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问责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23:09: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政问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问责

国内的行政问责准则探索

摘要:责任是一种职责或任务。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责任是人的一种精神品质。但是由于责任往往意味着负担,承担责任需要很大的勇气,实际上,政府逃避责任、回避责任,甚至推卸责任的现象并不少见,这大大的损害了政府在公民心目中的形象,有损政府公信力。笔者主要从探讨责任的重要性,以及行政问责制度的建设方面着手,希望能系统的阐述承认责任并不简单这个议题,并寻求这一问题的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责任行政问责制度责任政府

做管理者不容易,做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更是如此。因为权力跟责任是对等的,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而承认责任却并不简单。虽然我们国家一直都在强调责任,政府也朝责任政府的建设方向努力,但实际上,人们的责任意识并没有明显增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出现了倒退,因此对责任的探讨就显得更为迫切了

一、相关概念

在《现代汉语字典》中,责任有三层含义:一是使人担当某种职务和职责;二是指分内应做的事;三是指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行政责任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法律上的行政责任,二是指普通的行政责任。法律上的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工作人员除了遵守一般公民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外,还必须遵守有关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律规范。普通的行政责任,则不涉及法律问题,主要包括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等。行政责任是人类社会制度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有其生成和发展的必然性和条件。在现代社会中,行政责任愈来愈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使确立和确保行政责任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政府行政首长问责制

第一条为了强化责任制,促使行政领导恪尽职守、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建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诚信和责任的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行政首长问责制,是指县人民政府对县政府各组成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包括主持工作的副职领导)和各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不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第三条行政首长问责制依照行政机关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工作规则执行,坚持实事求是,权责统一,有错必究,过错与责任相对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在追究行政责任的同时,被追究对象应当主动纠正错误,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者尽量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第四条行政首长违反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要求,发生决策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和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不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造成重大失误的;

查看全文

新闻传媒行政问责刍议

本文作者:李峰涛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综合近年来发生的媒体监督问责官员的典型事件发展过程会发现有共同的走势和程式,网民曝光、舆论加热话题、政府出面查处、问题官员下课。被媒体“问倒”的官员大都是发表错误言论或者有不当行为,引爆网络和报纸、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进而推动事态发展。网民推动事件舆论高峰,处于舆情高涨之际,学者、民众、媒体、国家机关、官员等不断发表各种意见,网络成为汇集民意和具有导向性的观点的平台,传统的报纸、电视台等媒体跟进披露、追踪报道,扩散该事件的关注度。有关机关成立调查组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或者承诺进行严肃查处,在官方做出调查和处理结果公布之后,舆情都慢慢平息,新闻媒体监督至此告一段落。舆论对政府及官员进行问责以其独特的优势,挖掘出一些贪官污吏和违规违法行为,为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提供了线索,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新闻媒体监督是以其公开性、传播的广泛性、意见表达的交互性、明显的导向性等特性和优势,特别是网络新媒体上信息的及时便捷、低成本迅速聚焦公众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形成强大的民意造成舆论压力,促使政府高度关注事态的变化,推动问题得到解决。所谓“行政问责”意指特定的各种问责主体对政府机关及国家公务员履职情况或者个人所做的关涉社会公共利新闻传媒监督行政问责问题的思考□李峰涛益的言行进行督责,对违规违法的要求其承担处分责任的一种规制程序的综合。媒体监督官员对于行政问责制实行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消息、跟踪报道热点事件,引起公众舆论对行政机关及官员不正当行为的关注,制造了舆论压力上的民意合力。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共利益问题的代言人、传声筒,通过热线电话、读者来信、网络微博、博客、帖子等方式途径了解、收集、传播公众的态度和看法,汇集成社会公共舆论,关注被问责的官员动向,监测行政问责的实施进程和效果。在查办问责违规违纪官员的种种案件中,新闻传媒的监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媒体作为问责主体仍然有许多困难。有关新闻传播自由、记者或者信息咨询者的权利保护,媒体人员采访中的权利义务、违法事件披露者的人身安全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证,难以保障新闻传媒的行政问责主体地位。在宣传部门掌控传媒体制下,政府机关及官员有充分手段干预钳制新闻传媒,有些政府机关往往以“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为由阻挠信息传播报道,个别官员甚至动用手中权力和国家机器对媒体监督进行打击报复、横加干涉,严重侵害了媒体和公众监督、批评的权利,阻碍了公众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的话语权。加强媒体监督问责有以下必要性:1.新闻媒体监督问责是建立责任政府、有限的必然要求。与行政体统的同体监督机制不同,新闻传媒监督行政问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异体监督制度。在传媒引导汇聚形成的社会民意压力的作用下,督促官员作决策时要遵守依法行政和比例原则。经常曝光披露官员失职渎职、贪污受贿的不正当行为,可以促使官员更加注意个人生活、工作作风,增强责任心和敬畏感,注重个人言行举止,建设开放透明、尊重民意的责任政府。2.媒体监督问责特别是网络问责的使用,成为普通民众行使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具有拓展问责渠道、广泛表达民意的作用。《宪法》规定公民有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控告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通过信访表达诉求,却被视为不稳定因素,此种途径并不畅通。媒体特别是网络监督问责使得普通公民对行政问责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以保障。网络的广泛应用使普通百姓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打破了精英阶层和官方机构对话语权的垄断。3.新闻媒体是异体问责主体的社会力量,媒体问责是践行异体多元行政问责的价值理念的有效途径。行政问责的基本理念是由“向上负责”转变为“对下负责”,这是现代责任政府的内涵,即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必须符合人民的意志,对人民负责。多元主体问责的价值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之思想的体现。这种理念有助于促进民主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同体问责中的偏袒、掩饰及变相复出复职消解了问责的效力和权威,极易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减损政府决策及行政行为的权威性,异体问责是防止行政权利滥用的客观要求,可以弥补同体问责缺陷。

