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15:29: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政管理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管理制度
1、部机关工作人员要自觉遵守机关作息时间和各项制度。
2、保持室内清洁、肃静,做到物品摆放整齐、桌面整洁。注意环境美化,坚持文明办公。
3、市直机关和部内安排的义务劳动和其它活动,由办公室或机关党支部统一组织,机关全体工作人员要积极参加。涉及部内整体利益的工作,在人员集中使用上各科(室)要积极支持。
4、部机关调出工作人员,须结清往来帐款和交清所保管物品。一般在两周内办完各种手续。调出干部在办理调转的同时,交回工作人员证及其它相关证件;调入干部到职一个月内发给工作人员证和其他相关证件。
5、注意言行举止,讲究社会公德,树立良好形象.
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探讨
摘要:总的来说,城市规划管理内容广泛,既可以看做是对城市规划系统内部进行的管理,也可以看做是对城市规划系统相关的行为进行的管理。在实际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可以详细的划分为编制管理、审批管理、实施管理等等。在这些不同的管理上,其内容和性质也大不相同。因此在城市规划方面,要重视在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城市规划政府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要重视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同级政府内不同部门间的协调问题。依据建设法治政府的路线,处理好各个阶层,各个部门间的关系梳理,力求提高城市规划的效能,实行好政府的管理职能。本文针对我国在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在城市规划方面做出贡献。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关系梳理;制度创新
一、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现存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出新。以前的有效的方法失效了,城市发展在多方面表现出较多问题,这些发展状况都迫切的需要城市规划在制度方面不断的创新。总的来说,各级政府在进行规划时要注重各方面的协调,还有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注重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调节,不断地进行完善。目前城市规划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首先,地方政府在建设和管理行为方面缺乏强国家的管制。目前国家城市规划过程中存在力量薄弱、职能不全、事权有限等等问题。也缺少对地方城市的监督和指导,导致很多地方政府不断地搞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不断地做无用功。另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存在很多违法现象,由于存在大量包庇现象极大的破坏规划,给城市规划在管理上增加了难度,导致城市规划在严肃性和权威性方面降低。其次,在管理体制上,存在部门职能交错,没有明确管理部门的现象。当前我国尚未建立地域空间规划体系。同时,在建设系统内部也存在不协调和相互扯皮的现象,存在重复管理或无人管理的现象。再次,在地域分割方面,以及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方面有待加强。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存在区域性,往往对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地区无法控制。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区域管理也缺乏科学性管理,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最后,在规划管理权下放问题上,部分城市存在把权力下放后对城市规划集中管理产生冲击的现象。城市规划过程中,规划管理权下放的问题不容忽视。
二、城市规划行政管制度的建议及创新
想要实现城市规划在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就需要改变长期以来的决策与执行合一的体制。避免“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出现。新的制度需要把行政决策与执行分离,把他们分别交给不同的主体承担,让决策者和执行者各司其职,建立起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为监督的运行机制。这样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也会让建设过程得到有效监督,从而提高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威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执行效率。在权力分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决策与执行分离的要求。也要注意在不断完善这一系列改革的同时,要解决许多立法问题。在建立管理制度上,我们需要注重执行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关键作用。一旦城市规划缺乏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那么决策必然会落空。所谓的城乡规划行政执行系统,就是由国家的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及其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体系。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把各项工作详细分工,建立战略性。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发展存在的复杂性,根据实践情况进行规划,不断地协调各方面工作,严格要求规划执行系统的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必须提高规划管理部门的能力,以及其在政府组成中的地位,不能仅仅依靠城市建设对活动的管理。
高校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探析
