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判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21:08: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政审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审判法分析论文
韩国于1984年12月15日废止了到那时为止一直适用的《诉愿法》,制定了《行政审判法》,作为与日本的行政不服审查法相当的法律,并于次年1985年开始施行。此后,这部法律经过数次修改,直至今日。在韩国,本法取得了所预期的成果,为韩国的民主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该法在日本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比如总务厅委托(财)行政管理研究中心进行研究而组织的“事后救济制度调查研究委员会”[④](委员长是东京大学小早川光郎教授)除了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之外,还选择了韩国的行政审判法作为比较的对象,笔者亦在该委员会就韩国的行政审判法作过简单的报告。[⑤]
关于行政审判法的制定经过、内容以及运用的实际情况,迄今为止我已经做过几次介绍。[⑥]在此,仅将1998年12月28日公布的、增加了改正内容的最新的行政审判法全部译出,作为资料刊载于此,并就其概要以及三次修改的内容作简单的介绍。
很难概括刚刚制定时的行政审判法的主要特色,但是要勉强列举的话,还是可以举出以下几点的:1、过去的诉愿委员会只不过是咨询机关,对国民权利利益的救济很不充分,所以法律将必定会设置于裁决机关中的行政审判委员会规定为议决机关,并要求裁决机关完全按照有民间人士参加的行政审判委员会做出的议决内容作出裁决(具体地讲,包括3类:即为了审理、议决中央行政机关所属的行政机关作出的处分[⑦]而设置于各中央行政机关的中央行政机关行政审判委员会;为了审理、议决市、道所属的行政机关作出的处分等而设置在各市、道的行政审判委员会;以及下述国务总理行政审判委员会。);2、对中央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各部长官=大臣)所作处分的审判,由属于国务总理的行政审判委员会(国务总理行政审判委员会)审理、议决;3、法律规定审判请求人有权取得作为被请求人的原行政机关的答辩书和证据材料、有权请求进行口头审理等,保障了请求人在程序上的权利。
之后,为了对实行10余年的过程中出现的运作上不完备的问题进行改善,韩国于1995年12月6日公布了修正后的法律,并于1996年4月1日起施行。
这一次法律修正的主要特色是:1、废止了中央行政机关行政审判委员会,将过去不服申诉由该委员会审理、议决变更为由国务总理行政审判委员会审理、议决;2、包括国务总理行政审判委员会在内,行政审判委员会的委员中应有过半数的民间人士参加;3、过去,行政审判的审理是以书面审理主义为原则的,此次将其变更为口头审理主义和书面审理主义并用,而且,当事人申请口头审理的,原则上必须进行口头审理。
在经过此次修改之后,为了适应复杂、多样化的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提高行政审判委员会运作的效率性和专门性,韩国先后于1997年8月22日(同年10月1日起施行)和1998年12月28日(1999年3月28日起施行)公布了修改后的行政审判法。
行政审判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活动概况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今年5月至8月对我市法院行政审判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并选择、长宁和黄浦三区共同进行。此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本市法院开展行政审判工作的基本情况,并从侧面了解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行政的情况,发现行政审判工作和政府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提高法院行政审判质量、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为配合搞好这次调研工作,区人大常委会积极准备,作了多项工作。一是成立10人组成的调研小组。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乔德华任调研小组组长,区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委主任赵毅锋任副组长,成员为市人大代表1人,区人大代表5人,区人大机关干部2人。二是制定调研方案。方案明确了调研的目的、内容、调研对象、方式和具体调研时间节点等。三是组织培训。根据市人大常委会要求,组织全体调研人员参加了市人大组织的行政审判知识培训,开展了旁听行政案件庭审的培训,并组织示范庭现场讲解。四是开展调研。共旁听区法院行政案件庭审6例,听取区法院关于我区近两年半来行政审判情况的专题汇报,召开行政法官、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和律师座谈会5个,组织专家阅看行政审判案卷16件。
二、我区行政审判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基本做法
(一)基本情况
两年多来,我区行政审判工作稳步发展,行政审判职能得到了较好发挥,保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从年至年6月,共受理各类行政案件364件,已经结案359件,其中判决维持行政机关决定61件;判决驳回起诉72件,裁定驳回起诉88件;判决撤销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25件,判决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5件,判决赔偿和判决确认违法各1件;撤诉99件,其中原告主动撤诉90件,被告改变行政行为后原告撤诉8件,视为撤诉1件;移送其它法院7件。
