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06:59: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为医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眼科患者焦虑情绪护理干预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眼科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研究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眼科手术患者120例,其中青、中、老年患者各40例,按年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各60例,每组中又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各20例。对照组按照护理程序常规进行术前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通过焦虑白评量表测定2组患者人院时、术前1d、出院时焦虑标准分。结果患者入院时焦虑标准分大于焦虑评定的临界标准分(50分)。术前ld明显大于入院时,出院时小于临界标准分,且明显小于人院时评分。护理干预组入院时焦虑标准分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术前ld以及出院时明显小于对照组。手术前1d对照组中的老年组焦虑标准分高于青年组,中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出院时,中、老年组均高于青年组。护理干预组老年组焦虑标准分术前ld明显高于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出院时,青年组与中年组之间无差异;老年组高于青年组。术前Id及m院时青、中年组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组低于对照组。结论眼科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在手术前1d焦虑程度最高;中年患者的焦虑程度高于青、老年,而护理干预对眼科手术患者的焦虑情绪均有明显积极影响。对青、中年患者的影响较老年患者更为显著。因此,在眼科手术前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干预十分必要。
关键词:眼科手术;焦虑;焦虑自评量表;护理干预
眼科手术治疗虽能解除患者的痛苦和视力障碍(如白内障手术),但也可能因破坏性手术使患者增加负担(如因外伤行眼球摘除术)。患者思想压力大,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甚至拒绝治疗乃至轻生,从而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其中焦虑是最常见的应激反应之一。护理干预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医护心理学的理论,通过人际交往,影响或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方向发展。其目的是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消除不良情绪反应,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因此护理干预对眼科手术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几年来,我们运用护理学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对120例眼科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以观察对眼科手术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眼科2004—2007年收治的120例眼科手术患者,其中男51例,女69例,年龄14~80岁,平均年龄47岁。青年(<30岁)、中年(30一50岁)、老年(>50岁)患者各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各60例。每组中又分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各2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1)干预方法。对照组按照护理程序常规进行术前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下干预:①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收集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及对疾病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②做好术前心理疏导,让患者说出内心感受,鼓励并提供合适的场所允许患者宣泄不良情绪,进行认知抗辩法心理治疗。③术后恢复较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尤其是术后配合治疗的体会。④利用图片、录像、小册子、讲课等方式进行手术方法、恢复进度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增加与家属的沟通交流,取得积极配合。
超声科护士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探讨论文
在市场经济下,医院也在面临着竞争,谁拥有优质的服务、精湛的技术、良好的人才素质,谁就拥有信誉、拥有患者。随着现代护理的迅速发展,护理模式已由以往单一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逐步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对护士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超声检查已成为常规检查项目,前来超声检查的人越来越多,这给超声科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也对分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诊护士的举止言谈、仪表、行为规范、人格素质能给患者留下第一印象。这一印象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情绪、心态变化等。因此,作为超声科的分诊护士,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和真挚的同情心、敏锐的观察力、美好的语言、积极而又稳定的情绪,使分诊丁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1、道德素质要求
道德素质是素质培养的核心,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其他素质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高尚的医德要求医护人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这一高尚的医德并不是抽象的。它要求护士首先要理解患者、尊重患者。
2、心理素质要求
护士的心理素质是指从事护理工作的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护士的认知能力、思维反应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应变力以及情态、意志、气质、性格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通过学习、锻炼才能培养出的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消除患者的烦躁与苦恼,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把家庭的不悦消失在上班的路上,以一种文雅、恬静的表情,落落大方的姿态对待患者,患者才能认可护士,才能和护士交流真情实感。
3、业务素质要求
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分析
[提要]“医者”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中人文缺失现象严重。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医学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该文对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理念、课程设置等进行了归纳概括,结合已经实施的各种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对医学人文教育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
