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域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20:43: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政区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意见
行政区域界线是国家依法实施分级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20**年,国务院组织勘定了省、县两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基本上解决了引发大量争议并长期困扰各地的行政区域界线不清问题。2***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我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进入依法治界轨道。但是,目前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对界线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界线管理的分工协调机制不健全;行政区域界线附近地区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不良的社会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保障行政区域界线附近地区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界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全面贯彻实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和有关政策法规,切实加强界线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界线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维护界线附近地区稳定,促进界线附近地区经济社会顺利发展。为此,现就有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真开展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消除界线纠纷隐患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界线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界线附近地区稳定。要按照《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精心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开展界线联合检查,消除争议隐患。要宣传、贯彻和落实好法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加强对界桩的管护,及时修复损毁的界桩,组织好界线其他标志物及与界线有关的地物、地貌变化情况的修测工作,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的行为和事件。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经费纳入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预算;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之间的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经费纳入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政府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将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这些地区的财政保障能力。对联合检查中发现的未经毗邻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同意并依法办理审批手续,越界开发建设或从事生产经营等活动的,要及时妥善解决。
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签订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妥善处理容易引发纠纷的跨界资源管理问题。对在国家土地详查过程中双方已达成协议的,按照协议确定跨界资源范围,明确管理、使用方式;双方没有达成协议的,要抓紧依法确定跨界资源范围,明确管理、使用方式。对于界线附近地区各方共同使用的道路、不可分割的建筑物及其他资源,有关主管部门要切实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保护共同使用现状,避免引发资源纠纷。在界线河流、湖泊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害,有关各方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切实维护相邻地区的合法权益,避免引发水事纠纷。各地方人民政府要密切关注界线附近地区生产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防止引发纠纷。
二、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共同维护行政区域界线附近地区稳定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通知
各市民政局、财政局:
为切实加强对各级行政区域界线的管理,及时妥善处理边界矛盾纠纷,促进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增强依法管理行政区域界线的责任感。长期以来,边界矛盾纠纷一直是影响部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省各级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本上保持了边界附近地区和谐稳定,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个别争议地段尚未勘定,部分行政区域界线与资源权属界线分离,重勘界、轻管理,对坚持依法治界、遵守法定界线的宣传不到位等,影响了边界管理工作效能。依法管理行政区域界线,建立边界矛盾纠纷提前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是建设平安、和谐山东的重要内容。各级要认真履行职责,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积极解决好边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确保边界管理各项任务得到较好落实。
二、增强法制观念,推进依法管界。结合界线联合检查和平安边界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山东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90号)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基层干部群众增强大局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定界线,严格遵守界线管理规定,积极参与平安边界建设,深入开展边界地区睦邻友好、团结互助活动,依法反映合理诉求,通过法律渠道解决边界争议和纠纷,共同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
三、开展界线联合检查,消除边界纠纷隐患。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定期组织开展界线联合检查,加强对界桩的管理和维护,及时修复损毁界桩,对界线其他标志物及与界线有关的地物地貌变化情况进行修测,保持法定界线及其标志物实地位置清晰明确,及时纠正和查处违法行为,消除边界争议和纠纷隐患,并将检查结果上报界线批准机关备案。要进一步加强对行政区划变更后勘界工作的管理,严格标准,规范程序,按时完成界线重新勘定工作。
四、明确界线管理责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边界管理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全面推行以边界管理任务示意图、网络图和责任书为主要内容的“两图一责”界线管理模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扎实推进界线管理信息化和勘界、界线联合检查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组织编制界线详图,开发勘界成果社会化服务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及时妥善处理因行政区域界线实地位置认定不一致引发的争议,积极协助和配合有关部门处理好边界地区资源管理使用纠纷。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维护行政区域界线附近地区稳定,根据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行政区域界线,是指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行政区域毗邻的各有关人民政府行使行政区域管辖权的分界线。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行政区域界线批准文件和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的各项规定,维护行政区域界线的严肃性、稳定性。
