定。

最后,案件调查过程中,110报警中心认为报警记录是国家机密,即使存在公开的义务,也可以基于除外事项的规定不予以公开。其中有相关专家学者认为,如果不涉及国家机密,律师有权到110调查取证,110应予以配合。如果律师无法从110查到证据,只有通过其他渠道,比如调查电话局的电话记录,来证明原告提出申请的事实。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公共行政影响论文

内容提要:社会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大趋势,它正推动着公共行政现代化的进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诸如行政人员、行政决策、行政组织、行政方法、行政公文、政府管理模式等公共行政要素和过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公共行政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是最基本和最为普遍的技术手段,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方面都必然会普遍应用着信息技术,公共行政的领域也不例外。当前,我们正处在公共行政信息技术化的起点,预测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中带来变革的合理形态,对于我们在公共行政领域中自觉接纳和应用信息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信息技术对行政人员的影响

行政人员由于身处现代信息社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体能的延伸与增强。借助于信息技术,如电信、机器办文办事、远程会议,打破了时空限制,行政人员可以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可以完成以前体能无法完成的工作。

·开阔视野,提高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开发可使行政人员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他们逻辑地、辩证地和系统地思考问题。互联网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极大便利,使得行政人员“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为可能。·时间和精力的节约。信息技术节约了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跨越时空,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

查看全文

行政信息公开制度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行政信息公开制度是基于宪法上的知情权以及行政机关的行政说明责任,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获得行使公权力的组织的除外事项之外的任何信息的制度。该制度在各国实践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申请人资格以及除外事项的确定,结合各国制度发展历程、我国立法及实践情况,提出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其出发点是人民主权,请求主体是任何人,不存在内部人和外部人的区分,在请求时,也没有必要明确表示请求该信息的目的。在统一的行政信息公开立法中借用各国的经验,既采用列举除外事项的立法例,也通过公开原则的确立、严格解释规则以及举证责任规则的确立,限制行政机关在不公开事项的裁量权,

关键词:行政信息公开知情权除外事项

据报道[2],某日,甲因被与其发生经济纠纷的人员追打,生命受到威胁,于是拨打110报警求助,报警20多分钟后,管片派出所的民警才到事发现场。此时,对方早已打人后扬长而去。据查,派出所距事发现场步行时间为3-5分钟。事后,甲以公安分局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向当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3]诉讼过程中,甲无法向法院证明其曾经在某年某月某时向当地的110报警服务台报警,[4]一审法院驳回起诉。也就是说,在一起行政不作为案件中,甲的报警记录存在与否成为案件解决的关键。那么,公民甲是否有必要途径取得报警记录呢?对此笔者已在相关文章中作出回应,提出公民甲基于人民主权原则,享有知情权,从而能够以主权者的身份对基于行政机关身份的报警中心加以监督;即使在宪法没有明确规定知情权的情况下,但能运用宪法解释从多项权利的缝隙中解释出知情权;社会权性质的知情权具备请求国家公开的权能,行政机关负有向公民履行说明责任的义务。在本文中,笔者将继续对该案涉及的其他问题加以探讨,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有:

首先,一审中110指挥中心出具了一项证明:某年某月10时30分至11时30分,110报警服务台未接到某人使用某电话的报警(某人为甲)。但一审判决后,甲向有关领导写信反映问题,在有关领导的干预下,甲看见了自己当时的报警记录。由此可见,110报警中心有甲的报警记录,但是当事人甲在通过正式途径以获得报警记录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获得报警记录的途径以及救济手段。

其次,在找寻报警记录的过程中,甲被告知,因为其不是公检法等内部人员,报警记录不能给他。在后期的律师前往110指挥中心调取证据过程中,律师仍然未能得到证据。得到的答复是:给当事人的答复是受纪检委托查的,现在涉及诉讼,律师来调查,没有义务提供;一位熟知110指挥中心业务的警官说:110的接报警记录如果需要作为证据,只有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办案单位具体承办人,拿着单位介绍信,才能到指挥中心调查,律师不行。她还透露,因为有的地方,110出具证明后出过事儿,所以内部作出这么一个规定。

