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18:41: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政理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许可法与政府行政理念论文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8月27日通过了《行政许可法》,这标志着我国各级政府执政为民,再造有限、透明、服务政府和强化行政审批监督的理念在法律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一、《行政许可法》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的思想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主体的回归,公民和其他市场主体第一次能够独立地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是,由于政府的执政理念没有转变,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时,公民和其他市场主体还要经常性地受到政府的干预。种类繁多的行政许可捆住了市场主体的手脚,降低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公民虽然拥有市场主体的身份,却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市场主体应有的权利。一些基本的经济活动必须经过几个甚至几十个政府部门的批准,在一个又一个行政审批的环节中,市场主体的权利被消解掉了。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有限政府的观念。它第一次将那些市场主体做得了而且做得好的事项完全交给了市场主体,大大缩小了政府审批的范围,从根本上实现了还权于民。因此,《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是公民和其他市场主体权利的一次大解放。《行政许可法》从限制政府的许可权力,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基本权利两方面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
《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的平等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行政审批标准的全国统一,为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行政审批中出现与民争利现象,《行政许可法》还规定了审批服务的具体规则,对那些朝令夕改的审批行为,法律还特别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补偿机制,这一点对遏制市场经秩序管理混乱现象,保护公民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此,《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为贯彻执政为民的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行政许可法》在严格程序中也彰显了执法为民的思想。在总共8章83条的法律中,有29条是关于行政许可实施程序的规定,占条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其涉及申请、受理、审查、决定、期限、听证、变更、延续、特别程序等行政许可实施的方方面面。严密、细致的程序规定,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体现了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的精神。有关程序的每一个条款中,无不体现了便民原则:省级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可将几个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一个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涉及机关内部几道环节的,应当“一个窗口”对外;依法需要几个部门几道许可的,可以由一个部门牵头征求其他部门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实行联合办理、集中办理,尽量减少“多头审批”;行政机关应当将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条件、数量、程序、期限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在办公场所公示,以防止“暗箱操作”;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书面方式提出,也可委托人提出,不必都亲自到行政机关办理;行政许可决定尽量做到当场受理、当场决定,不能当场决定的,要出具受理凭证,并最迟在30日内作出决定。行政许可法在程序方面的规定不仅严格,而且细致,极具可操作性。如规定行政机关的受理决定要加盖公章并注明日期,以便有据可查;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一次性告知,以免当事人多跑路;不予受理的行政许可要书面答复等等。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
1高校行政管理现状
1.1管理理念还有待改进
传统的管理理念仍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从现有高校的行政管理看,大部分高校没有转变管理理念,仍然一“管”到底,缺乏服务意识,以至于师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调动。另外,外在管理与内部管理脱节,将行政管理等同于行政化,没有真正落实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中。
