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21:40: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政事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事业

行政事业功绩审计初探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社会公众都希望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有更多的监督权、知情权。因此,作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行政事业审计,必须转变审计观念,把握目标定位,拓宽审计思路,明确审计重点,使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提高财政支出的绩效,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一、转变审计观念,拓宽审计思路

预算执行审计,过去仅仅停留在对其真实性和合法性上,只要出去的资金符合开支渠道,手续齐全,至于资金是否用于原定的目标、其效用如何,则往往不太深究。随着人们对公共财政的认识,公众对政府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他们更关心的是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审查资金的来龙去脉、违规违纪金额,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其审计评价往往可以用数字来量化,或者用逻辑关系来判断,并没有从效益的层面上,来衡量资金是否应该投入,投入的效果如何,是否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而绩效审计除了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以外,主要是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政府预算管理和公共财政体系的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计的手段和方式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不仅要审查原始的财务数据,还要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推理,分析影响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因素。因此,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审计观念,拓宽审计思路,把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从任务型、程序型向目标型、效率型转变。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上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摆脱传统审计的束缚,跨出财政财务收支的框架,从完善机制、体制入手,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为宏观经济和政府预算管理服务的功能,满足成果使用者对审计的要求;在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上,要把重点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根本目的,既要审查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同时也要审查预算安排的经济性、财政投入的效益性,确保资源配置趋于合理。既要审查一级预算单位,也要审查以政府财政支出为纽带的政府部门整体经济活动的情况,使审计目标由过去的“鉴证”形式向事前确定目标,事中和事后评价的方式转变。既要审查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投入、投量,也要审查管理活动中的绩效,使审计评价能够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提出建议和意见,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二、选好审计项目,明确审计重点

当前,绩效审计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选好审计项目,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是审计立项的首要问题。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有的财政投入并不一定产生经济效益,有的则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选择绩效审计项目时,必须要有所侧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绩效审计不能涵盖行政事业审计的全部内容,也无法对每个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做出全面的绩效评价,只能是对某一环节或某一项目、某一事项进行绩效审计。近两年来,笔者所在审计局在行政事业绩效审计方面已作了尝试,如: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农村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审计调查等。从绩效审计探索的实践来看,在审计项目的选择上,笔者认为,要选择那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和公众有切身利益的项目,如:政府投资的大型项目、公共事业服务项目、高科技项目以及政府、机关行政性消耗所引发的老百姓普遍关注的财政资金。既可以使社会公众能及时了解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效益,同时也可以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树立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关注性,审计评价和分析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和反响,审计成果能得到被审单位的认可或运用,能够被政府部门接受或推广。从当前我国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特点来看,政府财政资金使用中的损失浪费问题必将成为审计的重点,对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不但要对当期业务活动的绩效进行审查,还要对业务活动的滞后性效益进行审查,使审计贯穿于全过程。对被审单位的管理业绩做出评价也是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从机制上、体制上、管理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审计成效。

三、确立评价指标,降低审计风险

查看全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论文

一、中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缺乏独立性

因为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哪一个部门,最终都是从属行政部门的领导者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即使是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有效的会计监督部门,由于该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受到了领导者的意志的干预,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缺乏应有的客观性。加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还受到上级部门以及国家财政部门的影响,这样直接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的科学、准确。

(二)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

由于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在近些年才有了部分的改变,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是采用传统的简单的会计记账然后会计审核的制度,仅仅用一个简单的单据审核就作为单位的会计监督,这样的会计监督制度给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带来了各种的隐患。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科学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会计监督相关人员

查看全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探讨

摘要:当前是深化改革的关键历史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转与发展中不仅要积极进行调整与改革性尝试,更要将会计监督以及其他类型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相关工作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相关工作开展状况并不乐观,很多问题也长期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开展中。本文将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会计监督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问题;对策

1引言

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转和发展上都会受到较多的外部审计与监督,在反腐败工作呈现高压态势开展下,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将内部审计与监督工作开展积极同外部审计与监督联系起来。虽然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或多或少都进行着会计监督相关工作的尝试,但其对如何高效开展会计监督工作较为茫然,很多会计监督相关工作开展的资源更是处于显著和浪费状态下。正因如此,探寻出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会计监督的一般性策略也尤为重要。

