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权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07:27: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形象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形象权的民法保护研究论文
摘要: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体系中,没有关于形象权的明确规定,本文提出构建我国法上形象权制度的思路,对形象权的侵权、救济问题进行了分析,系统提出了形象权的侵权要件和救济方式、赔偿方法。
关键词:形象权基本内容权利保护
形象是指表现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相貌”,或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作为“社会生活描写对象”的虚构人物形象或其他生命形象。所谓形象权,是指将蕴含商业信誉、能够产生大众需求的知名形象进行商业性使用并享有利益的权利。作为形象权的保护对象形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真实人物形象,即自然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其个性特征的人格标识。二是虚构角色形象,即创造性作品中塑造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虚构角色包括两种:一种是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即通过小说、故事等作品的语言进行描述来表现人物的典型特征;另一种是艺术作品中的角色形象。
形象权在我国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学者对形象权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还刚刚起步,对形象权的定义、性质、内涵等内容的界定还相当混乱。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形象权侵权纠纷的案件日益增多,因此在司法领域中存在着诸多困惑。实践表明,民事立法及司法应及早对形象权法律制度做出回应。为此,笔者提出了下列构建形象权制度的思路。
一、形象权的保护期限
形象权在本质上是一种财产权,与知识产权一样应有保护期限的设定。而且形象权是在平衡知名人物经济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应对形象权的保护设定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认为,形象权的保护期限及于权利人终身及死后几十年。至于具体的延续期限在理论界和司法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形象权主体的生前保护与死后保护之对象都涉及到人格。与人身权不同,其延伸保护的形式仍然为权利而不是法益。这是由于形象权的财产权性质所致。因此,关于形象权的期间,可考虑为权利人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这一做法借鉴了著作权保护期限的合理内核,也考虑到国外相关立法例的合理规定,充分体现了对权利人死亡后延续财产利益的尊重。
小议形象权的属性及保护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自然人尤其是名人的形象因素进行商业化利用的现象随处可见。对形象权的法律属性,学界看法不一。本文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见解,即应该将形象权定位为人格权之一种。形象权的民法保护从长远来看,需要从立法论的角度制定人格权法或者民法典以确立形象权的人格权地位,从近期来看,可以通过体系解释、扩张解释等解释方法适用《侵权责任法》第2条和第15条的规定。
关键词形象权法律属性民法保护
从形象权的产生历史看,它从隐私权孕育而出。表明了形象权只能由自然人享有,非自然人主体不能享有。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形象利益被开发利用并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自然人形象权在法律上究竟何种属性?应该如何保护这种民事利益?研究这一问题对我国形象权问题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形象权的法律属性分析
首先,形象权具有区别于知识产权的独立特征。真实人物的形象因素一般表现为非物质性客体。虽为社会公众所知悉但其并不具备智力成果的基本因素即创造性。形象权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名人身份中的商业利益。而为实现此目的的初衷绝非“创造性”。因此,将形象权归于知识产权的范畴是不太合理的。
其次,“无形财产权说”重视了形象利益中的物质利益,却忽视了形象利益中所包含的自由、平等等精神利益,也忽视了形象权这一重要的个性化的人格特征。以形象权带来的利益价值差异有别于人格权的平等性,从而否认形象权为人格权之一种的观点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抽象的“平等”具体到引入到商品经济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还要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显然,我们并不能把这两种不同范畴的平等相提并论。