1.2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党建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人员管理的衔接机制不到位。一方面,基于党建的管理还比较缺失,没有完全建立健全完善的党员管理机制,以至于难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新旧党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难以延续。另一方面,高校实验室、基础设施的管理还没有规范起来,以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师生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有资源。同时,“党委书记-分管责任人”一体化的规章制度尚不健全,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责任人有推卸责任的可能,以致高校行政管理难以进入责任制化。
1.3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行政征收的理念研究论文
在国家行政法治化的进程中,应当确立和统一行政征收制度。所谓行政征收,是指一国政府基于公共需要依法无偿取得相对人财产(货币表现)的行为,其制度化表现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和行政收费制度。[1]长期以来,人们对“天经地义”的税收制度不存质疑。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生活市场化和全球化、国家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快速进展,税收政策、税收法治化以及税收制度中的非国民待遇等问题越来越为人注目;更为受人关注的是名目繁多的行政收费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政府部门乱收费带来的诸如企业和农民负担过重、行政腐败等社会问题正考验着社会各方面的忍耐力。关注税费,可能会涉及两个基本角度:税费关系着国家财力和政府能力及其发展,[2]关系着具有基本权利性质的公民财产权及其保障。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更新和发展税费征收观念、确立和遵循行政征收原则、建立和完善行政征收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关于税收制度的正当性说明,几个世纪以来产生了众多学说。17世纪的公共福利说认为,国家的职能是满足公共需要,增进公共福利,因此需要通过征税取得用以实现国家职能的费用;18世纪的交换说与卢梭、亚当o斯密等著名的思想家相联系,因而该学说以社会契约论和自由主义的国家观为基础,认为国家和个人是各自独立平等的主体,国民因国家活动而得到利益,理应向国家纳税以作为报偿,因而税收体现的是国家与国民之间的一种特别交换关系;19世纪起源于英国、后发展于德国的税收牺牲说,最终以黑格尔的国家有机体学说为基础,认为个人生活必须依赖国家的生存,为了维持国家的生存而纳税,是每个公民当然的义务;20世纪与凯恩斯主义一脉相承的经济调节说认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公平分配社会财富,因而需要社会经济政策予以调节和矫正。而税收是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分配的重要手段。上述学说以及其它关于税收合理性说明的理论,[3]有的富有浓厚的政治学色彩,有的充满了社会学概念,有的具有鲜明的经济学意义。各种学说理论基础、逻辑风格各异,但殊途同归,国家税收正当性得以说明。受各种理论学说的启示和诱导,人们能够理性地认同这样的逻辑和结论:公民或者说人民纳税支持国家和政府执行公共职能、履行公共责任,才能有国防、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无论市场化的程度多高,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配合,市场配置资源失灵,国家和政府通过税收措施制约经济冷热,熨平经济周期,平衡经济波动;社会财富积累的一般规律预示着社会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政府依靠税收维持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稳定。类似的逻辑推理和结论使税收及其制度化存在的正当性不容置疑。
行政收费既不是为了公平的社会分配而求取社会稳定,也不是为了公共设施的建设而输出公共服务,又不是为了疗治市场的失灵而平衡经济发展,行政收费制度与国家税收制度不同,其正当性应当在于它的特别交易性:使用国有土地、矿产资源,政府收取资源使用费;企业超过法定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政府征收排污费;等等。使用国有资源缴纳资源使用费、超标排污缴纳排污费,行政收费建立在这种特别交易基础上显示了它的合理性:特别收入满足特别支出。行政收费的特别交易性表现为这种交易不是真正的市场交易和等价交易,尽管近几年来有些国有资源的使用权开始启动拍卖程序,从而使这种交易多少带有市场色彩,但它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市场等价交易。这种特别交易也不能说明行政收费具有补偿性,因为将使用资源作为缴纳资源使用费的补偿,或者将超标排污视为征收排污费的补偿,等于为特别收入而特别支出,不符合社会一般常识和行政收费的基本逻辑。
无论税收还是收费,行政征收的正当性能够获得逻辑的理论说明,但其现实正当性却需要一定理念的呵护和维持。也可以这样认为,当行政征收的正当性本身保持沉默的时候,法治、平等、人权等理念能够塑造行政征收正当性的实践。其一,近现代以来,法治理念普及于公共生活诸领域。“租税是法律的创造物”、“无法律则无课税”等至理名言是税收领域法治理念的浓缩。[4]为保障税收和收费的现实正当性,必须在行政征收领域确立和张扬法治理念:未经人民或其代表同意,不得征税、收费或以其它形式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财产,无代表则无征收;行政征收制度由国家立法确立,所有行政征收行为必须依法而行,无法律则无征收;无论税收还是收费包括抽象的行为和具体的行为,都应当纳入司法审查的视野,无救济则无征收。其二,近些年来,平等观念越来越广泛地渗透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在公共权力领域,平等不再仅仅意味着法律适用上的平等,社会成员已经产生了获取立法平等对待的新的渴望。行政征收领域的平等观念基于这样一些不证自明的常识而自然产生: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国民身份或公民资格;收入多的人多纳税,收入少的人少纳税;谁使用谁缴费,谁受益谁缴费。由上述政治和社会常识支持的平等理念不断质疑税收领域的优惠政策和税收立法上的非国民待遇现象,促使行政征收机关通过实践平等理念而接近行政征收的现实正当性;其三,十几年来,人权理念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日益作用于公共生活,进而使人权在某种意义上逐步成为公共权力的界限。行政征收领域的人权理念使得财产权成为国家与公民、政府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重要概念,敦促着政府的行政征收以法治姿态面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人权意义上的财产权观念已经促使政府检讨现行税收和收费制度,在行政征收领域认同私人财产不受侵犯。