摘要:落实“双一流”战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离不开高校行政管理的支撑。我国传统行政管理制度弊病是高校发展的主要障碍。文章分析了高校行政管理功能运行特点及高校行政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其服务意识缺乏和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是两大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高校行政管理的主要诱发因素是结构设置不合理、行政权力泛化、行政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低下等。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兴起为高校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基础之上,提出完善结构、加强服务意识、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等完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新公共服务;路径选择
1问题的提出
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管理的坚韧内核,它是高校基于机构和制度,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兼具行政和管理双重功能,指导全体师生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高效率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一种组织活动。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和精英化的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而高校整体系统的运行直接受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影响。高校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行政管理正是其与社会协调关系的枢纽,是充分使高校各院、系、部门之间协同推进的重要引擎。高校行政管理不仅引导高校管理方向,且激发高校行政管理的潜能,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突出作用。由此可见,提升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突破现实的桎梏,不断开拓创新,实现高校内涵发展已是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题中之义。20世纪80年代,在传统行政管理弊端的逐渐暴露下,在各国力图塑造一个服务型政府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国家纷纷掀起了新公共服务的大旗进行了行政改革。其理念主要是以民主、公民权利、公共服务为精神内核,它是当代公共行政改革的新模式。新公共服务理念强调公共管理中理论、价值、政府职责的重要作用。政府资源在公民社会中的有效整合和配置是新公共管理的目标。新公共服务理念是基于公民权利理论、公民社会和社区的框架、组织人本主义的理论。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倡导下,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基于其服务精神理念之上,充分利用有效的育人资源助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在不断契合高等教育发展进行自我变革之下,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功能发挥不健全,没有践行服务理念,高校管理手段和方式陈旧,缺少创新和与时俱进,这些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重要障碍。因此,研究如何基于新公共服务理念,剖析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弊病和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路径,对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问题,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实现中国智造的重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行政管理运行特点与问题
2.1高校行政管理功能运行特点。高校作为我国的一个公共组织,其制度是属于我国传统的科层组织制度。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的主要运行制度,在纵向管理层级上是由若干职能部门构成,而任务的最终执行者主要是各院系,并且是在组织正式的规则和程序指导下,依照组织下达的政策文件进行层层落实学校的各项决策。高校行政管理主要包括执行职能、社会管理职能、社会服务职能。执行职能即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教育法律法规下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是指教育管理的顺畅,是在行政管理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各类运行体制下引导高校组织各职能部门人员在认真执行各项学校政策,确保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正确的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社会服务职能是指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学校与社会接轨,通过带动社会资源激活教育资源的方式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和谐稳定。科层建制的优越之处就在于能够将组织成员统一于法则系统内,确保组织政令同行[1]。2.2高校行政管理缺乏服务意识。新公共服务理念下,塑造服务型政府更是强调了公共组织的服务意识。然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运行中服务意识缺乏。在传统的根深蒂固的行政管理制度影响下,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无形中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或多或少存在作风不纯等现象。一方面,高校行政部门之间合作意识不强。如教学和科研两个部门衔接不够,沟通不足,在具体决策执行过程中难免只看局部不看整体,很难做到协同推进。另一方面,信息的不对称性。高校行政管理处于教师和学生工作的一线,其工作任务繁重、工作事务繁杂,同时由于高校行政管理的层级性,同个部门或者一个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存在不对称性。上级很难把握下级的具体工作动向,下级很难将自己工作需求传达到上级,由此导致信息沟通机制的弊病,缺乏规范化,程序化。[2]在高校的权责模糊性下,人事与管理缺乏有效衔接,使得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指导,服务意识较为薄弱,对职业的角色定位较为模糊,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谋生的岗位,缺乏职业热情,导致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缺乏动力,容易形成职业倦怠,由此就更谈不上以服务为主了。