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奖励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16:58: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政奖励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奖励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行政奖励表彰行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市和各区(市)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是行政奖励表彰工作的主管部门。
各级工会组织应当协助做好企业职工劳动模范的推荐、评选、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三条行政奖励表彰事项应当具有全局性、典型性、综合性,能够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四条行政奖励表彰工作应当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
法制办行政奖励调研报告
奖励作为一种施政手段由来已久。早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变法,就有奖励军功、耕织、告奸者的规定。其后,无论朝代更迭,奖励始终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手段。到了近代,晚清政府为了发展工商业,曾颁行《奖励公司章程》和《奖励商勋章程》;民国初年,又有《航业奖励条例》、《造林奖励条例》、《公海渔业奖励条例》等一批奖励性法规出台——近代意义上的行政奖励登上历史舞台。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奖励仍是政府行政管理活动中较为常用的重要施政手段。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缺乏市场激励机制,行政奖励成为政府激发相对人积极性的主要方式,只是带有较为浓厚的“自上而下”的权力色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市场主体的平等性,政府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越来越尊重相对人的意志和权利,逐步弱化行政行为的强制性,增强民主性与合意性——行政奖励正契合了此种发展趋势,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现代行政管理实践。
但是,透过蓬勃发展的表象,深入到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行政奖励的具体运作,我们却发现,行政奖励从观念层面到制度构建再到具体实施,都存在许多偏差、缺失甚至混乱的状况,基本游离于法律规制之外,既与法治的原则相悖,亦影响了行政奖励应有作用的发挥。
本课题从行政奖励的概念、特性、分类等基本问题入手,通过对我国行政奖励现状的考察,揭示对行政奖励进行法律规制的现实必要性和理论正当性,并对具体路径作以探索,以期为推动行政奖励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有所助益。
一、行政奖励概述:
(一)概念
虽然行政奖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早在我国行政法学恢复时期,便有学者意识到其独特价值而纳入行政法学体系进行研究,但是由于若干年来我国行政法学发展的重点不在于此,所以有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其他行政行为的研究状况相比较为逊色,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概念表述。但是,在现有各种不同的概念表述中,也可以总结出一些共识性的东西:(1)大都认为行政奖励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实施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2)大都将行政奖励的目的界定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以促进社会进步;(3)相应地,行政奖励的客体也大都被界定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重要贡献”或“模范地遵纪守法”等先进行为;(4)大都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为行政奖励的主要形式。
全县行政奖励指导意见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表彰奖励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规范全县行政表彰奖励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奖励项目
本意见所指行政表彰奖励包括:县政府奖励、部门奖励和公务员奖励。
(一)县政府奖励。是指县政府实施的,用于表彰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集体和个人的奖励。
(二)部门奖励。主要指县政府各部门按照规定的程序,在本系统内开展的,以本系统内集体和个人为奖励对象的综合性的行政奖励。
(三)公务员奖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组部、原国家人事部《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和省委组织部、原省人事厅《省公务员奖励办法(试行)》组织实施。
单位年度行政奖励工作通知
各中小学、幼儿园、成职校、直属单位:
根据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关于年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闵人[]25号)的精神,为做好年度我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原则,将学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根据规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在日常工作实绩考核的基础上,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本系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城市低碳交通行政奖励作用
工业革命之前,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浓度仅有280ppm;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广泛及大量使用,已使这一数据陡升至2008年的385ppm。有大量的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是毋庸置疑的现实,而对于自然环境十分脆弱的中国来说,这一现实则代表了严峻的挑战。无论是有8亿人口居住的东部沿海地区,还是生活极度依赖喜马拉雅山和天山的融雪的西北地区,都因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出现而备受损失。所以,推行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2009年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相对2005年下降40%~50%。这一承诺体现了一个日益重要的大国勇于担负责任的决心。而我国推行低碳经济,最终也将使自己获得巨大的收益。一方面是减少气候变化因素对我国造成的损害,包括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另一方面则是对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形成正面的影响,同时在日渐增多的围绕碳排放的国际政治经济合作中占领道德制高点。这也契合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核心观点。
