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11:23: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政单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单位财务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保障行政单位工作任务的完成,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预算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以上统称行政单位)的财务活动,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条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
(一)合理编制行政单位预算,统筹安排、节约使用各项资金,保障行政单位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二)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如实反映行政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活动分析;(三)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行政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四)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五)对行政单位所属并归口行政财务管理的单位的财务活动实施指导、监督;(六)加强对非独立核算机关后勤服务部门的财务管理,实行内部核算办法。
行政单位财务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保障行政单位工作任务的完成,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预算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以上统称行政单位)的财务活动,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条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
(一)合理编制行政单位预算,统筹安排、节约使用各项资金,保障行政单位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二)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如实反映行政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活动分析;(三)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行政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四)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五)对行政单位所属并归口行政财务管理的单位的财务活动实施指导、监督;(六)加强对非独立核算机关后勤服务部门的财务管理,实行内部核算办法。
透析行政单位内控与提议
本文作者:梁步腾工作单位:福建省财政厅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起步较晚,一般仍停留在内部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上,没有从内部控制的视角来审视和梳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和经济业务流程,在加强风险防范和舞弊控制,预防违法违纪行为发生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内控环境薄弱,内控意识不强内部控制环境是指构成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氛围,反映了组织内部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基础。而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部控制得以健全和实施的基本保证。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意识相对较为淡薄,尤其是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够、缺乏基本的控制要求和措施、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使相关规定的要求长期不能落到实处。他们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是财政预算资金,只要按要求编制预算、按预算取得资金和按预算用途使用资金就可以,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以至于行政事业单位只注重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而不注重其内部控制的整体安排,在岗位设置和业务流程上没有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导致财政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失控现象。(二)内控制度不全,内控监督乏力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行政事业单位能够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系统完整、科学规范和制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是寥寥无几,只是以一般的财务会计制度或是业务文件汇编的形式代替内部控制制度,更多是通过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报销程序加以限制,没有反映业务流程和关键风险点,以至于难以形成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即使一些单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也存在监督乏力的问题。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大多与财务部门平行,甚至内部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兼任,没有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而财政、审计部门作为主要的监督机构,其监督主要停留在一般经济事项和财务收支上,没有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内控措施不善,内控重点弱化内部控制措施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其合理、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控制的目的。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不够完善,内部控制重点不够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明确的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人员紧张等影响,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容易出现舞弊和错误。二是授权审批制度不科学,一些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一支笔”审批,既降低工作效率,又可能产生大权独揽现象,特别是一些重大事项和大额资金支付的审批,失去监督容易产生腐败。三是预算控制弱化,预算编制一般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造成一些单位重编制轻执行、重支出轻评价,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四是信息技术控制缺失,相当多的单位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到单位信息网络系统当中,以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应把握的几项原则
构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应该遵循我国的基本国情,切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从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出发,应把握以下几项原则:(一)充分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企业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应该说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些理念、原理和方法,已经得到社会和企业的普通认可,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应很好地借鉴,但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充分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一般来说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可以根据组织形式、规模大小、所处行业和竞争状况来确定治理结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控制措施,而行政事业单位是履行政府职能和承担公益任务的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业务活动开展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在组织架构、管理体制、业务活动和控制方法等方面都有别于企业,因此内部控制也相应有所区别,应充分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但可以很好地借鉴企业内部控制的理念、原则、方法和措施。(二)充分吸收现行的财政财务规定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已经有一整套包括财务制度、会计制度、预算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等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规定都分散在不同的业务对象和内容,没能形成完整的相互制衡的制度体系,不能满足单位全面财务风险管控的需要。