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重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09:00: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业重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业重构

行业重构中市场结构优化诠释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期货业市场竞争的独特性,即经营产品特殊、竞争关系特殊以及行为与绩效不确定,进而采用2002-2006年我国期货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文章验证了SCP假说在我国期货业的适用性,并提出了我国期货业市场结构优化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期货业市场结构优化

由于预期金融期货的推出会给期货业带来巨大利润,自2007年以来,许多证券公司和大型企业陆续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进入这一行业,促使该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截至2008年底,全行业已有91家期货经纪公司实施增资扩股,其中51家期货公司被证券公司控股;全行业期货公司注册资本实现快速增长,有43家期货公司注册资本达到或超过1亿元人民币。在此行业重构背景下,研究分析期货业市场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所谓市场结构是指特定行业中企业的数量、规模、份额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赵旭等,2001),市场结构是产业经济研究的起点,而市场绩效则是研究的落脚点。以新古典理论为基础的SCP框架,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是传统产业组织结构分析的经典范式(Bain,1951),这一框架认为集中度高的市场将导致不完全竞争,降低大企业间的共谋成本,使其能运用市场力量来获取超额利润。该理论强调一个行业的绩效取决于企业的行为,而企业的行为则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结构。

对于以上假说在金融行业的检验,目前主要集中于银行业(赵旭等,2001;秦宛顺和欧阳俊,2001)、保险业(彭雪梅,2001;庹国柱,2002)以及证券业(杜煊君,2001)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而对于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门的期货业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况。本文拟首先分析期货业行业竞争的独特性,再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期货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而结合我国期货业市场结构的现状提出优化的方向和途径。

查看全文

漫谈行业重构过程中中国期货业市场结构优化剖析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期货业市场竞争的独特性,即经营产品特殊、竞争关系特殊以及行为与绩效不确定,进而采用2002-2006年我国期货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文章验证了SCP假说在我国期货业的适用性,并提出了我国期货业市场结构优化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期货业市场结构优化

由于预期金融期货的推出会给期货业带来巨大利润,自2007年以来,许多证券公司和大型企业陆续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进入这一行业,促使该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截至2008年底,全行业已有91家期货经纪公司实施增资扩股,其中51家期货公司被证券公司控股;全行业期货公司注册资本实现快速增长,有43家期货公司注册资本达到或超过1亿元人民币。在此行业重构背景下,研究分析期货业市场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所谓市场结构是指特定行业中企业的数量、规模、份额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赵旭等,2001),市场结构是产业经济研究的起点,而市场绩效则是研究的落脚点。以新古典理论为基础的SCP框架,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是传统产业组织结构分析的经典范式(Bain,1951),这一框架认为集中度高的市场将导致不完全竞争,降低大企业间的共谋成本,使其能运用市场力量来获取超额利润。该理论强调一个行业的绩效取决于企业的行为,而企业的行为则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结构。

对于以上假说在金融行业的检验,目前主要集中于银行业(赵旭等,2001;秦宛顺和欧阳俊,2001)、保险业(彭雪梅,2001;庹国柱,2002)以及证券业(杜煊君,2001)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而对于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门的期货业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况。本文拟首先分析期货业行业竞争的独特性,再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期货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而结合我国期货业市场结构的现状提出优化的方向和途径。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专业群重构关键要素分析

摘要:作为行业性很强的健康类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并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专业群发展面临的许多困难需克服,尤其是在“云物大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重构的方式打造高水平健康类高职信息技术专业群,又如何克服难点,精准解决专业群的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重构、实践体系重组等关键要素问题,是健康类高职信息技术专业群发展的重健要课题。

关键词:健康类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群;专业调整;课程体系重构;实践体系重组

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以来,各个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面对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类专业已经成为普适性、大众化的专业,作为行业性很强的健康类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并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发展特色,专业群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要打破许多固有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在“云物大智”等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结合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通过重构的方式打造高水平行业高职信息技术专业群,克服难点,找准困难产生的原因,抓住以健康类产业为背景的信息技术专业群重构要点问题。专业群建设应围绕产业链逐步展开[1],精准解决专业群的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重构、实践体系重组等关键问题,是健康类高职信息技术专业群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健康类高职信息技术专业群现状分析

