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07:13: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形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自编双簧:说形象
甲、乙(齐):
开发区形势真是好,二次创业起高潮。
2003年新春到,我俩上台凑热闹。
甲: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是啊,日新月异奔小康嘛。
甲:为了搞好形象建设,我们每个员工都学习了文明用语。
旅游形象探讨
摘要: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在城市旅游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于指导城市旅游规划与开发、城市旅游产品设计和影响游客旅游决策以及旅游目的地重游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论述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和设计内涵以及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南通市现有旅游形象定位中出现的问题做了简单的剖析,同时对其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认为应当采取多头定位的方法,即对市内和市外采用两中不同的宣传口号。并对南通旅游形象的设计和宣传做了相关的论述。
关键词:旅游形象;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形象设计
作为非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南通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占有的地位并不明显。尽管从近十年来的总趋势上分析,南通市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经济效益均平稳和持续地上升,但与其他城市的旅游发展相比,这种增长明显缺乏有效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游客数量增长缓慢、平均停留时间过短、人均消费不高,总体经济效益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因为本身缺乏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及开发项目外,也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不足有很大关系。当今众多城市在旅游的规划与开发中对于旅游形象的重视早已有目共睹。但翻阅南通旅游相关规划,旅游形象相关的研究却相当有限。城市旅游开发缺少一个统一、整体的形象来引导。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路,试图通过对南通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推动南通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非常规发展。
一、国内外旅游形象研究概况
从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率先从感觉出发,提出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概念[1],从而对城市和区域形象产生影响开始,旅游形象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而在众多的相关研究中,对于旅游形象概念、旅游定位与设计的研究最为深入与成熟。下面就这两方面来概括地谈一下国内外旅游形象的研究情况。
(一)对于旅游形象概念的研究
旅游形象缔造以及营销
一、旅游资源介绍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
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文化缺损与形象转换
1.
据新浪科技讯2006年11月18日消息,龙芯处理器的英文名称已定为“Loongson”,产品今后在业界将以Loongson品牌推广,而在学术界会继续使用Godson。Loong为中文“龙”的音译,先前龙芯的英文名称Godson曾被国人根据发音亲切地称为“狗剩”。[1]
Godson英文原义为“教子”,延伸为上帝之子、龙的传人之意;Loong为中文“龙”的音译。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在来源、神性、意蕴、功能等方面多有不同,中国龙取象广博,形态神奇,主要象征和谐、正义与吉祥;西方的Dragon取象窄狭,外貌丑陋,主要代表魔怪、邪恶与祸祟。
可见,中华文化里的龙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和喻义,由此我们处理此类文化意象词语的翻译时必须注意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又要兼顾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中华文化里有关龙的词语还有“望子成龙”,“卧虎藏龙”,“四小龙”等等,龙在汉语里几乎无处不在,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是因为中国龙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是随着各民族的融合而逐步增加各氏族图腾的因素,吸取了氏族图腾动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而完成,它具有鹿、蛇、虎、鹰、鲤等动物的特征,由此逐渐发展为带有幻想的集合图腾,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图腾神。[2]因此,“望子成龙”常常被翻译成“tol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3],电影《卧虎藏龙》的英文名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而“亚洲四小龙”却通常译为“thefourAsiantigers”。[4]诸如此类有关中国龙的英译,均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龙的形象进行了转换,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中遇到了文化缺损这一难题而作出的策略。
本文以中国龙的英译为切入点,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文化缺损和形象转换,并提出对翻译中文化不等值现象的处理策略。
2.归化,异化与文化缺损
企业领导形象透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领导形象的特性、内涵和塑造途径的阐释,力图从领导者自身的角度开拓出提升领导形象的途径,以领导者的魅力帮助企业外塑形象内增凝聚力,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领导形象;探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竞争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实践中,人们发现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砝码,由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自身的形象塑造,以此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诸多涉及企业形象的要素中,领导形象是其中的灵魂和代表,它外影响企业的形象,内影响企业的凝聚力。所以,塑造良好的领导形象是21世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