行政审判庭述职报告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
二0*年四月,我从经济审判庭调到行政审判庭,继续担任市判委员会委员,庭长职务,主持行政审判庭工作。几年来、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支持下,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法治国的宪法原则,努力实践‘“公正与效率’、的法院主题,以巩固案件数量和提高案件质量为中心,以提高审判效率为重点、提高司法能力,规范司法行为,落实司法为民要求,加强自己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在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圆满有效的成果。
几年来,为了自己热爱的审判岗位,不断提高两个素质,首先提高政治素质,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文章,深入学习宋鱼水的典型事迹,树立公正司法和司法为氏的信念,其次是提高业务素质,如饥似渴地学习行政审判业务,几十遍地学习《中华一人氏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一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一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因自己是审委会委员,除本庭业务学习外,还加强其他业务的学习,如刑法、刑诉法、民法、民诉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等。一积极参加市中院组织的行政许可法、证据规则等专家学者的授课,通过学习,使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成为我院的业务骨干。
在工作中,坚持勤政务实、公正求效、正直坦率、廉沽奉公、遵.守制度、爱岗敬业、洛尽职守、服从领导。对上、对下、对当事人都和善相待,严格要求自己,带病坚持工作、从未因身体原因而影向办案,充分发挥行政审判特点,化解“官民矛盾”,使行政审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真正起到‘、减压阀”和化解器的作用。我始终坚持做到通过监督行政行为来保障民权,实现人民群众在和谐社会中享有的充分的权利。通过支持依法行政做到政令畅通,提高司法能力,注重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来实现官民协调。例如在二0*年受理的郑某某不服赤城县拆迁管理办公室房屋行政裁决一案,我不是一味地考虑法律效果,一判了之,更注重社会效果。通过多次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化解了双方的矛盾,收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好评。在我到任前的二0*年,行政案件数为零,通过半年多的努力,二0*年,实现了零的突破,收、结案八件。二0*年收、结案十二件。今年有望超过十二件,实现了连年递增的势头。结案率均为百分之百,使行政庭的工作在全市排名从倒数提前到第五名。
在行政审判中,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全县大局,克服就案办案,孤立办案的思维,诉讼公开、裁判结果公开、裁判理由公开,提高透明度,从而达到提高行政审判的公信度。树立裁判中立理念,坚持居中裁判的立场,不受其它方面的影响、干扰,对当事人的指导坚持必要性和公正性,坚持程序、实体并重观念。严格遵守人民法院的审判程序,通过合法性审查,监督和指导行政机关严格遵守行政程序。加大诉讼保护力度,解决群众打行政官司难的问题。以前的作法是当事人向法院递交起诉状,经过审查后,认为这些案一件不属于法院受案范围,只是口头告知不予受理,一些当事人经过解释,他们能够理解,但是有些人却把解释,认为是法院向着行政机关“官官相护”,不让他们起诉。这就造成一些当事人到处土访告状。这样一来,给政府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二来造成当‘事人“告状难”、“无处说理”的现象,对法院的形象也受到了影响。为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我狠抓了诉权保护,依法维权,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凡符合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收案条件的案件,就坚决受理。这样不仅缓解了起诉人的情绪冲动,又确保了用法律维护起诉权的正确行使。。通过诉讼使双方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达成共识。行政甲判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并以此支持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因此,我在办案过程中,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严格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对行政机关存在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一人的合法权益。如刘某某不服某行政机关的房屋抵押行政登记一案,依法判决撤消了行政机关的登记行为,纠正了违法,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行政机关也受到了法制教育。
我从二0*年八月开始,大胆地进行行政审判方式的改革,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在诉讼中,向当事人发放举证通知书及当事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告知书等。在诉讼中,召开庭前会议,进行证据交换,不仅我自己这样做,还带动全庭要求所有案件都必须这样做,使行政审判工作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受到了当事人及各级领导的好评。