(一)在行业高职中处于弱势地位。健康类高职办学重点与特色毫无疑问是以医药健康专业为主体,这是学校长期办学历史形成的办学特点,也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使然,受学校办学主体的影响,信息技术类专业在行业高职院校中处于从属地位,是学校核心专业群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体系的补充,信息技术专业群的实力在学校专业群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二)专业群综合实力不强。由于健康类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一般起步较晚,在行业高职专业群体系中又属于从属地位,学校对信息技术专业在资金投入、师资配置、基地建设、软硬件配置等方面投入不足,使信息技术专业群总体实力不强,专业发展迟缓,找不到新的突破点,在同类专业群中影响力小。(三)专业群办学成果不多。由于受以上因素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专业群在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发展的信心与意识不强,无论是专业群教师还是学校自始至终都将信息技术专业作为学校核心专业群的配角存在,没有将信息技术专业的办学成果放在重点位置,这就导致健康类高职多年来教育教学成果欠缺,缺少成果积累,成果基础薄弱,难以形成创新成果。(四)专业群特色不鲜明。许多健康类高职信息技术专业群在群内专业构建、办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仿效其他高职已有的办学模式与办学思路,没有体现出以健康类产业为背景这个特色,没有深入挖掘“云物大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大健康产业链这个核心要素,即使在办学过程中都希望构建自己的办学特色,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各种原因,与同类高职院校在开办信息技术专业群方面还是大同小异,未真正从根本上形成自己有实际影响力的办学特色,更没有形成特色的办学成果。(五)发展总体规划与思路不明晰。根据对健康类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群办学现状的实际分析,目前,健康类高职信息技术专业群普遍缺乏对专业群的长期规划,专业布局需要系列化、集群化[2],专业群的发展思路不清晰,学校的资金投入、师资配置对信息技术专业群的投入没有长期规划[3],甚至在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中被边缘化,人为地使健康类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群失去参与高水平专业群的竞争资格,使健康类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群再次失去发展的机会。

二、健康类高职信息技术专业群重构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企业会计文化的重构策略

一、前言

近几年来,国际贸易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国外很多大型企业开始入驻中国,这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企业给予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在市场竞争逐渐加剧的背景下,企业会计的正常运行和顺利发展都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会计文化在企业的系统化管理以及各种经济活动中的关键性作用,在当前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会计文化的重要性,以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在日后的财务管理中我们要做到及时完善会计规章制度,实施监督管理工作,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二、企业会计文化重构的内容

1.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

重构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企业会计文化的重构可以更好地把企业会计文化与企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进行有机结合,对会计文化进行重构可以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在企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会计文化进行重构可以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让企业人员可以清楚的了解企业的文化精神,同时也可以理解企业的发展目的,使员工团结起来使企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2.提高财会部门的工作效率

查看全文

战略成本管理在“新零售”模式的应用

摘要:“新零售”模式在由“推式”向“拉式”的转变过程中,零售产业的供应链需要进行逆向的重构,以企业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模式需要改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模式,从原先只关注企业内部转变到联系企业上下游不同节点的价值增值,从原先的竞争关系转变到战略合作的社群关系,从原先的短期逐利行为转变到追求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战略层面。这些与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思想不谋而合,战略成本管理的价值链分析思想之于“新零售”模式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新零售模式;供应链逆向重构;价值链分析