一、城市低碳交通的重要性及其难点
世界碳排放的三大产业为电力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我国亦不例外。我国交通运输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总量的22%,氮氧化合物占50%以上,一氧化碳占80%~90%。在电力行业,本世纪初就已启动了节能减排以及新能源替代的专门立法;在建筑供热领域,则有2008年实施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而低碳交通运输业的专门性行政法规则迟迟未能面世。在看到低碳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性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它的难点之所在。交通能源的特殊性使它具有高消耗、低效率以及石油对外依存度急剧增高的特点,而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又使得推行低碳经济可能会加重其负担,对经济发展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二氧化碳虽然还未归于污染物之列,但由于对环境同样造成了严重影响,故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与已发展多年的环境经济相类比。在我国之前的各行业环境立法及低碳立法中,强制性行政行为一直都是主要的调整手段,而当我们将目光放在低碳交通运输业之上时,会发现强制性行政行为在这一领域的弊病逐渐凸显,特别是对于占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很大部分的城市交通更是如此。笔者将在本文中论证强制性行政行为在城市低碳交通建设当中的不足之处,并讨论以行政奖励这一非强制性行政行为为主要手段,达成建设城市低碳交通目标的可能性。
二、强制性行政行为与行政奖励在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中的优劣比较
与电力业、建筑业以及物流等其它交通运输行业相比,城市交通的特殊性在于其碳排放大多来自于个人出行,私家轿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与之不相匹配的道路建设是其主要原因。在其余行业中,低碳建设的行政行为中的行政相对人大多为企业,如电力业中的代表是电力企业,建筑业中体现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等等,所以强制性的行政行为可以获得很多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中的行政相对人则以个人为主要构成,这也导致了行政主体所采取的行政行为应有所改变。具体而言,在城市低碳交通建设当中,强制性行政行为与作为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的行政奖励的优劣比较如下:首先,传统的强制性行政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应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可以说是一种“拨乱反正”的举措。这一特点在我国之前的环境立法中屡见不鲜,如《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的紧急通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等,这就决定了这种调整机制的实际作用具有滞后性,适用范围也应有所限制。而行政奖励则可通过可期待利益引导行政相对人按照政府意向配置资源,属于“未雨绸缪”的预先措施。在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中,由于私家轿车的急剧增加反映了人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普遍意志,而其与道路建设、轨道交通建设滞后二者是一对暂时难以调和的矛盾,笔者认为采用强制性行政行为显然为时尚早,而运用行政奖励来进行调整则是较优的方案。其次,强制性行政行为缺少社会认同感,而这种社会认同感正是低碳经济发展当中所必需的。强制性行政行为的运作是单向的,就本质而言,其效果是以对社会个体的利益进行限制和剥夺为基础来达成的,故而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缺少群众基础与社会认同感。低碳经济的发展任重道远,中国才刚刚起步,我们可以看到低碳经济的概念还并未普及,还并未深入到大多数人的生活概念之中。而行政奖励一方面表明了政府的政策取向和价值偏好,另一方面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行政相对人实现行政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中,每个公民都是切身的参与者,只有将政府的行政目标融于积极的引导鼓励之中,尊重个体的独立意志和行为选择自由,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最后,强制性行政行为的行政成本远高于行政奖励。这里的行政成本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行政组织成本。行政组织成本是指构成政府组织机构所花费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政府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以上文提到过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为例,该条例设置了统辖淮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小组,以行使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行政管理权。在已有机构的情况下,为了应对紧急情况而另设机构,显然是对行政组织成本的极大增加。而行政奖励主要依赖于行政相对人的自由选择,以“申报———给付”为主要过程,可以精简组织机构,节省行政组织成本。第二,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行政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与行政公正相悖。强制性行政行为是由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作出不利决定产生的,所以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措施配合来保证行政公正,比如行政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而这些措施在保证行政公正的同时,也对行政效率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通说认为,行政奖励作为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给予行政相对人利益,可以不经过行政听证,而行政奖励所引发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在实践中也很少发生。由此可见,行政奖励可以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第三,行政执行成本。行政执行成本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决策、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全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总和。同样如上所述,组织机构的冗繁、行政人员数量的增多必将导致行政执行成本的增加。而在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中,行政相对人是每个公民,如果采用强制性行政行为,如此庞大的行政相对人数量也必将使得行政执行成本难以控制,甚至最终超过可能带来的收益。采用行政奖励的手段进行调整,则更加灵活,也更易于执行。