第三条行政区域界线由毗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共同管理。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协调、指导;毗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沟通、协作,建立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制度和涉界纠纷应急处理机制。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
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汇报
****市人民政府、上饶市人民政府:
为了更好地执行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做好县级行政界线联合检查规划和实施工作的通知》(赣民字[20****]144号)文件精神,贵溪市人民政府和万年县人民政府于2008年5月23日至2008年9月底,分阶段对贵(溪)万(年)行政区域界线进行了联合检查,现将联检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贵(溪)万(年)行政区域界线勘界于1997年12月开始,至****年12月结束,历时3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多次协调和双方勘界办共同努力下,边界线全线贯通。贵(溪)万(年)行政区域界线共涉及3个乡(镇、场),边界线走向自北向南,北起贵(溪)弋(阳)万(年)三县市交会点
图名:梨树坞垦殖场,图幅号为H-50-1127-(4)】,南至贵(溪)余(江)万(年)三县市交会点止
图名:三板桥,图幅号为H-50-127-(19)】,全线长19.086公里。共设1个两面型界桩,编号为2131001。1个三面界桩,界桩编号为212631I,界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行政区域流域管理论文
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新体制势在必行21世纪被称之为水的世纪,21世纪水利的主要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与水环境恶化。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保障水的安全供给,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世界各国都认为,水是“人人共享”的一种最典型的“公共资源”,因为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1992年在都柏林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会议,关于水和可持续发展的《都柏林宣言》的指导原则认为:“水资源的有效管理要求有一种将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联系起来的整体处理方法。有效管理与整个流域的土地和水的利用或地下含水层的利用相联系。”对解决水冲突明确指出:“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最合适的地理实体是流域”,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体制。但长期以来,我们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水资源的短缺及其管理体制问题。水资源没有完全立法,水行政又没有实行统一综合管理,这是导致权属管理体制不顺的根本原因。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它涉及农业、工业、水运、交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等各类产业和领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防洪、排涝、灌溉、水电、供水、水运等各项目标和任务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北方地区大面积连续干旱,从大连到厦门沿海城市淡水资源短缺告急,70年代后期京津地区出现用水危机。为此,早在1978年就酝酿起草《水法》事宜。到1988年在长期调研、协调、论证的基础上,历时10年经过60余次重要修改的《水法》,经国务院核准呈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1988年1月21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同年7月1日正式施行了我国第一部《水法》。这部法规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水利事业开始走上了法制建设的轨道,对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从法制上保障水利事业的发展,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水法》第九条中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虽然条文中明确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但由于分级,分部门管理,人为造成水管理在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分割,导致了权属管理部门之间与开发利用部门之间的相互矛盾,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用水与排水包括排污,水污染的防治与水资源的保护等管理体制很不协调,尤其是对流域管理没有明确规定。事实上,大型综合利用的水库,担负着防洪、发电、灌溉、供水、水运等多目标的任务,但往往大坝及其建筑物由水利部门管,水电站由电力部门管,船闸再由交通部门管。城市供水、节约用水由建设部门管理,淡水养殖由农业、渔业部门管理,工业用水由经济部门管理等等。由于1988年颁布的《水法》没有完全从体制上解决水资源统一管理问题,因此,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有机整体被人为分割,导致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和职能错位的现象并存。当时部门之间的开发利用方针和目标缺乏统一和协调,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定额体系和统计数据等方面也各自为政,因此,虽有协调小组,对水资源统一管理仍然难以实施。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一龙治水、多龙管水,或多龙治水、多龙管水的体制必然导致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排水、城镇与农村的水管理政出多门,分而管之,造成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不合理的配置、低效利用和人为浪费。因此,现行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已经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严重的制约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三大灾害中干旱缺水与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已构成严重的威胁。由于缺水程度越来越严重,缺水范围越来越大,水危机越来越向我们逼近。因此,现行的《水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水利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行《水法》中规定的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其弊端是导致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排水、水量与水质、城镇与农村的水管理,政出多门,分而管之。这种体制既不利于水资源合理配置,也不利于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更不利于水资源的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直接影响水资源的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由于不能实现水资源综合统一管理,甚至在某一部门决策的效果会被其他部门所抵消。因此,加强水法制建设,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全社会对水资源战略地位的认识,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的意识、水的商品意识、节约用水等意识仍然比较薄弱。水利虽已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首位的基础设施,1998年国家机构改革时,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曾做了重大调整,国务院批准水利部的“三定”方案,由水利部统一管理水资源含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但没有从法律上确立下来。长期以来,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经济体制上,水利只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没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待,因此,实践中仍然没有完全理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体制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通知