行政审判探究论文
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审理民告官案件,审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保护公民权利不受行政机关的非法侵害,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现对行政审判谈自己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行政审判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行政审判是党中央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也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职责,是一种重要的宪法和法律监督制度。人民法院通过行政审判,纠正了不少违法的行政行为,化解了官、民矛盾,使大量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利得到保护,是新形势下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行政审判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行政审判对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政审判为国家立法的进步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促进了国家行政管理民主化,激励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行政审判纠正了行政机关违法的行政行为,解决了群体纠纷,消除了人民群众和某些行政机关之间的对立情绪,增进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协调和改善了干群关系,促进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维持了行政管理秩序,保持了社会稳定。
行政审判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
行政审判是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科学的先进的法律制度设计,是人类社会在安邦治国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优秀法律文化。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审判制度,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依法治国中的具体体现,是人民法院的重要政治任务和法律职责。行政审判工作在我国开展十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在行政机关中,在人民群众心目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就现状而言,行政审判工作步履艰难。
行政审判工作是一项规制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工作。它不仅体现了法律的终极关怀,提升了民众的认可度,而且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实践。十多年来,我国行政审判开始走上正轨并遂步趋向完美,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行政审判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本文针对我国现行行政审判的现状进行探讨,从多个方面讨论行政审判所面临的困境,同时提出了自己对行政审判工作的一些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行政审判现状困境对策
行政审判是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科学的先进的法律制度设计,是人类社会在安邦治国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优秀法律文化。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审判制度,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依法治国中的具体体现,是人民法院的重要政治任务和法律职责。
一、现行行政审判面临的困境
行政审判研究论文
一、我国行政审判现状及其原因
当前制约和影响行政审判公正与效率的因素多而复杂,如社会因素,法律制度因素等等,都对行政审判的公正与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在这一系列因素当中,现有制度落实的不够彻底这一因素则显的格外突出。总的说来,影响行政审判公正与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转型期社会大变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从我国的市场经济到各个方面都要尽快适应WTO的需要,经济关系重新调整,不仅变化快,而且变动大,一方面使市场经济秩序一度混乱,另一方面也使行政机关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改变原经济主体间的关系及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法律关系调整与之适应,但从目前来看相对滞后。
2、行政审判作为解决行政争议的机制与手段,很长一段时间不为人们所熟悉与认可,旧机制与手段的干扰严重,政策调整与法律调整并存,破坏了行政审判环境,特别是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政审判的开展。