2行政事业会计监督概述

2.1会计监督的含义与特征。会计是指单位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根据既定法律法规或相应会计监督要求,对经济活动和会计工作开展状况进行监督的系列活动总称。行政事业单位内开展的会计监督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内领导层是直接责任方,具体的会计监督工作开展人员则需要开展相应的会计监督工作。一般来说,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需要具有合法性与合规性的基本特征,会计监督相关工作的开展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具体的会计监督工作在开展上更加要合乎流程规范与要求。2.2行政事业加强会计监督的意义。国内行政事业单位数量众多,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民经济发展,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年,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压力逐渐提升,随着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也要依托会计监督相关工作的开展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在行政事业单位持续运转和发展中,其内部必然会呈现出较多问题与不足,会计监督工作较好开展下,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对很多运转及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解决,这对不断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运转与和发展活力,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更好达成深化改革目标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措施

摘要:在时代快速发展,经济不断进步的今天,我国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所实行的会计监督机制已经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不同步现象,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正常的开展工作,就必须要重视会计监督工作,且不断强化会计监督的力度。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监督方面的情况,然后提出了一些强化会计监督工作的措施,希望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日后更好的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会计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现状;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会计监督工作的目的在于确保其资产行为以及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证其资金财产运用以及各种合法社会活动开展的合理性,最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的会计管理监督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提升会计监督工作,在此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1.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会计监督工作的情况

1.1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监督的认知失衡。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会计监督工作的具体监督范围比较局限,通常都是按照领导或主管部门指定的监督内容为主,而对于其他的监督部门指出的意见并不给予监督,这就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出现会计监督不平衡的现象。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最原始的职能就是为国家管理财务,长久以来会计部门的监督职能一直未受到广泛的重视,财务部门的会计监督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并不顺利。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对于会计监督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会计监督意识和遵守问题的出现,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普及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是存在很大难度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其他部门缺乏会计监督的意识,在开展会计监督工作的过程中,部门之间会出现许多的矛盾,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更加困难。1.2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监督工作的过程中独立性不够。不管是什么单位,如果其内部的会计部门缺乏独立性的话,那么必将影响其长远的发展。会计部门不能独立的话,那就意味着其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听从上级领导的指示,按照领导的要求及安排来开展具体的工作,其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财务的收支和平衡来进行的。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也同样是要按照领导的指示来进行,在监督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权威性及说话权可言,会计监督的意义无法得到实现,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是不利的。1.3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制度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制度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现有制度的内容较为简单,并没有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创建兼具合理性与实质性的会计监督体系。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创建会计监督制度时,通常是在借鉴其他单位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来创建自身会计监督制度的,并没有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结合,甚至有些会计监督制度已经过时,与时代及单位的发展要求严重不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以及其内部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机制已经成为应付上级单位检查的摆设。与时代及单位要求不符的会计监督制度不仅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限制事业单位日常经营活动的开展。1.4会计监督人员素质水平不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及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者在面对会计监督的改革的全新模式时缺乏应有的思维意识,没有深刻认识到会计监督意识的重要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意识严重缺乏。

2.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会计监督的有效措施

查看全文

行政事业资产防范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措施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资产配置不合理,人均资产相差悬殊,苦乐不均现象严重、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管理状况不容乐观、切实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机制,推动资产管理科学发展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构建一个产权明晰、配置合理、处理规范、管理有序,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充分发挥效能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才能更好地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认真履行职能,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文章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配置不合理,人均资产相差悬殊,苦乐不均现象严重。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国有资产的不同地区、不同级次、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配置水平差距较大;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脱节,缺乏约束,一些单位不顾实际需要,互相攀比,重复购置或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性能,超编、超标配置使用资产。

查看全文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营发展中资产规模逐渐扩大,但是部分单位在资产管理上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在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时,管理人员应承担一定风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为了防范资产风险,应从内部控制角度入手,加强资产管理模式构建,促进资产管理水平提升,优化资产使用价值。本文结合基于内部控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意义,重点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内部控制作为现阶段最有效的管理方式,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时,通过采取内部控制方式,可以给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保证资产使用及管理安全。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规模的扩大,工作效率提升,但是部分单位在资产管理过程中,不管是在管理体系还是在管理意识上都存在一定弊端,严重影响资产管理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加强单位资产控制与管理。只有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才能给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开展提供支持,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经营。