唐朝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中说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者仁心,仁爱是“医者”的必备条件,“医者”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中人文缺失现象严重,医生重疾病,轻患者;重技术处理,轻沟通技巧。医学与人文的分裂使得医学日趋技术化,而人文关怀则被边缘化,由此也引发了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确立的今天,医学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据统计,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占比较低,平均约为7.45%,而国外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1-2],值得深思。
1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的经验
国际医学教育对人文素质培养依然十分重视。自20世纪50年代起,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医学院校就已相继推行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面对医学模式的改变,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对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伦理、沟通技能等提出要求。美国医学院协会发表了《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指出“对包括整个医学文化内涵在内的医学教育都要进行改革”。英国总医学委员会(GMC)于1993年发表报告《明天的医生》,提出改革医学教育,把医学伦理和医学法学变为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鼓励医学生发展临床思维和批判能力[3]。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医学院协会要求扩大人文选修课程,形成了涵盖哲学、文学、艺术、法律、伦理、宗教等方面的学科群。哈佛大学于1985年实施“新途径”综合课程计划,在医学生的临床实践阶段设置了110门选修课程,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行为医学和医学学科的结合[4]。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则普遍开设了了解患者、全人了解、临终关怀等课程,注重人文、自然、医学、社会的交叉融合,运用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对现实问题综合分析和探讨,保证医学和人文的有机结合[5]。
2本院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
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实证研究
1医学人文课程改革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北医科大学2007级122名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均为本科一批次学生,女生64人,男生58人。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参考和借鉴了1997年华中理工大学理工科的大学生文化素质问卷的部分内容,结合了河北医科大学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咨询相关专家并进行了修订。调查方法:对调查人员进行为期6个月的培训,问卷调查时在教学教师的主持下,学生闭卷完成。在填写问卷之前由课题组成员对问卷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解释说明,问卷当场收回。统计学方法:用EpiData数据库收集整理,用SPSS15.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1.3研究内容
焦虑抑郁共病研究论文
【关键词】焦虑抑郁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简称焦虑、抑郁共病),据WHO和美国Michingan大学流行病学调查,共病率达50%[1],C.LindsayDevane报道85%的抑郁患者伴有焦虑症状,58%的患者一生有焦虑症的诊断。广泛性焦虑(GAD)在社区的患病率可高达60%~90%[2]。国内报道抑郁症出现焦虑症状67.5%,符合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50%[3]。由于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症状易反复、多变,医师之间诊断一致性低,诊断和医疗处理的难度增加。因此,焦虑抑郁共病已成为当前全球精神病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也引起了国内许多同道的重视[4、5],现将进展情况作一介绍。
1概述
共病(comorbidity)是指一个患者符合>1种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有多个诊断。并涉及到患者的全部症状、体征和病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comorbidanxietyanddepression,CAD)是指患者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障碍,且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
当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下文均简称:焦虑抑郁障碍)同时发生,他们分别能否当作原发性诊断,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关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关系有3种观点:(1)一元论:即连续谱论,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2)二分论:认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二种不同性质的疾病;(3)共病论:认为焦虑和抑郁共存时,是一种不同于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的独特的疾病实体。
2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6~7]
医师培训对医学教育的启示
1烟酒行为现状
表3表明,培训学员吸烟率为37.3%,其中男性为58.8%,女性为2.6%;饮酒率为28.4%,其中男性为41.1%,女性为8.2%。吸烟和饮酒者主要为男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181.98,P1<0.01;χ22=79.15,P2<0.01)。
2睡眠状况
表4表明,入睡时间在晚上11点以前、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学员仅占40.8%,不足一半,显示多数培训学员睡眠时间不够,易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男学员整体睡眠状况不如女学员(χ2=18.27,P<0.01)。
3体育活动
表5显示培训学员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主要包括散步、跑步、球类运动,其他项目有游泳、骑车、武术、健身器械、舞蹈、爬山等。每周活动次数在3次以上的学员仅占1/3(33.6%),每次活动时间也较短。在活动项目和每周活动次数上存在着性别差异(χ12=22.17,P1<0.01;χ22=15.06,P2<0.01)。
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论文