行政管理中奖励分析论文
一、奖励、惩罚与人的需要
行政管理学告诉我们,社会是由各种组织构成的,学校、系、处都是作为组织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而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组织的成员-一人。现行的行政管理已从以事和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关键是使人的活动和力量的协调达到和谐一致。进而可以说,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的平衡,这与人的需求是密切相联系的。
所谓需求即需要,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欲望,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其随时间、地点、所处环境、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对于人的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它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以及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美国学者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结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五个层次。我国有的学者又把人的需要分为:政治需要、劳动需要、文误需要、社交需要、生活需要。人的需要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于人类生存的本能,即初级需求,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另一方面是由个人所处的社会,即周围环境所赋予的、引导的,即高级需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等。需要是人的行为积极性调动的原动力,科学地对待人的需要,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常常是因为对工作有些不满足感,一些合理的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
由此出发,行政管理中的奖励与惩罚就是以人的需要来调动其积极性,激励其工作热情,并利用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来激发与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之始终维持兴奋的、积极的行为状态。奖励与惩罚既是领导者权力的象征,又是重要的管理手段。
二、奖励、惩罚的种类与形式
人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为物质方面的,另一类为精神方面的。物质方面的奖惩主要是指满足或限制人的低级需求。这种奖惩,常常表现在金钱方面,如增薪、晋职、奖金或减薪、降职、罚款等。精神方面的奖惩主要指满足或限制人的高级需求,其中第一需求就是社交需要,它是指个体属于某个组织,受人爱戴,被人接受。其次是尊重需要,人们为了获得赏识、地位或成就而行动。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是动态的,一个运动的而非静止的事物,不停地在需求层次中上下运动。我们所谈的需求层次,其等级并非一成不变,不仅边界有重叠,而且有例外。因此这两大类奖惩,也是互补与贯通的。
市办公厅行政奖励表彰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市行政奖励表彰规定》(**〔20**〕18号)自20**年施行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行政奖励表彰管理规定,严格按照评选条件和报批程序,开展奖励表彰活动,全市行政奖励表彰活动开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但是也有个别部门执行规定不严格,表彰名目多、周期短,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表彰奖励尤其是记功奖励应有的激励作用,直接影响了行政奖励表彰的质量和效果。为进一步加强我市行政奖励表彰管理工作,维护行政奖励表彰的严肃性,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从严控制表彰数量,充分发挥行政奖励表彰的激励作用
(一)合理设置奖励表彰项目。行政奖励表彰要坚持“服务中心工作”的原则,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能够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具有全局性、综合性、示范性的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奖励表彰项目。要坚持“成绩显著”的原则,确保开展行政奖励表彰事项取得显著成绩,并在国际、国内产生重要影响。对属于较好完成本职工作的,原则上不开展奖励表彰活动。因特殊情况确需开展的,要严格按规定程序申报,从严控制。
(二)严格掌握奖励表彰周期。以市政府名义开展的综合性奖励表彰活动,一般每5年进行一次;除上级政府工作部门统一部署的奖励表彰事项外,市政府工作部门一般不单独进行行政奖励表彰工作,确需以市政府工作部门名义开展的奖励表彰活动,一般每届进行两次。
(三)严格执行奖励表彰评选标准和条件。开展行政奖励表彰要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工作实绩和贡献大小衡量。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做到优中选优,真正起到表彰典型、带动全局的作用,确保评选出的先进具有突出的业绩、事迹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在本单位、本系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奖励表彰工作要面向基层,重点放在一线干部职工,市管干部一般不列入奖励表彰范围。
内陆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综述
本文作者:刘志仁严乐工作单位: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一、环境行政奖励制度法理基础及法律依据
博登海默说道:“如果人们不得不着重依赖政府强力作为实施法律命令的手段,那么这只能表明该法律体制机能的失效而不是对其有效性和实效的肯定。”因此,传统行政法所强调的行政行为的强制性,在现代法制发展潮流中凸显出其不可忽视的弊端。行政强制的恶性执法与低效,加之人们正逐渐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民主观念,使得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矛盾丛生,更使得行政强制手段声誉渐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采用带有契约、指导、协商、鼓励、帮助等具有私法性质的柔性手段———非强制行政行为,逐步确立并运用到行政管理之中,而行政奖励便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制度之一。在环境行政执法过程中,环境行政奖励也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所谓环境行政奖励是环境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鼓励的具体行政行为。[1]环境行政奖励制度,在“经济人”假设的分析前提下,充分考虑到公民“在特定的条件下,能通过成本—收益计算以寻找并借助于最佳途径来实现自己认为的最为理想的效果。