2.3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偏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高校行政管理存在一定的垄断性质,高校行政管理特别是在组织机构、培养队伍、办公水平等方面存在行政管理效率较低的问题。[3]首先,高校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导致高校各职能部门职能交叉,各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依法行政观念,存在选择性执行、替换性执行、歪曲性执行的行为。高校行政管理属于传统的政府科层的大政府下的小社会,过多的机构和权责下,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找不到问题的源头和责任人。由此造成行政管理队伍工作效率较低。其次,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少较为科学明确的职业发展前景,多数人不仅没有受过正规的行政学、管理学等教育而且少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其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已经达不到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要求。再次,高校是网络发展的前沿,网路信息化管理已是当前高校行政管理的方便手段,虽然在各项资金的支撑下各高校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提高,各项工作网络建设成功,但办公的自动化水平却没有跟上步伐,高校行政管理没有及时更新管理技术和工具,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仅没有革新自身的管理理论更是无法掌握最新的管理技术手段。由此,导致高校行政管理还是按传统步骤运行。
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论文
一、中国行政管理制度面临的问题
改革应当对症下药,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明白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到底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和挑战。
1.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从纵向结构上看,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都存在着问题。目前,中国的管理层次则普遍存在着偏多的情况。从中央到地方,有4到5级的管理层级,这就导致了很多管理职能上的重合以及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仅大大增加了行政成本,还带来了大量的超编制人员,给我国的纳税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纵向结构还体现在管理幅度上。管理幅度即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行政领导者直接领导与指导的下级部门或工作人员的数目。学者一般认为3-9或4-12个为好。不过,在中国省一级,改革前均管辖70-100个县(市),为此,自1983年实施地市合并改革以来,增加地级市一个管理层级,试行市管县体制;然而另一方面,在同级政府内部,又往往存在管理幅度偏小,“官多兵少”现象。同时,纵向结构的不合理还不利于政令的畅通,此外层级过多也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地方保护。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障碍。
从横向结构上看,中国的部门结构即同级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平行分工关系有着很多的不合理。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也是严重的。在每个部门各自的工作的范围内,各个部门为了争取好的业绩纷纷各自为战、缺少合作,这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竞争,也消耗了很多无谓的竞争成本;在每个部门职能有交叉的范围内,各个部门又会互相拆台,同时为了避免责任,往往会踢皮球而采用无作为的方式来对待这部分工作,这样,显然会带来行政效率的低下,不利于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2.行政组织编制及其管理混乱。行政组织编制是指法定行政组织的人员定额及职务的配置,必须根据职能的需要来设置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三定”。目前,我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很多岗位因人而设,编制因人而定,这会导致编制本身过大,而且在编的人员并不一定是该岗位最需要的人。这样必然会使得行政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还会滋生腐败。同时,由于对编制确定的不严肃,还会带来很多编制外的人员进入行政管理部门。这使得官僚机构越来越膨胀,而根据帕金森定律可以知道,行政机构作的工作数量和人员的数量是成反比的,越来越多的人消耗了纳税人越来越多的钱,却做着越来越少的工作。
3.行政监督明显不足。我们知道,中国目前的行政监督主要由系统内部监督和系统外部监督两大部分。系统内部监督主要包括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由于每一级行政机关都有自己繁重的工作,所以要求上级行政机关能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督显然是不现实的。行政监察机关虽然有法律赋予的监察权,但由于监察机关只能处以撤职以下的行政处分,而且由于历史传统、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监察机关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审计机关这些年影响力有了空前的提高,但由于审计监督只是审计机关依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财政(务)收支、个人收入、财经法纪等方面情况实行的一种专门性审核活动,它的职能范围仅限于财务方面的审核,所以也很难全方位的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
历史文化村镇行政管理制度
自2003年至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已经联合公布了五批共3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达529个,促进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其合理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实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然严峻,全国各地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镇正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中急功近利式的改造和摧毁。制度缺失、管理不力是导致历史文化村镇屡遭破坏、屡禁不止的关键原因,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完善行政管理机制迫在眉睫。
