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15:11: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政管理体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管理体制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农业经济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实际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创新农业行政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促进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对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路与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思路;途径

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和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建立新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管理的实效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实现了逐年增产增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打破传统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从而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1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路

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加快农业发展是“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内容。农业行政管理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新的农业发展形势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和落实各项农业政策,进而提高农业行政管理的质量。1.1确定创新目标。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力求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因此在创新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并且要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比如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根本上保证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首先要对传统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实现统一性的同时还要提高管理的效率,建立张弛有度的农业管理组织。除此之外,还要完善和优化农业行政管理制度,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比如法律建设和服务建设。管理人员要创新管理的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还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分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协调一致,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要保持步调一致,确保能够协调好农业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而打造出一套完整的农业产业链[1]。1.2设定创新方向。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要坚定不移的遵循市场化的原则,只有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农业行政管理中去才能有效减少服务成本投入,增强大众的服务意识。农业行政管理市场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在市场活动中保障的是基本服务,但是农业行政管理改革的市场化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比如外包服务、特许经营等。在农业行政管理创新的过程中,生产者需要负责好农业生产的相关事宜,做好生产和消费的服务工作。服务的市场化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私营企业的发展,让他们的经营优势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这样就能够减少农业行政管理的经营成本,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2]。

2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途径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报告解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行政体制改革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中央确定行政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党的***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了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确立了到2020年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今后5年的重点任务,确立了组织实施这项重大改革的具体要求。《意见》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总体谋划,在广泛征求意见中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步骤,体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意见》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认真分析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既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既体现了改革的前瞻性、创造性,也注重改革的连续性、系统性,表明了我们党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坚定意志,展现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科学精神。

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断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治组织结构、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依法行政、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政府职能得到很大转变,行政机构和人员得到优化精简。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依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能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好地应对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

查看全文

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了根源分析,最后在阐述行政创新理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根源创新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是指高职院校凭借其结构和制度,通过组织、计划和实施等行动,积极发挥管理功能,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学校所有的资源,有效完成学校以教学为主中心的各项任务,实现其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职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目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运行的保证,因此,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1.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改革不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高职行政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

1.1行政效率低下。

查看全文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变革论文

摘要:全面取消农业税是一个由“以农养政”到“善政养民”的政策进步,它使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经济社会改革的成果,根本解决农村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的基层政府。

关键词:取消农业税行政体制改服务型政府

中央在全国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整整三年,它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强烈关注的问题,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干群关系改善、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意义重大,但同时也使县乡村三级特别是乡村两级收人大幅度减少,给乡镇行政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基层政府如何适应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本级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切实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的民生现状,保障农民享受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在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真反思,只有顺应改革发展趋势,把握内在规律,才能在农村真正建设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服务型政府。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内动力

建国后,从农村汲取发展资源的思路使农村“养”的负担十分沉重。国家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也使国家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剩余。这样,“以农养政”和“以农补工”的格局,形成了整个国家的资源输送渠道和模式。“以农养政”的模式以公共权力的强制性为基础,在有的农村地区导致了乡镇干部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紧张。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多轮行政体制改革,但是在乡镇一级成效并不明显,其难点是职能转变和人员分流,而根本原因是缺乏内在动力,尤其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农养政”的模式一直延续至2006年1月1日从制度上全面取消农业税。全面免征农业税使我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告结,作为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取消农业税是建国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对农村上层建筑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完善,以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必然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取消农业税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发展的方面显现出来,给基层政府改革提供了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它促成农村行政管理必须以“善政养民”为政府唯一合法的目标,即基层政府必须顺应对农产品收益进行的重新分配,通过自身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改善农业生产的宏观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由原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转变为服务者,围绕提供廉价优质的公共物品和进行高效的社会管理来再造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是对农村行政管理角色的回归。这种对“善政养民式”的政府合法性追求,为转换基层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创造了条件。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考

我国28年的改革开放走到今天,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各类企业已成为经济建设的主体。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继续扮演投资建设主体的角色将造成大量的经济社会矛盾。为此,新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与以往几次政府机构改革不同,当前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这个现实需求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需求;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的需求;改善公共治理结构的需求。在这个特定背景下,需要统筹规划设计和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目标

由于改革发展新阶段的突出矛盾有了明显变化,今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着眼点与以往不同。无论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强公共服务职能,还是改善公共治理结构,都要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目标。

1.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背景和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应当按照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现实需求进行总体设计和统筹安排。