【关键词】黛力新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许多学者认为FD与胃肠动力学障碍、胃电活动异常和神经精神因素导致的内脏神经敏感性增高有关,因而FD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作者自2004年8月至2007年10月收集经胃肠促动力药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无效的FD患者,改新型的三环类抗焦虑抑郁合剂黛力新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患者中,男7例,女14例;年龄31~48岁,病程12个月~6年。就诊具有以下条件:⑴餐后饱胀不适、早饱、反复上腹疼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6个月,近期3个月持续有以上症状,经胃镜及肠镜检查排除食管、胃及结肠的器质性病变;B超及肝功能检查排除肝、胆、胰器质性病变[1];⑵无腹部手术史。⑶入院前使用H2受体抑制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和促动力剂>6周效果不佳者。同时治疗前后均接受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项)和焦虑量表(HAMA,14项)测评。
1.2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心理护理论文
【关键词】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过去实行的功能制护理,以任务为中心,把护理工作简单地划分为系列各不相关的任务。护士只是被动、机械地完成眼前的任务,很少考虑患者的个体需要,失去了系统地照顾患者、相互交流的机会。这种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现代临床护理应以病人为中心,解决患者的实际需要,满足其心理和身体两方面的需要,成为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整体护理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对患者的认识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偏重于躯体因素同时转向患者的心理创伤和反应,由着眼于生物学因素分析转向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1]。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研究表明,现代造成大量死亡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是多因素致病,无数研究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的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护理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2]。
1现代医学模式对心理护理的要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现代疾病是综合多因素致病,要对上述三轴系统进行全方位诊断治疗,注意情绪、个性、不良行为、心理应激这四大因素。要求护理工作者:(1)计划护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2)心理护理,调节患者的社会角色(重视患者同医护人员的关系,不应存在求和被求的关系),稳定患者情绪,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应激反应,调节其情绪变化,帮助患者增强适应能力[3]。
2心理护理的原则
心理护理内容较多,在进行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遵循一定原则[2]。(1)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以减轻新的情绪反应,心理护理以减轻情绪对身体的作用,阻断情绪恶化加重躯体反应的恶性循环,建立心身良性循环能达到心身协调。(2)心理护理目标的个性化。同一类疾病,患者都有某些相似的心理反应和躯体反应,但是,作为某个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家庭经济状况等各异及遗传素质不同,其个性特点亦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应激反应就发生了特殊性变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有计划的心理护理。(3)实施中解决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心理护理工作中,首先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视其为患者最主要的问题。由于在现代疾病中(多为慢性病),多数目前还未寻找出特异的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就产生悲观消极、甚至厌世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心理-病症加重-心理的恶性循环。医护人员应就此给以心理疏导,讲述心理因素对疾病影响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重视医院环境(医护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系、精神环境)。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亲切感,促进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积极配合医疗护理。
精神科强制医疗患者心理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互动达标理论在精神科强制医疗患者心理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2016年12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70例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35)、观察组(n=35)。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互动达标理论指导下护理,比较2组心理状况。结果观察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缺损程度及病耻感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动达标理论应用在精神科强制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可显著减轻其负性心理,作用确切。
【关键词】精神科;强制医疗;心理护理;互动达标理论;应用效果
据唐忠民等[1]调查,我国重度精神障碍患者在1600万以上,但仅有20.0%的患者接受住院治疗,另有80.0%患者分布在社会中,给社会安定留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确保精神障碍患者自身及社会安全,应对拒绝治疗的精神病患者采取强制治疗。强制医疗是对经司法鉴定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障碍患者进行强制性医疗,确保精神疾病患者健康利益,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2]。但强制医疗患者普遍存在拒绝合作、依从性差、烦躁、焦虑等心理行为,故临床应重视强制医疗患者的人文关怀,使患者获得足够的尊重、理解与关爱。本研究对精神科强制医疗患者心理护理中采取互动达标理论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精神科2016年12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70例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将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22岁~52岁,平均年龄(33.74±2.18)岁;病程1年~8年,平均(3.05±0.46)年;文化程度:小学13例,初中10例,高中8例,大学及以上4例。观察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22岁~55岁,平均年龄(35.01±2.34)岁;病程1年~7年,平均(3.10±0.45)年;文化程度:小学15例,初中10例,高中7例,大学及以上3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3]中精神分裂症相关标准;②均存在社会功能缺陷;③患者对研究标准及制度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④本研究符合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排除标准:①伴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②严重躯体障碍疾病者;③酗酒、药物滥用者;④精神发育迟缓者。