一、行政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一)依法管理遭遇无法可依的尴尬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实际上是政府依据法规进行维护公众利益的行政管理活动。目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依据2008年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下称条例),条例虽然明确规定了名镇(村)的申报、批准、保护规划编制,但对于名镇(村)内古民居拆迁补偿、人地矛盾、房屋产权等问题并未提出具体规定,致使许多地方管理者面对这些问题头痛不已。由此引发的矛盾往往使保护规划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于违规者的处罚过于笼统,没有足够的震慑力,以致建设性破坏和旅游开发性破坏屡见不鲜。按照现在的法律法规,除非是文物保护单位,一般的古民居没有规定一定要保留,历史文化名镇(村)里文物保护单位毕竟只是少数,大量的古民居才是其重要的价值体现。然而除非该村镇的保护规划已经获得审批,具备法律效力,才能以违反保护规划为由对肆意拆建行为进行强行制止。多数保护规划从编制到审批通过往往要经历好几年,致使行政管理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古民居被肆意拆改(见图1、图2)。
(二)主管部门之间应建立有效协调条例规定:“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在地方由相应的城建规划部门和文物部门负责。两部门齐抓共管的现行体制表面上似乎能相互督促,而实际上两部门之间的平级关系致使相互协调较难,在职能分工尚未明晰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真空或效率低下。
(三)监督缺位致使管理不力我国现实中历史文化村镇的建设管理乃至监督工作均主要由城建规划部门承担,文物部门只参与保护规划的审议和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监督管理,政府之外的监督力量,如民间保护团体基本无法发挥监督作用。机构设置中决策、执行、监督同体,目前体制下造就了决策与执行难分而监督缺位的局面。对于已经授予“历史文化名镇(村)”称号的3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以及各省级、市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应尽快建立起全面的档案监管信息数据库。监管标准应尽快完善,从而促进动态监管和资源普查工作更全面、有效地展开。作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直接依据之一保护规划的编制成果良莠不齐,审批起来人为干扰因素较大。虽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中,将已编制保护规划并通过审批作为申报的硬性指标,但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在实施过程中规划常常被随意修改,保护的措施和条例往往被轻易突破,最终保护规划难以实现,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四)行政考核制度不合理在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思想支配下,地方政府很容易出现为了发展经济,牺牲文化遗产的现象。同时,受任期考评制度的影响,行政官员在决策过程中难免出现短视行为,如全国各地出现的赶时间、超进度的“实事工程”、“献礼工程”。这些政治“作品”违背了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长期性、稳定性、持续性的规律,使得大量古民居长期缺乏维护,建筑老化,无法满足实际生活生产需要,这也促使许多无力外迁的居民盼望政府拆掉这些古民居,获得较高的经济赔偿(见图3、图4)。
公司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
总纲
公司行政管理制度是公司管理的重要文件,其管理依据是《公司管理制度》和《公司员工守则》。
本制度由总经理、行政部及各部门主管直线执行。司职机构为公司行政部。
本制度的修改须经总经理核准;
第一章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论文
一、中国行政管理制度面临的问题
改革应当对症下药,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明白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到底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和挑战。
1.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从纵向结构上看,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都存在着问题。目前,中国的管理层次则普遍存在着偏多的情况。从中央到地方,有4到5级的管理层级,这就导致了很多管理职能上的重合以及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仅大大增加了行政成本,还带来了大量的超编制人员,给我国的纳税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纵向结构还体现在管理幅度上。管理幅度即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行政领导者直接领导与指导的下级部门或工作人员的数目。学者一般认为3-9或4-12个为好。不过,在中国省一级,改革前均管辖70-100个县(市),为此,自1983年实施地市合并改革以来,增加地级市一个管理层级,试行市管县体制;然而另一方面,在同级政府内部,又往往存在管理幅度偏小,“官多兵少”现象。同时,纵向结构的不合理还不利于政令的畅通,此外层级过多也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地方保护。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障碍。