一、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时,采取内部控制方法,通过强化内部控制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其内部资产主要以国有资产为主,因此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可以保证国有资产安全。首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可以提高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营中,通过内部控制,优化单位组织结构,并在内部控制体系作用下,让单位对现有管理机制改革创新,提高单位资产管理水平,让单位现有资源得到高效应用,给单位经营发展提供物质支持,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发展。其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可以提高单位资产使用效率。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基于内部控制的资产管理,便于促进单位资产使用效率的提升,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上出现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部分单位资产长期闲置,造成资产严重浪费。而通过加强资产内部控制管理,能够让单位各项资源科学分配,实现高效应用,给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活动开展提供服务。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分析

摘要:文章首先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作用进行阐述,从不具备规范的内部控制意识、不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具备较强的内部监管水平三个方面入手,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创新机制的优化对策,为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供合理保证,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公开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创新机制

长时间以来,因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进行比较,在收支业务方面更具便利性,资金来源较为平稳,所以,其运营无法快速和市场体系相对接,进而给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提升管理效益和运营效益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创新的主要思路,在这种理念的作用下,构建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可以实现单位现有资源的高效应用,保证单位资产应用安全,在避免腐败现象出现的基础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创新机制的研究具有现实性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作用

随着党的会议的召开,给我国社会经济体系发展提供了严格的标准,通过优化经济体系,可以提升体系建设的清晰性,保证体系框架更加合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创建以人们满意为主体的服务型机构。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角度来说,只有实现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优化和创新,完善监管机制,才能把职权归还于社会群众,以此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办公道德廉洁性和公正性,给社会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此外,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自身具备一定的公益性,同时也是社会各项事物的监管机构,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只有全面实现自身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才能给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条件。通过实践得知,只有实现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创新,加大内部控制管理力度,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质量。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行政事业会计预算和采购探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困难,为进一步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需对传统的行政事业会计管理工作提出变革。现就行政事业单位关于预算和采购的改革应用进行探讨,本文主要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和采购的现状入手,分析行政事业会计关于预算和采购的改革措施,并且分析其在具体的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预算和采购;应用

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2013年1月1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新执行的行政事业会计制度迎合了市场经济体制,推进财务改革制度的深化发展,更好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而言,预算和采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预算和采购工作的改革,一方面可以把握好行政事业单位的严肃性,即严格把控财政资金的使用,避免腐败现象,另一方面是能够实现整个会计管理基础性工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和采购改革应用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财务改革制度的大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预算环节和采购环节的现状并不佳,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行政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如下:(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相关体系不科学。根据新的财务改革体制要求,预算管理体制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预算进行分配和监督,是单位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正常运行。但是事实上,在当下的较多行政事业单位中,其预算体系不健全,未能够意识到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因而在单位内部没有建立起时效性大、针对性强的预算制度,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并且在预算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变数,即出现资金随意使用,单位内部缺少对资金的监督和检查部门,自查自纠力度较小,因而导致整体资金使用较为随意,出现资金浪费、流失等现象。(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透明程度不高。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政府职能转型发展,建立起服务型的政府,公共财产须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对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让使用者获取单位的相关信息,更大程度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透明化发展是其会计工作的重点,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方面的透明程度不足,如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支付业务以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年终结算不能正确处理,各单位经常会出现预算已安排,却因单位采购的一些货物、服务、固定资产、工程施工改造等,因各采购项目复杂程度不同,付款条件也不相同,如采购一些需设计、制作、安装调试的固定资产、工程施工改造等项目,项目资金支付需根据各项目完工程度或验收合格后分次或跨年度支付项目款,使年度资金在预算年度无法全部支付,造成年终结余虚增现象,实际是应付未付账款,不是真正的年终结余,由此所编制的会计报表内容不完整,无法全面反映单位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及运行成本等财务信息,不能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整体上会计信息的透明程度不能够满足社会群众的监督需求。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和采购改革的措施分析

查看全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摘要:随着会计制度改革实施推进,新会计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得以应用推广,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革进程,可有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本文从结合新会计制度要求,分析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找出问题,根据目标要求,提出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策略,希望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避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内部控制;问题;优化策略

新会计制度的应用与推广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积极推动的同时又有新要求。新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时进行相应调整与优化,认真分析新会计制度新要求,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际情况出发,降低财务风险。