一、引言

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技术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传统零售业的发展受到威胁,以生产推动消费者购买需求的供应链模式亟待改变。传统零售业以B2C模式为主要商业模式,强调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但是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个性化的改变,价值创造逐渐转向“微笑曲线”的末端,由企业内部生产流程为重心转变为以消费者需求为重心[1]。同时,互联网技术要素的加入,使得传统线下消费中的场景化要素逐渐脱离实体环境,消费者不再需要花费额外的成本就能通过网络虚拟等手段获得消费场景的体验。“新零售”模式正是基于“人、货、场”要素,对供应链要素的一种重构[2]。供应链的重构在“新零售”模式中的体现,从以生产推动消费需求的“推式”模式转变为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拉动生产的“拉式”模式中反映。虽然“新零售”是以O2O作为主要方式的商业模式,但是在企业的早期实践中更多关注的是线上零售部分,甚至逐渐出现了线上零售取代线下实体零售的趋势。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线上销售业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获客成本的逐渐增大,而线下实体零售的边际获客成本几乎不变,使业界逐渐认识到线下实体零售与线上零售各有优势,意识到如果只发展线上零售,高额的获客成本会扩大企业前期经营风险;如果只发展线下实体零售,无法发挥信息技术在品牌推广和扩大市场方面的优势,企业同样难以实现持续经营。“新零售”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以大数据和创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实现“线上┼线下┼物流”的深度融合,驱动零售业态与供应链重构[3],其核心是实现线上线下的一体化,以C端作为价值创造的目标,通过数据分析、信息系统来实现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价值创造在网络理论中的创新同样影响到的还有战略成本管理。在波特将成本提高到战略的层次之后,西蒙(Simmonds)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他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成本资料的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所需的信息”。随后,桑克(1989)提出了将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作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分析的结构。价值链分析基于企业作业链进行,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4],“作业消耗成本,产品消耗作业”,通过价值链分析发现,对企业存在的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企业成本管理应当努力减少非增值作业的成本损耗,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与传统成本管理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成本管理的视角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成本活动,局限于通过产品成本的降低实现企业盈利的增值,同时忽视了成本节约的同时可能存在的商品质量下降所带来的损失问题,没有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战略成本管理关注企业内外部整体的成本管控,认为与上下游供应商和消费者建立战略关系实现协同效应可以提高整体价值[5]。李海舰等(2013)对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突破与实践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它相较于传统成本管理具有整体性、外部性、无形性、不可计量性、长远性、和谐性以及无限性等优势[6]。“新零售”模式具有自我迭代的属性[7],需要进行供应链的逆向重构,通过新时代信息技术和物流体系把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粘性。从“推式”模式向“拉式”模式的转变,需要构建新的价值创造模式,必须关注供应链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会导致企业成本乃至整体价值的影响。“新零售”模式的供应链没有传统模式中的分销等环节,对于成本的控制将面临挑战。而战略成本管理思想通过对于价值链的分析,能够为“新零售”模式下企业在供应链重构中的价值创造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为转型中的企业实现成本效益的最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二、新零售模式的价值创造流程:供应链的逆向重构与价值链结构