从横向结构上看,中国的部门结构即同级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平行分工关系有着很多的不合理。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也是严重的。在每个部门各自的工作的范围内,各个部门为了争取好的业绩纷纷各自为战、缺少合作,这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竞争,也消耗了很多无谓的竞争成本;在每个部门职能有交叉的范围内,各个部门又会互相拆台,同时为了避免责任,往往会踢皮球而采用无作为的方式来对待这部分工作,这样,显然会带来行政效率的低下,不利于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2.行政组织编制及其管理混乱。行政组织编制是指法定行政组织的人员定额及职务的配置,必须根据职能的需要来设置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三定”。目前,我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很多岗位因人而设,编制因人而定,这会导致编制本身过大,而且在编的人员并不一定是该岗位最需要的人。这样必然会使得行政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还会滋生腐败。同时,由于对编制确定的不严肃,还会带来很多编制外的人员进入行政管理部门。这使得官僚机构越来越膨胀,而根据帕金森定律可以知道,行政机构作的工作数量和人员的数量是成反比的,越来越多的人消耗了纳税人越来越多的钱,却做着越来越少的工作。
3.行政监督明显不足。我们知道,中国目前的行政监督主要由系统内部监督和系统外部监督两大部分。系统内部监督主要包括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由于每一级行政机关都有自己繁重的工作,所以要求上级行政机关能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督显然是不现实的。行政监察机关虽然有法律赋予的监察权,但由于监察机关只能处以撤职以下的行政处分,而且由于历史传统、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监察机关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审计机关这些年影响力有了空前的提高,但由于审计监督只是审计机关依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财政(务)收支、个人收入、财经法纪等方面情况实行的一种专门性审核活动,它的职能范围仅限于财务方面的审核,所以也很难全方位的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
粮食局行政管理制度
为加强机关工作秩序,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办事效率,按照廉洁、节约、高效、创新、务实的原则,经干部职工讨论,局务会通过,特制定局机关行政管理制度,望机关工作人员共同遵守。
一、会议制度
1、局长常务会议是研究处理本局日常工作重要问题的会议,有局长召集、主持,副局长参加。
2、党组会是本局党务、干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决策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①、负责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②、关于人事任免,提拔调动、审查奖惩等事宜。
旅行社行政管理制度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行政事务管理,理顺公司内部关系,使各项管理标准化、制度化,提高办事效率,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行政事务包括档案管理、印鉴管理、公文打印管理、办公及劳保用品管理、库房管理、报刊及邮发管理等。
(二)档案管理
第三条归档范围:
公司的规划、年度计划、统计资料、科学技术、财务审计、劳动工资、经营情况、人事档案、会议记录、决议、决定、委任书、协议、合同、项目方案、通告、通知等具有参考价值的文件材料。
深圳行政管理制度革新思考
一、深圳过去八轮机构改革:国家经济管理从微观到宏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和“试验场”,深圳在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大胆打破计划经济下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历经八次机构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对经济管理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
1.第一次机构改革:主要围绕简政放权和政企分开,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深圳特区建立的初期,就已经倍感旧体制对经济发展的羁绊,因此,1981年8月开始进行了首次机构改革,主要围绕简政放权和政企分离展开,重点是撤销、合并职能重叠、交叉的专业主管局(办),经过改革,深圳市政府工作机构由原来的53个减少为18个,深圳市委工作机构为8个,群团机构7个。撤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为企业公司,建立了包括深圳特区发展公司、深圳特区建设公司、深圳市物资供应公司、深圳市航运公司、深圳市对外贸易公司、深圳市商业贸易公司、深圳市旅游公司等为主的数十家企业公司。初步调整政府职能,对经济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这轮改革,到1982年5月才告一段落。通过改革,初步解决了精简政务、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等问题,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了企业积极性。
2.第二次机构改革:主要围绕加强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职能、改善宏观调控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展开。
深圳特区进入了大规模基本建设阶段后,外向型经济特征日益明显,机构设置已不能与之相适应,1983年底,深圳市委和市政府决定进行第二次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主要围绕加强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职能、改善宏观调控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展开。重点继续简政放权以外,主要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同时加强决策、咨询部门。具体做法是在政府行政体系中建立“三委五办”:将深圳市计划委员会改为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委员会,增设工业发展委员会、城市规划委员会、进出口委员会;同时成立特区咨询委员会,作为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智囊机构;在市长、副市长直接领导下,分设基建、财贸、交通、农牧、文教等五个精干的办公室,作为协助市长工作的办事机构。这次改革,持续到1985年5月才告一段落。这次改革,增强了政府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掌握经济信息和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职能,强化了间接调控的职能和手段。
- 上一篇:行政管理者范文
- 下一篇:行政管理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