1.厘清媒体与行政的关系,防止行政权力侵害媒体监督自由各省市、地级市都制定了党政干部问责实施办法,有些地方的实施办法还明确规定社会舆论监督纳入到了问责机制中,把社会热点问题用作问责线索。对于新闻传媒披露和公众检举、控告调查的案件线索来源,在查证属实的情况下,有关机关可以启动行政问责程序。这种规定尊重了新闻媒体监督问责的权利,但是应采取预防措施,禁止问责机关强迫新闻媒体提供有关采访信息,禁止要求新闻媒体或信息人必须提供消息来源或出庭作证,以有效保护新闻媒体正常行使采访、报道权利,厘清媒体与行政的平衡制约关系,划分在问责中的各自权利义务,防止公权力侵害新闻媒体。2.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及反馈机制在涉及地方违规违法行为或事件的新闻报道中通常是外地媒体先行披露、跟踪报道,当地媒体总是迟滞无声,传统媒体受制于地方主管机关,不敢不能报道不利于本地政府的信息,产生异地监督的现象,消弱了媒体监督的独立性。通过立法保障新闻媒体的独立报道权,依法保障新闻自由,及时公开政府信息,对于隐瞒、阻碍公开及采访的机关或人员予以处分问责。保障媒体正当的采访权、报道权和批评权,特别是对违法事件的揭露权。有关机关对于新闻媒体和网络披露、热议的问题应当按程序及时公布对问题处理的阶段过程、调查发现新问题、后续处理决定,有效回应社会舆论,对于重大的社会热点事件还应召开有媒体和公众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座谈会通报、反馈舆论监督的意见要求。3.健全官员复出机制,保障媒体的参与知情权政府问责透明度低,对处理后续结果公开不多,官员复出缺乏正常机制,任意性大,媒体监督跟踪力度小,大都是在网络媒体上网民先相关任职消息引起新闻媒体的跟进关注。官员被问责后,几乎都不同程度的转岗换位,复出过程和程序都不透明、不严格,严重地消解了问责制严肃性。完善被问责官员复出的具体操作程序,建立官员复出考评答辩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对被问责的官员处理后的后续工作、生活情况及时通报新闻媒体和公众,复出任命前召开原单位、组织部门、拟任职单位和媒体、公众代表参加的答辩听证会或者座谈会听取、考评被问责的官员是否有资格有能力再次复职,并且追究随意欺瞒舆论决策任命的官员。4.完善媒体监督行政问责的制度法规,保护媒体人员的合法权益很多地方颁布相关法规,如珠海市颁布了《关于对媒体曝光问题的督办和问责办法》,强化舆论监督力度;昆明市出台《昆明市行政效能监督制度》,明确对阻碍、拒绝、干扰监督,打击报复新闻监督人员的国家工作人员视情况给予问责处理;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实施办法(试行)》,根据新的规定,对于报纸、电视、广播电台、网络等媒体曝光的问题,可以启动官员问责调查程序。重视媒体监督的同时,需制定制度法规明确对新闻媒体监督人员的人身保护,对于滥用权力迫害监督人员的部门及领导责任人予以严格的行政处分,完善对责任人处分的方式、范围、程序的规定和对受迫害的媒体监督人员的保护内容。