二
浅析依法行政理念的升华
依法行政是我国现代法治社会对于行政主体的基本要求,要求着行政主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目前,随着我国对于法治政府的建设不断推行和加深,相关人员对于依法行政的内容也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和研究。但是国内外的行政实践结果表明,依法行政存在行政主体展开具体的行政活动时存在着许多问题漏洞。而法治行政作为一种更加先进和全面的行政理念,能够实现依法行政中漏洞的弥补,更加适合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推行工作。有些研究人员认为,法治行政是一种新的行政理念,但是大量的实践表明,法治行政是依法行政理念的升华。
一、打破依法行政的局限性
依法行政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法律的约束,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制目标。但是,无论是依法行政的内涵还是延伸出来的意义,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按照依法行政的内涵来看,依法行政只要求行政主体依照法律要求展开行政行为,但是,在法律规定不完善的情况下,行政主体往往会陷入无法很好展开相应的行政行为、不能充分发挥机关部门的行政职责的情况。另外,行政关系具有非常明显的复杂性,如果依照如今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关系来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可以说是难上加难。这样的情况就使得依法行政理念向法治行政进行升华是十分必要的。法治行政中包含了比依法行政更加丰富的内涵,能够有效的打破依法行政的局限性。如果说依法行政指的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的话,那么法治行政就实现了“人们服从的法律是本身制定的良好法律”[1]。在依法行政中,并不能保证依照的法律规则的良好和完善,但是法治行政就能做到这一点,它要求着行政主体要依照良法展开行政行为,更加强调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二、减少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依法行政由于只要求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展开行政行为和行政关系,所以很有可能会出现行政主体的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的情况。众所周知,在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中,有着大量的程度界定暧昧不清的法律概念存在,而又因为行政关系的复杂性,行政主体在展开行政行为的时候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裁量的度量,在进行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时,往往会掺杂着大量的主观色彩,并更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行政主体在进行依法行政的过程中,有时会对不确定法规的事件进行自由裁量权或自由判断权的滥用,可是依法行政却对这些情况无法进行约束和制止。而作为依法行政理念的升华,法制行政就能够对这种行政主体对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行为进行减少。法治行政中,对于社会的公平正义进行了侧重的强调。法律不仅仅是当权者意志的体现,更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能够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法治行政要求着行政主体在行政行为中要更多的考量社会和人民的利益,约束着行政主体在行政行为中必须体现出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念。这样的转化与升华让行政主体的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情况有效降低。
三、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行政征收的理念探究论文
在国家行政法治化的进程中,应当确立和统一行政征收制度。所谓行政征收,是指一国政府基于公共需要依法无偿取得相对人财产(货币表现)的行为,其制度化表现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和行政收费制度。[1]长期以来,人们对“天经地义”的税收制度不存质疑。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生活市场化和全球化、国家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快速进展,税收政策、税收法治化以及税收制度中的非国民待遇等问题越来越为人注目;更为受人关注的是名目繁多的行政收费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政府部门乱收费带来的诸如企业和农民负担过重、行政腐败等社会问题正考验着社会各方面的忍耐力。关注税费,可能会涉及两个基本角度:税费关系着国家财力和政府能力及其发展,[2]关系着具有基本权利性质的公民财产权及其保障。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更新和发展税费征收观念、确立和遵循行政征收原则、建立和完善行政征收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关于税收制度的正当性说明,几个世纪以来产生了众多学说。