形象权的属性及保护思索
从形象权的产生历史看,它从隐私权孕育而出。表明了形象权只能由自然人享有,非自然人主体不能享有。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形象利益被开发利用并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自然人形象权在法律上究竟何种属性?应该如何保护这种民事利益?研究这一问题对我国形象权问题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形象权的法律属性分析
首先,形象权具有区别于知识产权的独立特征。真实人物的形象因素一般表现为非物质性客体。虽为社会公众所知悉但其并不具备智力成果的基本因素即创造性。形象权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名人身份中的商业利益。而为实现此目的的初衷绝非“创造性”。因此,将形象权归于知识产权的范畴是不太合理的。
其次,“无形财产权说”重视了形象利益中的物质利益,却忽视了形象利益中所包含的自由、平等等精神利益,也忽视了形象权这一重要的个性化的人格特征。以形象权带来的利益价值差异有别于人格权的平等性,从而否认形象权为人格权之一种的观点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抽象的“平等”具体到引入到商品经济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还要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显然,我们并不能把这两种不同范畴的平等相提并论。
笔者认为,形象权在理论上应该属于人格权之一种。尽管它表现的价值或者最终指向的是经济利益,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始终与具体的人格利益密不可分。
二、形象权的民法保护
民事立法回应形象权法律制度构建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形象权的保护期限;形象权的侵权与救济;结束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形象是指表现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相貌”、形象权在我国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学者对形象权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还刚刚起步、形象权在本质上是一种财产权,与知识产权一样应有保护期限的设定、关于形象权的期间,可考虑为权利人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形象权的侵权、形象权的保护对象是指真实人物的各种形象确定因素、形象权属于新型知识产权中的一种、形象权的救济、形象权的救济方式主要包括停止侵害和赔偿损失两种、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适用,应考虑被告的主观上有无过错、在市场价值与非法所得不易确定时,法院可以判令被告支付原告形象的公平的市场价值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体系中,没有关于形象权的明确规定,本文提出构建我国法上形象权制度的思路,对形象权的侵权、救济问题进行了分析,系统提出了形象权的侵权要件和救济方式、赔偿方法。
关键词:形象权基本内容权利保护
形象是指表现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相貌”,或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作为“社会生活描写对象”的虚构人物形象或其他生命形象。所谓形象权,是指将蕴含商业信誉、能够产生大众需求的知名形象进行商业性使用并享有利益的权利。作为形象权的保护对象形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真实人物形象,即自然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其个性特征的人格标识。二是虚构角色形象,即创造性作品中塑造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虚构角色包括两种:一种是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即通过小说、故事等作品的语言进行描述来表现人物的典型特征;另一种是艺术作品中的角色形象。
形象权在我国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学者对形象权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还刚刚起步,对形象权的定义、性质、内涵等内容的界定还相当混乱。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形象权侵权纠纷的案件日益增多,因此在司法领域中存在着诸多困惑。实践表明,民事立法及司法应及早对形象权法律制度做出回应。为此,笔者提出了下列构建形象权制度的思路。