3、合议制度形式化,从立案到裁判,均由承办人一人操作,合议制度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4、审判组织行政化。在审判实践中,合议庭的裁判意见,往往要经庭长、分管院长甚至审判委员会层层批准,形成了审判工作层层负责的不正常的审判体制。这种行政化审判模式违背了《行政诉讼法》关于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制度的规定,在弱化了合议庭职能的同时,也在人们当中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案件的审理结果寄取决于庭长、院长等领导身上,“有事找领导”,而不考虑法律如何规定,就是这一观念的典型表现。这种组织模式不但破坏了合议制度,也是对司法独立原则的否定。
民事审判与行政审判交叉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关系演变的日益繁复以及行政权行使领域的不断拓展,加之客观情况的多样性、不稳定性及改革技术的滞后性,许多私权与公权出现了相互交错、冲突,如行政权力对民事权利的干预和侵害等,在审判实践中的民事审判与行政审判出现相互交叉便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区别在于所解决争议的性质不同,然而在诉讼实践中,有些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经常交织在一起,出现了难以区分诉讼属性以及如何适用程序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行政侵权状况下的民事审判与行政审判交叉问题、行政瑕疵行为状况下的民事审判与行政审判交叉问题、行政行为合法状况下的民事审判与行政审判交叉问题等。在理论界,对这类问题如何处理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体系中,对如何处理这类交叉问题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司法实践没有统一的尺度,甚至是显得束手无策,有鉴于此,对于民事审判与行政审判交叉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就具有了极大的意义。本文认为相关联的争议虽然在外在表现上大致相同,但基本属性却并不相同,可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先行政诉讼后民事诉讼、先民事诉讼后行政诉讼、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分别进行或者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四种方式,解决两种争议的交织问题。
通常来讲,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构成了一个法治国家司法制度的有机整体,由于三大诉讼的任务、目的、性质和诉讼标的等不同,各类诉讼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特有的诉讼原则。但是当一个主体的行为分别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部门时,就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基于两种法律关系形成的争议就可能分别按照不同的诉讼程序解决,因此就会产生在审理上的先后顺序问题,甚至将不同性质的诉讼合并审理还可能会出现以谁为主、以谁为辅的附带诉讼问题。
司法实践中,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之间出现相互交织现象呈上升之势,且处理难度逐步增大。针对此类问题的处理方式,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歧见纷呈。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在草拟之时,诉讼理论和实践方面均缺乏相应基础,故未在条文表述中具体涉及民事审判与行政审判交叉问题,而现行的相关司法解释也未对此提出周详的解决方案。实践的需求和立法的滞后就给予了理论研究充足的探讨空间。
学术界针对如何控制行政权力对民事权益的侵害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得出以下结论:行政权力对民事权益的侵害从根本上说是法律技术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立法技术,协调行政权力和民事权利的运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民事审判与行政审判交叉问题不是仅制定一两部法律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办法。综观这些研究成果,虽然各有其价值,但从总体上考察,却有不足之处:(1)研究内容不够深入,没有能够深入地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本质属性,而且虽然认识到这一问题要从政治、经济、法律等诸角度去治理,但如何运用他们去治理学者们却论述得不多。(2)学者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大多从其外在表象去探讨,而对其内在动因却探讨得较少,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角度较为单一,分析工具运用得较为缺乏。(3)虽然认识到这一问题不利于保护民事权益,并提出了诸多的对策,但纵观这些对策,不是太过单一,就是不具有操作性。
因此,值三大诉讼法启动修改之际,此问题又成为近年来诉讼法学界关注的难点问题。有鉴于此,笔者从诉讼交叉问题本质切入,剖析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两大诉讼制度之内在关联,对我国民事审判与行政审判交叉制度的构建略陈陋见。
浅析行政审判法律漏洞及修复