2016年,马云在国内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但到目前,关于“新零售”模式的定义并没有定论。王福等(2020)认为,“新零售”是运用移动互联网的工具和方法,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提升零售的效用和效率,实现商业情境的时空融合,进而提升消费者体验的零售模式[8]。张建军等(2018)认为,“新零售”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以大数据和创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实现“线上┼线下┼物流”的深度融合,驱动零售业态与供应链重构的零售模式[2]。虽然学界对“新零售”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大致在以下几方面达成共识:一是“新零售”模式区别于传统零售模式,实现线下实体零售与线上零售的有机统一。二是“新零售”本质上是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多维元素的融合,是对“人、货、场”要素的重新架构,是不同元素参数化的效用体现。三是“新零售”模式改变了原先以企业作为价值创造中心的理念,转而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的分析,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实现价值增值。(一)供应链场景化逆向重构零售业的供应链主要由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由于传统零售业模式制造商处于供应链的主体地位,商品销售依赖制造商的生产能力,所以供应链末端的主体并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而商品供应主体的话语权较大可能存在商品质量的良莠不齐,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又增加了供应商和实体零售企业的隐性成本。由“推式”模式所带来的供应主体之间的矛盾竞争关系,使得市场要素之间处于孤立而不是协同合作的状态,将会导致供应链整体成本扩大,对整体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从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角度看,传统零售业由于将企业作为价值创造中心,因而将价值创造集中于产品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而忽视了顾客购买商品所需要实现的场景价值。例如,星巴克咖啡所提出的“第三空间”概念认为,顾客的消费行为包含了对消费场景要素的需求。所以,星巴克咖啡的购买者为了享受咖啡馆安静、有内涵的场景体验而产生了消费需求。这种对于消费情景的需要,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偏好的一种迎合,反映的是一种价值创造理念的转向。针对这种供应链场景化的逆向重构,王福等(2020)提出了以场景化适配为中心的逆向重构机理,即以“场景—需求—情境”“场景—习惯—情境”“场景—偏好—情境”的场景化适配模式进行供应链的逆向重构,主要实现手段是通过商务平台和物流服务等要素,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数据化分析,得到消费者所需要的商业情境、消费场景和消费期望,以这些数据对线上交互体验、线下实体体验和场景效应进行改进,从而实现以消费者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的增值[8]。“新零售”模式供应链逆向重构框架如图1所示:(二)新型供应链模式的价值链升级动因供应链的逆向重构,将会导致零售业供应链中价值链结构发生改变。1.市场环境的变化将导致零售业的竞争加剧这种竞争加剧表现在,一方面科技发展将改变传统零售业的生存环境,零售业供应链中的所有市场主体的能力都会因为技术进步而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逐渐多元,使得市场主体不得不提高企业对消费动向把握的成本投入。两方面的合力将使得供应链的不同主体基于供应链逆向整合视角,可挖掘企业丰富产品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新方式,进而开发与形成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确保企业稳步发展。2.供应链组织结构的优化也会对价值链结构产生影响传统零售供应链中以制造商为主体,价值的创造很大程度上直接产生于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而供应链中部的流通商及商务平台很难获取足够的利润[9]。供应链的逆向重构,有利于供应链中不同主体进行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优化,以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3.供应链的逆向重构是改变不同主体之间关系的一次契机传统零售供应链中,竞争关系的存在使得不同主体之间的经营行为割裂开来,生产要素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导致供应链整体成本费用处于较高的水平。新的供应链中,制造商、商务平台、物流系统和最终消费者之间应实现一种战略合作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商务平台通过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数据分析得到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并告知制造商及时调整生产作业以及协调物流服务实现订单货运成本的优化,这样供应链的不同主体通过战略合作迎合了消费者,增强了消费粘性,实现了全流程整体的价值提升。

查看全文

我国建筑节能法律体系研究

一、建筑节能法律体系的概念分析和进程论述

(一)建筑节能法律体系的概念分析

建筑节能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只有运用了法律手段对建筑节能实施有效监管,才能取得最为有效的成果。建筑节能所包含的内容与整个建筑设计施工、投入使用及后期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建立专门性的法律体系才能将每一个环节有效控制。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的概念。第一,它是对所有建筑节能法律规定的整体规划。我国开始投入对建筑节能法律体系的研究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在法律体系的建设上稍显不足,更无法与发达国家的法律体系水平相比,而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对建筑产品的需求却在日益增加,尤其是当前建筑节能产品的明显不足大大影响着我国建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所以建筑节能体系的建立首先就是针对建筑节能进行整体性法律规划。第二,它需要对所有与建筑节能有关的法律进行协调。建筑节能所包含的各个建筑环节涉及到与建筑工程相关的各方主体,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应当能够针对这些建筑工程的主体来协调统一安排各方履行法律法规的行为。第三,它是建筑节能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对每一项与建筑节能工程相关的施工、管理等行为进行约束、监管和协调,如果一旦失去这一法律体系的保障,建筑节能事业必然无法实施与推进。

(二)建筑节能法律体系的进程

我国的建筑节能法律体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受到重视,并投入了相应的理论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节能法律体系也在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虽然目前与时代同步的发展水平还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但是在经历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过后,当前已经处于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时期。第一,起始阶段。自1979年我国经委对节能提出明确要求后,所有与节能相关的事项都开始了系统的、有组织的落实和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最初的节能规划集中在了工业节能方面,对建筑节能的关注自1987年正式开始,初步的节能构想集中在建筑节能设计中,随后当各种新兴节能材料不断出现后对建筑施工节能材料的技术研究也开始受到重点关注,这一时期可以说建筑节能的基本法律体系建设方向已经明确。第二,发展阶段。2007年起通过对新的能源管理进行研究,新的《节约能源法》出台,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关于建筑节能的重要法制保障,其中对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做出明确定位,保证了节能工作的开展力度与效率。这一时期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但是专门针对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仍然没有过多的实际效果,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许多非节能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第三,完善阶段。自2008年开始当新的建筑节能法实施一年之后,建筑节能的针对性法律法规得到了集中完善,其中针对节能建筑的标准与要求,以及对节能技术的推广等各项详细法律法规得到完善。

