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15:00: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政管理模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管理模式

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行政管理篇1

摘要:鉴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研究现状,以及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共同学习的深入融合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行业需求为引领,有效融合企业行政管理课程与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一方面加强了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专业课程建设;另一方面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更加具有职业化特征,符合中职学科教学要求,有较好的研究意义和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行政管理;教学融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融合案例背景

(一)信息技术跨学科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逐渐加深,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已经成为当下流行的发展趋势。但是围绕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研究较多,而真正实现学科融合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对应辅助的信息技术手段的研究却有限。

查看全文

机场行政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双流机场的行政管理工作与机场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实现对机场各项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在机场的行政管理工作当中,应当根据机场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灵活采用相应的行政管理方式,以实现对机场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机场运营的成本,实现机场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双流机场;行政管理;经济效益

2015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全球排名跻身前三十。双流机场也是中国的第四大航空港,属于中国内陆地区的航空枢纽和最重要的客货集散地,因而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繁忙的国际机场。在国际民航权威认证机构Skytrax的“2015年世界前百位主要机场排名”中,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全球排名为第50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拥有丰富的航空业务资源,从人流与物流两方面为商业运营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发展条件。但由于我国国内运营的机场商业化水平很低,一直落后于西方先进机场,在机场的管理方面,主要是保障生产运营。近年来,国内大型机场开始关注对非航空性收入,并开始采取措施提高该项收入。以期实现机场商业资源的最大市场价值、提高商业收入在总机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一、机场行政管理模式分析

机场的行政管理关系着机场的发展,行政管理与机场的资源、技术、资本、土地制度和劳动等具有密切的关系,行政管理会对以上各种因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机场经济效益的提升方面,良好的行政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了实现机场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必要对双流机场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分析。通过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1.机场的行政管理主要是协调机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调和机场不同主体的行为。机场行政管理模式是具体工作中所用到的理念、制度、程序以及方法的总称。在双流机场的具体运作过程中,行政管理需要对工作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进行协调,例如,对中央或地方政府、经营者、管理者、入场单位等进行协调。因而,强化双流机场行政管理的前提就是要对管理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进行明确,分析其中所涉及到的权利、利益和贡献的问题,从而实现双流机场的最大运行经济效益,获得积极的社会效益。

查看全文

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措施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剖析了我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提出了我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行政管理的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就显现出不适应的状况。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经济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有正确的对策,必须对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进行变革。以认真的态度和充分的准备,积极应对,迎接挑战。

一、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

查看全文

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依然沿袭着科层制管理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或校—院—系三级管理的层级制管理。大学校长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全面行政管理工作,校长之下分设若干名副校长,每位副校长又分管若干个处室部门及院系,院系成为最终负责执行的基层单位。学校通过实施岗位责任制和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确保学校的政令畅通。然而,这种管理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一)机构臃肿及人浮于事造成效率低下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基本上仿照政府机关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建构起来,每所高校少则十几个部门,多则二十余个管理机构,形成了小而全的局面,有时还会出现因人设岗、因人设事的情况,造成了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多头领导,议而不决,决而不断,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由于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件事情由几个部门分管或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协作方能解决,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等情况,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行政效率。

(二)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导致官本位思想滋生

为了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学校的每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按照管理权限和岗位责任被固定在不同的层级上,由高到低层层节制,权利逐渐集中,呈金字塔状分布,学校行政最高层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为载体,通过上级的命令,依靠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来实现。学校的一切资源,包括学术资源都在各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的掌控之下,学术权力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庸,行政资源挤占学术资源成为一种常态,使得本应以学术为中心的高校仍是行政权力决定一切资源的分配,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所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易滋生权力崇拜。

查看全文

计算机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探讨

1前沿

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科学技术迅猛,相应的技术改革创兴进程不断加快。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对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改进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所以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大力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并不断探索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应用有效方式,将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好的应用到我国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之中,促进高校整体教育工作的未来发展。

2计算机科学技术服务于高校行政管理的模式探讨

2.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教学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强化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之中的应用,对于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指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包括高校的班级管理、专业教学科目设置以及教学工作安排等。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应依托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建立教务管理模块,从而强化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优化管理质量和效率。例如:在高校对媒体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可以在学院设置多媒体教学管理部门,并建立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当需要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工作时,开放相应教室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而在周末不上课时,就可以利用管理系统关闭多媒体设备。当需要借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工作时,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管理人员在接到申请后在开通相应教学的多媒体系统。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促进学校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长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时间。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建立相应的选课系统、排课系统等系统,方便教育管理工作。2.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工作方面,包括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学习管理、基本信息管理以及毕业生信息管理等工作内容。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例如:在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过程中,原有的高校学籍管理模式大都采用文件管理方式,将学生的学籍资料装进资料袋进行保存管理,这种管理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占用大量的管理空间。高校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完善相应的计算机学籍管理系统,将传统的学籍资料保存方式变为电子学籍管理,将其储存在计算机容量之中。管理人员只需要将相应的学籍资料输出到系统之中即可,既能够既节省学习管理空间,同时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这种管理方式还能够避免发生学生学籍丢失的现象。2.3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成绩管理中的应用。成绩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考评工作重要内容,同时还会关系到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所以高校必须要重视成绩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建立相应的成绩管理系统。首先,设置好相应的系统管理密码,防止非管理人员登入成绩管理系统修改成绩。其次,要限制管理人员的成绩修改工作,在成绩录入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成绩录入错误的现象,所以应做好相应的成绩修改管理工作,适当限制管理人员的成绩修改操作,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最后,在成绩管理工作过程中还应做好相应的试卷分析、成绩统计、成绩分析工作,从而为高校以后教学工作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依据,促进高校教学和工作的未来发展。2.4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图书馆是高校的资料库,是教师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社毕业论文的主要量资料来源,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强化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当前的社会模式下,应大力促进先进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用,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例如:高校在图书馆管理工作过程中,可以强化图书馆管理平台建设,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图书馆教育管理工作。如可以为学生提供图书查询服务,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建设图书馆资料检索系统,学生通过检索,能够了解相关资料是否已经被借出,方便学生的借书工作。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图书预约服务。学生可以在图书馆平台上进行图书预约,然后再到图书馆中凭借相关证件办理借阅手续,完成借书工作。通过预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将可以将学生预约的书目进行保留,防止发生图书借阅给他人的情况。高校还可以向学生提供图书续借服务,在规定的借阅期间内,如果学生没有完成对该书目的阅读工作,则可以进行续借,待阅读结束后再归还相应的书目。