摘要: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审判工作中的法律漏洞越来越明显,体现在缺乏恶意诉讼规制机制导致案多人少,实质性解决法律条文的缺失导致行政争议实质解决难,执行法律条文的不规范导致行政执行案件执行难等等。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亟需优化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从而更好的为行政审判工作提供全面科学合理的法律依据。
关键词:行政审判;困难;漏洞;优化
从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数据显示看,近些年来我国行政纠纷案件例居高不下,从2013年的4.2万件上升到2017年的43.7万件,增速惊人。而同时,由于立法还存在一些漏洞,导致行政审判工作越来越艰难,案多人少、当事人矛盾突出等现象越来越尖锐。这些法律漏洞继续完善,进一步促进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优化。
一、行政审判的法律漏洞及影响
(一)缺乏恶意诉讼规制制度导致案件审理难。行政诉讼案件涉及领域多,但是同时缺少规制恶意诉讼的法律制度,导致案件审理难度较大。以A市为例,2013年以来,该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受理了921件行政诉讼案件,其中涉及到重大工程项目引起的土地、拆迁、环保案件有438件,占总案件数的47.6%,而从案件审理周期看,此类案件的审理周期要比其他行政诉讼案件长20.7天,审理周期长,审判难度大。另外,我国行政案件开始实行立案登记制,案件量更是呈现猛增的势头,但是同时,恶意诉讼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缺乏恶意诉讼的规制制度,导致恶意诉讼愈演愈烈。从统计数据看,近些年来恶意诉讼等滥用诉权的情况不断增加,2013年全国法院行政诉讼恶意诉讼案件25件,2014年92件,2015年270件,2016年325件,2017年上升至647件。2017年恶意行政诉讼案件相对于2013年,上升了25.88倍,上升速度非常快,预计2018年将超过1000件。大量的恶意诉讼等滥用诉权的案件情况,让行政诉讼中本来就存在的案多人少矛盾更加突出,亟待缓和并予以规制。(二)欠缺强制执行制度导致案件执行难。法律对于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没有科学的强制执行条款和制度,导致很多行政案件执行难。以非诉案件执行为例,由于缺乏强制执行制度措施,常年来非诉执行占据着行政审判的大量人力物力,让原本就复杂的案多人少矛盾更加突出。从案件数量看,2013年以来,全国法院有关非诉行政案件共121647件,案件体量庞大。而从案件涉及的类型看,包括行政强制拆除、强制履行行政协议、非法占地、行政不作为等。这些案件如何强制执行,如何进行非诉执行,通过何种程序进行非诉执行,法律都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从而导致了当事人大量申诉到法院,将矛盾转移到诉讼环节,不仅让法院面临的矛盾更加尖锐,也无形中增加了法院的压力。(三)实质性争议解决条款缺失导致争议解决难。大量的行政案件虽然结案,但是由于法律中大部分都是程序性或者制式性条款,缺乏实质性化解矛盾的法律条款,实体行政争议并未化解,行政争议实体性解决难。从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数据看,2010年以来,全国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超过1548765件,而通过判决解决实体行政争议的有33.4万件,裁定方式结案的有108.87万件,调解方式结案的仅249件,其他方式结案的有5593件,从上述数据分析看,判决解决实体争议的占21.6%,裁定结案的占70.3%,而裁定结案的大部分都是裁定,实质争议并未解决,行政机关与行政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并未实质解决,矛盾有可能继续加深,行政诉讼的功能没有较好的发挥。(四)行政诉讼司法适用力度不够上文已经提到,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输入关键词“行政诉讼”,得到的搜索结果是1548765个,从数据看,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纠纷总量大,2010年至今共有154万余件。这充分说明了完善行政诉讼审判制度的现实意义。同时,从数据中,我们看到,行政诉讼的司法适用地区差异大的问题客观存在。案件数量最多的是浙江省有14.8万件,而案件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区,仅175件,两者但从案件数量看相差数百倍,排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差异,两地的行政诉讼案件司法适用差异还是很大。另外,还需引起关注的是,近年来,行政诉讼案件出现井喷现象,值得关注。2013年全国仅4.2万件,2014年超过22万件,2015年超过28万件,2016年增长到38万件,2017年超过43万件。案件数量持续高位增长,人民法治意识提升引起案件量增长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说明私力对行政管理等纠纷的解决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靠法院的公力救济,因此,发现并解决审判实践中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五)裁判标准不统一现象频发另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导致现实中出现大量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同样的性质的案件,各地法院的判决结果却截然不同。例如,同样的房屋拆迁案件,重庆某法院认定政府行为违法,判决政府败诉。而北京某法院认为,该案件政府行为不违法,不能适用赔偿。同时,江苏某法院认为,由于原告举证不足导致原告败诉,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同样的案件,结果却大相径庭,如此司法适用,对于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大打折扣。
二、行政审判存在法律漏洞的原因