1企业领导形象是外化性、实践性、过程性的统一
由于领导形象并不是一个深奥的概念,人们有能力根据自身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加以诠释,因此,对于如何界定领导形象说法各异。以往人们普遍以领导者的身高、相貌、衣着、谈吐等作为界定的依据,虽然这种界定方法也从某一方面展示了领导形象,但是仅以领导者的外形等纯感性因素作为着眼点,忽视领导形象的内在素质,容易走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误区,对于领导形象的正确评价应在外形的基础上,加入更为重要的内在修养。笔者认为领导形象可以理解为:领导形象是领导者的内在修养在实践过程中所展现的,被社会公众及企业员工认知的个人素质的总和。
1.1领导形象是领导者内在修养的外化
形象与礼仪领悟
没有想到选修课上竟有《形象与礼仪》这门课程。经过跋山涉水终于得到这门课程。
学了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人的形象如同一个店铺的门面,一个人的个人形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你人际交往的成败。个人形象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他人而反映出来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某某领导有很强的亲和力,某某个人人缘挺好,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这都是个人形象较好的一个表现。个人形象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良好的个人形象是通过自己的日积月累,把好的饿方面不断展现给他人,把不好的地方逐渐改善的一个过程。想要树立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就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而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它们亦称个人形象六要素。
第一、是仪容。仪容,是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
第二、是表情。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第三、是举止。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
形象设计论文:仿生装潢新形象设计的作用
作者:詹伟锋单位:莆田学院艺术系
仿生态设计在包装容器设计中的作用
人们一般通过形状和功能来了解产品。在审视产品的过程中,人们对特定的仿生态信息元素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这便是直观感觉,是了解产品的第一阶段。产品信息一般都是由两种类型信息构成:一是理性信息,如材料、工艺、结构及外观等;另一种是情感信息,如产品形状、颜色、使用功能等。前者是产品存在的基础,后者是产品内容重要的附加形式。产品是否受欢迎,首先取决于产品的理性信息,但情感信息是对理性信息的修饰、补充和说明,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根据产品设计的新理念,创造富含情感信息的包装容器产品,加入人们的情感需求元素,展现情感信息,能消除人与产品之间的隔阂。包装容器产品的仿生态设计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物理需求,也能满足心理(亲和)需求,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
第一,仿生态包装容器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给消费者以亲切感和安全感。由于对生态形态的模仿,仿生态包装设计可以使人摆脱理性信息的束缚,改变由于过多强调理性信息而产生的疏远和冷漠感,使人对产品具有亲切感。仿生态设计基于人类熟悉的自然生态,选取符合人类普遍接受心理状态的生态事物和元素,通常具有率性、自然、亲切的特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消费者在一种温馨中体验仿生态设计,往往容易找到心灵的契合点,不再感到孤独,从而达到心灵的慰藉。在友好的氛围中,设计产品给消费者带来安全感。可以说,仿生态包装容器的设计开发,是当代包装容器产品设计的新宠。如图2,女人体香水瓶身是包装最耀眼的地方。楚楚动人的女人形体,其亲切感,仿佛要带领每位女性去追梦,去探索未来,整体造型就是一件艺术品。
第二,仿生态包装容器设计彰显个性体验,激发消费者对产品形象虚拟的创造热情。仿生态容器造型设计不仅唤起人们的自我意识,还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使人类与自然更加亲近,并在体悟仿生态包装容器设计时,融入个性情感特征及自我人生体验。这种内省的过程,激发了消费者的创造热情。他们在体悟中分析、判断,作出新的解释,使设计者产生新的创作灵感。消费者和设计者似乎在进行无声的心灵沟通,消费者在新产品形象中,感受到无限的人生乐趣。仿生态包装容器设计融入了设计者的个性情感,而消费者在体验不同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激发了创造热情,参与了产品形象的虚拟再创造。比如梳妆台选用什么样的仿生结构造型设计,不同仿生形象化妆品摆设位置、方向、方式等,这些都融入了消费者的个性体验和理解,体现了消费者的虚拟创造过程。
第三,仿生态包装容器设计的新颖性和奇异性极大地丰富了造型设计的形态。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形式,自然生态丰富的结构形式及其发展变化、色彩图案、存在方式、形体面貌、语音特点等,为仿生态包装容器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造型形态。向自然生态学习,不断累积经验,对造型进行甄别、选择、加工、组合,是一个长期的再创造过程。
演讲中的形象礼仪
演讲者上场时务必大方自然,亮相得体,上场后首先环视一下全场,接下来可以进行开场白,演讲的开场白没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可首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并向听众致意。然后可以运用以下形式:
第一,提纲式开场白。演讲开始前,可以先把自己要讲的问题扼要地介绍一下,使听众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顺藤摸瓜,脉络清楚,一气呵成。
第二,向听众提问式开场白。在演讲开头向听众提几个问题,让听众与你进入一个共同的思维空间进行思考。如果演讲人的问题提得好,听众自然会格外留神,等待富有见解的答案。
第三,即兴发挥式的开场白。演讲者可根据会场气氛拟一段即兴开头,这可以把演讲者与听众一开始就紧紧地联系起来,使听众在感情上产生哄鸣。
第四,引起听众好奇式的开场白。即把一些与演讲内容有关的罕见的问题先提出来,使听众产生一种非听下去不可的兴趣。如果有一个与演讲内容有关的有趣的故事,也可用它作为开头。作为一个老练的演讲者,除了精心预备他的演讲内容外,还要注意他的仪态。
演讲时要保持久充沛的精力。在演讲之前,一定要充分休息,养精蓄锐。演讲时则要器宇轩昂或洒脱大方,总之,要表现出气度来。站立要稳,切勿前后摇摆。有的演讲者常常左右移动重心,这会使人认为你心神不定。目光要前视听众,左躲右闪会给人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或者说话时望天,好象是目空一切或思想不集中。或者习惯于低头看稿或看地板,不注意与事后众交流,好象做了亏心事一样。这几种情况,都将直接影响演讲效果。