3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之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能偶有效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改进,对于促进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大力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促进高校的未来发展。

查看全文

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依然沿袭着科层制管理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或校—院—系三级管理的层级制管理。大学校长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全面行政管理工作,校长之下分设若干名副校长,每位副校长又分管若干个处室部门及院系,院系成为最终负责执行的基层单位。学校通过实施岗位责任制和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确保学校的政令畅通。然而,这种管理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一)机构臃肿及人浮于事造成效率低下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基本上仿照政府机关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建构起来,每所高校少则十几个部门,多则二十余个管理机构,形成了小而全的局面,有时还会出现因人设岗、因人设事的情况,造成了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多头领导,议而不决,决而不断,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由于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件事情由几个部门分管或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协作方能解决,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等情况,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行政效率。

(二)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导致官本位思想滋生

为了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学校的每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按照管理权限和岗位责任被固定在不同的层级上,由高到低层层节制,权利逐渐集中,呈金字塔状分布,学校行政最高层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为载体,通过上级的命令,依靠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来实现。学校的一切资源,包括学术资源都在各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的掌控之下,学术权力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庸,行政资源挤占学术资源成为一种常态,使得本应以学术为中心的高校仍是行政权力决定一切资源的分配,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所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易滋生权力崇拜。

查看全文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论文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查看全文

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改革

1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特点

“新公共管理”最早是由胡德于1991年提出的,将英国及其他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纷纷掀起的政府改革运动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其被看作是一种以强调明确的责任制、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以准独立的行政单位为主的分权结构,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技术、工具,引入市场机制以改善竞争为特征的公共部门管理新途径。新公共管理是以管理、业绩评估和效率为标准,在公共部门中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管路方法,病引入竞争机制,把公民当做顾客,以顾客为主要引导,同时加强调整政府职能,优化和有效利用管理人员的自利、机会和风险的意识,使他们拥有合理充分的权利,适应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创造良好的管理绩效并强调对资源利用的节约性的理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表现:(1)政府转变职能,强调政府职能调整和优化,更加关心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的结果。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机构形象;(2)强调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主要包括: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3)注重公共行政传统规范与科学的管理方法的融合;(4)基于新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改革是在完善的法律和规章的基础上进行的,强调法制建设和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新模式下的公共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对市场分析,采用市场经济下私营管理模式,以及市场经济下的私营单位企业成功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

2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来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体制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改革主要是公共行政的传统准则,缺少当前西方各国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的准则。世界各国在公共行政改革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共同的,这一点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如此,因此,了解和吸取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我国的行政改革中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行政机构膨胀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严重,各级财政中出现财政赤字,精兵简政是必须执行的。其次,法律保障意识低下,政府机构改革不够法制化和规范化。行政管理改革受到官僚主义的严重影响,导致行政管理改革无法正常运作,并且不能真正认识到中国行政权利问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然而基于我国的背景和国情以及我国行政管理中出现的弊端,要正视新公共管路理论,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路,进行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规范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逐步建立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3新公共管理模式下行政管理的改革思路

我国要立足自身国情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丰富的原则,进行反思性的借鉴。思考现阶段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特殊维度,主要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人员健康管理模式运用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是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危险因素[1],血脂异常的早期综合防治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饮食习惯与运动方式的不合理,血脂异常人群呈逐年增长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我国居民对血脂异常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多数确诊患者的血脂控制并不理想[2]。随着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开展,对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干预研究成为关注热点。本研究以2009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706例行政管理人员为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对该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状况及其伴发疾病的调查,分析探讨血脂异常的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与实践应用,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干预提供实践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模断面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09-2010年在我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行政管理人员数据完整者共5706人,其中男性4062人,女性1644人,年龄最大89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44.8±13.1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44.49±13.04岁,女性平均年龄为45.48±13.22岁。

1.2研究方法检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

1.3诊断标准

1.3.1血脂异常判定标准依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分类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TG血症、低HDL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TC与TG水平均增高)。1.3.2高血压诊断标准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DBP≥90mmHg,或近2周内未服用降压药物[4]。

查看全文

特色行政管理模式构建迎接挑战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剖析了我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提出了我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行政管理的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就显现出不适应的状况。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经济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有正确的对策,必须对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进行变革。以认真的态度和充分的准备,积极应对,迎接挑战。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