(1)从经济领域看,我国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这意味着新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已超出以往以政企分开为基本要求的职能转变,而是要为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考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找到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所在,往往陷入单纯就行政管理改革而论改革的被动局面之中,甚至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本身就是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所在。在党的十七大之前,我们曾经先后将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定位在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或行政管理体制之上,实际上,无论是机构改革,还是职能转变,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自身,都不是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所在,它们只是行政管理改革的某一个方面。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我国多次行政管理改革之所以难以迈出“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的历史“怪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科学的行政管理改革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目标先后确定在:十三大提出“改革政府工作机构”,十四大提出“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十五大提出“推进机构改革”,十六大提出“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八大提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可以说,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改革实践,党和政府在行政管理改革方面逐渐走向成熟,直到党的十七大,才开始认识到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其主要目标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人类历史上曾经历过三种政府模式,即统治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统治型政府模式是一种最原始的政府类型,政治职能是政府的首要和中心职能,政府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实现有效的政治统治。管制型政府是统治型政府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此模式下,管理是政府的主旨,经济职能是政府的首要和中心职能,政府通过对经济领域的控制,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服务型政府则是指一种“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对传统“管制型政府”的全方位变革。自2001年“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在国内首次出现以来,“服务型政府”已经在国内理论界和实践界得到广泛讨论和实践。2004年“服务型政府”概念首次出现在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之中。2005年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8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2005年的工作要点,其中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地强调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2007年“服务型政府”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之中,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虽然,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首次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但是就建设什么样的服务型政府以及怎么样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没有做过多的阐述。随着全国服务型政府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此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并且还就建设成什么样的服务型政府提出了四大标准,即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表明党和政府在行政管理改革方面逐渐走向成熟,已经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方面改革,对行政管理是体制改革目标和途径的认识开始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可以说,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将为全国各级政府推进行政管理改革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需要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只有确定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才能进一步明确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就建设什么样的行政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我们有不同的表述和要求:十五大提出要“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十六大提出要“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十七大提出要“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而十八大则跳出传统的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并强调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了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在十八大报告中,还系统地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建设举措: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与西方国家的行政审批制度是出于弥补市场失灵的目的不同,我国现有的行政审批制度是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指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说市场经济国家行政审批的产生是出于对市场失灵的克服和弥补,那么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审批制度则是执行经济计划的重要行政手段之一。”有什么样的职能就会有什么样的政府模式,与计划经济追求对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规划相一致,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追求的是一种“全能政府”。而要完成政府对整个社会的有效控制,又必须依赖于大量行政审批制度的建立。但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能政府”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而与之相配套的行政审批制度的不足也逐渐成为众人所关注的对象。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原来集中在各级政府手中的行政权力“下放”或“外放”,帮助传统的“大政府”松绑,让政府回归本位,管好该管的,把不该管的、管不好的、不能管的交由相应的管理主体去管理,最终实现社会共治。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查看全文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1目前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乡镇政府机构设置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保留了站、所以及办公室设置,部门细且多,另外一种是将职能类似的部门做了大规模的整合,减少了部门的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便开始对乡镇机构实行了改革,然而,却并没有收到显著的成效。目前,我国的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技术及信息服务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

对于我国很多乡镇政府部门来说,主要看重的是经济利益的提升,却没有对农业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国民经济体系的完善之下,当下的农民们关心的问题不再局限于农产品的选择、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而是逐渐开始关心农业生产技术对生产率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国目前从事基层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素质还不够高,无法保证新技术、新信息在农村农业生产中的有效推广,仅仅依靠广播、电视等渠道来提供农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根本达不到现下农业生产的要求。

1.2文化教育的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的文化站已经不再运作,广播与电视成为了我国农村所使用到的最主要的文化传播手段。仅仅依靠广播与电视根本无法有效实现农村文化教育的职能,文化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引发群众的思想道德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中央的税费改革的实行,提留、农业税等税费的取消在为群众减轻了负担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乡镇政府的收入,在经费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乡镇政府便更无暇顾及为文化教育工作提供资金支持,而资金的不足又导致了我国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无法保证农村文化教育的良好进行。

查看全文

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探讨

1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的必要性

在政治、经济和社会运行中,行政管理体制作为最基础的影响因素,其不仅是国家行政管理运行的根本模式,同时也是国家行政管理效能的最主要制约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政府机构也加快了自身的改革步伐。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仍然没有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有效的衔接,在社会保障方面还存在诸多的缺陷。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还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直接干预和人治管理的现象,这对当前行政管理运行的高效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我国依法治国及民主管理的推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加强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及改革,使其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更好的适应,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确保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为构建高效型和服务型的政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的具体建议

当前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将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重要的目标,充分的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对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及建设,从而有效的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打造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2.1政府要明确职责,抓住改革重点

在当前现代化行政管理工作中,需要对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顺,明确彼此的关系,充分的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要明确自身的管理权利,进一步对行政审批工作进行精简,实现放权于民,打造高效的政府,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持。一是推动政企分权。地方政府需要加快推动简政放权机制的实施,为企业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确保给企业松绑减压,尽可能的削减政府权力,从而激活市场的潜能,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共竞争的环境。通过推行政企分权,使政府明确自身的管理权限,集中精力抓好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从而做到真正的与企业分权,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二是推动政社分权。地方政府需要与社会分权,加快培养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通过扶持和引导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充分的将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优势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从而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相互支持及相互联动的新体系,强化对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引导和规范。三是推动内部分权。地方各级政府需要充分的对中央精简行政审批的重要意义进行领会,通过精简行政审批来有效的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创新,遵循改革、创新及科学的理念来落实好行政审批权和社会事务管理权的下放问题,加快推动各地方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通过精简行政审批实现还权、放权,打造有限和有效的政府。同时各地方政府还需要落实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对于上级下放的权利要做好对接工作,切实履行好自身的重要职责。