一、形象权的保护期限
市场经济条件下形象权民法保护探讨论文
摘要: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体系中,没有关于形象权的明确规定,本文提出构建我国法上形象权制度的思路,对形象权的侵权、救济问题进行了分析,系统提出了形象权的侵权要件和救济方式、赔偿方法。
关键词:形象权基本内容权利保护
形象是指表现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相貌”,或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作为“社会生活描写对象”的虚构人物形象或其他生命形象。所谓形象权,是指将蕴含商业信誉、能够产生大众需求的知名形象进行商业性使用并享有利益的权利。作为形象权的保护对象形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真实人物形象,即自然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其个性特征的人格标识。二是虚构角色形象,即创造性作品中塑造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虚构角色包括两种:一种是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即通过小说、故事等作品的语言进行描述来表现人物的典型特征;另一种是艺术作品中的角色形象。
形象权在我国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学者对形象权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还刚刚起步,对形象权的定义、性质、内涵等内容的界定还相当混乱。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形象权侵权纠纷的案件日益增多,因此在司法领域中存在着诸多困惑。实践表明,民事立法及司法应及早对形象权法律制度做出回应。为此,笔者提出了下列构建形象权制度的思路。
一、形象权的保护期限
形象权在本质上是一种财产权,与知识产权一样应有保护期限的设定。而且形象权是在平衡知名人物经济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应对形象权的保护设定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认为,形象权的保护期限及于权利人终身及死后几十年。至于具体的延续期限在理论界和司法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形象权主体的生前保护与死后保护之对象都涉及到人格。与人身权不同,其延伸保护的形式仍然为权利而不是法益。这是由于形象权的财产权性质所致。因此,关于形象权的期间,可考虑为权利人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这一做法借鉴了著作权保护期限的合理内核,也考虑到国外相关立法例的合理规定,充分体现了对权利人死亡后延续财产利益的尊重。
动漫产业经营模式研究
【摘要】《小猪佩奇》是近年来动漫界的一匹黑马,它以年创收12亿美元的惊人业绩,创造了动漫产品现象级IP。笔者以《小猪佩奇》为切入点,对其衍生品的经营模式进行深入探析,试图为我国动漫衍生品的经营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动漫产业链;衍生产品;小猪佩奇;经营模式
动漫产业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以动画和漫画为表现形式。其产品链条长,分布领域广,既包括产业链上游动漫作品的创作与销售,也包括产业链下游动漫衍生品牌的生产与经营,而动漫衍生品经营是整个动漫产业链盈利的关键。动漫衍生品的开发经营是指以动漫形象或元素为创意基础,挖掘其潜在资源,研发周边产品,进而投入市场进行销售的盈利模式。《小猪佩奇》是近来动漫市场上的一个新秀。作为一部学龄前动画片,仅上线一年就获得了百亿次的播放量和高达9.2分的良好口碑,截至目前,《小猪佩奇》仍然热度不减,不止动画片,其衍生产品也连续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及其家长以及大部分成年人的喜爱。目前《小猪佩奇》衍生品的授权合作商已经达500多家,衍生品牌高达800多个授权协议。本文以《小猪佩奇》为例,从动漫形象创意模式、衍生品营销模式和品牌授权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对《小猪佩奇》衍生品的经营模式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动漫衍生品开发的新思路,希望为我国国内动漫企业衍生品经营提供发展建议。
一、动漫形象创意模式
动漫衍生产品顺利开发的第一步在于一个成功的动漫作品形象。动漫作品形象的设计和内涵决定了衍生品开发的难度和范围。同时,一个深入人心的动漫形象,也是扩大影响,形成受众基础的保障。进而促进其相关衍生品的开发与营销。