最后,案件调查过程中,110报警中心认为报警记录是国家机密,即使存在公开的义务,也可以基于除外事项的规定不予以公开。其中有相关专家学者认为,如果不涉及国家机密,律师有权到110调查取证,110应予以配合。如果律师无法从110查到证据,只有通过其他渠道,比如调查电话局的电话记录,来证明原告提出申请的事实。

查看全文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司法行政的应用

深化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司法行政工作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落实全国政法工作部署要求。在信息科技时代,司法行政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环境之下,全面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建设,要求在信息化建设的环境之下,提高司法行政工作的信息技术“含量”,在信息化、现代化的建设部署中,建成智慧型的司法行政工作体系。因此,信息化是必然要求,信息化技术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的应用,转变了工作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因此,本文立足信息化建设,从搭平台、互共享、微应用三方面出发,就信息化技术在司法行政工作的应用,做了如下具体阐述。

一、搭建网络基础平台,改善信息化环境

司法行政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要求依托信息化技术,构建完善的网络硬件平台,以更好地满足工作需求。为此,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应注重基础平台创建,改善现有的信息化环境[1]。一是以信息化为依托,全面部署司法行政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环境的改善,更好地保障司法行政工作的有效开展,满足工作的实际需求;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保障,通过大数据、智能化、移动化、区块链等先进的技术,实现司法行政工作环境的转变,在高效、高质的工作模式之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力,创新司法行政工作机制;三是落实网络基础平台建设,通过司法行政应急指挥平台、执法管理平台、政务管理平台等的创建,全面推进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建设。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对传统司法行政工作带来的冲击,要主动适应新环境新形势,在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中,改善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环境。如,江苏省打造司法行政“智慧法务”,就是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通过搭建信息化基础平台,让法律服务和法务工作在线进行,有效地提高了法务工作者的效率。

二、建立信息资源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司法行政系统正逐步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库,通过资源共享,转变以往司法行政工作模式,更好地适应信息科技时代的工作要求。首先,在统一标准的规范之下,司法行政系统可以建立各种信息资源库,实现数据信息的整合,并有效提高信息比对、分析等工作效率[2];其次,在司法行政工作信息的综合管理中,也提升管理效能,是建立高效工作机制的重要保障;再次,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依托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指纹人脸识别技术等,通过提高司法行政工作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信息化司法行政工作机制的构建。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加快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工作形态落到实务管理,实现了高效的工作机制[3]。如江苏在监狱系统建立了狱政管理平台,自动化办公软件,广泛用于犯人教育改造,转变了监狱政管工作模式。

三、推动应用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化程度

查看全文

浅析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

[摘要]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处于基础性地位,能够为开展教育、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条件。但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协调多种关系,内容相对复杂,加上近些年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行政管理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在现阶段信息化环境的背景下,为实现高效的行政管理,必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本文论述了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进行行政管理的相关对策,旨在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

行政管理部门是高校组织结构中重要的管理与服务部门,其工作水平关系到科研、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必须积极改革创新,努力实现信息化建设。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要对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推动行政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为开展高校各项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1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实现行政管理的智能化、规范化。在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开展工作,对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保证信息的收集、整合、传输、处理更加高效,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从而提升管理水平。此外,完善高校校园网,发挥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优化作用,积极创新传统人工数据、信息的处理方法,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系统,建立人事、科研、财务、科学等管理系统,发挥信息化手段优化及时修改数据,保证行政管理智能化的顺利实现。(2)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高校信息化建设获得了极大发展,但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仍旧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空间。实现良好的信息化建设能强化教学和办公效率,有利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出现奠定了教育工作的发展基础,有利于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在该背景下,新的教育理念、方法等大量出现,有利于推动高校行政管理的持续发展。(3)提升高校管理水平。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对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极为重要。以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例,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实现网络办公、信息高度共享,为管理人员提供个性化的工作平台。同时,办公自动化系统将与个人相关的工作任务传送到个人处理终端,并自动归集整理工作信息。通过将相关信息发送到个人手机中,教职工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学校相关信息,工作强度明显下降。此外,协同办公可利用不同关键词检索查询,跟踪管理公文流转,能够使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从而提升管理水平。

2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