但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每一项经济业务来说,又可能涉及到预算编制、授权审批、资金支付、资产处置、账务处理、监督检查等环节。因此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仍然离不开现行财政财务相关规定,只有进一步对这些制度加以梳理充分吸收,并整合到内部控制体系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充分反映内部控制的重点和主线行政事业单位是以提供公共服务和非盈利为基本特征,其涉及的业务事项范围与特定的具体职能相关,如行政单位有财政、计划、环保、卫生等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有教育、文化、体育等公益部门,这些单位的职能相差很大,很难对所有的业务事项控制进行统一的规定,必须从中提炼出能够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共性的东西加以规范,形成一条主线并通过这一主线起到统领的作用。纵观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事项的处理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行政单位还是事业单位,在处理任何业务事项时,财务会计工作始终贯穿于业务事项的全过程。因此要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防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重大财务风险、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必须以财务会计为主线,保障各项管理规定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主要内容
上面提到,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以财务会计为主线,围绕行政事业单位的共性问题进行规范,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因此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一)预算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的依据是经过批准的预算,预算规定了单位支出方向和支出规模水平,所以预算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预算控制要贯穿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决算编报、绩效评价整个过程,通过控制做到预算编制科学准确、预算执行严格有效、预算分析及时透彻、预算调整合法有据、决算编制真实完整、绩效评价客观有用。(二)收支控制收支是行政事业单位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是单位正常开展业务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财力保证。收支控制要做到收入来源合法合规、应收尽收;支出审批程序合理,严格开支标准;收支核算及时准确、严禁账外设账;财政票据管理规范、严格使用范围;收支检查严格全面、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资产控制资产作为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业务活动并履行职责的物质基础,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资产控制要做到资产配置合理高效、提高资产使用效能;货币资金收付流程严格规范、防止资金短缺;固定资产及物资保管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四)建设项目控制建设项目是单位自行或委托其他单位所进行的建造、安装工程,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和资金量大的特点,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建设项目控制要做到项目立项充分论证,实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项目概预算编制合理完整、严格审核批准;项目招标严格程序、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项目收支如实核算、确保建设过程全面反映;项目竣工决算及时办理、做好资产验收和移交工作。(五)采购控制采购是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采购控制就是要保证单位各项采购业务符合政府采购政策,做到采购业务纳入部门预算,编制采购计划;采购方式严格审核,符合采购政策;采购过程公正透明,程序合法;采购验收严格有效,出具证明;采购记录全面及时,反映全貌。(六)信息系统控制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系统控制既是控制措施也是控制内容。一方面可以将内部控制措施嵌入到信息系统,防止人为因素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另一方面如果信息系统本身存在漏洞或不安全,可能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更加严重,因此加强信息系统的控制十分重要。信息系统控制要做到系统开发符合规范、满足需要;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准确无误;系统维护及时有效、确保质量。除了上述几项主要内容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内部控制的重点,如医院、高校可以对债务管理、经济合同管理或者专项资金等加强控制,防止错误与舞弊的发生。
行政单位资产管控系统研讨
一、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形式有固定、流动、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往往在国有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对行政事业类的资产却忽视不理。所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保障体制,是当前资产管理机制改革发展与应用的新课题。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工作人员对资产管理不够重视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许多资产只有固定资产总账,无明细账;有物无账,有账无物;有账无卡,有卡无账的现象几乎随处可见。如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新建、改建和装修楼房是无原始凭证、无账和无产权证的三无物品,造成有物而无账的大批无财产;或是某些单位毁损已久的财物,长期不办报废和销账手续,不定期盘点资产流向,财物散失也浑然不知,建筑房屋附属设备如吊扇、办公桌、空调、热水器等全部算入房屋造价之内,造成账物计价不详不实,最后大都因没有处置依据而无法核对。对账物管理的不足,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缺少工作人员,二是重视不够。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
增强行政单位内控对策综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对加强单位经营管理,保护单位财产安全,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等具有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时下,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如雨后春笋,在各大中小企业,不断被建立健全。而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长期以来均以财政、审计等外部监管为主,内控管理尤显乏力。随着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的施行,诸如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报销等,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强化专项资金监管、规范财务核算有了新的突破。但与此同时,一些强有效的监管措施也在行政事业单位悄然撤退,如我县实施的委派会计制度,已开始由专项资金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转向重点工程项目,这势必要求,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内控管理制度。现今行政事业单位尚存财务收支无法有效控制,超预算严重,大量违规违纪事件的暴发等问题,内控管理的乏力可谓一大祸首,内控管理薄弱的原由,主要表现如下:
(一)管理层和业务层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领导在思想上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直接限制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业务简单,单位领导就认为没有设立财务内控制度之必要;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因领导重抓业务,轻财务管理,忽略了制度的执行,将内控制度束之高搁,等同虚设。二是部门负责人和业务科室财务意识薄弱,常以手续繁琐,影响了办事效率为由,抵触和拒绝内控制度实施,不配合财务监管,致使内部会计控制无法落到实处。三是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很多干部职工错误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和国库支付监管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单位内部甚至可以不需要财务核算,更别说内控管理了;以上种种思想,直接制约了行政单位内控管理的加强。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用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一些专项经费的管理制度,仅对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规定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并不能解决单位资金的实质安全性。部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将内部控制面覆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各业务环节,会计内控制度是有了,财务部门也在实施了,但相关的业务部门的内控制约机制则相对缺乏,致使财务部门无法掌握一线业务准确信息,也就无从控制和监管。甚至个别小单位,由于本身业务简单,财务核算也较简单,根本没有内控制度,将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人担任。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薄弱、账目混乱、财产不实和数据失真。