1.衍生品开发意识先行,丰富动漫形象。动漫角色形象的塑造在动漫作品中极其重要,成功的角色形象是决定动漫衍生品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动漫角色的形象设计关乎到衍生品制作时候的难度和成本。其次,一个成功的具有内在魅力的角色形象是吸引人们购买周边产品的重要因素。相比于美日韩成熟的动漫产业链运作模式,国内动漫企业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动漫作品的创作中,而缺少衍生品盈利的意识,从而造成动漫企业盈利困难,为压缩成本,进一步导致许多动漫作品粗制滥造,形成恶性循环。在国内动漫衍生品销售市场中,国外的动漫衍生品销售份额占到了市场的80%以上,本土品牌占有率不足20%。因此,为避免后期制作衍生品时无元素可用的尴尬境地,在动漫创作的初期就要具备动漫衍生品开发的意识。《小猪佩奇》动漫作品中,角色的形象简单可爱,里面不论年龄都是两头身的造型,小朋友在观看的时候更容易接受这样的简单轻松的角色造型。同时,作为动漫中的主人公,佩奇有缺点也有优点,就如同现实中的小朋友一样,这样立体的角色会让小观众在角色身上找到共鸣,从而打心底里接受这个动漫角色。同时在周边产品的制作中,动漫角色简单圆润的造型,还能降低成本,衍生出来的玩偶玩具等产品更利于制作与生产。
人格特征的民法学诠释研究
一、人格特征概念的提出
现在,无论我们是打开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媒介,还是心无杂念地走在街上,坐在咖啡厅里,甚或背包行走乡间,都可能会有各种自然人形象代言的广告充斥眼球。哪怕闭上眼睛,也有名人熟悉的声音向你介绍或夸赞某个产品。我们已经无从考究到底谁是第一位为产品代言的明星,但我们清楚地感受到明星代言广告无孔不入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再进一步观察还可以发现这类广告使我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实质上就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为代言产品的明星形象掏出钱包。形象代言可以快速将消费者对代言人的认知度和识别性转移到被代言的产品上,以影响消费选择,增加销售额度。换言之,具有可识别性的形象可以产生经济利益。一方面是根据知名度不同,明星通过代言广告获得高额的代言费,另一方面是大量商家未经允许擅自使用名人形象为其产品代言后,遭受的高额诉讼赔偿。名人的肖像作为传统人格权保护的内容,在坚持人格权与财产权二分理论的我国民法中,人格权保护精神利益,财产权保护财产利益,那么高额形象代言费的民法正当性基础何在?商家未经允许擅自使用形象为产品代言后应支付的高额财产损害赔偿的民法请求权基础又何在?对这一问题,我国司法实践基本上进入承认并保护此种财产利益但说不清楚为什么的状态,我国学术界虽然也有近二十年的研究,但在基本术语选择上都未达成一致。对于自然人表现于外的,具有识别性价值,并能将消费者对自然人的认知度转移到产品上的外在形象,究竟用怎样的术语概括,民法学界众说纷纭。在基本术语选择上的分歧体现了对形象代言这一法律现象之民法学本质认识不清。术语选择这基础问题没有解决之前,难以实现制度的合理建构。对自然人表现与外并具有可识别性的外在形象,民法学界在术语选择上有以下两种思路:其一为“旧瓶装新酒”的思路,以民法理论中旧有概念概括自然人表现于外并具有可识别性和经济价值的外在形象。如,人格权、人格要素;其二为“新瓶装新酒”的方式,创设民法理论还没有的新概念概括自然人表现于外并具有可识别性和经济价值的外在形象。如,使用形象、人格标识、人格标志、人格符号。
(一)以“人格权”概括自然人表现于外并具有可识别性的外在形象
使用人格权概括自然人表现于外并具有可识别性的外在形象的代表作是程合红2000年在政法论坛上发表的文章《商事人格权——人格权的商业利用与保护》,该文是对以自然人形象为产品做宣传广告的社会现象提供的法律解决路径,全文举例说明了人格特征商业利用现象,但没有交代为何使用“人格权商业利用”这一术语,也没有界定术语的含义。但人格权作为传统民法理论中固有的术语,尤其特定含义。人格权始于财产权相对的,用以保护人与生俱来的精神利益的权利。人格权是一种内向性的非财产权利,显然与承载财产利益的自然人外在形象不同。更何况,将人格权作为商业利用的对象除了在动宾搭配上存在基本语法错误外,也显露出将精神性权利与商业化利用联系起来的内在逻辑矛盾。因此,用人格权这一术语来概括自然人表现于外并具有可识别性的形象不合理。
(二)以“人格要素”概括自然人表现于外并具有可识别性的外在形象
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李建伟和郑其斌的《论人格信息财产权——附着于人格要素的经济利益的定位与保护》一文,文章以人格要素概括这种现象的目的在于标明其与主体本身的天然联系,以确定所产生经济利益的权利归属。但是人格要素在民法学中一般是作为人格权保护的客体来使用,既包括肖像、姓名等外在人格表征也包括身体健康、自由等内在人格需求,而且以其上所承载的精神利益为观察对象。因此,人格要素这一术语虽然可以拉近代言所产生的经济利益与人格利益之间的距离,有助于认识此种经济利益产生的本质和权利归属,但借用人格权保护客体这一术语,容易使人格权本来就不十分清晰的权利体系更加混乱。同时,以人格要素概括自然人表现于外并具有可识别性的形象很难体现其外在可识别性的本质特征。
广告投放合同
甲方:深圳市北奥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乙方:
为了北奥数码事业的发展,甲、乙双方本着双赢的原则共同建设北奥数码系列产品的终端网络形象,共同打造“北奥”数码行业一流品牌。
一、宗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积极开拓无限商机。
二、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2.1、按乙方每月实际销售回款总额,给予1.5%的比例作为乙方的地方性广告形象和促销费用。