(三)当下建筑节能法律体系的情况

查看全文

远程教育智慧化程序设计研究

[摘要]针对工程型远程教育特点,从智慧身份认证、教学资源重构和评价体系建设三个维度出发,设计并实现了智慧化程序设计实验实训平台。该平台采用人脸识别方式实现远程教育的过程控制,以知识块为建设单元,以专业技能提升为目标,重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以分布式智能测评和不同岗位能力需求设计个性化评价机制。实际教学效果证明,该平台创新了远程教育教学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程序设计综合能力。

[关键词]远程教育;程序设计;资源建设;评价机制;身份认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成人(继续)教育的主流教学模式[1]。传统远程教育专注理论型通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应用[2],对工程实践型平台研究较少。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技能,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3]。本文剖析工程型远程教育教学特点,从智慧身份认证、教学资源重构和评价体系建设三个维度出发,探索智慧化程序设计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创新远程教育教学服务模式,对创建智慧学习环境,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一、工程型远程教育的特点

成人(继续)教育的对象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成人,其参与工程型远程教育旨在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5],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晋升任务,具有很强的学习目的性。(1)突出实践性,专注技能提升。工程型远程教育不同于常规远程教育,实践性环境对配合理论学习、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所有学习者都是为了增强岗位竞争力这一核心目标。(2)职业阶段不同,水平参差不齐。远程教育的参与者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岗位,其职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知识储备差距较大,专业技能提升目标也不尽相同,“同质化、普教化”教学模式及平台无法满足需求[6]。

二、平台的整体规划

查看全文

公共艺术与数字化重构分析

摘要:数字时代降临,数字技术在各种艺术门类中悄然渗透,公共艺术也不例外。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首要特征,而由公共性引发的开放性意味着公共艺术总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创新与发展,数字化本身的科技性和互动性与现代公共艺术的特质有了完美的契合点,带来了更好更新的艺术体验,这种新的体验意味着在公共艺术中发生了艺术与审美的重构。以创新为旗帜,以技术为工具,以进化为目标,现代社会公共艺术的数字化新面貌将充分拓展公共艺术的表现力和可能性。基于公共艺术的交互性和前瞻性等特征,其数字化重构的变革是其他艺术门类不断演化创新的排头兵。

关键词:公共艺术;数字化;重构

数字技术改变了公共艺术的传统表现方式、表现空间和表现路径,但是在琳琅满目的数字公共艺术作品面前,在夺人眼球的新媒体、虚拟现实、声光电刺激之余,我们也会思考其背后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既然改变已然发生,那么这种改变到底意味着什么?数字化对公共艺术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重构,本文将从审美、交互、技术、材料四个角度阐述公共艺术与数字化重构的表现。

一、数字化公共艺术数字化

公共艺术是指在作品创作和展示的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技术的公共艺术作品。随着超级互联、数字化浪潮席卷现代社会,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渗透城市建设的各个角落,在智能交互、新媒体传播、传感与定位、3D打印、虚拟混合现实等多个新兴领域都有创新的表达,通过数字化技术精确控制诸如水、光、声音乃至气味等,或采用影像、多媒体装置、互动感应装置、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从表现形式上充分体现了艺术发展的创新要求。这也说明了城市公共艺术是以城市居民集体审美与需求为指导的特殊艺术作品,因其公共性和开放性等特质,成为数字化艺术表达的急先锋,未来可期。

二、公共艺术与数字化的重构

查看全文

计算技术汽车电子应用论文

Abstract:AutomotiveElectronicsisahotpotofthedevelopmentofautomotiveindustry,andtherearemanyspecialrequirementsinthisfield.Asanewcomputingtechnology,reconfigurablecomputinghashighperformanceandhighflexibilitythatsatisfytherequirementsofautomotiveelectronics.Thispaperanalyzestherequirementsofautomotiveelectronics,discussestheappliedforegroundofreconfigurablecomputinginautomotiveelectronicsandindicatessomecriticalproblems.

Keywords:automotiveelectronics,reconfigurablecomputing,reconfigurable-logicdevice,dynamicreconfigurabletechnology.