查看全文

市区行政问责章程

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强化安全生产行政责任,促进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业园区管委会)、区直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监察部、国家安监总局第11号令)及《省安全生产条例》、《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政文〔〕33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是指区政府按照本暂行规定,对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业园区管委会)、区直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有关分管领导和相关人员不认真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以致影响安全生产工作,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的行为,需要发出预警或提起行政问责,要求就安全生产有关问题作出解释,并依法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及其他相关人员安全生产责任的制度。

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的行政问责工作,按照事故责任追究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区政府成立安全生产行政问责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区长担任,成员由区委组织部、区监察局、区人事局、区安监局等部门的领导组成。具体问责工作由区监察局负责组织实施,由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实施落实到位。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小组召开问责会议时,可以邀请人大、政协、总工会等单位列席,必要时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加。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工作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业园区管委会)、区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有关分管领导及其他相关人员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受到安全生产行政问责:

(一)对区委、区政府安全生产工作重大决策决议贯彻执行不力的,安全生产工作没有及时部署和落实的;

查看全文

国外行政问责制

1行政问责的内涵及其应用

行政问责是指行政人员有义务就与其工作职责有关的工作绩效及社会效果接受责任授权人的质询并承担相应的处理结果。其内涵涵盖三个方面:从功能和作用上看,行政问责是行政监控机制的一种表现,主要是为实现行政本身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从问责对象和主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一种由政治理念、法律、规章所规定的对应的责任关系,这种关系往往使得行政问责过程表现为强制性执行过程;从问责内容及实现机制上看,行政问责一般表现为法律问责、政治问责、等级管理问责和职业道德问责等方面。

“行政问责制”的重点是“问责”。在法治社会,权力意味着责任,职权意味着职责,有多少职权就要承担相应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职能部门有多大的权力就意味着对民众应有多大的责任担当,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就必须实现责任追究的程序化、制度化和日常化。这既是公权力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原则。

我国在行政问责制度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之前,行政问责基本上不存在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当中。改革开放后,中央和地方陆续在行政问责方面展开了一些探索,在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行政问责的制度性文件。

2003年5月12日,中央颁布《公共卫生突发条例》,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有关组织和公民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2003年8月27日通过的《行政许可法》,规定了政府的行政许可行为,也明确规定了违反本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2004年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专门规定了对有失职、渎职行为的党员干部给予相应处分;2004年4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权责统一”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对决策责任追究、行政执法责任制以及完善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制度等作了明确的规定。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向上级承担责任的条件和公务员辞职辞退作了明确规定,并进一步将行政问责法制化和规范化。