17世纪的公共福利说认为,国家的职能是满足公共需要,增进公共福利,因此需要通过征税取得用以实现国家职能的费用;18世纪的交换说与卢梭、亚当o斯密等著名的思想家相联系,因而该学说以社会契约论和自由主义的国家观为基础,认为国家和个人是各自独立平等的主体,国民因国家活动而得到利益,理应向国家纳税以作为报偿,因而税收体现的是国家与国民之间的一种特别交换关系;19世纪起源于英国、后发展于德国的税收牺牲说,最终以黑格尔的国家有机体学说为基础,认为个人生活必须依赖国家的生存,为了维持国家的生存而纳税,是每个公民当然的义务;20世纪与凯恩斯主义一脉相承的经济调节说认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公平分配社会财富,因而需要社会经济政策予以调节和矫正。而税收是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分配的重要手段。上述学说以及其它关于税收合理性说明的理论,[3]有的富有浓厚的政治学色彩,有的充满了社会学概念,有的具有鲜明的经济学意义。各种学说理论基础、逻辑风格各异,但殊途同归,国家税收正当性得以说明。受各种理论学说的启示和诱导,人们能够理性地认同这样的逻辑和结论:公民或者说人民纳税支持国家和政府执行公共职能、履行公共责任,才能有国防、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无论市场化的程度多高,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配合,市场配置资源失灵,国家和政府通过税收措施制约经济冷热,熨平经济周期,平衡经济波动;社会财富积累的一般规律预示着社会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政府依靠税收维持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稳定。类似的逻辑推理和结论使税收及其制度化存在的正当性不容置疑。
行政收费既不是为了公平的社会分配而求取社会稳定,也不是为了公共设施的建设而输出公共服务,又不是为了疗治市场的失灵而平衡经济发展,行政收费制度与国家税收制度不同,其正当性应当在于它的特别交易性:使用国有土地、矿产资源,政府收取资源使用费;企业超过法定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政府征收排污费;等等。使用国有资源缴纳资源使用费、超标排污缴纳排污费,行政收费建立在这种特别交易基础上显示了它的合理性:特别收入满足特别支出。行政收费的特别交易性表现为这种交易不是真正的市场交易和等价交易,尽管近几年来有些国有资源的使用权开始启动拍卖程序,从而使这种交易多少带有市场色彩,但它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市场等价交易。这种特别交易也不能说明行政收费具有补偿性,因为将使用资源作为缴纳资源使用费的补偿,或者将超标排污视为征收排污费的补偿,等于为特别收入而特别支出,不符合社会一般常识和行政收费的基本逻辑。
无论税收还是收费,行政征收的正当性能够获得逻辑的理论说明,但其现实正当性却需要一定理念的呵护和维持。也可以这样认为,当行政征收的正当性本身保持沉默的时候,法治、平等、人权等理念能够塑造行政征收正当性的实践。其一,近现代以来,法治理念普及于公共生活诸领域。“租税是法律的创造物”、“无法律则无课税”等至理名言是税收领域法治理念的浓缩。[4]为保障税收和收费的现实正当性,必须在行政征收领域确立和张扬法治理念:未经人民或其代表同意,不得征税、收费或以其它形式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财产,无代表则无征收;行政征收制度由国家立法确立,所有行政征收行为必须依法而行,无法律则无征收;无论税收还是收费包括抽象的行为和具体的行为,都应当纳入司法审查的视野,无救济则无征收。其二,近些年来,平等观念越来越广泛地渗透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在公共权力领域,平等不再仅仅意味着法律适用上的平等,社会成员已经产生了获取立法平等对待的新的渴望。行政征收领域的平等观念基于这样一些不证自明的常识而自然产生: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国民身份或公民资格;收入多的人多纳税,收入少的人少纳税;谁使用谁缴费,谁受益谁缴费。由上述政治和社会常识支持的平等理念不断质疑税收领域的优惠政策和税收立法上的非国民待遇现象,促使行政征收机关通过实践平等理念而接近行政征收的现实正当性;其三,十几年来,人权理念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日益作用于公共生活,进而使人权在某种意义上逐步成为公共权力的界限。行政征收领域的人权理念使得财产权成为国家与公民、政府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重要概念,敦促着政府的行政征收以法治姿态面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人权意义上的财产权观念已经促使政府检讨现行税收和收费制度,在行政征收领域认同私人财产不受侵犯。
二
更新行政理念引领改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服务行政的理念;依法行政的理念;有限政府的理念;绩效为本的理念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国政府改苹的日标必然是服务型政府、服务行政的理念是人类进入下业化社会后政府角色定位进行思考的产物、通过进一步改造市场主体、从单纯追求GDP指标转向全而提高生产和生话质量上来、依法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居于重要地位、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改革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的突破、市场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实现政府管理的廉洁、高效,提高政府下作的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创新思维.创新管理.以全新的行政理念引领改革:应把握服务导向、法治导向、绩效导向等。
论文关键词:行政观念政府政府职能
以往的经验证明,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相应的答理方式和行政观念的转变,要用崭新的行政理念引领改革。否则,即使在形式上进行了政府职能转变,但是原有的、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答理方式和观念不转变,还可能会有意无意地用计划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来搞市场经济。因此,必须加快更新行政理念,为政府职能转变做好思想准备。