行政审判方式分析论文
行政审判通常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并裁决行政案件的活动",(罗豪才主编:《行政审判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或者说是"审判机关对行政案件审理和裁判的活动。"(皮纯协、胡建淼主编:《中外行政诉讼词典》,东方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页。)其实质是司法权力对行政权力运作的合法性审查和监督。据此,我们说,行政审判方式应当是指审判机关对行政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具体方式或模式,是为实现行政审判目的而设置的诉、辩、审三方相互制约或制衡的一种动态的职能化的机制。这种机制孕育于一般的诉讼理念和理论之中,却直接脱胎于民事诉讼审判方式。因此,它与其他类型的诉讼方式,特别是其母体有着天然的血肉关联,但又有其特殊性。对此,我国行政诉讼法作了简洁而明朗的规定: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被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有权调查收集证据和要求当事人补充证据;诉讼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依法享有辩论等诉讼权利;行政诉讼的被告只能是作出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行政诉讼中的起诉权和反诉权只能由原告享有,被告不得享有等等。从行政诉讼法的上述规定和行政审判的实践中,我们概括出行政审判方式的如下基本特征:
一、强职权主义
如果说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变是民事诉讼审判方式改革的殷切向往和理想的话,那么,强化审判机关对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职权主义,则是在行政争议自诉制度条件下,行政审判方式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这是由行政审判的对象、行政审判的原则以及行政审判的本质所决定的。由于行政审判机制直接渊源于权力制约理论。权力制约理论强调权力的分立和制衡,认为一切权力都必须有制约,没有制约的权力就是"绝对的权力","绝对的权力就会导致绝对的腐败"。因为"每个有权力的人都趋于滥用权力,而且还趋于把权力用至极限,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强力制约权力。正是基于这种权力制约理论的导向,才产生以"司法审查"为本质特征的行政审判制度。从而使行政审判烙上权力制约和强职权主义的色彩。
1.自己不能作自己的法官--从行政审判对象的特殊性中引伸出来的规则。社会需要政府为其成员谋福利并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但是,政府手中的警察和刀枪,却内含着对社会成员造成伤害的高度可能性,一旦这种高度的可能性成为现实,就意味着人民受到了政府强权的侵害和掠夺。如果这种侵害和掠夺不能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救济,反侵害和反掠夺的斗争就成为不可避免。当这种"斗争"成为现实,由谁来进行裁判?如果由政府来裁判,就意味着政府在给自己的行为打分,那么受侵害者或被掠夺者将受到再一次的侵害和掠夺,因为政府不会因为成了政府就会变成天使,"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第264页。)在人民主权的国家,人民也不会容忍政府作为自己案件的裁判者,因为裁判的公正是制约机制的产物。而由政府来裁判政府与人民的争议机制,就如同以老鹰来裁判老鹰与小鸡的争议的机制一样,只能炮制出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却绝对不会产生任何对小鸡具有"公正"意义的结果。正如洛克所说的:"如果设置政府是为了补救由于人们充当自己案件的裁判者而必然产生的弊害,因而自然状态是难以忍受的,那么我愿意知道,如果一个统帅众人的人享有充当自己案件的的裁判者的自由,可以任意处置他的一切臣民,任何人不享有过问或控制那些凭个人好恶办事的丝毫自由,而不论他所做的事情是由理性、错误或情感所支配,臣民都必须加以服从,那是什么样的政府,它比自然状态究竟好多少?"([英]:洛克《政府论》(下),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页。)既然政府不能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那么结论就是应该从政府之外寻求一个第三者来裁判由政府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而引起的纠纷,这就是人民法院。
2.法律与权力的较量--由行政审判的特殊原则总结出来的原则。行政审判是人民法院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这种审查既是权力与权力的制约,也是法律与权力的较量。这种较量分两个区间两个层次:第一个区间在行政活动之中,以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是否自觉遵循法律为其设置的程序、范围或界限为特征。当规制行政权力的规范被严格地遵守,则标示着法律与行政权力之间处于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这是一种理想和法治状态。当行政权力突破法律界限,甚至粗暴践踏权力规则,脱离法治轨道时,就意味着法律的失败,而法律的失败又预示着政府失败为时不远。在这个区间里,法律与行政权力的较量处于自律的阶段,它主要依靠行政主体的自觉来实现法与权的协调和统一。其实质是行政权力本能与行政主体理性的较量。第二个区间在司法审查活动中。当行政权力突破法律界限,肆意妄为并处于无责任不可控之状态时,就意味着法律与行政权力通过第一回合的较量以法律失败而告终,也标示着行政主体的理性与行政权力本能的较量以理性失败而告终。行政主体的自律和自觉已无法保持法律与权力的平衡。