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成为环保卫士,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为环保事业大公无私、克己奉公,明智而理性的做法是正视并接受人的自利性,并通过设立必要的制度,来引导、规范、激发人的行为。环境行政奖励,就是依靠行政相对人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来促进尽可能多的人来参与环保。”[2]同时,环境权作为与发展权、和平权共同构成第三代人权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增强公民环境权利意识、激发公民行使环境权利的热情有重要积极的意义。我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深处远离海洋的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但却担负着西北地区生态系统涵养、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重任。因此做好西北内陆河水资源环境保护,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环境行政奖励制度在西北内陆河水资源保护中正逐步凸显出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多有对环境保护行政奖励的相关规定,但都散见于各个法律、行政法规或地方性规章中,并未形成系统的相关的法律体系。
(一)宪法相关规定我国宪法第47条中规定:“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
(二)水资源保护相关法律规定《环境保护法》第8条规定:“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水法》第11条规定:“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水文条例》第6条、《水污染防治法》第10条、《水土保持法》第9条、《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用征收条例》第9条等众多法律法规都对环境行政奖励制度有明确规定。
(三)地方性法规中相关的规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第8条规定:“在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防旱抗旱,节约用水和进行有关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武威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节水项目建设补助、节水技术推广、节水宣传培训、奖励节约用水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等。但其它法律规范,如《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等,这些具有地方指导性的规范总体上都更侧重于强调单位和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义务,遗憾的是未明确强调其享有环境行政奖励的权利。通过上述归纳,不难发现在我国现行的西北内陆河水资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多有环境行政奖励的原则性的规范,这些原则性的规范为西北内陆河水资源保护具体行政工作中实施行政奖励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推进行政处罚规范方案
力求做到效率与质量的有机统一。去年,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既要行动积极又要扎实稳妥。县已在质监部门开展工作,各部门需借鉴质监部门的经验,不时加以完善、深化和提高,特别是县农委、建设局、民政、人社、交通、水务、环保、商务、卫生、安监、城管、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应当抓紧实施,稳步推进,务求实效,推进行政执法水平再上新台阶。
促进我县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公开行使,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时提升行政执法水平。确保各类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正确实施,维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结合我县行政执法现状,经县政府同意,现就规范我县行政奖励自由裁量权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意义
指根据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综合考虑违法情节、违法手段、社会危害后果等因素,对拟适用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进行综合裁量的权限。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国务院关于规范行政执法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环节。年,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应当在行政决定中说明理由。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指出:要抓紧组织行政执法机关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裁量幅度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条款进行梳理,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行政自由裁量权予以公布执行。行政执法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行政执法机构及其执法人员能否正确、合法、合理地行使直接影响到法律、法规、规章的有效实施,关系到行政执法部门的形象,也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切身利益。全面规范合理限定行政处罚裁量幅度,既是行政执法机关规范行政权力和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需要,也是构建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的需要。
二、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原则
(一)奖励法定原则
区科学技术奖励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我区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依据国务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第三条自治区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自治区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管理工作。
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和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本部门、本行政区域内自治区科学技术奖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自治区设立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其职责是:
(一)制定、修改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