(三)财务人员素质不够专业,包括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现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大多数是从其他非会计岗位转岗而来,由于缺乏相应的后期培训,自主学习能力差,加上缺乏学习交流,业务能力不强,造成记帐随意、手续不清、差错频繁以及会计资料严重缺失等问题。同时,由于人员编制之故,会计人员缺乏,一人多岗,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及经办人没有很好的分离,相互之间缺少制约和监督。也有少数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发生少列收入或截留各种现金收入、公款私用、私设小金库等贪污挪用舞弊行为,从而直接影响会计工作质量。
(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措施不够有力。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科学,执行预算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近年来,新政策不断推出,工作计划不能及时具体化,致使预算编制内容未能细化。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执行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总体看,单位缺乏全员参与,预算体系不健全,内部没有按组织结构对财政部门预算进行分解细化,没有对各科室人员的责任进行预算约束,例外审批过多,缺乏预算调整和考核机制,其结果往往是总量超预算。
(五)财经纪律执行不够严密,监督约束作用不够明显。目前,就本县而言,审计部门审计范围也限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且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诸如虚列支出套取资金,私立小金库,违规发放福利,甚至挪用公款,逃避监督。相关部门往往对事不对人,只求整改,而无相应的处罚,严重削弱了执法力度,从而难以形成规范有序的外部监督体系。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建设乏力,受人员编制所限等因素,人员缺乏,或形同虚设,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审计机构,更别说内审人员队伍建设。这样势必造成内外部监督机制弱化,使内部控制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综上所述,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有效执行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小议行政单位绩效审查探讨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社会公众都希望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有更多的监督权、知情权。因此,作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行政事业审计,必须转变审计观念,把握目标定位,拓宽审计思路,明确审计重点,使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提高财政支出的绩效,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一、转变审计观念,拓宽审计思路
预算执行审计,过去仅仅停留在对其真实性和合法性上,只要出去的资金符合开支渠道,手续齐全,至于资金是否用于原定的目标、其效用如何,则往往不太深究。随着人们对公共财政的认识,公众对政府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他们更关心的是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审查资金的来龙去脉、违规违纪金额,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其审计评价往往可以用数字来量化,或者用逻辑关系来判断,并没有从效益的层面上,来衡量资金是否应该投入,投入的效果如何,是否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而绩效审计除了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以外,主要是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政府预算管理和公共财政体系的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计的手段和方式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不仅要审查原始的财务数据,还要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推理,分析影响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因素。因此,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审计观念,拓宽审计思路,把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从任务型、程序型向目标型、效率型转变。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上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摆脱传统审计的束缚,跨出财政财务收支的框架,从完善机制、体制入手,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为宏观经济和政府预算管理服务的功能,满足成果使用者对审计的要求;在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上,要把重点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根本目的,既要审查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同时也要审查预算安排的经济性、财政投入的效益性,确保资源配置趋于合理。既要审查一级预算单位,也要审查以政府财政支出为纽带的政府部门整体经济活动的情况,使审计目标由过去的“鉴证”形式向事前确定目标,事中和事后评价的方式转变。既要审查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投入、投量,也要审查管理活动中的绩效,使审计评价能够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提出建议和意见,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二、选好审计项目,明确审计重点
当前,绩效审计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选好审计项目,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是审计立项的首要问题。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有的财政投入并不一定产生经济效益,有的则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选择绩效审计项目时,必须要有所侧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绩效审计不能涵盖行政事业审计的全部内容,也无法对每个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做出全面的绩效评价,只能是对某一环节或某一项目、某一事项进行绩效审计。近两年来,笔者所在审计局在行政事业绩效审计方面已作了尝试,如: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农村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审计调查等。从绩效审计探索的实践来看,在审计项目的选择上,笔者认为,要选择那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和公众有切身利益的项目,如:政府投资的大型项目、公共事业服务项目、高科技项目以及政府、机关行政性消耗所引发的老百姓普遍关注的财政资金。既可以使社会公众能及时了解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效益,同时也可以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树立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关注性,审计评价和分析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和反响,审计成果能得到被审单位的认可或运用,能够被政府部门接受或推广。从当前我国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特点来看,政府财政资金使用中的损失浪费问题必将成为审计的重点,对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不但要对当期业务活动的绩效进行审查,还要对业务活动的滞后性效益进行审查,使审计贯穿于全过程。对被审单位的管理业绩做出评价也是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从机制上、体制上、管理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审计成效。
三、确立评价指标,降低审计风险
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综述
固定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维持部门正常运转提供有效的基础保障。但是综观现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及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混乱不规范