2当前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查看全文

国外关于行政问责制

一、行政问责制的基本内涵。

行政问责制,又称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主要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针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应当履行而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的情况下,必须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追究制度。作为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行政问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切实为其行为负起责任来,其实质在于防止和阻止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滥用或误用公共权力。

1、行政问责的主体

行政问责的主体即由谁来问责的问题。按主体的内涵划分,行政问责一般包括同体问责主体和异体问责主体。同体问责主体是指能对本系统的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问责的内部机构,包括执政党系统对其党员干部的问责,或者行政系统对其行政干部的问责;异体问责主体主要是指能对外部系统的领导机关和领导进行问责的各种机构、团体及个人。在我国,异体问责主要是五大涉宪主体相互问责,其中包括:人大代表对政府的问责、派对执政党的问责、派对政府的问责、新闻媒体对执政党和政府的问责、人民法院对执政党组织和政府的问责。

2、行政问责的客体

行政问责的客体即行政问责的对象、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从理论上说,行政问责就是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问责,根据责任行政的原则,任何一个行政主体或行政公务人员在被授予行政权力的同时,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而且手里的权力越大,身上的责任也就越重。因此,目前我国行政问责的客体应包括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的领导人和公务员三类。

查看全文

政府行政问责办法

第一条为促进行政首长依法行政,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提高行政效能,保证政令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及《寿县人民政府行政问责暂行办法》,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镇政府对各办、站、所和村(居)委会、镇直各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以下统称行政首长)的行政问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行政问责,是指镇政府各办、站、所和村(居)委会、镇直各单位行政首长,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失职、影响行政秩序和效率,造成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依照本办法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四条行政问责应当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坚持有错必纠,过错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行政首长应当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六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首长有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有权向镇政府检举或者控告。

查看全文

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问题

一、行政问责制的基本内涵。

行政问责制,又称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主要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针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应当履行而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的情况下,必须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追究制度。作为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行政问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切实为其行为负起责任来,其实质在于防止和阻止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滥用或误用公共权力。

1、行政问责的主体

行政问责的主体即由谁来问责的问题。按主体的内涵划分,行政问责一般包括同体问责主体和异体问责主体。同体问责主体是指能对本系统的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问责的内部机构,包括执政党系统对其党员干部的问责,或者行政系统对其行政干部的问责;异体问责主体主要是指能对外部系统的领导机关和领导进行问责的各种机构、团体及个人。在我国,异体问责主要是五大涉宪主体相互问责,其中包括:人大代表对政府的问责、派对执政党的问责、派对政府的问责、新闻媒体对执政党和政府的问责、人民法院对执政党组织和政府的问责。

2、行政问责的客体

行政问责的客体即行政问责的对象、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从理论上说,行政问责就是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问责,根据责任行政的原则,任何一个行政主体或行政公务人员在被授予行政权力的同时,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而且手里的权力越大,身上的责任也就越重。因此,目前我国行政问责的客体应包括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的领导人和公务员三类。

查看全文

行政问责制存在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行政问责制是现代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与改善政府管理的一种有效制度。目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在理论和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对于完善和推行行政问责制,完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政府"的目标,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基本内涵;问题;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同时还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

一、行政问责制的基本内涵。

行政问责制,又称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主要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针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应当履行而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的情况下,必须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追究制度。作为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行政问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切实为其行为负起责任来,其实质在于防止和阻止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滥用或误用公共权力。

1、行政问责的主体

查看全文

政府行政问责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了促进行政首长依法行政,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提高行政效能,保证政令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政府对省政府部门的行政主要负责人、设区的市政府市长(以下统称行政首长)的行政问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省政府部门包括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特设机构、省政府部门管理的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派出机构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本办法所称行政问责,是指省政府对所属部门和设区的市政府行政首长,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失职、影响行政秩序和效率,造成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依照本办法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四条行政问责应当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坚持有错必纠,过错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行政首长应当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