一、服务行政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改苹的日标必然是服务型政府,即服务行政。
新型药监行政执法理念
党的十七大继续坚定不移推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党、全社会一切力量不遗余力的全方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宏大的社会背景下,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作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只有重新审视行政执法工作,探索执法体系的新路子,才能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既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笔者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化新型行政法治理念。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依法行政是行政执法工作的核心和灵魂
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强调要适时推进涉及食品卫生的法律制订、修订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形成完整的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审批方式,规范审批程序,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食品药品监管重大决策的听证、论证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创新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提高行政监管效能;强化基层执法队伍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这都体现了在药监执法过程中“依法行政”这一最基本的要求。
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行政机关工作的出发点;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一)依宪行政
依宪行政是依法行政的核心。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一切法律规范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不得与宪法相抵触。食品药品监管行政执法人员也必须提高维宪意识,在执法活动中应逐步树立依宪行政思维,以宪法指导执法实践,自觉遵守宪法,实施宪法,维护宪法。
校园行政监管中经营理念
学校传统的行政管理是管理者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方式进行管理的行为。行政手段是指采用决议、决定、指令、纪律、规章制度和标准、监督、检查等手段,它是学校管理中有效的不可缺少的一种管理行为。在校长负责制下,它对依法治校、依法治教顺利实施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也有明显的弊端,尤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承受着变革带来的阵痛。
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们看到许多沿袭着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学校缺乏活力,暴露出不少弊端,而那些渗透市场经营理念的学校则生机勃勃,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截然不同的命运,我们不由地感悟到:学校必须改进传统的行政管理,渗透经营理念、运用经营机制,这是现代学校发展的趋势。这样,在学校管理中,既有行政管理为依托,又有学校经营为抓手,办学效益就能取得最优化。
一、确立学校经营理念
(一)市场意识
传统的行政管理注重照章办事,强调如何贯彻、落实、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强调对上负责,寻求行政支持。行政管理对于实现学校管理职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弱点和弊端。这种管理“等靠要”思想突出,被动消极,缺乏进取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势必受到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双重制约,学校必须根据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确定自己的位置。市场意识对学校管理者来说,要有一种学校生存的危机感,认识到学校必须经历生源竞争、教师流动等考验。对教师来说,要有一种职业危机感,认识到随着教师双向聘任制的全面实施,学生和家长选择权的加大,教师职业社会化的步伐加快,“铁饭碗”将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职业风险不断增强。这都要求我们逐渐形成市场意识,以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二)服务意识
安全应该成为现代行政理念
当前,针对我国安全生产中存在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人们正在探索研究相应的安全对策,严峻的安全生产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来作为现实工作指导。安全应该成为现代行政理念,提上安全议事日程已迫在眉捷,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安全工作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我们在考虑改革和发展的同时转变观念,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严谨行政执法工作作风来抓好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以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各类重大事故,特别是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根本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