固定资产管理手续不严,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程序不健全,没有登记实物台账。固定资产领用时手续不完备,没有领用记录,造成资产管理责任的不明确。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等处置时,不按规定的程序报批,自行处理,也未严格履行会计账务处理程序。重货币资产,轻实物资产。由于在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里,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购置时直接记“经费支出”或“事业支出”,这就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货币资产比实物资产更加重要。因此,就出现了在固定资产采购环节时各级重视,责权分明,但是在采购之后的使用管理环节中却被人慢慢地忽视了。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现象突出。有的单位未实施定期清查盘点制度,长期不清点、监管不力,账面体现的资产与实物不符;有的单位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总额,未建立固定资产台帐,导致实物资产脱离财务控制;有的单位在固定资产损坏淘汰后,只想到更新,却未及时按规定办理报废手续。
(二)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大大忽视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单位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制度,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有些单位虽然也规定每年必须盘点固定资产。但一到年底,财会人员就忙于年终结账和决算,没有到实物管理部门去逐项清点,时间一长就变得难以查清。还有些单位固定资产购置往往带有人为因素,购置时缺少可行性研究,随意性较大,造成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的现象突出。
行政单位年中总结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支出管理是重点,同时也是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关键。在支出的管理上要以实现财政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效使用为目标,这就需要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科学且具有强约束力的监督机制,而内部监督是监督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就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内部监督机制谈些粗浅看法。
一、内部会计监督是法律赋予单位和财务人员的职责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指由本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通过日常会计工作对本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以及由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定期进行的内部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第二十七条中进一步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监督制度,并对单位内部监督制度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单位和会计人员必须自觉承担内部监督的责任和义务。如若不履行该义务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二、内部会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监督按监督的主体不同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本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内部监督大多属于事前监督,它可以规范会计行为,明确责任,奖惩分明,防止工作差错和舞弊,避免因责任不清而导致互相扯皮、推委,甚至越权行事,可以制止一些违纪现象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准确、规范。倘若缺乏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督,那么再严格的外部监督也难以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出现,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难以得到贯彻执行。这一点已被实践所证明。一套完整的内部监督制度可以保护单位资产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一套薄弱的内部监督制度本身就是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犯罪的诱因。所以强化内部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三、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监督的现状
强化行政单位会计控制
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监督和约束财务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国家资产安全、完整。内部会计控制也是及时制止和发现经济犯罪和腐败的最有力的管理工具,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一)做好会计系统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监管制度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重点突出、便于操作的会计控制制度。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建立岗位责任制,进行合理分工,形成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报送和保管处理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
(二)强化审核批准控制规范授权审批控制程序,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相关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此外,对于重要的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国家财产被贪污、侵占、挪用。对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要采取各种措施严禁其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和直接接触货币资金。
(三)实行实物资产保护控制进行资产记录、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主要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盘点、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流失。
(四)加强预算控制机关事业单位必须明确预算项目、预算标准和程序,加强预算编制、审定和执行等各环节的管理,强化预算约束。
行政单位部门决算编审
部门决算是财政部国库司制定的旨在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性财务报告,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每年必编的会计年报,真实、准确、完整、严谨是其基本列报要求。近年来,禄丰县部门决算编审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县85个部门154家与财政部门有经费领拨关系的行政事业单位已全部纳入部门决算的编报范围,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部门决算报表编审工作流程。但在编审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从财政管理的角度对此作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一、部门决算编制现状
禄丰县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的编审水平和质量在不断提升和改进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共性问题,如:编制过程缺乏严谨性、编报口径不统一、部分报表数据信息失真、报表质量参差不齐、决算成果利用率低,编制日趋流于形式等等。
(一)编制环境薄弱,相关单位重视程度不够
良好的编制环境是部门决算编制质量的首要决定性因素,但目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了编报环境的薄弱,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单位对部门决算的认识和了解比较有限,难以意识到部门决算的价值及其重要性。在单位看来,部门决算不如部门预算那样“有利可图”,其作用仅是应付财政部门的普通会计报表,只要能通过财政部门审核即可。基于此故,预算单位很难认真编报部门决算报表。(2)预算单位会计队伍建设滞后,单位理财水平不高,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科学合理的部门决算编制是以准确、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为前提,部分预算单位在尚未进行往来款项清理和扎平账务的情况下就编制报表,降低了报表的质量和可信度。(3)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淡化了财政部门对部门决算报表编审工作的重视程度。当前推广实施的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以“重预算,轻决算”的理念为出发点,对政策的误读使财政部门认为对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应以预算为重心,导致其对部门预算编审的重视和关注程度远大于部门决算。
(二)编报口径不统一,缺乏严谨性和法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