二战后英国国际形象研究论文
摘要:英国在二战后建构了自己衰落、渐变、动摇和务实的国际形象。在世界霸权和平的转移中,在平缓而不是大起大落的变化中,英国没有落伍,它仍然在前进。当我们以国际形象的视角回顾英国从二战结束到现在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它的衰落、渐变、动摇和务实。它在这个过程中塑造的国际形象,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英国的实例告诉我们,作为国际形象基础的国家实力的各个组成部分中,人口、国土和资源等自然因素是基础的基础。
关键词:英国;国际形象;启示
二战后英国在相对衰落中失去了领先世界潮流的能力,在世界霸权和平的转移中,在平缓而不是大起大落的变化中,英国没有落伍,它仍然在前进。当我们以国际形象的视角回顾英国从二战结束到现在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它的衰落、渐变、动摇和务实。它在这个过程中塑造的国际形象,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塑造国际形象必须以国家实力为根本基础
没有一定实力的国际行为主体,就不具备进行国际形象塑造的物质条件,国家实力限定了国际形象塑造的方向和潜在空间。上述命题如此显而易见,然而如果把它同英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悲剧的味道,启发我们进一步地思考。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进步是英国历史的主流,它发展的大方向是应该加以肯定的。”[1]然而,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进步并不是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英国国际形象的最主要的特征,它最主要的特征是“衰落”,这最终还是由英国的国家实力决定的。人们在探求英国“衰落”的原因时,“往往首先考虑英国本身太小的事实”[1],支撑这个事实的两个指标——人口和国土正是国家实力最基本的变量。也就是说,英国的实例告诉我们,作为国际形象基础的国家实力的各个组成部分中,人口、国土和资源等自然因素是基础的基础。
在充满自由竞争的国际政治体系中,政治影响力在国际行为主体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对这种影响力的追求势必受到政治资源、国际关系模式、国际社会交往、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而它的作用则是预测、探寻未来的行为[2]。如果我们要依据上面的判断“预测、探寻未来的行为”的话,那么它的潜台词或者说它的进一步的推论就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塑造世界强国形象的机会将更多的倾向于人口和国土大国。
女性话语
一.当今,传播中的话语研究作为媒介研究、分析的重要方法,日益受到关注,其研究课题也涉及到传播学探索的各个领域。比如男女性阅读是要产生差异的,“女人的经验,将会引导她们从与男性不同的角度来估评作品,而男人们对女性读者聚精会神的问题往往是索然无味。”①话语研究可以作为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女性话语的范畴有一个潜在的前提,即男性话语,因而一切谈论女性话语的问题都绕不开男权中心主义。这里,话语一词除通常认为的言语形式之外,重要的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切规范形式。例如福柯的权力话语,萨义德的东方后殖民话语理论都是从一切生活中的规范形式入手。我们分析中国传播中的女性话语,也是除言语之外重点立足在她们生活中的规范形式,是从文化、历史、人类学等深层心理因素去探索问题的症结。
一般说来,中国当代传播中的女性话语常出现的几个问题为:误读、偏移、取悦等现象,即便当代中国有一批女权主义运动,她们也未必能真正正确地解决女权问题。这并不在于中国男权如何强大,而在于女性视觉中对这一问题的立论偏颇,认识上的误置。本文想拟就几个问题作出粗浅的探索。
二.传播中的女性话语研究,本文想分虚构与非虚构两组进行。非虚构性的是指新闻报道、娱乐业、广告等传播中的女性状况;虚构性的则指文学作品、影视文化、绘画设计等与创作相关的传播形式中的女性形象。
虚构与非虚构已构成传播媒介中女性的全部语境,也是中国女权全部的直接现实。因为中国还没有以女权为中心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所以无法从运动、事件等概念谈中国的女性话语,这也许是中国女权就其自身的一个局限。同时在中国也没有像西方的波伏娃、伍尔芙、克里丝蒂娃那样强有力的女性形象;文学作品中也没有具国际影响的女权形象,例如易卜生的娜拉,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因这些严重缺失,使我们谈女性话语显得异常困难,这种无直接实例,又无参照序列的讨论便会显得空洞,力量不足,但它显示了问题,即伪女性话语,或伪女权运动。
我们习惯性的说法是在男权中心主义的现实世界中,女权主义运动认定的标志是女性居于什么位置,从位置而定女权。女人在何种程度上从男权藩篱中解放出来取代男权的中心位置,以此认定女性话语的本质,这是一种以女性为主要视角的阅读中的误读。最简单的例子是我们不能说武则天、慈禧时代就是中国的女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