1引言

汽车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其机械结构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业界对汽车机械性能的改善已经很难再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为了提高汽车的可靠性、功能性和舒适性,电子技术在汽车上被广泛应用。电子技术与机械结构的结合,被认为是当前汽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革命”。

汽车电子技术是汽车设计中的核心技术。汽车电子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汽车的设计者利用汽车电子技术开发新的车型,把它作为改善和提高汽车整体水平所采用的最重要的技术方案;汽车制造商则通过加快汽车电子化的进程,把增加汽车电子装置的数量等措施作为汽车的新卖点和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在国际上的中、高档轿车的设计中,汽车电子产品平均已经占到了汽车制造成本的27。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创造新高。据英飞凌(Infineon)公司预测,到2010年用于轿车上的汽车电子装置的支出平均将占到整车制造成本的50。而在我国,每辆汽车的平均汽车电子设备应用比例要比国际水平低5.5倍[1>。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目前我国汽车产业进步所面临的一大契机和挑战。

可重构计算技术成形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2>。如图1所示,其主要思想是利用可重构逻辑器件(如FPGA)的可重构特性,通过不同的器件配置文件来改变器件实现的功能,从而能够以硬件的性能灵活实现多种应用。可重构计算技术避免了微处理器计算模式因为取指、译码等步骤导致的性能损失,同时也消除了专用集成电路(ASIC)计算模式因为前期设计制造的复杂过程带来的高代价和不可重用等缺陷。可重构计算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在了很多领域,如目标匹配、大数值运算等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查看全文

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互联网+”对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要培养能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创新人才,必然要重构课程体系。本文研究了“互联网+”对会计创新人才的要求,探讨了公共课程体系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实训课程及理实一体课程体系设计,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知识和课程体系融合,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变化,为“互联网+”高职会计创新人才课程体系重构提供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专业创新人才;课程体系;重构

1“互联网+”对会计创新人才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重组和创新出新的产业模式和生态经济。而会计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手段和工具,必然面临互联网、大数据的影响和融合。面对新产业和新经济环境,会计行业必然进入“互联网+会计”时代,传统会计的方法和手段必然被创新的会计方法所代替,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抓住时代趋势,研究会计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才能使培养的会计人才能够更好地迎接“互联网+”的新会计时代。1.1“互联网+”会计信息处理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其中,会计的核算职能就是为经济管理搜集、处理、存储和输送各种会计信息。会计监督是指通过调节、指导、控制等方式,对客观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有效性进行考核与评价,并采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响,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使经济活动的各种信息的传递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输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处理得更为全面、及时、准确,使会计核算更加高效、规范,能更好地为信息使用者、决策者服务。因此,传统的会计信息收集、处理方法将迅速被“互联网+”信息化方法所替代,并成为现在及未来会计人员的必备技能。作为培养一线会计人员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变化,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处理技术,及时更新会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1.2“互联网+”会计职能变化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但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发展变化既取决于会计所处的环境,也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传统的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能在于对会计信息进行核算和监督,互联网等信息手段的普遍使用,使会计的核算职能变得越来越简单,而会计人员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及云平台来对会计信息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分析和决策,这就使得会计职能重心逐渐转变到事前评估和事中控制上,使会计信息更具有效性和前瞻性。同时,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融合下,各企事业单位会选择构建现代化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战略规划、资本市场运作、全面预算管理等,以期将会计核算向价值管理转型。面对新变化,未来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会计人才必须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技术新挑战,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手段来更高效地履行财务分析、决策等新职能,将成为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1.3“互联网+”会计核算手段变化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点会计电算化,人们看到了会计行业日新月异的变革,会计核算的手段从传统的算盘、计算器演变到计算机,会计人必须学会操作各种财务软件,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1994年,金蝶财务软件问世,打出“金蝶软件,打天下算盘”口号。财务软件从最初的简单的核算功能发展到财务管理的功能,再到如今整合财务、审计信息的功能,尤其是“德勤财务机器人”的问世,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核算和管理的工作效率,使得会计人从繁杂的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向高层次的会计职能转型。“互联网+”时代促使会计人学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会计核算技术,更好地发挥会计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功能,因此具备大数据、云计算等会计核算技能是会计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项核心竞争力。