1.3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由专门护理人员时刻注意患者行为、语言变化,协助、监督患者服药,根据患者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准确饮食;做好患者常规心理护理,耐心解释疾病发生情况,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纠正不良行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互动达标理论指导下的护理。①评估与目标制定。优化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内环境的整洁、干净、有序,放置绿色植物,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护理人员应与患者有效沟通、交流,根据其健康状态、年龄、入院态度、心理状态等基线资料,了解患者疾病、用药及社会关系等,并评估患者病耻感、治疗依从性。根据综合评估情况以及专业护理知识,制定规范、合理的护理计划。在制定护理计划时,应与患者进行讨论,确定护理需求及潜在内容,并能共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期达到最佳护理目标。②有效沟通。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时,态度和蔼,尊重隐私,建立一种相互信任、融洽相处的护患关系。及时发现患者心理问题,并有效疏导,解答其疑问,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治疗方法、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监督患者用药,讲述治疗成功案例,增加患者治疗信心。③应对病耻感,稳定情绪。精神分裂症患者内心敏感,病耻感明显,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通过健康宣教讲解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法,使患者能准确认识疾病,减轻病耻感。注意调整患者情绪及正性认知行为,通过对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给予患者全面、优质的护理。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及自我疗效判定,有利于发现患者存在病耻、自卑、绝望等共性问题,促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④情境训练。定期召开经验分享大会、娱乐活动,鼓励患者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护理人员应耐心听取患者主诉,分享自己遇到最开心的事情、做过最成功的事情,完成积极情感体验。注意挖掘患者内心感受,训练患者与家属之间的沟通,耐心引导患者倾听,根据倾听结果,说明自己的理解情况、潜在感觉,积极纠正患者错误思维,并能学会问题应对。1.4观察指标。①采取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4]评价患者精神症状康复情况,该量表共计18个条目,每个条目1~7分,总分在18~126分,评分越高表示精神症状越严重。该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52,重测信度0.830,可信度高。②采用社会功能缺损筛选表(SDSS)[5]评价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该量表共计10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2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社会功能缺损越严重。③病耻感:采取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SSMI)[6]对患者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进行评价,该量表共28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4分评价,共112分,评分越高,病耻感体验越强烈。1.5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医学研发经费去向及经济活动研究
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是一组国际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在医学领域,研究医学研发经费总量与流向,对衡量医学研发活动的投入强度及指导合理投入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研发活动经费投入是否合理,要看是否有助于解决医学问题,通过成本效益分析了解投入是否具有较高的配置效率。医学研发活动经费流向研究可以作为对医学研发活动资源配置进行调控的手段,找到以往医学研究中被忽视的领域,制定合理的医学政策,将资金投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医学问题。
1997年6月,WHO第一届医学研究全球论坛提出需要在中低收入国家开展医学资源流向情况的收集、分析和公布,并发现这些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医学问题。1998年,医学研究全球论坛组织的“资源流向计划”启动,旨在通过建立、收集全球医学研究经费流向情况的资料来改善医学研发活动重点的设置。
我国从1981年开始较为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直到2000年才开始通过研究机构的《科技统计年报表》统计研发活动经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研究与发展活动采用以下定义:“为了增加知识的总量所进行的、包含创造性工作的、系统性的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这些知识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设计新的应用”。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对医学研发活动进行分类。按活动类型分类。根据研发活动的类型,OECD将研发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有关各种现象的和能够观察到的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不以任何专门或具体的应用和使用为目的,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的工作;应用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或目标;试验发展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本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按学科分类。医学研发活动所包含的学科领域在过去10年已经逐步扩展到卫生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按照OECD的分类,医学科学是科技领域所包含的六个主要领域(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医学科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人类学)之一。医学科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科学。
EUROSTAT将人类健康保护与促进的研究分为10类,即一般研究,医学研究、医院医疗、外科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内科学,职业医学,营养和食品卫生,药物滥用和成瘾性,社会医学,医院组织结构和医疗保健组织,以及其他医学研究。
WHO卫生研发委员会的表述是:“医学研究跨越许多学科,包括医学、生物学、社会和管理科学。”依据相似的框架,WHO卫生研究特别委员会将卫生研发活动分为“生物医学、人口学、医学政策科学”三类。生物医学包括所有战略性的、生物学的、医学的、临床方面的研究,以及生物医学产品的开发;人口学包括流行病学、统计学和行为医学;医学政策学包括卫生政策研究、医学体制研究和医学服务研究。
按研究实施者和受益者分类。OECD把研究实施者分成国家和经济部门两类,经济部门再分为公有、私有、国外三部分;医学研发委员会提出基本的国家医学研究的概念是从实施者、受益者两方面考虑研究情况。