文学世界动物形象
在人类的艺术史上,史前考古发现的岩绘、壁画等向我们证明了动物是最早进入人类审美视野的形象,但是,在文学研究中,动物形象长期被忽略。“文学是人学”,但并不意味着文学在题材上只能写人。许多为人们熟知的著名作品主要是描写动物形象的,例如:拉封丹的《寓言诗》、阿里斯托芬的《鸟》、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维尼的《狼之死》、波德莱尔的《猫》、麦尔维尔的《白鲸》、高尔基的《海燕》、卡夫卡《变形记》、海明威《老人与海》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动物形象的塑造,已经成为文学世界中一个不可轻忽的现象。就我阅读所及,认为文学世界中的动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象征型”动物形象
恩格斯曾说过:“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它实体的支持,但是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实体,是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1]动物崇拜是远古时期地球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的一种古老的情感,如狼是古代罗马的象征。这种情感投射到艺术上就形成了动物神话和动物图腾。在这两种艺术形式中,动物都“不是以现实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作为象征意象塑造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歌中的动物形象很多都是“象征型”形象,如维尼的《狼之死》。《狼之死》是维尼的著名诗集《命运集》里的一首诗。这首诗1838年10月写于他的庄园梅纳-吉鲁特堡,发表于1843年。这时的诗人生活上爱情上正遭受不幸。他郁郁寡欢,离开社交界,退居自己的庄园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特别是诗人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欲横流、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感到窒息和不满,因而他用象征化的手法,塑造了“狼”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二、“兽形人格型”的复合动物形象
“兽形人格型”动物形象的文学典型是“动物的物种+人的意识、思想、情感”的复合体。它是人和动物的统—,是现实和幻想的统一。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这种“兽形人格型”的复合动物形象。西方最早的寓言集《伊索寓言》、法国17世纪著名的诗人拉•封丹的《寓言诗》、还有莱辛、克雷洛夫的寓言作品、《列那狐传奇》、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卡夫卡的《变形记》、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等;戏剧方面只有阿里斯托芬的《鸟》等少数杰作。在创作中,它们可以是人变身为兽的荒诞形象,当然最常见的当然是现实中的特定的动物形象。人变身为兽的荒诞形象在卡夫卡《变形记》中可以看到,卡夫卡有意让人无端地变成虫子,从而启发人以新的眼光看待世界、人生,揭示了人在西方现代文明中的异化。他笔下的甲虫,是人变身为兽的荒诞形象。现实中特定的动物形象,就是指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动物,不是凭空捏造的。在此基础上,作家塑造了“兽形人格”的动物形象。这种动物形象的例子数不胜举。阿里斯托芬的《鸟》一剧以离奇形式讲述了一个包含严肃内容的故事。两个雅典人不满生活的混乱,逃至鸟的国度。珀斯忒泰洛斯设计建造鸟城(“云中鹁鸪国”),使飞鸟成为宇宙的主人,接受了众多来访者,最后天神终于将王权交给鸟国的故事。《鸟》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现实批判色彩。这种返璞归真的社会政治理想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同时也蕴涵着步入文明不久的先民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反思。作品中的鸟类,像斑鸠、云雀、啄木鸟、沙鸡、猫头鹰、八哥等,均能像人一样谈话,有思想,是“兽形人格”的形象。还有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小说中农庄里的动物都是“兽形人格”的复合形象。
三、“本体型”动物形象
文学翻译中形象思维
一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1形象思维的概念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作家、艺术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在遵循着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之上,始终依赖于具体的形象和联想、想象来进行思维的方式。众所周知,形象思维是由俄国民主主义理论家别林斯基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文艺创作的特殊概念。他在《艺术的观念》中对此定义展开论述,将“诗”改为“艺术”,即“艺术是寓于形象的思维”。许多西方美学家曾经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过这个概念。我国古代的许多文论典藉中也有着大量的同这一概念意思相近的论述。
文艺不仅在描写对象上有其特殊性,文艺反映现实的形式也有其特殊性,因而文艺认识现实的思维方式与科学认识现实的逻辑思维就有所不同。一般把文艺这种特殊的认识现实的思维方式叫做形象思维,以别于科学用于认识现实的逻辑思维。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中也是以同样的方法定义形象思维的,“通常称文学、艺术家的思维为形象思维,是为了区别于哲学、科学家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而说的”,“形象思维的特点与精义在于创作过程中,思维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形象和通过具体事物的形象进行思维。”不管是哪个定义都强调形象思维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它是文学工作者进行创作时必须调动的思维模式。
2形象思维与文学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论中虽未出现“形象思维”的字眼,但是有关它的论述却自成体系中国文学创作者很早就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与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有关,单个汉字(早期的甲骨文最具代表性)便是脑海中的一个形象,甚至十几个形象组成的画面。其中以早期甲骨文最为典型,因为那是汉字的最初原始形式,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尤其是上实际的汉字改革-变繁为简。很多汉字已经失去象形特征。但也有不少保留,比如休息的“休”字让人联想到一人靠在树上歇息的画面。这种造字的思维模式运用于文学创作上便是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