2“互联网+”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课程体系

“互联网+”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是突破了传统会计的核算和管理运作模式,能熟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及决策,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会计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应对传统的会计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互联网为手段,并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融入会计专业课程,以创新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重构“互联网+”会计课程体系。2.1公共课程体系重构。高职会计专业的公共课程是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公共素质而开设,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这部分课程多年来变化不大,而由于“互联网+”高职会计创新人才的能力素养有了较大的变化,导致会计专业人才的公共素质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要求公共课程体系应适应需求作相应调整。在现有的公共课程基础上,压缩原有的公共理论课程课时,增设互联网技术、创新与创业、创新思维与方法等课程,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互联网技能及创新创业意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也使后续专业课程的设置具备基本平台。2.2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互联网+”高职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仅仅依靠在公共课程中增设互联网及创新创业课程是不可能达到的,学校应该将互联网技术、创新创业与会计专业课程深度融合,重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不仅仅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几门课程或减少部分课时。2.2.1将互联网知识、技术融入原有会计专业课程中,重构课程内容当前会计专业主要包括如下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报表分析、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这些课程是以会计各专业岗位为切入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后能够胜任多种会计工作。随着“互联网+”环境下会计职能和方法的变化,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和知识都有了较大变化,如何将相关知识和技能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如何重组课程内容,是高校会计专业教师亟须思考的问题。首先是增设风险管理、战略管理、绩效考核等管理类相关课程。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学科发展迅猛,管理会计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内容,而这些课程在会计专业并没有开设或仅作为财务会计的附加课程。其次是增加互联网技术知识。是将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会计的知识技能结合,还是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会计核算管理的技术,是会计专业教师亟须思考的问题。不管未来是培养专注核算管理的人才还是专注信息收集技术开发的人才,都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因此在课程内容中必须设置互联网相关内容。学校应联合互联网专家,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课程中融入的互联网知识内容及深度,同时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只有先重构专业教师的知识,才能真正重构专业课程体系。2.2.2将创新创业知识、思维及方法融入原有会计专业课程中,重构课程内容目前,很多学校均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也有不少学校的会计专业在创新创业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是都面临如何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的问题。其实,会计专业的课程大多可与创新创业挂钩。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要将全部学生培养成创业者,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会计专业课程内容中可以用项目化的方式融入“创业机会的选择”“企业资金筹措与风险分析”“公司设立操作规程”“不同行业公司纳税筹划”等项目,通过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2.2.3将互联网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加强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有较大的弊端。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多种信息化手段结合,利用网络课程、微课、手机APP教学软件等技术,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软件评分等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扩展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既有课前预习指导及评价,又有课后的巩固、答疑和评分;既有传统的课堂环境的教学,又有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教学软件等环境的教学;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了各种互联网的沟通互动手段,有助于学生学习各种互联网新技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些专业的会计教学网站,通过网络与实际工作的会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学习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学会如何利用互联网等多种信息手段解决问题。2.3实训课程及理实一体课程体系设计。2.3.1互联网技术融入实训课程及理实一体课程。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是会计实训课程和理实一体课程。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会计专业的实训课程,如出纳业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企业财务会计实训等课程,也有不少学校开设了理实一体课程,主张将会计的专业课程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我们认为,无论哪种课程体系,在“互联网+”环境下均应考虑将互联网技术融入课程。目前已经有不少专为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教学软件,高职院校应该合理运用这些软件,将会计实训课程及理实一体课程与互联网技术融合,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熟练运用这些软件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操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2.3.2创新创业融入实训课程及理实一体课程。在学校期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会计专业实训课程及理实一体课程。首先可以在会计专业实训的内容中增加创新创业的知识及技能训练,如在会计软件应用专项实训中增加创立不同行业的企业的账套设计,让学生体验如何根据企业的管理需求创建账套。在纳税实务专项实训中增加不同行业的企业税务筹划的设计,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其次,可以利用学校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成立各个创业团队,并让会计专业的学生为创业团队提供财务及管理服务,构建创新创业的项目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样既服务了创新创业团队,也锻炼了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达到“双赢”效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