一、安全检查“走马观花”形式主义不保安全
部分安全监督检查人员、企业领导人下基层进行安全检查,指导工作,大多采用“走马观花”式的安全检查,检查还未开始,就通知检查单位,企业做了“准备”,将隐患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隐藏;检查时,把重点放在听汇报上,剩下不多的时间到现场看看,查点不查面,看外不看内,沿着基层指定路线走,沿着“景点”转,蜻蜓点水,对检查中发现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提建议和希望,不分析,不处理,不了了之。领导所到之处,生产竟然暂停,环境干干净净,工人恭恭敬敬,安全好比花瓶。
二、班组检查弄虚作假,开工时段事故多发
在安全生产检查中,一些班组进行安全检查时,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如某单位《安全规程》规定:“开工前,必须对工作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检查,确认无隐患后,职工方可进行工作……”可一些班组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不检查安全,又强行让工人进行工作,结果造成开工不久,即发生事故。据统计,在交接班或开工一两小时之内这个时段发生的安全事故,占事故总数的百分之三四十以上。因此,开工时段事故多发“怪圈”亟待打破。
三、安全员检查“视而不见”,以权谋私难保安全
公共行政理念后现代转型论文
【论文摘要】“后现代性”作为一种脱胎于“现代性”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其精神实质如去中心化、多元主义、不确定性、微小叙事、消解权力的中心主义等诸多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正在逐渐渗透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促使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朝向三个方向转变: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主要解决的是公共产品需求的个性化响应问题。
后现代公共行政思潮是在当代国际社会“后现代性”话语出现跨领域使用的背景下形成的。对于“后现代”这头大象,不同的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IT业将之称为数字化,哲学界将之称为本质直观,心理学家把它概括为行为体验,伦理界称它为自我认同,人类学家则说它是社会资本,物理学将它概括为负熵,化学说它是复杂和混沌,生物学则说它是基因重组……其实,“后现代”只有一个,那就是伴随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而来的,语言(或者说符号)本身的权力(power)的被重视,以及在现代性语境下的结构主义、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等传统观念被打破其垄断地位。具体应用到公共行政领域,则是强调“以流程转变为核心”的公共行政改革取向。这种影响主要促使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朝向三个方向转变: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本文主要拟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后现论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影响和渗透。首先,我将简单阐述一下什么是现代性、后现代话语的产生以及后现代性,其次,我将就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加以初步探讨。
1现代性,后现代话语的产生以及后现代性
“现代性”是一个令人困惑和难以精确界定的概念,而且在当前,对这个概念更是充满着批判与解构的尝试。在关于现代性概念的界定中,有三位学者的观点比较著名:首先是吉登斯,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现代性看作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包括从世界观(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态度)、经济制度(工业生产与市场经济)到政治制度(民族国家和民主)的一套架构。他着眼于“从制度层面上来理解现代性”,因此他的现代性概念主要指称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并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第二个是哈贝马斯,他从哲学的角度把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是一套源于理性的价值系统与社会模式设计,它旨在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来建构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其中个人“自由”构成现代性的时代特征,“主体性”原则构成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的原则。在他看来,现代性的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它的自我理解和自我确证的问题。第三是福柯,他同样足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不过他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对他来说,现代性从根本上意味着一种批判的精神。
说到现代性,我们就无法绕开欧洲的启蒙运动,因为我们通常把现代性的产生归功于启蒙运动,正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孕育出了现代性的基本观念。这些精神主要包括理性主义的精神、科学的观念以及自由主义思想。这其中,康德作为启蒙哲学的杰出代表,其所谓“先验”的理性主义精神正是对现代性精神的最好诠释。而理性的批判与建构、理性神学、自由的权利以及民主国家的理念等,自然也就成为现代性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