查看全文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优化策略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高校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去行政化”,以此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制度保障。高校行政管理水平是衡量高校整体素质的关键因素,在深化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时期,优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优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化;应用型

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促进高校教学工作发展、推动高端人才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在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去行政化”,为高校学术发展营造自由的空间,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制度基础,为学生创造创新发展的环境。近些年我国一直在强调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高校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但是我们仍要看到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分析,为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拙见。

一、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是基于计划经济以及与这种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系条件下形成的,经过60多年的改革,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相对比较成熟,形成了政府主导、高校自主经营的行政管理体制。但是从实质上分析,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仍然没有摆脱“行政化”的色彩,具体表现在:(1)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能设置不完善。目前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偏多、行政人员办事效率低下是影响高校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高校实施的是校长负责制,然而高校内部存在的党群和行政两大系统在很多方面存在重叠现象,尤其是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之间的突出矛盾关系影响高校领导体制的作用发挥;(2)高校内部机构设置偏向行政化。根据我国高校普遍的行政机构设置的情况看,高校领导班子有十多名领导,下设机构数量非常多,而且每个部门的工作人数也比较多,人员臃肿;(3)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为激活高校的人事管理积极性,今年我国出台了关于细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举措,但是当前高校人事制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是高校忽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进修与培训。高校将岗位进修机会提供给了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而忽视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另一方面从事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较低,尤其是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4)人治色彩浓厚。虽然高校在积极构建依法治校,但是基于行政化管理特点,高校的管理仍然多以校长或者党委书记的意志进行管理,在处理高校问题时存在“找领导、找熟人”的错误思想;(5)行政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从当前高校的决策自主权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仍然受限于行政部门的管理,尤其是在高校的人事招聘、学科建设上缺乏自主权,进而影响高校的发展;(6)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将工作放在完成校长或者书记交代的工作上,以完成上级任务作为考核自己的标准,并且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解决,结果造成管理工作越位、错位现象突出;(7)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僵硬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高校后勤工作仍然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进行管理,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后勤管理费用要占到高校教育支出的很大部分,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行政化给高校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二、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查看全文

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

1引言

我国开创环境保护事业已40余年,长期以来,我国沿袭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以工业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主要职责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种管理体制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些具体的管理方式至今也依然是极为有效的。然而,在我国已基本确立并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国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却越来越显露出对市场条件的不适应性,甚至正成为阻碍实施有效环境管理的桎梏。因此,对现行环保行政管理体制作重大的、根本性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2现行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是全球公认的准则。但从环境管理的内涵、特点及我国的环境管理战略等几方面分析,我国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偏差并与我国的环境管理实际需要相脱节,极不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

2.1从环境管理的科学内涵看我国现行环保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理论偏差

环境管理的科学内涵可大致概括为: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及教育等多种手段,限制(或禁止)人们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鼓励人们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全面规划、综合决策,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达到既能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的目的。其核心是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从其内容看,环境保护的范围应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生态)管理,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二是区域环境管理,包括整个国土的环境管理,大经济协作区的环境管理,省区的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乡村环境管理及流域环境管理等。三是部门环境管理,包括能源环境管理,工业环境管理(如化工、轻工、石油、冶金等的环境管理),交通运输环境管理,商业及医疗环境管理等。从理论上而言,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管理工作应当涵盖以上的诸多内容,但从我国承担环境管理主体工作的环保行政管理主体(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地(市)环保局———县环保局)的工作内容和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看,我国环保部门所承担的工作主要还只能是涉及部门环境管理中工业环境管理部分。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进入了公害发展与泛滥时期,这个时期,现代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部门,如石油、化工、电力等,环境污染和破坏空前加剧,以至发展为社会性公害,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环境管理重于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即控制工业污染,而对于整个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缺乏全面管理。这一时期也正是我国环保事业的起步时期,我国的环境管理思想深受其影响,此后制定的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都主要是针对工业“三废”和噪声污染的管理,而对环保部门所应承担的资源(生态)保护职责少有明确的法律和职能的规定。在国务院批转的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的报告中,我国政府将环境管理部门的任务概括为“统筹规划,全面安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应当说,这一概括对环境保护管理职能的定位是基本准确的。但由于缺乏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环境管理工作都重在“组织实施”,所谓的“统筹规划”和“检查监督”基本流于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共同的发展战略后,工业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把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同时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此影响下,我国虽也对新型的生态、环保、经济发展理念作了积极倡导,但多重在宣传、引导,“雷声大,雨点小”,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作实质性的切入和推动。如环保部门如何有效介入生态资源管理?对此有没有可操作的法律依据?在机制上如何保障?恐怕是所有的环保人士都无法说出明确的答案。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现行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即对环境管理的内涵缺乏科学的把握和定位,同时对实施严格的法制化的环境管理缺乏保障机制。当前,世界各国的环境管理都已进入了一个更为全面、深化、科学有效的全新发展阶段,在我国已有不少省份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调整和修正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将延误发展环保事业的极好时期,痛失契机,还将严重阻碍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