一、新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概述

根据新会计制度要求,老会计制度自年1月1日起不再实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基于保持整体会计制度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考虑,新会计制度的应用是对原有会计的逐步补充与完善。新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相关财务系统,包括会计核算、会计预算,对各类会计信息数据进行留存,通过财务系统保证数据共享性,探索会计核算新模式。新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所有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等进行明确要求,要求会计核算里要有会计科目明细,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定期进行盘查和清点,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表数据、账目罗列、规格型号等都进行要求,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控能力。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对自身内部的调整、规划、评估和束缚与控制,进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有效运行。内部控制的关键是实现有效运行,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内部环境,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有机构设置、管理结构、岗位职级设置、岗位分工以及管理制度与文化。内部控制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不可预估的情况,并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对风险进行有效预估、对风险类型进行识别,以提前做好准备,有效降低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畅通、有效沟通的条件下得以实现的。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健全的监督机制能够在内部控制运行过程及时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错,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损失。

二、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查看全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工具,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时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内部控制理论趋于成熟,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完整框架和构成要素,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并在实务中也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2004年又了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标志着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的转型。我国《内控规范》对COSO的理论多有借鉴,体现了与国际内控理念接轨的思想,但也充分反映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特点。如在控制目标方面,除了内部控制通常的三目标,即经济活动的合规性、资产安全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还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增加了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两个目标。现时环境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是为公众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内部控制无疑是为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供了必要的保障,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更好地促进职工履职尽责,规范业务行为,提升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实现单位总体目标。另一方面,当前反腐形势十分严峻,反腐倡廉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指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好笼子。而实施内控就是落实“建好笼子”这一要求的关键步骤。通过内控建设,运用内控机制原理,将制衡与监督内部权力运行的机制嵌入内控各个层级和环节,特别是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可以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减少违法违纪案件发生概率,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进展很快,至今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内控制度体系,但相比而言,企业内控建设发展较快,而行政事业单位方面则明显起步较晚,经验欠缺,虽说政府推进力度较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也很突出,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是:其一,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内控意识淡薄。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内部控制是一种现代管理方式,部分单位领导对内控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对自己在单位内控建设中所负的领导责任认识不足,因而忽视内控建设。一些单位领导漠视财经制度,内控意识淡薄,在业务活动中滥用职权,缺乏按规章制度办事的自觉性,给内控的实施造成阻碍。其二,内控制度设计水平不高。实施内控是《会计法》《内控规范》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法律要求,很多单位都按规定建立了内控制度,但不少单位在制度建设中未遵循内控构建的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等原则,制度设计上存在偏离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和具体实际,制度内容片面、不完整,控制不全面,岗位之间缺乏合理制衡,对关键环节缺乏重点控制措施,未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等问题,影响内控作用的发挥。其三,内控执行不力。内控执行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努力,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包括良好的内控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念、认真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心以及与自己的岗位相适应的工作能力,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按照内控要求和各项标准开展工作。从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素质来看,由于教育培训的缺失,不少工作人员在内控意识、价值观念、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等方面都与内部控制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有较大距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控执行力。其四,未建立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根据《内控规范》,为确保内控有效实施,需要通过专门机构对内控制度设计及内控活动进行评价与监督。从实践来看,多数单位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这项工作。但由于内审机构受单位领导管辖,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难以对内部控制展开客观评价和监督,丧失了应有的制约效果。

三、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相关措施

(1)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内控建设,强化内控自觉意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待内控建设的态度和重视程度直接关乎内控建设的成败,缺乏上层支持必然导致内控流于形式。为此,单位负责人要加强财经法律和内控知识学习,认清自己在单位内控建设中的职责和使命,强化内控自觉意识,实现“要我内控”到“我要内控”的根本转变,同时,树立良好的廉政和道德观,带头遵纪守法,在单位内部营造严格遵循制度的风气。领导层的意识和行为对单位工作人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单位整体的行为模式。(2)结合单位实际,健全单位内控制度。单位应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在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控制度。制度的制定应贯彻全面性、制衡性、重要性等构建原则,有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内控方法,加强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防范各种经济活动的风险。制度建立后,并非一成不变,而应根据情况的变化予以调整、完善。(3)抓好教育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素质对内控执行具有很大影响,为此,单位要持续实施全员培训计划,提升职工整体素质,要让职工理解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的必要性,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和反腐倡廉的意识,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同时,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政策,实施科学的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内部控制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目标的实现。(4)加强单位内部审计建设,健全内控监督机制。内部审计是促进内控建设的一项基本措施。通过内部审计的专业性监督,可以发现内控实施中的漏洞和缺陷,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整改,以逐步完善单位内部控制。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较差,不具备实质性监督职权的现状,应着力改进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使其能够不受干扰,独立开展工作,并配置专业人才,提升内部审计能力,更有效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进行监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