根据省市关于《开展创建平安边界活动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区边界线管理工作实际,现将加强我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边界线基本情况
我区边界线总长186公里,分别与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栖霞市、蓬莱市交界,1996年均由双方联合勘定,设有界桩28棵,涉及我区门楼镇、回里镇、张格庄镇、高疃镇和清洋街道办事处。
二、管理原则及标准
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好边界线走向、界桩管理等工作,确保边界线走向清晰,界桩不歪斜、不挪位、不丢失、完整、无遮挡物遮挡。
三、管理规范、责任明确
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条例
第一条为了妥善处理行政区域边界争议,以利于安定团结,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边界争议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之间,乡、民族乡、镇之间,双方人民政府对毗邻行政区域界线的争议。
第三条处理因行政区域界线不明确而发生的边界争议,应当按照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有利于保护、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由争议双方人民政府从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当地双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事求是,互谅互让地协商解决。经争议双方协商未达成协议的,由争议双方的上级人民政府决定。必要时,可以按照行政区划管理的权限,通过变更行政区域的方法解决。
解决边界争议,必须明确划定争议地区的行政区域界线。
第四条下列已明确划定或者核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必须严格遵守:
(一)根据行政区划管理的权限,上级人民政府在确定行政区划时明确划定的界线;
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
第一条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以下简称勘界测绘)是省级行政区域界线(以下简称边界线)勘定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统一勘界测绘技术标准,规范成果、资料,根据国务院有关政策文件的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勘界测绘的目的是通过获取和表述行政区域界线的位置和走向等信息,为勘界和边界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第三条勘界测绘内容包括界桩的埋设与测定、边界线的标绘、边界协议书附图的绘制、边界线走向和界桩位置说明的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的编纂和制印。
第四条勘界测绘采用全国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执行本规定和国家现行有关测绘技术规范。
第五条勘界测绘要充分利用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和现有测绘成果,避免重复作业和浪费。
第二章界桩的埋设与测定
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
论文内容摘要:在界定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概念时,应全面考虑不同行政区划的地理邻近性、产业关联性,本文基于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与跨行政创新体系的辩证关系以及借鉴美国、日本的都市圈模式等因素,对跨行行政区创新体系进行研究综述。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行政区域跨行政区域创新创新体系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基于行政区域的,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这种创新体系往往加强了行政区域意识,人为地隔断了创新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主体与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在区域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从而降低了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与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现状
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如Saxesonian(1994)等强调的区域都是特定地理、历史、文化因素的区域,如硅谷、麻省128号公路,并不以行政区域为重点。但在我国,国内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多偏重于行政区域单位评价之上的城市竞争力分析,打破行政界限进行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很少。根据Kaufmann和Todtling的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形成的障碍之一,是占优势的市场与互动空间处于区域之外。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随着邻近地区的创新主体联系与合作的加强,一些跨行政区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创新合作,增强大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必须加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研究(龙开元,2004)。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与核心特征
行政区域化调整工作调研报告
工作运行情况
总体上看,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是全面跨越发展、富民强县步伐的一项重大决策,得到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内积极拥护与大力支持。自2019年11月全面完成调整并运行半年多来,基本达到了“工作运转有序、资源配置优化、发展活力增强”等效果,为加强和有力推进乡政府成为服务型、发展型、责任型、法治型政府的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1.资源配置优化。行政区域调整后,将原村纳入乡,现我乡大多数行政村均在一条线路上。能在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能在范围内统筹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2.行政效能提高,服务水平提升。进一步完善了乡机构设置,逐步建立起统一效能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框架,降低运行和发展成本,提高了行政效能。调整后,实行集中办公,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项目纳入中心“一站式”办理,并规范即办、代办、协办三类办事流程,例如:上纳咪村村民到所属乡政府办理事务行程缩短近40公里,极大改善了群众办理不方便情况。
3.班子团结,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行政区域调整后,班子队伍优化配置,增强了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积极推动各项事业。一是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强化领导,明确职责落实时间节点责任制,加强监督使项目建设能够按时完成。二是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帮扶力量增强,帮扶措施切实有效,补足工作短板,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三是环境治理初见成效。扎实开展“三域一居”环境整治、月周末大扫除和“六化三整治”工作,建立垃圾清运队,有效改善了我乡环境卫生,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