为了防止法律失败的恶化和行政失败的恶果,就有必要寻找外在的力量,将失去理性的行政权力强制性拉回到法治的轨道,并强制性地恢复被违法权力行为打破的法律与权力的平衡,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利益平衡。在这一区间里,法律与行政权力的较量是处于他律阶段,这种他律阶段的较量,是以法律的最终胜利为特征的。正是通过这一区间的较量,在第一个区间里被践踏的法律重新恢复了尊严和威信。如果说在第一个区间里法律与行政权力的较量在主体上具有重合性的话--适用法律和行使权力的主体都是行政主体,那么在第二个区间里法律与行政权力的较量在主体上则是分立的,其中适用法律的主体是人民法院。正是由于第二个区间即司法审查区间适用法律的主体是人民法院,才注定了这一区间里的较量具有他律性和强制性,而这种他律性和强制性正是行政审判强职权主义的具体体现。3.以强力对付强力--由行政审判的本质所决定的公理当人民把警察、监狱和军队交给政府之后,自身已无强力了,任何组织和个人也不具有与政府抗衡的力量。如果还有其他个人或组织拥有可能战胜政府的强力,政府也就变成平民了。那么,政府滥用权力,侵犯人民权利时怎么办?谁能制裁它而又能使它服从制裁?归根到底一句话:由谁来作为政府侵犯他人权利引起的纠纷的裁判者?这是设置行政审判模式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便产生了不同的行政审判方式。洛克说:"在一切情况和条件下,对于滥用职权的真正纠正办法,就是用强力对付强力。"([英]洛克:《政府论》(下),高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5页。)孟德斯鸠也说:"从事物的本性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高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4页。)正是在这种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指导下,我们设置了一种能够制裁行政违法行为且又能使它服从制裁的强力,即设置一个专门的以制裁政府侵权行为或裁判这种行为引起的纠纷为己任的另一种国家权力,这种权力在人民和法律正义的支持下能够足以和行政权力相抗衡,并具有迫使其服从和履行裁判的能力。我们把这种国家权力称为审判权,把拥有这种权力的主体称为审判机关或人民法院。这种以强力对付强力,用权力制约权力的审判机制,是由行政审判的司法审查之本质所决定的。它内在地要求司法审查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行使"强力"以制裁"脱轨"的权力。这正是行政审判强职权主义的根源所在。
二、重审问主义
行政审判与依法治国分析论文
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于1999年12月2日至4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的主管副院长、行政审判庭庭长,部分中级人民法院的分管副院长,以及最高法院行政审判庭和相关业务庭室的同志,共计60多人。中央政法委、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单位的部门负责同志也应邀参加了会议。北京市各级人民法院的部分行政审判干部列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议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依法治国的宪法原则,继续贯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7号文件的精神,总结经验,推进改革,加强领导,改善执法环境,充分发挥行政审判工作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职能作用,把行政审判工作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12月2日上午举行开幕式,会议开幕式由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德华主持,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罗豪才作了题为“坚持依法治国的宪法原则,把行政审判工作推向新世纪”的工作报告。下午,与会代表分组讨论罗副院长的工作报告。
12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会见了与会代表,并就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做了重要指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参加会见并做了重要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胡康生、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宋大涵到会讲话。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唐德华、刘家琛、李国光、姜兴长、沈德咏、等参加了会见。下午与会代表对罗干同志、肖扬同志的重要讲话进行了认真学习,一致反映深受鼓舞、深受教育。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学习讨论了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原则通过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并听取了最高法院行政庭庭长江必新就“规定”的有关问题所作的说明,对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草拟的行政案件庭审程序规定、裁判文书样式(征求意见稿)等提出了各自的修改建议。
会议于12月4日下午圆满结束。在闭幕式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德华做了会议总结,对与会代表学习座谈罗干同志、肖扬同志重要讲话的心得体会作了概括,对代表们在会议期间提出的一些问题作了说明,并对如何传达贯彻本次会议精神作了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